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迎检资料

时间:2019-05-13 03: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迎检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迎检资料》。

第一篇: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迎检资料

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卫生院、所迎检材料汇编

目录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1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7 中成药使用管理制度„„„„„„„„„„„„„„„11 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1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参考大纲

(中成药部分)„„„„„„„„„„„„„„„„„„16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8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34 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36 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范例)„„„„„„„„„49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范例)„„„„„„„„„„„51 中医药保健方案„„„„„„„„„„„„„„„„„53 慢病健康管理方案„„„„„„„„„„„„„„„„62 传染病防治预案„„„„„„„„„„„„„„„„„69 访谈与考核„„„„„„„„„„„„„„„„„„„71 体质辨识„„„„„„„„„„„„„„„„„„„„80 附件:体质分类判定表体质分类与调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制定了《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七年三月十二日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管理。

第三条按照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和毒性中药饮片的采购、存放、保管、调剂等,必须符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处方管理办法》等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的中药饮片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院的中药饮片管理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

第六条中药饮片管理应当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

第二章人员要求

第七条二级以上医院的中药饮片管理由单位的药事管理委员会监督指导,药学部门主管,中药房主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职责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的规定。一级医院应当设专人负责。

第八条直接从事中药饮片技术工作的,应当是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三级医院应当至少配备一名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二级医院应当至少配备一名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一级医院应当至少配备一名中药师或相当于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

第九条负责中药饮片验收的,在二级以上医院应当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在一级医院应当是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

第十条负责中药饮片临方炮制工作的,应当是具有三年以上炮制经验的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一条中药饮片煎煮工作应当由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具体操作人员应当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尚未评定级别的医院,按照床位规模执行相应级别医院的人员要求。第三章 采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中药饮片采购制度。

采购中药饮片,由仓库管理人员依据本单位临床用药情况提出计划,经本单位主管中药饮片工作的负责人审批签字后,依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从合法的供应单位购进中药饮片。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察、选择合法中药饮片供应单位。严禁擅自提高饮片等级、以次充好,为个人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五条医院采购中药饮片,应当验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销售人员的授权委托书、资格证明、身份证,并将复印件存档备查。

购进国家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当验证注册证书并将复印件存档备查。

第十六条医院与中药饮片供应单位应当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

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定期对供应单位供应的中药饮片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供应单位和供应方案。

第四章验

第十八条医院对所购的中药饮片,应当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入库。

第十九条对购入的中药饮片质量有疑义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国家认定的药检部门进行鉴定。

第二十条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置中药饮片检验室、标本室,并能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饮片常规检验方法。

第二十一条购进中药饮片时,验收人员应当对品名、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合格标识、质量检验报告书、数量、验收结果及验收日期逐一登记并签字。

购进国家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当检查核对批准文号。

发现假冒、劣质中药饮片,应当及时封存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五章 保

第二十二条中药饮片仓库应当有与使用量相适应的面积,具备通风、调温、调湿、防潮、防虫、防鼠等条件及设施。

第二十三条中药饮片出入库应当有完整记录。中药饮片出库前,应当严格进行检查核对,不合格的不得出库使用。

第二十四条应当定期进行中药饮片养护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养护中发现质量问题,应当及时上报本单位领导处理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章调剂与临方炮制

第二十五条中药饮片调剂室应当有与调剂量相适应的面积,配备通风、调温、调湿、防潮、防虫、防鼠、除尘设施,工作场地、操作台面应当保持清洁卫生。

第二十六条中药饮片调剂室的药斗等储存中药饮片的容器应当排列合理,有品名标签。药品名称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4 规范名称。标签和药品要相符。

第二十七条中药饮片装斗时要清斗,认真核对,装量适当,不得错斗、串斗。

第二十八条医院调剂用计量器具应当按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定期校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九条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对存在“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超过常用剂量等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问题的处方,应当由处方医生确认(“双签字”)或重新开具处方后方可调配。

第三十条中药饮片调配后,必须经复核后方可发出。二级以上医院应当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调剂复核工作,复核率应当达到100%。

第三十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中药饮片调剂质量进行抽查并记录检查结果。中药饮片调配每剂重量误差应当在±5%以内。

第三十二条调配含有毒性中药饮片的处方,每次处方剂量不得超过二日极量。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应给付炮制品。如在审方时对处方有疑问,必须经处方医生重新审定后方可调配。处方保存两年备查。

第三十三条罂粟壳不得单方发药,必须凭有麻醉药处方权的执业医师签名的淡红色处方方可调配,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三日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七天,成人一次的常用量为每天3—6克。处方保存三年备查。

第三十四条医院进行临方炮制,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条件和设施,严格遵照国家药品标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并填写“饮片炮制加工及验收记录”,经医院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第七章 煎

第三十五条医院开展中药饮片煎煮服务,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及设备,卫生状况良好,具有通风、调温、冷藏等设施。

第三十六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煎煮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第三十七条中药饮片煎煮液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无毒、卫生、不易破损,并符合有关规定。

第八章 罚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本规范规定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由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给以通报批评,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以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对违反本规范规定的医院,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给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九章 附

第四十一条其他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管理和各医疗机构的民族药饮片管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依照本规范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乡村医生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按照《关于加强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管理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6年8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四十四条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负责解释。

2007年3月20日印发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

(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蜜丸

(1)制备

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

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

6、糊剂(1)制备 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

7、酒剂(1)制备

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

(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8、软膏剂(1)制备

配料(分别单称、复核、基质)——固体药料研细过部过6号筛——混合(挑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基质要符合药典规定,包装材料不得同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②成品药应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和不良刺激。③易涂布而不溶化,但能软化。

9、糖浆剂(1)制备

配料(复核)——提取(芳香水另提,一般药煎取2次)——滤过——浓缩——取按比例糖水混合——煮沸——放凉、加入附加剂搅匀——分装

(2)注意事项:①除方中的成分(芳香药提取液)外,其它附加成份的选用,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②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不低于60%。③应在避菌的环境下配置,及时灌装于灭菌的干燥器中。④成品应澄清,贮存长期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规范沉淀。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10、丹剂(1)制备

配料(复核)——粉碎成粗粉坐胎——混匀封口——烧炼——收丹——去火毒

(2)注意事项:①材料的提取比例不得任意调整或估量配料。②细度要求要掌握。③成品性状应为黑色湿润细粉末状。④成品合格标准是发热温度60℃左右,持续时间在16小时以上。

二、中药各工种技术操作规范

1、净制:根据药材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水选、风选、筛选、刮削、剔除、刷、擦等使达质量标准。

2、切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泡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并按药材大小、粗细、软硬程度等分别处理。注意掌握气候、水量、时间等条件。切开后及时干燥,测定水价含量,使达药品标准。常见的规格如下: 片:极薄片0.5毫米以下,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段:长度为10-15毫米。块:8-12毫米的方块。

条:皮类为宽2-3毫米,叶类为宽5-10毫米。

3、炮制

(1)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放凉;需炒碳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放凉。

(2)麸炒:取麸皮撒至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至药材表面呈黄色8 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材与麸皮比例为10:1)

(3)烫:取沙子(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武火炒热后,放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酥泡或规定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放凉。

(4)煅:①明煅:取净药材,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时,取出,放凉,碾碎。②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酥(如不酥,则需反复煅至淬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

(5)蒸:取净药材,照该品炮制的各项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当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至液体全部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辅料用量照该炮制品规定加注)

(7)掸: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冷干(种子类药材,需掸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种皮,干燥)。

(8)酒制:包括酒蒸、酒炙、除另有规定外,用黄酒。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搅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黄酒比例为10:1)(9)醋制:包括醋蒸、醋煮、醋炙。一般用米醋或酵醋。醋炙:取净药材,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40℃,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醋比例为10:2,必要时加水适量稀释)

(10)盐炙:洗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个别药材先入锅内,边搅拌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与盐比例为100:2,加适量水溶解后拌匀药物)

(11)姜汁炙:将生姜洗净,捣烂,加入适量,压榨取汁,姜汁再加水适量重压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如为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尽吸置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公斤净药材,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

三、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四、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

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

2、操作要领:

(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

3、操作方法:

(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

(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

(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

(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

五、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

(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

(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

(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

(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

(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

六、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

2、操作要领:

(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

3、操作方法:

(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

(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

(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

4、注意事项:

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

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

一、科室设置

(一)中医科作为乡镇卫生院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

(二)无床型卫生院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床型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中医康复治疗室。

(三)设置中药房,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二、人员

(一)中医人员和中药人员总编制根据乡镇卫生院编制意见确定。

(二)每个中医诊室至少配备2名中医类别医师,每个中医康复治疗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

(三)负责中药房的药剂人员应当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中药人员。

三、医疗用房

(一)每中医诊室净使用面积不低于乡镇卫生院每诊室平均净使用面积。

(二)中药房面积应当与乡镇卫生院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四、设备配备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中医设备:针灸器具、火罐、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等设备。

(三)设置中医康复治疗室的,应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等设备。

(四)根据专科业务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五)中药房设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小型粉碎机、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消毒锅、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

五、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六、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民族医科参照本《基本标准》执行。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培训参考大纲(中成药部分)

(一)目的

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熟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的“中成药”各类药物及其各品种在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方面的内容。掌握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辩证用药,提高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应用水平,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为使社区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熟悉”和“了解”。“掌握”是指本课程中需重点讲解的内容;“熟悉”是指本课程一般讲解的内容;“了解”可略讲或安排自学。

(二)授课学时及重点内容(24学时)

1.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掌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基层部分》的“中成药”(种类、品种等)的说明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用药指南(中成药)2009年版基层部分》的使用方法;掌握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辩证用药;熟悉中成药的分类方法及各类品种的药物组成、功能主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内容。(4学时)

2.(1)内科用药: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2学时)掌握:九味羌活丸(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柴胡注射液、银翘解毒丸(颗粒、片)、防风通圣丸(颗粒)、藿香正气水、麻仁润肠丸(软胶囊)。

熟悉:玉屏风颗粒、保济丸。了解:十滴水。

3.(1)内科用药:清热剂(2学时)掌握: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板蓝根颗粒、茵栀黄颗粒(口服液)、护肝片(胶囊、颗粒)。

