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苜蓿的产业化开发
简述苜蓿的产业化开发
陈铭,安楠《草食家畜》2005-1(64-65)
摘要:本文论述了苜蓿产业化的核心、意义,以及产业化的开发途径及发展前景,阐明了苜蓿产业化对西部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对当前的农牧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苜蓿产业化;深加工技术;综述
牧草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联系纽带,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苜蓿作为一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饲料,加之它的广泛适应性、高产稳定性及固氮肥田作用,更为人们所推崇。我国饲料工业及草食家畜的发展,都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而食品工业、医药和保健业等,更为苜蓿草的深加工创造了机遇。苜蓿产业化的核心是提供苜蓿商品和相关服务。苜蓿商品主要指苜蓿种子、苜蓿草产品如草捆、草块和草颗粒等。服务主要指苜蓿的科研、技术豕以及信息咨询等。苜蓿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指能提供苜蓿草产品的加工企业、苜蓿种子的生产企业以及从事苜蓿种子贸易的流通企业。我国苜蓿产业化目前尚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苜蓿产业化的意义
改变传统的草地畜牧业经营思路。牧区舍饲方式的推广给苜蓿产业化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减轻了天然草地压力,有助于实现低成本自然恢复。所以,苜蓿产业化带来的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苜蓿产业化有助于摆脱草的附属地位,形成独立产业,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正因为苜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的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才能落到实处,畜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发展草食家畜才不再是一句空话,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才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有助于建立相关产业体系,实现草业科学推陈出新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大部分地区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亟待标准化、系列化,由于缺少现代化的化验手段,致使无法实现标准生产,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按质论价的标准体系没有细化,造成竞争无序、市场不规范。苜蓿产业化的基本途径
3.1 加强苜蓿研究,注重技术和产品开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苜蓿产业化,必须增加研发投入。例如在苜蓿种子资源、育种方面要更加注意木质素含量、消化率等指标,以便与家畜的利用联系起来;在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要研究苜蓿的轻压扁收割及干燥新技术,发展苜蓿青贮等新型草产品;针对苜蓿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应加强质量标准的研究,应用NIRS分析技术实现对苜蓿草产品营养价值的快速评定和现场交易;加强苜蓿在草食家畜日粮中的应用的研究,研发平衡日粮配方技术,实现草食家畜的饲养模式由“秸秆+精料”向“苜蓿+精料”的革命性转变。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苜蓿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利用的推广示范 3.2 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苜蓿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利用的推广示范
要注意产业的合理布局,切忌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注重规模化生产,健全服务体系,走市场—中介组织—基地(农户)之路。
在产业化项目建设上,可以首先建立小规模的苜蓿种植示范园区,作为推广苜蓿种植产业的试点和样板,同时也是科研、质检、选种、育种、管理和技术培训的基地;第二步,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和加工,建立草业园区,形成蛋白饲料作物的主力军;第三步,组建销售中心(公司),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第四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蛋白饲料作物在我国的广泛推广,以此为题材与证券公司密切合作,组建投资基金准备上市创业板块。
同时还要建立三种主要的社会服务体系即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流通服务体系。
3.3 因地制宜,规范管理
必须把住“市场、基地、龙头、科技、服务、监测”六个关键,拉长产业链,密切公司、基地、农户的衔接关系,形成草业的科工贸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同时组建生产联合体,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采用租赁、转让、反租倒包、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把撂荒和闲散地向专业大户集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整体效益。另外,要积极增加草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注意从农学、植保、育种、生物、农机等领域引进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培训与创新。苜蓿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高新科技在苜蓿生产加工上的运用为其产业化开发展示了诱人的前景。4.1 用“精确农业技术”种草
以信息化为核心,以机械化为根本,抓住土地资源优势,采用波涌节水灌溉、激光平地整地等精确农业技术进行土地开发和技术改造,建立大规模的牧草生产基地,从而实现工业化牧草连片开发,并为充分实施多种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前提条件,进而达到精耕细作,稳定和保持牧草的品质,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4.2 从新鲜牧草提取叶蛋白使牧草获得了一条深加工途径,并已在实践上取得初步成果
叶蛋白除了用于饲料和食品外,还可以用于化妆品、洗涤用品和饮料、植物营养调节剂之中,也可将叶蛋白浓缩物作为原料进一步分离制得叶绿素、胡萝卜素、纯蛋白质、维生素、汁液醇、食用纤维素和某些活性酶。而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们通过应用转基因技术,将转基因苜蓿作为一种生物反应器,用来生产特殊的工业酶制剂,更扩展了苜蓿开发利用的新领域,提高了其潜在的商业价值。
