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广东版)(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3 03:4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广东版)(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广东版)(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广东版)(写写帮推荐)

广东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1、你都知道哪些常见的材料()、()、()。(任写三个)2﹑蜻蜓有()对翅膀,()对足。

3、原油、木材、棉花、砂石这些都是()。

4、地图的方向一般都是上()、下()、左()、右()。

5、人们用()、()、()、()表示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6、地图的方向一般都是()、()、()、()。

7、身边的材料分为()材料和()材料。

8、蜻蜓属于()、麻雀属于()、鲫鱼属于()、青蛙属于()、壁虎属于()、小猫属于()。

9、唯一能飞翔的哺乳动物的是()。

10、植物园分为()、()、()、()四个区。

11、最先进的地图是(),()是特殊的地图。

12、()、()、()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13、可回收的材料有()、()、()、(14、废物回收是为了()。

15、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距离有多()。

16、人们用()来表示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地图一般是根据上(),下(),左(),右()确定方向的。

17、早晨,面向太阳,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18、物体都是由()组成的。如()、()、()、()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

19、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材料。如()、()、()、()、()、()、()等。20、()材料通过()和()的方法可能制造出新材料。如()、()、()等都是()材料。

21、哺乳动物是()动物。()、()、()和()等动物都属于哺乳动物。

22、无论是在()、()、还是在()、()到处都有生物大家族成员的身影。我认识的爬行动物有(等);

哺乳动物有(等); 飞行类动物有(等);

23、昆虫的身体分为()、()和()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胸部有三对(),大多数昆虫还有两对();

鸟类的身体分为()、()、()、()和())五部分,身体被覆(),前肢变为(),头部有角质的喙。()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24、属于鱼类的动物有(等);

属于两栖类的动物有(等)。

25、植物的种类也很多。树木可以分为()和()。

常见的海洋植物有()、()、()。

26、在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占了()。在广袤的()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

27、人们用符号表示()、()、()等。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20分)

1、陶瓷是天然材料。()

2、塑料的抗腐蚀性能强。()

3、金属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好。()

4、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5、玻璃是天然材料。()

6、一个物体的位置不需要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7、地球仪也是一种特殊的地图。()

8、处理废纸的最好办法是把纸烧掉。()

9、一张完整的地图应包括地图名称、比例尺,方位标和图例四部分。(10、蜈蚣和蚱蜢都是昆虫类。()

11、木材、岩石、黏土、石油、钢铁都是天然材料。()

12、蜻蜓和麻雀会飞,有翅膀,而且它们的翅膀都一样。()

13、蝌蚪和鱼的幼体靠尾游泳,长成的鱼靠鳍游泳。()

14、壁虎和小猫都生活在陆地,都用四肢行走。()

15、海蒿子、王莲、海带、伞藻、石莼是海洋生物。()

三、单项选择题。(12分)

1、下列物品中由铝材料制成的是()A、矿泉水瓶 B、易拉罐 C、白炽灯泡

2、下列物品中由塑料制成的是()A、易拉罐 B、玻璃瓶 C、矿泉水瓶

3、下列材料中属于天然材料的是()A、玻璃 B、钢锭 C石油

4、下列物品中属于人造材料的是()A、石油 B、塑料 C、蚕丝

5、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我的后面是()A、西边

B、北边 C、南边

6、青蛙的幼体蝌蚪和鱼都是用()呼吸。A、肺

B、鳃

C、皮肤 7.()是最高等的一类动物。)A哺乳动物 B爬行动物 C两栖动物 D鱼类动物 8.与荷花是同一类的是()。A凤梨 B五加木 C芦荟 D睡莲 9.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

A二分之一 B五分之四 C四分之三 D五分之三 10.能废物回收利用的是()。

A玻璃、纸、塑料、陶瓷 B玻璃、纸、塑料、玉石 C皮毛 D玻璃、纸、塑料、金属 11.()吸水性最强。A尼龙布 B纸 C棉布 D塑料

四、连线题(18分)

眼睛 温度、粗糙程度

鼻子 敲击的声音

耳朵 大小、形状、颜色

手 味道

舌头 气味

尺子 温度大小

天平质量

温度计 长度

量筒 液体体积

玻璃、纸、塑料、动物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36分)

1、拉笛是通过改变()来改变音调高低的,是()越长,音调越()。

2、()使我们烦燥,有的甚至令我们身体受损。

3、光是沿()传播的。

4、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和()。

5、未来通信将向()、()、()的方向发展。

6、“神舟五号”飞船上天后,需要和地面的人保持联系也就是需要(),那就得用到()、()、()等通讯方式。

7、每个磁铁都有两极。()磁极相互排斥,()磁极相互吸引。

8、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发明的。

9、声音能在()、()、()中传播。

10、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分为()、()、()三类。

二、判断题(18分)

1、磁铁可以吸引钢铁,也可以吸引不锈钢。()

2、电饭煲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热能。()

3、天空中的闪电和家里的电灯光都是天然光源。()

4、只要阳光穿过透明玻璃,就可以得到七色光。()

5、汽车的反光镜是平面镜。()

6、声音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

三、选择题(18分)

1、钢琴发出的声音由()产生的。

A、琴弦的振动 B、空气的振动

2、透明与不透明的区分是()

A、能否让光线通过 B、看哪个最薄 C、看哪个轻

3、红色光和绿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

A、蓝光 B、黄光 C、白光

4、雷雨天的闪电可以击坏物体,潮湿的空气是()

A、绝缘体 B、导体

5、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叫()

A、司南 B、指南鱼 C、指南针 D、软盘

6、对于我们正在上课的学生来说,最适合的通信形式是()

A报纸 B、书信 C、对话 D、电话

四、连线题(12分)

A、用橡胶制成钳子柄的外套

1、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

B、在月球上不能用无线电话通讯

2、塑料是绝缘体

C、古筝上长短不一的琴弦发音不同

3、不透明的物体不能让光线通过

D、用手挡住手电筒就看不到光了

4、声音与发声的物体本身有关

五、简答题(16分)

1、什么叫人造材料?人造材料可以完全取代天然材料吗?为什么?

2、在组成简单的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别是什么?

答案

一填空题

1、空气柱长短 空气柱 低

2、噪音

3、直线

4、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5、更快捷 更便利 更准确

6、传递信息 雷达 电脑 电话

7、同性 异性

8、意大利 亚历山德罗伏打

9、气体 液体 固体

10、透明物体 半透明物体 不透明物体

二、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三、选择题

1、A

2、A

3、B

4、B

5、A

6、C

四、连线题

A ――2 B――1 C――4 D――3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学不好小学语文,就会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都没有,学好其他学科也就无从谈起,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lián péng chèn shān ōu zhōu kū long shè jiàn

()()()()()

bēi cǎn dīng zhu shú xī xiàn mù xùn sù

()()()()()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愤()缓()载()慕()瑞()

喷()缘()栽()幕()喘()

三、填反义词(4分)

清对()()对贪 功对()优对()

勤对()()对恶 详对()()对憎

四、我会按要求写词语。(6分)

1.人山人海、()()()

2.零零星星、()()()

3.四面八方、()()()

五、从下列词语中选出恰当的填入句中的括号里(5分)

陆续 继续 连续

1.同学们()地走出了教室。

2.妈妈()工作了三天三夜。

3.小明病好了以后,又()去上学。

珍贵 宝贵

4.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很()的。

5.动物园里,有很多())的动物。

六、我会认真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10分)

1.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我也会写出一句:(2分)

2.写出一句和气象有关的谚言(2分)

3.歇后语: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我也会写一句

4.写一句本学期学过的古诗佳句(2分)

5.我会写一句表现友谊的古诗(2分)


第四篇:2016广东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016-2017广东科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教案

第1单元:生物的生长

1种番茄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用花盆进行简单种植的基本方法。(2)知道番茄种子发芽后的种植管理方法。2.科学探究

(1)以一种常见的种子植物为例,能用花盆等简单工具进行种植活动。(2)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植物种子发芽后的管理。3.科学态度

能坚持进行对植物种植活动的观察和记录。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在花盆里播种

观察番茄种子的外形。以番茄为例用点播法在花盆里进行种植活动,了解简单的 种植方法观察、参与、合作

活动2 播种后的管理学习种子发芽后的种植管理,如浇水、施肥、除草等,确保番茄幼苗健康生长观察、参与、体验 2.活动指引 任务驱动页

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学校的生物园里准备开展种植活动,生物园里有很多已经凋谢的盆栽植物和一些种植工具,他们手拿番茄种子和种植工具,正在交流。

产生问题:我想种番茄,应该怎么播种呢?学生在生活中、在户外见过很多植物,包括盆栽植物,但不一定懂得播种的方法。另外,学生平时我想种番茄,应该怎么播种呢?

如果很少参加种植活动,也不知道种植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个问题,驱动学生思

考种植活动有哪些科学的方法。

驱动任务: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适宜植物的生长。通过思考番茄的播种方法,学习简单的盆栽种植方法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等,并进行长周期的种植观察活动,为后续的观察活动做准备。活动1 在花盆里播种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可以尝试在花盆里种番茄。(图片说明:三位小朋友手拿花盆(装有土壤)、小铲、花洒等种植工具准备播 种活动。)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动植物繁殖的季节。本活动是单元起始课,在驱动页提出问题后直接引出种植番茄的方法。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本活动采用盆栽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好种植工具及种植场地。要提醒学生尽量挑选完整、饱满的番茄种子。在准备好工具与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种植活动。

工具与材料花盆、小铲、土壤、喷壶、番茄种子(图片说明:上面是种植示意图和点播法的播种方法。)

本活动介绍的是点播法的播种方法,该方法简单,适宜在盆栽种植活动中使用。教科书要求学生按照图中的播种方法进行种植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种子进行种植,建议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直立茎的植物进行种植,例如黄豆、辣椒等。

在组织学生用花盆种植番茄时要讲清以下几点:

(1)根据花盆的大小,选择2~3粒饱满的番茄种子准备种植。

(2)在花盆中按压2~3个浅浅的小穴,约0.5厘米深,如过深会导致幼苗难出土。每两个穴之间要间隔开来,避免幼苗出土后挤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3)将番茄种子放入小穴后,轻轻地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不要按压。(4)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每颗种子都会长出幼苗吗? 播种方法:

1.松土:用铲子铲松土壤。

2.播种:在花盆中按压一个小穴,将种子放入小穴中。3.铺土:在种子上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

4.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活动2 播种后的管理 播种后要做好下列管理工作:

(1)播种后,先要掌握好合理浇水。浇水要均匀,保持土壤湿润,稍现干燥即用花洒喷水,不可使土壤出现过干、过湿等现象。播种初期可稍湿润一些,确保种子发芽,发芽后浇水量不可过多。注意不要在太阳光较强的时候浇水,尽量在早上或傍晚浇水。有杂草长出来时要及时去除。

(2)播种后,要经常检查出苗情况,发现种子已经发芽出苗,应将覆盖物揭去,使幼苗逐渐见到阳光;花盆尽量放置在室外,如是在室内种植的,由于趋光性作用,幼苗会向光线强的一方倾斜,为此每隔数日就要转动花盆,以保证幼苗直立生长。

(3)种子发芽出苗后,要逐渐减少浇水,大雨期间注意防雨。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后,可开始施肥,但施肥不宜过勤,以免烧坏幼苗,建议每周施肥一次。种植活动需要持续不断的管理,如在学校种植,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管理小组,排出轮值表格,督促学生及时、科学地进行管理。

不同的植物种子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种植吗?