熟悉: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银黄颗粒(片)、复方黄连素片。4.(1)内科用药:温里剂、止咳平喘剂、开窍剂(2学时)掌握:附子理中丸(片)、香砂养胃丸(颗粒、片)、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橘红丸(颗粒、胶囊、片)、养阴清肺丸、清开灵颗粒(胶囊、片、注射液)、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

熟悉: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蛇胆川贝液、蛤蚧定喘丸。5.(1)内科用药:固涩剂、扶正剂(2学时)掌握:缩泉丸(胶囊)、补中益气丸(颗粒)、参苓白术散(丸、颗粒)、消渴丸、归脾丸(合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胶囊、片)、金匮肾气丸(片)、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

熟悉:四神丸(片)、香砂六君丸、参麦注射液。

6.(1)内科用药:安神剂、止血剂、祛瘀剂(2学时)掌握:天王补心丸(片)、通心络胶囊、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丹参注射液、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血府逐瘀丸(胶囊)、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速效救心丸。

熟悉:槐角丸、脉络宁注射液、地奥心血康胶囊、三七胶囊(片)。7.(1)内科用药:理气剂(1学时)掌握:逍遥丸(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片)、三九胃泰颗粒、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16 滴丸)。

熟悉:丹栀逍遥丸、胃苏颗粒。

8.(1)内科用药:消导剂、治风剂(1学时)掌握:保和丸(颗粒、片)、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正天丸(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

熟悉:华佗再造丸。

9.(1)内科用药:祛湿剂、(2)外科用药(2学时)掌握:五苓散(胶囊、片)、癃闭舒胶囊、尪痹颗粒(片)、血脂康胶囊、消炎利胆片(颗粒、胶囊)、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膏、片)、如意金黄散。

熟悉:普乐安胶囊(片)、排石颗粒、内消瘰疬丸。10.(3)妇科用药:(2学时)掌握:妇科千金片(胶囊)、艾附暖宫丸、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胶囊、片)、更年安片、乳癖消片(胶囊、颗粒)。

熟悉:妇科十味片、益母草膏(颗粒、胶囊、片)。11.(4)眼科用药、(5)耳鼻喉科用药:(2学时)

掌握:明目上清片、明目地黄丸、耳聋左慈丸、藿胆丸(片、滴丸)、黄氏响声丸。熟悉:鼻炎康片。12.(6)骨伤科用药:(2学时)

掌握: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胶囊、膏、酊、气雾剂)、颈舒颗粒、仙灵骨葆胶囊。

熟悉:舒筋活血丸(片)、活血止痛散(胶囊)、狗皮膏。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8 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3.胶囊剂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4.丸剂系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类型。其中,蜜丸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较少;水丸崩解较蜜丸快,便于吸收;糊丸释药缓慢,适用于含毒19 性成分或药性剧烈成分的处方;蜡丸缓释、长效,且可达到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物的处方;浓缩丸服用剂量较小。

5.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滴丸剂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迅速。

6.片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成的片状制剂。主要供内服,也有外用或其它特殊用途者。其质量较稳定,便于携带和使用。按药材的处理过程可分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7.胶剂系指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水煎取胶质,经浓缩干燥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蛋白类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统的补益药,多烊化兑服。

8.栓剂系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制剂。既可作为局部用药剂型又可作为全身用药剂型,用于全身用药时,不经过胃,且无肝脏首过效应,因此生物利用度优于口服,对胃的刺激性和肝的副作用小,同时适合不宜或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9.丹剂系指由汞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剂型含汞,毒性较强,只能外用。

10.贴膏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包括橡胶膏剂、巴布膏剂和贴剂等。贴膏剂用法简便,兼有外治和内治的功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巴布膏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制成的外用制剂,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给药剂量较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较稳定、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

11.涂膜剂系指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成膜材料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作用时间长,且可在创口形成一层保护膜,对创口具有保护作用。一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二)半固体剂型

1.煎膏剂系指将药材加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适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长期连续服药的疾病,传统的膏滋也属于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治疗作用。

2.软膏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常用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基质。

3.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按基质不同可分为水溶性凝胶和油性凝胶。适用于皮肤黏膜及腔道给药。

(三)液体制剂

1.合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是在汤剂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剂型,易吸收,能较长时间贮存。

2.口服液系指在合剂的基础上,加入矫味剂,按单剂量灌装,灭菌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口感较好,近年来无糖型口服液逐渐增多。

3.酒剂系指将药材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酒剂较易吸收。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4.酊剂系指将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有效成分含量高,使用剂量小,不易霉败。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5.糖浆剂系指含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比较适宜儿童使用,糖尿病人慎用。

6.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

(四)气体剂型

气雾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殊阀门装置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其中以泡沫形态喷出的可称泡沫剂。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喷出的制剂为喷雾剂。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粘膜或腔道给药。

二、中成药分类

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

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12.理气剂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

13.理血剂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

14.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15.治燥剂清宣润燥、滋阴润燥。

16.祛湿剂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

三、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21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2.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3.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此类药物多为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组份,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

4.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这类药物多数含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

3.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23 使用。

5.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6.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第三部分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一、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

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1.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例如三黄片(胶囊、丸)、当归龙荟丸、复方芦荟胶囊。

2.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例如便通胶囊(片)。

注意事项:(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2)24 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1.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例如小柴胡颗粒(片)。

2.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例如加味逍遥丸、逍遥丸(颗粒)。

3.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证。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例如半夏泻心汤等。

注意事项:(1)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2)临证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气血以及寒热虚实的多少选用中成药。

四、清热剂

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例如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黄连上清丸(颗粒、片、胶囊)。

2.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等。例如石龙清血颗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颗粒、胶囊、片)。

3.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例如西黄丸(胶囊)、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膏、片)、如意金黄散。

4.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脉数;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湿热蕴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护肝片(颗粒、胶囊)、茵栀黄颗粒(口服液)、复方黄连素片。

5.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症见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之虚热证。例如知柏地黄丸。

6.气血两清剂适用于疫毒或热毒所致的气血两燔证。症见大热烦渴、吐衄、发斑、神昏谵语等。例如清瘟解毒丸(片)。

注意事项:(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2)注意辨别热证的部位;(3)辨别热证真假、虚实;(4)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可配伍醒脾和胃之品;(5)如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凉药热服法。

五、祛暑剂

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临床以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等见上述症状者。

1.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证。症见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例如甘露消毒丸。

2.祛暑解表剂适用于暑气内伏,兼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口渴等。例如藿香正气水(丸、胶囊)、保济丸。

3.祛暑利湿剂适用于感冒挟湿证。症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例如十滴水。

4.清暑益气剂适用于暑热伤气,津液受灼证。症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等。例如清暑益气丸。

注意事项:(1)暑多挟湿,祛暑剂中多配伍祛湿之品,但不能过于温燥,以免耗伤气津;(2)忌生冷、油腻饮食。

六、温里剂

温里剂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例如附子理中丸(片)、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的危重病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沉细或沉微等。例如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症见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例如小金丸、代温灸膏。

注意事项:(1)凡实热证、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不宜用;(2)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七、表里双解剂

表里双解剂是以解表药与治里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中成药。表里双解剂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三类。临床以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痢疾、胃肠型感冒、急性肾炎等有表里同病表现者。

1.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之证。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表现。例如防风通圣丸(颗粒)。

2.解表清里剂适用于表证未解,里热已炽之证。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见里热表现。例如葛根芩连丸。

3.解表温里剂适用于外有表证而里有寒象之证。临床兼见表寒与里寒的症状。小青26 龙胶囊(合剂、颗粒、糖浆)、五积散。

注意事项:(1)必须具备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方可应用,否则即不相宜;(2)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寒、热、虚、实,然后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3)分清表证与里证的轻重主次。

八、补益剂

补益剂是以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贫血、休克、衰老、退行性病变、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出现气血阴阳虚损表现者。

1.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例如参苓白术散(丸、颗粒)、补中益气丸(颗粒)。

2.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例如归脾丸(合剂)、当归补血丸。

3.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例如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胶囊、片)、人参养荣丸。

4.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症见肢体嬴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例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胶囊、片)、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百合固金丸。

5.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症见腰膝酸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肢体赢瘦、消渴、脉沉细或尺脉沉伏等。例如金匮肾气丸(片)、四神丸(片)。

6.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例如补肾益脑片。

注意事项:(1)辨治虚证,辨别真假;(2)体质强壮者不宜补,邪气盛者慎用;(3)脾胃素虚宜先调理脾胃,或在补益方中佐以健脾和胃、理气消导的中成药;(4)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九、安神剂

安神剂是以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神志不安疾患的中成药。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临床以失眠、心悸、烦躁、惊狂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睡眠异常(失眠)、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者。

1.重镇安神剂适用于心阳偏亢之证。症见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例如磁朱丸、朱砂安神丸。

2.滋养安神剂适用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症见虚烦少寐、心悸盗汗、梦遗健忘、舌红苔少等。例如天王补心丸(片)、养血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片)。

注意事项:(1)重镇安神类多由金石药物组成,不宜久服,以免有碍脾胃运化,影响消化功能;(2)素体脾胃不健,服用安神剂时可配合补脾和胃的中成药。

十、开窍剂

开窍剂是以麝香、冰片、石菖蒲等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神志障碍)、心痛彻背诸证的中成药。开窍剂分为凉开(清热开窍)和温开(芳香开窍)两类。临床以神志障碍、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毒症、肝昏迷,癫痫、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见上述症状者。

1.凉开(清热开窍)剂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例如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胶囊、片、颗粒)、安脑丸、局方至宝丸。

2.温开(芳香开窍)剂适用于中风、中寒、痰厥等属于寒闭之证。症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不语、苔白脉迟等。例如苏合香丸、十香返生丸。

注意事项:(1)神昏有闭与脱之分,闭证可用本类药物治疗,同时闭症要与祛邪药同用,脱证不宜使用;(2)孕妇慎用或忌用;(3)开窍剂久服易伤元气,故临床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

