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读懂一份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
【细说养老产业】连载五: 如何读懂一份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
如何读懂一份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
2013年是健康养老产业元年,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与地区来说,“十三五”都是养老产业元年后第一份针对养老的产业性五年规划,对各省市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养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然而,如何读懂一份养老产业的十三五规划,从政策导向中寻找到市场机会是很多人感到不解的问题。
一. 从不同板块内容挖掘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的“背后潜台词”
1、政策性规划更加具有产业前瞻性与指导性
管理咨询行业总是为企业制定各类规划,但是企业的规划与政府的政策性规划不同,后者是对宏观的长远计划(发展远景和总目标)提纲挈领式的展现,具有产业前瞻性和思想指引性,用于全局性的工作或项目的发展设计。
2、从规划文件名称与颁布部门看产业十三五规划内容边界与部门间协同
各个省市的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名称有所不同,有养老服务业,老龄事业、养老服务体系等多种方式,规划的标题不同,确定了这一规划涉及的内容与产业身份的不同。养老服务业规划通常专指狭义的服务于老人的养老产业,而老龄事业则更多包括社会整体建设与相关制造业、金融业发展的内容。而出台机构也有省市政府或当地民政部门的区别。一般来说,由民政部门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内容相对简单,涉及跨部门合作内容较少,而由省市政府直接出台的规划则涉及产业的多个部门协同发展内容,其分工也有所不同。
3、从“前言与背景”部分明晰地区养老产业发展问题,感知与寻找产业机会
这是规划的现状陈述部分,可以看到各个省市目前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不同问题。目前我国各省市之间养老产业发展差距较大,部分省份,如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发展远超于全国平均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建立完善。在面临形势方面,会对养老产业目前面临的政策、经济与社会管理大前提进行分析,从人口统计学角度预测未来5年辖区内老龄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市场需求以及其重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并且从供给角度对目前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产业缺口进行分析。从这一方面,可以得出未来5年当地将会政策性重点扶持养老产业方向与内容。
4、从“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方面提炼养老产业工作开展评价依据
这一部分通常被认为是缺乏实操意义的,一般是前几代到目前国内的重大政策。然而,这其实是用于解决分歧与问题,调和各部门与项目的关系,简化后续工作执行的难度的基本原则。同时这也是未来当地养老工作评判的依据所在。在养老产业发展中,任何的冲突与矛盾都会需要依靠这一部分进行解决。
5、深读“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寻找未来养老产业发展主题关键词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核心与重点内容,通常最近出台的国家政策、国家重点强调的部分会放在靠前的位置,目前看来,医养结合与居家养老体系是其中的重点。而作为养老考核指标的床位数与人才培养则是紧跟其后的,最后是多产业结合发展的智慧养老应用。由此可以看出辖区在下一阶段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投入重点以及执行方式。这是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带有作为政府在养老产业发展的兜底责任体现。同时,在部分养老规划中,会标明未来五年的重点项目、承接功能与投资预算。
6、从“保障机制”中寻找政府对产业的管理部门、支持方式及考评原则
在保障机制方面会标明养老产业的政府领导部门,在养老产业分工上,通常来讲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方式、服务能力以及老年优待等事务有当地民政部门进行管理,而老年的文化、体育、教育、精神生活,法制管理及社会风气问题则由各地老龄办进行管理。从业者在提供服务、办理相关事务时需要加以区分,能够有迹可循地解决问题。同时这一部分也写明了5年内对于养老产业的资金与人才投入,以及如何考评监督。对于承接政府功能的养老项目,这一部分尤其重要,是项目顺利运转,顺利通过政府考评及后期需求发展与扩大的最重要指标。
二.读懂养老产业十三五规划,把握政策导向,甄别产业机会关键词
1、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养老服务队伍逐渐体系化
对于部分发达省份与城市的社会福利工作,已经不再强调老人、儿童、贫困人口的区分,而是将此打包为社会福利事业进行外包,外包对象除了企业,还有社工与志愿者。这使得养老产业中的社区照料板板块逐渐成为体系化的服务体系,这将成为我国社会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2、人才服务、医疗康复设备、机构建设等仍是产业发展关键点
在老年保障方面,政策给予的机会信号明显。例如,在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中,可以看到政策将从提升服务能力(包括社区、居家与机构三者)、建立服务体系与康复场所等方面发力。由此可看出人才、机构建设与设备是其中难以绕过的环节,拥有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仍为行业缺口,能够提供专业的、拥有资质的人才培训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点。
3、社区养老共享合作将再进一步,社区服务站与养老中心将整合
另外,从各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中也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养老的结合是下一步社区养老的重点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将开启为老服务内容,对于原有的医疗后勤企业,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为老服务系统与体系,延伸其服务能力与端口成为未来5年的重点工作。同时康复医疗是医养结合工作中发展的重点,会逐步由医院主导深入基层医疗与养老系统。
4、“标准”频现,政府的产业管控与监督将更加严格,产业标准将陆续出台
各十三五规划中,多次提到建立标准的医养结合机构。这表明,政府对于养老产业以及度过了野蛮发展阶段,管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017年起,各种相关服务规范将开始逐步实施。标准的建立有待于与实际的操作与运营相结合,能够参与相关养老标准制定的企业会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
5、“一上一下”两条腿走路,线上信息化与线下硬件设施建设将提前完成布局
从产业规划的时间节点上看,各地的养老硬件与信息化部分会走在体系建设的前面,并此来掌握与控制产业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将于2017年底前完成,多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完成建设。在此期间,各类适老化改造企业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十三五结束之日,养老产业的体系建设将基本完成,各类机构的模式定型,管理运营期来临,养老企业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与繁荣。
第二篇: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一、我国老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的严峻挑战。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3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龄型国家。此后,伴随建国后第一次出生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约15.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六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我国老年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目前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约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总量将逼近5亿,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超过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
二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1999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0,目前为1/7,2020年为1/6,2030年为1/4,2050年达到1/3,并且一直保持到本世纪末。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要用10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我国预计仅用41年时间,除了日本外,这个速度是人口大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从2010年至2049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从1904万增长到1亿人,平均不足5年净增加1000万,年均增长210万。本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始终是世界上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本世纪中叶,高龄老人总数将占世界的1/4多,相当于发达国家高龄老人的总和,是预期寿命最长的日本高龄老人总数的7倍。
四是家庭小型化程度高。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6下降到2000年的3.42,呈现持续缩小趋势,2030年为2.61,2050年为2.51,未来1—2人的小家庭户的增长要远远快于较大规模的家庭户。持续的低生育率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新增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未来35年,我国20—44岁年轻劳动力将比目前减少1.6亿,减幅达28%,随着劳动力数量减少、结构老化和比例失调,长期以来伴随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劳动力优势将逐步消失。
五是城乡老龄化差别大。我国农村老龄化显著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二元结构明显。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到2028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39.9%,高于城市7.7个百分点。全国约有28个省区的农村老年比例高出城镇20%以上。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六是未富先老问题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先富后老或边富边老,基本是在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目前,我国人均GDP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较低。
(二)发展趋势
