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静态的生活方式和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被打破,进城打工、外出经商、进城创业等成为了当前农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的主流。正是因为流动党员生产、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下面,就如何应对动态流动的特殊党员群体,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谈点粗浅认识。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流动党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这部分党员虽然数量不多,但分布的面广、线长、点多。流动党员的出现和增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流动党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最主要是“五难”。
(一)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从调查情况看,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31%的党员没有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有75%的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再一个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
(四)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要求交纳党费的占25%。
(五)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流动党员“五难”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偏差。流动党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一些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外出党员是“嫁出门的女”,不必管,一些流入地党组织觉得外来党员是“借店歇脚”,不是自家的人,一旦接收其组织关系,就有可能涉及到劳保、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何必自找麻烦,干脆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追求金钱,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越自由越好赚钱,何必自找“紧箍咒”,让党组织把自己管起来。
(二)自身特点的制约。流动党员具有一般党员不同的特点,他们远离原党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多变性。他们的活动范围广,国际国内,城市乡村,趋之所及,辐射面广,具体工作的选择性大,三百六十行,择优而事,随意性强。这些特点,增加了党组织与他们在联系、教育、管理、监督、指导等各方面的难度。
(三)管理渠道不畅。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基本上仍是行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一新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效地发挥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等职能作用。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不清,导致一些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其次,缺少统一规范管理规章,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
(四)管理机制失效。目前,整个党员教育管理从总体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静态管理机制。而这种静态管理机制已难以适应以灵活性、多变性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基层组织设置滞后。现有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地域条块设置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成分日益复杂,已突破原有条块限制,正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重新组合,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等新经济组织正日新月异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正在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流动,而这些单位的一些基层党组织却尚未建立或健全。二是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目前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是:流出地党支部——基层党委——县以上党委组织部——流入地县以上党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这种繁琐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现在,大多数党组织仍是照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这种方式、方法正好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悖,沿用它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往往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如何使流动党员原单位党组织与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管理好流动党员,这是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和探讨的新问题。
(一)创新管理方式,着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要针对流动党员流动形式多样性、外出流动结群性、流动地点分散性、从业领域集中性等特征,积极探索延伸流出地党组织管理链条,实行“四个一”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可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
一是一证证明党员身份。“一证”,即《流动党员活动证》。由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程序较多,手续繁琐,导致党员外出时图省事,不办理相关证明手续一走了之,甚至长期脱离党组织。可通过下发《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与党组织或从业地党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从业地变动的,要求及时报告所属党支部。对未办理登记手续外出达6个月以上、或从业地变动未及时报告失去联系达6个月以上的,按党纪进行处理。
二是一站管理流动党员。“一站”,即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绝大部分为集体外出、从业地相对集中。我们可在劳务输出人数较多、党员达到一定数量的城市或从业地在建立流动劳动力管理站的同时,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并按《党章》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对同一乡镇集体外出的采取“集出集管”方式建立党组织,隶属流出地乡镇党委管理;对不同乡镇分散和零星外出的采取“散出集管”的方式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由党员选举产生,报其所属乡镇党委审批,党组织隶属其负责人所属乡镇党委管理。
三是一册记载党员活动。“一册”,即《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为防止单个外出、流动性大的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可采取“散出散管”的方式,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共同管理。每人颁发一本《流动党员管理手册》,依托从业地党组织组织党员参加活动,并填写活动情况。同时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年检制度,所属党支部以《手册》为载体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督促其参与从业地党组织活动,每年底查验一次《手册》记录,记录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奖惩党员的依据。
四是一库构建信息渠道。“一库”,即流动党员信息库。要在组织系统信息专线网络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流动党员信息库,将所有流动党员的信息输入微机管理后及时搞好更新维护,并要建立党员流动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要求乡镇党委建好本乡镇的流动党员信息库,村对乡镇实行流动党员月报表,乡镇依靠月报表及时维护信息库。同时各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从源头上准确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向。
