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严禁借公务之名旅游的规定
北京市关于严禁借公务之名旅游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制止公款旅游,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依据中央有关禁止用公款旅游的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
第三条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公务外出事项,不组织、不参加各类用公款旅游的活动。
第四条 严禁借出差、开会、招商等公务活动名义用公款旅游。国内差旅应根据工作需要,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按计划执行,要严格控制人数,与公务无关人员不准参加。差旅人员不得向接待单位提出正常公务活动以外的要求,公务期间不得到风景、名胜区游览,不得接受礼金、礼品和土特产品等。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财经纪律,超支费用不予报销。
第五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得到本市以外特别是旅游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组织召开会议,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在外地组织会议的,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本市召开的所有 会议都不得用公款组织游览等活动。
第六条 严禁以学习培训、考察调研、联系友好城市(友好单位)、慰问在外地对口支援和挂职培训的干部为名变相用公款旅游。凡是没有明确公务目的及实质性内容的一般性学习考察等外出活动一律不得组织,如确有必要跨地区、跨省市外出学习考察的,要严格按照中央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第七条 严禁以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名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公款旅游。严格按照中央和本市有关规定要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地组织学习参观活动。确需去外地的,要就近选择适当的地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 严禁变相用公款出国(境)旅游。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因公出国(境)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以考察、学习、研讨、培训、招商、参展、参加会议、出席庆典、开工仪式等各种名义变相用公款出国(境)旅游,不得安排无实质内容、无实际需要的一般性出访和考察培训活动。要从严掌握因公出国(境)任务安排,不得将因公出国(境)作为领导干部福利待遇。出访团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控出访团组人数、国家数和在外停留天数,不得擅自绕道旅行或者延长在境外停留的时间,不得携带配偶和子女同行。必须严格执行因公出访经费先行审核制度,严禁向企业、事业单位等摊派、转嫁费用。
第九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遵守公务外出 审批制度和外出经费预算、支出、使用、核销等财务制度。公务外出审批部门要严把审批关,堵塞公款旅游漏洞。财务部门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支出范围和标准,严格支出报销审核,不得报销任何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
第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公款旅游违规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力度严肃查办用公款旅游的案件,并选择典型案例予以通报。对违反规定用公款旅游的,除由个人承担全部费用外,还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单位违反规定组织外出公款旅游的,要追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篇:勿借文化建设之名助长浪费(范文)
勿借文化建设之名助长浪费
王雨琦马 龙
2013-3-22 6:16:59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2日 12 版)从借文化园区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到不惜血本兴建奢华文化设施,再到大操大办“政绩节庆”,有些地方或明或暗的文化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难怪有人直言,如今的许多建设项目实在是“烧政府的钱没商量,揩政府的油不担忧”。
形形色色的浪费背后,是利益之手的推波助澜。文化生产的政绩心态、项目投入的行政主导、产业运行的市场缺位,导致文化浪费的恶性循环,也令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反对浪费、厉行节俭,并非只停留在饭桌上、会场内,遏制各种事业发展中的铺张浪费同样刻不容缓。
——编 者
源
经济不富裕却建十亿大剧院
国家贫困县欲办千万演唱会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文化产业园地产化倾向惹来不少代表委员的质疑。“文化园里什么企业都有,同质化倾向严重。”全国政协委员高抒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园区“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为地产开发牟取暴利。由于特色不鲜明、规划不合理,有的产业园甚至“还未建好,已经夭折”,在全国人大代表朱瑞莲看来,文化浪费问题已不得不让人警惕。