结合西癌大开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政策,苜蓿的产业化开发可以使当地农业种植更趋于合理,自然资源进一步得到保护和利用,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扬尘,防止荒漠化进程,使土地侵蚀得到遏制,达到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增加企业收入。我们应在不断加强规模经营、统一规划、提高质量、保障均衡供应、发展深加工的道路上,使其从繁荣国内市场做起,逐步走向世界,获得长足的发展,真正成为我国西癌地区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
第二篇:论黑龙江农垦苜蓿的产业化经营
论黑龙江农垦苜蓿的产业化经营
刘艾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010018)
摘要本文从黑龙江农垦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论证了开发苜蓿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黑龙江农垦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机械化装备、雄厚的技术储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成型的产业化基础、紧缺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等,为苜蓿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充分坚实的自然、经济、社会氛围。苜蓿产业必将成为黑龙江农垦新型的支柱产业,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1、问题的提出
“十六大”中央强调,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彻底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黑龙江省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农,变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中,已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两牛一羊一草”为主的畜牧业。尤其以草业生态建设作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成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
黑龙江农垦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重视牧草的种植和生产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多元化草地畜牧业经济的研究、苜蓿等优良牧草的引种鉴定、饲草料加工的试验示范等为苜蓿产业化开发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
黑龙江农垦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全国机械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系统。黑龙江农垦也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经济类型区,农产品加工业和原料工业也很发达,是人均产粮最多的区域。然而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不高,效益低下。主要原因是:单一脆弱的农业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始终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存在着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农牧业的发展基本是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种植业以产粮、油为主,存在着广种薄收的现象,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逐渐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黑龙江省农垦水土资源丰富,地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具有草业产业化开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不快。因此,农垦总局党委大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开发的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通过政策、市场、科技、人才、资金、服务的导向和投入,力争把农垦经济引入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黑龙江农垦积极加大苜蓿种植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起规模化的苜蓿草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2001年种植紫花苜蓿1.3万hm,并规划在“十五”期间建植苜蓿13万hm。一方面可使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为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苜蓿产业的发展还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技术和信息辐射,带动黑龙江省草产业的发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2、苜蓿产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工草地建设,是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草业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畜牧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和效益高低,与人工草地建设的水平成正比。优良牧草既是畜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又是价值较高的商品。从畜牧业生产资料的角度考虑,只有把人工草地建设作为草地集约化经营的支撑点,把饲草料加工作为增值、提效、改2
2变家畜饲养方式的手段,才能打破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实现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从商品的角度考虑,优良牧草可以不经过家畜转化的环节而直接进入市场,具有加工增值的特性。素有“牧草之王”美称的苜蓿草,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苜蓿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矿物质,是家畜的优质饲料。它有发达的根系,具有很强的保持水土能力。种苜蓿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在草田轮作中具有其它牧草不可比拟的作用。