(二)优化活动载体,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从事行业多、活动难组织、党员难参加的实际,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有效激发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内在动力。
一是注重培训,使流动党员“脑”活起来。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经费投入为主、党费资助为辅、基层单位经费支持为补充的流动党员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可以流动党员所在党支部为单位,每季开展一次集中学习、专题讲座、观看电教片,对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及岗位技能等培训,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注重服务,使流动党员“心”静下来。流动党员所在党组织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共同组建支农、治安服务队,重点帮助缺少劳力的流动党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再就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切实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注重引导,让流动党员“身”动起来。在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我为家乡添光彩”、“做一名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等系列活动,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发挥他们与省外企业、商家关系熟的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把流动党员从“游兵散将”建设为“正规集团军”。
(三)狠抓工作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双联”机制。要将“双向联系”作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方面,严格规定流动党员要定期主动联系党组织汇报自己外出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另一方面,党组织定期联系流动党员传达党内重要政策、家乡重大决策和事件等情况,并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党内活动和家乡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就近原则,挑选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支委会成员、党小组长与当地流出的党员分别结成联系对子,并具体负责与流动党员的联系工作,上级党组织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联系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考核结果与年终考评相结合、评选先进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双管”机制。要采取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双重管理”的办法。流出地党组织负责对流动党员的宏观管理,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建档造册,详细记载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联系方式等具体内容;流入地党组织负责对党员的具体管理,抓好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评议党员,开展组织活动等,使流动党员的管理由“两不管、两头松”变为“两地管、双落实”,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都能管到哪里。
三是建立“双责”机制。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内容,做到工作有布置,管理严要求,领导常督促,年终有考核。要认真落实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基层党委书记是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同时,采取“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检查、年终一小结”方式,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督促检查,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经常性教育与管理。要善于发现、推广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水平。
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舒城县是座落在安徽中部地区的人口大县,全县现有人口一百多万人,其中在昆山创业者共达八万多人。为搭建一个互通信息.互相交流的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指导下,舒城县在昆山创业者协会于2005年11日18日在昆山正式成立。目前在昆山创业的党员有197人,分布在各镇和社区。为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凝聚力,加强在外创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密切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同年12月30日成立了舒城县在昆山创业者党总支部,下设五个党支部。并于2008年7月24日同周市镇党委签订了《昆山市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书》,和2009年6月23日与海联海律师事务所党支部鉴订《律师行业党组织结对服务活动协议书》。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与之相应的外出务工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问题成为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保持好、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结合现有的实际,对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村党支部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个人党员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单位无党组织或即使有也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从而造成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再加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在实践中执行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大部分外出党员不给党支部报告就外出,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还有的由于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甚至连他的家人对其去向都无从知晓,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据统计,在外出务工党员中,近1/2的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支部报告,绝大部分的党员没有与村党支部保持联系,增强了党组织找党员工作的难度。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担心亮明身份后影响自己的务工时间,减少劳务收入,千方百计回避组织,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
(四)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违背了党费收缴规定,流动党员的党费难以正常收缴。
(五)作用难发挥。在外务工的党员,由于务工地点变动频繁,加之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外务工中,大多数从事脏、险、累、重等体力劳动,很难在外出期间学到致富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本领,回家后也很难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只顾着挣钱,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很少汇报自己在外地务工的思想、工作情况或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意向党支部报告,到流入地后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二是流动党员在外期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挣钱上,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三是由于党员流动务工地点变化大,收入低,几个月换一地方,导致相当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党组织管不着,用工单位不了解的“两不”党员。
