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DOC5篇

时间:2019-05-13 20:2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DOC》。

第一篇: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DOC

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

及对策建议

“先照后证”是国务院推行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激发民众创业热情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各地工商部门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然而基层工商部门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先照后证”存在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目前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门协同配合缺乏。国务院推行的“先照后证”改革不仅是工商一部门的事,这项改革还需要卫生、安监、食药、公安、交通、文化、质监、住建等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才能确保改革顺利实施。但从目前的推进情况看,由于改革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导致改革推进还停留在各个部门自行推进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较少,没有形成统筹推进的良好工作态势。如部分行政审批部门已经习惯于工商部门的把关,认为推行“先照后证”是工商部门推卸责任的一种行为,对按照改革方案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后置许可办理的效能较以前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事实上并没有为市场主体带来多大便利。

二、改革中一些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未明确。目前在推行“先照后证”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某些企业所从事的经营范围本来需要其他行政部门审批,获得审批许可才能从事经营活动,工商部门按照“先照后证”改革措施为企业办理了营业执照,但是企业在办理相关后置许可时发现自身并不符合从事该经营范围的条件,无非获得审批许可,按照规定企业就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像这种已经注册登记但不能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怎么办就成了一大问题。二是经营范围核定问题。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后很多以前需要前置审批的经营范围现在需要工商部门先核定颁发营业执照后再办理行政审批,这样很容易出现工商部门核定的经营范围与后置审批部门许可的经营范围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某经营者从事副食品销售,工商部门按照经营者的申请将“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等经营范围核定在营业执照上,但是该经营者到食药部门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时核定的许可经营范围却是“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乳制品(不含婴幼儿配方乳粉)”,这样就导致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与许可经营范围不一致的情况。如果经营者再到工商部门按照许可经营范围进行变更就增加了经营者的负担,事实上并未达到方便经营者办事的情况。

三、相关配套改革不完善。目前推行的“先照后证”改革主要是国务院和工商总局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下发各地各部门,要求按照其规定执行,但这些行政审批作为前置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确定下来的,现在工商部门要因为一个规范性文件就将其改为后置,涉及到这些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修改或废除,这就给工商部门履职带来了风险,一旦在注册登记和监管过程中出现问题要追究责任时,到底是以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为准还是以法律法规为准,就会造成推诿扯皮现象。

四、监管理念仍然滞后。根据国办发〔2014〕7号文件精神,实施“先照后证”改革要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落实监管责任、强化依法监管,并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履行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市场监管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一是工商部门并未完全转变观念,仍然习惯于事前监管,对事中、事后监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措施,与实施“先照后证”的监管要求还有距离。二是各部门的职责划分还不够清晰,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很多行政审批部门习惯性的认为工商部门就是市场监管的部门,市场监管一切都归工商部门管,并没有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从12345及其他部门移送工商部门的投诉举报情况来看,很多涉及到其他部门职能的仍然移交到工商部门,工商部门再负责解释及移送其他部门,造成行政资源上的浪费和行政办事效能的不畅,也易对公众产生行政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的印象。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公众认知普遍存在误区。目前社会上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公众对“先照后证”改革的认知都不到位,普遍存在两种错误观念: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只要办理了营业执照即可从事经营活动,不需要再去办理其他行政许可。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先证后照”模式,这对经营者及社会公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照后证”改革后他们仍然难以摆脱改革前的思维定势,认为是否再办理后置审批已无所谓,只要办理了营业执照就可以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另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此项改革“换汤不换药”,效果不大。这部分企业及公众认为需要的审批的事项仍然还要办理审批手续,并没有精减办事流程,“改革仅是简单的将照与证的顺序颠倒,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对企业的经营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二、统筹改革工作不完善。之所以会出现“前置改后置”与法律法规修改不配套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在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统筹协调工作还有待提高。

三、部门利益观念作祟。长期以来各部门逐渐形成的部门利益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照后证”改革的推进,一些部门怕担责任,生怕本部门职责多了,在执行国务院“先照后证”改革措施时推三阻四,消极应对,使得此项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