近年来,苜蓿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很畅销,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种植苜蓿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往往超过粮食生产。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苜蓿生产的势头良好,农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日趋高涨。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投资苜蓿产业开发,不仅投入大量资金,也带来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苜蓿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一些有远见的领导和地方政府也正在选定以发展苜蓿产业为突破口,进行农业三元结构的调整。科学家也认为:“粮、经、饲草”三元结构是现代农业技术革命的产物,也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成为现代农业的制高点”。2001年5月份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为我国苜蓿产业化发展交流和传递了信息和技术。无疑,苜蓿将在三元结构的“草”中唱主角。在黑龙江省具有广泛的苜蓿适宜种植区。实践证明,苜蓿生产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兼顾了生态建设和保护,把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国家、企业和农民共同受益,可谓一举多得。
因此,从国家生态建设的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内外市场需求、苜蓿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及黑龙江农垦本身的具体条件和农业发展趋势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苜蓿产业化生产都是十分必要的。
3、实施苜蓿产业化建设的可行性
3.1垦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可行
黑龙江垦区拥有土地总面积540万hm,其中耕地205万hm,荒地166万hm(包括沼泽和草甸),林地79万hm,草地33万hm。适于草业生产的面积达200余万hm。垦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五大部分,即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山地、松嫩平原、三江低平原区、穆兴低平原。年平均降水量450-600mm,其中6、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绝对无霜期120—140d,≥10℃的积温为2100—2500℃,非常适合于苜蓿种植。
垦区土壤主要分为九个类型,即暗棕壤土、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泛滥地土壤、风沙土和盐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3—12%,pH值5.3—8,西部草甸土分布较广,东部有较大面积的沼泽土、白浆土、草甸土。其中黑钙土和沙壤土最适合苜蓿生长,草甸土经改造、降低水位后也适于苜蓿生长。区域内河流众多,分属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还有大小兴湖。河流纵横、湖泊零罗棋布,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质良好。垦区进行苜蓿栽培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选择好适宜性品种,进行产业化生产是可行的。
3.2垦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可行
3.2.1截止2002年,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和垦区农业生产连续遭受多种严重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60亿元,农业科技贡献率56%,转化率65%,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22222
2题是:经济结构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不快,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粮食销售困难,价格持续下跌,职工负担重;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明显下降,职工收入增长停滞,粮食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3.2.2垦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品种发展较快,农业生产推行成本逆控,降低了直接生产成本。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万t,已具备了年产商品粮750万t的生产能力。真正成为了国家的“北大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生态农业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3.2.3畜牧业产出快速增长,完达山集团起到了积极的龙头拉动作用,年均完成畜牧业增加值12亿元,肉牛和奶牛存栏分别为20和15万头。持续坚持以“两牛一羊”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走“规模+科技”的发展道路,并大力推进规范化饲养管理。
3.2.4生产条件和先进的机械化装备居全国领先地位。机械总动力达到327万kw,农用飞机25架,大中型拖拉机2.3万台,喷灌机1540套,联合收获机7100台,种子加工厂55个,水泥晒场1600万m,机电井4.2万眼,基础设施良好。
3.2.5农业风险互助事业发展迅速,社会效益明显。年均收取和赔付1亿元以上,对平抑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农场解除了后顾之忧。十分重视环保事业,有自然保护区15个,保护面积85万hm,颁布实施了《 垦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创建了“黑龙江垦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立了垦区环境保护治理基金,为绿色生态环境的建立和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2.6垦区职工文化层次较高,各类科学技术人员占13%;收入水平基本平稳,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小康。农场人均收入3500余元,储蓄总额60亿元。城镇建设发展迅速。
3.3政策支撑优先
3.3.1国家实施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目标。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是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生态建设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政策条件。苜蓿生产,本身就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
3.3.2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草”三元结构,但目前草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近期内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黑龙江垦区,草的重要性会更加突出,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政策的扶持。
3.3.3黑龙江省政府和农垦总局切实认识到粮食生产效益滑坡,对农民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号召人们树立起“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的观念,除了加强对天然草地的保护以外,积极鼓励退耕种草,并作了大量引种优良牧草的前期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并在土地、资源、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先。