(二)党组织自身的问题。一是管理措施不力,管理缺乏实效。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进行外出前的纪律教育,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
(三)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走访流动党员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大部分的业主和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对党建工作无兴趣,态度冷漠,对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不支持。
三、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和谐发展”的观点为出发点,结合流动党员特点,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深入细致地开展“双找双帮”活动。
(一)溯本求源,树立流动党员管理新观念。流动党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党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原有模式已不适合当前需要,要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一方面是提高认识,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抓”为“主动抓”的转变,通过双抓保证使党组织找到全部党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前一段时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认识不足,是导致流动党员工作薄弱的最根本原因。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大多年轻,文化程度高,见识广,有市场经济头脑,是基层党员队伍中最富生机和活力的群体。要树立流动党员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多渠道宣传流动党员的地位和作用,使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充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从而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克服畏难情绪,自觉地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实现“被动抓”为“主动抓”的转变。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无人管”为“合力管”的转变,要树立党建是一家,合力共同抓的观念,各地党组织要破除相互封闭体系,树立全党一盘棋的管理思路。对于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是管理主体,不仅对外出党员管理,也要对外来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在管好外出党员的同时,把管好外来流动党员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层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宣传、纪检、社区等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紧密依靠各方面力量,共同作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现“无人管”向“合力管”的转变。同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一抓到底的决心,把寻找流动党员工作做彻底,直至所有党员都纳入教育管理轨道,不要一时热心或上面有任务就找党员,过一段找不见就灰心,而应该充分挖掘潜力,尽快找到流动党员,使之全部归家。使所有党员都受到教育。
(二)固本强基,构筑流动党员管理新格局。一是重心前移,构建管理网络体系,在流动党员流动前就纳入管理行列,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同流动人口管理和劳动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在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时,把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外出务工证的发放衔接起来并注明身份,使外出流动党员的用工单位可及时进行管理。同时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分别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档案,对流动党员的各种情况逐项登记建档。同时掌握流动情况,实现跟踪管理。二是合理布局,在流动党员分布较多的地方直接建立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对外出务工经商时间长、地点相对固定,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可在外出地建立驻外党组织;对行业特色较浓、党员比较分散的可依托行业或协会建立党组织,将原属不同支部、外出地点又比较分散的党员集中起来管理;如在公安部门办理外来流动人口暂住证办公室设党支部,在劳动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建立党支部,分别对外来人口、下岗职工、未就业毕业生中的党员进行管理。三是优化机制,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迁移,组织生活、党费交纳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实际制定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党员每季度向所在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了解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困难,建立一整套考核奖惩制度,对流动党员量化考核,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使流动党员的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创新方式,寻找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新途径。适应流动党员特点,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重要内容。如继续开展好当前的“双找双帮”活动,使党组织保证找到全部党员,党员找到党组织,党组织帮助困难党员,党员帮助困难群众落到实处;又如设立每月一日流动党员活动日,只要是流动党员,不管何地何单位,都可以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又如开展上门送知识、送技术、送温暖的帮扶活动,使下岗党员再就业,使党的关怀照耀到每个党员身上,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棋艺、书画、球技等比赛,以陶冶性情,增强自豪感。充分发挥前文提到的已经开展的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使之成为制度加以推广。
加强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充分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探索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流动党员管理做到流而不散,散而不乱,“风筝高飞线不断”,这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同时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竞争,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搞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把这项工作推上一个新水平。
