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11:2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2007-7-28责任编辑:

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和特点

撤县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南城和开发区的开发力度加大,旧城改造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扩大了城市规模,增强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市镇建设力度加大,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长荆铁路的贯通、融入武汉市城市圈战略的提出,城镇化建设赶上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全市人口60万,中心城区人口达到了10万。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中心,优化了资源配置,营造了二、三产业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我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全省相比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我市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建市之初,城市的发展集中在老城区,附寄老市委和市政府而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资源的利用率低,转化成本高。以月圆商住小区为依托,南区逐渐成为全市的中枢,形成了环绕应城广场为核心的政治、人文中心。其发展速度和规划效果在孝感市内首屈一指。

(二)建成规模小。我市的城镇化规模小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集中型城镇,只是有了块状城镇、带状城镇、指状城镇、有绿带隔离的组团式城镇的雏形,新老城区的交接和城市功能的区域划分尚不明显,或者说规划滞后、建设乏力。

(三)支撑力量弱。经济指数始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脱离经济的迅猛发展谈城镇化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我市的本土企业或者说资源型产业并无强大优势,大型的集约型的企业群根本没有形成萌芽之势,对引进企业缺乏长远谋划,反而使得一批优秀的土地资源以及人文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掘,更重要的是对本市的财力积累功劳不大,份额不多。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我市现有建制镇16个,从人口来看,只有城区达10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

贸性城镇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以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我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三、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同时,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主要是由道路、交通、楼宇、建筑、空气、绿地、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所谓“市”则是由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市景所组成。由此可见,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镇化建设,早在2000年6月13日就发出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市人均耕地仅0.7亩,低于全省人均耕地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

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据测算,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万以上。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市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我们要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一镇(乡)一品的经济结构是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结合我市实际,要围绕“三线一环”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步伐。一是汤池建设。要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汤池优势,力求精美,面向未来,拉大城市框架,力争汤池将来与中心城区对接,建成中等城市规模。二是中心城区建设。中心城区建设要摒弃继续南移的规划思路,条出长荆铁路的锁喉限制,把眼光向西部拓展,将富水河作为将来城市的贯穿动脉,提升城市的品位。从方位上看,东部并进东马坊,北部圈入短港,西部挺进汤池,如此搭的是大城市的框架,用的中等城市的步伐,规划必须先行。三是工业园建设。今后南区以工业为主导,通过长江埠为核心进行辐射,把此区域沿铁路和高速向西与城市延展并进,使之成为今后应城市最大的造血带和供血区。各干线公路沿线集镇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加快开发建设,尽快成为各自的区域中心,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文明卫生、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要求。

(三)完善政策,着力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我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重点是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二是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让农民进城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不受限制和歧视,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带来的实惠。三是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模式。注重加强对农民进城投资兴业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农民进城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行政许可服务。四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以经营的理念建

设城镇,强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不断拉大集镇框架,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务工经商,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民从而致富农民。要学习和借鉴广东中山市“市场筹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融资”的经验,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投资者真正得到实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四)坚持“五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一是把城镇化同工业化结合起来。一般说来,工业文明是城镇文明的象征,没有工业文明就没有城镇文明。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首先要加速工业的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工业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又建设特色鲜明的城镇。二是把城镇化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要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三是把城镇化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积极利用多年来劳务输出成果,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丰富家乡经济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四是把城镇化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我市国有工业十分脆弱,乡镇企业在城镇经济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对城镇建设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乡镇企业,要加快现有乡镇企业的改革步伐,掀起二次创业高潮,激发乡镇企业活力。五是把城镇化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是主体。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城镇各类市场,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要提升餐饮、住宿和批零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交通、通讯、科技、文化、金融、保险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让城乡居民同享现代文明成果,在提高城镇经济水平的同时,逐步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五)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市人均耕

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第二篇:我市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黄太启

上世纪70年代末,六盘水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将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后国家又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我市部分地区将部分荒山、荒坡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因历史及现实诸多原因,现土地权属不清、产权不明晰、征地补偿价差大等问题凸现,农村土地纠纷频繁,农民信访不断上升,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社会稳定及项目建设进程。

一、项目建设征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权属不清楚。我市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时,国家没有制定土地承包到农户经营的“实施细则”,原生产队干部没有处理好生产队与生产队、大队与大队、乡与乡等边界土地权属问题,大部分地区就粗放按人口、习惯亩或丈量亩承包农户经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种项目建设用地,地方政府采取减免占地农民的农业税或调剂集体土地,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90年代至今,各项目建设征地呈上升趋势,国家及企业建设用地补偿农民,农民人均占地逐年减少,更显得土地对农民的重要,往往因项目建设用地,就涉及土地权属不清而扯皮,甚至造成流血事件,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及项目建设进程。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及政策中,农民承包的土地没有明确的土地产权、经营权。为使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各地以低价的土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造成农民承包土地被征用补偿价低、生计难以维持,大部分失地失业困难农民不断上访,严重影响农村和谐。

