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8]8号

时间:2019-05-13 20: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8]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8]8号》。

第一篇: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8]8号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

湘办发[2008]8号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村级组织依法履行职能,根据中央和湖南省关于认真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有关要求,经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作为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规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富民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标任务。通过建立健全村干部误工补贴、离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生活困难补助、村级办公经费的基本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组织自主理财能力,切实保障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到2010年,争取全省村级收入由目前的村均5.9万元增加到8万元,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由村均2.6万元增加到4万元。

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

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中央和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村级补助资金,市州和县市区按规定配套的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村级补助资金;二是取消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补助村级资金;三是村级收入不能满足村级组织运转支出的,由县乡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的资金。

村集体经济收入应主要用于兴办村内集体公益事业,也可适当安排部分作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用于村干部奖励补贴,但要经过村民委员会集体讨论确定并报乡镇政府审核。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必须全部用于议定的公益事业建设支出,不得用于村级组织运转支出。

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

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为每村每年22000元。具体包括:一是在职村干部补贴。在职村干部误工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实际补贴高于此标准的,维持现有水平。在职村干部奖励补贴由乡镇和村民委员会视财力状况确定。村干部职数由县市区按村规模大小每村核定3—5名,提倡村组干部交叉任职。二是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实际补助高于此标准的,维持现有水平。离任村主干补助对象为连续任职10年以上或累计任职15年以上,正常卸职、离任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家庭人均纯收入、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村民平均水平的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三是村级办公经费。每村每年不低于10000元。村级办公经费主要用于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报刊订阅费及其他办公费用支出。

各县市区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村规模等情况,在不低于省定最低保障标准的情况下,合理确定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的具体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

四、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补助办法

1.补助原则和范围。按照政策衔接、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各县市区要切实承担起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要责任,省财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资金补助。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村级资金、取消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补助村级资金的基础上,对达不到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的村,通过新增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由省、县市区财政分别承担差额部分的70%和30%。有条件的市州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2.省财政补助数额的确定。以县为单位,综合考虑省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对村级补助、取消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对村级补助等因素,计算省财政对各地村级组织转移支付补助额,分配到县市区。具体补助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五、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使用和监督

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分配、管理、使用制度,加强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村级组织依法履行职能。

1.合理分配和认真落实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各县市区要按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及本意见的规定,不折不扣地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新增补助资金落实到村。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村级资金、取消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补助村级资金没有落实到位的,必须尽快全部落实到位。市州、县市区财政已安排的对村级补助资金不得减少,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增加。

2.科学制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办法。各县市区要在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办法,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稳定、使用规范、监管到位。财政部门要在乡镇财政所设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专账,确定专人管理,通过“乡财县管乡用”方式直接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乡镇要全面推行“村账乡代管”,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用于村干部误工补贴、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和村级办公经费支出;年度有节余的,可用于本村公益性支出。在职村干部误工补贴和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要在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严格核定职数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乡镇财税信息网)”以银行“一卡通”的方式按时足额发放到个人账户。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平调、挤占、挪用村级补助资金或用村级补助资金抵顶税费、债务等。

3.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监督管理。各级财政、农经、民政、审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到位并规范使用。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要按照村务公开的要求,定期公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凡违反规定挤占、挪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一经查实,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没有按政策规定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到位的县市区,省财政要相应扣减其转移支付补助资金。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八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办事处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情况汇报

办事处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情

况汇报

为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提高村干部报酬,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山东省XX市开发区XX办事处结合办事处实际,建立了如下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一、基本情况

社区干部身处基层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如何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干部激励关怀机制,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精力集中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

我处共有32个社区,社区基层干部总计175人,其中,党支部书记32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达100%;党支部书记大专及以上学历6人,中专以上21人。女干部46人,占26.28%;35岁以下干部13人,占0.8%;大专学历及以上干部12人,中专以上144人,占82.28%。社区支部书记平均年工资8400元,最高月工资700元,最低月工资500元。社区一般干部平均年工资6000元,最高 月工资600元,最低月工资400元。目前,全处社区总计175人,干部年均工资达到6600元;办事处为28名社区主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和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全处每年用于社区干部待遇保障资金达45余万元,占全处财政收入的4.25%。广大社区干部经济上有享头,工作上有劲头,离任后有靠头,形成了留得住人、拴得住心、干得好事的可喜局面,为XX经济和社区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情况

