第一篇:医改知识1
医 改 知 识
1、什么叫医改?
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本次医改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3、本次医改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即“四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4、本次医改的目标是什么?
答: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中央指导本次医改的主要文件有哪些?
答: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
②《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09]75号
6、本次医改的理念创新是什么?
答: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7、什么是五项重点改革?
答:①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②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④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⑤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8、五项重点改革涉及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是什么?
答:①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②药品供应保障
③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⑤公立医疗机构改革
⑥医疗卫生投入机制
⑦医务人员队伍建设
⑧医药卫生管理体制9、10项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扩大覆盖面
②提高保障水平
③基本药物制度取得实质进展
④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⑤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⑦重点抓好涉及面广、影响全民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项目的的实施
⑧调整布局和结构
⑨改革补偿机制
⑩推行电子医疗档案和常见病临床路径
10、你知道医改近期重点工作的20个时间节点吗?
答:(1)三年内,城镇职工、居民和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
(2)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3)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4)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5)2011年,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级统筹。
(6)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7)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种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8)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
(9)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
(10)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11)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
(12)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13)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14)2009年开设中央台健康频道。
(15)从2009年开始开展: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16)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
(17)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
(18)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
(19)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
(20)2009——2011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支持五项重点改革,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
11、温家宝总理对医改的三点要求是什么?
答: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
12、什么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由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共同构成,四大体系四位一体,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等八项体制机制及条件,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此,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可形象地概括为“四梁八柱”。
13、什么是“四分开”?
答:即: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14、什么是“三改二”?
答:指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15、本次医改文件的主线是什么
答:始终贯穿了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
16、我国公共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一是部分地区人员能力达不到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还不高。二是地区和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
17、你知道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六个不协调”吗?
答: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医疗与医疗保障不协调,医疗保障发展滞后,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较重。三是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加大。四是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协调,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五是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发展滞后,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优势逐步淡化。六是公平与效率不协调,注重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忽视了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注重了提高服务效率,忽视了维护医疗卫生公平。
18、药品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药品生产供应,提高药物的可获得性;二是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药品临床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三是完善“新药创制制度”和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医药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9、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答: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等各项管理的制度,是我国建立健全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政策基础。
20、什么是基本药物?
答: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基本药物,价格至少能便宜25%吗?
答:根据国家物价主管部门初步测算,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约在10%左右。同时,基本药物在基层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药品加成。两者相加,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基本药物,价格上至少便宜25%。根据规定,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报账80%,基本药物报账90%)。
目录包括药品品种307个,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和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两个部分。目前,我国已先期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包括化药、中成药共307个药品品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他部分)》是基层部分的扩展,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制定出台。
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管理。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必要时,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适时组织调整。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的药品包括: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主要用于滋补保健作用,易滥用的;非临床治疗首选的;因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明确规定暂停生产、销售或使用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伦理要求的。
21、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答:《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所涉及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种类,是由20多个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调查汇总而来,基本覆盖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诊疗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每类疾病,《应用指南》提供了疾病概述、诊断要点、药物治疗、注意事项4个部分内容,其中“药物治疗”部分对治疗疾病可供使用的基本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应用指南》是指导基层医师“哪种疾病应该用哪些基本药物”,而《处方集》则是让医师了解“所使用的基本药物的药物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应用原则等”。
22、什么是处方集?
答:国家处方集是按照国家药物政策、国家标准治疗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用于指导医生遵照国家规定,对患者合理、安全、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的专业文件,也是医院进行医疗管理、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实施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文件。它的制定应该适合国情(疾病、药物、经济),并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不同于药物学)和权威性。
23、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原则有哪些?
答: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
24、目前我国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有哪些?
答:2009年8月18日陈竺部长签署发布的卫生部第69号令,公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5种、中成药102种;中药饮片——颁布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5、我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①2009年、2010年各市(州)每年选择30%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
②到2011年,初步建立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零差率销售;
③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6、我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招标采购配送的主要原则?
答:①实行全省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
②实行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
③实行全省统一招标配送企业;
④实行基本药物购销的合同管理。37、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是怎样的?
答: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其中国家补助60元、省级补助48元、县级自筹12元。
38、2011年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是怎样的?