3.3.4科教兴农、科教强省的科技政策,鼓励草业发展,政府和职工普遍认识到草业的高效益,是质量效益农业的具体体现,是绿色农业和绿色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投放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为草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2
2性。
3.4技术优势明显
3.4.1采取科技主管部门支持、企业投资、家庭农场建植、工厂化生产加工、公司经营、科研单位技术创新和全程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相结合,确保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4.2农垦开展了天然草地管理利用和改良培育、牧草引种栽培和管理、饲草加工技术体系、饲草烘干、成型机械设备的研制、生物干草保护剂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直接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在技术储备上做了充分准备。
3.4.3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技队伍。拥有草地科学、牧草机械、农机制造、饲草烘干、牧草栽培、化控、植保、经营管理等专家学者。
3.4.4黑龙江垦区拥有世界各国最先进的配套农机具,为牧草机械的优化组装和新机研制提供了充分的样机基础。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和加拿大合作开展了十年苜蓿的种植和生产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管理经验,为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铺奠了成熟的路子。拥有饲草加工厂3座,具备规模化生产的雏形。
4、市场需求
4.1国内市场
我国自1984年以后,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总量增幅缓慢,人均占有粮食基本在380kg上下徘徊,但此间我国畜牧业却持续高速发展,年递增约10%。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粮食的暂时过剩,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而各类畜禽的饲料短缺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又制约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整个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1992年耕地的种植比例粮、经、饲各占79.2%、16.3%和1.2%,饲料比例过小。许多专家认为我国上述三种作物的适宜比例应该是60%、20%、20%,即3:1:1。按此计算,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应为2700hm,而苜蓿在饲料作物中应为首选。
有专家测算,2000年我国国内蛋白质饲料短缺量达2000万t,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而苜蓿草质优良,为各种家畜所喜食,蛋白质含量可达14—22%,且易于被家畜直接吸收。苜蓿干草喂家畜可以替代粮食,据美国研究,按能量计算,其替代率为1.6:l;按能量和蛋白质综合效能计算,其替代率可达1.2:1。我国目前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仅有133万hm,总产量530万t;商品苜蓿仅有几万t,仅能满足蛋白饲料需求总量的5%,潜力极大。有人认为,在我国规划种植的2700万hm饲料作物中,苜蓿应该至少占1/4,即达到670万hm,扣除已有的133万hm,还应新增533万hm。但苜蓿的生长有比较严格的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适于在北方半干旱地区栽培。
4.2国际市场
苜蓿草及苜蓿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热销状态,它不仅是家畜的饲料,可替代粮食蛋白和动物性蛋白,还是一些加工业的原料。叶蛋白、苜蓿多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苜蓿所含的促进家畜生长的未知促生长因子(UGF)也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尤其是欧洲爆发“疯牛病”以后,限制使用和出口动物性蛋白饲料,苜蓿将成为最主要的替代品之一,需求量巨大。
目前,亚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苜蓿产品进口市场。日本每年进口苜蓿草捆、草粉、草颗粒200多万t;新加坡、韩国及香港、台湾地区每年需进口300万t。这些草产品主要来22222
2自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仅美国每年的饲草交易额达200亿元。由于运输成本昂贵,产品价格较高,而我国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苜蓿草的最理想生产和供应地。问题是我国目前的苜蓿种植分散,面积过小,经营粗放,产量和质量都不高,形不成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档次。尽快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技术含量,依靠科技,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又有运输方便的优势,产品一定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4.3地区市场
黑龙江省以“两牛一羊”为重点的占农业经济半壁江山的草地畜牧业,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饲草料。目前,全省天然草地面积400万hm,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不足一半,人工草地的面积极其有限,微不足道,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实际和发展的需求,这与畜牧业发达国家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50—6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也与草原畜牧业大省的称号极不相称。目前草食动物的粗饲料主要来源于作物秸秆,其营养和能量难以保证。随着畜牧业迅速发展与草地退化、生产力降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集中舍饲等饲养方式的推广普及和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对高蛋白、高能量饲料的强劲需求。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是体积小,运输方便,饲用简单的加工饲草。
5、结论
5.1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把苜蓿产业化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约化经营的支撑点,把饲草料加工作为增值、提效、改变家畜饲养方式的手段,才能实现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从国家生态建设、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内外市场需求、苜蓿本身的优势和特点及黑龙江农垦本身的具体条件和农业发展趋势各方面综合考虑,发展苜蓿产业化是可行的。
5.2黑龙江垦区进行苜蓿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丰富的水、土、草资源和适宜的生产环境,为苜蓿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物质基础。
