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连云港市人防建设、人口计划生育第十个五年计划
连云港市人防建设第十个五年计划
连云港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九五”期间,我市人民防空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新时期人防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人防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九五”期间我市人防工程建设速度较慢,人防工程总量少,人均面积偏低,指挥手段和通信现代化水平不高,与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对人民防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市一类人防重点城市的战略地位不相适应。“十五”时期,是人防工作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创21世纪我市人防建设新局面的大好时期。按照全国全省人防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城市建设规模与人口增长实际,制定我市人民防空建设第十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我市人防建设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围绕对台军事战争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人民防空法》,按照全国、全省人防会议和高技术条件下城市防空袭预案的新要求,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加快建设,协调发展,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反应灵敏的人民防空指挥与保障体系,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结合场外核应急救援建设拓宽人防职能,努力提高人民防空整体抗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我省确定的2015年前人民防空建设发展纲要奠定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组织指挥建设。“十五”期间,基本建成反应灵敏、决策科学、指挥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和保障有力的人口疏散体系。建设快速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重点是完善市级人民防空组织体制,成立市人防指挥部,制定城市总体防护计划,修订市、区防空袭预案,在战时能实施有效指挥;建设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体系,平时按城市人口千分之二的比例,组建8种人防专业队伍(含核应急救援),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建设有力人口疏散体系,根据我市山地多的特点,和“就近疏散掩蔽”的原则,选择疏散掩蔽地,制定人口掩蔽和疏散方案,平时有计划的搞好对口联络,战时能实施就地就近疏散和隐蔽。
人防工程建设。按2005年市区城镇人口达到60万人的发展规划,到“十五”期末,新建各类人防工程建筑面积101700平方米(使用面积81360平方米)。到2005年人防工程使用面积总量达197032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0.328平方米。
通信警报建设。“十五”期末建成人防指挥通信网和警报通信网。指挥通信采取有线电通信与无线通信相结合,人防专用通信网和军队、电信通信网相结合,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相结合,语音通信和图像、数据通信相结合,形成通信手段多样、网络稳定可靠和通信传输顺畅的通信网络;警报通信要采取固定与机动相结合、户内与户外相结合,音响和图文相结合,单控和集控相结合,建立具有覆盖面广、连续报警和较强抗毁能力的音响警报网。
结合“兼容”场外核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人防转民防试点,研究制定深化人防向民防转变的方案措施,积极推进人防向民防转变。
指导重要经济目标所在单位制定防护方案,建立防护队伍,落实防护方案。
积极开发利用人防工程。新建人防工程要达到建一个使用一个。全市人防工程使用率“十五”期末达到85%。
筹集地方人防建设资金每年递增10%左右,五年筹资3000万元以上。
三、重点建设项目
(一)人防工程项目
1、新建市级人防地下指挥所。根据市委、市政府和警备区确定指挥所的所在人防坑道,按指挥所的要求进行改造,面积3360平方米以上,防护等级2B,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安排。
2、建成场外核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室。在人防办公楼上加一层,面积430平方米,既是场外核应急指挥室,又是人防地面指挥室。
3、新建市体育广场人防工程。由市人防办和市体育局共同开发体育场地下空间,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来源多渠道解决建设经费。
4、新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人防工程,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经费400万元左右,由开发区管委会收取人防经费解决。
5、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凡10层(含10层)以上或9层以下(含9层)但开挖基础达3米以上的民用建筑都要按国家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凡旧城改造、新区、住宅小区建设,都按地面建筑总面积的规定比例修建防空地下室。经费由建设单位或开发单位列入工程建设预算。
6、进一步研究论证新火车站二期人防工程,为2006年以后开工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和筹资工作。
(二)通信警报建设项目
1、建立本级计算机局域网。2002年建成本办计算机局域网,实现内部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2、抓好指挥通信网建设。2001年利用租用电信的光缆线路与省人防办开通语音通信,2002年与省人防开通图像和数据通信。逐步建立至警备区和县、区人防办的专线,实现语音和数据传输,建立与省人防办各区人防办的无线短波应急通信网。
3、建设空情信息接收处理系统。2003年建成空情接收系统,用于接收省人防、警备区和驻连空军的空情信号。
4、加强指挥所通信建设。“十五”期间,结合地下指挥所和地面指挥部建设,搞好内部的通信线路和设备建设,建成集指挥、控制、通信、情况于一体,地下与地上相结合的平战两用指挥通信枢纽。
5、建成防空警报通信网。“十五”期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市区新装9台音响警报器,并建成无线集控发放警报信号系统。
(三)建设连云港场外核应急指挥室的指挥、通信、监视等系统。与核电站、省核应急办公室、市政府、连云港警备区、连云区场外核应急指挥所联网,以保障场外应急组织实施及其应急响应的功能,又与市人防办指挥通信相“兼容”,为人防转民防打下坚实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台军事斗争人民防空重要性的认识。我市地处对台军事斗争和改革开放前沿,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台军事斗争中占有重要位置,加紧做好对台军事斗争人民防空准备,对于有效保存战争潜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大意义。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前线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支持对台军事斗争人民防空的各项工作。
(二)积极推进人防行政执法。“十五”期间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人民防空法》,宣传人防法律法规,为人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连云港市实施〈人民防空法〉细则》、《连云港市结合新建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规定》、《连云港市制止减免人防战备建设经费规定》、《连云港市人防工程维护管理规定》等地方性规章,依法进行工程、组织指挥、通信警报等建设;要加强人防执法队伍建设,开展强有力的执法活动,使人防部门真正成为执法主体,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将人防建设全部内容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认真贯彻“以建为主”的原则。“十五”期间人防工程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要扩大我市人防工程总量,提高人均占有面积,关键在于坚持“以建为主”的原则,大力推进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这是提高人防工程总量的主要途径。确因地质和施工条件等原因不能与地面建筑同时修建的,人防部门要严格把好“结建”审批关,并统一组织易地建设,对应建防空地下室或交纳易地建设费的项目,未经人防部门审核批准的,计划、规划、财政、建设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四)加快指挥通信和场外核应急建设。“十五”期间,要把指挥通信和场外核应急建设抓紧抓好。要以场外核应急建设为切入点,建成集人防指挥、通信、核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地上和地下指挥机构,使其配置的指挥通信自动化资源共享,确保2003年场外核应急救援演习顺利进行。在经费落实上,从核应急和人防建设两个方面落实资金,投入指挥通信和场外核应急建设。