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消除认识误区。针对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的认识误区,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重点宣传“先照后证”改革的目的、意义以及前置改后置行政审批事项目录,让广大经营者和社会公众对此项改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先照后证”改革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明确部门监管职责。针对部分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的现状,可由上级政府及时出台落实监管责任的文件,对各个部门涉及变化的监管责任予以明确,将详细的监管责任以菜单式详细分解到各个部门,确保各个部门均依据法定职责行使权力,防止部门之间因责任不明确而导致产生监管盲区。

三、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尽快按照“先照后证”要求将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做到法律修订和改革同步进行,使“先照后证”改革措施有法可依。二是尽快制定法律法规解决“先照后证”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使各部门能够依法解决这些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宽进严管”措施。实际工作中,应以明确职责划分为主线,侧重抓好流程设计、规则制定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在“先照后证”改革实践中有规则、有方法、有效能。一是划清监管权限及职责分工。建议由省级工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按照“以责配权、以权负责、权责对等”的原则,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工商部门,特别是区县级工商部门和基层工商所的监管工作权限和职责,充分发挥上级工商部门对基层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密切监管工作衔接,发挥出整体监管效能。二是转变观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工商部门应根据“先照后证”的新形势,及时转变观念,改变以前重市场准入轻事中、事后监管的监管方式,将更多的力量放在后续监管中来,健全市场相关制度,完善市场监管措施,力求打开市场监管新局面。

五、进一步完善部门协作机制。针对市场监管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到位的问题,各级工商部门应重点理顺协调好各方关系,构建协同监管机制,使“先照后证”改革后各职能部门市场监管形成合力。通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和定期走访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卫生、安监、食药、公安、交通、文化、质监、住建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了解其他部门对改革后企业后续监管要求,争取相关部门对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发挥信息公示平台的桥梁作用,突破信息交换“瓶颈”,实现监管信息共享,使发现问题和有效处置问题达到有机结合,真正使违法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第二篇:基层工商所工商注册登记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基层工商所工商注册登记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随着《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国家工商总局对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制度进行了调整,市县工商局以及大中城市工商分局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条件的工商所对辖区的个体工商户进行公司注册。下放登记权限为申请人办理登记注册节省了时间,减少了环节,提供了便捷服务,同时也给基层工商所登记注册工作带来了风险。正确认识和防范职务风险,对于确保工商所的稳定和安全,促进登记注册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职业风险

什么是职业风险?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是指从事工商行政管理职业的人员在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过程中,承担着与职业相关的各种责任追究,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等方面潜在的可能性。工商所肩负着辖区个体工商户的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注销等登记工作,其职业风险有哪些呢?

(一)核准登记的范畴、事项以及经营范围存在的风险。

1、登记的范畴存在的风险。登记的范畴主要是市场主体的类型,市场主体的类型主要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等。每个市场主体登记的要求均有严格的规定。申请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申请什么样的主体类型。如:申请人从事旅游业务申请登记注册,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本条例所称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登记机关不得将申请人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常见行业的还有网吧、人用药品、燃气供应、成品油等。注册上海公司

2、登记的事项存在的风险。市场上的登记并不是所有的登记都属于工商登记。申请登记的事项不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权范围,是法律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适用行政许可的范围,是管辖权的问题。登记机关发现申请人申请登记的事项不属于工商登记的,应当及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如:申请人申请办理职业技能培训注册登记,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该申请事项不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权范围内,它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工商部门如果受理登记属于越权登记。常见的还有幼儿园、单位内部食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

3、核准经营范围存在的风险。经营范围是指申请人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应当依法经登记机关登记。经营范围分为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申请人申请许可经营项目的,工商部门审批机关对许可经营项目有期限限制的,登记机关应当将该经营期限予以登记。申请人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的,登记机关应当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有关规定的类别登记。登记机关核准经营范围,必须尊重申请人的意愿,不得随意添加或删除经营项目,不得擅自篡改许可经营项目的有效期限,必须严格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类别表述。