十一、固涩剂

固涩剂是以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五倍子、肉豆蔻、桑螵蛸、金樱子、煅龙骨、煅牡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中成药。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临床以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肺结核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遗尿、神经性尿频、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慢性咳嗽等见上述症状者。

1.固表止汗剂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证。症见自汗、盗汗。例如玉屏风颗粒。

2.敛肺止咳剂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例如固本咳喘片。

3.涩肠固脱剂适用于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脱不禁证。症见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等。例如固肠止泻丸。

4.涩精止遗剂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证或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证。症见遗精滑泄或尿频遗精等。例如缩泉丸(胶囊)、金锁固金丸。

5.固崩止带剂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证。症见月经过多、漏下不止或带下量多不止等。例如千金止带丸。

注意事项: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剂,则有“闭门留寇”之弊。

十二、理气剂

理气剂是以枳实、陈皮、厚朴、沉香、乌药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中成药。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临床以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胸胁胀痛、游走不定、情绪抑郁、月经不调或喘咳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行气剂适用于气机郁滞证。行气剂可分为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等。气滞证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或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例如丹栀逍遥丸、逍遥丸(颗粒)、胃苏颗粒、元胡止痛片(颗粒、胶囊、滴丸)、三九胃泰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片)、妇科十味片。

2.降气剂适用于气机上逆之证。症见咳喘、呕吐、嗳气、呃逆等。例如苏子降气丸。

注意事项:⑴理气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于耗气伤津,助热生火,当中病即止,慎28 勿过剂;⑵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应慎用。

十三、理血剂

理血剂是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

七、水蛭、虻虫、苏木,大小蓟、花蕊石、血余炭、藕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以治疗各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中成药。理血剂分为活血祛瘀与止血两类。临床以刺痛有定处、舌紫黯、瘀斑瘀点、痛经、闭经、病理性肿块,及各种出血病症(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骨折、软组织损伤、疼痛、缺血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病、肿瘤等有瘀血表现及各类出血性疾病如外伤出血、月经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见上述表现者。

1.活血剂又可分为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血、接筋续骨剂。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跌打损伤病证。症见刺痛有定处、舌紫暗、舌上有青紫斑或紫点、腹中或其他部位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等。例如丹参注射液、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血府逐瘀丸(胶囊)、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通心络胶囊、益母草膏(颗粒、片、胶囊)、接骨七厘散、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胶囊、膏、酊、气雾剂)、活血止痛散(胶囊)、舒筋活血丸(片)、颈舒颗粒、狗皮膏。

2.止血剂适用于血溢脉外的出血证。症见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例如槐角丸、三七胶囊(片)。

注意事项:⑴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活血祛瘀剂;⑵逐瘀过猛或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只能暂用,不能久服,中病即止。

十四、治风剂

治风剂是以川芎、防风、羌活、荆芥、白芷及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天麻、鳖甲、龟板、牡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于治疗风病的中成药。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临床以头痛、口眼斜、肢体痉挛、眩晕头痛、猝然昏倒、半身不遂或高热、抽搐、痉厥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面神经麻痹、破伤风、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妊娠高血压、癫痫发作、震颤麻痹、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例如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疏风活络丸。

2.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证。症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例如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华佗再造丸。

注意事项:(1)应注意区别内风与外风;(2)疏散外风剂多辛香走窜,易伤阴液,而助阳热,故阴津不足或阴虚阳亢者应慎用。

十五、治燥剂

治燥剂是以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中成药。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与滋阴润燥剂。临床以干咳少痰、口渴、鼻燥、消渴、便秘、舌红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百日咳、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习惯性便秘、糖尿病、干燥综合征、肺结核、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证。凉燥证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29 干、舌苔薄白;温燥证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例如杏苏止咳糖浆(颗粒)。

2.滋阴润燥剂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燥在上者,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燥在中者,症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燥在下者,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等。例如养阴清肺口服液(膏、丸、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

注意事项:⑴首先应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又须分清温燥与凉燥;⑵甘凉滋润药物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十六、祛湿剂

祛湿剂是以羌活、独活、秦艽、防风、防己、桑枝及茯苓、泽泻、猪苓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中成药。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临床以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腰膝疼痛、屈伸不利及小便不利、无尿、水肿、腹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风湿病、各类骨关节炎、骨质增生及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产后小便困难等见上述症状者。

1.化湿和胃剂又称燥湿和中。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症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例如香砂平胃散(颗粒、丸)、枳术丸。

2.清热祛湿剂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证。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霍乱吐泻、下利脓血便或大便臭秽、小便混浊,或关节红肿酸痛等。例如消炎利胆片(颗粒、胶囊)、妇科千金片、八正颗粒。

3.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证。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水、泄泻等。例如五苓散(胶囊、片)。

4.温化水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和湿从寒化证。症见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泻痢不止、形寒肢冷等。例如萆解分清丸、肾炎康复片。

5.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不化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证。症见小便混浊、淋漓涩痛,或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豆腐渣状,气味酸臭、舌苔厚腻、脉滑等。例如血脂康胶囊、白带丸。

6.祛风胜湿剂适用于风湿痹阻经络证。症见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等。例如独活寄生丸。

注意事项:祛风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多辛燥,易于耗伤阴津,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十七、祛痰剂

祛痰剂是以半夏、贝母、南星、瓜蒌、竹茹、前胡、桔梗、海藻、昆布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病的中成药。祛痰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临床以咳嗽、喘促、头疼、眩晕、呕吐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更年期综合征、癫痫、中风、冠心病、肺炎、高血压病、眩晕等见上述症状者。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咳、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例如二陈丸、内消瘰疬丸、祛痰止咳颗粒。

2.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痰热证。症见咳吐黄痰、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例如祛痰灵口服液、止咳橘红丸(颗粒、胶囊、片))、黄氏响声丸。

3.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症见咳嗽甚或呛咳、咯痰不爽,或痰粘成块,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干少津、苔干、脉涩等。例如养阴清肺丸(膏、糖浆)、蜜30 炼川贝枇杷膏。

4.温化寒痰适用于寒痰证。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例如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5.化痰熄风适用于内风挟痰证。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例如半夏天麻丸。

注意事项:(1)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标本缓急;(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4)辨明生痰之源,重视循因治本。

十八、止咳平喘剂

止咳平喘剂是以杏仁、苏子、枇杷叶、紫菀、百部、款冬花、桑白皮、葶苈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止咳平喘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咳、喘证的中成药。临床以咳嗽、咯痰、哮喘、胸闷、憋气等为辨证要点。根据配伍不同又可分为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炎、肺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症状者。例如蛤蚧定喘丸、固本咳喘片。

注意事项:外感咳嗽初起,不宜单用收涩止咳剂,以防留邪。

十九、消导化积剂

消导化积剂是以山楂、神曲、谷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中成药。消导化积剂分为消食化积剂和健脾消食剂两类。临床以脘腹胀闷、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胀、腹痛或泄泻、舌苔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胃肠炎、胆囊炎、细菌性痢疾等见上述症状者。

1.消食化积剂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症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等。例如保和丸(颗粒、片)、枳实导滞丸。

2.健脾消食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黄体瘦、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例如健脾丸、健儿消食口服液。

注意事项:(1)使用人参类补益药时,不宜配伍使用含莱菔子的药物;(2)食积内停,易使气机阻滞,气机阻滞又可导致积滞不化,配伍具有理气作用的药物,使气行而积消;(3)消导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总属攻伐之剂,不宜久服,纯虚无实者禁用。

二十、杀虫剂

杀虫剂是以苦楝根皮、雷丸、槟榔、使君子、南瓜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作用,用以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中成药。临床以脐腹作痛、时发时止、痛定能食、面色萎黄,或面白唇红,或面生干癣样的白色虫斑,或胃中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等为主要表现。

临床可用于驱杀寄生在人体消化道内的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例如乌梅丸。

注意事项:(1)宜空腹服,尤以临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2)有时需要适当配伍泻下药物,以助虫体排出;(3)驱虫药多有攻伐作用或有毒之品,故要注意掌握剂量,且不宜连续服用,以免中毒或伤正;⑷年老、体弱、孕妇等慎用或禁用;⑸临证时结合粪便检验,若发现虫卵,再辨证选用驱虫剂;⑹服驱虫剂之后见有脾胃虚弱者,适当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毒性中药材是指按已经公布的相关法规和法定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有毒”的药材。其中属于大毒的,是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的28种毒性药材,包括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品种较多,分布于各科用药中,其中不乏临床常用品种。毒性中药材及其制剂具有较独特的疗效,但若使用不当,就会有致患者中毒的危险。且其中的毒性中药材的毒性范围广,涉及多个系统、器官,大部分毒性药材可一药引起多系统损伤,应引起重视。

另外,一些历代本草学著作中没有毒性记载的饮片及其制剂,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其具有严重不良反应,比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等含马兜铃酸,处方中含有这些中药材的中成药,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

因此,临床使用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时应注意:

1.辨证使用是防止中毒的关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有的放矢,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尤其对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体弱者,更应注意正确辨证使用中成药。

2.注意合理配伍。利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合理配伍用药,既可增强功效,又可减少毒性,如配伍相杀、相畏药。

3.注意用量。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安全范围小,容易引起中毒,因而要严格控制剂量。既要注意每次用药剂量,还要注意用药时间,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如孕妇、老人、儿童、体弱者要考虑机体特点。使用此类药,通常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而需长期用药的,必须注意有无蓄积性,可逐渐减量,或采取间歇给药,中病即止,防止蓄积中毒。

4.建立、健全保管、验收、调配、核对等制度,坚持从正规渠道购进药品。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在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同时,应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特别加强中药注射剂、含毒性中药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重视个体差异,辨证施治。制定科学用药方案,避免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掌握含毒性药材中成药的用药规律。

建立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快速反应、紧急处理预案,并建立严重病例报告追踪调查制度。对中药严重不良反应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时,必要时应追踪原始病案、药品生产厂家、批号及原料药的产地、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的工艺方法等。