5.3该系统发达的农业基础和科技进步、先进的机械设备、较高的职工素质、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传统的大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成为苜蓿产业化开发的保障因素。
5.4国家、省、农垦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为苜蓿产业化的开发提供了优先发展的大好机遇。
5.5明显的技术优势、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苜蓿产业化的开发的先决条件。
5.6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和地区畜牧业发展需求,为苜蓿产业化开发的长期稳定,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三篇:抓住机遇开创我国苜蓿产业化新局面讲解
抓住机遇开创我国苜蓿产业化新局面
云锦凤 孙启忠
(1.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2.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摘 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化,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苜蓿产业化的时机已成熟。推进苜蓿产业化首先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进行苜蓿产品深加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苜蓿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苜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关键词:苜蓿 苜蓿产业化
苜蓿产品
苜蓿在我国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产业化程度较低。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苜蓿的作用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001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在我国草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掀开了我国草业产业化的序幕,把苜蓿作为我国草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时机已成熟。
1、开创苜蓿产业化新局面的有利条件
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苜蓿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农业经过多年的连续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村或农民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最近,农业部发布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肉牛肉羊和奶牛被划定在11个优势农产品中。肉牛肉羊发展目标为:到2007年,把中原、东北2个肉牛优势产区和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4个肉羊优势产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肉羊产业带,区内牛羊产量提高30%以上,优质牛羊肉的比重由目前不足5%提高到20%以上;奶牛发展目标为:到2007年,东北、华北及京津沪3个优势产区奶牛存栏数量达280万头,年均递增12%左右,奶牛平均单产提高20%左右,鲜奶产量年均递增15—18%。众所周知,我国肉牛、肉羊及奶牛个体生产能力低的主要原因,除家畜品种外,饲草料不足,饲草饲料质量差,饲养管理水平低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苜蓿作为“牧草之王”在今后将会成为这些产区的支柱性饲草,在提高奶牛、肉羊单产中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1.2种植业结构调整,为苜蓿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要求实施“三元”种植结构,进入90年代,这种种植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2由于苜蓿具有:(1)产量高(美国干草可达18t/hm),营养价值高(粗蛋白质含量达18%以上);(2)利用年限长,种植一次可利用4—5年;(3)根系发达和生物固氮能力,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已成为“三元”种植结构中的首选饲料作物。美国采用苜蓿与粮食作物轮作的实践表明,苜蓿能够显著地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多年来,以种植苜蓿为主的草产业的发展,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苜蓿草产品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农业布局调整的新局面。目前,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苜蓿产业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生态环境治理和西部大开发,为苜蓿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活力
从我国现状来看,全国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恶化,特别是西部干旱区草地生态环境令人担忧,治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家《“十五”计
22划纲要》,到2010年全国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hm,新增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5000 hm,退耕还林还草225度以上坡耕地670万hm。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重大工程,各级政府正组织农牧民和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地推行生态环境治理,将我国西部地区建设成生态功能健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带。这些工程的启动为我国草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苜蓿作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豆科牧草,对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美化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4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拉动了苜蓿产业化发展
