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关系协调结业考试卷
单选题
(1).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法定经济补偿标准的(A)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A.两倍
B.两倍以下
C.一倍以上两倍以下
D.百分之一百五十
(2).肖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期限为三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D)
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三个月
D.六个月
(3).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后,在(A)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A.六个月
B.一年
C.两年
D.三年
(4).我国的集体协商的层级主要是:(D
A.国家级
B.地区级
C.行业级
D.企业级
(5).没有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要进行集体协商,代表劳动者的是:(D)
A.工会主席
B.上级工会
C.上级工会指定的职工代表
D.全体职工选举产生的代表
(6).《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C)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A.企业
B.用人单位
C.劳动者
D.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7).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C)
A.应当支付赔偿金
B.可以支付赔偿金
C.应当继续履行
D.可以不继续履行
(8).劳动关系协调人员在对劳动争议调解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A)原则
A.平等自愿
B.对等
C.强制
D.妥协和谐
(9).《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c)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A.企业
B.用人单位
C.劳动者
D.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10).缴费单位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可以处(D)的罚款
A.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B.3000元以上8000元以下
C.5000元以上8000元以下
D.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
(11).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D),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A.百分之三十
B.百分之五十
C.百分之六十
D.百分之八十
(12).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A)
A.继续有效
B.失去效力
C.效力视情况而定
D.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有效
(13).工会或职工代表与雇主和雇主组织,围绕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等问题,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的商谈和交涉的过程叫:(C)
A.协议
B.协商
C.集体协商
D.集体合同
(14).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为(B)周岁。
A.15
B.16
C.17
D.18(15).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C)时间的劳动合同
A.解除
B.续订
C.终止
D.中止
(16).职业道德具有(B)性
A.法律
B.纪律
C.道德
D.强制
(17).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B)
A.法律援助
B.支付令
C.社会救济
D.依法制裁用人单位
(18).如果用人单位的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少于90天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照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的(A)的 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A.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B.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
C.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100元以上500元以下(19).可以对劳动者约定违约金的情形有(C)
A.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B.劳动者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C.约定服务期限的劳动合同
D.约定试用期限的劳动合同
(20).以下不是案卷管理一般要求的是 A
A.一案多卷
B.专人管理
C.科学立卷
D.归档齐全
(21).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B)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A.半个月
B.一个月
C.一个半月
D.两个月
(22).一般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A)的劳动报酬。
A.150%
B.200%
C.250%
D.300%
(23).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的(A)
A.稳定性
B.灵活性
C.纪律性
D.职业性
(24).职工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劳动合同期满时,劳动合同(D)
A.即时终止
B.延续半年后终止
C.延续一年后终止
D.续延到医疗期满时终止
(25).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强调(A)
A.救死扶伤、关爱生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B.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C.顾客第一、信誉第一
D.诚实信用
(26).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是(B)
A.企业及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B.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C.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D.城镇各类企业
(27).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B)天
A.5
B.10
C.15
D.20(28).新成立的缴费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C)内,持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等有关证件,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A.15日
B.20日
C.30日
D.60日
(29).调解工作应以(A)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调查核准事实的基础上,依照国家劳动政策、法律法规调解劳动争议。
A.事实
B.事件
C.行为
D.证据
(3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劳动行为能力一般开始的时间是在劳动者年满(B)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多选题
(31).下列属于实体性条款的是:(ABCD)
A.劳动报酬
B.工作时间
C.休息休假
D.劳动安全与卫生
E.集体合同期限
(32).下列属于广义工资的是:(ABCD)
A.基本工资
B.奖金
C.津贴
D.补贴
E.医保
(33).用人单位的(ABCD)的变更,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A.名称
B.法定代表人
C.主要负责人
D.投资人
(34).劳动关系协调人员应遵守那些职业道德守则(ABCD)
A.遵章守法,严谨求实
B.以人为本,客观公正
C.积极主动,热情服务
D.和谐至上,合作共赢
(35).集体协商的二大功能是:(AB)A.维护劳动者权益
B.促进企业发展
C.维护社会秩序
D.促进职工的发展
E.维护社会稳定
(3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BCD)
A.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B.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C.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D.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37).《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合同分为(ABc)的劳动合同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
D.劳务派遣合同
(38).职业道德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BD)
A.权益
B.义务
C.权利
D.责任
(39).收集的集体协商的外部信息是(ABCD)
A.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职工权益的基本劳动标准
B.政府发布的有关物价指数、工资指导线数据、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指标
C.本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D.同行业和同类型企业的劳动标准、工资水平
E.企业涉及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方面的规定
(40).不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有(ABCE)
A.试用期
B.培训
C.保守秘密
D.社会保险
E.福利待遇
(41).对于会场的准备工作,下列说明正确的是:(ABCD)A.场地应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设备
B.场地应有合适的协商设备
C.协商会议一般选择圆桌形式
D.会场应不受外界干扰
E.会场应当正式严肃
(42).在双方协商代表进行商谈过程中,会议工作者需明确以下内容(ABD)A.保证合适的会议时间
B.会议期间应做好会场后勤保障工作
C.做好签到工作
D.会议结束之后,应该及时整理好会议记录
E.准确地把会议通知送到与会代表处
(43).对女职工生理机能变化过程中的特殊保护包括(ABCD)
A.孕期保护
B.产期保护
C.经期保护
D.哺乳期保护
E.对女职工在劳动过程的特殊保护
(44).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标准咨询的方式有(ABCD)
A.现场咨询
B.电话咨询
C.邮件咨询
D.视频咨询
E.法律咨询
(45).下列属于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内容的是:(ABCDE)A.集体协商的主体
B.集体协商的内容
C.集体协商的级别层次
D.集体合同的签订程序
E.集体合同的履行和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46).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有(ACD)
A.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B.劳动者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C.被吊销营业执照的D.被责令关闭、撤销的
(47).集体协商的双方分别收集的资料和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哪三方面:(ABC)