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我办事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渠道主要为:

1、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村级补助资金总计45万元,占转移支付资金的比例为40%。

2、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处实际,办事处财政转移支付135万元,其中用于提高村干部报酬的补助资金达126万元。

3、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从增加的村集体收入中安排用于村级组织运转的资金总额为105万。

5、其他收入为5万元,主要是房屋租赁收入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用情况

我办事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用于村干部报酬、离任村党支部书记生活补贴、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等。

1、村干部报酬总额126万元。我办事处共有28个社区,175名社区干部,办事处科学划定社区干部工资标准,进入财政统筹,确保工资标准合理、足额到位。根据办事处下发的《关 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工资发放标准的意见》规定社区党支部书记按800元∕人、700元∕人、500元∕人不同标准月发放,社区主任按750元∕人、650元∕人、450元∕人不同标准月发放,其他干部按700元∕人、600元∕人、400元∕人不同标准月发放;

2、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生活补贴总额14万元,根据办事处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工资发放标准的意见》,社区退休干部工资待遇按退休时所担任相应职务的基础工资百分比发放,实行分段政策即累计任职30年以上的社区干部发70%,累计任职25年以上的社区干部发65%,其他符合退休条件的社区干部按60%发放;

3、社区办公经费总计84万元,主要用于办公用品购置、水电费、报刊杂志征订、差旅费、宣传费、修缮费、会议费及其他费用。整体年平均每社区公用经费支出额为3万元;

4、其他必要支出56万元,主要用于村内治安、卫生防疫、垃圾收集等社区管理和服务支出;

5、对村民小组干部的误工补贴和其他离任村干部的待遇保障资金总额为10万元。

二、主要做法

XX市开发区XX办事处从XX年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完善,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实施“领头雁工程”为重点,以推进社区干部职业化管理为目标,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社区干部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水平和整治待遇。主要做法是:

1、确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将村干部报酬、村级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的支出作为保障重点。并规定在职村书记、村主任基本报酬不低于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其他村干部按照村书记、主任报酬的70%确定。村级办公经费和其他支出必须按厉行节约的原则,根据各村的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确定。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保障制度,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处175名村干部工资按组织部核定的标准予以保障。其中村委书记、主任月工资800元,加工龄工资;副职及委员月工资700元,加工龄工资。

2、全面推行“村财处代管”,规范村级经费管理。取消村级账户,实行村级会计委派制,由办事处财政设立村级资金专户,集中统一核算,每村设立一名报帐员。村级资金执行收支两条线,村干部工资通过“一卡通”按月发放,村委会的各项开支经过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方可报帐,每季公布收支明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3、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一是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按村大小核定3-5名村干部,对超过的村干部及时清退。二是清理各类征订报刊杂志。各村报刊杂志费控制在1000元以内,除上级规定的“三刊一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村级组织摊派征订报纸杂志。三是取消村级招待费支出。办事处干部下村就餐到群众家吃派饭,村干部出差一律不得报销餐费,只得酌情补助。四是精简对村一级的检查评比,对确需面向村一级的评比、培训必须报开发区同意后才能举办。五是严禁不切实际的工作任务下达到村一级。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办事处不得向村级转嫁负担,不得招商引资、征收社会抚养费等任务下达到村,不得克扣村级转移支付。

4、积极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消化村级债务。科学合理地界定经济相对薄弱的村,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向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倾斜的制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采取村级运转经费按照XX年税改后确定的原自然村农业税附加不足8000元的补足8000元,超过8000元的据实计算,全处通过对照农业税附加实际转移支付330.67万元。引导村集体盘活资产,加强村房屋租赁等集体收入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办事处财政安排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鼓励村级组织消化债务。