根据专家的研究和预测,本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迎来第一个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780万,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到17.8%,社会总抚养比从历史最低点的42%提升到57%。这个阶段社会抚养负担较低,人口红利优势明显,有利于我国做好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战略准备。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35年是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140万,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将由2.58亿增加到4.18亿,老龄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8.7%,社会总抚养比将超过100%。这一阶段老龄问题将集中爆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36年到2055年是缓速老龄化阶段。出现第三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320万。老年人口数量将由4.23亿增加到4.83亿,老龄化水平由29%提高到35%,社会总抚养比达到最大值102%。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第四阶段,从2056年到2100年是稳定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增长期结束,老年人口数量将由4.8亿减少到3.83亿,老龄化水平始终稳定在1/3上下,社会总抚养比稳定在90%以上。老龄化高位运行,形成一个稳定的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期。
二、我国养老服务现状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养老服务对象拓展到全社会所有的老年人。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政府负责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对于高龄老年人,全国18个省份出台了标准不同的高龄补贴制度。对于经济困难老年人,全国22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并提供低偿或者无偿的养老服务。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偿养老服务,满足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规划和政策,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有章可循。
三是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城镇建立了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城市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了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社区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便民利民服务,全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已达到65%。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全国建成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床位39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
四是初步形成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相结合的能力保障体系。推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机制,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探索建立“劳务储蓄”制度,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颁布实施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等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五是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行业规范、业务主管、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了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工作合力。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成立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建设,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养老机构三方管理体制,开展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和行业培训。
三、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20.5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机构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机构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民间参与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作用。
五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几万人,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四、今后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全体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一是完善老年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政府供养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推动省级层面建立统筹的高龄补贴制度,按月向80周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社会化发放生活补贴。推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支持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购买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是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此为依托,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城市普遍展开,在农村加快发展。到2015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100%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国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床位。到2015年,全国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60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按标准改造30%现有床位,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四是加快养老服务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养老服务法律法规,完善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和扩大老年人社会优待,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目标明确、体系健全的政策法规和具有支架性的标准体系,社会养老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五是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国家层面基本建立起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城乡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建立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延伸阅读:国内外养老模式大全 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以房养老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异地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租房入院养老 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旅游养老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合居养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集中养老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家内售房养老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适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钟点托老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遗赠扶养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招租养老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小型家庭养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货币化养老
货币化养老就是由相关部门拿出一定的资金,以货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发放,老人可以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适合人群:城市特困和孤寡老人。消费养老 在不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以及市场商业习惯下,通过日常消费,由国家授权单位,通过一定消费积分比例,增攒养老金。适用人群:18岁以上成年人。其他新型养老模式
一、养生养老社区养老
随着养老需求不断释放,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也已出现,如养生养老社区,该项目通过会员型养老公寓结合产权型亲子养老产品,依托于全配套设施,实现父母同子女两代居住的生活理念,打造三代人全龄共生的社区。
二、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
“村级主办”就是由村委会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产或租用农户闲置房产设施,村集体量力而行地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费用。“互助服务”就是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衣、食、医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群众参与”就是由村集体组织、动员和鼓励村民、社会力量和志愿者,特别是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回报乡亲,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或服务。“政府支持”就是由各级政府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
第三篇: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我区冬季日照充足,夏季气候冷凉,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和露地蔬菜的自然优势,是农业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近年来,我区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双轮驱动战略,在各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活流通,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被自治区列为“1+4”特色产业,成为了我区突破干旱制约、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制约日益突出、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成就
(一)规模效益日益显著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实施了《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等,大力推进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露地蔬菜规模化发展以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