(五)加强人民防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作用。人防部门要按照“准军事化”的要求,努力加强人防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廉洁高效。
连云港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五”计划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精神,适应“十五”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特制定《连云港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五”计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1、“九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我市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至“九五”期末,全市人口出生率较“八五”末下降了近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上升了8个百分点。按“八五”期间生育水平推算,“九五”比“八五”少生了5万多人。五年来,计划生育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是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市、县两级服务阵地建设不断得到强化,配置了一批现代化诊疗设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应建站的乡镇全部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80%的村建立了计生服务室,85%的乡级服务站达到省甲、乙级站标准。形成了以市指导所为中心、县区指导站为骨干、乡镇服务站为主体、村服务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二是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通过培训、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优化了计生工作队伍。97%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计划生育机构配置了计算机。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计算机网络初步建成,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统计数据实现了省、市、县、乡网络传输,110万育龄妇女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统计质量进一步提高。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和政务公开,各项工作逐步制度化、法制化。三是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开展了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情况清理,进行了计划外生育费专项治理;各级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单位开办了计划生育专题栏目,党校系统开设了人口理论课;与卫生、公安、工商、民政、财政等部门共同配合,对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城区推行“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四是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把完成人口计划作为考核党政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促进各级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实施计划生育分线考核机制。探索、总结、推广“四位一体”的“以村为主”工作经验。实行党员干部及其亲属“双月查”专项管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开展计划生育合格县争创活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计划生育形势仍较为严峻。(1)我市人口基数大,密度高,尽管人口出生率已降到较低水平,但人口增长仍要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根据现行生育政策,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内生育率将回升。随着城市发展,机械人口增长也将成为我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2)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计划生育奖励政策难以兑现,计划生育法制不够完善,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员和待业人员不断增加,现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出生人口素质有待提高。村级主动抓、自觉抓的工作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3)受经济利益驱动,少数乡镇仍把计划外生育费作为一项财源,没有很好地落实计划外生育费“乡收县管、财政监督”体制,影响了全市整体水平的提高。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的意识和观念没有真正确立。
二、“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3、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方针,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精神,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广“三结合”,加快“两个转变”,强化基础工作,加强依法管理,突出人本思想,提高服务水平,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目标
4、“十五”期末,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470万以内(不含机械增长),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夫妇享有初步的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村级主动自觉抓计划生育工作的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稳定生育政策,坚持依法行政
5、继续全面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制止早婚早育和违反政策的生育。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做好地方性行政措施的制订工作,形成较为健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大规模的普法宣传、咨询活动,使法律法规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和要求。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做好地方性行政规章的修订工作。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等行为。
6、建立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规范,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执法规范化管理。依法建立和落实计划生育执法责任制、执法规范、执法监督制度,规范各级计划生育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逐步取消一孩生育证,形成融生育计划管理、政策执行、维护群众法定生育权利、孕产期服务为一体的一孩生育管理与服务规范。建立以各级计生委主要负责人为执法责任人的执法责任制;明确计划生育主管机关内各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职能、执法责任,形成全面推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格局与工作机制。确定各级执法职能与责任,形成层层履行职责、层层得到保证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体制。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执法监督。建立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范公示制,让积极干部群众了解、遵照执行。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与指导。严格遵守“七个不准”的规定,严禁行政侵权行为的发生。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民主监督制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信访工作,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深化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生育文化