·1· 随着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苜蓿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苜蓿产品的市场基本形成和逐渐完善。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苜蓿草产品不断推新。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草产品有:草捆、草块、草颗粒、草饼、草粉、叶块、叶粒和浓缩叶蛋白等。据预测目前国内优质草产品市场容量约1000万吨,而全国年产商品苜蓿草产品不足20万吨,远不能满足需求。苜蓿潜在市场巨大,如果在年产5000—6000万吨饲料中添加5%的优质苜蓿草粉,每年需要苜蓿草粉250~300万吨。国际市场对苜蓿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每年约需300万吨苜蓿干草,我国苜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目前有不少苜蓿草产品已进入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市场。2.目前苜蓿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2.1种植、管理、收获、加工过程中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优良苜蓿品种较少(已审定注册的品种仅37个),加之原种数量少,良种产量低,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和生态建设的需求。苜蓿种植管理粗放,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时间、原种繁殖等生产过程和草产品加工过程缺乏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苜蓿产量及产品的质量。2.2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苜蓿产品质量标准严重滞后,影响了苜蓿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工和产品质量的控制,苜蓿草产品多数存在质量问题,特别是苜蓿种子生产和繁殖体系不健全,种子普遍存在品种混杂、纯净度低的现象,不能以质论价,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加工、包装不规范,给运输和销售带来一定困难。2.3机械化程度低
苜蓿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苜蓿产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适宜我国苜蓿种植区域面积小、地块分散的小型机械少,在苜蓿生产过程中多数为人工操作,其结果降低了苜蓿干草及种子产量和质量,导致商品率不高,现有大型机械由于价格偏高,生产者难以承受,这些是导致苜蓿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3.开创苜蓿产业化新局面的对策
3.1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农牧民对苜蓿产业化认识程度还不高,有关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农牧民种植利用苜蓿,实现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管理企业化、营销市场化的新型苜蓿产业。众所周知,苜蓿为多年生牧草,播种当年和生长第二年生物产量较低,所以在播种当年和生长第二年应适当地减免农业税,另外可结合西部退耕还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对种植苜蓿的农牧民进行适当的补贴,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苜蓿种植,扩大苜蓿生产规模。
苜蓿在我国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生产。龙头企业在推动我国苜蓿产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应根据江泽民 “扶持龙头就是扶持产业化,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民” 的讲话精神,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支持苜蓿种植、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现优质苜蓿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可喜的是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一批苜蓿生产与加工企业,成都大业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向农户发放种植苜蓿贷款,与农户签订“以草还贷”合同,保护了农牧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和经济利益。“公司+农户”或“企业+基地”的形式,可以把分散的农牧民组织到苜蓿产业链中,形成较大的苜蓿供货市场,增强苜蓿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苜蓿主产区应大力扶持苜蓿产品的深加工企业,从而促进当地苜蓿的规模化生产,提高苜蓿的商品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3.2 建立与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适应市场要求
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没有标准化便不可能有高质量、高速度。苜蓿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我国苜蓿生产、产品加工还未实现标准化,苜蓿产品质量不太稳定。要尽快制定苜蓿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等级分类体系,改变国内市场一无细化标准,二无检验制度,三不按质论价的状况。1989年由国家标准局制定发布了饲用苜蓿草粉定级标准(编号为GB10389—89)干草和草颗粒定级标准可参照草粉定级标准执行。
认真贯彻执行国颁牧草种子检验标准,加强牧草种子检验队伍建设,装备先进的检测检验仪器,对符合国家牧草种子分级标准的合格种子应发给合格证书,以保证苜蓿种子质量。
·2· 3.3加大苜蓿生产、产品加工机械的研发力度,促进其机械化
在实现我国苜蓿生产、产品加工机械化的过程中,应加大对苜蓿种植、产品加工机械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力度,特别是要加快低成本、小型机械的研发,以适应目前我国农民小规模耕作的现状和经济承受力。在提高我国苜蓿生产、加工等机械国产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快国外先进机械设备及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示范工作,特别是对我国暂时研发有困难而又急需要的小型机械设备,通过各种渠道尽快引进,经过研究部门的消化、吸收和改进进行开发研制。
对于苜蓿的经营者,应加大苜蓿机械化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力度,对某些机械在推广中应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只有让使用者认识到机械化的好处,他们才会自觉地应用或使用机械,苜蓿生产才能逐步实现机械化。
3.4转变观念,提高苜蓿的种植地位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牧草,许多国家均把苜蓿作为重要的饲用作物,在美国苜蓿已成为四大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达1000万公顷,阿根廷750万公顷,加拿大250万公顷。与国外相比,我国苜蓿生产较为落后,全国苜蓿种植面积仅为183万公顷,产草量也较低。由于农牧民对苜蓿缺乏认识,苜蓿种植一直得不到重视,常采用广种薄收的方式,多数地方将苜蓿种在低产田或弃荒地或土壤瘠薄的沙地、盐碱地上;不少地区种植后采取粗放管理,没有象其他作物一样对待。苜蓿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生长条件,才能获得优质高产。