答:中央规定,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0元,省级负担24元,县级负担36元。
第二篇:医改1
一、过去一年的医改进展来之不易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形势面临复杂局面的条件下,在实施宏观调控、控制物价过快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方针,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实践中证明是对路的。在这种背景下,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政府做了很大努力。其中一个显著的指标就是加大对卫生医疗领域的投入,为实施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城乡居民人均补助由120元上升到200元,公共卫生从项目、内容和水平上都有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达到了13亿人,基本药物在基层做到了全覆盖,总体来看增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缓解居民看病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改革实践表明,医药卫生改革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整个宏观经济面的通胀压力带来的影响。在这种高通胀的压力下,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这个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理顺的问题,实施的空间又被进一步压缩。医改方案提到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计划,现在几乎没有哪个地方予以触碰。和此相关联的就是“以药补医”问题依然很突出,医生和医疗机构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靠劳务服务来体现价值的局面远没有形成。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遇到了一些体制性约束,主要是一些试点医疗机构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难以有大的作为。实际上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突破原有的编制、人事条框,使医院真正拥有用人自主权的问题,还有编制内编制外双轨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是关于管办分开,虽然一些地方成立了医院管理局或中心,但是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公立医院管理权限的重新配置,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体来看,增量改革进展顺利,存量改革遇到许多约束需要破解。公立医院改革在逐步推进、逐级深化的过程中前行。
二、今年医改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其中很多方面都和公立医院改革密切相关,也为推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机遇。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和领会这些改革的精神,融会贯通地指导公立医院改革。个人认为其中影响最大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表明了政府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第二,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改革的重点领域,放在首位予以考虑。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并且明确提出鼓励非公经济进入医疗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第三,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提出要理顺政府、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些改革的任务和部署,是“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主题的具体反映,也是针对当前突出问题所提出的具体改革要求,是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这些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将为公立医院深化改革营造更加有利的氛围,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这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等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三、把握发展机遇,公立医院改革应努力实现新突破
第一,以政府转变职能和自身改革为契机,带动公立医院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使体制机制创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种改革及对公立医院是一个契机,同时,也对公立医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政府转变职能不能进入“一管一放”的怪圈,即“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应该在转变职能的同时构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要求的公立医院治理模式,使之更加彰显公益性,更加注重行业自律,更能体现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更能够融洽医、患、保、药等各方面的关系。以此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趋势,更要着力于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二,要用公共管理的理念、公共治理的方法,进行卫生医疗领域的管理、进行医疗机构的管理。因为这个领域既有公立的医疗机构,还有非公立的医疗机构,如果细分的话还应该有一些非公立非营利的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等等。用任何一种纯粹的管理公立医院的方法或者管理市场的办法去套这个领域都会出现偏差、出现问题,最终也不利于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可持续。所以以往那种“二分法”的思维,不是政府就是市场的办法,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医药卫生这个领域都不是完全适用的。公立医院改革不能抛开特定的医疗体制、社会环境,独立地进行改革,而是应该着眼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着眼于各类医疗资源的整合,着眼于方便有序就医、缓解看病问题,来设计和推动。因此,要更新观念,善用公共管理的理论,用社会管理的办法,去协调和处理公立医院改革的事务。
第三,科室和医生是公立医院的微观基础。所有的医改政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都要通过医务人员来传递给居民和患者。医改是接力赛,医务人员跑的是最后一棒。即使前面跑得再快再好,最后一棒跑不好也会影响最终效果。因此,要呼吁高度重视科室层面的发展、改革和管理问题,要认真研究医生的行业自律、医生的绩效评价、医生的薪酬问题,建立一个良性的医患沟通、协调模式,要让基层医务工作者都了解医改政策,懂得科学管理,善于同包括患者在内的各方面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将微观基础做好、做扎实。