A.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
B.有关的情况和权威数据
C.用人单位和职工对协商主题所持的意见
D.用人单位方管理层对职工的意见
E.职工方对管理制度的意见
(48).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时,应当优先留用(AB)
A.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
B.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
C.女职工
D.年老体弱的职工
(49).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ABCD)、公约、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
A.制度
B.守则
C.诺言
D.誓言
(50).职业道德的特点(ABCD)
A.职业性
B.稳定性
C.多样性
D.纪律性
(51).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BCD)的人员
A.管理人员
B.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C.高级管理人员
D.高级技术人员
(52).我国的社会保险待遇包括(ABC)
A.养老保险
B.工伤保险
C.生育保险
D.财产保险
E.人寿保险
(53).《集体合同规定》对协商代表的保护主要有:(ABC)A.用人单位不得打击报复
B.劳动合同期的保护
C.协商时间应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D.人身安全受到保护
E.代表的个人财产不受侵害
(54).劳动卫生规程包括(BC)
A.矿山安全技术规程
B.防止粉尘危害
C.通风和照明
D.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E.安全卫生检查制度
(55).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ABC A.实体性条款
B.程序性条款
C.补充性条款
D.合法性条款
E.要约性条款
(56).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ABDE)的原则
A.合法和公平
B.平等自愿
C.等价有偿
D.协商一致
E.诚实信用
(57).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劳动保护的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ABC)
A.监督检查企业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方针和安全卫生法规的情况
B.参加工伤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C.对违反劳动法规的企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给予处罚
D.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的补缴情况
E.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58).用人单位对实施劳动标准进行自查,自查从检查的时间可划分为(DE)
A.全面检查
B.抽样检查
C.主动自查
D.实前自查
E.事后自查
(59).致使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BC)
A.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死亡
B.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
C.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D.用人单位发生严重经营困难
(60).职业道德的作用(ABC)
A.调节人际关系
B.赢得职业声誉
C.促进事业发展
D.稳定社会
判断题
(61).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对)
(62).非语言沟通主要包括:辅助语言,如说话速率;形体语言,如说明性动作,眼神以及仪容仪表等。(对)
(63).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对)
(64).传统的管理为员工参与的劳资双方有同等权力决定政策的。(错)(6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对)
(66).用人单位自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错)
(67).商业、服务业的职业道德强调“顾客第一、信誉第一”等等(对)
(68).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对)
(69).职业道德具有绝对的稳定性。(错)
(70).规章制度的内容要有依据性和针对性。(对
(7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但流动性较大的岗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错)
(72).用人单位应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用缴纳工伤保险费。(对)
(73).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有多方面、充分可靠的依据。(对)
(74).集体协商会议的主持人一般由职工代表方首席代表主持(错)
(75).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错)
(76).协商代表参加集体协商,应当请假并当作事假计算(错)
(77).用人单位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对)
(78).缴费个人应当缴费的社会保险费,可以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对)
(79).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是以企业行政的强制力为基础的,但员工的遵守规章制度又必须依靠自觉。(对)
(80).关系技巧的目标是弄清问题,核心是耐心倾听。(错)
(81).要约书中要具体写明进行集体协商的时间、地点、协商的主要内容和协商的基本程序安排等内容。(对)
(82).和谐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利益共享是和谐劳资关系的法宝,建立利益共享的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对)
(83).集体合同当事人违约可以罚金或赔偿损失来代替合同标的的履行(错)
(84).劳资协商议程的概念还包括用人单位职工的议程,即职工对哪些劳动关系问题应当优先解决的态度。(对)
(85).规章制度的合理实施是指公平、公证、合乎情理地实施规章制度。(对)(86).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对)
(87).“伤亡概不需用人单位负责”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错
(88).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
(89).对于已经生效的规章制度,企业全体员工可以不执行。(错)
(90).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对)
(91).《劳动合同法》缩小了在劳动规章制度方面职工参与的权利(错)(92).劳动关系就是劳动法律关系。(错)
(93).劳动关系也成为劳务关系、劳资关系。(错)
(94).集体合同正式生效之后,集体合同的履行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对)
(95).用人单位方不能解除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劳动合同(错)
(96).企业规章制度实施的主体仅仅是企业行政主体(错)
(97).流动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 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错)
(98).集体合同草案必须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对)
(99).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对)
(100).产业民主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末期,英国学者韦伯夫妇在1897年出版了《产业民主》一书。(对)
第二篇:劳动关系协调师
2013年下半年广东省劳动关系协调师
二、培训内容
依据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六大职业功能模块进行授课。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一)劳动标准实施管理;
(二)劳动合同管理;
(三)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管理;
(四)劳动规章制度建设;
(五)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
(六)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
三、培训师资
由国家和省内在劳动关系领域具有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授课辅导。
四、培训对象
各单位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工会负责人以及负责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相关人员。
五、培训时间及地点
拟于2013年9月初开始,准确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六、考试时间
2013年12月21日(全国统考)。
七、培训费用
全国统一费用。培训费、教材资料费、鉴定考核费等合计:劳动关系协调员2600元/人;劳动关系协调师3800元/人;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副高级职称)6500元/人。
八、培训证书
通过培训并经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合格者,由国家人社部核发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2013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粤人社发〔2013〕31号)文件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人员提高专项津贴标准:正高级职称提高为每月1000元,副高级职称(包括高级技师)提高为每月800元。各地直接按照本通知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执行。
九、报名办法
请报考人员对照申报条件(附件1),填报《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个人申请表》(附件2), 并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1、身份证复印件;
2、大一寸黑白光面照片或白底彩色照片2张;
3、学历文凭复印件;
4、本专业证书复印件;
5、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或相关职业)年限证明。
十、联系人及电话: 文秀芬 81590109 *** 传 真:(020)81593082
附件1
(一)劳动关系协调员(助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高中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时数。
(二)劳动关系协调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高中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相关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相关职业工作2年以上。
(三)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高中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9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接从事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一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时数;
3.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3年以上;4.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0年以上;