对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对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地区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监管部门。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发现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病例和在外单位使用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来本单位就诊的病例,应先经医护人员诊治和处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报告。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中成药临床使用时应针对实际情况,监测所使用的中成药品种、数量、合理用药情32 况和不良事件。特别是对风险较大、毒性明确的中成药,如中药注射剂和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可进行重点监测。

处方点评制度和临床药师制度等的落实,可有效地促进中成药临床使用监测,及时获取中成药用量的动态信息、合理用药情况、药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

中成药处方点评内容包括辨证用药、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联合用药及配伍合理性、治疗过程中更换药品或停药的合理性等,定期进行中成药处方点评有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水平。

临床药师可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

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指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一、服务功能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服务内容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效果评估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

三、服务流程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干预方案制定、健康干预措施实施、干预效果评估等。

四、服务区域及其基本要求

(一)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二)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至少有一间。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应当相对独立,若因条件限制,也可与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合用,但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四)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五)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满足上述服务功能要求及开展业务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相关服务区域可以设在同一区域。

五、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应当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应当包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护理人员应当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应当通过相关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

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满足服务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人员配备。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可减少专职医护人员配备。

六、设备配置

(一)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专用文件柜。

(二)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中医健康评估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健康宣教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选择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等设备。

(四)健康干预设备。各类针灸、拔罐、刮痧板等器具,中医治疗设备等。

(五)其他。根据本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需要,配置其他相关的设备、设施。

七、制度管理

(一)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及《“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09年)》等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有关工作制度。

(二)建立并执行基本服务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

(三)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人员考评制度等。

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属感冒范畴)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

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

3、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

4、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会。

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款冬花,金银花。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应早期鉴别。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

糖尿病(中医属消渴证范畴)

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典型病人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为特点,即:“三多一少”。

2、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均有良好疗效。

【预防与保健】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注重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膳食方面:严格控制饮食,忌摄入过多热量,这是降低血糖,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条件。进食的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及工作性质而定。患者可常食猪肾、黄鳝、猪脊肉、淡菜、田螺、山药、玉米须、蘑菇、苦瓜、南瓜等食物。食用植物油,少吃盐,禁食各种糖类,戒烟禁酒。

2.心理、运动、精神方面:对糖尿病要有正确认识,应树立治疗信心,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个人卫生,防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保暖,夏季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破损.防止尿路感染等。做好劳逸安排,适当参加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还可根据病情体质分别选练内养功或太极气功,配合放松功、虚明功等,每天1—3次,每次15—30分钟,以晨起、午后或夜间为宜。

3.①中医药防治方法:糖尿病口渴、多食、多尿,可将黑大豆炒香加天花粉等份研细。每日2次;每次15克内服,有清热、生津、止渴、降血糖功能。②民间验方:猪胰山药汤,有一定效果,用法:猪胰一具,山药60克,煎汤服用。③番白草适量代茶饮。④中成药常36 用消渴丸,金芪降糖片等效果也不错。除此还可采用推拿康复法,一般可推脊椎两侧,并由下而上,摩擦背部,擦背部俞穴,捏捻脚趾。

失眠症(中医属不寐范畴)1.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常见病证。长期失眠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

2.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欢迎。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可适当选用酸枣仁粥、百合杏仁粥、地黄枣仁粥等,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厚味食物,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不宜吃零食饮浓茶等。

2.心理方面:失眠者在睡觉时往往由于急于求人睡反而会不断兴奋和紧张,使感觉越发清晰,加重了失眠和焦虑。这时最好的方法是患者要坦然处之.能睡多久就睡多久。

3.情志方面:喜怒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消除紧张和疑虑。可以调摄情志着手疗不寐,常可用说理开导、宜情易志等,采用音乐疗法及钓鱼、观赏山水等。

4.起居方面:患者生活要有规律,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要热水洗脚,按摩足底、手心,使情绪放松,忌饮咖啡、浓茶、烟酒,避免长时间看书阅报和过分兴奋、忧愁;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温度要适宜,光线要柔和,被褥不宜过硬,枕头不要过高。

5.运动方面: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参加体力劳动。对于提高睡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如:太极拳、气功均有良好效果。

6.服药方面:遵医嘱服药,但不要依赖安眠药。同时可选用桑椹代茶饮或灯心草、竹叶茶、龙眼、枣仁饮等。

脑卒中(中医属中风范畴)

1.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其发病先兆,一般表现为突然昏眩、头痛呕吐、说话不清、半身无力。

2.脑卒中病情凶险变化快,往往病情突然加重。不论首发症状轻重.一定要及时住院观察治疗。

3.争取尽早cT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4.康复治疗是减少致残率的关键.应根据病情尽早开始治疗。【预防与保健】

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l、膳食方面:少吃动物脂肪.不要贪食,禁酗酒,已有动脉硬化者更应注意。多吃蔬菜和植物油,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在天气变化明显的季节更应控制血压。

3.心理方面:防治高血压时,除合理应用药物外,重要的是树立乐观精神,消除思想紧张和顾虑。

4.运动方面:根据身体、自身情况进行散步及打太极拳等适量运动。

5.防治心脏病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环节,当发生脑栓塞时,病人应采取左侧卧位。

6.右旋糖酐及激素有一定作用,抗凝治疗需慎用。

7.做好瘫痪肢体的锻炼。可采用中医针灸、按摩、理疗及语言训练等方法及中药配合综合治疗,效果最佳。

8.预防褥疮及肺部感染发生。9.保持大便通畅。

lO.如病情加重,经cT复查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应及早做手术。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2.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3.本病以冬季发作为主,中老年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

4.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其l临床症状、特征及发病规律,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其“未病(发作)先防.冬病夏治”的治病求本治疗原则,在l临床应用时每每取得满意疗效。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肥甘、厚昧、辛辣、过咸食物。可常吃白萝h、花生、百合、银耳、猪肺、梨、胡桃仁、罗汉果等食物。

2.起居方面:首先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注意戒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劳逸适度,避免感冒。及时控制、防止发展成为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的发作。

3.情志方面:要保持稳定的情绪,消除引起紧张和不愉快的因素。

4.运动方面: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如练气功、太极拳、平地行走等。有较好效果,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御寒抗病能力;加强耐寒锻炼,如从夏季开始。每天用冷水洗手、洗脸、洗鼻、擦身;另外可加强呼吸锻炼.每天作呼吸操15—20分钟等。

5.对反复发作者可取冬病夏治,用中医药扶正固本。如:北芪、灵芝等.另可用敷贴疗法,或口服“玉屏风散”、“朴中益气汤”等。

另外,内伤咳嗽在缓解期间,应坚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颈椎病(中医属骨痹、肩颈痛、眩晕范畴)

1、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问盘的结构变化,压迫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颈椎病或颈椎综合症。

2、根据颈椎病的临床不同特点属中医骨痹,肩颈痛。眩晕等范畴。

3、临床表现:

颈肩背疼痛,活动明显受限,甚至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疼痛为酸痛、钝痛或烧灼痛;眩晕、耳聋、耳鸣、恶心、呕吐,常因头部转动诱发或加重;头痛、枕部痛、视物模糊、心律紊乱、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发凉、多汗;慢性进行性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如:无力、颤抖、打盹.腿易伴倒等。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多食瓜果、蔬菜、蛋类、瘦肉,忌食生冷,并可根据病情选用五加皮酒、苡米粥、核桃仁粥、枸杞酒、龙眼肉粥等。

2.运动方面:坚持自身锻炼:即每日起床后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各50次,活动幅度宜大,速度宜慢。如:可做体操、太极拳、健美操、气功等运动。气功可选练站桩功.铜38 钟功.每天l一3次。

3.起居方面:注意劳逸结合,要有充足睡眠,注意颈部保暖,不要伏案工作过久,要不时地活动颈部。或采用自我按摩风池、风府、列缺等穴。

4.注意避免长时间低头屈颈工作,经常作颈部及肩部功能锻炼,纠正不良的坐卧等生活习惯和姿势,避免感受风寒、防止外伤。

5.症状比较严重,应接受医生手术治疗方案。

冠心病(中医属胸痹、心悸等范畴)

1、心病发病率很高,加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近年来有逐渐年 轻化的趋势。

2、冠心病以心绞痛最常见,其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骨后缩窄性疼痛。

3、心肌梗塞病情凶险,典型症状为持续剧烈胸痛及全身症状。

4、冠心病病情变化快,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住院治疗。【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胆固醇。多食清淡之品,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味食物及豆类等含植物蛋白质食物,如黑木耳、香菇、海带、无花果、红枣、胡萝h等,食用油以豆油、玉米油为佳。少吃甜食,少吃盐,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或浓茶。适量食用柑橘有益于冠心病的治疗。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衣着柔软宽松,利于血液流畅,合理调节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饭后不应立即就寝,睡眠右侧卧位,双腿微屈曲,夜间不要独居一室。

3.运动方面:避免剧烈活动,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和适当的运动,对于防治和减少肥胖有一定的益处。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运动强度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不增加心率和血压,不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为原则,即做到“力所能及,动中有静”。

4.心理方面: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尤与心病关系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精神要开朗、乐观,不要背包袱。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完全可以通过防治减轻或消除症状,应与医生积极配合,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及情绪激动,保持心理平衡。

5.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

6.中药对于降脂亦有较好效果,无副作用。如山楂、泽泻、葛根、首乌、桑寄生、灵芝、决明子等泡水代茶饮也有益。

高血压病(中医属眩晕、头痛等范畴)

1、高血压最新标准是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ITllllHg为高血压。

2、根据临床体征高血压病分为三期:I期无心脑肾损害;Ⅱ期有心肾损害;Ⅲ期有脑出血、脑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以头痛(胀)眩晕、血压升高为主。