第四,公立医院改革应该坚持分层协同治理。也就是说,要将政府层面的改革,重点是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和医院层面的改革,重点是法人治理结构、科学民主决策,以及科室层面的改革,重点是医务人员的绩效、管理、薪酬和医患协调,这三个层面的改革举措协调一致,同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够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才能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才能够逐步调整既有的不尽完善的利益格局,从而实现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突破。
“看病贵”的两大根源:政府缺位与医院定位失当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逐步上升,由1980年的2.92%上升到1999年的5.10%,首次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TO)规定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时所需的5%的最低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比例仍保持上升态势,2004年达到了5.55%。
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三部分组成。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所占比例,1980年约为36%,到了2000年则只有15%。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所占的比例迅猛攀升,从1980年的约23%升至2000年的59%。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而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却以年均约2%的速度上升。在“十五”期间,个人卫生支出占整个卫生总费用比例超过了50%。因此,看病贵也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少人将矛头直指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客观地说,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政府的缺位以及政府对医院定位的失当应该是主要根源。
政府未能及时建立完善而公平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职工及其未成年子女的医疗费用开支,基本上是由政府和单位承担的。90年代之后,政府开始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医疗费用的城镇职工医疗社会保险制度,个人卫生支出在其全部卫生支出中的比重因此而相应上升。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中被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所覆盖的绝对数量甚至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2005年,全国仅有1.3亿左右的人口纳入了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这一人群不足城镇居民的1/3。具体到城镇不同人群,则是收入水平愈低,享有的医疗社会保险待遇的比例也愈低。2003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户籍人口中,最低收入组的城市仅有12.2%的城市户籍人员享有医疗社会保险待遇。
如果说现行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在不同城镇居民之间缺乏应有的公平与合理,那么,这种失衡在城乡之间的表现则更为明显。城市和农村对卫生总费用的分配比例,1992年为41.5%和58.5%,而到2004年已变为65.1%和34.9%。这就意味着,5亿城市人口所花费的卫生费用远远超过8亿农村人口所花费的卫生费用。目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员为8040万,仅占农村人口的10%。如此低的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以及医药费用上涨导致了农民的“看病贵”和“看病难”。
强制性建立与逐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和努力目标。然而,市场经济发展所需配套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至今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建立起来。而且政府在城乡之间、在城镇不同群体之间分配有限医疗卫生资源时又显失公平。这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看病贵”、“看病难”并引起老百姓对医疗卫生系统改革争议和非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药养医”制度在市场机制下走样
“以药养医”曾是我国长期执行的一项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医院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由政府财政提供经费拨款,同时严格实行低廉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把医院作为差额预算单位推向市场。绝大多数公立性医院也成了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政府物价部门为了控制物价指数的提高,又严格控制医疗收费的调整。结果,医院为了达到收支平衡,只能在药品利润上做文章。
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欧美,药品产销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需要低价,一方需要高价,双方博弈的结果使药品价格趋于合理。而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医院、经销商都追求高价,三方利益一致形成共同体,在与病人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病人只能成为昂贵药价的承受者。
虽然从1997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连续17次降低药品价格,理论上药品降价的空间已经达到了400亿元,但老百姓还是不满意,感觉没有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医院、药厂叫苦不迭、似乎濒临危机。药品的一再降价打破了医院长期以来形成的收入渠道和平衡机制。医院为了正常的生存,就提高检查费、治疗费等医疗收费标准来解决因药品收入减少而出现的收不抵支的矛盾。药品降价和医药分离的现实结果,导致医疗服务费用水涨船高。老百姓“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还是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其实,医药分离后药费未降反升的情况也曾在韩国出现过。1999年韩国实行医药分家后,一般医院的处方费从1800韩元左右上涨到5400韩元左右,原价100韩元的针剂加上处方费和注射费后价格甚至高达3000韩元。医疗费用非但没有减少,相反,每月平均增加了3000多亿韩元。以致地方医疗保险基金出现了6000亿韩元的赤字,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也基本消耗殆尽,政府不得不采取大幅增加保险费来补充捉襟见肘的医疗基金。
