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校园建设展示与交流;材料目录
sj “数字化校园建设展示与交流”材料目录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展示及交流”的总结汇报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展示及交流”的评选附件材料
A1 领导与管理 B1 领导重视
C1 主管领导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
1、学校组织机构图
2、淮南二十六中数字化校园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3、“十.五”国家级课题资料
4、“十一.五”国家级课题资料 C2 经费投入
1、校园VOD点播系统一、二期工程投入费用
2、校园广播系统投入费用
3、校园语言学习系统投入费用
4、校园网站投入费用
5、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及视频会议室投入费用 B2 组织机构
C3 组织机构健全
1、校园网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名单
2、教科研工作委员会名单 C4 人员配备
1、信息中心人员名单及分工说明
2、信息员组成机构一览表 B3 制度落实
C5 各项使用管理制度
1、信息中心各项管理使用制度 A2 环境与条件 B4 网络环境 C6 校园网
1、校园网网络(网管)分布示意图
2、VOD点播系统分部及配置说明(硬、软件)
3、网络安全性及拓展性说明 C7 五室建设
1、计算机教室配置及功能说明
2、多媒体教室配置及功能说明
3、语言教学系统配置
4、电子阅览室建设规划
5、软件制作室建设规划
C8 教学管理用机和班级多媒体设备
1、教学用办公电脑配备说明
2、教室VOD终端设备说明
px
sj B5 人才培养
C9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配备
1、信息技术课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2、信息技术课程表
C10 数字化校园管理人员
1、信息技术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证书(市级以上)C11 教师培训
1、教师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统计
2、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培训统计
3、教师参加校内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培训资料
4、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统计 B6 数字资源
C12 学校数字化资源
1、学校校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C13 校本资源库满足教学需要
1、校本资源库(K12、数字图书馆等)系统
2、小学、初中、高中自建资源库 C14 建有数字化图书馆
1、数字化电子图书馆系统
2、校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 A3 应用与研究 B7 教育网络
C15 校园网站的建管
1、校园网站及主要功能模块 C16 师生和班级主页
1、师生主页、博客、微博、贴吧统计 B8 应用系统功能 C17 数字化教学应用
1、校园VOD系统配置说明
2、校园VOD系统使用情况统计 C18 数字化管理系统
1、苏亚星校务管理系统介绍
2、新生报名管理系统介绍及应用
3、财务管理系统介绍
4、中小学学生评价系统
5、电子监考与监控系统
6、数字化视频录播、转播及会议系统 C19 德育工作
1、校园网站中德育工作专栏介绍(包括心理咨询、班会课、主题团队会、家长会、校园之星等)
2、利用“校讯通”开展家校互动交流情况介绍
3、利用VOD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情况介绍 C20 数字化学习系统
1、VOD视频点播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培训资源介绍
px
sj
2、师生开辟的学习专栏介绍
3、VOD资源库访问量统计 C21 互动交流平台
1、教师科研栏目介绍
2、校园论坛、在线留言及教科研专题栏目介绍
3、《校园网建设与管理的校本模及策略研究》下教学与效应子课题介绍 A4 成果与效益 B9 应用成果
C22 数字化办公方式
1、学校数字化办公、管理方式、数据信息介绍 C23 数字化教育教学
1、各部室优质课、公开课、研修课课表及部分优秀电子教案(含校外展示交流课)
2、音乐、体育、美术、社会实践等课程与信息技术(VOD)的整合教学
3、校园安全教育、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VOD)的整合教学
4、VOD系统使用率统计
5、教师优秀课件统计 C24 数字化教学成果丰富
1、市级以上数字化优质课等统计(证书、论文电子稿)C25 学生信息素养
1、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介绍(张珂老师课题)
2、小学生语文、数学学习交流平台介绍(张琴老师课题)
3、校园网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介绍(刘静老师的课题)
4、借助校园网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之研究(刘孝敬老师的课题)
5、校内教师开展的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材料 C26 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
1、学生获信息技术竞赛成果统计(证书、作品电子稿、文件)C27 有省市级以上数字化应用课题
1、国家级课题《校园网建设与管理的校本模式及策略研究》介绍
2、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校园VOD系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结题的各国家级子课题介绍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展示及交流”材料组织的具体分工
1、办公室提交材料代码:C2 1-
5、C11 1-
3、C16、C18 3、C24
1、C26 1
2、三教导处提交材料代码:C11 1-
3、C16、C18 2
4、C20
2、C23 1-2
5、C24 1
3、C25
5、C27 2(初中部)
3、德育办提交材料代码:C19 1-
3、C23 3
4、保卫提交材料代码:C23 3
说明:以上部门按照前面的代码请尽快组织材料,并按材料名称进行电子稿件分类取名,于9月6日上交电子稿件于科研处。谢谢!