5、建立运转经费保障制度,逐步形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合理的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组织自主理财能力,切实保障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一是规范工资标准,保持稳定增长。比照国家公务员工资结构,对社区干部工资实行定额补贴制度,补贴由基础津贴、职务津贴、工龄津贴和绩效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津贴根据本社区人口总数确定,人口在XX以上的社区,干部工资500-700元,人 口在XX以下的社区,干部工资400-600元,由办事处党委根据社区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情况确定兑现金额。较好的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我们还根据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社区干部工资报酬合理稳定增长。

6、加大配套投入,落实新增补贴。从XX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为社区干部增加岗位补贴,这充分体现了对广大社区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为确保把这件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我们克服可用财力少、建设任务重、支出压力大等实际困难,通过调整财政预算、压缩其它开支、节约办公经费筹集资金25万元,严格按照社区平1000元的标准,将社区干部新增岗位补贴政策配套落实到位。在分配的原则上,坚持总额控制、岗位分配、绩效挂钩,切实做到公平公开、科学合理、规范透明。在分配的办法上,根据社区主职干部职数和岗位分工,合理确定分配比例,严格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确定补贴数额,不搞“一刀切”和平均发放。通过新增岗位补贴,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干部岗位的“含金量”和吸引力,调动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7、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足额到位。由办事处组织部门牵头,联合纪委、财政、审计局对村级资金进行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及时到位。

我办事处各社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总体上比较好,大多数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资金都能及时足额到位,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每个社区都配有理财小组进行监管,基本达到了资拨付到位、制度初步建立、监督管理有效的要求,确保了两委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二0一0年

第三篇:惠东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定稿)(模版)

关于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下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保证“两新”组织党组织有必要的经费开展工作。根据省、市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决定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逐步实现“两新”组织党组织“有钱办事”,为党建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筹集渠道

(一)建立财政补贴制度。由县财政按县下属“两新”组织党员(包括组织关系在本县的正式或预备党员;组织关系虽不在本县,但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党费证》、《党员证明信》和《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等有效证件可证明党员身份的正式或预备党员)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划拨。县委组织部每年10月前将统计数据报送县财政局,由县财政局作出预算计划,并通过相关审批程序,在下一年划拨至县委组织部,再划拨给相关党支部。

(二)建立党费全额返拨制度。对于“两新”组织党员缴纳的党费,全额进行返拨。“两新”组织如单独成立了党支部的,则返拨给党支部;如成立联合党支部的,则返拨给联合党支部;如未成立党组织的,则返

1拨“两新”组织党员组织关系挂靠的党支部。

(三)建立企业自筹经费保障制度。要求“两新”组织党组织每年向企业提供活动计划,争取企业主支持,并按不低于企业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务计划,给本单位党组织拨付专项党建工作经费。

(四)建立电教设备补贴制度。对新组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免费配备党旗、电视机、DVD等电教设备,同时,对达到 “四个有”标准的(有活动场地,有专管人员,有必需活动经费,有正常组织生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通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党员文化生活。

(五)建立重大党建活动经费补助制度。县委组织部每年从县管党费中安排适当经费用于补助“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两新”组织党组织可根据活动项目向县委组织部提出申请补助,县委组织部根据实际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六)建立社会支持制度。鼓励有能力的业主党员、企业中高层党员以及其他党员以捐助的形式,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给予支持。同时,实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对共建制度,结对的机关党组织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中,给予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镇(街道)、县属有关单位要对下属“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加强指导和帮扶,给予党组织适当的工作经费配套。

三、主要用途

1、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训;

2、订阅和购买开展党员教育的报刊、资料和设备等;

3、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

4、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和对党员进行其他临时性救助;

5、“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其他活动。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是我县全面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党在“两新”组织的有力举措。各镇(街道)要充分认识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举措,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蓬勃开展,进一步提升我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2、合理使用。“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在财务账目中设置党建工作经费专门科目,将各类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其中。每年年初,“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围绕单位的经营管理,本着节约、实效的原则,编制党建工作经费预算,严禁挪用于发放奖金补助,以及用作招待费等与“两新”党建工作无关的支出。

3、强化监管。各镇(街道)和县属有关单位要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在考核下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时,要将工作经费保障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两新”组织党组织每年要将党建工作经费使用情况在党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县委组织部和县财政局不定期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没有专款专用、使用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好的“两新”组织党组织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