由此看来,医药分家并不能解决老百姓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问题。我国卫生部试图对医院进行药占比的控制,但随之而来的是“以械养医”和检查费的快速上涨,医疗费用依然居高不下,“看病贵”的问题也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抓住要点,多管齐下,力求实效
“看病贵”是医疗卫生系统改革以来多种矛盾逐步累积的结果,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抓住要点、多管齐下。
首先,加强政府应对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通盘考虑与科学规划。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料供销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涉及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物价局、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工商局等众多政府部门。因此,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对一个庞大复杂系统工程的优化甚至重构,必须由政府综合部门牵头,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协同推进,绝不能由各个部门分散作战、单方面推进,否则极可能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顾此失彼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
其次,提高有限医疗保障资源的利用率。据卫生部计算,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六年以来,每年的资金沉淀率高达24%~36%,2001年达到36%。这意味着参保职工每100元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有36元在账户中沉淀了下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4年筹资总额达30.12亿元,同期支出的医疗费用仅为13.94亿元,大部分资金形成结余。如能用好用活结余资金,扩大农村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可以使10%的农村人口受益,更好地解决低收入等弱势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第三,逐步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还是要面对已经商业化的广大公立性医院,这些医院集中了最基本的医疗资源,是老百姓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真正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对部分已经商业化的公立医院进行矫正,恢复其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特性。通过有重点的财政扶持,将一批公立医院打造为平价医院、平民医院。当然,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并不等于走回头路,相反要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基本保证公立医院必要经费来源的前提下,促进公立医院之间在降低服务收费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方面的竞争,在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缓解直至消除广大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实问题。
药价贵是看病难主因
对于群众反映尖锐的药价贵的问题,这是造成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根本在于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各个环节,存在着很多混乱的现象。政府一共十几次药品降价,但是降价完以后,一些原来药价还不是很高的药品,再降价以后,它就退出市场,企业不愿意生产,医院也不愿意购置低价药。所以又出来好多改头换面的所谓新药,这些新药的价格更高,所以老百姓看不到这种降价带来的实际的意义。
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这一新原则的确立,最为显著的实际效果是确立了”补需方“制度化。从2008年开始,公共财政对于城乡民众参加公立医疗保险的补贴,将会大幅度提高,而且列入公共预算。其次,在许多人看来,提出”补需方“等于反对”补供方“,意味着政府财政不向供方投一分钱。这种零和博弈式的理解纯属误解。再次,必须指出,”补需方“和”补供方“之争被误解了。争论各方(包括政府)对于”补供方“的理解各异,因而大家的争论没有交集。绝大多数人把公共财政在供方的所有投入都视为”补供方“,但实际上,政府为服务提供者提供补贴与政府建机构直接提供服务,还是不一样。前者是真正的”补供方“,而后者则是”养供方“。花钱的方式不一样,效果大为不同。
”补需方“的推动者真正反对的是”养供方“。长期以来,每当政府认定民众应该获得某类物品或者服务时,一定会采取政府拨款养人办机构的做法。这种做法在很多公共服务领域尤其盛行,例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其弊病不胜枚举。
政府的确应该在公共服务(或者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其具体做法不应该一根筋。除了”养供方“之外,办法多得是。新办法之一就是”补需方“。政府认为某一物品或服务应该为全体民众或者某些人群(例如弱势群体)获得,并且决定为其埋单,那么埋单的方式之一就是”补需方“。政府可以向需要这些物品或服务的人分发专门的代金券,例如食品券、免疫券、教育券、培训券,然后受益者可以自由选择有关服务的提供者。
新医改中所谓的”补需方“,特指政府加强对公立医疗保险的投入,即政府以普惠制的方式为所有参保者提供医疗保险参保补贴,同时以选择性方式为弱势群体全额或者部分支付参保费。毫无疑问,针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补需方“措施,乃是新医改中最大的新亮点。可以说,”补需方“的措施受到重视,正是新医改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
新办法之二其实就是上述狭义的”补供方“。”补需方“的赞成者绝不反对”补供方“。首先,公共服务应该为所有人所获得,但是某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供方要么不足,要么能力低下,此时政府当然要为这些地方供方的能力建设提供补贴。
其次,”补供方“究竟补给谁呢?很简单,谁能提供出资者(这里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服务,就补给谁。至于供方是谁,民营的还是公立的,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那是无所谓的。有些人主张政府只补贴公立机构或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要自我设限呢?这些人自己出钱买东西的时候绝对不会如此吧。
因此,”补供方“实际上就是政府购买,是市场体制下最为常见的一种做法,而”养供方“则是一种行政化的思路。把两者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我们还是要防治一根筋的思维。政府应该在市场不足的地方,设立公立医疗机构。在某些地方,供方多元化的居民根本不可能实现,那时政府也只好养一些供方。但是,众所周知,现在政府却不是这样,哪里市场拥挤就去哪里”养供方"。这样的做法,新医改方案是不是应该明确反对呢?