(三)失地农民生计难。我市农村人均耕地不足0.7亩,大部分农民生计的有限土地被征用后,成为“三无”(无土地、无救济、无职业)村民,由于国家还未完善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生计的政策,一些土地较少、土质好的农民,不愿配合项目建设占地,加之国家授权承包土地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等原因,增加项目建设征地的协调难度。

(四)征地补偿价差大。2008年,我市完善征地拆迁政策,但各地执行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市内高速公路用地与县、乡公路用地补偿,乡与村、组公路用地补偿,国有企业用地与民营企业用地补偿,农民与农民流转土地,乡与乡之间同类项目用地补偿等存在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土地权属。首先,明确重点项目地区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的土地权属问题,减少和避免项目建设用地权属不清而扯皮,影响全市项目建设;其次,通过各县(特区、区)政府的努力,使一些土地权属纠纷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和避免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的矛盾,逐步降低农村维稳成本,改善全市投资软环境,确保农村的长期稳定,推进项目建设进程。

(二)调整土地规划,加大造地力度。按照我市“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规划,安

排市、县(特区、区)政府相关部门,超前做好重点项目地区调整土地规划,明确工业等发展项目用地,减少和避免项目少占基本农田指标,加快项目建设核准(备案);加强对土地利用的领导,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推进全市造地进程,解决项目建设占补土地平衡问题,推进全市后续项目建设如期开工,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制定帮扶失地农民政策,妥善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失地失业农民生计的体制、机制,引导企业帮助地方解决失地失业农民就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确保地企长期稳定。

(四)完善征地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切身利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征地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减少避免一个地区土地征用补偿价差距过大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的长期稳定,努力构建和谐六盘水;加大随意抬高土地买卖的人和事打击力度,维护全市现行征地补偿政策有序进行,推进全市各项目建设健康发展。

第三篇: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

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城管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

第四篇: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找材料,到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 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城管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厕所陈旧,全区有230多座直管公厕,占市区公厕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年代久、老化,老百姓怨声载道,急需翻修。

5、社区城管工作薄弱。首

理过程中,确保必要的城市管理经费开支,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装备,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建设保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前移,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克服建设“后遗症”现象,做到标本兼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农贸市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三是队伍保障。科学核定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人数,充实管理力量,保证管理需要。强化城管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的城管执法队伍。

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属地职能的几个具体建议:

(1)确保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正常经费。除区政府每年财政拨款外,市政府对**区要实行倾斜政策,真正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与其配套的一些政策也要相应下移。

(2)适当增加乡镇、街道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以4-5人为宜,同时在各社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专事城市管理工作。

(3)同时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相配套,适当增加区级处置力量。加大对环卫工作及环卫工人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以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当前应尽快解决体改后环卫工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经调查一测算,一次性交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为667.2万元和759.33万元)。

(4)不断加大对**环卫设施和装备的投入。

二〇〇六年七月

第五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模版)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策建议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

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四)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 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来说,大部分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加之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住所也在公路沿线分散布局,形成了“马路经济带”,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

2、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用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水污染也较严重。

3、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盲目攀比,不断大拆大建,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被拆,城镇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4、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五)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阻碍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农村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发展定位的性质,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坚持长期不变。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出相关的人口和产业规划,做好必要的可行性论证。二是突出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对农村城镇化的防洪、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消除、商贸金融、科教文卫体等设施要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完善配套。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把握宏观调控,促进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循环。三是农村城镇化设计高标准原则。设计要体现地方风格、时代风貌和可持续发展。对主要的商业区、街道、重点功能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等要实行规划控制,重点工程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规划要体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的山、水、绿地、景观,因地制宜。

(二)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同时并重,克服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针对管理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政府要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城市专业管理队伍,赋予其综合执法的职能。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坚持依法管理。探索长效管理新模式、新方法、制定市容市貌标准和城市居民文明公约,加强日常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部分管理责任分解到社区,动员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三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和市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四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避免重蹈拉美等国家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窟”覆辙、保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表面上是户籍问题,本质上是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全市统筹。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四)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 优先发展工业。要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稳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的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把满足城市多方面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切实加快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繁荣,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但就总体而言,特别是作为新型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要避免缺乏大批独具特色、规模相当、装备先进、品位高雅、功能完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既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或建筑群落、街区;又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具体规划专业博物馆、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J].农村工作通讯,2012;

[2]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傅晨:广东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4]黄捷:江津市城镇化道路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

下载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全文5篇)

    宜宾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宜宾政务中心李擎2011年12月26日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我市现有建制区2个,从人口来看,只有主城区达30万人;......

    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5月11日)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

    新区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5篇可选)

    一、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x、规划建设方面:一是新区规划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规划环评一直未进行。二是部分建设工程项目未经规划许可便施工,如:党校......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录摘要 ....................... 1 关键字 ................... 1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 1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2 (一)规划指......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0年10月18日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班级:2012春农村行政管理 姓名:李小强 学号:094100440568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