设,蔬菜面积稳步扩大,效益逐步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区建成蔬菜200亩以上规模园区433个,面积41.0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241个,面积12.39万亩,千亩以上基地66个,5000亩以上基地5个。全区蔬菜(含蔬菜、瓜类、设施果树、食用菌等)种植面积307.5万亩,总产量680万吨,产值100.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产业纯收入达到1211元,比“十一五”末增长 33.5%,蔬菜产业成为山川农民群众增收的钱袋子。
(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全区形成了设施蔬菜、越夏及冷凉蔬菜、供港蔬菜、麦后复种蔬菜、脱水加工蔬菜和露地西甜瓜六大板块和蔬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的良好局面。建成了以银川、吴忠、中卫为主的现代设施蔬菜、供港蔬菜生产优势区,以中卫环香山地区为主的压砂瓜生产优势区,以石嘴山市为主的脱水蔬菜生产优势区,以固原市为主的冷凉蔬菜优势区。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鲜明,集聚度逐步提高。
(三)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为平台,推广优新品种;集成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精准水肥一体化、标准化建造、集约化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配套卷帘机、保温被、通风器、微耕机、移栽机等设施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了农业物联网、装配式镀锌钢架结构、主动蓄放热及无土长季节栽培等新技术;探索示范了非
耕地栽培蔬菜技术。“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推广蔬菜新技术12项,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提质增效技术覆盖率达到70%,其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3.3万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8000亩,极大的改善了蔬菜栽培土壤,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
(四)流通体系逐步健全
全区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3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19个,培育各类蔬菜流通企业和合作组织309家。配套采后处理、分级、包装,预冷、保鲜、储藏及冷链运输等设施,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模式,打造了宁夏供港蔬菜、硒砂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阳辣椒等一批品质优越、市场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宁夏供港蔬菜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区,10家生产基地被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冷凉蔬菜、脱水蔬菜除供应南方市场外,还出口到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五)蔬菜品质明显提高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菜田沃土工程,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全区建成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地级市均建立了市场准入检测站,建设农残速测点200个,形成了区、市、县、乡(镇)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区蔬菜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5%。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规模逐年扩大,全区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480个,无公害产地60个;绿色食品品种达到27个;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蔬菜17个。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约束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粮食生产用地和蔬菜用地矛盾加大,水资源紧缺,土壤盐渍化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繁,连作障碍频发。据估算,全区40%的日光温室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连作障碍。冻害、干旱、高温、霜冻、暴雨、降雪、冰雹、大风等不利气候频繁发生。
(二)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市场、冷链体系不健全。田头批发市场少,田间预冷、储藏保鲜、冷链运输车等冷链设施缺乏,远距离运输损耗率高达20-30%。二是育苗中心规模小,育苗成本高、育苗质量参差不齐,全区育苗中心集中连片规模200亩以上的不足5家。三是设施建设质量不均衡,部分设施建设不规范,保温、抗压、抗风性能不高,抗灾能力弱。四是部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设施装备及机械化水平低
设施结构普遍比较简陋,自动卷帘、自动放风、水肥智能控制等设施装备配套率不足20%,环境调控基本靠人工、凭经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经营规模小,组织化、机械化程度低,其中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足
20%,劳动强度大,生产率较低。
(四)市场竞争力不强
除西吉、彭阳、永宁外,大部分县区主导产品不突出,规模效应不强;采后处理、分级包装的意识差,生产出来的多为产品(大货),而非商品,更不是精品;缺乏地理品牌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多但不亮,示范带动能力差,好的产品却不是好的商品,卖不上好的价格。
三、市场前景分析
蔬菜的销售是全国大市场、大流通。“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蔬菜主产区产业升级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蔬菜总生产量已大于市场总需求量,呈现出结构性、季节性、灾害性气候的过剩或不足。供给侧矛盾突出,市场上低档次、同质化的蔬菜产品过剩,高品质、质量安全的产品缺乏。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目标的升级,市场对优质安全蔬菜的需求量将保持刚性增长,我区蔬菜以资源环境好、品质优著称,在满足本区消费的同时,作为一个外向型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区内市场需求旺盛
一是提高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我区蔬菜常年消费种类40多种,本地生产供应的约20多种,主要以茄果类、豆类、瓜类、绿叶菜类、根菜类、白菜类等为主,其余靠外调。从区内市场供需形势来看,冬春蔬菜自给率仅30%、夏秋蔬菜自给率也只有60%。到2020年,按冬春蔬菜自给率提高到
50%计,需增加本地产蔬菜上市量10万吨,增加冬春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二是人口增加带来的刚性需求。按照全区672万人口,每人每天鲜菜城镇居民不低于0.8公斤,农村居民不低于0.5公斤的标准计算,全年需蔬菜174.1万吨。按宁夏自然人口增长率1%估算,我区每年增加约7万人,到2020年,增加约35万人,年消费鲜菜10万吨,需增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两项需增加面积10万亩,同时通过调整茬口布局,增加冬季叶类蔬菜生产面积以满足本地市场供应。
(二)区外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区设施蔬菜、夏秋冷凉蔬菜、西甜瓜大部分销往区外市场,全年外销量达370万吨以上。外销市场主要为石家庄、太原、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深圳、香港等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到了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香港、广东、福建、江苏、河北、天津等地的客商纷纷到我区投资,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生产。以“宁夏菜心”为代表的“宁夏蔬菜”在华南市场、港澳市场已成为“高品质蔬菜”的代表。从目前生产看,我区蔬菜生产面积仅占全国的1%左右,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充分发挥我区夏季冷凉优势、与南方省区错季生产优势,产品质量和安全优势,重新定位发展思路、主打品种,加大蔬菜分级包装和冷链运输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以“供港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开拓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市场,以上海、武汉、长沙、合肥为代表的华中市场,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市场,挖
掘市场潜力,做大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十三五”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区蔬菜产业资源和品质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控两减三基本”及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实施蔬菜 “增供增收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配套完善百万亩越夏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百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提升设施装备,强化质量监管,完善冷链物流,拓展目标市场,逐步提高蔬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信息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水平,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推动蔬菜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流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五大目标,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瓜菜面积达到320万亩,其中:露地蔬菜100万亩,设施蔬菜110万亩,西甜瓜110万亩;节水、节肥、节药30%以上;蔬菜单产提高10%以上,总产达800万吨以上;淡季蔬菜供应能力达到50%;主要瓜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提 7
质增效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机械化装备水平达50%以上;全区蔬菜产品农残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60%蔬菜产品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宁夏菜心”、“宁夏番茄”等公用品牌,做精做靓“六盘山冷凉蔬菜”、“彭阳辣椒”、“西吉西芹”等区域品牌,全面提升蔬菜产业整体效益,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全区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700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原则。在生产类型、种植种类、品种布局上,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和劳动力资源情况,坚持效益优先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实现“一县一品”。
二是坚持协调内外、统筹兼顾的原则。设施与露地并重,内销与外销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应,按照低成本、高效节能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增供增收。
三是坚持科技支撑、三产融合的原则。大力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模式,着力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贫困地区蔬菜科技支撑能力,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四是坚持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动农药、化肥、农膜减量使用,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蔬菜产业。