1.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强宏观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有关规定的实施意见。各职能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负责,形成合力。组织部门作为牵头抓总单位,要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培育经验典型,加强工作指导。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鼓励创新。上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加强对下一级党组织的工作指导,逐级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联系点和示范点。注意发现和培育经验典型,大力宣传、及时推广典型做法经验,以点带面。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流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3.适应形势要求,加强调查研究。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如何科学界定流动党员;建立教育管理网络;实现双重管理;评价先锋模范作用;驻外党组织职能;流动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履行等,都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要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去,努力探索规律,为这项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注意将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在运用中日趋丰富完善。
4.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工作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五好党支部”等争先创优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基层党组织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情况。
三、创新模式,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各地要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或联络站,做好跨区域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对外出的和外来的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及时掌握流动的基本情况,以便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合理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探索各种组建模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党组织的组建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一是针对大多数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二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住宅区,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把大量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中的流动党员通过社区党组织管理起来;三是要创造条件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中心建立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纳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党组织的管理之中;四是要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加大依托驻外办事处和驻外商会建立党组织力度,并加强与当地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形成双向领导、双向联系、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五是抓好改制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变更和衔接工作,避免在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口袋户”和企业、流出地、流入地“三不管”党员。
四、积极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要根据流动党员人多、面广、分散、职业杂等特点,结合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适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流动党员流动前、流动期间和流动后均要加强教育,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党员外出前,党组织要进行教育,对他们提出明确要求,告知联系方式。党员外出期间,教育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单位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流入地党的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每6个月要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同时,要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建立起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2.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流动党员原则上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如果流动期间适逢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可以参加学习,接受教育,但不能以此代替回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确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原单位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的,可寄回本人自评材料进行评议。
3.加强流动党员党费收缴工作。每年初,流动党员应向党组织如实申报上一年度外出后的实际收入,党组织根据党员收入情况,按照中央组织部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确定交纳党费基数,核定月交纳党费数额。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邮汇、委托代交等方式,至少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
4.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外出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外出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送科技和市场信息,引进发展经济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重视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街道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班子,充实基层党的工作力量。
五、严格相关制度,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应确定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他们的联络员,每人联系1至5名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他们外出表现并如实向党组织报告。
二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发挥党员作用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操作性强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彰。
三是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员外出期间,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地走访其家属,必要时可派员看望流动党员本人,了解情况,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上门慰问,鼓励和支持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对外来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热情走访,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同样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二篇:加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双阳镇共有党支部13个,党员606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与之相应的外出务工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9年10月末,我镇共有流动党员81名,其中流出党员81名。其中:省内流动的35名,省外流动46名。都已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我镇流动党员中,35岁以下的6人,36—60岁的50人,60岁以上的25人;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问题成为农村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我镇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保证。