(二)提交材料存在的风险。

个体工商户提交的材料有两种,一是纸质材料;二是电子数据。《行政许可法》规定:申请人申请办理登记注册,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材料。个体工商户提交的材料必须齐全,不齐全的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得受理。申请材料存在错误的,应当予以更正。提交的材料不合法的、没有法律效力的不得受理。如:提交的材料是某单位科(股)室或办公室加盖的公章,该材料就没有法律效力。材料的形式真实性审查,如签字、盖章是否真实、是否与原来备案的签字盖章一致。材料如果是复印件的,应当由申请人和受理人双方确认等等。

(三)前置许可存在的风险。

市场主体准入是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期间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高危行业,注册登记人员也因此承担着较大责任和履职风险。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涉及行政许可的安全责任事故,致使工商执法人员受到不同程度地责任追究。因此这里把前置许可单独罗列出来,务必引起基层工商登记注册人员的重视。规避前置许可责任风险,是我们必须研究好、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基层工作人

员由于不熟悉业务、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擅自增加或减少前置许可的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登记注册程序存在的风险。

为了规范个体工商户登记行为,国家工商总局制订了《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规定》。该《规定》对个体工商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程序作出了相关要求。如:对个体工商户登记材料的要求;登记机关受理、审查和准予登记的要求;撤销登记和注销登记的要求;登记公示公开的要求。现实工作中,登记人员忽视登记要求,对登记程序的意识不高,违背法定程序登记。一是超过法定时效。如除当场登记的外,登记机关没有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二是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如提交材料不齐全的,登记机关没有当场或者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的;三是没有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核实。《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规定》规定,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核实的,登记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并填写申请材料核查情况报告书;四是没有依法说明不受理或不予许可的理由。

二、廉政风险

什么是廉政风险,廉政风险是党员干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作为工商登记机关来说,就是登记人员在登记工作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登记注册业务是工商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具有业务类型多程序复杂等特点,在行使权力时易发生廉政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职权为个人或单位寻利。主要表现在在办理登记注册时向申请人吃、拿、卡、要等现象。二是执法人员经不住申请人的各种诱惑,增加或减少注册程序,出现失职或渎职现象。三是顶不住压力,办人情照。主要表现在当今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或者急于追求主体增量,不讲程序向登记机关施加压力,或者登记人员出于个人感情,办人情照,导致登记机关出现乱作为。上海注册公司

基层工商所是工商部门的窗口,登记注册又是工商所的窗口。它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降低登记注册工作中的风险,是基层工商部门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加强业务学习。要重视登记人员培训工作,对登记人员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册登记政策法规、依法行政等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基层工商所干部队伍履行职责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以适应新形势对工商行政管理注册登记工作的新要求。

二要加强风险教育。工商登记中,特别是高危行业的登记注册存在的风险尤为突出。所谓高危行业是指危险系数较其他行业高,事故发生率较高,财产损失较大,短时间难以恢复或无法恢复。如:煤矿、矿山、建筑施工行业、危险化学品行业、烟花爆竹行业等行业。这些行业是社会、舆论关注的行业,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工商所加强高危行业的风险教育尤为重要。

三要制定防范措施。基层工商所在登记注册中,首先要找准登记注册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再把风险点制成信息目录,然后划分不同等级,最后依据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采取事前温馨提示和事后严格惩戒相结合,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四要完善廉政监督。基层工商所每年要举行向管理对象述职述廉活动,有利于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监督,促进基层执法人员廉洁自律;有利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升工商机关的社会形象。

第三篇:当前行政许可注销登记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xiexiebang推荐)

当前行政许可注销登记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文章类型:政府信息公开发表时间:2007-12-10 16:52:04浏览:265次

企业申请行政许可的注销,是根据《行政许可法》的一般条件,以企业自行提出申请为前提而提出退出市场的注销。此种行为是企业的主动行为,是市场主体合法退出市场的一种情形。由于我们长期注重行政许可的实施,偏重于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而忽视了市场主体

