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提案是这样“炼”成的
上海民盟多举措加强参政议政
好提案是这样“炼”成的
上海义务志愿服务条例的议案列入当年市人大立法计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提案内容写进国务院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行政执法规范性研究课题建议,促成上海市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成立;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课题建议,获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重要批示„„
近年来,上海民盟参政议政成果亮点频闪,最近三年连续获得民盟中央参政议政先进单位称号。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在全盟省级组织评比中,两次第1,一次第2;在市政协评比中连续三年保持第1名的好成绩。那么,这些优秀的参政议政成果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以几个标志性成果为样本,还原一份份好提案的“出炉记”。
激活:首创“自选课题”释放盟员热情
从1600万到2400万,上海常住人口在过去十余年间激增近一半。人口有序发展还是无序膨胀,事关城市发展全局。民盟上海市委在2013年市政协会议上的大会发言建言,“控人先控房”,合理控制住房建设规模;树立“不歧视、有差别,渐接轨”的意识,确保公共政策的义务与权益的统一性。
市委书记韩正在之后的讲话中回应了该发言的内容,后来公布的2013年市政府23项重点工作安排中,“加强实有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亦赫然在目。上半年,中共市委若干重大课题同样将该题目列位其中。
这份精彩发言的主干,就源于盟员提交的一项“自选课题”。
长期以来,和许多地方一样,盟内课题申报也是自上而下的:上级发布目录“出题”,盟员选择题目“作答”。2008年,民盟市委首次“翻转”申请模式,自筹资金设立“自选课题”,每个基层和盟员个人都可以自愿提出课题申请,经严格评审后立项。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自己出题自己答”的新模式激发了盟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013年,民盟市委共收到127个自选课题申报,基层的热情可见一斑。不少后来的“重磅成果”,正是从这些自选课题中挖掘、转化的。
以上述人口问题的大会发言为例,在民盟市委最初拟定的计划中并无此选题。一次盟员座谈会上,有盟员谈及,上海部分学校有很多外省市学生并非进城务工人员子弟,而是父母看中优质教育资源将孩子转学而来;而且,流动人口中超过一半以上文化程度较低,与上海转型发展所需的人口结构要求相悖。这段发言引起了民盟市委的注意,因为其所触及的人口资源环境规划问题,正与中共市委全会的要求合拍。恰巧,在盟员所提交的自选课题中就有这样的课题。民盟市委领导顿感眼前一亮,立马组织力量、深化调研,最终将一项“自选课题”淬炼为一份有力度的大会发言。又如,2012年市政协会议上的集体提案《关于完善本市重大文化活动运营管理机制的四点建议》,也是由自选课题转化的,这份提案还成为了2013年市政协优秀提案。
运行几年来,自选课题在发掘人才、培养骨干、建设队伍、积累素材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自选课题内容免不了发散,有些专业性比较强,但其对激发基层热情、扩宽调研视野的作用十分显著,而经过适时的提炼转化,其中的优秀成果已经陆续浮上台面。
激发盟员活力,自下而上,注重转化,好提案就是这样“炼”出来的。
汇聚:集结“精兵强将”碰出智慧火花
参政议政是一项智力密集型劳动。作为文教科技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党派,民盟拥有丰厚的智力库。可是,如何将分散在基层组织的智慧聚合起来,造就“1+1>2”的效应?如何让盟员的研究搭准党政大局的脉搏,提高课题成果的转化率?对于这些问题,民盟上海市委的几项创新举措,从制度层面为好提案的不断产生提供了保证。
2012年7月,新一届民盟市委班子换届后不久,就集中500位科教、文化、医卫、经济、法律等盟内各路精英,组建了16个专门委员会,担纲参政议政的“主力军”。与以往由市委常委兼任各专委会主任不同,本届专委会主任全部选配熟悉专业、热心盟务、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骨干盟员担任,个个皆为一时之选。
法制委员会主任由上海市律师协会监事长、市人大代表厉明担任,他打造的新平台“民盟法治沙龙”,从“刑诉法司法解释”谈到“上海自贸区制度调整与创新”,已经办了十几场,近期又再推“法眼聚焦”新平台;金融委员会举办“金融发展论坛”,携手业界的工行上海分行联合主办,主流媒体对论坛内容高度评价,专版报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医卫委先后赴崇明、嘉定、南汇和青浦等地开展义务咨询,服务近1300人次;科技委员会把委员细分为科技政策咨询、生物医药产业、推进科技创新等三个小组,相互补充、协同合作,为调研和建言奠定了良好基础;高教论坛、金融论坛、青年论坛、文化论坛,一项项品牌活动不仅传播着各自领域的真知灼见,也让一个个优秀提案议案的“种子”破土而出„„民盟上海市委连续两届的顶层设计,打出了一组漂亮的“连环拳”。
对于这支参政议政的“先锋队”,民盟市委还以“定向发包课题”的方式委以重任。“定向发包”是继“自选课题”后推出的又一新机制。如果说“自选课题”类同体育中的“群众性活动”,那么“定向发包”则是“竞技性活动”,主要面向盟内在课题调研方面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专家学者,选题瞄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由相关领域有长期积累的人才领衔,目标就是拿出高质量的提案、大会发言。
不只内部挖潜,还需外部引智。近年来,民盟市委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参政议政主力军,组建了盟内的特约信息员、特约研究员队伍和盟外的专家咨询组、特邀研究组共四支骨干队伍,2013年又进一步优化结构,将盟外两支队伍合并为“参政议政工作特邀顾问”。首批聘请的26名特邀顾问,都是关心和支持民主党派参政履职、熟悉政府部门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素养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这些“外脑”,成为民盟参政议政工作可以借重的又一股力量。
集结精兵强将,组织保障,脑力激荡,好提案就是这样“聚”出来的。
坚持:瞄准持久热点“几年磨一剑”
奔走国是,关注民生是民盟先贤留下来的光荣传统,与民生相关的领域一直是上海民盟高度重视的领域,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更是民盟近几年来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围绕“工资集体协商”,民盟课题组至今已经连续攻关四年。细阅历年报告,尽管主题不变,但视角年年翻新,一个题目越做越实、越做越深,成为近几年民盟参政议政的“代表作”之一。
初次分配主要靠市场机制,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很多人由此认为,政府在初次分配中无需作为。果真如此吗?2010年,民盟市委参与调研民盟中央有关收入分配的子课题,完成了第一份调研成果《政府应加强在初次分配中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报告认为,初次分配公平是整个国民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缓和解决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和结构失衡等不利状态是政府职责所在。报告建议,政府要综合运用柔性和刚性抓手,大力强化在初次分配中的调节和干预作用。