一、当前农村流动党员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流动的范围更加宽广。据统计我镇流动党员中,流向省内的占43.2%,流向省外的占56.8%,较去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在省外流动的党员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外经济发达的城市。
2、流动的地点无定向。由于我镇外出务工的党员素质偏低,难以找到或从事较为稳定的工作,从事工作的时间多在一年以内,工作地点变更频繁,居无定向,不固定。
3、流动的时间长。随着务工人员的待遇不断增加、政策不断宽松,致使外出党员在流动时间上由以前的短期外出向长时间在外务工转变,部分党员已连续3-4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前往。据统计显示,全镇81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月以下的仅9人,外出1年以上的72人,最长的达13年。
4、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我镇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贫困,部分家庭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维系全家人的生活,使流动党员认为在外务工较其在家更加实惠,同时,通过外出务工也使家庭生活条件有较大的改观,更加坚定其在外务工的信心和决心。
二、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镇的调查情况看,由于村党支部放松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个人党员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单位无党组织或即使有也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从而造成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
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我镇大部分外出党员不给党支部报告就外出,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还有的由于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甚至连他的家人对其去向都无从知晓,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
(三)活动难开展。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据调查,经常与党支部联系过组织生活的占3/10,过组织生活不正常的占3/10,不过组织生活的占4/10。
(四)作用难发挥。我镇在外务工的党员,由于务工地点变动频繁,加之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在外务工中,大多数从事脏、险、累、重等体力劳动,很难在外出期间学到致富和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本领,回家后也很难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只顾着挣钱,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很少汇报自己在外地务工的思想、工作情况或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作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意向党支部报告,到流入地后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二是流动党员在外期间组织纪律观念淡漠,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挣钱上,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三是由于党员流动务工地点变化大,收入低,几个月换一地方,导致相当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党组织管不着,用工单位不了解的“两不”党员。
(二)党组织自身的问题。一是管理措施不力,管理缺乏实效。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进行外出前的纪律教育,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
(三)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走访我镇流动党员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大部分的业主和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对党建工作无兴趣,态度冷漠,对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不支持。
四、主要做法和成效
几年来,就如何抓好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我镇做了积极的实践与思考。
(一)、顺畅沟通渠道,掌握思想动态。外出党员一般以务工为主,流动性强,党员在想什么,有何困难,有哪些愿望和要求,党支部所知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在各村党支部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的方法,登记流动党员个人、家庭、社会关系及生活工作等情况,记录流动党员和其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络方式及本人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以便于支部能够与其及时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其它方面的信息,并要求流出党员每半年通过用手机、电话、网络或写信等形式向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镇党委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了“同流动党员结对子”的帮教活动,让所有流出党员都与本地支部党员结成对子,保持经常沟通,并教育他们要同当地党组织联系,搞好学习,遵纪守法,这样一来,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隐性党员”亮出了身份,找到了“娘家”,做到了“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同时要求外出党员打工致富不忘家乡建设,要在致富信息、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
才上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献一份力量,并按照镇委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给予奖励。我们将这种管理方法作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一项经常性制度坚持下来。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党委成立了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党建工作和党组织负责人履行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建立了管理责任制和逐级汇报制度,实行专人联系制度,设立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全镇共开通流动党员服务电话13部,靠实责任人13人,并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向流动党员公布,确保了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随时沟通与联系。
(三)摸清底子,明确思路。全镇各级党组织都能按照镇党委统一要求,对全镇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每月按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出(入)时间、流出(入)地点、所从事的工作、联系方式分类建立了管理台帐。及时登记新流出、流入党员和注销返回流动党员,从而做到了“四清楚”,即人数清楚、结构清楚、分布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坚持流动党员月报告制,以党委每月向县委组织部上报党员流动和教育管理情况。
(四)加强教育管理,促进服务。一是镇党委主动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沟通,督促流出党员主动“认亲”,及