教学反思:

2专题探究:种子发芽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种子的萌发顺序是先萌发根,后萌发芽。(2)知道观察种子萌发实验的方法。2.科学探究

(1)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记录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用放大镜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进行细致观察。3.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环节1 提出问题

提出研究的主题:在种子萌发时,是根先萌发还是芽先萌发 归纳和概括 环节2 做出猜想

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猜想和假设 环节3 实验方法

学习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法,观察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讨论、合作 环节4 进行实验

按照设计方法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实验、收集 整理

环节5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记录,形成结论:在种子萌发时,先萌发根,再萌发芽归纳和概括 2.活动指引

任务驱动页种子发芽了,根也长出来了。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

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学校的生物园观察已经萌发的番茄幼苗。叶芽长在土壤外部,根长在土壤内部。

产生问题:种子发芽后,学生容易观察到幼苗出土,也会发现土壤下面长有根。因为没有观察到根萌发的真实情况。自然会产生问题: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

驱动任务:植物的种子是播到土壤里的,观察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是根先萌发还是芽先萌发,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环节1 提出问题

在种子萌发时,是根先萌发,还是芽先萌发?由任务驱动页的情景导入本课的探究主题。教科书把探究的任务具体化、清晰化。(图片说明:教科书中呈现了四种常见的植物种

子。由左向右依次是绿豆、花生、黑豆、黄豆。)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顺序。环节2 做出猜想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绿豆、花生、黑豆、黄豆种子的萌发顺序进行猜想。绿豆、花生、黑豆和黄豆种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种子的构造,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没有完整的概念。绿豆花生黑豆黄豆 我的猜想:

因此学生在没有做萌发实验前,往往只是猜测。有部分学生在家中种过绿豆芽,知道绿豆芽是先萌发根后萌发芽,但其他种子是否也相同就不清楚了。这部分的猜想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子,选择容易发芽的种子。除以上四种外,还可以选择豌豆、蚕豆等。环节3 实验方法验方法

本环节是在学生对四种常见种子的萌发顺序做出猜想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这不是对比实验,不需要思考常量与变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重点放在设计实验步骤上,如何提供有利的条件使种子萌发,以及如何设计实验装置便于观察。同时指导学生持续地观察并做好记录。(图片说明:四个玻璃杯中填满纸巾,在每个杯子与纸巾中间放有一粒泡大的种子,由左向右依次是绿豆、花生、黑豆、黄豆。)实验方法:

(1)将植物的种子浸入水中半天左右,使其膨大。

(2)准备四个透明的玻璃杯或者塑料杯,在杯子里面填满纸巾或者棉花。

(3)小心地将一粒泡好的种子放入玻璃杯内壁和纸巾中间,尽量放置在中间的位置。将种子塞到杯壁与纸巾之间,保持纸巾湿润。按照实验方案,选择几种种子进行观察,连续观察一周,并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4)用水淋湿杯中的纸巾,当纸巾干燥时要及时淋水,但不要在杯底存有过多积水,保证种子既能吸收到水分,也能与空气接触。

(5)连续观察一周,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进行记录。环节4 进行实验

观察四种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由于这是一个需进行持续观察的实验,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装置的准备后,学生要将实验装置带回家后连续观察。教师应布置好观察记录的填写说明,并讲清楚实验的注意事项。环节5 得出结论

从种子的萌发实验活动中,学生发现了种子萌发的规律是:根先萌发,芽后萌发。这部分活动是对前面的探究活动的小结,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观察记录,再将一般现象归纳为规律。

发育成熟的大豆种子,在适大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观察记录

种子名称萌发过程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一样吗?

我的结论: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经过一系列生长过程,种子的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与此同时,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胚芽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子叶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展开后转为绿色,进行光合作用,如棉花、油菜等。待胚芽的幼叶张开进行光合作用后,子叶也就枯萎脱落。至此,一株能独立生活的幼小植物体也就全部长成,这就是幼苗。常见的幼苗主要有两种类型: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子叶出土的幼苗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如大豆、棉花、油菜和各种瓜类的幼苗,以及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蓖麻,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类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伸入土中,形成根系,然后下胚轴加速伸长,将子叶和胚芽推出土面,所以幼苗的子叶是出土的。子叶留土的幼苗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如蚕豆、豌豆、荔枝、柑橘,和有胚乳种子如核桃、橡胶树,以及单子叶植物种子如小麦、玉米、水稻等幼苗,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种子萌发的特点是上胚轴伸长,而下胚轴却不伸长。所以子叶并不随胚芽伸出土面,而是留在土壤中,直到养料耗尽而死去。如蚕豆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出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由于上胚轴的伸长,胚芽不久就被推出土面,而下胚轴的伸长不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豌豆种子的萌发过程大,所以子叶不会被推出土面,而始终埋在土里。教师可以在教科书的基础上选择两种不同出土情况的植物种子进行萌发实验活动。不同的种子萌发时有什么不同呢?

教学反思:

3探究技能:长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2)学会使用仪器测量植物生长过程中植株高度、茎的周长等变化。2.科学探究

(1)能利用简单表格等统计方法,整理番茄从幼苗到长大的相关资料。(2)能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表达自己在校园里的发现。3.科学态度

能坚持进行对植物种植活动的观察和记录。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认识测量仪器认识常见的测量仪器直尺、三角尺、软尺等。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尺子的长度单位不同。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观察、比较 活动2 测量方法

学习使用直尺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方法 模仿、测量

活动3 使用仪器测量以番茄植株为例,使用仪器测量番茄植株高度及番茄茎的周长。持续测量并记录测量、记录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教室里打算用直尺测量番茄苗的高度。产生问题:在种植番茄的过程中,幼苗逐渐长高长大。由此提出问题:长高了多少呢?引出本节课要掌握的探究技能:长度的测量。番茄好像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

驱动任务: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测量的方法,在本单元有大量的测量活动。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活动1 认识测量仪器

(图片说明:图中呈现的是测量长度的常用仪器。第一行由左向右分别是三角 尺、软尺、皮卷尺;第二行是直尺。其中直尺、软尺、三角尺的最小单位是毫米;皮卷尺的最小单位是厘米。)、本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测量长度的仪器。直尺、三角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它们的常用单位是厘米,用字母cm表示,最小单位是毫米,用字母mm表示。许多学生家里也会有软尺,软尺的常用单位是厘米,最小单位是毫米。对于学生来说皮卷尺比较少见。皮卷尺可测量的长度较大,最小单位是厘米。

大多数软尺的两面分别以厘米和英寸为单位,测量时要提醒学生观察单位的标识。☆测量方法

要准确测量长度,就需要借助测量仪器。常见的测量仪器有直尺、三角尺、软尺、皮卷尺等。

你认识这些测量长度的仪器吗?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活动2 测量方法

(图片说明:图中用直尺测量水杯高度。如果尺子的起点不是零,要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的位置开始进行测量。)

在这部分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为后续的测量活动收集准确数据打下基础。要准确测量长度,不仅要选择恰当的测量仪器,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作误差。引起误差的原因很多,如测量仪器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人的观察不够细致等。误差和错误不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减小误差。为了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活动3 使用仪器测量要看清楚长度单位。

用直尺测量物体时,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并紧靠被测量的物体。试着用直尺测量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图片说明:左图为用细绳测量茎的周长;右图为用直尺测量番茄植株的高度。)番茄种子萌发后会快速生长变化,如植株长高、长粗等。我们可以用仪器测量长度并记录。这里介绍两种测量方法,可用来指导学生对番茄植株进行测量。第一个测量活动是测量番茄茎的周长,指导学生借助较细的棉线进行测量。由于番茄的茎比较细,用软尺较难测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棉线(如上图)绕番茄茎底部一周,在棉线上做好标记再用直尺测量棉线的长度,该长度就是番茄茎的周长了。第二个测量活动是测量植株的高度,指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测量番茄的植株。上面介绍的方法是用直尺测量规则形状的物体,而番茄幼苗的形状不规则。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以土壤和番茄茎的交界处作

为起点,植株的顶芽为终点,两人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被测物体,指导学生多次练习。

教学反思:

4开花结果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会开花结果。

(2)知道植物的生长通常经过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植物花开过程并记录。

(2)能持续观察植物从结果到果实成熟的过程并记录。3.科学态度

能坚持进行对植物种植活动的观察和记录。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开花了

持续观察番茄等植物的开花过程,描述并记录。了解植物开花大致经历的过程持续观察、描述、记录活动2 结果了观察番茄等植物的果实及成熟过程,描述并记录。了解番茄果实从花谢结果到成熟的过程持续观察、描述、记录

2.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这个是番茄的花蕾吗?盆里番茄的生长变化。琪琪发现在叶子中间长出了一个小芽,与刚长出来的叶芽形态不同。产生问题:“这个是番茄的花蕾吗?”当植

物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开花结果,这在学生心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番茄的花朵很小,也很少有人在家中种植,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见过番茄的花开过程。因此当学生见到花蕾时,并不能判断长出来的是花蕾还是叶芽。