7、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扩大宣传教育履盖面,提高宣传品的内涵质量和群众的可接受程度,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使全社会进一步关注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了解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增强各级领导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为人口与计划生育提供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8、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公益性宣传,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大力宣传和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树立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努力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组织好人口与计划生育重大主题的社会宣传
9、坚持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邓小平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制度,加强党校、团校和干校人口理论教学和培训。大、中、小学校开设人口国情、基本国情和青春期知识、性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口学校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加强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和个别的咨询指导。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党报开办的计划生育专题节目和栏目,不断提高节目质量。积极探索和创新宣传教育新的手段和领域。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品的制作和发行工作,提高宣传品的内涵质量,增强宣传效果。
(三)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优质服务
10、全面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使全市育龄夫妇普遍享有较好的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群众提供优质技术服务与咨询。不断扩大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范围,指导育龄群众在知情的基础上选用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进一步开展规范化随访服务,加强技术后副反应的防治,关注男性生殖健康,提高男性参与程度,不断满足育龄群众生育、不育和生殖健康的需求。到“十五”期末,期内综合避孕率达到80%,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率达75%,基本实现规范化的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育龄夫妇的避孕节育副反应普遍得到防治,随访服务的效果和避孕节育措施的有效率提高,常见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降低,可以预防的多发性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妇女更年期保健、男性生殖健康促进工作成效明显。
11、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推广应用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生殖道感染工程”等优质服务工程,贯彻实施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规范化管理,分级做好技术服务网络阵地的评审考核工作。对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合理布局,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增强服务能力,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乡镇计生服务站在服务布局上与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相适应,建立以中心站带动分站的运转机制,利用中心站的技术力量和分站的资料,分别发挥技术和随访工作的优势,方便群众,满足需求。进一步发挥示范站的示范、幅射作用。进一步完善村级“二室合一”服务室,明确职责规范,强化知识普及组织程度,提高服务信息的及时性和随访工作的实际效果,保证优质服务开展到村,落实到人。
12、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由政府牵头,卫生部门为主,计生、教育、民政、宣传、科技、环保、劳动、妇联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工作网络,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工作,认真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提高计生技术服务质量,防止和减少意外怀孕,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十五”期末,所有的乡镇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发生一级干预工作,市、县级指导所、站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发生二级干预工作。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13、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制度,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促进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加强统计数据的综合治理,规范基层统计工作,从信息源头抓起,规范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变更及时,保持县、乡、村数据的一致性,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监督和服务作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抽样调查及典型调查的作用,加强统计分析与研究,掌握实情,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正确分析形势、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4、逐步完善与现代管理方式相适应、与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相配套的覆盖全市计划生育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与政府网接轨,使各级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部门的信息向数字通信和网络化水平迈进,逐步实现办公事务处理与公文运转自动化,信息交换与传输数字化,数据统计、信息采集与分析以及宣传、服务、培训的网络。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充分开展和利用信息系统,发挥信息系统的引导和评估作用。加强与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积极稳妥地推广城区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市、县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网络与政府网接轨,市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互联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资料库,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