2011年7月16日

第四篇:湖南省2008年为民办实事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8〕6号)

【发布单位】湖南省

【发布文号】湘办发〔2008〕6号 【发布日期】2008-03-27 【生效日期】2008-03-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南省

湖南省2008年为民办实事的实施意见

(湘办发〔2008〕6号)

各市州、县市区委,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

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08年为民办实事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为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3月27日

2008年为民办实事的实施意见

为确保2008年为民办实事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责任体系

省、市州、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为责任主体,承担工作责任。

(一)省政府负责全省为民办实事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省直单位责任主体和工作责任

1.责任主体: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广播电视局、省农办、省人口计生委、省综治办、省电力公司、省发改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省工商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省信息产业厅、省林业厅、省电信公司、湖南移动公司、省扶贫办、省公安厅、省残联、省经委等31个单位分别为主要责任单位或相关责任单位。2.工作责任:(1)建立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组建工作班子,确定专人负责。(2)建立工作责任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报告工作情况。(3)建立协调责任制,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4)建立督查责任制,定期调度工作情况,督促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5)省直责任单位要及时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市州,并明确责任。

(三)市州、县市区责任主体和工作责任

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按照省直责任单位所分解下达的具体工作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并参照省直单位责任主体和工作责任建立责任体系。

二、指标体系

省、市州、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一)省考核指标

对31个省直责任单位的考核指标。将为民办实事分解成29个考核指标,任务落实到省直有关责任单位,具体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由省统计局商有关单位制定。31个省直责任单位完成工作目标的数据由主要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提供,由省统计局评估、认定。

对14个市州政府的考核指标,由31个省直责任单位结合实际,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州。市州政府完成工作目标的数据,分别由31个省直责任单位评估、认定。

(二)市州、县市区考核指标

市州、县市区政府参照省考核指标制定。

三、考核体系

省、市州、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考核体系。

(一)省考核体系

1.考核机构:由省为民办实事考核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考核办)负责组织考核工作。省考核办由省人事厅牵头,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统计局等为成员单位。

2.考核对象:省考核办负责考核31个省直责任单位和14个市州政府。

3.考核方法:对31个省直责任单位采取月调度、季自评、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的方法。即由31个省直责任单位每月进行调度,每季进行自评,半年由省考核办组织检查,年终由省考核办综合考核评定。

对14个市州政府采取月报告、季自评、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的方法。即市州每月将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别报相关省直责任单位,每季度组织一次自评;半年由省考核办统一组织省直责任单位分别对市州完成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年终进行验收,根据验收情况由省考核办综合考核评定。

4.考核结果:各级政府各责任单位各责任人考核结果分为达标和不达标两个等级。所考核的工作目标任务全部完成的,考核结果为达标;考核的工作目标中有一项不达标的,考核结果为不达标。

省政府领导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情况,按有关规定考核评定。

31个省直责任单位和14个市州政府凡考核结果为达标的,其主要负责人在公务员考核中可评为优岗,事迹突出的可记功;省直单位和市州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公务员考核优岗指标比例提高到25%,给予该单位和该市州政府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凡考核结果为不达标的,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在公务员考核中均评定为不称职,并不得参加其他奖励项目的评选;省直单位和市州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公务员考核优岗指标比例不得超过15%,并对该单位和该市州政府给予通报批评。由省考核办落实31个省直责任单位和14个市州政府考核结果的兑现工作。

(二)市州、县市区考核体系

市州、县市区政府参照省考核体系制定。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为民办实事的实施工作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省政府秘书长袁建尧全面负责;日常协调工作由于来山同志负责,省直主要责任单位的分管副省长为具体负责人。各级各部门要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的重要内容,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实际行动,列为本地、本部门工作重点,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具体抓落实,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分级负责,通力合作,加强协调,真抓实干,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确保工作质量。省直各责任单位要认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分配任务,并切实加强对市州、县市区工作的指导。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实行为民办实事的优惠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降低项目收费标准或减免收费,为办好实事提供优质服务。各级财政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为民办实事的投入,加强对资金的计划、统筹和监管,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严格督查考核。省人民政府将适时听取为民办实事落实情况的汇报,并严格检查验收。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督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改进督促检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各级人大、政协要建言献策,加强监督。各级考核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进度不快、工作措施不力的地方和单位,要及时督办,限期整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管,对为民办实事工作中政令不畅、玩忽职守的,对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有问题的,对乱设关卡、乱摊派、乱收费的,对挪用、挤占、抵扣、滞留为民办实事专项资金的,要按照党纪政纪严肃查处。各级统计部门要依法对为民办实事统计数据进行评估认定,确保真实可靠、客观公正。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促进为民办实事的全面完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8〕15号)