px
第二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卢龙县木井中学
杨敬元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惊喜与震撼。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仅给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空前的便利与支持,给教育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本文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创建数字化校园的现状、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数字化校园的有效应用等几个方面阐述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事在必行。
关键字: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惊喜与震撼。尤其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仅给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空前的便利与支持,给教育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教案、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学校创建数字化校园的现状
1、资金问题,建设数字化校园所需资金较大,农村学校资金不足,大多数学校的资金只能靠政府拨款。
2、领导对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认识问题。有的为了达标而创建,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或忽视软件资源建设。
3、缺乏专业计算机人员。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来维护网络,而且要有专人管理,以保障其能正常的使用。
4、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较低。大多数教师只能打打字,浏览浏览网页,而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例较小。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
鉴于学校建设经费紧张的现实情况,在网络建设中必须考虑投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基础网络要高起点,规划要科学合理,既要避免规划不到位造成的日后功能限制,也要避免规划失误造成的功能闲置;网络设备要采取分期分批逐步投入的方法,做到有限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网络设备选型要保证较高的性价比,既要满足应用的需求、管理的便捷和售后的保证,也要考虑财力的可承受。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来说,应用是目的,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因此建设原则应遵循“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灵活性”进行合理规划。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1、校园网络建设工程
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科学的规划,精打细算,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网络在实际运用中的功效。计算机的硬件升级很快,价格下降也很快,只要使用网络具有较强的教学服务功能,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没有必要一步到位。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攀比,更不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功效。要做到“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2、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1)建立远程教学环境和远程教学系统。
(2)开发、引进能够在校园网上运行的各种多媒体课件。(3)建立各种教育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4)建立、发展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大力推动虚拟实验课件的开发与应用。(5)利用网络的多种方式、方法(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系统等)开展网上答疑、网上辅导、网上讨论。教师学生可以就课堂内外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经验、知识和思想。或者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通过电子信息俱乐部讨论问题,共享新的发现,交流学习体会。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它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技术问题。
4、网络教学基础建设
(1)改造现有课室,使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网络设备,配备网络接口、投影仪、扩音机等设备,以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2)建立电子备课室,加强普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适应网络教学的发展。
(3)建立适应校内外网络教学规模需求的网络教育网站。
5、办公自动化工程(校园卡系统建设)
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统筹规划、开发以校园网、主服务器为支持环境的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教学与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为基础,具有信息共享功能、综合分析功能,提供决策支持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无纸办公创造条件。
五、校园网络的管理
1、日常维护:校园网的管理应由专门成立的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来负责,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保障校园网的畅通。日常维护包括以下内容:网络平台的维护,电教设备的维护,相关资料的常规管理及网站资源更新等。
2、队伍建设:学校是否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但应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而且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校园网的建设以及与互连网的连通,使得教育资源从新分配和组合,教育技术和思想更新与变革。因此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事在必行。
六、数字化校园的有效应用
1、对于高中校园网络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学习功能,新型的校园网络已进入网上课程学习的时代,学校应有效的将资源运用到学校教育中,从而最大发挥校园网的教学功能。学校利用VOD点播系统来实现网上教学,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教学功能:
⑴多媒体点播系统
通过该系统老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上传到服务器中保存并可以随时在校园网任何一个工作站中观看。学生可以随时点播自己未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进行个别化学习。
⑵电子阅览
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任何一个工作站调用自己需要的任何形式、格式的教学资料,并能够实现多人同时点播相同的或不同的资料,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⑶网络点播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任意工作站进行预习和复习。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以把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录入到服务器中,老师可以在任何时间解答,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工作站都可以去查看老师留下的答案,实现交互学习的目的。
2、办公自动化(校园卡)