我国医保目前尚未实现全国统筹。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群众异地就医人员逐年增多,另外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医院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异地就医以及费用报销等问题日益凸显。退休后老人投奔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养老,可是在外有病住院治病成了大问题,必须经原住地医保批准,否则不能报销。网友认为,医保异地结算报销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呼吁尽快实现医保异地报销,盼望早日实现全国医保一卡通。
有专家指出,从根本上解决医保卡异地通用问题,是老百姓的切实需要。建议全国实行医保一卡通,将全国所有具有一定资质的医院统一纳入定点医院,建立全国个人健康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以及全国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联网,使公民走到哪里,健康档案就跟到哪里,医保卡全国通用,象“银联”一样,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凭身份证或医保卡,在国家指定医院看病随时随地看病,报销医疗费用。
目前,山东、广东等省份已经先后实现了省内异地医保实时结算。山东省内17个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符合转诊及异地安置条件的职工、退休人员和城镇居民,到指定联网医院住院,可享受即时结报,只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其余部分由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直接结算。
新医改方案基本目标
新医改目标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方案基本思路
其核心思路是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主要措施是,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强化政府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改革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不同管理 新医改方案基本框架
医改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厦,有四梁八柱。四梁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八柱包括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总体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
新医改方案两项基本制度
与此相对应,方案还提出建立两项基本制度,即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设想。
第三篇:内黄县医改责任书1
内黄县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
主要工作任务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和•安阳市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实施方案‣(安政办„2011‟59号)各项任务目标,市政府与内黄县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截止2011年8月底,我县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29900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23772人,参加医保总人数为53672人,占市下达目标任务53672人的95%,全县参保率达到94%。今年我县的扩面重点就是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及困难企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由于我县整体经济效益欠佳,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人员参保意识差,并且大部分用工都是农民工等原因,目前,我县只有少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我县没有大中专院校,招录的大学生村官400人已全员参保,根据国家政策,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参保,目前有134失业人员参保。
2.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各级政府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
3.根据安人社[2011]53号文件精神,我县人社局首先召 开了定点医疗机构座谈会,传达学习市会议精神,并贯彻落实居民门诊统筹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做好居民门诊统筹的宣传发动工作,利用电视飞播,并深入社区、职工参保单位及在我县人流集中的地方发放宣传资料,由于我县社区建设不健全、居民居住分散,加上定点医疗机构态度不积极,居民门诊统筹进展缓慢,目前我县居民门诊统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下一步我县人社局将积极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市软件公司协调,争取早日实现我县居民门诊统筹工作。
4.2011年我县在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乡镇卫生院为90%,县级医院为70%,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而省市两级报销比例为省卫生厅统一规定。
城镇居民医保实行的是全市统筹管理,市级统一政策,根据安政办【2011】80号文,于8月份已调整了新的居民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在一个自然内,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5万元,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
5.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县对符合条件的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两类6个病种的病例,实施政策救助,报销比例达到全部费用的90%,其中70%为新 农合补偿,20%为民政局补偿,现在对于上述6个病种已全部实行该项补偿政策。6.我县民政局继续坚持资助3237名农村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人均资助标准30元/年,支出专项资金97110元。资助1924 名优抚对象分别参加新农合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支出专项资金 3187592 元。其中1-6级残疾军人参合补助140人,补助参合费用266379.2元,7-10级残疾军人、三属、复员军人、病退军人、参战参试人员参保补助1784人,补助参保费用52380元。
对1784名优抚对象门诊医疗费进行打卡补助,补助门诊医疗费281280元。县荣康医院常年坚持每月定期到各乡镇开展城乡困难对象下乡巡诊救助。帮助患有慢性病和门诊常见病得各类救助对象解决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诊疗费用,免费发放各类药品,年均发放药品价值达到200000元以上。
民政局自2006年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就未设起付线,救助对象类别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光荣院孤老优抚对象、1--10级残疾军人、红军、参战退伍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在乡复员军人、三属等民政局核实发证的优抚对象。住院救助标准分为四类:一是农村低保对象及城镇低保对象的诊疗费用先由新农合或医保(含其它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部分按40%比例给予救助,全年个人累计救助最高限额3000元。二是农村五保户和县光荣院孤老优抚对象在定点医院及转诊医院住院,医疗终结后先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费用予以全额救助。三是1—6级残疾军人、红军的诊疗费用先由医保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费 用全额补助。7—10级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三属等优抚对象的诊疗费用先由新农合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部分按75%比例予以补助,全年个人累计补助最高限额4000元。四是参战退伍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诊疗费用先由新农合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部分按65%%比例予以补助,全年个人累计补助最高限额3000元。
2011年按照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对全县大病患者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通过新农合平台进行核查,救助方案初步形成,目前正在等待上级领导审批。同时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向向县慈善部门捐助善款,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