加快草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尽快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牧草生产、加工实用技术。在种植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鼓励和扶持他们扩大种植规模,与企业联合发展苜蓿基地,实现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苜蓿种植生产格局。3.5应用优良品种是苜蓿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优质苜蓿的内在因素,不论采取任何先进机械和技术,都必须通过良种才能发挥作用。为了适应我国苜蓿产业化的发展,应加强培育和繁殖本国优良品种;并科学地引进国外品种。因为品种具有地域性,本国的育成品种对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寒冷、干旱地区,当地苜蓿品种有着明显的优势。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是一条快捷、省力的途径,在大面积播种以前,应切实作好对引进品种适应性和产量性状的试验研究,避免盲目引种带来的损失。
优良品种是科技的结晶,大量引入国外品种在短时间内能缓解国内市场对苜蓿种子的需求,并对我国苜蓿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必须建立稳定的牧草育种科学研究队伍,采取教学、科研、企业联合攻关的形式,应用常规与生物新技术,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根据市场需求源源不断开发出苜蓿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为我国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3·
第四篇:内蒙古巴林左旗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内蒙古巴林左旗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
作者:孙景堂宁宝军
(内蒙古巴林左旗荣盛草业有限公司025450)
摘要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国家确定的内蒙古自治区33个畜牧业旗之一。2001年以来,该旗紧紧围绕农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于一身的草产业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是关键和切入点。明确提出了“农业往牧业上调,种粮往种草上调”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通过组建集草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狠抓苜蓿商品草生产关键技术的配套与整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在推进苜蓿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企业、基地、服务等产业化格局逐步构建和完善,特别是《全国农业标准化项目——巴林左旗紫花苜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批准实施,为加强苜蓿商品草标准化生产的研究与示范,进一步提升苜蓿产业化经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面对新兴的苜蓿产业,要切实加强政府的领导,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及有关产业政策的实施,加大苜蓿产业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进一步提升产品,强化服务,以保障苜蓿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苜蓿产业化实践与思考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国家确定的内蒙古自治区33个畜牧业旗之一。全旗拥用土地面积66.44万ha,其中耕地11.3ha万亩,草牧场30万ha。从“光、热、水”三项气侯资源来看,具有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有效降雨多、积温有效性高和日较差大等气侯特点,年平均气温3—6℃,无霜期100—135天,年降雨量为310—400mm,≥10℃年积温2200—3100℃。全旗共有19个乡、苏木、镇,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2002年全旗农牧业生产总值实现5.1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6%,粮豆总产达24.5万吨。2002年6月末家畜存栏82.2万头(只),2001年农牧民人均收入1609元。
1、草产业的确立
农牧业既是巴林左旗的传统产业,也是主体产业。80年代落实生产责任制以来,该旗农牧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近年来,农牧业生产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始显现:一是农牧业生态系统表现的更为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没灾也不高产。据统计,全旗11.3万ha耕地,正常年景平均每公顷产粮不足2000公斤,每公顷收入2775元。二是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广种薄收,土地沙化、退化,产品低质低效,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状况,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产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2000年巴林左旗旗委、政府在邀请专家论证和派团参观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全旗范围内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使干部群众形成了广泛的共识,顺应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从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入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发展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于一身的草产业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和切入点,明确提出了
“农业往牧业上调,种粮往种草上调”的发展思路,从而使“生态为本、立草为业、精养精种、优质高效”的农牧业发展指导方针更加清晰。草产业已确定为全旗“羊、鹿、草、杏”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2、苜蓿产业的发展
2.1 组建龙头企业
为了加快草产业发展步伐,按着“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01年4月份组建了集草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股份制企业——巴林左旗荣盛草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按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采取土地统一租赁的形式,通过引进优良苜蓿品种、牧草专用播种机、苜蓿专用肥、接种根瘤菌、化学除草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配套,建植苜蓿商品草生产示范基地1333万ha。引进美国约翰迪尔牧草收割压扁、集垄翻晒、捡拾打捆等牧草收获机械,生产加工的苜蓿商品草销往韩国、河北等国内外市场,深受用户的好评。目前,该公司拥有牧草播种、中耕施肥、化学除草、移动卷管式喷灌、收割压扁、集垄翻晒、捡拾打捆、二次压缩等生产机械近40台(套)。尤其是设有铁路专用线占地10万平方米,生产加工贮藏能力为10万吨的商品草生产、加工、销售服务项目已开始启动。届时将提供更加广泛、更加优质的系列化服务,这无疑将带动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2 依托项目的拉动