时缴纳党费,确保了党员与当地组织的联系,确保了组织生活不间断。动员流入党员及时“归家”。联系协调为流动党员办理转接组织关系、代理承办缴纳党费等,还积极联系当地党组织,尽可能地为有特殊困难的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二是利用节假日期间流动党员回乡过节的机会,举办培训班,对流动党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综合素质。截止到2009年2月8日,我镇共采取以会代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2期,受训流动党员35人(次)。三是流出党员和流出地党组织实行结对联系,通过书信或电话定期沟通,联系人每月向支部汇报所联系流动党员的情况。每季度走访一次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家庭,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家属的思想、生产、生活等情况,做好服务工作,以解除外出党员的后顾之忧。在全镇开展的“我帮联、我承诺”主题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先后为56名流出党员许诺4项10件,落实帮扶资金2万元。四是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党员自评活动,侧重流动党员是否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在家乡和务工单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等内容,促使流动党员自觉履行义务,主动发挥作用。
另外,在每年春节期间,我镇都开展了以“进家门、问冷暖、解难题”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流动党员活动。做到了:送一次温暖,上一堂党课,办一件实事,开一次恳谈会,致一声问候。我镇还结合学习十七大报告和农村党员冬训,在春节期间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报告,谋发展,送温 7
暖、实用技术进万家”活动,一些从外地务工返乡的党员都能积极投身活动,畅谈外地的发展经验、先进技术和自己的创业体会,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充分激发了流动党员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促进了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第三篇:浅谈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浅谈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内蒙古新闻网 2005-12-23 10:17
一、何为流动党员
流动人口,通常指在某一时间范围、居住地发生跨越一定地域界限变动的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户口登记地谋求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寻找更加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地域和岗位而进行流动的群体,人们习惯上把这一群体称作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中有为数不少的党员,这部分党员称作流动党员。
二、流动党员产生的时代背景
流动党员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由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群中包括一些党员)跨地区的流动大量增加而产生的。一方面,这些党员对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流入地区的劳动、交通、计划生育等各种管理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近年来,各地有关部门在加强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党员的合理有序流动。但是,从总体上看,还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在很大程序上仍然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2002年10月份,广东省委有关部门率先在全国召开了“全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生事物。这部分党员多数年富力强,有朝气、有活
力,许多人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一技之长,在各行各业起着重要作用。管住、管好、管活这部分党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根据会议精神要求,2003年广州市天河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组织建设,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抓好流动党支部的组建工作。经区直属机关党委批准,三月份成立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支部,下属5个党支部,挂靠和管理164名流动党员。
借鉴以上流动党员管理经验,为了保证二连口岸全体流动党员都能在党组织内开展活动、过组织生活,按照新党章的要求,本着“积极培养、个别吸收”,将流动人口中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继续接转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指导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各项政策法规、就业求职信息等服务,并积极筹备,利用我市现有的人才交流中心和就业服务中心电子信息网络,使广大流动党员能在网上过组织生活,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展党组织的活动空间。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我市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形成“理顺关系,健全组织,建立制度,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的工作路子。在市委组织部和机关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一步教育管理好流动党员,认真开展流动党员普查登记工作,配合我市党组织“一社区一支部”工作,尽可能使流动党员做到属地管理;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的规定,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率,在有一定基础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党支部,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要组织好流动党员活动,突出抓制度、规划和活动场所建设,保证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正常开展;不断创新,使组织活动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党员;要加强引导,努力营造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氛围,使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现有工作岗位上,体现在支持家乡建设上,体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上,体现在遵纪守法等方面。
三、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才的流动,党员也在流动。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条件下,大量的“组织人”实际上已转化为“社会人”,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存在的工作运作指令化、工作关系单向化、工作主体首长化、工作形式简单化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建工作社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传统的方式和手段也难以与党建工作社会化的新形势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三对“矛盾”上:
一是传统教育管理思路的局限性与流动党员的松散性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党建工作对行政组织的依赖性很大,而新时期的社会结构、组织、人群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分化,许多的“单位人”成了“社会人”,新的社会阶层(如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等)不断演化和扩大,在这些经济组织中党员自由流动日益频繁。
二是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应变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党内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活动方式和教育管理方法,侧重于静态,具有固定性、稳定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党员流动以后,党员的身份、生活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要有效地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突出个性化和针对性,追求教育管理上的应变性,对不同类型流动党员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