5.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7年以上;
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5年以上。
劳动关系协调员(师)职业资格申报条件
第三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设想
当前,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是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共同责任。在全市企业中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是推动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有力举措,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需要,为此市企业家协会对我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这项活动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
1、以市企业家协会为主要倡议者,会同我市十家左右大企业的企业家一起向全市企业家们发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倡议书。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努力创造尊重职工、关心职工、理解职工、培养职工的良好环境,营造企业与职工良性互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2、尽快建立和完善县区三方机制的组织工作,协助完善县区企业家协会的组织建立,确保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在各县区全面开展。
3、建议健全和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指导站的工作规范和制度建设。希望能制定出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
4、建议对从事“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指导,加强对指导人员的能力建设和培训。
摘要:近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劳动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劳动矛盾随之增加多变。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为重要。目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很多问题。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必须齐心协力,充分合作,明确分工,互利互赢,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共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合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劳动关系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变革,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趋显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市场化发展形势与协调机制建设滞后导致的一些不和谐,广大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需求与一时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当前一些地区劳动关系协调的基本矛盾。当前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重要,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进行协商和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共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首先是劳动者和雇主双方应坚持平等原则,互惠互利、互谅互让,通过直接协商谈判、缔结契约等方式,建立和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出现的问题。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起调节和干预作用,以保障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共赢。我国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企业中的职代会也代表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的主要代表,其中主要是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和劳动信访等部门承担劳动关系协调监察职能。
2.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尖锐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但劳动力与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载体是人本身,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涉及如何对待劳动者的问题;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被使用的方式是重要的。在劳动力供给充分甚至存在大量剩余的条件下,劳动关系易于形成雇主主导地位的格局。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就业形式、收入分配方式等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应地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简单、单一日趋复杂、多样,劳动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2.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的情况。有的虽然建立了三方机制,但其代表性还不强,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职责任务需要进一步厘清。
2.2劳动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不认真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严重。克扣、拖欠工资,违反工时标准超时加班,以及加班加点不给合理报酬;不给员工输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恶劣,缺少劳动保护措施;部分女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2.3集体合同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职工对签订集体合同不知情。合同内容照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空泛,轻视履行。大量外资和私营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劳方力量薄弱,缺乏谈判实力。
2.4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传统用工形式,各种非传统的、灵活的用工形式如季节工、小时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相交织。我国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给劳动关系机制的调节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摘要:近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劳动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特点,劳动矛盾随之增加多变。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为重要。目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很多问题。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必须齐心协力,充分合作,明确分工,互利互赢,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共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合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劳动关系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变革,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趋显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市场化发展形势与协调机制建设滞后导致的一些不和谐,广大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需求与一时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当前一些地区劳动关系协调的基本矛盾。当前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重要,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代表,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进行协商和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共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首先是劳动者和雇主双方应坚持平等原则,互惠互利、互谅互让,通过直接协商谈判、缔结契约等方式,建立和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出现的问题。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起调节和干预作用,以保障劳动者和雇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共赢。我国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企业中的职代会也代表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的主要代表,其中主要是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和劳动信访等部门承担劳动关系协调监察职能。
2.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框架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尖锐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也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但劳动力与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载体是人本身,即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涉及如何对待劳动者的问题;或者说,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被使用的方式是重要的。在劳动力供给充分甚至存在大量剩余的条件下,劳动关系易于形成雇主主导地位的格局。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就业形式、收入分配方式等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应地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简单、单一日趋复杂、多样,劳动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2.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的情况。有的虽然建立了三方机制,但其代表性还不强,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职责任务需要进一步厘清。