这篇调研报告引起了上海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民盟上海市委顺势接下市决咨委委托的课题《关于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调节功能研究》。课题组赴市总工会、发改委、工商联和市企联进行调研,走访了市社保局、统计局、财政局等单位,并赴浙江义乌、江苏无锡等地考察。多方调研拓展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结出了一份硕果:建议政府应努力完善初次分配中的市场法则(工资法律)、底线(最低工资标准)和规则(工资集体协商)的政策,并建议:建立以行业为主包容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市决咨委在认可该课题报告的基础上,又一个委托课题《上海市工资集体协商评估机制建设研究》交到了民盟市委的手上。针对当前实践中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形式化倾向,民盟上海市委拿出了一整套破解现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形式化困境、推动企业切实履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意见建议。2013年市政协会议上,民盟市委递交党派提案《对解决“三不问题”困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建议》。提案以“企业不愿谈”、“工会不敢谈”、“职工不会谈”破题,建议上海市对工资集体协商模式做出战略性调整,在全国率先建立以行业为主的包容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5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相关部门的会办意见进行反馈,并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本市实际,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正是在这些基础上,2013年的研究重心从制度设计落到了操作层面:如何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量化评估体系?课题组提出,要设立工资集体协商内容、程序、合同履行、合同效应等四大质量控制项目。
从设题到破题,从定性到定量,“四部曲”不断深化的轨迹清晰可见。写提案不是写新闻,不能初一十五各不同。瞄准一个关切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深挖下去,坚持数年不动摇,才能做好一篇“大文章”。
瞄准一个方向,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好提案就是这样“磨”出来的。
第二篇: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炼”成的?
导读:12月12日,外交部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这同时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会”。发言人制度被视为打造“透明政府”的“必选项”。外交部是最早设立发言人制度的国家部委,从1983年至今,一共有27位发言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诠释中国政策。“问不倒”的发言人是怎样“炼”出来的?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如何从“没有座位的发布会”发展为“全天候接受提问”的?
首场发布会:三句话,七分钟
这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发表讲话,这也是他主持的唯一一场发布会
傍晚时分,北京国子监一所美术馆里,一场简单而热闹的招待会正在举行。
发言席的一侧,83岁的齐怀远,拄着拐杖,拒绝工作人员为其搬来座椅,73岁的李肇星轻轻挽着他的胳膊。站在最外侧的是62岁的孙玉玺,和他隔得不远的是同为“50后”的沈国放。音乐声响起,“60后”秦刚、洪磊以及“70后”华春莹走过去,把他们请上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交部发言人。
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亲历了外交部设立发言人制度的过程——
首场新闻发布会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
那是1982年3月26日,在外交部主楼的门厅,面对七八十位中外记者,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针对苏联勃列日涅夫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历时7分钟,李肇星担任现场翻译。
多年之后,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回忆,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钱其琛说。
此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一般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轮流担任。李肇星当年在筹备会上建议,是否把司长叫发言人、副司长叫副发言人?“老钱(当时我们对领导 的称呼就这么亲切随便)说:算了,越简单越好,都叫发言人。”李肇星说。
1983年,外交部设立了发言人制度。这一年的3月1日,接替钱其琛担任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
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李金华成为外交部首位女发言人。迄今为止,在27位发言人中,共有5位女发言人。
从“只说不答”到“来者不拒”
创纪录的一次,发言人在60个小时里,回答了各国记者2000多个问题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经历了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从单一发布到多种渠道发布、从传统媒体发布到多媒体发布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各国常驻记者大概只有百人左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吉米说,在外交部举行首场发布会之前,只能依靠中国官方媒体获取信息。还有外国记者回忆说,当时发稿需要去北京的电报大楼。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设立之初,每周举行一次记者会,只主动发布,不答问,现场翻译用交传,后来改为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记者会增加为每周两次,接受提问,翻译方式改用同传。此后,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的限制,直到没人提问发布会才结束。
上世纪末担任发言人的孙玉玺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发布厅里,他最长经历过2个小时40分钟的发布会。发布厅之外,创纪录的一次是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孙玉玺随专机飞抵贝尔格莱德,在60个小时回答了各国记者2000多个问题。
跨入新世纪后,信息化迅猛发展,互联网颠覆了媒体获取信息的传统渠道。与此同时,中国逐渐迈入世界中心舞台,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立场主张。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与时俱进”,设立了24小时值班手机,全年无休接受媒体的提问,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应媒体的关注。
2011年9月,例行记者会改为每个工作日一次,外交部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每天举行记者会的外交部门。路透新闻北亚区总经理杜纳德对此印象深刻,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意味着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更加公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外交部又在部委中率先开通了微博、微信,记者会和发言人谈话内容在第一时间用多媒体手段发布。