五、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以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核心,重点发展百万亩设施蔬菜、百万亩夏秋冷凉蔬菜、百万亩西甜瓜产业。引黄灌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含供港蔬菜)、及夏秋冷凉蔬菜、脱水蔬菜,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西甜瓜及拱棚蔬菜,南部山区重点发展夏秋冷凉蔬菜。
(一)设施蔬菜
1、区域布局
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引黄灌区以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沙坡头区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茄果类精品蔬菜生产;中部干旱带以红寺堡、海原、盐池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拱棚西甜瓜生产;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隆德为重点区域,扩大辣椒、西芹等优势作物种植规模;供港粤蔬菜,灌区以贺兰、永宁、平罗、利通、青铜峡、沙坡头区、中宁为重点区域,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为重点区域,主要种植菜心、芥蓝、菜花等蔬菜。
2、主攻方向
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主攻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设施标准化设计与建造、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向标准化、机械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组装配套优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引导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扶持冷链贮运体系建设,建立产销信息服务平台。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日光温室以番茄、辣椒、黄瓜为主导产品,上市期为9月~翌年6月,产品主要销往宁夏本地及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内蒙等地区。大中拱棚以西甜瓜、番茄、辣椒、西芹、韭菜为主导产品,上市期为6月~10月,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主要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安徽、湖北等南方省区。
(二)夏秋露地蔬菜
1、区域布局
夏秋露地蔬菜含夏秋冷凉蔬菜、脱水加工生产二种类型。
夏秋冷凉蔬菜,灌区以平罗、贺兰、永宁、灵武、利通、青铜峡、沙坡头区、中宁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茄果类蔬菜;中部干旱带以同心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越夏番茄;南部山区以原州、西吉、彭阳、隆德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叶类蔬菜和根茎类蔬菜。
脱水加工蔬菜,以平罗、惠农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番茄、芹菜、菠菜、甘蓝、韭葱等适宜加工的蔬菜。
2、主攻方向
以灌排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地方特色,定位外销目标市场,明确主导品种,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强化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夏秋冷凉蔬菜,灌区以番茄、辣椒、茄子、黄瓜为主导产品,6-10月上市,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南部山区以芹菜、辣椒、白菜、菜花、甘蓝、萝卜、胡萝卜为主导产品,6~9月上市,主要销往安徽、湖南、湖北、广东、上海、甘肃、河南、陕西等省区。供港粤蔬菜,以菜心、芥蓝为主导产品,5-10月上市,销往港澳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脱水加工蔬菜,以芹菜、番茄、菠菜、韭葱为主导产品,6-10月上市,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西甜瓜
1、区域布局
在中卫市环香山地区打造硒砂瓜产业带,面积90万亩;在同心县、红寺堡区、海原县、盐池县等中部干旱带地区建
设地膜瓜产业带,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和贺兰山东麓发展沙漠和山地西瓜,面积20万亩。
2、主攻方向
加强品质品牌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覆膜保墒、松砂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联合攻关,克服连作障碍;发展后续产业,在有补灌条件的老砂地适度发展枸杞等经济作物种植;积极推广沙漠和山地西瓜种植,推进非耕地利用。
3、主推产品与目标市场
以西瓜、甜瓜为主导产品,压砂瓜和山地西瓜以大果型晚熟品种为主,7月下旬-9月中旬上市,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地膜瓜以中果型早熟品种为主,6月下旬-7月下旬上市,主要销往甘肃、陕西、内蒙等周边省区。沙地西瓜以大果型无籽西瓜为主,7-9月上市,主要销往广东、上海等地。
六、重点任务
(一)保障供给 促进增收
大力实施蔬菜“增供增收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配套完善百万亩夏秋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百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按照各地优势和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坚持“一县一业、一品为主,合理搭配”,稳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县(区)为单位,培育瓜菜产业大县,每县打造1-2项主导产业,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整建
制县创建,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扩大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瞄准目标市场,合理安排设施蔬菜、供港粤蔬菜、夏秋冷凉蔬菜、麦后复种蔬菜等茬口布局和品种结构。设施蔬菜以引黄灌区为核心,稳定提高冬春季节设施蔬菜生产供给能力,提高花卉、果树、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比重,推进设施农业向精品、高端、高效方向发展。夏秋蔬菜以引黄灌区越夏番茄、供港粤蔬菜、固原冷凉蔬菜、石嘴山加工蔬菜、其它茄果类蔬菜为重点,提升在南方市场销售的份额,扩大“宁夏蔬菜”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西甜瓜以中部干旱带环香山压砂西甜瓜基地为核心,稳面积、保品质、提品牌,稳固大中城市市场。
(二)优化设施 提升装备
在宁夏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施结构,总结完善第三代日光温室设计参数,采用新型节能保温材料,加快示范推广。通过集成配套现代设施设备和实用机械,提升设施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精准化管理,降低劳动用工和强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一是加大物化技术投入,集成配套卷帘机、保温被、自动风口开合器、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机、潮汐式育苗装备等设施设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二是示范推广成熟的机械设施和技术,提高机械化应用普及率;引进适合于设施生产的耕作、植保、采收、运输等小型机械设备,满足设施生
产各环节需求;三是加大农机农艺融合,研究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栽培模式,形成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三)集成技术 提质增效
以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县试点建设为抓手,积极筛选、示范、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加大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力度;研发推广物联网、无土基质栽培、熊蜂授粉、新型保温覆盖材料等先进技术。完善育苗、生产、加工、包装及运输技术规程,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以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为目标,加强生产基地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建立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四)健全体系 加强服务
通过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产学研结合,组建专家团队,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行业协会等方式,健全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强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率;组建一支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队伍,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科技人员、学科带头人及县、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组建人员搭配合理、服务能力强的专家团队,以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平台,开展产业发展全程服务,实现专家团队-技术-基地-农民(企业)的无缝对接,解决
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在蔬菜产业集中区的乡镇村,依托农机作业公司、农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围绕“技术服务、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组织从事蔬菜、瓜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单位的人员,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向会员单位提供有关蔬菜生产、加工、流通及外贸出口方面的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服务。
(五)强龙头 促带动
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共建基地、协作销售等方式,创建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蔬菜生产基地,探索建立“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品牌打造,促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动能,引领我区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配套冷链 完善物流
集中扶持蔬菜产区建设预冷、冷藏保鲜及冷藏运输等冷链环节建设,重点加大田头预冷、商品化处理和冷藏保鲜库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引导力度,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
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保鲜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运输等设备,提高产品档次、货架期和附加值。鼓励蔬菜优势产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中心和现代配送中心,培育龙头企业,扩大蔬菜产品运销范围,延长运销时间,增强市场调剂能力。
(七)开拓市场 做靓品牌