2.2劳动者权益容易受到侵害。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不认真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严重。克扣、拖欠工资,违反工时标准超时加班,以及加班加点不给合理报酬;不给员工输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恶劣,缺少劳动保护措施;部分女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2.3集体合同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职工对签订集体合同不知情。合同内容照抄法律条文,过于原则空泛,轻视履行。大量外资和私营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劳方力量薄弱,缺乏谈判实力。
2.4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产生了多样化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传统用工形式,各种非传统的、灵活的用工形式如季节工、小时工、劳务承包工、劳务派遣工等,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相交织。我国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给劳动关系机制的调节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2.5劳动保障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因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
3.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健全机构,完善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有力,大幅度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促进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具体如下:
3.1建立健全基层三方协调机构。加快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规范运作程序,增强整体效能,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增强三方会议协调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解决好职工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劳动争议案件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形成监督与预防并重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企业组织的应尽快筹建,逐步由企业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过渡到企业组织代表企业。
3.2加大政府依法调整力度。加快推过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通报等制度;搞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等检查活动;建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联动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的横向联系。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建立劳动争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劳动合同覆盖面,加强劳动合同鉴证,保证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3.3提高工会和职代会的维权能力。工会、职代会应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准确掌握职工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为主线,完善工会维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关键是建立劳资矛盾的自我平衡机制,包括有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建立机制、平等的协商谈判机制、公正的工资共决机制、安全的劳动保障机制、周密的法律监督机制、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强力的争议裁决执行机制等。重点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等关键环节,突出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努力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3.4畅通诉求渠道。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全覆盖的劳动监察网络,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
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工会、妇联、企业职代会在反映职工呼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实情、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真实信息。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矛盾发展的外在表现。要通过工会的强力干预,多形式源头参与、多渠道争议调处、多层面法律援助、多级别帮扶救助,努力实现零距离维权。通过工会严密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劳资矛盾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网络,对基层企业、区域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源头参与、三方机制推进解决;强化基层工会、产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监督职能和维护功能,努力将劳资矛盾消解在基层;建立重大事项及时上报制度,对于在企业和职工中出现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和上级工会报告,并积极参与调处,力争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5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如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处理不同人群之间特别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组织成面引入公平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则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均衡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这有利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4.结论
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相对有限的过渡时期,这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有利时机。任何劳动关系的建立都是以实现就业为前提的,而部分潜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就业行列之外,无疑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不利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完善。仅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政府立足于就业最大化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过程中,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5劳动保障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呈上升趋势。因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
3.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健全机构,完善职能,明确分工,协调有力,大幅度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促进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互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具体如下:
3.1建立健全基层三方协调机构。加快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规范运作程序,增强整体效能,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增强三方会议协调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解决好职工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劳动争议案件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形成监督与预防并重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企业组织的应尽快筹建,逐步由企业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过渡到企业组织代表企业。
3.2加大政府依法调整力度。加快推过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通报等制度;搞
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等检查活动;建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联动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的横向联系。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建立劳动争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劳动合同覆盖面,加强劳动合同鉴证,保证劳动合同合法有效。
3.3提高工会和职代会的维权能力。工会、职代会应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准确掌握职工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为主线,完善工会维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健康运行,关键是建立劳资矛盾的自我平衡机制,包括有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建立机制、平等的协商谈判机制、公正的工资共决机制、安全的劳动保障机制、周密的法律监督机制、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强力的争议裁决执行机制等。重点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等关键环节,突出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努力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3.4畅通诉求渠道。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全覆盖的劳动监察网络,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使劳动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各级人大、政协以及工会、妇联、企业职代会在反映职工呼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实情、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真实信息。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矛盾发展的外在表现。要通过工会的强力干预,多形式源头参与、多渠道争议调处、多层面法律援助、多级别帮扶救助,努力实现零距离维权。通过工会严密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劳资矛盾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网络,对基层企业、区域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通过源头参与、三方机制推进解决;强化基层工会、产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监督职能和维护功能,努力将劳资矛盾消解在基层;建立重大事项及时上报制度,对于在企业和职工中出现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和上级工会报告,并积极参与调处,力争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5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如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处理不同人群之间特别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组织成面引入公平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利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则能够有效地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均衡发展,进而达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这有利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4.结论