退出环节的监管,行政许可注销很不规范,造成名存实亡的经济主体大量充斥市场,增加了市场交易风险,并且带来社会信用危机。

一、因行政许可种类和事由的不同,而使注销具有不同意义

《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第(五)项把行政许可分为五种,一是从事特定活动的许可;二是赋予特定权利的许可;三是获得资格资质的许可;四是对相关物品检测、检验和检疫审定;五是确定主体资格的登记。第五种主体资格的许可被注销,意味着主体资格的消亡,必然伴随主体债权债务的转移、清算、失等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理清或责任明确后,才可以办理注销手续。而其它非主体资格许可的注销,仅代表特定

活动匮资格的终止,主体资格并不消失。

现行我国企业的注册登记,登记时同时核准了企业的经营和主体两种资格。在登记阶段并没有把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登记分开,但是在注销过程中,由于注销事由不同,经营资格与主体的消失可能出现不同步的情况。当企业在经营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经营和主体资格同时消亡,当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经营资格被取消,不得继续从事经营活动,而主体资格仍然存在,之后办理注销手续,才宣告主体资格的消亡。

二、行政许可注销登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销登记少,吊销企业日益增多。近年来,企业停止营业退出市场后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采取不主动申请注销登记,还有一些市场主体基于拖欠银行贷款,逃避债务的目的,拒不办理注销登记,而是利用企业年检时被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方法来寻求“解脱”。吊销营业执照本来是工商行政部门对违法主体的处罚形式,部分企业却对此行政处罚抱有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采取故意不申请注销登记,不参加年检的方法来等待登记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据统计,2005、2006两年,武义县局根据《企业检验办法》,正常注销企业226家,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324家。采取吊销方法退出市场的企业数不断有上升的趋势,每年公告吊销给登记机关带来大量的工作量和高昂的费用成本。

(二)部分“开关”企业,难以正常办理注销。当地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招商引资,虽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有些部门为了完成下达的指标任务盲目引进,事后许诺的条件因种种客观原因不能兑现,造成一些企业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难以退出市场。另外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落后,且债权债务不能清理,难以改制又难以注销或吊销,造成空挂户头。年

年年检,年年“通过并保留”,给工商部门带来大量的工作量。

(三)注销手续繁琐,强制手段缺乏。《行政许可法》第七十条规定有六种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但通过注销登记正常退出市场手续繁琐、周期长、成本高。按规定,公司申请注销登记首先要成立清算小组清理公司财产,清缴所欠的税款,处理公司未尽业务,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并于清算组织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九十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整个注销过程至少需90天以上的时间。而企业选择被吊销执照的方式来退出市场,一经吊销可谓是“一了百了”。工商部门对这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惩治

机制和措施来督促其办理注销手续。

三、行政许可注销登记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登记机关对市场主体“重准入,轻退出”,忽视对市场主体退出的监管。《公司法》第五十七条,《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等对营业执照被吊销的法律后果,都有相关规定,如对法定代表人的任职限制,被吊销企业的名称三年内不得使用等,但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被吊销企业和个人承担上述法律责任,致使市场主体无序退出市场的情况越来越多。

(二)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注销与吊销的关系问题。登记机关在实践中执行也较为混乱。目前只有《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还需办理注销登记,但对其它类型的企业没有此项规定。

(三)现行法律法规对注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缺乏有效的清算监督规定。在登记注册实践中,对注销登记的企业会有清算要求,但登记机关

对注销企业的清算报告是否有审查业务,应有哪些审查义务,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也不够全面和明确。

(四)现行法律法规对无序退出的市场主体缺乏有效惩戒手段。从最近几年情况来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用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手段来注销企业的市场经营主体资格,但这对惩戒恶意退出市场的企业本身没有实质性意义,有时公章、营业执照也没能及时收回,仍继续经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退出的规定,具体操作性不强,处罚种类不明确,缺乏强制措施。仅有的市场禁入条款,也只限于部分有不良行

为记录的法定代表人,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企业负责人以及投资人却不受该条款约束。