如今,外交部记者会不只是记者的“专利”,也对普通民众开放。仅2013年,就有120余批、4000余人次旁听记者会,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团体、热心网民等各界人士。外交部还会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民众可以和发言人“零距离接触”。
“问不倒”的背后
发言人“潜水”看网评、刷微博,还有“年轻、能干、不可缺少”的“小伙伴”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
和西方国家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相比,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多是职务化的。以外交部发言人为例,基本上由新闻司司长、副司长担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发言人专业性要求的降低。
北青报记者梳理对27位外交部发言人的公开报道发现,他们都具有优秀的外语技能,在担任发言人前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驻外使馆工作经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作为发言人,要做到接住各国记者的“出招”,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对政策的把握,只有全面地熟悉政策以及其背后的考量,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网络也是发言人常用工具之一。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发言人表示,他们会看网站的评论,会上微博,但是“潜水”居多。
“公众看到的是发言人在台上的表现,但看不到的是幕后还有许多人、许多部门在支持。”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秦刚说,发言人的一天有“四部曲”:了解信息、思考可能的提问角度、制定答问要点、回答问题,外交部各个司局和其他部外单位都为发言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和发言人形影不离的是新闻司发言人办公室团队,秦刚用“年轻、能干、不可缺少”形容“小伙伴们”。在繁华的朝外大街,发言人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这个团队在24小时跟踪国际地区的重大事件及媒体的报道。每天上午,发言人都要和团队一起讨论。
作为发言人,沟通技巧和形象仪表同样重要。据发言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邀请新闻传播方面的学者、中央电视台化妆师等专业人士给发言人“支招”。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副司长华春莹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曾经向高级化妆师徐晶老师“请教”化妆技巧,还让服装设计师朋友为她的着装提供建议。
发言人不追求“明星效应”
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对公众而言,外交部发言人是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最直接的窗口。在网站论坛上,发言人的言论经常成为讨论热点,有叫好的,有编“段子”调侃的,也有“拍砖”的,甚至有人给发言人寄过钙片,意思是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
外交部第21位发言人刘建超此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气外交”,因为出气并不一定能办成事。程曼丽说,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声,并非个人
行为,在这背后有国家机制、发布制度的安排,如何发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获取分析的结果。
在民间,人们往往会对发言人富有个性的回答津津乐道。但在李肇星看来,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秦刚也认为,记者会不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不追求所谓“明星效应”。“发言人要爱国、通晓内外、找准定位,要牢记大我,忘却小我,底气才会更足,表达才会更准确自如。”秦刚说。
不过,在严格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在面对棘手、刁钻的问题时,很多发言人都会选择用灵巧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次记者会上李肇星回应各方对邓小平健康的关注,称其身体很好。一位外国记者问:“邓小平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这良好的健康状况?”李肇星幽默地说:“一个具有普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
2.0时代:发言人如何再出发?
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进行深度解读,跨部门合作也将越来越多
过去,外交部记者会是外界能够听到中国声音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如今,信息发布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平台。在2.0时代,发言人制度会如何发展?
在程曼丽看来,发言人和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依然会被保留。从发言人角度看,这种能看到面孔和表情的交流能够增加传播亲和力;对记者而言,可以直接得到信息回馈,而且有现场感。
“同时也要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如何优化新闻发布机制,如何使用让公众更能接受的方式。这需要打一套组合拳。”程曼丽解释,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受众,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可以利用网站、微博、微信进行深度解读,以进行更有效对话、消除误解偏见。
1983年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后,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等部门发言人先后走上前台。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由于新闻发布不及时,造成民众恐慌,此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信息公开条例。今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完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
程曼丽认为,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涉及跨部门合作,例如食品安全、东海防空识别区等,在对外发布上也应该形成合力,使得各个部委部门间有更好的协同互动。
在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暨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上,外交部新老发言人和来自国新办、国防部、商务部、教育部、国台办、卫计委等部门的发言人拍了一张合影,在场的记
者笑称,这是中国发言人的“全家福”。也许,在未来,这样的“全家福”会越来越多。
文/本报记者 刘一
提问发言人
发言人有何挑战?如何减压?
北青报:被问到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什么?
秦刚:答不好的问题。
洪磊:每场记者会都是全身心投入和精心准备的,因此每个问题都是印象深刻的。
华春莹:一个周五下午,原本是轻松的心情,但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位西方记者以极其挑衅的口吻攻击中国,我顿时热血沸腾,理直气壮予以驳斥。会后同事们告诉我,他们当时也都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北青报:发言人通常承受很大压力,如何减压?