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相对有限的过渡时期,这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有利时机。任何劳动关系的建立都是以实现就业为前提的,而部分潜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就业行列之外,无疑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不利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完善。仅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政府立足于就业最大化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在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过程中,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第四篇:2012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
浅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权利,也是取得劳动报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与之同时产生劳动关系也成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出台,在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的同时,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成为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谨通过阐述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分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建设性意见三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劳动关系 和谐发展
劳动关系, 又称劳资关系, 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 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我国,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劳动关系带来了种种考验。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而真正的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社会关系很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转变方式的前提和基础,转变方式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只有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吸纳稳定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才能不断促进企业发展。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推进城镇化。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来,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接纳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聚集发展、创业稳定持续、消费增长提升的城镇效应,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3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劳动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企稳回升中,东部沿海出现的用工荒等,从一个侧面就说明只有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稳定和扩大就业,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保障。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薪酬兑现方面
工资是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 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是我国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劳动关系的性质也发生改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利益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 双方各自争取自己的利益。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企业成本最小化的要求, 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摩擦日益增多, 劳动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一下两方面:
⑴分配不公平, 贫富差距过大, 造成劳资对立, 劳动关系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劳动者的收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权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工会、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制度等组织和措施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但其自身权利认知的有限性和有效信息拥有的不对称性,导致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属于弱势群体,对收入分配没有决策权,分配不公、分配制度不合理、部分职工收入偏低的现象仍然存在。“不患贫而患不均”,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引起的劳动者的不满,极易造成劳资矛盾的激化。
⑵存在低工资、低加班费和拖欠克扣工资现象。工资报酬是劳动者最为关心的劳动关系要素。在市场经济下, 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格, 影响着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 而且对劳动者的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虽然《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法》的修订和出台,在保证劳动者及时足额得到劳动报酬方面有诸多成效,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想方设法压缩在工资报酬方面的投入控制人工成本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是劳资双方的主要矛盾,从而衍生的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必然引起劳资对立, 劳动关系恶化。
2、社会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与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社会保险较好地发挥了“安全网”、“稳定器”作用。但有的企业认为社会保障将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利益。因此, 由于企业不愿意自觉地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或者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从而导致社会保险漏缴、欠缴现象出现, 损害了劳动者的长远利益, 增加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影响了企业的和谐稳定。
3、劳动合同管理方面
劳动关系管理中, 劳动合同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量的劳动争议是因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而引起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新《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了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为劳动合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非全日制用工、农民进城务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二)、劳动者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构建的另一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也有决定性作用。劳动者对自身权益认知不够,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或者恶意钻法律的空子过度维权,都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民工也成为劳动者队伍中的越来越重要的一员。其流动性高,用工不稳定,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认识,都给用工管理,社会保险覆盖等方面造成了困扰。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劳动关系出现的矛盾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有比较完整的劳动关系政策法规,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但这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迄今为止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劳动关系的转换主要是通过管理机制的理顺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因而要求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一)、政府必须对企业劳资矛盾进行适度干预。