突出彰显我区高原冷凉、绿色生态特色,瞄准高端市场,做靓蔬菜品牌,拓展外埠市场。打通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蔬菜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市场流通主体,扶持流通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开展产销衔接;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我区瓜菜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保护,重点打造“宁夏菜心”、“六盘山冷凉蔬菜”、“香山硒砂瓜”、“宁夏番茄”等地域品牌;借助全国知名农产品展会和外销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开展“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系列活动,把“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业品牌推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八)互联网+ 引领销售
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自治区、县、乡三级瓜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开发生产信息监测软件,对全区大宗瓜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
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服务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促进市场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瓜菜流通信息网络,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价格、供求等信息。核心区域城市和产业大县建立瓜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电子商务与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广“互联网+蔬菜”的销售模式,提升蔬菜电子商务水平,使之应用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各个环节。
(九)完善保险 支撑发展
完善蔬菜保险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统筹兼顾菜农和市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由现有设施蔬菜、脱水蔬菜和压砂瓜险种扩展到瓜菜产业全覆盖;覆盖区域由现有平罗、惠农、中卫等县区向全区扩展。进一步扩大蔬菜价格保险覆盖面,重点对番茄、辣椒、黄瓜、茄子、芹菜、大白菜、甘蓝、韭菜、胡萝卜、茭瓜、西甜瓜等主栽品种进行保险,降低市场风险,保护农民收益。
七、重点项目
(一)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鼓励各地继续扩大高标准规模化蔬菜生产设施建设。以现有基地为基础,日光温室坚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统一标准、严格施工,推广应用全钢架结构,全部达到宁夏
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标准。引黄灌区拱棚采用全钢架结构,中南部地区推广经济实用、简易规范的大中型拱棚。二是选择基础条件好、设施建造标准高、生产技术先进的基地,打造高标准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配套卷帘机、保温被、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等设施设备,配套滴灌,绿色防控等物化技术。每年建设60个永久性蔬菜基地,到2020年打造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三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菜—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4种技术模式。四是在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县,开展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县每年1个,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带动提升我区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二)蔬菜重大技术示范推广
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一批轻简增效、农药化肥双减技术,加快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以茄果类、瓜类、叶类蔬菜为主,研究不同蔬菜作物的养分需求特性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蔬菜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和水肥药一体化设备,重点推广沼渣沼液、生物有机肥、专用肥、水溶性肥料和生物农药等,集成创新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每年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万亩。每年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5000亩以上,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设备20套、建设20个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
(三)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
在蔬菜生产优势县区,建设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每个育苗中心占地面积200亩以上,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育苗设施以日光温室为主,连栋拱棚为辅,适度发展现代连栋温室,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增温保温、通风换气、遮阳降温、育苗床架、潮汐式灌溉或行走式喷灌、催芽室、播种机、种苗运输等设施设备和培训、检测室;建成集育苗、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综合育苗中心。每年建设3个,到2020年共建设15个。
(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
研发适合设施内应用的耕整、起垄、移栽、喷药、施肥、采收等小型机械及与之配套的栽培模式;示范推广露地规模化生产的大中小型机械,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每年建设农机农艺综合示范基地20个,每个基地面积1000亩,筛选示范适宜机械及模式。
(五)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广
每年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每个基地面积300亩以上,配置温室环境自动采集和控制、外部环境监控、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装备。在基地(或园区)建设中心控制室,装配各类蔬菜种植管理软件,汇集、分析、储存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发布生产指令信息,自动控制设备运行;实时发布信息到手机、电脑及管理者,及时掌控信息;全方位展示园区实时现况;实现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精确管理,智能化灌溉,自动化控制。
(六)冷链体系建设
鼓励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保鲜、冷藏运输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制冰、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占地面积1000m以上、分拣加工车间200 m以上,贮藏保鲜库容300m的,储藏能力达到100吨/次的采后处理示范中心10个。
(七)蔬菜技术综合服务站建设
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农机服务公司购置蔬菜耕整、起垄、移栽、喷药、施肥、采收等机械,建设集技术指导、农资超市、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蔬菜技术综合服务站。每年建设20个,到2020年建成100个蔬菜综合服务站。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切实把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完善
232措施,狠抓落实。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计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抓好日常工作。各市、县(区)要抓紧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自治区将进一步优化瓜菜产业扶持政策,创新产业扶持机制,采取政府补贴、贷款担保贴息、产业基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支持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的培育和提质增效重大技术的推广。各地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引导。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和鼓励个人、单位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力度,提高瓜菜生产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建立产加销、产学研一体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推广技术体系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服务能力。探索蔬菜技术推广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和服务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性、经营性机构、组织和企业。强化育苗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育苗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强技术人员及职业菜农的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瓜菜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严格考核考评。强化“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自治区把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各市、县(区)效能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与奖惩。各地要建立健全“年初建账、年中查帐、年底交账”的工作机制,年初各市、县(区)申报建设规模和项目,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审核确认下达计划,年中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督促进展情况,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对每年的新建项目实行GPS定位标识,对考核验收合格,达到建设标准的兑现补贴。
第四篇:花园镇十三五产业规划
花园镇“十三五”规划
目 录
一章 “十三五”是花园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二章 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章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发展生态农业
一)粮食生产
二)大棚蔬菜等其他特色种植
三)养殖业、发展生态林业、推进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水利建设
二)交通建设
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花园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纲 要(审议稿):《花园镇“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十三五”期间,将是花园镇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美好花园的关键时期,是实现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制订好十三个五划,对于花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地方实际、顺应时代、凝聚群众意愿,明确今后五年的第一章 “十二五”是花园发展的关键时期 标,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是花园镇全乡上下在“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纲领。、“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镇以改变基础设施现状、特别是道路现状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品加工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发展模式,促进全镇政治经济和谐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道路建设上重点将乡道向村组延伸,形成全镇交通大循环。