(五)加快综合改革,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15、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土地、企业、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医疗、财政、干部任免、精神文明创建等制度和发展措施时,要统筹考虑,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相协调,有利于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现行生育政策的落实。把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在资金、项目、科技、政策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帮助计划生育户特别是一些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社会地位。对违反计划生育的家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必要的经济制约。认真落实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各项奖励和优惠规定,保证独生子女奖励金的兑现,办好独生子女医疗保险和父母养老保险。城镇职工计划生育手术费用,列入生育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未列入的按原渠道报支。
16、改革现行属地管理机制,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居自治、社区服务”新体制。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指导下,依托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和自治能力。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经济政策,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保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形成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推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居民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社区居民依法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依托社区,建立资源共享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确保育龄群众普遍享受较好的生殖保健服务,出生人口素质、社区居民生殖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发展人口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社区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形成少生优育、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良好风气和新型社区人际关系。健全城市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发展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不断改善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计划生育协会队伍结构,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和群众工作水平的社区工作者。
17、以乡(街道)、村(居委会)为重点,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三为主”的内涵质量,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村”、“文明村”、“五好文明家庭”等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居委会)活动。村、居委会计划生育工作要责任到人、落实报酬,规范和完善计划生育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村级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工作水平,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
(六)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18、加强计划生育机构建设,在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中,确保计划生育机构的稳定,明确乡(镇)、街道党政机构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职能,设置相应的公务员岗位。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会管理的素质较高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选拔优秀人才充实计划生育工作队伍,优化计生干部队伍结构,配好配强各级计生委领导班子,提高综合决策水平。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的作用,更好地组织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做好干部选拔任用、职任轮换工作。新录用人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择优录用(聘用)。加强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工作。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计生干部特别是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比照有关部门,逐步提高岗位津贴,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
19、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结构。到2005年,县以上计划生育机构专职人员20%以上达到大学本科学历,40%达到大专学历;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达到省规定的学历标准和职称标准。加强对党政分管领导的培训和计生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明确工作思路,熟悉计划生育政策,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对公务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继续抓好在职人员学历教育,确保“十五”干部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十五”期末,大专以上学历、年龄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参加成人教育使自己的学历再上一个层次。
20、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思路教育,依法行政、正确执法、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不断强化群众观念,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大力表彰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形成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风尚,推进全省计划生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七)保证经费投入,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不断发展
21、把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对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要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05年末,县级以上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经费达到人均10元。在农村的税费改革过程中,切实保障基层计划生育事业费的必要投入。社会抚养费、乡统筹费纳入财政预算后,财政相应增加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到2005年末,乡、村两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年人均15元,用于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及计划生育管理、宣传教育、干部培训、计划生育对象的奖励及以计生干部的报酬等支出。