7.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市级统筹做好准备,我县于2010年把实现与职工、居民医保市级软件统一,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任务来抓,我们积极主动与市医保中心及贝瑞恩软件公司联络接洽,今年5月份,终于实现医保报销网络化,实现了县内职工、居民、生育医保即时结算。由过去报销周期半个月缩短到一分钟,甚至几十秒,减轻了参保人员“跑断腿”、“垫支负担大”等难题,使审核管理工作由事后核查变为网上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方便了居民参保,促进了医疗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省里今年拟定实现市级统筹工作,建立省级异地就医结算中心,出台省范围内异地就医实时结算管理办法。通过全省联网和省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异地就医结算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实时结算,逐步实现“一卡通”。目前我县积极配合做好市级统筹工作,以尽早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
8.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统一基金预算和决算编制流程,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住处公开制度,有效缩小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差距,实现预算、决算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确保基金安全和平衡运行。9.为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药作用,我县职工和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在医保支付比例上给予倾斜,比县级高一级医疗机构支付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目前我县实行的付费方式类型主要是按项目付费及按病种付费,目前我县正在积极探索多种付费方式,以控制基金的不合理支出。进一步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
10.为完善定点服务机构协议管理,充实协议内容,细化考核指标,我县实行完善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探索将定点管理由对机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管。加大对用量大、费用高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监管力度。对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采取一视同仁的定点管理政策,不以医疗机构投资主体性质作为定点审核条件。贯彻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和 定点药店诚信服务。我县严格执行“三个目录”的相关要求,严格落实费用审核管理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稽核工作力度,稽核对防止基金“跑、冒、滴、漏”,加强了医疗保险基金反欺诈工作,落实社会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加大了对诈骗、套取医保基金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今年我县没有发生一例诈骗、套取医保基金违规行为。
11.为市级统筹做好准备,我县首先与市实现了软件统一,其次是根据市拟出台的市级统筹的实施办法,认真学习,结合本县实际,做好市级统筹前的充公准备,为下一步实现市级统筹打下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12.积极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我县的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在其保险内发生的超出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公司负责赔付。
二、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13.我县基层卫生院从2011年7月1日零时起按照河南省2011中标目录网上采购药品全部执行零差价。
14.根据•河南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办法(试行)‣及•关于做好2011河南省基本药物中标目录结果网上采购工作的通知‣(豫药联办[2011]21号文件)文件要求,我县基层卫生院建立健全了药 事管理组织,设立了药品采购专管员,按照用药规律,科学、合理制定药品采购计划,通过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
15.三个月来,通过多次督导检查17个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药物制度运行良好。
16.按照•安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安阳市卫生局、安阳市财政局关于转发†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的通知‣(安编办„2010‟2号)文件要求,内黄县编委及时调查研究,于2010年9月下发内编„2010‟28号文件,重新核定17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743名,与省下达编制753名,留余10名,为加强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动态基数,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关于“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以县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的责任目标。
17.2010年11月份,我县卫生局根据市、县的统一部署,按照平稳过度的要求,将现在正式人员纳入岗位管理建立了岗位设置基本制度,于年初完成制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8月底完成了乡镇卫生院首次聘任工作
18.2010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共同制订了•内黄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内人社[2010]78号)。2011年初,我县制定了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 康状况改善等指标进行考核的《内黄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7月份已正式实施绩效考核。19.我县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根据考核办法,结合各单位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绩效考核细则‣。绩效考核办法和单位制定的绩效考核细则,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职工工资较实施绩效工资前有明显提高。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县人民医院建设情况:门诊楼正在吊顶、粘地板砖、贴墙砖;病房楼正在砌六层的墙体,主体已经完工。村卫生室建设情况:2011年上级下达我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197所,目前60%的村完成了规划选址,30%的村完成了备料。
21.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县采购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县级公共卫生平台‣、•村卫生室综合业务平台‣、•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系统‣,各系统与原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进行无缝对接。目前,系统正在安装调试中。
22.我县制定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训规划,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共26名,分批次赴省内进行培训。为村卫生室培训卫生人员531人次。23.根据市卫生局安卫人[2011]42号文件精神,截止2011年7月底我县卫生局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定向培养,临床专业本科生7名,分别订单到我县7个乡镇卫生院。
24.我县大力推行院长责任制,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利用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为契机,引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用药习惯,促进临床首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25.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严格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提高到25元的要求,足额安排资金,目前已经拨付868万元。