4、争取尽早判断病人病情,及时治疗。【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低盐清淡(食盐每天控制在6克以下),食物以低脂肪、低胆固醇和适量蛋白为主,如:豆浆、豆腐、牛奶、鸡蛋、鱼、虾、瘦肉等,还需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洋葱、芹菜、荠菜、绿豆、冬瓜、紫菜、苹果等。还可以服用一些有效的单方草药,39 如野菊花、枸杞子、天麻、山楂、桑寄生、草决明、黄芩、双钩藤、葛根等药,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且没有什么副作用。另外可根据个人饮食习惯食用糖醋大蒜头、牡蛎香菇汤、玉米须茶、芹菜鲜汁茶、陈皮山楂乌龙茶、白菊花茶等。戒烟限酒,忌辛辣,限高粱厚味之品,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下蹲和立起时勿过猛过快,最好用坐式马桶。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精神紧张,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寒冷刺激,尤其冬三月。晚饭后不宜饮用浓茶和咖啡。

3、运动方面:可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及散步:每周五次,每次30分钟。气功一般以静功为主,适当功如送静功、放松功等。

4、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平和、开朗、切忌发怒、急躁而导致病情加重。可鼓励病人参与娱乐康复活动如园林、钓鱼、书画、弹琴赏月等活动,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5、定期进行血压测量,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获得降压效果后,不要停药,使用维持。

6、如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及心前区痛症状及时就医。

胆囊炎、胆石症(中医属胁痛范畴)胆囊炎大多数由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主要症状为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有恶心、呕吐和发热。

1.慢性胆囊炎多数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不适,慢性消化不良等。

2.胆囊炎、胆石症发病部位在胆,与中医胁痛相似,故归属于中医胁痛范畴。【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和鱼类。少吃肥肉、奶油、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脂肪类食物;食谱以瘦肉、鱼、豆制品、蔬菜、水果及米面为主;可选用萝h、白菜、香菇、木耳、茭白、马兰头、山楂、玉米须、绿豆、赤小豆等。如:马兰头炒千丝,茭白炒肉丝、绿豆甘草汤或可用金银花、玉米须、金钱草煎汤代茶饮;忌食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饮食要细软易于消化,少吃多餐。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刺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寒冷刺激。3.情志方面: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可减少胆囊炎的发作。

4.运动方面:可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

5.胁痛除药物治疗外,尚可配合针法、灸法、推拿疗法效果更加。

6.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右上腹剧痛.并向右肩放射痛感,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甚至出现黄疸,应速送医院治疗。

胃炎(中医属胃脘痛范畴)

1.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2.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类。

3.患者大多表现为饭后饱胀、泛酸、暖气、无规律性上腹部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4.中医对脾胃疾病的治疗,灵活多变,治法万千,独具特色,疗效满意,深受病人欢迎。

【预防与保健】

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精神与饮食方面的调摄。

1、膳食方面:避免进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饮食和药物(如辛辣食物、水杨酸盐类、泻药等)、饮食有节、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饮料和食物,细细咀嚼后咽下。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2、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烟、酒等。

3、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刺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寒冷刺激。

4、情志方面:保持心情舒畅,情绪要稳定、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5、有胃部胀痛者,可服用解痉止痛药。

6、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

另外,胃炎病人平紊应注意观察大便情况。素常可选用中药汤剂、验方调治。胃脘痛痛甚之时选用针灸、推拿、敷贴、穴位压迫、耳穴、按摩等疗效显著。如足三里,中脘等穴能够有效的缓解胃痛,使用方便,见效快。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学称为“粉刺性乳痈”)

一.生活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脓肿切开后取半卧位。

2.勿穿紧身上衣及佩带过紧的胸罩,致使乳头凹陷。

3.保持乳头清洁干燥,经常清除乳头部粉刺样分泌物,预防再次感染。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5.及时纠正先天性乳头凹陷。6.保持大便通畅。二.情志

控制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心理,以防气郁化火。三.饮食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食清热利湿之品,如米仁、绿粥,忌辛辣、刺激、肥甘食品及鱼腥发物。

四、食疗

1.可选用鹌鹑一只,去毛及内脏,加枸杞子30克,菟丝子15克,葫芦巴9克,加水煮熟后,去药加盐,味精,糖适量调味,食肉喝汤。

2、乌骨鸡一只,去毛,洗净内脏,黑豆250克,黑木耳30克,香姑10克,同煮熬汤。

肛瘘

一.生活

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忌久蹲、久坐、大便过度努挣。

2、发现肛周脓肿,应切开排脓,避免炎症扩大,肛瘘病人应及早治疗。切开外口引流者,要注意引流通畅,避免肛瘘外口堵塞,防止因脓液蓄积而引发新的瘘管分支。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强提肛肌锻炼,促进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二.情志

时而流脓,久治不愈,病人情绪抑郁,落落寡欢,了解其心理活动,开导、解释,介绍周围成功病例,解除忧虑,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

三.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及高纤维素。如:冬瓜、海带、荠菜、芹菜、绿豆、萝41 卜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与肥甘厚味之食。戒烟酒,不暴饮暴食。

四.食疗

1、鲫鱼豆腐汤:鲫鱼100克,豆腐100克,水,调味料适量。鲫鱼洗净,油煎后,放水煮汤,待汤沸后,放人切成块状的豆腐,小火炖煮,加入油、盐调味。具有健脾宽中、开胃利湿之功效。

2、瘦肉梗米粥:瘦肉50克,梗米100克,水,调味料适量。瘦肉洗净,制成糜状,梗米洗净煮粥,再加入瘦肉糜,加入料酒、调味料煮熟即可。具有补脾养胃、养阴益血在之功效。

便秘

一.生活

1、起居有节,生活规律。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可经常强忍便意,以免形成习惯性便秘。

2、产妇和年老体弱者,应坚持做提肛锻炼: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提,每日做3次,每次10~15分钟。身体条件尚好者也可做仰卧起坐,以增强腹肌和其他排便肌肉的力量。

3、每日晨起空腹饮一杯盐开水或用蜂蜜冲茶代饮,以润肠通便,同时顺时针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二.饮食

饮食中应富含纤维素,可多食芹菜、黄瓜、马齿苋、荸荠、西瓜、柚子、生梨等凉性多纤维的蔬菜水果;也可选用黑芝麻、胡桃仁煮粥及红枣银耳羹食用以润肠通便;平时也可以芦根、夜菊花、金银花、决明子等泡茶代饮。不食辛辣、煎炸之物。不饮烈性酒。

三.食疗

1、百合蜂蜜饮:百合50克,蜂蜜、白糖各适量。将百合加水煮至熟透,放人蜂蜜白糖调匀即可。当点心食用。具有滋阴润肠之功效。

2芋头粥:梗米50克,芋头250克,油、盐各适量。将芋头去皮切块,梗米淘洗净,将梗米与芋头一起加水同煮粥,粥成用盐、油调味,随时服用。具有散结、润肠、利便之功效。

痔疮

一.生活

1.养成每日排便的良好习惯,排便时勿久坐久蹲努挣,保持肛周清洁,纠正便时看书阅报等不良习惯。

2.注意个人卫生,便后及时以温水或中药洗液熏洗肛门处。内痔脱出不能回纳者应用手轻托回纳。平时应穿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内裤应勤换洗。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久站久坐者应每隔2小时进行一些改变体位的活动。平时可进行提肛功能锻炼: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提,每日做3次,每次10~15分钟。

4.遵循早诊断早治疗原则,对便秘、腹泻、肠炎、痢疾等疾病应积极彻底治疗。积极防治易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二.情志

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开阔,戒怒少思。

三.饮食

饮食有节,宜清淡,不暴饮暴食,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少食或不食辛辣、煎炸之物。戒烟酒。

四.食疗

芦根茶:芦根100克,白糖、水适量。芦根洗净,加水煮沸后静置10分钟,加白糖少许,随时服用,可代茶饮。清热解毒。

慢性结肠炎

一.生活

起居有节,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腹部注意保暖。平时可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及指压足底,有增强脾胃运化作用。

二.情志

调畅情志,保持情绪稳定、开朗,消除忧虑、悲伤、急躁等不良情绪刺激。三.饮食

注意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不吃生冷、油腻、辛辣、煎炸类食物,少食多纤维食物及牛奶、奶制品。

四.食疗

1、无花果炖猪瘦肉:无花果60克(干品)、瘦猪肉100~200克,水,油、盐、料酒等调味品。将二者加清水适量放人瓦锅内炖熟,加调味品适量即可。具有健胃理肠、消炎解毒之功效。

2、酒闷乌鸡:乌骨鸡1只、黄酒100~200克,盐、料酒等调味品。将乌骨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后放于罐内加黄酒密封,蒸熟即可。具有补中益脾、温中开胃之功效。

中风

一.生活

1、居住环境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一般为18-20摄氏度,湿度30%-60%较为适宜。

2、脑出血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加床档护栏,防止患者坠床,并根据病情取适宜体位,脑出血的患者给予头部抬高15度,并尽量避免移动头部。

3、卧床休息时要保持患肢的功能位,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

4、对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差,皮肤营养发生障碍,易发生褥疮,故应保持床褥的清洁、平整、干燥、柔软。

5、保持大便通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食用些粗纤维食物,如粗粮、新鲜蔬菜及水果,排便时勿用力过度,必要时予开塞露等润肠通便。

二.情志

耐心听患者倾诉,疏导患者情绪使其得到宣泄,保持情绪稳定。三.饮食 饮食原则:

1、低盐、低脂、易消化,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者可鼻饲流质。

2、禁食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3、禁用辛辣、刺激、煎烤食物和易动风、生风的食物。四.食疗

1、黑大豆500g加清水,入砂锅内煎至粘稠,每日三次,每次服1匙,含服,慢慢咽,适用于中风后语言不利者。

2、乌骨雌鸡一只,去肠杂内脏,洗净,加黄酒、清水各一半,烧至骨酥肉烂,分顿食肉饮汤,数日食毕,适用于中风后行走不利者。

3、煨猪蹄筋方:猪蹄筋30g将温油发过的猪蹄筋加适量水,文火煨烂后加调味药。用法一日食30g,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猪蹄筋有舒筋活络,补肝舒筋的作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下肢静脉曲张继发小腿慢性溃疡