驱动任务:进一步采用持续观察的方法,观察记录番茄花开的全过程。与更多植物的开花过程进行比较,发现植物开花过程的规律。活动1 开花了

(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分别为番茄的花蕾、盛开的番茄花、凋谢的番茄花底部刚刚结出的果实。)

本活动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持续测量番茄长高长壮的过程后,进一步观察番茄植株的新变化。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过花的构造,不了解花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因此以观察完整的开花过程为主要任

务。描述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花朵在开花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番茄的开花过程,并描述现象。花谢了,下面像个果子,要结果了吗? 关键词:

颜色变化 花蕾 盛开 凋谢

当学生观察了一个开花周期后,在同一株番茄植株上,可以看到番茄的花蕾、盛开的番茄花、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这三种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番茄花的开花过程,尝试从颜色的变化、花蕾的张开到花朵盛开,再到花朵凋谢等方面描述植物花开的大致经过。(图片说明: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紫荆花的开花过程。)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开始生殖生长,也就是开花结果。首先由芽分化形成花芽,在植物的花蕾发育成熟后,花被渐渐张开,雄蕊的花药裂开,花粉散出落在雌蕊的柱头上,逐渐萌发形成花粉管伸向子房的胚珠,并释放出精子。胚珠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作用完成后,花朵凋谢并形成果实。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只需观察更多的植物,发现植物大多数都要经历开花这一过程就可以了。当学生完成对番茄开花过程的观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其 他植物的开花过程。学习过程可以分成以下步骤:

(1)说一说最近看到哪些植物开花了,口头描述一下花开的过程。(2)到生物园实地观察其他植物的开花情况,找出不同时期的花朵 并记录(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3)整理记录,归纳小结。

(4)说一说其他的发现。

观察其他植物的开花过程,并简要记录下来。番茄花朵较小,学生容易混淆花蕾和凋谢的花朵,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花蕾和凋谢的花朵,并引导学生正确地描述。在观察不同植物的开花过程时,学生可能会发现花凋谢后会有个小果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可在生物园内多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果实容易观察的植物供学生观察,如茄子、辣椒等。如果受场地限制,可以通过视频、连贯性的图片等介绍其他植物的开花过程。活动2 结果了

(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分别为刚刚结出的番茄果实、长大的绿色番茄、成熟的红色番茄。)

本活动是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番茄果实的变化过程。从子房发育成果实到果实成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花凋谢以后,结出了果实。观察番茄果实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植物的生长通常经过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其他植物的果实也会发生这些变化吗?(1)观察、描述刚刚形成的番茄果实。

(2)推测番茄果实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简单的图文表示。(3)引导学生持续观察番茄果实的变化并作记录。

(4)提示学生在观察番茄果实的同时,可以观察身边常见的其他果实的变化。

引申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开花后都要结果呢? 教学反思:养蚕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在孵化成蚁蚕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蚕的饲养方法,了解蚕幼虫阶段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3)知道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2.科学探究

(1)能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2)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3.科学态度

能坚持进行对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养成珍爱动物的意识及责任心。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观察蚕卵和孵化

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知道蚕的饲养方法观察、描述

活动2 蜕皮长大

观察蚕幼虫阶段的生长过程,记录蚕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的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观察、测量、分析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教室里,两个小朋友在观察纸板上的蚕卵。琪琪手拿一纸板的蚕卵给波波看,波波仔细观察蚕卵的外形。这是妈妈在养蚕中心拿来的蚕卵。真的会变成蚕宝宝吗?

产生问题:“真的会变成蚕宝宝吗?”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了解动物变态发育的过程。即使在电视上或生活中见到过个体较大的蚕幼虫,也极少见到蚕卵。看到一粒粒个体较小形似小米的蚕卵,学生很难想象到蚕卵会变成蚕宝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观察欲望。驱动任务:使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记录蚕卵的外部特征,持续观察蚕卵的颜色和形态变化,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活动1 观察蚕卵和孵化

(图片说明:上图为蚕卵,下图为蚕孵化的过程。)

刚产出的蚕卵是淡黄色的,形状是略扁的球形,蚕卵很细小,直径约1毫米。蚕卵快孵化时,颜色逐渐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像小蚂蚁,我们称之为蚁蚕。它体小而黑,长约3毫米,身上长满细毛,会咬破卵壳钻出来,吃嫩桑叶。

本活动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蚕卵的一些特点。从三年级上学期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观察并记录蚕卵孵化前颜色和形态的变化,以及孵化的过程蚕卵变色了。开始,教科书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长度,并尝试记录蚕卵的外形特征。学生观察蚕卵时应该会有很多发现,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其发现先归纳后汇报,以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蚕卵的孵化过程需要几天时间,因此,学生只能在课后完成观察任务。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记录,也可以选择视频短片或连续性的图片呈现蚕卵孵化的过程。引申的问题

蚕卵在什么环境下才会孵化?

(图片说明:在纸盒中饲养的蚕幼虫。)

从卵孵出来的蚁蚕,是幼虫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把蚕放在纸盒里饲养。刚孵出来的蚕要用切碎的桑叶喂养。纸盒盖上开几个透气孔。1 . 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2 . 每日清洁养蚕的纸盒。3 . 发现病蚕要及时隔离。. 防止老鼠、蚂蚁和蟑螂等动物伤害蚕。提示

观察活动后,向学生介绍养蚕的方法。科学的饲养才能保证蚕宝宝的健康生长。当蚕卵孵化之后,教师要及时讲解蚕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遇到问题要及时与教师交流。饲养的要点有:

(1)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如附近没有桑树,可每次采摘多些,把桑叶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湿毛巾包住后装入塑料袋密封,或者把桑叶放置于冰箱冷藏室(5 ℃)中,可保鲜几天。

(2)每日清洁养蚕的纸盒。及时清除盒内的蚕粪及不新鲜的桑叶。建议学生用透气较好的纸盒饲养,如用塑料盒饲养可先在底部垫一张纸板,便于清理。

(3)发现病蚕要及时隔离。受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饲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蚕,要提醒学生将病蚕及时隔离出来,移到独立的盒子里,但不要随便丢弃。

(4)防止老鼠、蚂蚁、蟑螂等动物伤害蚕。用有小孔的透明盖子完全覆盖在纸盒上。为了便于学生观察,除引导学生在家中饲养之外,建议教师在科学室同步饲养,便于学生在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进行观察。活动2 蜕皮长大

(图片说明:由左向右依次为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出于天性,大部分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要把养蚕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试过。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教材中选择蚕的体长变化作为研究的内容,是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长度的测量方法,对于这个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完成蚕的体长规律的研究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待学生基本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后,蚕体长的变化规律也就很容易被总结出来。

(图片说明:该图的设计目的是方便学生记录蚕幼虫期的体长变化,以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图中范例为刚刚孵化的蚁蚕,纵轴为蚕龄,横轴为体长,最小单位为毫米。)

用直观的画图方式进行记录比较适合三年级的学生,该活动要求学生简要画出不同时期蚕的外形特征,图中蚁蚕的示范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简要地画。要提醒学生蚕宝宝的体长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测量并记录。蚕宝宝身体柔软,要提示学生小心测量,不要伤害到蚕宝宝。

(图片说明:上图为蚕幼虫蜕皮前,蚕幼虫正从头部开始蜕皮;下图为蚕幼虫蜕皮后,蜕皮后的幼虫体后为蚕蜕。)

蚕抬着头,不吃也不动,称为“眠”。蚕脱皮从头开始慢慢向后脱落,乍看之下,好像两条蚕接在一起。蚕在第一次蜕皮后,每隔六七天“眠”一次,每蜕皮一次,食量就会增加,身体也会变大,蚕在幼虫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在每次蜕皮前后有哪些变化?蚕宝宝蜕皮后长大了很多。观察记录蜕皮前蜕皮后蜕皮前蚕宝宝不吃也不动了。蜕皮前蜕皮后体长/毫米其他变化“眠”了四次。蚕蜕皮时体长变化最为明显,蜕皮前后也具有明显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活动:

(1)小结蚕蜕皮的次数,描述蚕每次蜕皮前后的状态。(2)比较蚕在每次蜕皮时的相同特征。(3)比较蚕每次蜕皮后的不同点。(4)归纳蚕蜕皮的规律。

养蚕活动开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养蚕活动中可以开展哪些科学研究。在学生提出初步想法的基础上,还要讨论研究的方案。这些都是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开展教科书中关于蚕的体长变化规律的研究。讨论最好结合前面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并理解只有

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才可以获得科学准确的蚕体长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去探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在后期汇报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条件,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例如:

(1)组内交流自己的记录单,并推选代表作品在全班介绍。(2)用照片和简要的文字制作成手抄报并展览。

(3)鼓励学生在家长协助下,把观察过程中的图片及视频短片制作成PPT在班内分享交流。引申的问题

蚕幼虫生长过程哪些变化是最突出的?

教学反思:蚕宝宝变样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了解蚕一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2)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蛾四个不同的变化阶段。2.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一生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2)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3.科学态度

能坚持进行对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养成珍爱动物的意识及责任心。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蚕宝宝发生怎样的变化了解蚕从幼虫到蛹的变化过程。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了解蚕蛹的外形特征观察、比较 活动2 蚕的一生

通过比较、归纳,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描述 2.活动指引

生活情景:四个小朋友在科学室观察纸盒中的蚕宝宝。发现蚕宝宝再次不吃桑叶。产生问题:蚕宝宝已经蜕了四次皮了,每次蜕皮前都不吃桑叶。聚焦问题:“它是不是又要蜕皮长大了?”学生正在期待着新的变化。驱动任务:通过进一步的持续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蛹的变化过程。归纳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个阶段。活动1 蚕宝宝发生怎样的变化

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五龄蚕经过几天的生长以后,就要吐丝结茧了。观察蚕在吐丝结茧中的变化过程,了解蚕身体的变化并作记录。已经吐丝了,它还吃东西吗?