26.我县9类(已增到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运行良好,各项服务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规定的项目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截止目前,新建纸质居民健康档案59560人,2009—2011年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41908人,建档率49.7%,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档案信息系统软件正在招标,各村卫生室电脑已分发到位,系统安装调试后既可正式输机,预计年底前可以完成电子档案的建档任务。孕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规范开展,建立围保手册8228人,开展产前检查36410人次,完 成产后访视5771人,共12792人次,孕产妇管理率达85%以上。建立儿童保健手册6943人,完成儿童体检55068人次,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0%以上。为65岁以上老年人累计体检和危险因素调查32269人,体检率56.7%,管理高血压患者33546人、糖尿病患者6485人,管理率分别达33%和30%。发现重性精神病患者735人,建立档案718人,建档率97.7%。27.我县完善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1-8月份累计印发宣传单(册)127.9万份,制作宣传板面(宣传栏)2159个,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400余次,开展健康咨询86次,并启动了健康生活方式一二一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全民健康素质。
28.截止7月底我县完成农村妇女乳腺癌普查2002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以上,完成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4685人。9月1日起,全县实施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目前工作进展顺利。
29.依托县级医院已基本建立了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30.引导有资质的29名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构开展执业活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31.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每个月实行网络报送的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管理。32.按照•强力推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护质量活动方案‣文件要求,成立督查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医疗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医疗质量存在隐患、就医环境差、患者权益受到损害的违章行为,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规定,如:索要患者钱物以及在社会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其他行为,卫生局将直接严肃处理,并对责任人、责任科室及单位实行一票否决。33.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6人。
六、保障措施
34.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建立健全政府投入长效机制,投入资金450万元用于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和绩效工资,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第四篇:医改
浅析新医改
摘要:自新医改制定实施以来,不觉已过三年。在这三年里,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疗费用继续水涨船高。然而,改革之事非一早一夕,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在医疗改革事业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新医改的内容与目标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医疗改革的社会根源
(1)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2)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卫生服务体系薄弱;(3)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4)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5)药品和医用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三、新医改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的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55.3元。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支出比例从60%降到了38.2%。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截至2010年底,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同时推进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政府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等。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调控,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优先发展县医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全科医生培养等政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采取一系列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医改的评价与见解
医改事业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医改启动实施的前三年,也就是2009-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是必须的。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
落实政府责任,改革补偿机制。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创新医院管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
1、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2、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要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大型设备配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3、坚持扶优扶强。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
(三)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1、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2、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六、最后结束语 我们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固然没大错,但决不能知难而退,不敢触及体制性矛盾,仅仅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外围打转。当然,期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改革目标,并不现实。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的路径设计,必须要明确,不容回避。
对改革者而言,务实的态度是,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主旨;其次,应当不惧失败,不讳指责,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行。如能以平常心评估新医改三年的成效,坦然接受批评,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性改革,庶几近之。
第五篇:医改
未知的医疗界
医改相信大家都听过,据我所知并不是改不了,而是会触动很多官员们的口袋,高价医药费用这个黑锅医生已经背的够久了,是时候放下了!
就单说药,我国同一类消炎药单注射用的就有几百种之多,但价格却是天壤之别例如头炮曲松钠规格是1.0g一支的只要2元不到,但是有的厂家出了0.5g一支竟要50元同样的是一种成分为何在同一家医院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还有某感冒要成分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换了下包装就成新药了啊??国药准字是怎么上的,难怪中国每年都有几千种新药,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啊!
近些年来不知到是谁那么有才,要医改说医院的药品都要政府采购,本来是好事可不曾想老百姓又白高兴了一回,多了一个政府机关,只能说是多了一双手拿钱!便宜的药根本就进不了医院,就说一盒消炎药,本身就10元,政府采购加价15元(这还算少的)就是当地政府拿二十五元发票给国家要钱,结果只用了十元,这是何等的暴利啊!现在公立医院都是把钱上交国库了,(这也不知道是那个人才想的捞钱的点子)自己没点私房钱。药到医院了又要加点价,这个钱是加着为国家赚的。因为钱都上交国库了啊!
医生苦苦的守住那1000元不到的基本生活保障,背后还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有时候人家家属真的是为感谢送点吃的,你们又看到了,眼红红的心里不爽,又给医生安个收红包的罪名。医生真的很受伤。
本人认为要医改就要先改药。要把那些拿钱的手都剁掉!那就算是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