近年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人工种草项目的实施,为加快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自2001年以来,该旗从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区划入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区域种植和规模种植,安排好生态草、产品草和商品草的种植布局。据统计,两年新增以苜蓿为主的人工种草面积达2.7万ha,其中苜蓿商品草基地6700ha,年生产优质苜蓿商品草5万吨,辐射带动农牧户
1.3万户。据调查,平均每公顷产苜蓿干草可达1.1万公斤,种植苜蓿较同等条件种植玉米等其他农作物,水浇地每公顷增收3600元,旱地增收1650元。与此同时,草业的发展也为畜牧业的发展与提升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促进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在全旗全面推行禁牧舍饲政策的前提下,2002年6月末家畜存栏达82.2万头(只),创历史最高记录。因此,通过生态项目的拉动和经济效益的驱动,苜蓿草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干部的高度重视和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3依托科技为支撑
2001年,该旗通过大规模引进优良苜蓿品种,推广应用种肥分层机械播种,种子接种根瘤菌,测土施用苜蓿专用肥、化学防除杂草,以及牧草收割压扁、集垄翻晒、捡拾打捆等适用新技术的整合配套,生产加工的苜蓿草产品粗蛋白质含量已达19.01%,超过国家(GB10389—89)一级18%的标准,草产品销往韩国、河北等地,深受用户好评。2002年又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两级科技推广计划项目——根瘤菌生物固氮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 效益,通过了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专家组成的专业小组的鉴定验收,得到了自治区科技厅的充分肯定。特别是由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承担的《全国农业标准化项目——巴林左旗紫花苜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已经国家标准委员会(国标农委轻[2002]75号)正式批准实施。该项目通过建立和完善生产监管与保障体系,配备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从产地环境质
量、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达标等方面对种子生产、栽培管理、收获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化作业,从而建立起与国际对接的标准化体系。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该旗苜蓿草产品开发积极应对入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 :苜蓿草产业近年来刚刚起步,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所以 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倾斜和项目的拉动。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把发展苜蓿产业提到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坚定不移的全力抓好,把发展苜蓿产业作为促进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农牧区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的着力点,完善运行机制,谋求加快发展格局。
思考之二 :苜蓿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苜蓿产业对实施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的发展与提升、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提高农牧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扶贫开发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有利契机,依托国家风沙源治理、退耕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人工种草项目,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多种效益兼顾的原则,用足、用好、用活项目资金,按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牧草生产基地建设,为做强做大草产业提供优质、稳定、可靠、足量的原料来源。
思考之三:面对长期禁牧舍饲政策的全面实施,加快草业发展步伐,首先要搞好饲草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一是要立足当地加工、转化、增值,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不同畜种、不同畜龄所需的营养均衡的预混饲料,为禁牧舍饲政策的顺利实施、畜牧业的发展与提升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二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引进新设备、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工艺、转化新成果,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走出一条“以名牌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
思考之四:要调动和保护好农牧民发展草产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搞好配套服务。苜蓿生产是产业化经营的第一个环节,是起始点,而农牧民是生产的主体。因此,保护调动农牧民生产经营积极性至关重要。这是龙头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自愿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坚持扶持生产基地、服务于农牧户的原则,通过帮助农牧户建设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实行定单购销等各种途径,使从事苜蓿产业开发的农牧户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保证苜蓿产业化协调发展,有序运行。
第五篇:收购合同苜蓿
收购合同
甲方:乙方:
今卓尼县卓玛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卓尼县宏源牧草山珍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的苜蓿草200吨,每吨2000元,共计400000元(肆拾万元整)。
甲方:乙方:
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