22、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管理。各级政府要将财力保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严格进行考核。加强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和制约机制,建立资金审批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努力压缩一般性开支,把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宣传教育培训和医疗设备购置、完善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科学水平上。财政、审计部门加强计划生育经费使用的检查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努力拓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基金,通过规范运作,保值增值,实现基金的良性循环。
(八)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实行综合治理
23、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列入重大事项的督查范围,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定期听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主动协调,及时研究解决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并对下一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和重点检查。充分发挥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格局。各县、区党委、政府每年将本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报告。
24、各级党委、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土地、企业、社会保障、户籍、劳动、教育、医疗、财政、干部任免奖惩、精神文明创建等制度和发展措施时,要统筹考虑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相协调,有利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各级纪检、组织、宣传和计划、教育、科技、监察、司法、财政、人事、国土资源、建设、文化、民族、广播电视、统计、物价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等群众团体,都要明确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对本系统履行试用职责分工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定期考核评估,形成综合治理的经常性工作机制。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党委和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部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九)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25、坚持并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并进行严格认真的检查考核。检查考核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由有关部门配合进行,对各县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十五”期末对各县区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市制发《关于实行计划生育党政领导工作责任制的规定》,把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选拔奖励的重要内容,对工作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工作失职的追究责任。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应根据目标指标要求,结合各自分工,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案,并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的目标考核,确保按职责分工的要求,完成目标任务。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为主要标志,在“九五”创建活动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坚持求真务实,把握工作导向,逐步把基层干部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质量上来,不断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
连云港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第二篇: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省市计生委的科学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县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近年来,我县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
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工作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我县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海岸线长103公里,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所辖19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境内有4个省属农盐场,总人口为106万,育龄妇女为29.7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为23.09万人,早在1993年我县就被省计生委纳入全省10个微机信息管理试点县。针对全县地广人多的县情,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先后拨款200多万元,用于县、镇、村级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和升级更新,并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工作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
网络健全完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运行良好、质量可靠。全县目前拥有计算机196台,其中县级计算机25台,服务器2台,乡级50台,村级121台,其中奔腾III以上的计算机36台,微机房和计算机的质量均达规定标准,信息质量已达《全国县级WIS建设评估标准》的甲级标准,组建了办公局域网,并接入县政务网和因特网,实现了政务电子化,为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管理规范运作,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是建立制度。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县乡两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管理规范》要求,建立和落实了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即信息采集及变更制度,信息传递及反馈制度、信息质量检查制度、统计质量调查制度、资料保管保密制度、机房维护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由于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全县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保证质量。为了保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信息质量,力争做到管理对象一个不漏,对象信息一项不缺,信息内容一个不错,我们在全县还实行了组级信息员报告制度,村级计生专干旬调查核实制度,镇计生信息中心每月核查3-5个村的信息,县人口计生委信息中心每月抽查5-7个镇,电话调查50人以上,对统计质量进行调查。发现差错,及时查找原因,每月将信息差错情况进行公布,将信息差错率纳入对各镇计生中心百分考核实绩。三是落实责任。为 了保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每年初县人口计生委的领导与各镇计生中心主任签订统计质量保证责任书,发规科的负责人与各镇信息中心专业人员签订责任书,并对信息中心的专业人员的工作实行日记、周记、月记,县每月调阅一次。四是搞好引导和评估。建立健全了以微机信息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每月初镇级将当月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时间,用微机打印出服务指令,指导村级工作,村级接到服务指令以后,按照服务指令的要求,实行访视和服务,并将服务结果和当月发生的各种信息在月底反馈到镇信息中心,按月变更,生成报表,微机信息人员根据当月报表的汇总情况,形成书面统计质量分析报告,实行认真评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实现了日常工作信息引导,服务决策信息分析,工作效果信息评估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公安、民政、卫生等系统建立了信息交换平台,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五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工作方面,我们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明确责任,落实专人,认真核实,及时反馈。XX年1月21日至XX年6月20日之间,全县共接受信息744条,在规定时间内核实反馈744条,反馈率达100%。在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方面,我们能够主动配合政策法规科,认真搞好应享受奖励扶助对象的调查摸底、信息采集、微机输入工作,及时准确地建立了奖扶制度信息库。