(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依次为五龄蚕开始寻找营茧场所、五龄蚕开始吐丝、已经完成吐丝的蚕茧。)

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观察和比较,了解蚕从幼虫到蛹的变化过程。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了解蚕蛹的外形特征。

蚕在吐丝前,不再吃东西,身体也会变短,喜欢在小格子或角落里吐丝。蚕吐丝将自己包裹在椭圆形的小空间里,这个由蚕吐丝形成的小空间称为“茧”。蚕吐完丝后在茧里做最后一次蜕皮,变成蛹。蛹呈浅棕色,且颜色会逐渐加深。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活动:

(1)观察五龄蚕不吃桑叶时与前几次的“眠”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五龄蚕不再吃东西后,会爬到搭好的架子上,身体变短了一些,全身透明,等等。(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蚕吐丝的过程。(3)思考蚕宝宝结茧后在茧里会发生哪些变化。

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学生不一定能够见到,即便是在家中养蚕也不一定能够见到吐丝过

程。教师可以展示录制好的视频或者连续性的组图,作为补充。

(图片说明:图片为剪开的蚕茧,里面有蚕蛹,蚕蛹右边一团黑色的东西是蚕蜕。)蚕的幼虫吐丝结茧后,就进入一个新的生长阶段——蛹。小心地将一蚕茧剪开,观察蚕蛹的形态。蚕蛹会动吗?它吃东西吗?蚕蛹羽化成蛾后,会进行哪些活动?蚕茧里面一团黑色的东西是什么?当蚕宝宝吐丝结茧后,学生十分好奇在蚕茧中的蚕宝宝会发生哪些变化,同时会做出很多猜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三个部分的学习活动:(1)猜测蚕的幼虫在茧里会发生哪些变化。

(2)小心地剪开蚕茧,仔细观察蚕蛹的外形特征,并对每个部分进行描述和分析。(3)推测蛹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研究蚕蛹活动时,教师要注意:由于蚕蛹的外形和蚕的幼虫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可以有很多发现。比如:蚕蛹的身体呈椭圆形,一节一节的,一端较粗,一端较尖,粗端是头部,外皮褐色,很硬。在蛹的头部可以看到一对眼,一对还没有成型的触角;在蛹的胸部,可以看到一对没有完全成型的翅,会动„„ 活动2 蚕的一生

(图片说明:上图为蚕蛾交配产卵;下图为蚕的一生示意图。从左上顺时针依次为蚕卵、幼虫、蛹、蛾(成虫)。)

蚕结茧10~15天后,蛹在茧里变成蛾。蚕蛾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尾,然后产下蚕卵。蚕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个阶段变化很大啊!茧里的蛹羽化成蛾,蛾会排泄碱性的液体,溶解蚕丝,然后从湿润的一端钻出来。蚕蛾分为雄蛾和雌蛾两种,雄蛾在与雌蛾交配后不久便死亡,雌蛾则在产卵后死亡。卵孵化后变成蚁蚕,渐渐长大成为新的一代。

本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由于蚕蛾是成虫,所以,具备了昆虫的外形特征。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了解了蜻蜓(昆虫)的外形特征。因此,在观察蚕蛾外形并将蚕蛾和蚕幼虫、蛹的外形比较后,可引导学生回顾蜻蜓的外形,并与蚕蛾进行比较,说出它们有哪些相同点。除了观察外形以外,蚕蛾的交尾和产卵也是本活动的观察内容。教科书最后提出的问题:蚕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这里的讨论是对前面学习的总结。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1)蚕的一生分几个阶段。

(2)蚕生长的不同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观察活动中可以采用图片或标本代替蚕蛾活体,当然有活体蚕蛾观察效果最佳。为了突出蚕蛾的外形特点,可以将蚕蛾和蚕幼虫、蛹的外形进行比较观察。蚕蛾外形的主要特点如下:蚕蛾是白色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腹部比较大。教学中建议采用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蚕的生长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引申的问题

蚕的一生大约有多少天? 教学反思:

7小动物在长大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动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2)通过举例,描述不同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2.科学探究

(1)能仔细观察、比较小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特点。

(2)能通过饲养或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调查结果。3.科学态度

了解各种动物的一生是复杂多样的,认识到生命活动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小猫长大了

观察并描述猫从出生到成熟的生长过程中形态的变化观察、描述 活动2 蝌蚪变了模样

通过饲养或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青蛙一生的生长变化饲养、观察、描述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客厅里和家中的猫玩耍,这是一只待产的母猫,主人妍妍抱着猫坐在沙发上,琪琪在观察猫突出的腹部并思考。产生问题:“刚出生的猫宝宝是什么样子的?”猫是学生熟悉的小动物之一,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猫都十分常见。学生常见到的是成年猫,即便是家中有饲养也不一定会见到刚出生的小猫,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过程并不是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对于刚刚出生的小猫外形及特征也是学生所好奇的。

驱动任务:通过观察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生长变化,以及青蛙的一生的饲养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小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小动物,如青蛙、金鱼、蜻蜓、麻雀等,它们出生时个体极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动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我家的小猫要做妈妈了。刚出生的猫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1 小猫长大了

(图片说明:三幅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刚出生的小猫、约四周大刚刚可以跑跳的幼猫、能离开母猫独立生活的成年猫。)本活动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猫为例,观察并描述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态的变化。

以一种常见的家猫生长发育周期为例:①睁眼:8~20天。眼睛变为固定的颜色:12 周。②运动能力。爬:16~20天。走:21~25天。跑:4~5周。③断奶。开始吃固体食物:3~4周。完全断奶:8周。④长牙。乳齿长齐:8周。出恒齿:12~18周。⑤学本领。洗脸理毛:4~5周。⑥开始嬉戏:4~5周。⑦开始练习捕食:6~8周。⑧第36周离开母猫独立生活。最早能离开母猫的时间:6~8周。能离开母猫完全独立生活:6个月。猫的生长发育周期较长,教师可利用视频短片或连续性图片引导学生完成本活动的学习:

(1)描述自己常见的猫的外形等特征,推测其属于哪个生长阶段。

(2)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描述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会经历哪些阶段。刚出生的小猫吸妈妈的乳汁,它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10个月左右。观察下图,了解猫从出生到成熟的生长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刚出生的小猫眼睛都没睁开。

(3)描述猫在每个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及特征。(4)交流观察到的猫在生长阶段的其他变化。

猫属于夜行动物,行动灵敏,除了家养的之外,遇到人通常会快速躲避,不易观察。教师可在本课教学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提示学生到有养猫的同学家里展开观察活动。

活动2 蝌蚪变了模样

(图片说明:以池塘为背景的图片中,呈现了不同生长时期的青蛙。按序号依次为:①卵;②幼蛙;③成蛙;④蝌蚪(长出后腿);⑤蝌蚪(长出前腿);⑥蝌蚪。)本活动是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以青蛙为例,通过饲养或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蛙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

青蛙的发育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①受精卵。雌蛙与雄蛙抱对交青蛙、蚕、蜻蜓等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形态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青蛙把卵产在水里,孵化出的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在发育过程中,蝌蚪的尾部逐渐消失,并长出四肢,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观察图中青蛙由幼体变为成体的过程,找出青蛙发育的不同时期。雌蛙向水里产卵,雄蛙向水里排出精子,卵与精子在水里结合成受精卵。

②蝌蚪。由受精卵孵化成蝌蚪,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巴,用头部两侧的鳃呼吸。③幼蛙。蝌蚪发育到一定阶段会长出四肢,用肺呼吸。④成蛙。刚上岸的幼蛙还有小尾巴,以后消失,幼蛙逐渐长成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本活动不要求学生了解青蛙身体发育的内部变化,只需从外形特征判断青蛙从卵到成蛙的生长过程。

本活动引导学生从以下步骤完成学习:

(1)结合此图推想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进行排序活动,产生仔细观察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的欲望。

(2)通过饲养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仔细观察比较青蛙不同生长阶段的外形特征。(3)对池塘中不同阶段的青蛙进行正确排序。

蝌蚪的饲养比较容易,生长变化过程也比较明显。饲养蝌蚪不需要喂太多食物,可以每隔两天喂点鸡蛋黄。一般变化过程在1周左右。教师可以提前帮助学生采集蛙卵,或者在科学室内饲养供学生观察。也可以采用简短视频或连续性的图片进行观察。引申的问题

身边常见的其他小动物从小到大有哪些变化?蜻蜓的一生经历卵—幼

虫—成虫三个阶段。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幼虫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

教学反思:我们在成长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2)了解人一生的大致过程。

(3)会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说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2.科学探究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2)能够收集资料,发现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3.科学态度

能以健康的心理对待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成长的“证据”

收集自己从小时候开始的外貌变化资料,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的变化观察、比较 活动2 人的一生

观察、比较人在不同阶段的身体特点,说出人体外部形态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变化观察、比较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四个小朋友在参与学校的体检活动,妍妍和琪琪在测量身高。彬彬和波波在看已经测量好的身高、体重记录。

产生问题:通过体检活动,学生很关注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也知道自己在每次体检后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变化。自己的身体变化是每个人所关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体的其他变化。

驱动任务:通过观察、比较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进一步寻找身体在其他方面的变化,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变化呢?我又长高啦!活动1 成长的“证据”

(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依次为出生100天的婴儿、1岁的幼儿、6岁的儿童。这是一个女童不同时期的照片,100天时身高为60厘米,1岁时身高为80厘米,6岁时身高为120厘米。)

本活动是引导学生研究人的外貌变化,最好是比较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身体变化。学生知道自己的外貌发生了变化,也知道由小到大自己的身高、体重都在增加。但对自己其他方面变化的了解是碎片式的,或者是模糊的,如学会坐、学会爬、学会走路、换牙等等。因此引导学生准确全面地描述是本活动的难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展开学习活动:

(1)课前收集能够证明自己变化的资料,可以向自己的父母等长辈请教,可以收集自己的体检记录,以及自己不同年龄时的照片。

(2)课堂上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从小到大的生长变化,借助记录单整理自己的变化资料,本活动以整理身高和体重等显著的变化为主。

(3)交流汇报各自的变化,通过比较发现身体变化规律。儿童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变化。收集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数据。我比小时候长高了很多。

完成此项活动的关键是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在必要的情况下,建议教师和校医联系,帮助学生取得数据。教师从学生刚刚入学时起,就让校医注意收集和保存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数据。(图片说明:婴儿期的脚模和手模,左为脚模,右为手模。)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自己除身高和体重外的其他变化,如手脚的长度变化、头围的变化等等。汇报交流时侧重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寻找共性。我的手和脚也长大了很多。科学实践记录单(编号:0801)