(俗称:“老烂脚”)一.生活

1、避免久站与负重,患足宜抬高,减少走动,患肢避免蚊虫咬伤、碰伤、撞伤。有皮肤破损和感染时要及时治疗。

2、溃疡愈合后宜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保护。

3、注意皮肤清洁,平时可用温水及中性肥皂清洗,洗后擦拭干净,并涂以润滑油,如有瘙痒,切勿瘙抓,可涂药膏止痒。

二.情志

本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烦躁、焦急的心情。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

三.饮食

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选用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番茄、黄瓜、藕、丝瓜、冬瓜等,禁食海鲜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

四.食疗

1、伴下肢曲张者,可选用一些通络或软化血管的食品,如:山楂、马兰头、芹菜、丝瓜等。

2、黄鳝500克,黄芪50克,先将黄鳝活杀,去内脏,洗净,切断,与黄芪共炖煮后吃汤及黄鳝肉,使用于下肢溃疡,久不收口,体质虚弱者。

丹毒

一.生活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及皮肤黏膜的破损,彻底治疗足廯,防止下肢丹毒发生。

3、保持大便通畅,以泻热利湿。

4、症状改善后,不宜过早停药,继续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5、对于下肢丹毒,宜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二.情志

控制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心理,以防气郁化火。三.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健脾、益肾、利湿食物。可食米仁汤、赤豆汤、绿豆汤、菊花茶、金银花露等。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

四.食疗

1、可选用鹌鹑一只,去毛及内脏,加枸杞子30克,菟丝子15克,葫芦巴9克,加水44 煮熟后,去药加盐,味精,糖适量调味,食肉喝汤。

2、乌骨鸡一只,去毛,洗净内脏,黑豆250克,黑木耳30克,香姑10克,同煮熬汤。

痹证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

包括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等症。原因

1、感寒伤湿,久卧潮湿之地,涉水冒雨,经络受阻;

2、素体阳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气血不畅,寒凝脉络;

3、年高龄老,肾精亏虚、气血不足,骨质失养流失、遇冷则发。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防寒保暖,不久居、久卧寒湿之地,不涉水冒雨;

2、素体阳虚之人或年老之人可长服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鹿茸、干姜、党参、人参、桂圆、枸杞等茶饮之品,提高免疫力;

3、“冬病夏治”,风湿之人夏季可行针灸、艾灸、火罐等治疗,或服中药煎剂。

腰痛

腰痛包括西医的外伤、劳损、肾病等。原因

1、久坐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衣着冷湿致经脉受阻、气血不通;

2、跌打损伤,长期久坐久立,致使气滞血瘀而发腰痛;

3、久病体虚或年老精血亏虚,或房室过度等,致使肾精亏损而发腰痛 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保暖防寒,不久坐,不居住潮湿之地,不涉水冒雨;

2、长期从事坐、立工作的要适时活动腰部,避免久坐久立;如坐姿久时,要起立做腰部旋转,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交替运动。

3、外伤劳损可用针灸、火罐、温炙、穴位封闭等治疗;

4、生活有规律,不可纵欲过度,年老精血亏虚之人可长服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金肾气丸等。

水肿

水肿病包括西医的肾炎、心衰、肾病综合症、营养不良等。原因

1、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表;

2、居住卑湿或水涉冒雨,内侵伤脾,脾失健运,水湿不能下行;

3、房室不节,或精神过用、损伤肾气,开合不利。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保暖防寒,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预防感冒;

2、居住避湿,不涉水冒雨,不可纵欲过度,保持乐观情绪;

3、禁食盐醋、虾、蟹食品,积极治疗肾炎、心衰、高血压、贫血等病;

4、平时可用黄芪、枸杞、桂圆、车前子、玉米须等代茶饮,尿蛋白不退者,可用黄芪、鲤鱼烧汤服食。

淋证

为小便频数,清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尿道不利,分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包括西医的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证。原因

1、喜食肥甘酒热之品,热煎尿液,炼液为石,而成石淋,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而成血淋;

2、喜怒伤肝生火,郁于下焦,膀胱之气化不利,发生小便艰涩而痛,成为气淋;

3、房室劳伤,过度纵欲,致脾肾气虚,遇劳即发,而成劳淋,小便混浊如膏而成膏淋。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少食或不食肥甘酒热之品,出现尿频、急、腹痛、血尿等症要及时就医,平时多喝水,可用中药车前子、玉米须、金钱草、郁金等煎水代茶饮;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少食大热补药,如鹿茸、狗肾等;

3、节制房室,不可过度,女性患者性事之后要及时排尿,保持外阴清洁,禁止盆浴,注意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卫生。

胁痛

包括西医的胆结石、胆囊炎、脂肪肝等。原因

1、多食肥腻油煎食品或暴饮暴食,湿热交织于肝胆,炼液为石;

2、情志失调,气机郁结,肝失条达;

3、气郁日久,气滞血瘀。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条达,郁闷不舒时可服逍遥丸、舒肝理气丸;

2、饮食宜清淡,少食油煎炸食物和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蔬菜水果、鱼类、瘦肉,避免过食生冷以免诱发本病;

3、胆结石患者可用中药金钱草、银花、米须、郁金等沸水冲泡代茶饮用,也可服用活血祛瘀通络中药处方:柴胡、当归、红花、山甲、桃仁、大黄等。如肝阴不足之肋痛隐隐,为血少不能养肝脏,可服用中药“一贯煎”方: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酌加合欢皮、玫瑰花泄肝调气;

4、如发生上腹剧痛、目睛黄染、皮肤色黄,要立即就医治疗。

胃脘痛

包括西医的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原因

1、嗜食生冷、饥饱无常、损伤脾胃;

2、禀赋不足,阳气衰微,易受寒冷;

3、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4、过量饮酒、暴食或多食不易消化、粗糙食物及辛辣食品,损伤胃络,迫血妄行。

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饮食有规律,忌食生冷、辛辣之品及不消化之粗糙食物,少饮酒,不可暴饮暴食。出现胃出血症兆要立即送医院急诊;

2、保持乐观情绪,不可过急过躁、愤怒抑郁;

3、阳虚胃弱之体要注意保暖,食宜清淡、细软,少食多餐。

消渴

以口渴补饮,多食而消瘦,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有甜味为特征,属于西医糖尿病范畴。

原因

1、数食甘美、醇酒厚味,损伤脾胃,酿成内热,消食耗津;

2、姿情纵欲,肾虚精耗,固摄无权,则小便频数混浊。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少食甘美之餐,严控摄入各种水果,如苹果、梨、蜜饯、糖等;

2、可多食养阴生津、护胃滋肾之品,如石斛、麦冬、菊花、枸杞、百合等代茶饮用;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感染;

4、生活有规律,不可纵欲过度,保持乐观情绪;

5、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初发轻型糖尿病可服用中药煎剂,如天花粉、玉竹、石斛、麦冬、葛根、银翘、知母等或中成药,如金降糖片、玉泉丸、渴乐宁等。

咳嗽

咳嗽包括西医的上感、慢支、哮喘等。原因

1、肺卫不足,外感寒冷之邪而致;

2、他脏有病,累及肺脏。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哮喘、慢支发作,可长服中药成方“玉屏散(丸),以提高抗病能力;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常开窗,不可久居空调房;

3、不抽烟少饮酒,多食蔬菜水果,如梨、百合、白果;

4、积极治疗他脏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

5、“冬病夏治”,夏季可用针灸、药贴、火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及中药补肾健脾宣肺,进行预防治疗,以防冬秋季发病。

眩晕

眩晕包括西医的高血压、脑缺血、脑梗塞、颈椎病等。原因

1、急躁易怒,思虑忧郁致肝阴受伤、肝阳上亢、上扰脑室而晕眩如高血压;

2、心脾不足、生化无源,或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血不能上奉于脑,气血不足,血不归经,如贫血,宫血,白血病,美尼尔斯综合征等;

3、血脉瘀阻,脉络不通气血不能上养脑窍,如颈椎病、高血脂、脑缺血等;

4、年高龄老肾精不足,或房室过度,肾亏髓空而发眩晕,如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等。

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情绪平和,不急不躁,与世无争,淡泊人生,坚持服用降压药;

2、膳食合理,低脂低盐低糖,多食蔬菜水果,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3、生活有规律,不可过劳过虑,锻炼适当,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4、从事久坐低头的工作者要经常适时活动头颈部,预防颈椎病;

5、节制房室,不可纵欲;

6、老人多与外界交流,如可参加老年大学,平时常看报纸、电视,多食核桃、黑木耳、鱼油、蜂蜜等,预防老年痴呆,可用天麻、菊花、山查、枸杞子、丹参等代茶饮。

胸痹

胸痹包括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原因

1、素体阳虚、劳作过度、或感寒受冷、痹阻脉络;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或过度饮酒;

3、病延日久、气滞血瘀、经脉瘀阻。根据您目前情况,建议如下:

1、保暖防寒避湿,注意季节气候变化;

2、不食肥甘厚味,不过量饮酒,不食生冷,多食蔬菜水果;

3、不可过喜过悲,过度劳累,随身携带常用药物,如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4、生活规律,保持二便通畅,情绪稳定,锻炼适当。

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

XX乡镇卫生院

时间:xx年x月x日 地点:

咨询主题:钙与人体的健康

一活动目的:

1、提高本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宣传中医药在一些常见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使居民朋友们掌握一些钙与人体的健康知识。

4、切实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居民朋友解决自身健康问题。

二、咨询内容:

1.问: 现在人为什么缺钙,致病的原因?