是修好了康塔公路。康塔路东起原康塘村部,西止于彭塔街道,全长4.7公里,途径10个自然村庄,是进出花园镇东北的重要通道。五期间,在该路沙石路面的基础上,铺设了水泥路面,完善了10处路涵配套,筹资近240万元,解决了10个自然村庄近1300口人的问题,1800亩土地受益。
是硬化了合立庙村小店至陈圩路。合立庙村陈圩等村民组地处岗湾结合部的畈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其闭塞。2003年的特大洪水漫淠河,附近村民组群众来不及撤退,损失惨重。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为此,十二五期间,我们采取自筹资金、申请扶持相结合,将陈圩至小店路面硬化,第一步修通了砂石路,使其与安康路相通。该路从康塘、合立庙两村之间穿过,途径两村7个村民组。总里,方便了该村7个村民组800人的生产生活,1000余亩土地受益。
是修通了桂北村断头路,与裕安区单王接通。桂北村地处我镇东南边缘,与裕安区单王乡接壤,该村村部与安康路以一条砂石路相连处。该路修通后,方便安业村6个村民组近700人的生产生活,1300亩土地受益。向南与单王接界处1.5公里为土路。该工程将安康路与单王接界的1.5公里砂石路和1.5公里土路全部修为水泥路,总长3公里。路是硬化花园街道农民街路面。2003年水灾过后,为了落实移民建房政策,扩大集镇建设规模,将原罗花路花园集镇段老路两旁规划为、高岗寺、姚楼等村的移民建房点。经过努力,一条北至花园粮站、南接花园东街的1500米长的农民街正式形成,与原来的汲河街呈形相连,形成高标准的花园集镇建设新格局,奠定了花园镇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们高标准、高起点重新将该街修成水泥路,工程0米,大大加快花园集镇的商贸流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好的机遇;同时必将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产、条件,对推动我镇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月开工,同年10月完工,项目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花园镇农村用电紧张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建成镇内35KW变电所。霍邱供电公司于2011年在我镇齐王村境内新建35kv变电所,占地3亩。该项目符合我镇土地总体规划,于是高标准新修了花园农贸市场、天福大道商住房,提升了集镇品味。十二五期间,花园镇被列为六安市重点建设的50个集镇之一。镇政府结合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决定打造高标准、规范化的街道新亮点,经过努力,花园镇第一宗按规范化模式运作的商业用地实施招标我镇自己本土的开发商成功竟得这块商业用地,经过他们的成功运作和开发,总100套商住两用房建成,标准为10.5米×3.5米、3,建筑面积为110平方米左右,总占地9571平米,建筑总面积27277平米,新型集镇雏形初现,必将对花园集镇面貌的改变、商贸的、经济的发展、集镇形象的树立产生深远的影响,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完工,使花园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逐步融入到六安半小时经济整治街道环境、修筑下水道等工程完工后,根据天福大道人口入驻率增多、花园新村建设正在进行的实际,因势利导,立足长远,新镇花园新村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7亩,新建商住房120间,贸易大棚1500平方米,新建摊位200个,并配套齐全厕所等设施,总投资800万元。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二期工程上马,完善相关设施,扩大规模。
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初具
二五以来,花园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产业化发展为依托,发展规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靠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前期服务设施基础,利用水库及城东湖的资源优势,创农业品牌和本地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发集体经济,整合资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在刘李村、社岗村建立育秧工厂,探索走农业产业化经。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稳定粮棉油生产,持续发展畜禽水产生产,逐步形成以龙翔为代表的朗德鹅养殖业,以润牛、皖江为代表的奶牛业,以顺发、永发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业,以元辉、富云牧业养殖为龙头的传统生业的新格局。
3、加快发展农产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提高附加值。十二五期间,加大了对顺发、永发、荣宜品牌的扶植,“龙翔”鹅肥肝系列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名牌,顺发米业“天赢”牌大米获市级知名商标。
4、加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度。十二五期间,全镇共建成20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发展会员,组织农民闯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力开展水利兴修力度。结合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大力开展水利兴修,逐步解决“靠天收”的局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7、加快集体林权制度及配套改革工作,促进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目前,花园镇提出了“生态立镇”的战略构想,迎龙一渠十长廊、汇隆轩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极大地改变了农业单一种植的局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贫开发成效明显
十二五”扶贫规划实施以来,扶贫力度加大,扶贫效果十分显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00万元,实施开发扶贫项目20个,累计新增产0万元,扶持、发展生产脱贫人数 5100人。具体为:农业扶贫使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旱涝保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脱贫。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养殖基地的形成,充分地发挥了地方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镇累计新建57公里晴雨通车路,维修12处排涝(提水)站点,全面整修了街道供,新(维)修6个村部,新建11个农家书屋,对汲渭河河堤实施了局部整修。
美好村镇建设全面启动
好乡村建设,首批社岗村做为全省2014省级中心村全面建成,等待验收。花园美好乡村点自力更生,多方整合,彻底改变了破旧面貌,现二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第一批两个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新建中心村道路1400米、排水渠3000米、供水管道2000化2000平方米。实施房屋“穿衣戴帽”130户,清理了街道牛皮癣,规范了车辆停放。完成集镇清洁工程建设,新建了垃圾管理房1置了垃圾临时堆放和清运设施,实施服务外保,建立保洁长效机制。“三线三边”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工作方面狠抓了街道、道路两边保洁,全方位加大了村容乡貌的改造力度,创建工作常态化,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生工程建设方面,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涉农资金,各培训类项目全部完成。完成近200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600口人饮水工程,建成自来水厂。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工作均按时完成任务。五保供养,民政优抚扎实开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改园镇敬老院和“夕阳红”老年公寓。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镇纳入低保人口6900人,全镇几乎所有人口均参加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医疗保险,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中专班的学员已有60人取得中专毕业。
生工作的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改善、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卫生、文化、供电、通讯等各行业、各部门积极服务群务地方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扶贫开发工作,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实行精准扶贫,刘李、安业、江北、天竹等村推进”项目有效实施,互助资金管理逐步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防汛工作责任机制,扎实开展了信访维稳工作,社会稳定。二)“十二五”末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是经济实力不强,集体经济薄弱,与农业大镇的身份不相称。农村税改以后,虽然减免了农业税,出台了一些惠农补贴政策,基本杜生债务,但村级历年包袱重,一时难以化解,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仍然不够,沟渠不通,排灌受阻;设施老化,效益降低;水系破坏,功能减弱。
是农民增收仍然缓慢,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过大,单一的种植模式仍然是“靠天收”
是集镇建设步伐相对较慢,城镇带动经济发展作用尚未显现,统筹发展能力不够
是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是生态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十二五”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在“十三五”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予以正视克服,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才能实现“”的发展目标,完成发展任务。、“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抓住国家继续对农村投入的难得机遇,充分有利于花园优越的生态环境有效开发发展,为我镇战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二)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支持,有的放矢地破决贫困村发展难题,改变贫困面貌。
三)美好乡村建设力度加大,必将有效改变我镇群众居住及交通、生产各方面条件。
四)生态立镇和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战略的确立,通过一批旅游项目的实施,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章 以生态优先、加快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花园镇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立镇、加快发展统揽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集镇建设”为主体思路,紧抓机遇建设农业强镇、林业大镇、商贸重镇、生态美镇等战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谐稳定,基本消除贫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绕建设生态农业强镇的目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发展优势农、林产业,利用有限资源,加大生建设;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发展,致力工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财政收入达到1400万元,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教育、交通、教育、文化、卫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下,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