三是党员教育管理目标的先进性与市场经济对党员影响负面性之间的矛盾。党员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目标的先进性,要求党员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通过对党员的教育,使每一位党员都能遵守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不仅带头致富,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但是流动党员绝大部分(如我市三星建材城、义乌商贸城、盛同国贸城的个体业主中的党员)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少数党员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组织观念淡化,他们外出前不与党组织打招呼,外出期间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不汇报思想,不参加组织活动,不交纳党费,不发挥作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只是一门心思赚钱,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尽管他们为数不多,但对党组织的整体产生了不良影响。
要适应流动党员的松散性及其教育管理的应变性的特点,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经济对党员的负面影响,首先要让流动党员重新找到维系他们的组织,找到让他们发挥作用的阵地,坚持过好组织生活。
四、流动党员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我市应针对流动党员集中教育管理难的问题,人才交流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社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工商管理局机关党委积极探索网络化的教育管理方式,通过建立“网上党组织”,化整为零,使流动党员不管身在何处,可随时通过互联网这一特殊纽带,使党员始终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接受党组织的系统教育管理。
一是为便于管理,市委组织部组建“网上党组织”,成立若干个流动党员虚拟党支部,各街道隶属管理,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网上教育,并定期将党员接受教育情况反馈回其所在地党支部。二是通过“网上党组织”,将进入人才服务中心、工商局机关党委、社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信息网的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市委组织部的“网上党组织中”的中心党总支统一为流动党员个人建立网上档案,包括个人资料、组织关系隶属、目前职业、E—mail地址等,流动党员首次进入网站时,按系统提示自动注册编入。三是实行平台自动化管理。流动党员每登陆一次“网上党组织”,系统自动将有关情况存入管理系统,党组织可随时调用和查看流动党员的最新个人资料,检查其接受教育进度,如登陆时间、登陆地址,网上停留时间、阅读文章及近期学习心得等。对注册后半年内没有访问的,系统将自动取消个人帐号。
二是化整为零,学习教育形式不拘一格。一是可以在“网上党组织”上设立党建知识、“三个代表”专栏、“十六大”、教育快车、口岸要闻、公告窗等多个专栏,在不涉及党的秘密前提下,发布党的方针政策、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党员教育培训教材、调研课题文章等,并及时更新公告内容。二是可以设置系统群发功能,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定期将党课资料、当前各级党组织的活动安排及其它重要事项转发到每位党员。三是可以设立“党员论坛”,引导流动党员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参与讨论,交流思想,积极向党组织汇报在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主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三是创新方式,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可以要求凡流动党员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每月登录访问“网上党组织”次数不少于2次,为使流动党员能顺利访问网站,分单位对其进行基本的操作技能培训,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党员,与其它党员编入学习小组,相互帮助学习。同时,采用积分制办法,在“网上党组织”设立教育排行榜,每位流动党员登录网站,或浏览文章,或讨论发言、汇报心得都能相应加分,及时显示,对年终总得分情况,作为评选“流动党员之星”和“最佳网上党支部”的重要依据,促使党员多上网、多浏览文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使口岸城市的流动党员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者系中共二连浩特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第四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2006年8月,**镇针对近年来本镇存在党员外出较多而档案不健全、误差较大的缺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党员普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4月以流动党员为对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地毯式大普查,清理出**镇流动党员的准确数量、流出时间、住址、从事职业、通讯方式、联系方法及生活学习情况等一些动态信息,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较完整的流动党员档案,为今年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镇党员流动的基本情况
党员流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多,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出务工的党员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也正反映了广大党员更新观念、增长本领、适应市场、力求先进的要求,这是紧跟时代、追求进步的具体表现。**镇目前共有60个支部,党员957人,现有流出党员195名,占党员总数的20.38﹪,其中跨省流动党员4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20.51﹪,主要流向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省内市外流动党员9名,占4.6﹪,主要流向杭州、义乌等地,市内县外的流动党员14名,占7.2﹪,主要流向温州市区、**等地,县内的流动党员128名,占65.64﹪,主要流向**、**等地,长期在外的党员38名,约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9.49﹪。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主要从事服务性行业和制造业。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支部的思路不清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甚至连基本的调查摸底工作也浮于表面;有的习惯于老办法、老思路,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教育管理好身边的党员就是完成职责,没必要将手伸那么远;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连联系都难,更何况要教育管理,所以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支部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或抓得好不好无碍大局。
2、外建支部少而不精。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个私企业越来越多,党支部组建率与个私企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在流动党员流入地建立临时支部数量有限,很难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面面俱到,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已建立的党支部因是众多流动党员合集设立,每次学习到会率普遍不高。
3、制度坚持不够好。建立一系列制度,但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流于形式。如在《流动党员证》的发放与使用方面,表现为流出地发放后不了了之,未做到半年审核,而流入地支部接受、管理不够,使流动党员成为“两不管”党员,流动党员本人也不愿参加组织生活,致使发证、用证、验证、换证等环节产生脱节,不能对流动党员进行完整持续的教育管理。又如联系制度中,支委联系流动党员时谈话只限于家常而未深入学习教育。