答: 一个脂肪过剩,脂肪进去后经过消化分解吸收,给人提供能量。脂肪吸收的基础是什么?就是需要钙的,脂肪越多,钙流失越大,钙是促进脂肪燃烧的,由于现在人的生活好了,脂肪吃得太多了,都是大鱼大肉,反过来钙要促进它燃烧,就要丢失,钙不足了。脂肪越来越多,胖子越来越多,钙丢失越来越大.二个原因,人为什么缺钙,现在人都爱喝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营养学公认,碳酸饮料喝得越多,钙丢失越大。为什么?钙是碱性的,碳酸饮料是酸性的,喝得多,是不是要碱性的东西来弥补啊?这钙丢失越大,所以现在人缺钙的现象非常普遍。

2.问: 钙缺乏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答:一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为什么?大家看,肾主骨,也就是人老,肾先老。为什么呢?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吃的东西太好了,造成岁数越大,肾越亏,骨关节反应越强烈,人老骨先老,其实是人老肾先老,反映在骨头上。骨关节是怎么回事呢?症状是什么?这是人的骨头,骨头是怎么组成的?里面有好多的梁,用它来支撑骨头。骨头的营养从哪里来?就是靠这些骨小梁生长的,但它需要血液来滋补。人越老,肾越亏,肾是气,气不足,血是不是就不足啊!血进去的就少了。骨头是24小时支撑着人体啊,老是不给人家供血,骨小梁撑不住了,老了。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是不是就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是不是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不就越来越矮了吗,就是肾主骨,出的问题。

二从中医来讲,黑豆是补肾的。从西医来讲矿物质是补肾的。无论中医、西医都认为矿物质缺乏会造成肾功能减弱。咱们再来谈钙为什么是补肾的。每个时辰对应着每个脏器工作,肾是十七点到十九点工作。人吃天然的东西,一、里面维生素多,二、矿物质是最多的,再往下看,十七点到十九点是酉时,是鸡,肾是鸡,鸡是不是经常吃点砂子啊?为什么?它不就是补钙吗。古人讲了,要补点矿物质,现在发现最主要的就是补钙,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补钙是补肾的。

3.问: 补肾的目的就是强骨的对吧?

答: 所以人老骨头先老,多吃点钙啊,是不是就延缓衰老了,就健康了。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如果钙足,血管运行通畅,得病的几率就小多了,心脑血管病就很少了吧?钙是多么重要啊。举个例子,过去有种病叫肺结核,医学发展的非常好,把肺结核给控制住了。现在为什么又上升了?原因就是在于饮食不合理,一个是辣椒吃的过多,再一个就是钙的缺乏。很多人在检查身体的时候,看见肺部有感染了,大家想一想,钙是干嘛的?如果钙缺乏,它49 能钙化吗?如果钙充足,它才有机会钙化啊!想想以前得了肺结核怎么治,第一个,要多晒太阳,就是要产生维生素D,第二个,就是要喝牛奶,牛奶中钙多呀。一边让你多补钙,一边又多晒太阳,多产生维生素D,让肺里面钙化了,肺结核不就好了吗。那是过去,现在不能用这方子了,因为现在的人肉吃的太多了,钙丢失太大了,怎么办?从预防学角度来看,咱们只有每天吃点钙。如果出了问题的就要大量的补钙,把它给调过来。据医学统计,钙缺乏跟106种病有关系,钙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也就是我说的,要想身体棒,先把钙吃上。因为钙参加人体从头到脚每一项生理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4.问: 有的人说钙补多了,容易得结石对吧? 答: 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很简单,你去问问,那些得结石的人有几个是补过钙的?不用争论。为什么得结石?人是一个自稳的系统,当人体缺钙了,人体有一个器官叫甲状腺,它会从骨头里面调出钙来,维持平衡,这叫惰性钙,不是活性钙,来弥补这个平衡。时间长了。最后会出现骨质疏松了。从新的观点来说,补钙就还预防结石。甲状腺从骨头里面调出来的是惰性钙,咱们吃的是活性钙,惰性钙出来后肯定不参加生化过程了,它跟草酸结合,就形成了结石。如果补了活性钙,甲状腺就不用从骨头里面调钙了,正好预防了结石。

5.问: 还有人说补钙多了骨头脆,对吧? 答: 这也是个误区。从1922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类补钙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因为补钙而发病的例子。那为什么有人说补钙多了骨头脆呢?很多病例发现,不是钙多了,而是维生素D多了。为什么?过去的人认为,补钙就要补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但是钙,人体会缺,维生素D,人体并不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维生素D可以从食物中来,还有一个来源,即每天晒10分钟太阳,就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如果你再摄入进来,维生素D是不是就多了?多了后就慢慢储存起来。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多了就中毒。大家看,肝是代谢脂肪的吧,多了就容易引起肝中毒、肝硬化。肝硬化了,是不是就缺血了?哪儿缺血了,哪儿就反应出来了。所以是维生素D中毒了,并不是钙中毒了。

6.问: 喝骨头汤补钙? 答: 是个最典型的误区。实验,买了8公斤骨头,熬了4个小时,最后浓缩到19毫升里面,钙只有33毫升,钙根本就不多,所以这是典型的误解。喝骨头汤的好处在哪?补充的是胶原蛋白,它是促进骨头吸收钙的。要把这些观点调整过来。

7.问: 钙要补充多少呢?

答: 国家的标准是正常人每人每天补充800到1500毫克,这个标准是怎样定的呢?参照过去美国FDA的标准定的,是针对正常人的。

8.问:如果人得病了,还能按正常量那样去补吗?

答:绝对不行,你得加量啊,要与时俱进,不要老死套一个标准。有的人说,我的血钙不缺。什么人血钙才会测出来?第一个,刚做完大手术的,第二个,卧床不起的。正常人没有一个是低的。为什么?人是一个自稳系统,会从骨头里面调出来,你不可能缺钙,再有一个,血在人体占1%,钙占99%,你能拿1%来测99%吗?还有人说血钙高,那是症状,肯定有病了,你的病在哪里,并不是你钙多了,而是你钙的吸收出现问题了。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不是钙多的原因。认为钙多,是过去的观点,现在都知道是不对的了。卫生部王隆德副部长说:中国人必须进行膳食革命了!为什么?一是因为现在人吃的太精致了,二是食物内的营养缺乏的太厉害了,咱们吃饭的时候把钙吃上不就解决了吗!

第二篇: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培训材料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培训材料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和管理

1、各镇政府成立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镇长任组长,卫生院院长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要求从2010年开始成立,如有镇领导、院长调动必须调整,所有成立领导小组的文件必须按照正规行文格式,并且加盖镇政府印章,一份留存,一份报医政科。

2、各卫生院成立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领导小组,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中医管理科科长、中医科、中医专病科室、中药房、办公室等有关科室人员为成员。从2010年开始成立,如有院长或其他成员调动必须调整,按照正规行文格式,加盖医院公章,一份留存,一份报医政科。

3、设立专门的创建办公室,要求有醒目的门牌,并配备电脑、打印机、档案柜、办公桌椅等必须的设施,相关制度上墙(包括镇领导小组、院领导小组、中医药管理条例摘要、本院创建安排)。

4、上报各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在有关医疗卫生的章节中添加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有关内容。电子版上报,院内要打印一份归档。

5、上报各镇2010、2011、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在

每年的工作计划中体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内容,并注意内容不要雷同,要按照创建工作序时进度添加。电子版上报,院内要打印一份归档。

6、整理各镇创建工作会议记录,要用政府会议记录本,每年要有不低于两次的专门会议,年初可以安排工作,年终对当年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每次会议均要有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主持人、有关领导讲话以及记录者签名,每次会议记录不能少于两页纸,院内保留一份复印件,一份上报。

二、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一)中医院

1、床位数要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设立,尽快办理床位扩编工作,争取加分。复印《医疗机构许可证》上报。

2、要设立12个一级临床科室,科室命名符合规范。上报医院报表。

3、按照标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上报全院设备清单。

4、中药房、煎药室设臵符合规范,扩大煎药室、中药库规模。信息化管理中要将中医门诊、住院列为重要单元。

5、设立基层指导科,要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每年要开展不少于两次的针对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技术指导,指导要有记录,原件留存,复印件上报。

(二)人民医院、铁路医院

1、中医临床科室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

准》的要求。

2、中药房设臵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要求。

(三)镇卫生院

1、各镇卫生院均要设立中医科、中药房,要达到《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的要求。要设立针灸、推拿、理疗科室,有条件的单位设立专病专科,并将有关科室集中设臵,形成中医小区,要在装饰装潢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2、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上报镇卫生院中医诊疗设备统计表电子档。

3、设臵中药房并配齐有关设备,配备300种以上中药饮片,上报镇卫生院中药饮片登记表电子档。

4、为辖区村卫生室配备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刮痧、火罐、针灸理疗床等设备,要将各村卫生室中医诊疗设备统计表电子档汇总上报。

4、要保证辖区内40%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100种以上的中药饮片,以村为单位上报中药饮片登记表,所有村卫生室均配备50种以上中成药,上报村卫生室中成药登记表。

5、开展针对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技术指导,每年不少于两次,要有指导记录,复印件上报。

三、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各单位上报卫生技术人员登记表、医药人员登记表、中医药人员登记表、中医药人员基本情况汇总表电子档。统计口径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人员比例要符合规定要求。

2、各镇卫生院上报村卫生室人员登记表、西学中人员登记表电子档,统计口径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

3、将中医药人员毕业证、资格证、职称证、执业证原件收齐备查,复印件上报。将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西学中人员合格证收齐备查。

4、各单位开展面向本单位医务人员的《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培训,培训要有通知、签到、课件、考试、照片。《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书籍由卫生局统一采购。

四、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中医院按照标准的要求开展省级以上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加强急诊科建设,从2010年起每月上报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统计表。有关指标要大到或超过细则的要求。

2、人民医院、铁路医院上报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登记表。中医科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本科室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70%,日均门诊人次占全院日均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5%。建立中医参与会诊、转诊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上报每月会诊登记表、会诊申

请单复印件。

3、各单位从2010年起统计上报中医药量逐日统计表、汇总表,要保证达到标准的要求。各镇卫生院统计上报辖区各村卫生室中医药量逐日统计表、汇总表。每日处方中、西药分开装订,只要该张处方上有一种中药或者中成药的均视为中药处方,鼓励临床医生多开中药、中成药。要保证处方、门诊日志、收费收据、统计报表四一致。

4、中医院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配备设施设备,成立推广师资队伍和专家指导组,要求有红头文件,日期为2010年上半年。2011年开展针对本院及各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的推广培训,培训要求有通知、签到、备课、考试、照片。

5、各镇卫生院、中医院准备2010年至今的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康复运行病历备查,其中运用中医药康复手段治疗比例不能低于70%。