四、完善行政许可注销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与《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目前《行政许可法》中规定了市场主体退出的六种注销情形,其中包括了被依法吊销,但登记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中所颁发的营业执照,既确认了市场主体的法人地位,还赋予了其经营资格。从目前情况来看,不注销就会产生一大堆留问题而难以处理。因此,必须将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区分开,理顺吊销与注销的关系。同时,还应建立统一的市场主体退出的条件和程

序,使之规范化,有利于有效地实施监管。

(二)建立统一的市场主体诚信监管体系。要加快“企业信用工程”等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建立无序退出市场主体警示信息库,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使其无处藏身。要严格市场禁入制度,不仅企业法定代表人要把关,其他市场主体负责人也要加以限制。为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当前,可考虑试行企业法定代表人资格随同企业年检制度。最后还要完善个人信用记录信息库,对无序退出市场主体责任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人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按责任大小实施不良行为记录,作为信用评价依据。对拒不办理注销登记,继续经营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治理市场主体无序退出行为。工商行政管理、公安、司法、银行、税务等部门要强化信息的交互功能,实行资源共享。利用“经济户口”软件,建立被吊销企业和拒不办理注销企业的“黑名单库”。并通过警示形式向社会公布通报,相关行政部门也应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对其实施全方位的制约和惩戒,防止不良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真正切断无序退出市场的源动力,从而确保市场

经济秩序的良性有序运行。

第四篇:关于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于当前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县火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殡葬业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殡葬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不断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搞好优质服务,使广大群众传统的殡葬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火化意识不断提高,全县的火化率逐步上升,但由于综合原因,这项工作一直得不到很好落实。分析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对群众思想影响深远,目前,特别是农村封建迷信活动、认为人死了用火烧了就是坏了八辈子的霉,对祖宗的不尊重,而是应该完好无损的埋在地下,这样才能对得起上辈。

(二)私葬乱葬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丧主采取隐瞒、偷埋等手段实行土葬,县、乡民政部门每年都接到有群众举报案件,这种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影响极大,如不及时查处,就会造成其他群众相互仿效,给殡葬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殡葬特权依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滥用手中职权,带头违反殡改政策,在亲属去世后实行土葬,大操大办丧事,还有的热衷于办丧事时唱大戏、大办宴席,个别人还借机敛财。这些现象不仅引起相互攀比,增加群众负担,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丧葬负担费过高。政府推行殡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而实际上却是遗体火化后,骨灰再装棺土葬,大操大办。丧家不仅没有从殡改中得到实惠,反而,加重了负担,增加了麻烦,所以群众对殡葬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殡改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基层认识不高,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乡、村两级认为此项工作难度大、不好抓,积极性不高,不能把殡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没有建立诸如红白理事会等一些群众自治组织,个别村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的村干部还参与婚丧事大操大办之中。

(二)殡改政策宣传不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全县近年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对殡改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没有开展经常的、系统化的殡葬法规知识的宣传,致使个别干部群众对殡葬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够,传统的殡葬风俗习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不能自觉地做到移风易俗,革故鼎新。

(三)执法稽查力度不强,管理工作不到位。乡镇每年集中开展多次殡葬工作督察活动,特别是在清明节前后,把殡葬工作做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但由于殡改执法队伍薄弱,不能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了民不告,官不究状况。造成违反殡葬法规的人和事难以得到及时查处,长此以往,一定程度加大了推行殡葬改革的难度。

(四)公墓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使土葬、火葬没有本质区别。殡改执行初期,虽然部分行政村建立了公墓,但也是出于应付检查的需要。目前,全县14个乡镇设有公墓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偷埋土葬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被迫活化的也二次装棺土葬,不仅没有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也加重了丧家的经济负担,所以大部分群众宁愿选择偷埋土葬,也不愿意光明正大的实行火葬。

三、进一步做好殡葬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殡改工作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乡、村两级要把殡改工作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组织、制定措施、定期研究、明确责任,及时解决殡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殡改工作,特别是派出所、民政所、工商等部门要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殡改工作大格局。