4、组织观念不强。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泊,外出时不辞而别,长时间不与支部联系;有的党员嫌麻烦,不愿领取《流动党员证》,即使领了证,也因种种理由不主动与流出地支部联系;有的重经济轻组织,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甚至个别流动党员在外干出违纪违法的事情;有的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工作竞争性强,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加强学习,加之本身党性不强,少数流动党员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纳党费。
5、对流动党员缺少关怀。部分支部不了解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难等,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沟通解决,使他们逐渐产生了离心力,减小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6、工作从业不稳定。部分流动党员工作地和从业存在不确定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哪里赚钱就流想哪里,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组织,理顺关系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就难在没有阵地,要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确立“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传递声音”的工作思路。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解决有党员无人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通过电话沟通及与流入地支部联系等方式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机构,解决有党员无组织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大部分在龙港镇的实际,我们本着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将在**成立两个临时流动支部,把76名长期在**务工经商的党员纳入流动支部管理之中,并逐步扩大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同时将进一步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第五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2007-12-12 17:03:5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2)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2006年8月,**镇针对近年来本镇存在党员外出较多而档案不健全、误差较大的缺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党员普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4月以流动党员为对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地毯式大普查,清理出**镇流动党员的准确数量、流出时间、住址、从事职业、通讯方式、联系方法及生活学习情况等一些动态信息,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较完整的流动党员档案,为今年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镇党员流动的基本情况
党员流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多,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出务工的党员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也正反映了广大党员更新观念、增长本领、适应市场、力求先进的要求,这是紧跟时代、追求进步的具体表现。**镇目前共有60个支部,党员957人,现有流出党员195名,占党员总数的﹪,其中跨省流动党员4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主要流向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省内市外流动党员9名,占﹪,主要流向杭州、义乌等地,市内县外的流动党员14名,占﹪,主要流向温州市区、**等地,县内的流动党员128名,占﹪,主要流向**、**等地,长期在外的党员38名,约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主要从事服务性行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流动党
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支部的思路不清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甚至连基本的调查摸底工作也浮于表面;有的习惯于老办法、老思路,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教育管理好身边的党员就是完成职责,没必要将手伸那么远;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连联系都难,更何况要教育管理,所以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支部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或抓得好不好无碍大局。
2、外建支部少而不精。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个私企业越来越多,党支部组建率与个私企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在流动党员流入地建立临时支部数量有限,很难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面面俱到,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
来一定的困难。而已建立的党支部因是众多流动党员合集设立,每次学习到会率普遍不高。
3、制度坚持不够好。建立一系列制度,但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流于形式。如在《流动党员证》的发放与使用方面,表现为流出地发放后不了了之,未做到半年审核,而流入地支部接受、管理不够,使流动党员成为“两不管”党员,流动党员本人也不愿参加组织生活,致使发证、用证、验证、换证等环节产生脱节,不能对流动党员进行完整持续的教育管理。又如联系制度中,支委联系流动党员时谈话只限于家常而未深入学习教育。
4、组织观念不强。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泊,外出时不辞而别,长时间不与支部联系;有的党员嫌麻烦,不愿领取《流动党员证》,即使领了证,也因种种理由不主动与流出地支部联系;有的重经济轻组织,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甚至个别流动党员在外干出违纪违法的事
情;有的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工作竞争性强,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加强学习,加之本身党性不强,少数流动党员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纳党费。
5、对流动党员缺少关怀。部分支部不了解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难等,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沟通解决,使他们逐渐产生了离心力,减小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6、工作从业不稳定。部分流动党员工作地和从业存在不确定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哪里赚钱就流想哪里,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组织,理顺关系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就难在没有阵地,要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确立“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传递声音” 的工作思路。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解决有党员无人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通过电话沟通及与流入地支部联系等方式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机构,解决有党员无组织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大部分在龙港镇的实际,我们本着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将在**成立两个临时流动支部,把76名长期在**务工经商的党员纳入流动支部管理之中,并逐步扩大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同时将进一步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