课 题:8 我们在成长 活 动:成长的“证据” 班 级: 小 组: 日 期: 收集自己从小时候到现在的变化。年龄: 身高: 体重: 照片 记录

活动2 人的一生

(图片说明:图中为人的一生不同时期的示意图。由左向右的顺序为:①婴幼儿期;②儿童期;③少年期;④青年期;⑤中年期;⑥老年期。)本活动是建立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从全面细致地观察、比较自己的身体变化,进一步观察、比较自己和周围的人,判断自己属于哪个时期,通过交流讨论,预测自己的身体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小学生对年龄的判断不是十分准确的,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人开始观察比较,如带来家中的“全家福”照片进行一一对照,根据已有的经验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外形特征,了解人的一生主要经历的几个过程。从人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来说,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六个生长变化阶段。每个阶段没有严格的年龄划分,通常0~3岁为婴幼儿期,3~10岁为儿童期,10~19岁为少年期,19~45岁为青年期,45~60岁为中年期,60岁以上为老年期。教学的最后归纳总结:与其他生物一样,人也经历着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引申的问题

人在不同的时期有哪些典型的特征? 我现在是儿童期。学习反思解答 知识回顾 思考与练习

按蝴蝶的生长变化顺序将图片进行排序。将序号填进箭头里。

教学反思:

第2 单元 材料的选择 身边的物品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大小、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2.科学探究

(1)能充分利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物体。(2)能用科学的词汇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3.科学态度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描述自己喜爱的物品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和描述物品,并记录下来。能充分利用感觉器官仔细观察物体并能用科学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观察、描述、记录 活动2 猜猜这是什么

以游戏的形式描述和猜测物品。能用科学的词汇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判断物体观察、描述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四个小朋友带着各自的玩具到公园游玩,波波拿着玩具车,妍妍拿着布娃娃,彬彬拿着飞机模型,琪琪把玩具兔弄丢了,正着急地询问公园管理员:“有人捡到我的小兔了吗?”

产生问题:由于“玩具兔”一词只是物品的名称,没有表达出物品的具体特征,给寻找失物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玩具兔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对物体进行描述。玩具兔是什么样的?有人捡到我的小兔了吗?那是一个玩具兔。

驱动任务: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物品,并用科学的词汇描述物品的特征。

活动1 描述自己喜爱的物品

物体有大小、轻重、颜色、厚薄、表面粗糙程度(或光滑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特征,通过本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物品,并且用科学的词语来描述其特征,同时要进行简单的记录。教科书呈现了学生活动的情境,四个学生手里分别拿着特征明显不同的物品(塑料娃娃、金属小车、毛绒玩具、木雕模型),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多方面的物理属性来描述物品。同时,教科书以观察记录样例提示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品以及如何进行记录,并通过贝贝的话“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更多的物体特征。

课前应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玩具等物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但在数量上应控制每人1~2种物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活动的效果。组织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介绍自己喜爱的物品,接着各小组可以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体的特征,知道如何用科学术语描述物体的观察并描述自己喜爱的物品,记录物品的特性。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体的特性?颜色黄色、形状不规则、光泽无光泽、粗糙程度粗糙、硬度软、观察记录物品:玩具兔、记录人:琪琪

学生在介绍各种物品时,有可能把重点放在物品的用途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物理特性。活动2 猜猜这是什么

以上一个活动为基础,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这里包括两个层次的活动。一是让学生体验除了用眼睛观察之外,还可以用手通过触觉观察到物体的很多特征,如大小、形状、厚薄、轻重、冷热、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二是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以便他人能根据其描述对物品做出判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体会到准确而详细地描述物体特征在同伴交流中的意义。不用眼睛看,能判断袋子里装的是什么物品吗?乒乓球? 橙子? 小皮球? 描述一种物品,让同学猜猜是什么。描述 关键词:

颜色 大小 软硬 表面粗糙程度

教科书通过“描述”栏目中的关键词,提示学生可运用这些词汇描述物品特征。最后,教科书呈现结论性的文字,提示本课教学活动后学生应建构这样的科学概念: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可以用颜色、大小、形状、软硬度、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光泽等特征来描达。

教学活动建议:

(1)把一些物品放到不透明的袋子里,让一个学生用手摸其中一个物品,说出一个特征,其他同学猜他摸到的是什么物品。

(2)如果猜不中再说另一个特征,直到猜中为止。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让他人容易猜中物品,能准确描述物体特征有什么好处。

在开展活动时,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猜中物品名称上,这并不是本活动指向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猜是什么物品外,还必须能说出判断的理由,把重点放在对物体的描述上,学生的描述情况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观察水平、准确使用词汇的水平以及对物体主要特征的把握程度。同时,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对某种物体特征获得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识别物体,与驱动页问题形成呼应。

教学反思:探究技能:质量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指认天平、台秤、电子秤等常见的测量质量的仪器。2.科学探究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科学态度

测量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认识测量仪器

观察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台秤、电子秤等测量仪器观察 活动2 测量方法

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了解托盘天平的构造,知道使用天平测量物品的方法观察、测量 活动3 使用仪器测量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小件物品。初步学会用托盘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测量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四个主题人物到超市买水果,货架上有各种水果,苹果、雪梨等水果的价格以“千克”计算,猕猴桃的价格以“个”计算。

产生问题:彬彬想挑一个重一点的猕猴桃,觉得这样比较划算,由于相同价格的猕猴桃个头相差不会太远,难以通过估算的方法来准确判断,因此就引出了问题:“怎样知道哪个猕猴桃更重呢?”

驱动任务:认识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知道测量仪器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活动1 认识测量仪器

(图片说明:从左到右分别是托盘天平、弹簧秤、电子体重秤、电子台秤。)挑重一点的猕猴桃比较划算。哪个猕猴桃更重呢?质量的常用单位是克和千克。

教科书首先明确指出利用测量仪器可以准确测量物品的质量,然后以到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交易场所去观察各种测量仪器作为驱动任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了解这些仪器的特点和用途,例如,托盘天平通常在实验室中用于测量小件实验用品,以砝码来计算质量;弹簧秤在农贸市场比较常见,根据读数可以直接知道物品的质量;电子体重秤用于测量人体的质量,液晶屏可以直接显示测量结果;电子台秤在超市使用较多,常带有菜单面板,除了液晶屏可以直接显示测量结果外,还可以根据菜单价格直接计算出物品的价格。以前在生活中还常用到杆秤和机械台秤,现在这两种秤已很少使用。

在认识测量仪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知道克、千克是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

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完成本活动的主要任务,到农贸市场和商场等地观察各种测量仪器,鼓励学生用各种办法进行记录,如拍照、画简图等。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观察到的测量仪器有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测量仪器进行归类,把握主要特点,例如,无论哪种测量仪器,都有承载物体的构件和读数的构件。教学中教

师应尽量提供实物、图片等媒体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从测量仪器的发展中感受到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便利。由于很多地区日常生活中都使用“斤”“公斤”作为质量单位,教师杆秤 机械台秤要提供实例组织学生进行换算,理清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活动2 测量方法

教科书首先以图示的方式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目的是为使用天平测量做好铺垫。托盘天平主要由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调节螺母、标尺、游码、指针、分度盘组成。游标为5 g或10 g,最小刻度为0.1 g/0.2 g。砝码是放在天平的一端作为质量标准的金属块或金属片,大小不一,各有一定质量。图中天平称量500 g,游码最大称量10 g,所配砝码为:200 g,100 g,100 g,50 g,20 g,20 g,10 g。接着是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由于学生是首次使用天平,教科书用了三幅图逐步分解天平的操作步骤。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观察天平有哪些主要组成部分。怎样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呢?

① 调平衡: 移动游码至“0”刻度处,旋转平衡调节螺母,直至指针居中。

②称量:物品放左侧托盘,估计物品质量后再选择合适的砝码放在右侧托盘上。

③读数: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计算砝码和游码的总质量。

1.测量前。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②把托盘放好,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③根据指针偏移的情况旋转两端的平衡调节螺母,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2.测量时。①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大致估算物品的质量后选择合适的砝码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加减砝码;②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为止。

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左端所对的示数。教学活动建议:

(1)教师讲解托盘天平的结构。用实物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教师示范使用天平的方法,重点在如何调整天平平衡,如何读数。

(3)学生分组观察天平,调整平衡,并试着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学习如何读数。(4)反馈操作天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是操作技能之一,学生学会该项技能必须经历模仿、反复练习、熟练的过程。在模仿阶段,教师正确而规范的演示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可以结合微视频的方式,对于关键操作可通过重播、慢播的方式化解教学难点。活动3 使用仪器测量

在初步模仿教师操作的基础上,教科书安排学生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来熟练操作技能。其中呈现的实验记录表是提示学生要把测量后的数据及时记录,养成边研究边记录的习惯。教学活动建议:

(1)先让学生估量物品的质量,然后选择比较接近的砝码放进托盘,让学生讨论测量前先估量的好处。

(2)以两人为一组测量各种物品的质量。(3)交流测量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

课堂上应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提醒学生不要追求测量的速度,必须按要求规范操作,尤其是通过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是操作难点,这一步骤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慢慢操作。同时要注意一些细节要求,例如,取砝码时必须使用镊子;每次测量后都要把游码归零;测量完毕后砝码要放回砝码盒;边测量边记录,记录时要记得写上质量单位。教学反思:物体与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是由材料制成的。

(2)能辨认金属、玻璃、塑料、陶瓷、橡胶、木材、纸、岩石等常见材料。2.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对材料进行观察和比较,并能描述不同材料的特点。(2)能以材料种类为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3.科学态度

对材料表现出探究兴趣。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杯子是用什么做的观察各种杯子的构成材料。认识金属、玻璃、塑料、陶瓷、橡胶、木材、纸、岩石等常见材料,知道物体是由材料制成的观察、描述、记录 活动2 书包里的物品

观察比较书包里的物品。能以材料种类为标准对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观察、分类 2.活动指引

妈妈让我买陶瓷杯,哪些是陶瓷做的呢?

生活情境:琪琪和波波到商场购买杯子,面对货架中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杯子,波波觉得要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有难度。

产生问题:杯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了杯子的外观或功能,很少关注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面对妈妈交给的买陶瓷杯任务,波波产生了困惑:“哪些是陶瓷做的呢?”