【发布单位】湖南省

【发布文号】湘政发 〔2008〕15号 【发布日期】2008-06-11 【生效日期】2008-06-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南省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

(湘政发 〔2008〕1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根据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 〔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通过搞好补植补造,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发展后续产业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发展问题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省人民政府负总责与责任落实到市州和县市区相结合;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湘西地区开发、林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

二、认真抓好政策落实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继续补助的期限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县级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的合格面积兑现补助资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及以后到期的,从到期后的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管好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国家下达我省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用于退耕地区的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国家安排各县市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按照退耕还林面积每亩105元核定,其中还生态林、还经济林、还草分别按8年、5年和2年计算。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按8年统一规划安排,逐年下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资金跟着项目走,并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我省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各县市区和各项目单位,要认真执行省制定的相关政策。专项资金要与原有中央和省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六)切实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规划编制及项目管理。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抓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保障。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规划编制及项目管理职责,认真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要加强规划的前期调研,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由省进行综合汇总形成全省总体规划,并报国家审批。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分级管理和审批制度,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做好计划执行、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工作。建立工程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落实工程后期管护措施。

(七)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兑现范围。按照国家政策标准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其直补范围:(1)农户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2)业主(大户)承包土地经营权人坡耕地退耕还林的,由土地经营权人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业主(大户)不得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3)业主(大户)承包集体坡耕地已纳入退耕还林的,村、组依法将经营权明晰到户,由取得经营权的农户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业主(大户)不得享受延长期政策补助。

(八)完善大户承包政策,确保退耕农户利益。以县为单位对大户承包合同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依法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的具体办法。严格执行 《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大户承包管理暂行办法》,对于显失公平,明显损害退耕农户利益的合同,要予以纠正。通过公开听证和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承包大户在理解、自愿的情况下,返还部分利益给退耕农户,以化解双方矛盾。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大户承包合同,按照 《退耕还林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要与农户补签退耕还林合同;对已签合同但有争议的条款,要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合同仲裁机构裁定或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承包大户与退耕农户的合同纠纷调处工作。承包大户尚未签订合同的退耕地全部退还给土地经营权人,让农户自己管护、自己受益。

三、切实突出工作重点

(九)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以一定规模的项目片区为基本单元,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主要目标,以现有低产田、易旱易涝田改造为重点,配套建设排渍、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及良种繁育、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要逐户调查摸底,对人均基本口粮田较少,但可建基本口粮田空间较大的农户,优先安排建设任务。对基本口粮田建设,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每亩补助标准为600元。各县市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

(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在深入了解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用能现状的前提下,以 “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烧柴问题”为目标,充分利用退耕农户拥有的能源资源和节能潜力,切实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资金,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对农村能源问题突出、特别是以烧柴为主的退耕农户,要优先安排建设补助资金。对已经得到国家能源建设补助的,不再重复补助。农村能源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推广使用节柴灶、节煤灶、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气化炉等。对退耕农户以用电为主、且适合以电代柴的地区,鼓励发展微水电和小水电。

(十一)加快培育后续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积极提倡林草、林竹、林药、林经间作,积极扶持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水果、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工业原料林、生态旅游、养殖业等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农、林产品基地。着力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实施退耕还林后,允许按营造林技术规定实施抚育间伐。对退耕还林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补助期满后,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退耕还林农户可以依法合理进行采伐,并对其采伐的林地进行更新造林。严禁任何单位、个人擅自采伐退耕还林的林木。