秦刚:我没有觉得工作是压力,只是比较繁忙。
洪磊: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主要是打乒乓球。
华春莹:打网球。
北青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秦刚:自己。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发言人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洪磊:我前面已经有24位外交部响当当的发言人,我如何传承好这一棒,在这个岗位上不辱使命,是我天天要面对的题目。
华春莹:回答好每个问题。既准确传递中国政府的声音,又以大家听得进去、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文/本报记者 刘一
发言人素描
我从来没有跟人吵过架
围巾斜搭肩上,笔挺西装,12月14日,颇有“五四青年学生范”的李肇星,借新书《说不尽的外交》发布,与北大学生面谈。
今年73岁的李肇星是外交部第九任部长。1959年踏入北大,投靠中文系不得被西方语言文学系收留,做过司机梦、记者梦等各种梦,却从没做过外交梦的他,因而一只脚踏入外交的门槛。1964年,中法建交,李肇星也正式进入外交部。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回顾了亲身参与的美国炸馆事件、“9·11”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事件,这些信息都是首次披露。
“身经百战”的李肇星曾舌战群儒,但在接受媒体提问时,却肯定地说,从来没跟人吵
过架,不管是做外交还是生活中,他都强调摆事实。在北大校友面前,李肇星回忆饥荒时代做在校门口捡烧饼的梦,没事爬到未名湖畔的桑树上吃桑葚,带着桑葚汁进教室的故事。北大的大师让他印象尤深,入学之初在小卖部偶遇美学大师朱光潜,而在日后的外交生涯中,他也一直牢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在《说不尽的外交》中,李肇星说,我说的都是真话。文/本报记者 邹春霞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发言人趣事
发言人说“酒话”念叨台湾不可分割
“外交部流传着一个笑话,外交部前发言人沈国放有一次和朋友喝酒,喝高了开始说‘酒话’,嘴里一直念叨着两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这位发言人的真言恰恰说明了台湾问题在中国外交官心中的分量。”
摘自李肇星《说不尽的外交》
“(发言人)台上和台下还是有不同,台上西装革履,台下比较休闲,所以被认出来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多。有的时候老百姓会把发言人弄混,比如我有一次就发现有两个人一边瞟着我一边悄声说,“那不是发言人秦刚吗?”可能那段时间是秦刚主持记者会,上电视比较多,长得也比我帅,所以大家以为发言人都叫秦刚。”
北京青年报2009年1月专访外交部前发言人刘建超
背景新闻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年大事记
1982年3月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处举行记者会,就中苏关系发布简短声明,这场“三句话发布会”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雏形。
1983年3月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在国际俱乐部举行第一次例行记者会,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外交部在中国国家部委中率先建立发言人制度。制度建立初期,每周举行一次发布会,只发布消息,不回答提问。现场采用中英文交替翻译。
1983年
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
1986年
现场答问增加为每月两次。
1988年
每次记者会都允许记者提问。
1995年
记者会改为一周两次,每周二、周四下午举行。
1997年
例行记者会取消对记者提问的次数和发布时间限制,现场答问至无人提问为止。记者会翻译改为中英文同声传译。
2000年
设立发言人办公室值班手机,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受理记者提问。
2011年9月1日
正式启动新闻发布新机制,例行记者会由每周两次增至五次。
文章来源:榆林人事考试网(yulin.offcn.com)
第三篇:优秀的商业广告是如何“炼”成的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业成为了发展异常迅猛的朝阳行业。尤其是商业广告成为了各大商家必争之地。基于此笔者对电视商业广告如何能够达到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出一则优秀的商业广告是有哪些元素组成的。
关键词:商业广告;传播效果;诉求;创意
在信息和资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广告在其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告可以说是传播速度快、形式直接的媒介。商业广告更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如何利用电视这一平台把广告资源开发到最大化,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考虑的问题。本文简要从商业广告角度去分析电视广告的策划及其传播策略。
一、商业广告的界定
商业广告是以声画结合的表达方式来对商品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它是一种有偿的社会传播活动。
二、商业广告如何能够达到传播效果
电视商业广告的目的就是让商家通过广告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其产品的特点,引发别人的购买欲,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电视上投放的广告数不胜数,很多广告让人看完之后不知所云,在有限的时间内包括的信息量太大了,让观众无暇记忆,其实这种现象也时有发生,原因就是策划人存在一个误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如果一则商业广告想要把商品所有的信息都传递给观众,观众在收看之后就没有明晰的认识,不知道产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预示着这则广告的失败。这样的广告很快就会被应接不暇的商业广告所替淹没掉,商家也就达不到做广告的目的,商业广告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很多成功的广告策划人会明智的避开面面俱到讲述产品内容的误区。要知道,再好的东西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要,这就需要广告人在策划一则广告的时候能抓住重点,把这个重点通过广告的形式无限放大。笔者就此分析成功的商业广告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1.准确定位目标消费人群
成功的广告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仅有那短短十几秒钟。但正向人们熟悉的俗语所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需要广告策划团队前期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广告主的产品确定目标消费人群,既而分析目标消费人群的年龄特征、性格爱好、审美特点等。要做到投其所好又标新立异。像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必胜客的广告就很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目标消费人群的准确定位,他的目标消费人群15岁~50岁的消费者,其中主力人群的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有了这样明晰的消费人群,必胜客在广告设计上就选择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作为广告代言人,这样的年龄层次正好符合他们的审美特点。年轻人喜欢美食,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随性,喜欢高性价比的消费品。必胜客每一季或者每半年推出的广告内容:都是近期推出的新品以及配合着新品推出的优惠套餐。画面内容丰富多样,极赋美感,配合着朗朗上口广告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起观众的食欲。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喜爱美食的年轻人纷纷来到这个高雅有格调的餐厅就餐。衡量一档商业广告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者销量。正是基于对目标消费人群的准确锁定,让必胜客在众多餐饮行业中脱颖而出,获得同行业中不俗的销售量。