实际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早在去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就已指出,各地建设文化产业园热情很高,但同质化严重,借文化园之名圈地搞房地产的现象也在个别地方出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国家承认的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只有1000个左右,但实际上估计不止10000个,真正能做到集聚文化产业的不到5%,甚至在区县、乡镇都会发现它们的身影。
在权威数据缺席的情况下,陈少峰提供的数字或许只是一家之言,但足以反映业内和学界的担忧。“文化产业拿地容易、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张铮坦言,“一些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并非为发展文化,只为攒项目、申补贴。”
据统计,去年共有600亿—700亿元公共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专家称,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扩容到100亿元。
不仅如此,其他的文化浪费现象同样令人担忧。有媒体报道,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为了建设“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相媲美”的剧院,耗资10亿元打造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幕墙,用钢总量近1万吨。九三学社专门针对某省40多家剧院调查,发现这些文化场所全部采用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
一些“被制造”的节庆活动更令人匪夷所思。具有文化色彩的节庆活动本身是好事,但一些地方却不量力而行,“穷县豪庆”现象频现。江西某市曾耗资600余万元办“首届鄱阳湖龙虾节”,结果,200多人参加龙虾宴导致急性肠胃炎;某国家级贫困县曾为庆祝该县首届“富源·胜境”文化节,欲砸千万元办演唱会,后因网友质疑而被叫停。
析
政府包揽成为文化浪费温床
官员要政绩文化产业太粗放
“我国始终把文化产业当成事业来办,文化产业中的主体一般依靠行政资金运营,这样就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所说的政府包揽,往往会成为文化浪费的“温床”。
“文化产业本身是高风险的,最理想的支持资本应当是风险资本。当利用政府资金运作时,就容易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这种情况下,文化项目投资往往容易沦为效率低下的‘烂尾项目’,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应该依靠市场规律培育产业发展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浪费。”
而重复建设是文化浪费的另外一个重要表征,这种风气的出现与政府主导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成为政府手中出政绩、要数字的一张王牌,片面的政绩考核使得文化项目在各地成为建设主角。”朱春阳同时指出,这样的导向还会造成文化项目投入生产之后会因领导更迭而失去发展后劲,造成“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
另外,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即便是主管部门,也会因专业化程度及行业经验的限制而无法完全“管好”。这时,真正有效益的项目往往难见天日,而善于走关系、能公关的项目却容易大干快上,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张铮认为,文化浪费集中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政策到评估都存在官员政绩导向,这种“等不得”的心态就是在糟蹋东西。
在政绩导向下,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只能借用地产和旅游这类成熟的商业模式来发展,魏鹏举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是粗放式的,利用传统资源,依赖土地和资本。”
解
公共投入重规律让市场先行
政府改思路不要直接孵鸡蛋
杜绝文化浪费需要文化产业形成资源的良性利用机制。朱春阳认为,市场是反文化浪费的治根之策。“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透明度,推进市场化的招标,让社会第三方参与其中,在根本上形成资本自由流动的大市场。”朱春阳说。
专家指出,遏制浪费重在遏制公共资本对文化产业投入的过度冲动。魏鹏举建议:“公共资本在投入文化项目之前应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研究,让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在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风险资本比公共资本更具优势。以美国为例,其文化产业多依靠风险投资和银行等市场资金,市场追求回报,自然对项目和团队形成刺激和约束,进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熟。魏鹏举说:“要使行政让位于市场如果企业发展缺乏绩效管理,将精力大量投入政府公关,会使得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的投入减少。”