驱动任务:观察各种不同材料的杯子,认识不同的材料。活动1 杯子是用什么做的

(图片说明:从左到右,上列分别是陶瓷杯、木杯、塑料杯、纸杯,下列分别是金属杯、玻璃杯、紫砂杯、玉石杯。)

本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杯子,辨认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通过活动,认识金属、玻璃、塑料、陶瓷、橡胶、木材、纸、岩石等常见材料,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用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同时,通过描述材料的特点,初步呈现学生对材料性能认知的前概念,为后续学习材料的性能做铺垫。

教科书上的观察记录表是提示学生要有序地观察,观察重点是组成杯子的材料特点,而不是杯子外观或用途上的特点。序号一栏可根据课堂上学生实际观察的物品自行编号。教学活动建议:

(1)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演示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认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从而引入材料的常见种类。

(2)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杯子,辨认杯子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3)分组观察制成杯子的材料有什么特点,用简单的词汇表达并 记录。

(4)列举各类材料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虽然教科书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观察杯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处理,可引导学生以教室、学校为场景观察身边的物品,辨认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并及时做好记录,对于不会分辨的物品可提醒他们做好标记。小组活动结束后可通过全班交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小组观察活动的发现。引申的问题

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活动2 书包里的物品

书包是学生每天上学都携带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种类也比较多,教科书设计这一活动是力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在学生已认识常见材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按组成物品的材料为标准进行一级分类,把同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的名称填在相应的圆圈内。教科书在最后提出讨论问题“除了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给物体分类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不同的标准对物体分类,例如,可以按颜色、形状、硬度、轻重、用途等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这是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认构成物品的材料,并以组成材料作为标准展开分类活动,所以必须先引导学生正确辨认书包及书包里各种物品的构成材料。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可能会出现分辨不出某些构成材料,或者不会使用规范的术语表达,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通过分类活动,学生应能发现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同种材料也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其他的分类标准,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分类活动,重点要求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

教学反思: 材料与沉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的材料能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会在水中下沉。知道物体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

(2)认识到可以根据材料的漂浮性能制成不同用途的物品。2.科学探究

(1)能根据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概括出浮和沉的物体的材料组成特点。(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初步解释物体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3.科学态度

尊重事实,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他人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寻找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观察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知道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认识到可以根据材料的漂浮性能制成不同 用途的物品观察、实验 活动2 胡萝卜的沉

浮现象观察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胡萝卜块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形状无关,与材料有关观察、实验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四个小朋友假期相约去游泳,妍妍在水里拿着泡沫浮板在游泳,彬彬带着塑料救生圈在玩水,琪琪和波波坐在泳池边聊天。产生问题:由于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材料,也知道了物体是由材料制成的,所以琪琪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浮板和救生圈都是塑料做的,她发现这些塑料物品都能浮在水面上,此时波波就产生了疑还有什么材料可以浮在水面呢?塑料做的浮板和救生圈都可以浮在水面。

问:“还有什么材料可以浮在水面呢?”

驱动任务:把各种用不同材料做的物品放入水中,观察能浮在水面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活动1 寻找能漂浮在水中的材料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是材料的性能之一。在这一活动中,教科书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首先,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实心物体)做实验材料,如回形针、钥匙、铅笔、木块、橡皮擦、橡皮泥、塑料球、塑料棒、玻璃弹珠和玻璃片等,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金属做的回形针、钥匙是沉的,橡胶做的橡皮擦和橡皮泥也是沉的,玻璃类物体也会沉,而铅笔、木块等木材做的物品会漂浮在水面,塑料球和塑料棒也是浮的,然后通过归类,初步发现物体的沉浮可能与材料有关。由于这个活动中的材料在大小、轻重、形状上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也有可能认为物体的沉浮既与材料有关,也与上述因素有关。为了帮助学生澄清这各种不同的物体放进水里,有些会沉,有些会浮。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能浮的物体和会沉的物体各有什么特点?先预测一下它是沉还是浮。物体放入水中的方式要相同。

这些想法,教科书接着安排第二个层次的探究,大小相同而材料组成不同的物体是否沉浮状态就相同呢?把相同大小的塑料块、木块、铁块、铝块放入水中学生会观察到,塑料块和木块是浮的,金属块是沉的,通过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证实物体的沉浮的确是与材料有关。

(图片说明:图中四个实验材料从左到右分别是塑料块、木块、铁块、铝块。)教学活动建议:

(1)观察实验用的各种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预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以此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3)依次把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并及时记录物品的沉浮状态。(4)让学生整理实验记录,以沉或浮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归类。(5)根据归类的情况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沉浮现象。

(6)在学生初步认同物体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的基础上,引入大小相同的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状态的探究实验,学生从金属类物品在水中是沉的、塑料和木材做的物品在水中是浮的这一实验现象中就能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

关于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认为与物体的把相同大小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放入水中,观察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同样大的物体,塑料块和木块要轻一些。

大小、轻重、形状有关,学生的这个前概念是比较顽固的,在教学中,教 师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和组织探究过程,力图通过探究活动转变学生的前概念。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每一类材料的物品至少有两个以上。②物品必须是实心的。③物品是由一种材料构成的。④如果是纸制品的话,必须是防水的。活动2 胡萝卜的沉浮现象

(图片说明:左上图是把一个红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状,右上图是把红萝卜切成不同的形状。)

从上一个活动中,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但活动并没有证明与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无关,所以教科书设计了这一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澄清前概念。在这一活动中,如果选取的胡萝卜原来是浮的,无论切成怎样的大小和形状,所有胡萝卜块都是浮的。如果原来是沉的,同样,切成各种胡萝卜块后也是沉的。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的事实能够帮助学生认同物体的沉浮确实与大小、形状无关,从而转变前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在探究活动后设计了问题讨论:“如果把沉在水中的橡皮擦切成小块,它会浮起来吗?”引导学生运我还想用其他材料试试。

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新情景中的问题,知道橡皮擦被切成小块后仍然会沉在水中。教学活动建议:

(1)设置问题情境:把整个胡萝卜(已削皮)放入水中,观察胡萝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个胡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状放入水中,胡萝卜的沉浮状态会改变吗?把这个胡萝卜切成形状不同的块状放入水中,胡萝卜的沉浮状态会改变吗?(3)分组实验探究。(4)用证据解释自己的想法。

本实验中,使用的胡萝卜有可能是沉的,也有可能是浮的,这与胡萝卜的含水量有关,无论是沉的还是浮的,都可以作为本活动的实验材料,都能够达到设计意图。如果完整的胡萝卜放入水中是沉的,切成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胡萝卜块,仍然是沉的,反之亦然。但是在准备材料时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必须把胡萝卜的皮削掉,而且要削得比较深(去掉表皮和木质部),因为胡萝卜的皮比较致密,切块时,皮占的分量越多,胡萝卜就越往下沉,这样的实验结果就有可能得出不同形状的材料其沉浮状态也不同的结论。由于学生没有密度概念,老师很难把这个问题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学中应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

教学反思: 花盆补水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不同。(2)认识到材料的性能与用途的联系。

(3)知道身边很多的生活用品都必须经过设计和制造这个环节。2.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2)能利用材料的性能设计和制作实用的物品。3.科学态度

乐于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设计与制作。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用哪种材料搭“水桥”

探究使用哪种材料制作花盆补水器的“水桥”最合适,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不同观察、实验、比较、记录 活动2制作花盆补水器

设计并制作花盆补水器,应用已有知识设计和制作产品设计、制作 1.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三个小朋友在阳台观赏植物。琪琪在浇花,妍妍提出可以用花盆补水器代替人工浇花。

产生问题:妍妍提出自己做花盆补水器,这就必然会涉及材料的选择问题,因此提出了“用什么材料做花盆补水器?”“怎样把瓶子里的水引到花盆?”的问题。

驱动任务:关于装水的容器选择什么材料这一问题,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是可以解决的,所以这里的任务主要指向探究用什么材料把水引到花盆。家里没有人时可以做个花盆补水器。用什么材料做呢? 活动1 用哪种材料搭“水桥”

(图片说明:除了试管和试管架之外,从左到右分别是铜线(金属)、纸巾(纸)、棉线(天然纤维)和尼龙绳(合成纤维)。)

教科书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料的吸水性。首先围绕驱动任务,通过贝贝的话指明了花盆补水器的构造,把探究问题聚焦在“水桥”材料的选择上,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金属、纸、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四种不同材料的吸水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材料的吸水能力会有感性认识,但是很少把材料的性能与用途联系起来,更不会把几种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教科书试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用实验获取的证据支持自己对材料吸水性的解释。研究棉线、尼龙绳、铜线和纸等几种材料的吸水性,比较哪种材料最适合做“ 水桥”。

哪种材料吸水最好呢?做花盆补水器时,怎样把瓶子里的水引到花盆呢?搭个“水桥”吧。

(图片说明:从左到右的材料分别是:棉线、纸卷、铜线、尼龙绳。①、③、⑤、⑦是空试管,②、④、⑥、⑧试管装有同样多的水。各种材料一端插入水中,一端插入空试管中。)

由于这一活动是本套教科书首次出现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所以教科书通过图片和主题人物的对话指引学生如何做实验。先把四种材料捻成粗细长短基本相同的长条形,四支相同的试管装有同样高度的水,并在水位处做好标记,测量水位的高度。然后同时把四种材料放进试管里,尽量保持浸入水中的长度一致,材料的另一端搭入空试管。十分钟后再次测量四支试管水位的高度,通过分析数据说明哪种材料的吸水性最好。教科书

设计的讨论问题“哪种材料最适合做花盆补水器的‘水桥’”,是希望引导学生在已知四种材料的吸水性能强弱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关系。四种材料的吸水性从强到弱分别是:纸>棉线>尼龙绳>铜线。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提示学生除了考虑材料的吸水性外,还要考虑实用性。例如,虽然纸的吸水性最强,但吸水之后容易断开,所以选择棉线做“水桥”比选择纸更合适。

教科书中提供的实验方法只是一种更接近于模仿“水桥”的范例而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他的方法研究材料的吸水性。由于学生第实验记录材料要同时放进水里。各种材料的粗细和长度尽量保持相同。10分钟后观察比较四支试管的水位线下降情况,并记录。