百事可乐的目标消费人群是以10~35岁的少年以及青年群体为主,这部分消费者往往喜欢新事物愿意接受新东西,百事可乐引用《三国演义》中张飞怒吼断桥的经典片段,以一种夸张手法表达百事可乐的功效,这样的表现手法新奇出彩,让人耳目一新。以可乐等快消品为代表的商业广告在形式上尽可能的酷炫,表达内容上尽可能丰富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2.广告诉求明确唯一
电视荧屏上的广告种类繁多,内容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但绝大多数的商业广告都有一个共性,即好的商业广告会就商品的某一特性来进行宣传推广,从而让消费者瞬间记住,久而久之就能达到占领消费者心智的目的。最终形成的效果是提到某一类产品,就能第一时间想到某一品牌以及他产品的最大特点。
当提到纯净水,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品牌就是农夫山泉,产品的成功得益于产品的广告诉求明确且唯一,从“农夫山泉有点甜”到“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在到后来的“我们跋山涉水,从众多水源地找到水质最好的水源”从广告词变化上我们明显感知到产品的品质和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农夫山泉公司永远都把干净优质的水源作为他宣传的唯一诉求点,即卖点唯一,这样唯一的目标诉求能很好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也能为产品在众多同类型品牌中脱颖而出,达到扩大销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最有利的保障。在热量型巧克力食品中,士力架的产品走出一条属于品牌自己的道路。一以贯之以恶搞夸张的表现形式来凸显产品唯一的诉求点,即“横扫饥饿,做回自己!”这八个字既言简易记,又凸显卖点,清晰呈现出士力架为身体提供能量的商品特征。展现一种欲扬先抑的广告策略,同时广告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和产品目标消费人群年龄相当的普通人,就拉近了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清晰的广告定位能让他在众多的同类型产品中拔得头筹。
3.创意是广告的灵魂
一则优质的商业广告既在内容上有创意,又在传播效果上令人称赞。传播是广告的本质,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国内外很多创意型的广告无一不是把奇思妙想与美学思维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创意性的广告。何为创意,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就是创意。
大家熟知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就是创新的典范。他在场景展现和内容呈现方式上别出心裁,充分运用广告的写意性,把这种意境美营造出来,傍晚天空昏暗的光线,叫卖人那悠远的声音,扁担所发出的吱吱声,这样的画面呈现方式就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黑芝麻的这种最原生态的味道,再加上叫卖人不断的搅拌以及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表演,特别是男孩舔碗的动作,把画面这种意境美和朴素美表现到极致。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画面的诗意美。每一帧画面表现的都是一个主题――浓稠好喝的黑芝麻糊,让我们不仅仅被画面所吸引,更被这种黑芝麻糊所“勾引”。这样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和学习该广告还被评为当年“优秀广告作品一等奖”。有些广告商会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实力,积极拍摄电视广告宣传片。这样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展现,把产品品牌融入其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让观众乐于接受这种广告形式又让消费者关注产品的品牌。相信大家都看潘婷拍摄的电视广告宣传片,以一种对比的方式呈现出两个女孩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最终女主人公通过自己努力,破茧成蝶,让自己梦想成真,获得了古典音乐比赛的大奖。画面表现上,有着柔顺飘逸的秀发主人公忘情的演奏着小提琴,秀发在画面中富有美感的律动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头发作为重点表现对象来凸显女主人公小提琴演奏技艺的高超,展现出了青春的活力。让观众很自然的把女孩身上所散发的气质和潘婷联系起来。这种以树立形象的广告宣传片并不以宣传自己的商品作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以这样的形式来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文化形象,以这样的艺术形象来和消费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通过这种形式来增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上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广告宣传的目的。商业广告的公益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深入人心。
4.视觉效果冲击
当下广告内容纷繁复杂,广告形式多种多样的情况下,怎样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呢?这就需要很多从业者仔细考虑的问题,如果一则广告不能在播放时候就吸引眼球,就意味着要被别的商业广告所代替,怎样才能让一则广告吸引受众的目光呢?这就需要广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广告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能够从众多的广告喧嚣中脱颖而出。
相信大家对康师傅老坛酸菜牛肉面的广告记忆犹新,以徐峥王宝强为形象代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广告中为了突出王宝强所吃的面量大味道好,就用这种对比蒙太奇的手法来凸显徐峥的尴尬处境,即面少肉更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对方那极具诱惑力的老坛酸菜牛肉面,更能够凸显商品的特性。广告以一种极尽夸张的视觉效果来形成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两人富有调侃式的对白、幽默滑稽的表演。以这样的方式能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记住康师傅老坛酸菜牛肉面。
5.简洁明了的广告词