加强队伍建设,微机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明显提升。县委、县政府对微机信息及队伍的配备高度重视。几年来,先后在大专以上微机专业毕业生中公开招录微机员16人,其中县级1人,镇15人,目前全县20个镇的微机信息人员都由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年富力强、勤奋好学、事业心、责任心较强的同志担任。经市级考核全部持证上岗,为了不断强化微机信息人员的业务技能,我们先后开展了以加强信息化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岗位培训,除了组织参加市级培训和考核外,每年县级组织三次以上培训以及业务技能大比武活动。由于岗位练兵活动扎实有效,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不断提高,操作人员技术岗位能力普遍达标,我县微机信息工作连续多年受市人口计生委表彰。
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不足
人口计生委内部办公自动化未能及时到位,文件、资料的交换仍然采取原始的人工交换方式进行。
县乡网络不通畅,依靠电话拨号上网速度慢,与齐抓共管单位信息共享实现难。
目前信息的程序繁多,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奖扶对象信息系统、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等相互要求不一致。
三、几点建议
经常举办市级培训班,学习新的知识,学习外地经验,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
对信息化管理要求,包括信息管理台帐,力求全市统一,以便操作。
建议对育龄妇女信息系统进行修订,便于管理,便于操作。
以上是我县近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简要汇报,我们深知,几年来我县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国家、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评选为契机,继续不断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力度和推进力度,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管理工作的信息支撑体系,为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XX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第三篇: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地处某省东南部,是“九山半水半平川”的边境县级市,总面积6663平方公里,辖6镇3乡
144个村,总人口30.9万人。多年来,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1994年,成为某省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市,探索出了一条以信息引导服务的新路。1998年,某省计生委在我市召开了全省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现场推进会,推广了我市的成功经验。2003年以来,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试点县,圆满完成了五周期项目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在2005年国家五周期项目总结会议上,做了《加快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计生工作水平》经验介绍。今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县,信息化建设在原有高标准基础上取得了新突破。
一、领导重视,信息化工作摆上日程。
黑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将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体制。2004年以来,按照第五周期项目管理信息建设要求,成立了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确立了“硬件先行、软件同步,分批试点,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积极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一是舍得投入。投资15万元,为全市9个乡镇全部更新了奔四品牌计算机和周边设备。在人口计生局组建了局域网,与各乡镇实现了网上办公和实时数据传输。二是严格选人。所有乡镇微机操作员全部竞聘上岗,82为微机专业的大专毕业生,能熟练应用相关操作软件。对18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不适应工作需要的村(居委)计生委员进行了调整,保证了数据采集人员素质,把好了用人关。三是先行试点。选取人口相对集中、方便入户调查的兴源镇红盛村作为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单位,通过进行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和某省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差异对比,制定了统一信息采集方案,确定了补录信息项目。在入户进行数据采集和上机录入数据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实践中,发现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存在数据转换有偏差、任意组合查询有缺陷和系统运行不稳定等问题,经过与湖南省长沙金桥计划生育信息中心联系,及时进行了修改,从而为全市全面运作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良好基础。四是强化培训。每年都举办村(居委)计生干部培训班,系统讲解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和数据采集方法。组织所有乡镇统计员深入试点兴源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现场学习。统计员们按照流程录入数据,进行实际操作,熟练掌握了新系统的使用方法。各乡镇统计员还参加了国家和省市专家到我市进行的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业务能力,使他们成为一支适应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需求的、会调查、能操作、懂业务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二、数据详实,信息系统建设符合国家标准
管理信息系统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准确详实的数据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现有的某省农村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已近十年,信息储存量很大,要把这样多的数据转换到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中,任务繁重,难度很高。经过反复实践,我们采取“一核二换三补四采”的方法,保证了数据转换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时效性。