一次做对比实验,教师在实验前的指导应该要细化一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次对比实验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利用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解释自己的想法。在活动后的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材料做“水桥”的优劣,综合考虑选择哪种材料,并能说明选择的理由。活动2 制作花盆补水器

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知道了该选择哪些材料制作花盆补水器,所以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探究结果与制作产品的需求联系起来。教科书提供了一个设计图的样例,提示学生在制作产品前,先要做好构思,把想法呈现出来,同时通过贝贝的话“制作完成后要测试花盆补水器的浇花效果”提醒学生作品完成后要不断进行测试和改良,渗透工程学的理念。教学活动建议:

(1)教师以样例讲解如何设计图纸。

(2)向学生提出任务“设计花盆补水器”,讲解评价标准(科学性、实用性、美观性)。(3)学生分组设计花盆补水器。

(4)组织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与修正。选择适当的物品和材料,设计并制作花盆补水器。制作完成后要测试花盆补水器的浇花效果。(5)学生分组修改设计图纸。

由于活动1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上要完成产品的制作是很困

难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完成设计部分即可,制作产品则留到课外进行,通过上交作品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完成任务。

教学反思:包装小酥饼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材料其吸油性和硬度也不同。(2)认识到材料的性能与用途的联系。2.科学探究

(1)在选择材料时,能根据测试的结果与用途进行综合分析。(2)能利用材料的性能设计实用的物品。3.科学态度

体会到运用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选择包装材料

测试纸和塑料的吸油性,根据测试结果和用途选择包装材料。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油性不同,能根据测试结果和用途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材料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活动2 设计包装盒

研究铁、纸、木和塑料四种材料的硬度,根据测试结果设计邮寄包装盒。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不同,能利用材料的性能设计实用的物品观察、实验、比较、分析、设计。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妍妍和妈妈一起制作小酥饼,香喷喷的小酥饼刚刚出炉,妈妈建议把小酥饼邮寄给远方的爷爷尝尝。

产生问题:妍妍手里拿着塑料袋和纸袋,“小酥饼油腻腻的,又容易碎,用什么包装才

好呢?”由于邮寄需要包装,而小酥饼比较油腻、松脆,妍妍因而产生如何选择包装材料的疑问。把小酥饼包装起来邮寄给爷爷尝尝。小酥饼油腻腻的,又容易碎,用什么包装才好呢?

驱动任务:根据小酥饼含油多的特点,测试并比较纸和塑料的吸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包装小酥饼。活动1 选择包装材料

在日常生活中,纸和塑料是最常用的包装材料,所以本活动只探究这两种材料的吸油性。这个实验比较简单,选择两块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纸片和塑料片,同时滴上一滴食用油,把纸片和塑料片提起,可以观察到纸片上的油滴流动较慢,油滴越来越小,纸片背面留下非常明显的油迹,用手摸纸片背面滴油处,手会沾上油。塑料片上的油滴流动比较快,油滴大小变化不明显,塑料片背面没有留下油迹,用手摸塑料片背面滴油处,手不会沾上油。测试效果能够很明显说明纸的吸油性比塑料强得多。两个主题人物的对话,则是提示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能、待包装的物品特性以及个人的需求和偏好等因素综合考虑问题,妍妍是从如何保证小酥饼更好吃的角度来选择包装材料,波波则是从便于携带的角度考虑选择包装材料。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测试纸和塑料的吸油性,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测试一下两种材料的吸油情况。观察滴了食用油的纸和塑料,有什么发现?(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纸和塑料的吸油性,并记录。(3)交流探究结果。

(4)组织学生谈谈自己选择哪种材料做包装盒,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在组织教学时,本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展开,首先通过对比实验测试纸和塑料这两种材料的吸油性,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搜集更多的信息,例如,用眼睛看(看油滴、看油迹)、用手摸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解释的证据。在得出结论之后,围绕如何选择包装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里不要求有统一的选择结果,只要学生能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来选择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活动2 设计包装盒

本活动是在研究了材料的吸油性之后,继续研究材料的硬度。根据驱动任务的要求,这里需要学生从邮寄运输的特点进一步思考如何选择包装盒。由于小酥饼比较松脆易碎,而邮寄过程又难免碰撞,这就要求包装盒必须有一定的硬度,因而就引出了比较材料硬度的实验。铁、纸、木和塑料这几种材料都是制作包装盒的常用材料。根据邮寄运输的特点,思考哪种材料更适合做包装盒。用不同材料相互刻划的方法测试哪种材料最硬,并记录。看看有没有留下划痕。

铁、纸、木和塑料是制作包装盒常用的材料,所以教科书选择了这四种材料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的方法检测四种材料的硬度。这里介绍的是用不同材料相互刻划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通过彬彬的话提示了判断标准,如果一种材料能在另一种材料上留下划痕,就说明这种材料的硬度大于被刻划的材料。

在测试四种材料的硬度有了结果之后,接着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材料特性的知识与需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说明:从上到下依次为小酥饼、其他材料和工具(泡沫、纸、塑料袋、剪刀)、塑料盒、铁盒、木盒、纸盒。)

这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是为小酥饼设计邮寄包装盒,图中提供了四种材料的盒子以及其他材料,提示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物品设计邮寄包装盒,本活动重在设计方面,不要求学生制作成品,学生可参考教科书中的设计图纸样例设计自己的包装盒。教学活动建议: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四种材料哪种最硬,并排序。(2)教师讲解测试材料硬度的方法和注意要点。(3)学生分组实验和记录。

(4)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按硬度大小给四种材料排序。

(5)向学生提出新任务“设计邮寄包装盒”,组织学生讨论选择什么材料,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6)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做设计图纸。(7)分组设计包装盒并完成设计图纸。(8)交流、评价、修正包装盒的设计。

测试材料硬度的实验属于简单的对比实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提示学生每次刻划的力度要尽可能保持相同。②要有序地检测,通过不同材料的两两相

互刻划比较两者的硬度,然后再综合分析进行排序。③要注意区分划痕和材料留下的颜色痕迹。由于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涉及技术问题,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可以教科书上的设计图纸样例来讲解设计的要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图纸,再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和修正。

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2)知道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发展新材料。2.科学探究

(1)能根据调查结果简单分析出人造材料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新材料的信息,并能以简报方式整理信息。3.科学态度

意识到人们对材料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调查身边的材料

调查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由天然材料做的,哪些是由人造材料做的。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调查、分析 活动2 材料的发展

搜集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现状,并制作简报。知道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不断发展新材料收集和整理信息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小朋友们到妍妍家做客,客厅的木茶几非常漂亮,引起了小朋友们的研究

兴趣。

产生问题:现在各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家具的制作中,即使是有漂亮木纹的材料,也有可能以假乱真,并不是用天然木材制成的。所以波波对茶几用材提出了疑问“真的是木头做的吗?”

驱动任务:调查身边的物品,分辨制成这些物品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活动1 调查身边的材料

(图片说明:小图是科学实验室,大图是家庭厨房。)木纹真漂亮。真的是木头做的吗? 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中,有些是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的,如木材、动物皮毛、棉、麻、蚕丝、沙、黏土、岩石等,被称为天然材料。有些材料是人们用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经过加工或合成的,如玻璃、金属、塑料、橡胶、尼龙等,被称为人造材料。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材料种类的认识,同时能够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课前要安排学生搜集和整理各种材料的资料,并做好调查记录,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所以此时的调查记录可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上课伊始呈现学生的调查记录,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木头、棉花、岩石等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帮学生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然后再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塑料、玻璃的加工过程,由此而引入人造材料的概念。在学生初步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来源以及常见种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课前的调查记录进行修正,然后组织交流分享,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学生会发现生活离不开材料,人造材料的使用量大大超过天然材料。

材料种类繁多,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教学中只需要学生认识常见的材料即可。为了深化学生认识人类与材料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有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

“为什么人们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使学生意识到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断发明和制造新材料。引申的问题

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有怎样的后果? 活动2 材料的发展

(图片说明:①石块与木制造的工具;②陶器;③青铜器;④合成橡胶;⑤合金锅。)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利用和制造材料的历史,例如,人类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都是以材料作为时代的重要标志。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类的发明创造丰富了材料世界,而材料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教科书的“历史图标”则是提示了材料的发展史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材料的种类非常多,分类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教科书中只列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利用和制造材料的历史,例如,人类历史中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都是以材料作为时代的重要标志。

几种常见的材料,主要从物理化学属性来划分。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陶瓷、水泥、玻璃及非金属矿物材料。陶瓷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传统的陶瓷材料主要由黏土、石英、长石等组成,主要作为建筑材料使用。金属材料包括两大类:钢铁材料和非铁(有色)金属材料。除钢铁外,其他金属材料一般统称为非铁金属材料,主要有铝、铜、钛、镍及其合金等。有机合成材料按用途可分为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三大类。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原材料组成,使原材料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并通过复合化而得到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能的材料。教科书的最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课外拓展性的任务,搜集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并制作简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无处不在,同时在完成制作简报的任务中,提高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课前要搜集相关的资料,以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上通过讨论的方式达成对材料发展的认识。教学反思:网络课堂:各地民居的建筑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有着密切联系。2.科学探究

(1)能用观察、查资料和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并能用拍照的方法进行记录。

(2)进一步熟练将拍摄到的照片上传到网络的技能,并能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3)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同学上传的资料,能发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有着密切联系。3.科学态度

热爱自然,认识到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环节1 搜集信息

观察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调查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了解材料的来源和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情况。学习用拍照的方法进行记录观察、拍照、记录 环节2 上传资料

把拍摄的民居照片以及调查的简单情况上传到小学科学网,并和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学习上传资料以及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上传资料、网络交流 环节3 交流分享

阅读各地区同学分享的资料,观察不同地区同学上传的照片,发现民居使用的材料与当地具有的资源有密切关系观察、分析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四个主题人物在分享旅游中的见闻,话题集中在旅游中见到的房子上。产生问题:小朋友们在交流中发现,有的地区用木头建造房子,有的地区用蚝壳(牡蛎壳)建造房子,于是提出“还有用其他材料做的民居吗”。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到各地去观察民居的建筑材料。