简洁明快、新颖独特、主题突出、易记易读是广告词的重要审美特征。广告词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质量。一些知名的广告,随着时间流逝,也许内容会忘记,但是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恒久流传。像咱们熟知的一些知名广告词:恒源祥,羊羊羊!这则广告词就言简意赅介绍恒源祥产品的质地,是对产品质量的有力说明。特步,非一般的感觉!简洁明了的广告词凸显鞋的真实感受。欧莱雅,你值得拥有!是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直观表达。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具有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呈现麦斯威尔咖啡产品口感。德芙,此刻纵享丝滑!极赋诗意和美感的广告词凸显德芙巧克力产品特点。怕上火和喝王老吉。简洁明快呈现出凉茶王老吉的去火功效。广告词作为反映商品的特征和属性的表现形式,要用尽可能精炼的语言,突出商品的重要特征,形成人和现实的一种联系。找到主体客体的契合点。从而使商业广告更加具有感染力,商品的广告词更易流传。
6.挖掘出潜在消费者
一个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壮大后会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学者也将其称为瓶颈期。要想突破瓶颈期获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逆向思维,开辟出一个新天地。要知道,很多商品的使用功能一目了然,但要想突破瓶颈,就需要对产品进行深度挖掘。王老吉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在南方,销量和口碑都很好的王老吉是一款经典凉茶,主要是为了适应南方炎日的气候而推出的饮品。可以说这个东西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刚刚打入北方市场的时候不被看好,而且最终其销量也是不容乐观。王老吉的广告智囊团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王老吉的问题,是人们的定式思维造成的。就深度挖掘出产品的其他的功能。并积极在产品的广告策略上进行调整,打出的广告词――怕上火喝王老吉。要知道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发变快,熬夜吃火锅喝酒等等举动都会引起上火,王老吉适时推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产品理念,可以说就把南北方的差距调和了,广告改版后的两个月时间里,王老吉在北方的销量直逼南方市场。
7.传播渠道的选择
制作出精彩的广告只能说是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选取一个好的投放平台才能够事半功倍。传播渠道的选择成为广告投放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个好的传播平台能为一则广告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央视以及四大省级卫视都是不错的播出平台。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湖南卫视是以娱乐节目作为其核心竞争力,受众人群主要是以10岁―30岁为主。江苏卫视是以综艺节目作为其竞争力,受众人群主要是以20岁―60岁为主。浙江卫视是以选秀节目作为竞争力,受众人群主要是以20岁―40岁为主。北京卫视是以多元化的电视节目作为其竞争力,受众人群主要是以25岁―70岁人群为主。广告主可以根据其产品的特点以及各大卫视广告时段的收费情况选择投放平台。各大电视台的广告黄金时段都是在7:30―10:00,是各个广告主激烈竞争的主战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播出平台播出时段的重要性。如果一则商业广告的目标受众人群一青年群体为主,就可以选择投放在湖南卫视或者浙江卫视上。如果一则商业广告的目标受众人群以中年人为主,就可以选择投放在江苏卫视。一个好的播出平台再配合上一则优秀商业广告,能够为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
三、结语
电视广告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面对电视广告迅速发展势头,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广告理念和广告思维。现在我国广告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新时期,作为传媒人,我们要积极进取、与时代同步,为中国消费者奉上真正高品质的商业广告。
第四篇:完美面试是如何“炼”成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完美面试是如何“炼”成的作者:刘 燕 张立华
来源:《职业》2005年第07期
面试是招聘甄选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测评方法之一。根据国外的一次调查研究,90%的组织在他们的招聘甄选中使用了面试的方法。但是面试中经常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面试效度的降低。
招聘面试中的盲点
面试中存在种种问题,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面试程序、面试工具、考官因素。面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面试程序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面试的实施过程不规范,影响了面试的效度。
1.没有在面试前对所招聘的职位进行工作分析。只有通过工作分析,清楚地了解职位的要求,才能为考官提供有关职位需求的信息,科学设定对应聘者进行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确定面试的试题,提高面试的内容效度。给考官提供完备的工作说明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评定偏差并提高评定信度。
2.没有建立考官小组。只有一到两名考官,难以淡化单人评估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失真错误,有效和可靠的评估结果较难获得。
3.没有对考官进行培训。在未受过培训的情况下,各位考官面试的评价标准不仅会与职位要求脱节,而且考官之间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看法,而考官的主观效应也会影响面试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面试工具。一般来说,试题、评价指标和评分量表中较容易出现问题。
1.面试试题。针对性和区分度是对面试试题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面试中,面试提问的随意性强,经常是考官根据其常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待面试结束才发现尚未掌握必要的信息,未达到预期的面试目的。
2.评价指标。在面试中,分解评价指标比仅有一个总体评定更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判断。一些面试根本就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仅由考官根据应聘人员的表现整体评判出一个等级或是给予一个分数。即使是面试中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但往往因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职位要求,各指标含义界定也很模糊,造成考官对指标理解不一。
3.评分标准。面试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不科学、不规范,很容易引起歧义和差错。例如,如果评价标准的好坏程度完全是开放式的,不做任何界定,那么不同的考官就会对“好”“中”“差”这样的标准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考官因素。考官的素质以及其在面试中的表现对面试的效度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先入为主效应。面试形成的早期印象会在考官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偏见,从而影响考官面试决策的做出。