(十二)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的重要内容。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退耕农户在未成林造林地上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要对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进行全面检查,对干旱、洪涝、森林火害等自然灾害损毁或其它原因致使成活率、保存率不达标的,必须将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等措施落实到位,并限期完成补植补造任务。并对受自然灾害损失或国家重点工程征占用林地实行重点安排。补植补造要与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要加强林木抚育和管护,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补植补造种苗费支出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中安排。

(十三)稳健推进生态移民。对于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高寒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区的人口慎重实行生态移民,按照退耕户自愿搬迁、安置地自愿接受的原则,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不返迁、能发展。要把移民的退耕农户作为重点列入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计划。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要优先纳入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十四)实行生活补助费与管护任务挂钩。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抚育管护责任和措施。凡享受延长补助期退耕还林补助的,乡镇人民政府要与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抚育管护合同,经检查合格后兑现每亩20元的生活补助费。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管护,可由村、组通过充分协商,组织专人管护,退耕户优先参与;也可由村、组采取招投标的形式,实行集中管护;对不履行抚育管护义务的退耕户,可由村、组召开村民大会,确定管护标准,落实管护人员代为管护;无能力管护的,可委托他人管护。在合同中明确了抚育管护经费在退耕还林直补资金中支付的,兑现政策时,可以在退耕还林直补资金中直接抵扣抚育管护经费。

(十五)搞好重建工作。为了确保退耕还林面积,对工程征占用退耕还林地,应先办理征占用报批手续,并由该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其工程征占用造林补偿和异地造林重建恢复费用等,重建恢复造林作业设计及相关资料存档等纳入工程管理。对农民举家外迁、不愿退耕还林、复耕而自愿放弃退耕还林,管护不到位、限期整改不合格,自然灾害损失的退耕还林地,必须及时进行重建。要进行异地造林的,在本县市区原相应批复的乡镇范围内调整,由县市区编制异地造林方案,报市州退耕办备案;在本县市区原相应批复的乡镇范围外调整,由县市区编制异地造林方案,报市州退耕办审批;需要在本县市区外调整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向省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提出调整申请,并将已支付的相关资金退回省财政,经批准后核减该县市区退耕还林面积,安排到其他县市区造林。开展异地造林,只能在25度以上坡耕地造林,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不能改变原林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异地造林者,只享受该计划余下的补助资金。

(十六)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省根据国家下达的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计划进行安排,并适当提高种苗补助标准。荒山造林的林种选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荒山造林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

(十七)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发展。发展改革、财政、林业、国土资源、农办、农业等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暂不安排退耕地还林计划和调整退耕还林规划的精神,进一步摸清我省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有量的关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各级各部门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在延长补助期和发展后续产业后,退耕农户生计仍然存在严重困难的,各地要将其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十八)妥善解决工作经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国发 〔2007〕25号文件要求,落实相关工作经费。省、市、县各级财政在工程建设期内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项目前期工作、技术指导、档案管理、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效益监测等。

四、组织实施

(十九)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 “四到省”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领导,要对本地区退耕还林工作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县级人民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县、乡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凡工程建设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省级有关部门在3年内停止安排林业新增项目任务,并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县级人民政府要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项目和资金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二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既是安排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同时也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规划重点包括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补植补造规划等。规划要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编制,项目规划到村。各地要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根据 “谁编制规划,谁下达计划,谁组织实施,谁负责验收,谁承担责任”的要求,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工作。

(二十一)强化监督,严格检查。退耕还林检查验收是确保退耕农户切实履行管护责任,防止毁林复耕现象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要进一步强化县级检查验收工作,正确区分退耕地和荒山两种不同性质的造林地类,实行 “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验收责任制,确保检查验收制度执行到位,确保检查验收结果真实可靠。坚持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退耕还林合格面积兑现的资金,经公示确认后,由县财政部门审核,采取银行一卡通方式,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退耕农户。坚决查处克扣挪用和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问题,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二十二)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内容复杂,特别是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多

个部门。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切实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抓好资金管理,及时调拨资金;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等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做好技术指导、工程管理和项目的检查验收等工作;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全省广大退耕农户,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人民政府要从保障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8]8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08]8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