“核”就是核实原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抓好了对某省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核对工作,重点核对2000年以来的出生、新婚、节育措施落实以及迁入、迁出、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发放情况和人流、引产情况等,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换”就是进行某省管理信息系统和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进行数据转换可以让原先的某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有用、能用的信息都转换到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上来,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又减少了基层工作量,从而加快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速度。“补”就是进行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补录。数据转换完成后,对那些尚未进入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经上报审核无误后,补录到五周期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系统数据库达到详实、准确。“采”就是进行群众需求的信息采集工作。对于群众需求信息,信息采集点能够直接答复的,由信息点直接答复;不能答复的,将信息记录到需求信息采集表中,上报到上一级信息采集点;上级信息点能答复的,录入相应的答复信息,对于需要进行服务的,转相应的服务程序;对上级信息点不能答复的需求信息,再上报到更高一级进行答复。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将答复信息反馈到信息点,由信息点采集人将答复内容转
第四篇: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三基本”建设调查问卷
(包组干部、村干部)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总户数户,总人口:人。有已婚育龄妇女人。其中,无孩妇女人,一孩妇女人(一男孩人,一女孩人),已上环人,未上环人。二孩妇女人,已绝育人,未绝育人。多孩妇女人,已绝育人,未绝育人。应妇检人(其中外出人),已妇检人(其中外出返家妇检人,寄回证明人),未参加妇检对象姓名:
现持生育证(册)未生育的人,其中:持一孩生殖保健手册人(分别对象姓名:),二孩生育证人(分别对象姓名:)。独生子女户户(今年新增户)(分别对象姓名:),二女结扎户户(今年新增户)(分别对象姓名:)。
二、2011出生情况
2011生育人(政策内人,政策外人)。其中,政策内一孩人(分别对象姓名:),政策外一孩人(分别对象姓名:),已上环人,未上环人(分别对象姓名:);政策内二孩人(分别对象姓名:),政策外二孩人(分别对象姓名:),已绝育人,未绝育人(分别对象姓名:);政策内多孩人(分别对象姓名:),政策外多孩人(分别对象姓名:),已绝育人,未绝育人(分别对象姓名:)。
三、流动人口情况
流动成年人口人(流入人口人,流出人口人)。
流出育龄妇女人(其中,已婚育龄人),已办婚育证明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办证人)。
第五篇: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和能力建设
附件:
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和能力建设
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7名)
1、《用创新的思维领会十七大精神,用务实的态度推进人口计生工作》
作者:李万郴
2、《以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推进人口计生队伍能力建设》
作者:吕江洪黄宝凤石盛林Henry Mosley徐伟珍蒋成东
3、《关于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武翠兰 于富军 杨新军 赵鹏
4、《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作者:欧力生许会明樊伟李皎
5、《河北省人口计生部门开展早期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赵新
6、《对军队人口计生干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大龙 倪景武
7、《论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道德建设》
作者:陈图深
二等奖(18名)
1、《推进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能力和职业化建设》
作者:上海市人口计生委
2、《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秦清普
3、《人口计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作者:罗迈
4、《关于村(居)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王雪玲
5、《辽宁省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张薇薇 李守宁
6、《新世纪新阶段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作者:曹凤
7、《社区出生缺陷咨询工作的探索》
作者:忽新泰胡序怀
8、《对人口早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春敏
9、《宣传教育队伍职业化建设初探》
作者:李晶
10、《关于基层计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思考》
作者:刘戈玉谢德秋曲洪涛
11、《科学发展观对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指导意义》
作者:肖子华
12、《人口计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初探》
作者:禹露
13、《关于基层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朱凤泽
14、《e时代来了》
作者:肖绍博
1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以人口计生系统为研究对象》
作者:谢忠碧周学馨
16、《论墨子的人口理论思想》
作者:刘芳红
17、《谱写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篇章——<新人口礼赞>书评》 作者:戴鱼兵
18、《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及基本任务探讨》
作者:裴大新郑新华刘章清
三等奖(25名)
1、《浅论媒介宣教在生殖健康促进中重要作用及策略》 作者:陈义平刘新生
2、《新农村建设与区域人口发展战略抉择》
作者:穆光宗张敏才姜军潘宪君刘文洪毅
3、《镇江市人口计生系统领导干部政绩审核制度问题研究》 作者:袁平徐伟珍黄宝凤石盛林吕江洪
4、《刍议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
作者:李继力
5、《浅谈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行政执行力建设》
作者:彭仲双温新友
6、《完善机制,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作者:宋书彦
7、《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口计生队伍》
作者:广东省人口计生委人事处
8、《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战略领导能力的思考》
作者:扈文江
9、《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职业化建设的理论定位》 作者:廖巍
10、《对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运行管理与功能定位的设计思考》
作者:李安奇童琦陈渝刘俊
11、《建立人口计生系统领导干部政绩审核制度问题研究》 作者:李安星
12、《加快推进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能力建设的思考》 作者:蒋莺陈志秀徐天云汤燕李倍勤
13、《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塑造一流计生团队》
作者:黄文辉
14、《闵行区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会员队伍建设初探》 作者:郑慧申
15、《针对服务提供者的现代培训方法及综合应用》
作者:冯琪王倩游丽琴谢立春程怡民
16、《强化武警部队计生干部队伍职业意识初探》
作者:王锦秀
17、《发挥科技期刊在职业化队伍建设中的传媒作用》 作者:董琳
18、《新形势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考》 作者:黄仲辉
19、《〈新人口礼赞〉丛书书评》
作者:徐伟珍 汪峰
20、《浅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熊杨振 郭庆丽
21、《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计生队伍建设初探》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人口计生委
22、《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周倩
23、《<新人口礼赞>丛书书评》
作者:周炳然
24、《对城区计划生育工作者心理和谐状况的调查研究》 作者:叶小燕
25、《对加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作者:徐海燕
纪念奖(30名)(名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