(二)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切实转变群众的传统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坚持长期地宣传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殡葬法规知识,引导群众节俭办丧事。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引导群众文明治丧。逐步引导农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制订文明规范的乡规民约,自觉创造以讲排场搞攀比做婚丧为耻,以俭朴文明办婚丧为荣的良好风气。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旧观念,提倡厚养薄葬。把精力和金钱用在学科学技术、用在发展生产上。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农村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要带头刹住殡葬攀比之风,首先从自己做起,勇做文明节俭办婚丧事的先锋模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大殡改执法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殡改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健全殡改督察检查工作的各项制度,组织专业执法人员,对殡改工作进行定期巡查检查,使这项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对违犯殡改政策的各种案件,及时有效地依法查处,特别是对一些私葬乱葬现象要处理到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抓住一些正反面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公开宣传和处理,起到教育震慑作用;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殡改政策的案件,在政策法规规定范围内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对参与违纪的有关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四是建议上级制定殡改工作中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和细则,使基层单位在执法中便于操作。

(四)研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鉴于目前农民群众对殡改政策的认识程度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需要,建议在执行和落实殡改政策中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群众自觉执行殡改政策的积极性。如减免农民群众的运尸费、火化费等,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所有火化费用应有政府买单;对合法经营丧葬用品的商户应减免有关税费;积极鼓励社会化兴办各种殡葬设施;对农村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对模范执行殡改政策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殡改事业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乡镇建设一座规模较大的公益性公墓,每个村要建立一个公益性公墓或安息堂,积极引导群众在公墓安放逝者骨灰,以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第五篇: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表示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了登记程序,放宽了企业登记门槛,有利于激发民间创业热潮,但是在改革的同时也给基层工商部门带来一系列监管问题,后续监管措施亟待跟进。

一、目前商事登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今年3月1日,深圳、珠海实施新商事登记,并启动新版营业执照,其主要内容及特点:一是打开了经营范围的“连环锁”。将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将营业执照简化为商事主体资格凭证。同时将目前使用的18类营业执照精简为7类,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二是打破了注册资本的“玻璃门”。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三是拆除了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铁栅栏”。采取住所和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经营场所和住所不一致的,可以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备案。四是取消了年检验照的“紧箍咒”。企业每年将不用接受工商执照年检,只需提交企业报告,由企业自主向社会公示经营状况。

二、商事登记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存在的困难

(一)市场主体监管难度加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登记门槛降低,在为不少创业人士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一是取消验资限制后,必然会滋生一些“皮包公司”、空壳公司的设立,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趁机以开公司、办企业为名,行洗钱、诈骗之实。二是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的限制后,容易产生一个住所承租给几个不同经营主体的现象,也容易产生一些特殊行业在居民区开设经营主体所诱发的矛盾。三是取消年检验照后,工商部门不再对商事主体的登记和许可审批信息进行一年一度的审查,会出现一些经营者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不办理相关许可证,或者许可证过期、失效后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现象。

(二)基层监管模式发生变化。准入门槛降低了,经营主体多了,给基层的监管主要带来三个“变化”:一是监管模式发生变化。目前基层监管主要依靠日常巡查为主、经济户口软件为辅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实行登记改革后,通过信息公示平台不能及时准确查询到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年检记录及许可审批信息,巡查监管人员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掌握经营主体的实际经营状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二是执法方向发生变化。目前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查处的抽逃注册资本、逾期未办理年检、超范围经营等类型的案件占较大比例,而实行登记改革后,执法办案方向必然会向产品质量、反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领域转移。三是行政指导发生变化。基层监管人员在做好“监管员”的同时,更要转变角色做好“引导员”,一方面要对企业资本备案制、报告制等新实行的制度要进行相应的行政指导,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三)相关配套措施在完善过程中会出现“空档”。商事登记改革涉及面广,除了需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外,还需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空档”。一是法律修订有“空档”。登记制度改革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较多,要逐部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这期间,基层工商部门行政执法易出现法律适用把握不准和争议。二是信息共享有“空档”。商事登记改革需要强大的信息公示平台予以支撑,由于各部门认领、反馈、上传、交换相关信息存在一定滞后性,行政许可、监管等信息有时不能及时整合、对接,容易产生监管漏洞。三是后置审批有“空档”。商事改革实行“谁审批、谁监管”及强化行业监管原则,如果相关许可的审批通过率不高或手续仍然复杂,势必造成一些经营户在没有办全审批许可手续的情况下“抢跑”开业,造成监管乱象。