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要坚持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使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提高劳动立法层次,规范立法行为,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将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纳入到国家法律体系。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劳动法规政策干预企业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使企业劳动关系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监督力度,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制度,把劳动关系的调整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突出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职能中,要把“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与“促进发展,维护权益”的原则结合起来,把工会工作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之中。当前,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推进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互利双赢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为重点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合同制度和职代会制度,增强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关心困难职工生活,帮扶困难职工创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广大职工体面劳动,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2、要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要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充分认识“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征,积极开展协商、协调工作,推动企业依法经营、关爱职工,激励职工关心企业、贡献力量,实现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地深入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一系列活动,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重点单位劳动技能竞赛,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引导职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功立业。
(三)、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关爱职工权益。
⑴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 健全劳动合同制度, 协调企业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构建和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 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为维护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制度保障。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规范劳资双方, 为协调劳动关系提供支持。
⑵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工资是职工最基本、最直接、最大的权益。依法支付职工工资是企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最基本的义务。在工资收入分配时, 企业要坚持按劳分配和同工同酬的原则。按劳分配是指企业在内部分配上既反对平均主义, 又反对贫富差距悬殊。企业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结合绩效考核公平、公正地确定职工地劳动报酬水平, 以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防止分配不公造成的两极分化。另外, 企业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按法律法规及时地、足额地支付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和各种津贴。
⑶推进民主管理,让广大职工充分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坚持职代会制度,深入贯彻平等协商。企业定期组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商讨确定当生产经营目标及目标达成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计划,审议通过重大变革方案,让职工代表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决定权。坚持企务公开制度,将广大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在涉及公司重大投资项目、重要经营决策、人事变动方案、表彰奖励事项等都通过各种会议、内部网络、橱窗公示栏等进行公开,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接受职工的监督。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职工精神家园。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对内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以全体职工为轴心、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努力塑造培育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信用文化、品牌文化、行业个性文化,使企业成为一个人人都有共同 的价值观念和历史使命感、主人翁责任感的有机整体。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让职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使命,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我国很多知名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而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反过来又对企业发展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整合作用。象海尔在资本扩张过程,通过 推广企业“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激活了一大批“休克鱼”,最终使企业站上了国际家电品牌的高峰。
3、关注职工培训,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学习,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首先,对国家、省、市及公司劳动保障相关政策进行收集整理,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并汇编成册,方便日常工作所需。其次,履行企业告之义务,修订《员工手册》,督促员工认真阅读。此外,还认真做好新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可以通过外聘讲师、外送短期培训、购买书籍等多渠道组织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分批培训,从而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⑵加强普通职工的政策宣传,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在企业内部组织法律法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宣讲,使职工明确自身权利,知晓自身义务,对生产劳动中的“可为”、“不可为”确实做到心中有数,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
综上所述,和谐的劳动关系时企业稳定的基础, 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双方互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董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发展》,英才高职论坛,2008年第1期; [2] 吴正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党工共建 争先创优专栏,2011年03月; [3]王贵军,《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年第12期;
[4]程延园 《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王玲.《浅析我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
第五篇: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含义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所属栏目:劳动纠纷律师案例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召开会议或者采取适当方式,向同级工会通报政府的重要的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研究解决工会反映的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
以上是《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法律上看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等表述。但究竟什么是“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专业劳动纠纷律师认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又被称为劳动关系三方原则。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国际公约规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三方之间,就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协调三方机制的主要职能是:三方就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咨询;三方进行磋商谈判,形成关于劳动关系问题的共识;三方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进行协调,对劳动争议进行仲裁。在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的工会组织和代表企业的某些企业代表组织组成。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这一机制能够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能够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工会是当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作为职工一方的代表。它会代表所在地的劳动者,就处理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与政府部门的代表和企业组织的代表进行协商,以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
上海劳动纠纷律师胡燕来,二十年只做法律,被政府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2008-2009卢湾区十位优秀律师之一,荣获上海“劳动争议代理最佳奖”,擅长企业法律顾问,手机***,邮箱hulvshi1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