第三章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发展特色农业
极引导各类农业经合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因地置宜,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一)粮油生产
点发展优质粮油生产,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在姚楼、天竹、安业等村建立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同时形成配套产业和产业链,建成2-4工厂,建成储存量10000立方的仓储基地。
二)大棚蔬菜等其他特色种植
现大棚蔬菜年均种植面积4000亩,产值1000万元,建设老品种蔬菜基地500亩。积极推广蘑菇木耳栽培技术,引导蘑菇木耳基地扩,力争使之成为花园特色品牌产品。
三)养殖业
极扶持名特优产品开发。重点打造“龙翔”肥鹅肝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申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支持产业的一展;积极支持申报全国驰名商标,推动产业上规模。充分利用现有水库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新建特色养殖场10座,特色养殖水0亩。发展以鱼、蟹、黄鳝、泥鳅等为品种的特色养殖业。、发展生态林业
随我镇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镇深刻认识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整治绿化提升、“三线三境治理等工作成为我镇建设良好生态文明环境的重点工作。我镇将在“十三五”阶段一要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生态、崇尚自然。认真做好绿化提升工作。二要继续加强对干道沿线和镇区内生产生活建筑等垃圾清运,对下水道(沟)清疏重建及长廊”工程建设。争取在“十三五”阶段全面建设一个人人爱环境,处处都优美的生态文明新花园。
真做好“四旁”植树规划,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进行植树造林,变群众的自发行动为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奖补结合,全民参与。
分利用现有县乡道路沿线,渠系周边,水利工程绿化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业基地建设方面,通过土地承包、流转等形式,加大林业示范基地建设,到期末,发展经济林果15000亩。建成园林苗圃6个,面积,年产值4000万元。
力扶持木材交易市场的发展,提高林业生产附加值。
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公益林建设,实施新造林计划,力争基本消灭境内荒岗。、推进集镇和美好乡村建设
面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在“十三五”期间,我镇将通过“一事一议”工程、扶贫项目及其他民生工程不断完善镇区道路修建,为促工农商贸行业社会经济发展和升级奠定基础。二是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内的循环道路、公共设施、美化绿化亮贸农贸市场等的完善,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是加强加大对全镇区域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娱乐、供电、通共设施的提升工作。早日完成卫生院迁建及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新建莲花休闲文化广场;争取客运站工程早日投入建设;完善镇中心场软硬件设施;大力发展民众娱乐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提高两个街道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环卫队伍素质。四是不断规范镇区街道工店铺及建房规划管理。组建我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决打击沿路、沿村乱建乱搭的违章建筑和违法占地行为,要统一规划,统。五是认真做好集镇建设总规和详规的修编工作。
极整合资金和项目,按照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以集镇区,县道周边,中心村庄等为重点,组织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素质、促文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大集镇规模,到2020年,力争镇区人口达到12000人。完善集镇功能,按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对现有4条主干道全面实施亮化化、美化工程,并认真做好规划,进一步发展花园镇集镇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一街一貌,一街一品,宜业宜居的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水利建设
是认真实施汲东干渠生态项目建设。做好绿化、道路、桥涵配套;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八小水利”项目,改造塘、堰、渠,新建5上当家塘10口,实施千亩以上支渠综合整治工程,保证农业灌溉;三是实施万亩支渠综合整治;四是实施汲河洼地综合治理,主要对圩堤进行除险加固,建设和更新改造涵闸、泵站等设施。
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争取实施投资近800万元铺设270千米自来水管道,解决36000余人缺水问题,实现全镇农民饮水安全。
二)交通建设
极联系受益乡镇,共同争取,积极将罗花路申报为省道。认真谋划项目,申报孟集至六安(经裕安区单王、顺河)的县际快速通道;资,全面硬化通村民组道路。
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为民服务大厅、村级卫生室和村文化活动室、农民书屋建设。通过扩大有线电视传输系统建设和“直播卫星接”发放,实现全镇电视收视的全覆盖。
好镇域配电网规划工作,重点解决10KV线路存在的超半径供电、线路老化、末端电压低、线路故障多的问题;重点解决台区户均容量区改造面积小、低电压供电等问题;规划新建(改造)10KV线路5项,线路长度18.9公里;完成夏店至花园“手拉手”供电工程。、实现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强农民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劳动力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保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计划对镇卫生院进行迁址重建;完成农村卫生室建设,巩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特困群体长年救助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五保集中供养率100%。城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强土地管理工作,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新增耕地项目,以达到全镇耕地总量占补平衡。
真做好养老服务机构和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建设,解决好老有所养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面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申报做好镇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第五篇:读后文——中国养老产业规划(定稿)
决策必读丨你所不了解的中国养老产业规划
一般来说,安享晚年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拥有健康的身体、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有适宜的地方养老、有人陪伴照顾等。
中国老龄化进程是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的,且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根据预测,未来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会更高,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老龄事业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因此,能否齐备安享晚年的必要条件,就不得而知了。基于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式养老道路。所谓中国式养老,系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模式。就当前而言,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类型。
一、挑灯看剑:中国养老“三规划”
为应对老龄化的挑战,中国政府分别在2011年9月17日、2011年12月16日和2012年6月14日颁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关乎养老的文件。这三份文件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有必要予以简介。
规划一: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目标。
主要有: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体系基本框架,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健全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全面推行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新建小区老龄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标准;
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加强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等。
规划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建设目标是:
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并将建设任务分解为以下几方面: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在居家养老层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在城乡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
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装备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规划三: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和社保基金会联合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的基本覆盖,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7亿人,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5亿人等发展目标。
该规划特别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毕竟,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会催生社会焦虑。从内容来看,此番制度建设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是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三是继续做大做强社会保障战略储备资金等。
综合上述三份《规划》,可看出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并在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这些规划也彰显了政府为人民服务、谋福祉的诚意。若能深入贯彻实施,想来民众的福利状况会有极大改善。