三、几点建议

目前实施商事登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很快就会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现结合基层工商部门实际,对商事改革后如何加强后续监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宽进严管”的后续监管新模式。一是要迅速转变监管理念。要改变过去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要充分预见基层监管执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难题,及时调整执法思路,拓展执法领域。上级部门要建立监管目录,梳理监管事项,形成对基层清晰简易的监管指引。同时针对下一步的食品监管职能调整,做好基层队伍的思想稳定工作。二是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坚持专业化监管与参与式监督相结合,借助社区、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专家的力量,更多地、更积极地融入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借助其他行政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同时在工商机关内部各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统筹,形成联动式监管。三是加强基层力量投入。将“人、才、物”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的监管力量配备,确保基层的主要精力集在市场监管工作上。同时加强对基层一线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工商登记改革后新的监管需求。

(二)建立完善“专业化”行政执法体系。一是建立执法专业化机制。按照横向向专业化执法相对集中、纵向向基层相对集中的总体思路,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改革,形成以专业执法办案队伍为主体的执法办案体制。二是加强执法专业化研究。实行专业化执法课题集中攻关制度,对专业化执法的重大课题,采取立项推进的办法进行集中攻关,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查办一批典型案件,指导一个行业规范。三是重视执法专业化队伍建设。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一线执法人员法规运用、财务检查、商品识假技能,提高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查办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大执法专业化装备投入。为各级办案机构统一设立必需的办公场所、物证室等设施,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录音录像器材和移动性便携式技术设备等装备。

(三)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信用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互利共享。积极推进相关行政部门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建立市场主体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平台,根据社会需求探索逐步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畅通公众查询市场主体诚信状态、优良诚信记录或相关监管部门对其发出警示信息的渠道,形成监督效应,体现信用信息服务社会的价值。二是建立信用培育机制,注重督促企业自律。积极倡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注重信用的意识。三是建立信用制约机制,发挥信用制约效应。将信用制约机制建立在“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原则上,着重围绕拓展信用信息在证券、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并落实对失信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惩戒措施。

(四)加大“行政指导”的社会效力。一是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商事登记改革的意义、内容和具体的政策措施,让部门、企业、群众参与改革,关注、理解和支持改革工作。二是加强引导,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针对一些不法分子以开公司、办企业为名,行洗钱、诈骗的现象,教育群众与对方交易时要先了解对方实力,必要时要到相关部门查询企业出资情况、经营情况等。三是加大指导,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完善举报机制,设立有奖举报机制,激发公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曝光,不断加大媒体对违法经营行为的干预力度,引起社会关注,达到震慑作用。

下载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DOC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DOC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2005年以来,县监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行政机关为民服务水平为根本,通过维护行政纪律,推进依法行政,改......

    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和党风建设方面工作成效明显,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着以下一些思想和作风方面的......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2009.12.02 14:37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

    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2007-7-28责任编辑: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和特点撤县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南城和开发区的开发......

    不动产登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不动产登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不动产登记程序为申请、受理、查验、登记、查询等环节,登记涉及原有土地、房屋、农林(牧)业、海洋等部门,具体登......

    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

    浅析中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浅析中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作者:未知 一、个人所得税的重要作用。 1、个人所得税具有重要的财政意义 2、从社会政策观点来看,个人所得税可起到对所得进行再分配......

    农村税费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税费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方面今年,随着我市农业税的取消,三镇财政税收减少,市财政局向市政府建议撤销三镇金库,各项收入全部缴入市级金库。三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