强调市场作用并非要忽视行政力量。行政力量可以用,关键在于用得“巧”。有专家坦言,“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需要政府扶持,但不必让公共资金直接面对企业,而应当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组合投资模式。形成财政杠杆,引入市场竞争的同时促进市场公平。中国下一步方向应当改变政府直接‘孵鸡蛋’的现状,而改为发展‘养鸡场’”。
文化发展还需要依靠法律约束。在张铮看来,“我国在文化领域一直依靠行业政策,缺乏法律制约,空子太多。为了避免文化发展的区域恶性竞争,政府应当整合资源,明确行政管理职能。从头开始科学规划、精细审核,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几年前就有业界人士提出应当建立文化产业促进法,但一直未实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昶坦言:“目前政出多头,多部委各管一块,协调成本高,缺乏统一标准,建立统一法规存在难度。”
在外部环境之外,文化产业自身也存在问题。合理的发展依靠产业模式的转变升级,加快产业合理布局。“引导文化产业模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的核心在于
人才。”李昶认为,“包括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还要培育懂得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领导干部。”
第三篇:公务接待规定
公务招待管理规定
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公务招待管理,规范公务招待行为,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本着“务实、节俭”的原则,做到有利公务、热情周到、勤俭节约,特制定本规定: 范围:适用公司各部门。内容: 1.招待范围:
1.1所有需要招待的外来公务人员及各级领导; 1.2出差在外办理业务时,必须要招待的人员; 1.3工作餐;
1.4与公司无业务关系的人员,不得安排招待;
2.招待地点:以公司招待所为主,如需外出招待的必须由总经理签字批准;总经理不在家时可电话请示同意后招待,但须在总经理回公司后补办相应手续。3.招待标准: 3.1住宿标准
3.1.1客人来公司进行公务活动时需安排住宿的,原则上均应安排标准间,重要客人经总经理批准后,可安排其它标准。
3.1.2客人来公司进行非公务性活动或兄弟单位间的交流学习,由接待单位根据情况安排住宿,但其住宿费用均应自理。3.2就餐标准
3.2.1来公司检查视察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标准不作限制。
3.2.2来公司办理业务,饭菜标准,不得超过午餐10元/人,晚餐20元/人。
3.2.3工作餐标准:车间一线员工中午免费就餐。
3.2.4无论宴请哪一级客人,陪同人数不得超过来客人数,具体陪同人员由批准就餐的公司领导及分管领导指派。
3.2.5就餐超支的,年底统算,超支部分由部门负责人负担30%。4.招待程序
4.1总经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和协调公司招待工作,并负责印制《就餐通知单》和《住宿通知单》以及《就餐通知台帐》和《住宿通知台帐》。4.2外来公务人员需要招待及安排住宿时,由招待部门负责人到总经理办公室填写《就餐通知单》和《住宿通知单》,报总经理签字批准。4.3总经理办公室在《就餐通知单》及《住宿通知单》上加盖办公室章,并通知食堂或宾馆招待,同时进行登记、填写台帐。
4.4在外招待的公司内部陪同人员持手续齐全的《就餐通知单》、《住宿通知单》到相应地点进行招待,同时,将通知单交给酒店管理人员结账备用;在公司招待所招待的将通知单交给招待所管理人员结账备用。4.5招待完毕,公司内部陪同人员在招待所或酒店结算明细单上签字确认。招待所管理人员每周将公司各部门招待情况汇总,并附《就餐通知单》和结算明细单报财务部。
4.6各部门招待需要公司领导陪餐的,其费用由各部门负责。4.7公司领导安排的招待,其费用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公司领导安排的招待客户,其费用由总经理办公室、办事处各负担50%。5.控制程序
5.1将各部门费用按月计划执行。
5.2月底核销招待费用时按实际开出就餐单金额为准,超过就餐单金额的总经理办公室不再予以审批。
5.3月底结算实际费用时,实际费用超出月计划的,扣减下月计划额度。5.4凡各部门无审批单就餐的,总经理办公室不予结帐。
5.5若公司领导安排就餐而无就餐单的,需说明情况在三日内补办手续,经总经理签字批准。
5.6本月累计已达到全年计划额度确需招待的,必须先请示总经理签字批准后,再办理就餐手续,由总经理办公室安排就餐。5.7月初由总经理办公室将上月发生的招待费书面通知各部门。6.费用结算 6.1酒店、宾馆于每月15日至19日凭《就餐通知单》或《住宿通知单》和陪同人员签字确认的结算明细单及正式发票到公司结账,发票等必须由各部门经理审核签字认可后,方可办理结算。无《就餐通知单》、《住宿通知单》手续不全的,总经理办公室不予补办手续,其费用自理,公司不予结算。
6.2出发在外的招待,在符合公司规定的前提下,经请示总经理同意后招待,按照“谁招待谁报销”的原则结算,但应在回公司后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6.3报销时,由总经理办公室汇总,财务部经理签字审核报总经理签字付款。
6.4 在招待过程中饮用集团公司产品以外酒水的费用,公司一律不予报销,并对所有陪餐人员每人处以200元罚款,对部门负责人不论陪餐与否一律罚款500元。7.其它规定
7.1各单位必须据实填报《就餐通知单》,对于弄虚作假,多报陪餐人数、虚报来客人数的,发现一次对其部门负责人罚款100元。7.2总经理办公室要加强监督检查,凡不符合该规定要求的,一律不得安排招待,对招待费用情况,每月定期公布一次。
7.3在审单过程中,发现有违规现象的,一律不予结算报销。本规定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篇:公务接待规定
学院公务接待管理办法
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学院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节约公务接待支出,根据《关于在国内公务接待工作中切实做到勤俭节约的通知》的精神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管理办法中的公务接待是指接待学院上级部门领导及院外有关单位到学院视察工作、检查指导、考察调研、出席会议、学习交流等公务活动。