相容效应。如果考官对应聘者进行评估时,特别注意被试是否具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就会出现相容效应。对那些在观点和性格特征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考官会不自觉地提高这些被试的评估分数。
刻板效应。当考官以应聘者所在的某个团体特征为基础来判断某人的绩效时,就犯了刻板错误,导致评估结果大大偏离了实际情况。比较常见的是以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宗教等为基础的刻板印象。
对比效应。当考官将被试与先前已经面试过的应聘者相比,而不是与客观的衡量标准对比的时候,就容易得出偏高或偏低的评估结果。
逻辑错误。由于考官认为某些要素与将来的绩效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逻辑关系,导致在对某些他认为具有密切逻辑关系的要素进行评估时,进行想当然的推理而产生误差。
此外,考官通常会先看应聘者的履历,这样可以对应聘者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也容易产生以履历论英雄和论资排辈的现象,影响招聘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八招打造完美面试
以上分析了在招聘面试中经常发生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了提高面试的效度,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为组织物色到最合适的员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项对策。
对面试程序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面试程序必须清楚明了,不能随意删减和打乱。组织可通过长期的招聘实践,摸索出适合本组织特点的招聘面试流程,并将之标准化、程序化,以便于规范操作。
对职位进行充分描述。要结合组织的远景、战略和岗位职能要求,通过资料收集、调查、访谈和专家分析与评估等方法,对招聘职位进行描述。职位描述应包括该职位的工作职责、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日常工作量和紧张程度、出差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考核的标准、薪酬待遇、职业发展道路等等。
设计有针对性和区分度的面试问话提纲。面试问题应更集中于个性特质、工作态度、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技术性及知识性方面的工作要求,可选择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如笔试等来进行评估。
根据职位描述的结果建立面试评分量表。各个指标的评分标准都应对每一个等级进行清楚的界定,做出详细的文字说明,最好是为考官提供一两个行为案例,使考官可以根据应聘者的实际表现进行准确的评分。
建立精良的考官小组。考官小组以3至4人为宜,包括人力资源专家(或招聘经理)、需要招聘新员工的部门主管、从事所招聘职位工作的专家等。
对考官小组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职位描述、面试试题、评价指标和标准、指导原则、面试技巧以及通常问题的解决等,还要通过培训,统一考官小组成员对招聘职位、面试的看法,避免不必要分歧的产生。
选择科学的测评工具。如心理测试、性格测评、文化适应与价值观评估、工作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团队讨论等,这些测评得到的结果可作为录用决策的参考信息。
科学地管理面试过程和评估过程。要协调和安排好面试时间;面试环境要相对独立、封闭;面试时应向面试者说明面试时间安排,建立融洽的沟通场景;面试结束后考官应即时根据面谈记录填写评量表;最后将所有考官手中的面试量表数据进行汇总,并收集考官小组对于是否能聘用的意见,做出招聘决策。
总之,只有认识到面试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回避它们,才有可能提高面试的效度,为组织招聘到最合适的人才。
第五篇: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能在不到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来?这是每个临考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年来200多篇中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揭密一下这些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希望对临近中考的语文老师和同学有一点启发。
一、炼标题——芳草满园花满目
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靓丽标题,直至“为伊销得人憔悴”。近些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作文为了鼓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都有让考生自拟题目的要求。毫不夸张地说,题目拟得如何,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看许多满分作文的拟题方法,的确给人新颖的感觉:
1.引用流行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1997年山西)、《一切尽在不言中》(2003年淮安)、《常回家看看》(2003年甘肃)。
2.运用拟人、比喻、反复、设问等修辞格,如《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2002年江西)、《生活好比一桌宴席》(2002年江苏)、《现在?现在!》(2003年陕西)、《成才全靠父母吗?》(2002年江苏)。
3.套用流行语,如《在桥一方》(2003年山西)、《都是课外书惹的祸》(2003年天津)。
4.借用成语或名句,如《勿以善小而不为》(1999年重庆)、《学无止境》(1999年广东)。
5.活用熟语,如《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交往说明书》、《低下头看看》(2003年四川)。
6.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的语言,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2000年上海)、《着一袭美丽的绿袍》(2001年青海)、《一丝甘醇沁心田》(2002江苏)。
二、炼开头——举头已觉满眼春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精彩的开头能一下子就打动评卷老师的心。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我们可以欣赏一下下面这些满分作文的开头:
1.引名句,起点高远,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哪有水源穷尽的一天?惟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采撷到知识果实(1999年广东《学无止境》)
2.巧博喻,形象开阔,如: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吻着海岸,像明星装饰着天幕,像冷雨滋润着土地。你的出现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凝固的空气。(2002年盐城《一丝甘醇沁心田》)
3.趣比拟,别开生面,如:嘿,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胞兄胞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2002年河北《我叫把握》)