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将这些规划看作“顶层设计”,那么,这样的“顶层设计”是否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这三份规划总体上只是就养老谈养老、就保障谈保障,而没有深入触及老龄化危机的内在机制。
究竟什么是老龄化危机的内在机制?根据上文的分析,城乡分治、劳动力市场分割、金融安排滞后、生育政策以及政府的财税政策等皆可看作中国未富先老的制度性成因,是老龄化危机内在机制。
二、路在何方:一般性政策讨论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等发展目标。这可看成是未来社会保障、养老等民生建设的导向性文件。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就缓解老龄化危机、破除增长魔障做更为具体的政策分析。
从本质上讲,解决中国式养老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跳脱传统的城乡二元分治思维和部门利益,从更大范围通盘考量。题中之义是改革户籍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城乡二元并轨。就养老而言,目前依然存在着“养老双轨制”。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养老双轨制”是城乡分割经济政策演变的结果。只有改变这种从城市利益出发、由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从分割到融合的转变才能够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城市偏向的政策已经在改革,但只要户籍制度存在,就存在着政策反复的可能性。就长期而言,改革户籍制度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提升整个社会的财富水平。
在人口政策方面,既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曾为人口年龄结构优势的获取、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协调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生育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土壤”,反而成为未富先老的政策加速器。在此情境下,需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可以先扩大试点,再根据实际效应决定是否予以终止。
事实上,中共中央在1980年发布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就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而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提法,计划生育仍为基本国策。显然,这样的改革难度是很大的。关节点在于,一是难以达成共识,二是已造就了一个特殊利益群体,放开或终止计划生育政策,意味着要适当补偿该群体。
就当下而言,如何应对人口红利的丧失可能是更为具体的问题。随着大批劳动者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人口会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人们的退休时间可能会推后,工作年限会提高,二是进入老龄生活的人也更多。这样的人口结构对增加资产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
因为退休者的养老金将发挥作用,除开政府或家庭为他们的养老提供保障,其个人积蓄也将进入投资和消费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老龄化并不等于衰退。问题是,中国的老龄化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与对第二个人口红利期的畅想相比,我们更当尽力避免“萧条的老龄化”。毕竟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劳动者低工资、低保障的成本优势。
何况,若仅从老龄化时期的储蓄动机来考察,尚不足以构成在推动经济增长上与第一次人口红利相媲美的第二次人口红利。还应该看到在健康寿命延长的情况下,老年人不啻宝贵的人力资源。尽管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体力上稍显劣势,但其工作经验、知识积累总体上远胜于青年人。
基于此,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只有从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积累视角来考察,才会有显著意义(蔡昉,2012)。中国的现状是,法定的退休年龄男性为60周岁、女性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与预期寿命相较,这样的退休年龄显然定得太早了。就此而言,可以考虑延长退休年龄,开发二次人口红利。这一来可以减轻养老金负担,同时也能激发投资和消费热情、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然,延长退休年龄需适当兼顾劳动供给性质与供给意愿。因为受身体的局限,体力劳动者往往难以在体力工作岗位上延长退休年龄。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说,老年人就业趋势已在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渐兴起,将在今后数十年内改变这些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格局。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仍在工作的美国老人中,有10万多名农民和牧场工人、大约10万名巴士和出租车司机、2.5万名音乐人士、1.7万名交通协管员,以及超过8万名企业高管(包括股神巴菲特)。
一些老年人在专业领域享有“高龄也高薪”的优势,例如律师。更多老年人谋得的是低薪岗位,如零售店店员和看门人。从2010年1月至今,55岁以上求职者“瓜分”了美国70%新增就业机会。同时,越来越多企业和工厂也愿意为老人提供工作岗位,认为他们为人可靠、经验丰富。
作为老龄化程度全球第二的德国,老年人工作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60岁至64岁的德国女性就业率从2000年的12%提高至2011年的36%。在同一时期,该年龄段的男性的就业率也由28%增至52%。
在产业政策方面,要注意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产值下,第三产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与老年人相关的老龄产业大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比如老年旅游、老年健身、老年护理等。
因此,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提高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包括大学生就业),也有利于开发老年市场。在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的情况下,老人可借助其人力资本积累优势,从事教育、培训等服务型工作,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最终化解养老危机。这可看作是对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具体回应。
就财税政策而言,仍需调整国民财富的分配和支出结构,理顺地方与中央、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尽量避免“国富民穷”的局面。通过“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达成“国富民富”愿景。具体来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民生,充实养老基金,消除未富先老情境下的社会焦虑。
此外,改革金融制度、建设和完善金融市场对养老也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金融市场健康繁荣与否事关养老金的可持续性。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便是:在稀释老龄化的诸多途径中,不仅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就当今中国而言,养老金可按照“可操作、可持续、有增长”原则,通过完善国有股减转持相关政策、做好国有上市公司追溯部分的国有股份划转工作和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参与市场,走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投资策略,收保值、增值之效。对于个人,应积极开拓以金融产品为主的“非人格化养老”路径,不能过于倚重以血缘、地缘为依托的“人格化养老”路径。附: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发展困境
当前,部分社会资本已进入养老产业。但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效果并不理想,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融资难、人员少以及公私地位不平等。这使得更多的民间资本望而却步。
融资难是民营养老机构遇到的最大问题。除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融资困难外,养老机构由于其微利性也很难从小额贷款等途径获得融资。专业从业人员,尤其是护理员的严重短缺,也制约了其专业性的提高。而公私地位的不平等是民营养老机构反映较多的问题。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直接创办的,土地、资金、人员、工资、业务指导都有保障,基本不存在经营风险。相形之下,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着成本较高、硬件落后、多头管理等经营困境。
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就实践出发,在社会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都发挥着支撑作用,而具有“托底”功能的公办养老院更是重中之重。针对公办养老院出现的高端化、特权化倾向,我们可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朴素实用的“普惠型”公办养老院。
这一能扩大机构养老的“托底”容量,二来也能避免豪华设施诱人走“终南捷径”。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所面临的困境,需要政府转变认识,更加重视民办养老机构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平等发展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譬如,政府可对公益性的民办养老机构予以财政补贴,改革金融制度,提升融资水平等。
值得说明的是,在养老问题上,我们还应当注意发掘、发扬儒家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部分。在儒家看来,离弃老人是不孝的,会遭受耻笑和谴责。这种道德规范至今仍在约束着国人的行为。客观地说,尽管“孝”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赡养观念,但仍不失为一种优良传统。
毕竟,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资金方面的支持,也需要亲情温暖。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家庭的养老功能也在弱化,主要是随着中青年一代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对老人养老也逐步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鉴于此,我们对“孝”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总结:
一言以蔽之,中国的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历史欠账较多、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基于此背景,中国的养老问题绝非某一方所能全部包揽,而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和个人“四个肩膀”来共担,需多方参与、通力合作。
从趋势来看,社会化是中国未来养老服务的必由之路,产业化是其现实途径,而专业化则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基本保证。但这一切,皆有赖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既要有着眼于宏观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的政策“抓手”。
同时也要注重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注意养老的公平性,适当平衡养老资源。诚如是,中国式养老方能脱困制胜,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原标题:中国式养老出路,部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