一、公务接待范围
学院办公室是负责学院级别公务接待的主要职能部门,院内各单位按照对口接待的原则承担相应的接待任务。
(一)学院级公务接待由学院办公室负责安排。院级接待范围为:
1.上级主管部门、兄弟学校和友好协作单位的主要领导。
2.以学院名义邀请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重要客人等。
3.上级部门交办的接待任务。
(二)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协作单位的其他业务来宾,原则上由学院对口部门负责接待安排。
二、公务接待要求及费用标准
(一)接待准备:负责接待的单位填写《公务接待审批单》,应列明来宾的职务、接待事由、接待工作(就餐、住宿、用车等)的安排及费用等内容。
(二)接站:院级公务接待的接站工作由学院办公室统一协调安排。其他公务接待的接站工作由具体邀请或接待单位负责安排。
(三)住宿:来宾住宿的地点,可由申请单位联系,住宿标准根据来访客人级别、职称不同,普通来访者按照160元/人为标准,专家及部(厅)级领导240元/人为标准执行。
(四)用餐:上级部门领导、兄弟院校、协作单位领导、专家、学者来院,学院工作餐标准20元/人;宴请用餐标准:科级及以下干部、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进餐标准上限30元/人;处级干部、高级职称人员进餐标准上限50元/人;接待厅局级干部进餐标准上限80元/人;接待省部级及以上干部、院士标准由学院主要领导酌情确定。以上进餐标准均含酒水,按照来访人员的最高级别套用,陪餐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来宾人数的1/3。
各单位邀请的客人和接待对口单位的来宾,由邀请(接待)单位按照上述标准自主安排,所需经费由各单位公务费支出。
(五)礼品:在接待工作中,需要向来宾赠送礼品的,可赠送我院纪念品和学院的宣传资料等(礼品信息参见附件2)。
(六)用车:
1.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兄弟院校领导和学院邀请的客人来院视察、访问、调研或交流,按学院公务接待用车安排接送。
2.院外一般工作人员来学院调研、交流,学院原则上不安排车辆接送。确需安排车辆接送时,在不影响学院车辆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服务,由使用部门按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七)宣传报导:对于重要的访问交流活动,要充分利用学院各种媒体做好宣传报道。
三、公务接待经费的审批与报销程序
公务接待应坚持有利公务、对等对口、简化礼仪,务实节俭、杜绝浪费等原则。在接待中遵循“谁邀请、谁接待、谁负责、谁支出”的原则。
(一)各单位应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规定,公务接待费在部门公务费中开支。
(二)凡属院级接待范围内的接待业务,必须事前填写《公务接待审批单》向学院办公室申报并经院长审批。凡事前没有申报的,原则上不予报销。各单位自行开展的公务接待活动事前需填写《公务接待审批单》报分管院领导审批,所需经费由各单位部门公务费支出。
(三)公务接待活动结束后,接待单位应及时将单据送交财务审计处办理报销审批手续,送交之前应按照学院财务管理规定做好以下工作:
1、填写《费用报销单》;
2、将单据按要求粘贴整齐有序;
3、需附《公务接待审批单》,按批准额度办理有关手续。
四、公务接待的纪律
(一)建立接待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接待经费开支。
(二)超出公务接待审批计划的费用和应由个人支付的宴请费用不予报销。
(三)教职工工作餐费、内部工作餐执行早餐10元,午餐、晚餐各
20元的标准。
五、学院财务审计处将定期对各部门公务接待费开支情况进行汇总并向院领导汇报;内部通报各部门公务费开支情况。
六、以学院名义接待或承办重大活动,由学院办公室根据具体情况请示院领导后召开协调会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应配合做好相应的接待工作。
七、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学院各单位(不含外事接待)。
八、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公务接待规定
全系统公务接待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和改革我系统公务接待行为,遏制和消除公务接待中的奢侈与浪费现象,根据国家及省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定。
一、接待范围
公务用餐接待是指因工作需要,由办公室按标准和程序并在指定地点对来客进行餐饮接待的行为。主要有以下范围:
1、上级领导及有关主管部门来检查指导工作及专题调研的;
2、本系统外地机构来本地办理公务的;
3、外省有关部门来本系统交流、考察等公务活动的;
4、请求、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工作需给予招待的;
5、召开会议需要安排就餐、住宿的。
二、接待原则及标准
1、公务接待工作要遵循“内外有别、适度节俭”的原则。
2、本系统内部接待,中午尽量在食堂用餐,坚持工作时间不饮酒,不用名酒、不上名贵菜肴,禁止公款购买烟草。
3、对内公务接待限定标准,接待分局或处级领导,每人次不超过100元。其他公务人员吃工作餐,每人每餐不超过50元。此标准包括酒水、饮料在内。超标准接待应报主要领导特批。-1-
4、公务接待实行对口、对等接待,由办公室确定接待标准和地点,指定陪同及负责接待人员。具体执行中应尽量控制减少陪同人员。
三、公务接待报销程序
经办人持接待餐馆收据发票,由办公室主任签字,经财务会计审核票据后,再呈领导审批,然后报帐,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办公室应建立接待登记台帐,对所有的公务接待逐笔登记,并定期向领导汇报或公示,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群众监督。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