五、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1、中医院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要有红头文件,并配齐有关设备设施。自2010年起每年均要开展对镇卫生院的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指导,知道要有记录,并上报复印件。

2、各镇卫生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留有记录,要将本单位健康档案进行再整理。

3、各镇卫生院2010年起每年均要有不少于4种有中医

药内容的健康教育资料、不少于两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原件备查,文字资料复印件上报。每年4次宣传栏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底稿、照片留存,照片上报。每年开展一次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要有照片、咨询材料。每年举办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要有照片,讲稿。同时要为辖区内村卫生室制作科普宣传展板等,每年4次,底稿留存,照片上报。

4、孕产妇健康档案、重点人群健康档案、慢病档案重要体现中医药方法的运用,各单位要组织专人对辖区内有关档案进行再整理,保证抽查时不失分。

5、各单位制定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传染病防治预案,并体现中医药参与预防内容。

六、提高中医药服务满意度和知晓率

各单位院长、副院长、医教科长、创建联络员、医务人员、村卫生室工作人员都要熟悉创建政策和中医药基本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要做好应对访谈的准备,同时要强化对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满意度和知晓率。

七、材料上报要求

各单位要迅速开展材料收集整理工作,所有需要上报的材料截止日期为2012年5月10日。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日

第三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眉县人民医院眉县人民医院属国家二级甲等

医院,现设有床位300张,专业技术人员289人,22个临床医技科室,中医科、康复科是我院主要临床一级科室之一,多年来院领导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各级领导部署安排下,现设有中医门诊诊室3个,康复病房1个,中医病床15张。近两年招纳中医临床、康复专业本科生6名,中医科、康复科现有中医工作人员12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2人,初级职称5人,中医科、康复科在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康复阶段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高效、价格低廉优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好评,去年中医科门诊量突破9100余人次,住院病人 390 人次,会诊90余次。现就目前中医事业发展现状及目标汇总如下:

现将我院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2010年是我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关键的一年,也是创

建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院在县卫生局和县中医院的领导下,按照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筹备,层

层落实,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成立组织,狠抓落实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万松源为组长、书记朱莉、副院长王赵辉、汪

文涛为副组长,成员有防疫专干艾萍、妇幼专干杨艳、合管员李旭龙

及11个村卫生所所长,并成立了村卫生所基层中医指导领导小组,由院长万松源、副院长汪文涛同志亲自授课。小组成员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分工负责,定期汇报工作完成情况,是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加强中医科和中医康复理疗科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

我院围绕中医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完善了各种创建资料,规范了中医药诊疗常规,充实了中医科人员及设备,并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科、购置了大量的理疗器材,更换了中药饮片,全部采用北京同仁堂的中药饮片,并规范制定中药房、中药库的各项管理制度,成立了煎药室,为广大患者免费煎药。前来寻求中医药治疗的患者较前大幅增加,使我院就诊的患者中中医药治病的比例达5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中医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中医知识知晓率。

我们多次开展了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宣传,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知识储备,特别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病的宣传,是患病率明显下降。同时对老年人宣传养生保健知识、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对慢性病患者关于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知识的宣传,大大提高了他们防治疾病的信心;对孕产妇的中医保健及婴幼儿的科学喂养等知识的宣传,响应了国家优生优育的政策。并出中医健康教育宣传栏20多期,使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晓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近几年来我们为全院职工及全体乡医共进行了中医药知识培训20多次,先后学习了《中医药适宜技术上下册》,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基础理论等内容。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能力。

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是我县一项系统工作,我院树立了大局意识,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全镇上下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完成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的准备。

第四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医院对各位领导及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现将我院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2012年是我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关键的一年,也是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院在区卫生局和区中医院的领导下,按照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筹备,层层落实,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街办概况:油槐街办位于临潼区渭河以北,东临渭南,北临相桥街办,西临交口街办,总面积40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6048人。

二、卫生院概况:油槐卫生院位于油槐街办西关,始建于1967年,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经过几次改造,现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工作人员17人,中级职称1人,师级职称3人,开设内、外、妇、儿、中医科等科室;辅助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B超室、药房等;并开设公共卫生科。开放病床20张,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年住院量400余人次。承担着我镇2万余人的医疗、卫生防疫等工作。医疗设备基本齐全。其中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服务科室,配备了常用的中医诊疗设备,中成药均在90多种以上,饮片200种以上,村卫生室中成药均在60种以上、饮片120种以上。中医科成员3人,为辖区人民提供了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我镇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中医药特色服务网络。传统中医和现代医疗共同发展。

三、创建工作情况:

为了充分挖掘辖区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2010年开始正式启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以来,我院制定并实施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3年来,我院按照《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坚持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规划设置了1所中医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达14%。我院中医软件、硬件建设基本步入协调、健康、均衡发展的轨道,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评估标准。

3年来,在区中医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我院成立以院长为中心的创建领导小组,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充分挖掘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服务网络,推动了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的乡镇卫生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经研究决定:任命卫生院副院长樊纪清同志为中医科负责人,科室成员为李开道、杨建勇。

(二)加强宣传与管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强化宣传,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卫生服务。一是广泛进行宣传。我院通过标语、宣传栏、宣传单、开会、组织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使中医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免费发放中医居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宣传咨询活动10余多次,中医药健康宣传栏20多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万余份,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和中医药服务的满意率。二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对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培训,通过率达95%。建立中医特色随访机制,运用针灸、推拿、牵引、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等六种以上中医药治疗手段开展服务,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准确诊疗。积极引导群众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门诊量

逐年上升,平均达到总门诊量的20%。

(三)严格标准,突出特色,完成基层建设。我们按照房屋标准、标识标志、基本设备、功能设置、制度规划等考核评估的统一要求,建立了中医科、中药房。在显著位置悬挂了孙思邈中医药名家画像及体质辨识宣传框,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四、存在问题

中医人员短缺及中医技术仍较薄弱;辨证使用中成药率偏低;门诊登记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在今后工作中,提高科室人员医疗技能,规范处方书写和门诊登记,引进确有专长人才,培养初级人才,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添置更多更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中医药更好的服务于老百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中医药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前景光明,任务艰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以这次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油槐卫生院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五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情况汇报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县、我镇视察、指导,下面我就xx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对不妥之处,敬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xx县西南边陲,全镇面积xx平方公里,共有人口x.x万,全镇设镇卫生院x所,村卫生室xx所。卫生院设定病床xx张,其中中医病房x张。全镇共有医药卫生人员xx人,其中中医药或能中会西人员xx人,中医药人员占卫技人员总数为xx.x%。村卫生室聘用人员xx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xx人,中医和能中会西人员xx人。全镇中医药业务量达总体业务量xx%以上。

二、主要做法

1.建立行政组织体系。

①统筹兼顾。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到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工作目标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②成立组织。2011年3月,我县开始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创建动员会之后,我镇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成立了由镇分管领导为组长,镇卫生、财政、民政、教育、农业、宣传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卫生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③制订方案。根据《xx县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结合镇情,制定了切合本镇实际的创建实施方案。

④明确任务。对照《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和《检查评估手册》,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科学创建,力求实效。

⑤落实责任。镇政府与各村及相关部门签订中医药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中医药工作列为对各村及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定期组织人员对中医药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2.建立舆论保证体系。充分利用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和广播、宣传栏、宣传单等媒介,多渠道、多层次、广覆盖地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传统优势、发展成果、防病治病常识,宣传创建的目的、意义、标准、内容和要求。今年以来,已累计悬挂宣传条幅xx余幅,制作宣传板块xx余块,出宣传板报近xx期次,印制健康教育指南宣传单和健康教育处方x万余张,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3.建立经费保障体系。为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镇政府在财力困难情况下,全力倾斜中医药事业,其发展经费实行了财政单列,按每人口不低于0.3元的标准,及时足额拨付,有力地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建立技术支撑体系。镇明确卫生院为创建技术指导部门,要求卫生院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要求卫生院长亲自抓,并明确专人负责创建工作。镇卫生院自加压力,切实履职,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①科学设置科室。卫生院成立了中医管理科,设置了中医科、理疗科、中药房和中药煎药室;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初步形成“院有中医专科,科有中医专病,人有中医专长”的发展格局,目前,我院理疗科已逐步形成特色专科,中医脾胃专科在当地影响日益扩大。另外,全镇所有村卫生室都设置了中医诊疗室。

②组织开展培训。卫生院即时对镇、村卫生人员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培训,保证每个村至少有1名以上中医或能中会西人员,每个人员至少掌握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③配足配全药械。全镇有x个村卫生室配备了xxx种以上的中草药,其余村卫生室都配备了xx种以上的中成药,所有村卫生室都配备了针灸器具、刮痧板、火罐、艾条、电子针灸仪、TDp神灯等器材,并能熟练应用于临床。

④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全镇将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纳入对居民的健康指导和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卫生院组织健康服务团队,深入田头,进村入户,面对面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群众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知晓率,引导群众正确应用中医药理论开展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

5.建立资源应用体系。我镇有着较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紧邻芦蒲、羊寨等中草药种植基地,为使广大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中医药治疗,近年来,我镇积极开展乡村医生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试点和推广工作,目前,全镇有4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草药的自采、自种和自用。

三、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通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镇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中医药应用普及率、群众中医药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持续攀升。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特色淡化、创新不够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弘扬国粹,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秉承“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一如既往,迎难而上,立足发展,再创我镇中医药事业发展新佳绩,为传承、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下载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迎检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迎检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眉县人民医院眉县人民医院属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现设有床位300张,专业技术人员289人,22个临床医技......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建立县乡政府......

    2012年度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计划

    2012年度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计划 2012年是我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之年,为保证创建工作一举达标,按照•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

    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XXX县创建全国 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2010年12月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我们十分有幸迎来了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XX检查评估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

    阿荣旗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拉开序幕

    阿荣旗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拉开序幕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阿荣旗政府和卫生局决定于2012年启动......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2012年版)

    附件1: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2012年版) 第一条 为加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确保先进单位建设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根据全国清理规范评......

    旺苍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工作实施方案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旺苍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 现将《旺苍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5篇)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 一、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建立县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