驱动任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调查到的当地民居使用建筑材料的情况上传到小学科学网,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活动,了解各地民居建筑材料的特点。活动任务

教科书明确提出了本次活动的任务:调查本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可以先播放一些有特色的民居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中已经历过网络课堂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复习学习流程和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要求学生还有用其他材料做的民居吗?我在贵州看见好多房子都是用木头做的。我在家乡看见过用蚝壳做的房子。

实施调查前要做好详细计划,并提示要在成年人的陪伴下进行实地调查。环节1 搜集信息

教科书提出了搜集资料的内容和方法,并通过两幅照片提示学生,民居的建造材料与当地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山区树木比较多,往往建造的是木房子,泥土比较多、植被较少的地区则是建造砖瓦房。

(图片说明:左图是贵州山区的木房子,右图是西藏的砖木房。)

教师要提前教会学生实地调查的方法,一是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了解民居的建筑材料和自然环境条件,二是通过找当地人访谈的方式了解建筑材料的来源,以及民居建筑材料的变迁。可以用拍照、录音和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学生完成资料收集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并写好资料目录,方便查找。环节2 上传资料

学生把拍摄的民居照片以及调查的简单情况上传到小学科学网,并我回乡下时看见很多木房子。

到当地有传统民居的地方,观察民居的特点,并拍摄照片。调查民居使用了什么建筑材料,并了解材料的来源和当地的气候情况。和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继续学习与熟练上传资料以及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

(图片说明:第一行,左图是甘肃高原,生活着牦牛;右图是甘肃草原上用牦牛毛编织的毡房。第二行,左图是贵州的山区,右图是贵州山区的木房子。第三行,左图是广东的海滩,右图是广东的牡蛎壳房。)

学生虽然已经历过一次网络课堂学习,但是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不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的指导,或者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把学生带到计算机室进行学习和上传资料,这样能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学习成果上传。环节3 交流分享

阅读各地区同学分享的资料,观察不同地区同学上传的照片,发现民居使用的材料与

当地资源有密切关系。登陆小学科学网,上传民居照片和调查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民居。

(图片说明:左图是广东地区用砖瓦建造的锅耳房。中图是云南地区用泥土和砖建造的平顶房。右图是云南地区用石头和砖建造的房子。)

教师要提醒学生除了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外,还要浏览其他地区同学上传的资料,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网络课堂跨越时空学习的优势,并且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概括民居建造的特点。阅读各地区同学上传的资料,观察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有什么发现?在建造住宅时,人们通常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就地取材,二是适应当地环境。为什么许多地区的民居房顶是倾斜的?

1.下图是玻璃弹珠和铅笔,请分别写出它们的5个特征。

2.假设你需要购买房子,只能在木房子和金属房子中进行选择。你会选哪种房子?为什么?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根据材料的性能说出合理的选择理由即可。例如,选择木房子的理由是太阳猛烈时不会感觉很热,选择金属房子则是考虑金属不漏水等。序号玻璃弹珠的特征铅笔的特征 1 圆形长条形 2 光滑比较光滑 3 有光泽没有光泽 4 很硬比较硬 在水中会沉在水中会浮

教学反思:

第3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 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2.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归纳固体的特征。

(2)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固体,并说出判断依据。3.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2)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辨物体

通过观察、比较,辨别不同的物体,发现水、花生仁、大米等物体在形状上的不同,描述和归纳固体的特征观察、比较、描述、归纳 活动2 身边的固体

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身边的固体,并说出判断依据观察、比较、描述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波波在厨房里寻找调味品,操作台上放着食盐罐、糖罐、酱油瓶、食用油等罐和瓶,波波摇着金属小瓶,有些为难,因为不打开瓶盖,不知道哪瓶是酱油,哪瓶是味精。

产生问题:瓶子不透明,通过摇晃,可以知道里面究竟装的是酱油还是味精吗? 驱动任务:通过“这里面装的是酱油还是味精”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是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并驱动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固体与液体的区别,知道固体是有确定形状的。

活动1 辨物体

本活动通过让学生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利用感官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辨别袋子里装的是哪种物体,让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有确定形状的,有些物体是没有确定形状的,从而归纳出固体是有确定形状的特点。这里面装的是酱油还是味精呢?

教科书的插图中水、酱油、食用油、花生仁、大米等几种装入黑色塑料袋中的物体,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学生非常熟悉它们,教科书中的对话“摸一摸是软的还是硬的?这个圆粒状的应该是花生仁吧”起到提示作用。通过手的触摸,学生可以感受到水、酱油、食用油等液体是可以流动的、软软的,形状可以变化;而大米、花生仁、冰糖等物体颗粒分明,形状不会变化,学生可以从它们颗粒的大小、形状等判断出来,从而认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的。

接着让学生分别用手抓水、花生仁和大米,提出“哪个能用手抓起来,为什么”的问题,同时体会什么物体可以抓住,驱动学生思考物体能不能用手抓起来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并让学生交流“为什么可以抓住花生仁和大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有确定形状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活动利用贝贝“分辨的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强调辨别、判断要有依据,并打开袋子观察物体,验证自己的判断,感知“让事实说话”。

透过简单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直接经历感受辨别、判断的科学思维过程,领悟根据什么进行判断——有依据地进行判断,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观察(主要是手的触摸),认识固体的特征——具有确定的形状。教科书中给出的任务是判断黑色不透明的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物体,学生从生活的经验里已经知道大米、花生仁、冰糖等物体的外形特征,也知道酱油、水是流动的、抓不住的物质,因此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尽量让学生描述他们辨别的依据,而这些依据以它们的外形特征为主(避免学生用气味依据判断),如有的袋子里的物体既可以变方形又可以变椭圆形,而有些袋子里东西是椭圆的,并且不会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有些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而有些物体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为接下来学生概括和归纳固体的特征做铺垫。在抓住水、大米、花生仁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并描述为什么能抓住大米和花生仁,而抓不住水,引导学生把水与大米等固体的最大区别说出来,初步建立固体具有确定形状的概念。活动2 身边的固体

本活动承接上个活动,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固体,通过描述固体的形状来协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和巩固固体具有确定形状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从对活动1中具体物体的认识,拓展到对一般固体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的形状是否是确定的,会不会随意改变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固体具有确定形状的概念。教科书插图中的物体是学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利于学习。教师可拓展到教室、学校中的固体展开学习活动。

本活动看似简单,但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真正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知识学习过程是动态的,以及通过科学实践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

本活动是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固体,教师要强调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引导学生理解和建立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的概念,因此在学生观察填好记录表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描述。同时组织学习活动要有序,让学生学习并体会科学观察、描述要认真有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反思: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和液体都有确定的体积。(2)知道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2.科学探究

(1)比较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形状异同,尝试归纳液体的特征。(2)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现象的能力。3.科学态度

(1)认识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体验探究水的乐趣。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 它们是什么形状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 形状,发现水、食用油等物体

第五篇:科学三年级下期末试题

名姓号考级班校学2013——2014学第二学期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填空(30分)

1、()产生于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工具。

2、天平是利用()。

3、据科学家测算,太阳已经形成大约有()年了。

4、鞋底制有花纹能防滑,这是因为()。

5、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根据磁铁的这一性质,可以制成()。

6、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电。

7、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电池的人是()。

8、一物体如果能使电流通过,我们就说这一物体能够()。

9、骨大多通过()连接在一起的,骨在关节处可以活动。

10、昆虫用()繁殖后代。

二、判断(30分)

1、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磁铁中“N”表示南极;”S”表示北极。()

3、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

4、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体。()

5、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吸引。()

6、力都有大小和方向()

7、要想玩好跷跷板,跷跷板两边必须一样长。()

8、太阳是一个有气体物质构成的星球。()

9、不管是低压电还是高压电,不直接碰到是绝对不会触电的。()

10、在小腿的后面,有一块明显的肌肉,俗称“小腿肚子”,这块肌肉叫做腓肠肌。()

三、选择(30分)

1、一块条形磁铁的两端与中间磁力的大小()。

A中间大B两端大 C一样大

2、下列情况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是()

A汽车更换发动机B汽车超载行驶C 汽车车身颜色鲜艳

3、关于电池的说法,下列哪种说法不对。()A 电池的电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永远用不完B 在有些条件下,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C 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4、下列选项不是古人计时仪器的是()A 沙漏B日晷C电子表D水钟

5在人觉得非常安静的时候,狗却突然竖起耳朵并且狂叫起来,这是因为(A、狗没事闹着玩B、狗听见了人听不到的声音C、狗的听觉器官与人不同,时常出毛病

6、下面现象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A、手指上的指纹B、给乐器弦上抹松香C、给自行车链条上加润滑油。

7、下面计时工具中,能够用来判断24个节气及每年的开始和结束日的是(A、日晷B、圭表、下列各组材料中能组成一个完整电路的是()

A、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若干根导线、一个开关B、两根导线、一节电池

C、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两根导线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用卵繁殖后代的动物都是两栖动物 B、两栖动物用卵繁殖后代

C、即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都是两栖动物。

10、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压是()

A、1.5VB、6VC、220V

四、回答问题(10分)生活中的常见的导体有哪些?))

下载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广东版)(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广东版)(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的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这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一定有了许多收获,让我们一起走进下面的检测题,重温我们的收获吧!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 ,......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龙素英 一、基础知识(49分) 1. 我的字写得最棒。(8分)(根据小学三年级字词句篇每个训练第一题改编) bēi cǎnjídùshěn shìxiàn mù ()()()() yuán g......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检测试题

    一、语海畅游(38分)(一)我会看拼音写词语。(10分)shū zhuāng yàn wù qīngxié láng tūn hǔ yànzhēng zhào xiànmù chèn shān kèzhōuqíu jiàn(二)我会在......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练习试题

    小学语文的期末复习需要将积累和练习相结合,而且模拟演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练习试题,希望对大家有用。一、看拼音,写汉字 。(15分)......

    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检测题一范文大全

    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检测题(一) 一、填空: 1、人体的骨骼具有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的作用。 2、产生影子有两个条件:_______和 _______。 3、指南针是根据________的原理......

    三年级科学下册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优秀范文5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5篇范文)

    所有学科都要靠语文为基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希望对大家有用。一、 看拼音写词语。(10分)lián péng chèn shān ōu zhōu kū long s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