4.作排比,造势磅礴,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2003年江西《待人和善》)
5.巧设问,引人深思,如: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2003年江西《今夜星光灿烂》)
6.深抒情,生动感人,如: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里不着痕迹的流动。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忧伤、快乐、悲痛、幸福化作丝丝雨露……在静谧的夜里发起一轮轮的攻击?(2003年丽水《永恒的情结》)
7.用题记,揭示主旨,如:就在蔚蓝变得紫红的那一刹那,也预示着无情的黑夜即将代替这片美丽,但我仍然坚信:无情的黑夜也是慷慨的!——题记(2003年荆州《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三、炼形式——巧持彩练当空舞
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中考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我们谈作文要创新,许多同学往往只注重作文内容、立意、语言等方面的“出巧”。其实,好的作品更需要漂亮的包装,我们如果少用传统的“三段体”形式,给作文换一套新颖的“外装”,就会带给阅卷老师新与美的视野与享受。看全国满分作文,各种各样的创新形式让人拍案叫绝。
1.日记体式:围绕一个主题,用清晰的时间概念展示出事件的全过程。日记是一个人心灵的真实反映,所以这种文体,既能吸引读者,增强真实感,写法上还避免了单纯的记叙形式。如:2003年安徽满分作文《体验“女朋友”》就以日记的形式表现了自己与女生交往的一段经历,每则日记着力写好一个小镜头,以此见证他的独特体验。2003年深圳满分作文《留下》则用日记记录下三个时间段亲朋给自己的电话留言,来表现“非典”时期的非常爱意。
2.剧本式:如2002年眉山满分作文《善良归家》:时间:寒冬的一个早晨地点:一片茫茫的荒原上 人物:善良、金钱、地位、权力、时光老人
背景:善良被人们扔到了一片寒风呼啸的茫茫荒原上,那儿荒无人烟,只有善良一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走着。(画外音:善良正急切地想着回家,想着回到人们的心中。)
(突然远处有一辆奔驰轿车从善良身边急驰而过,金钱上,善良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善良:停车!停车!(满怀希望地招着手)
金钱:你是谁呀?为什么在这半路上挡我的车呢?(边说边探出头来)
……(限于篇幅,后文略)
小作者围绕一个主题,采用短剧的表现形式,用场景揭示事件发生的背景,用舞台提示展示细节,用人物的台词阐述事件的发展情况或表明作者对生活的见解,新颖独特的构思,让人拍手叫好。
3.小标题串联式: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将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甚至是随意的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如:2003年河南满分作文《打造蓝天》就用了三个十分抢眼的小标题:“起风了”、“下雨了”、“云散了”,从表面上看,它们是自然界天气变化的写照,深入文章,你会发现它们更是“我”心理变化的形象表述,通过小标题,文章的情节一气贯通。
4.童话寓言式:如2002年江西满分作文《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中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童话故事这一表现形式,采用换位思考,站在第一人称的写作角度,写出“我”——一条海豚回归大海时的幸福感受。2003年辽宁的《一棵老槐树的自述》、云南的《做一片云,真好》、益阳的《书国的罢工》、淮安的《“鼓励”自传》、安徽的《真走访记》等满分作文将“老槐树”、“云”、“书本”、“鼓励”、“真”等形象事物或抽象事物拟人化,采用童话寓言形式,带给人独特的感受。
5.还有诸如书信、故事新编、微型小说、实验报告、法律文书、合同、产品说明书、病历、会议记录、广告启事、演讲词、几何证明题等形式,作者们围绕文章内容,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形式,从而让文章以创新之光照亮评卷老师的眼睛。
四、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同样的道理,中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优秀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的奥秘有三:
1.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如:夕阳的余晖下,青葱的小草和着微风摇曳身姿,门卫的那只圆滚滚的大白兔乖巧地倚卧在草丛里,痴痴地凝望那片涂了油彩的瑰丽的天空。(2003陕西考生《拥抱现在》)
2.句式灵活多样,长短变化,整散结合。如:出了家门便是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出了家门便是河,一眼望不到边的河。这就是我的故乡——养育了我16载的故乡。(2003年淄博《招招手儿,豆角般的月儿》
3.巧用修辞格从来都是增添文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善用排比,如: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场春雨,吹拂滋润着荒凉的大地;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待人和善,给自己快乐,也带给人们幸福。(2003江西考生《待人和善》)
○2.妙用比喻,如:主题音乐跳跃的音律中还透着一丝丝的轻柔,像柔纱抚过面庞,像淡云掠过蓝天,像细雨亲吻大地,令我难以释怀。(2003甘肃《歌声与微笑》)
○3.灵活引用诗句、歌曲、名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如: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2003郑州《欣赏数字中的语文》)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想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般,感觉格外亲切。(2003甘肃《歌声与微笑》)
○4.回环反复,如:……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丑恶,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乐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
乐乎。
早晨起来,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倚阳光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靠窗边读诗词不亦乐乎。(2003天津《读书是快乐的》)
○5生动比拟:如“随手攥一把肥沃的月色,都会芳馨出孤独与哀愁……”、“月色在倾听”(2003安徽《成长是一种体验》)
其它修辞格,如夸张、反问、设问、对比、对偶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五、炼书写——粒粒珠玉落银盘
近年来,卷面整洁、写字工整,已经成为中考作文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如2003年绍兴卷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说明书写5分,湛江卷写作70分中,卷面和书写也占了5分。除了作文要求中有明确的规定外,创造一个清楚整洁的文面,还会增加评卷老师对你的作文的印象分。作文的书写要注意几点:
1、用颜色比较深的,笔头也比较粗的钢笔、圆珠笔书写;
2、标点使用正确规范;
3、杜绝空格、拼音;
4、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撑着格子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