“校园卡”系统基于校园网,以及它们产生的大量信息,都能够为师生和学校组、处、室等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一列的综合信息服务,主要可包括:
1)身份识别服务(可防止校外闲散人员进入,统计学生进出的次数,为校园安全提供服务)
2)个人查询和统计服务
3)教务处可进行注册,分班,排课、考务等工作
4)各年级组、班主任可随时掌握学生考勤情况、学习成绩、违纪情况等
5)总务处可轻松做好收费报表并通过校园卡统一发放学生的困难补助和助(奖)学金,解决学生困难补助的人选确定问题;
6)每位教师的计划、总结、教学进度表等可直接上传办公室电子档案,无需打印,实现无纸办公,节约开支。
总之,“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将校园的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协作式、研究性的学习,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扩大校园教育承载能力和教育覆盖地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3个标准学生用机房,1个网络教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这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篇: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交流材料
以教育技术现代化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李虹街道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交流材料
山东省李虹市李虹区李虹中心小学创建于1985年,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022名学生,专任教师54名。校园整体布局合理,育人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特色凸显。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将信息化建设确定为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终坚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先导,以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为根本,以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为目标,注重学校现代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科研活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素质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建设水平。
一、加大投入,配备一流硬件设施
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首先就要有一流的现代化设备作保障。我校以创建 “数学化校园”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本着学校、党委政府和企业三方面共投入的方式,对全处各校的学生微机室、校园网、教师电脑进行系统的建设与更新,于 2010年投入资金6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建成了语音室新上液晶一体机多媒体教学设备24套,完善校园广播。2011年又筹措资金10多万元,添置一批专用设备,实现班班通。
1、校园网络中心。学校的网络中心由3台服务器、16台交换机、4台路由器和1台网管工作站组成,内连校内局域网,外接国际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共有计算机网络终端215个,各教室、专用教室、计算机房、教师办公室都设有终端。现在学校班班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播放系统,每个办公室都有计算机,有学生用计算机52台,教师用计算机55台。
2、校园广播系统。学校新建的有线广播系统,采用了智能控制器,具有独立的分区广播功能,各区域可以独立进行分区广播。控制室分为:广播室(总控室),拥有独立的智能定时控制,可以分时间段播放各类音频信号,例如学生广播台、眼保健操、英语听力测试等。
3、学生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现在我校只有学生计算机教室一个,计算机52台。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为每个教室都装配了整套的多媒体播放系统(含计算机、数字式视频展台、电视机),部分弥补了计算机教室数量少的不足。
4、其它硬件设施。学校现有数码摄象机两台(为索尼专业摄象机),数码照相机两台,激光打印机两台,扫描仪两台,光盘刻录机4个,视频采集、编辑系统4套。
二、加强培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支撑,为确保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我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硬件、软件及资源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运用,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1、重视教师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我们重视抓好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普及型培训。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依据教师年龄段实施培训,并据要求完成作业,做好记录。通过培训,老师们基本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软件,同时也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网上的搜索、查找、筛选、加工、下载教育资源与网上通邮。
二是提高型培训。这一层面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校中青年教师。培训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培训的内容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 , flash动画制作软件。最后达到教师都会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当中。
三是新上岗教师技术培训。学校每年对新上岗教师的培训中,除了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外,还专门组织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内容有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网络应有,另外还进行实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培训。为保证培训的效果,新上岗教师的基本功和讲课比赛中都
会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考核。
2、开展学科整合和新型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推进课改实践
为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通过培训和行政推动双管齐下,促进教师观念更新。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抓研究、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积极尝试和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充分考虑新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资源,提升了教师的网络研究水平,更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和辐射。学校要求学科带头人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好“优质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要求他们在上课的时候都必须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上课。这样既给了教师压力,也给予教师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形成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我校教师刘振红在全市信息技术整合和农远工程应用课堂比赛中获一等奖。
三、挖掘资源,实现共享,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为我所用,并积极购买软件资源:语数外学科的每册教材均购买了教学配套光盘,语文、作文、英语购买了课外学习光盘。教师方面购买了各科课堂精彩实录等。在引进购买教育资源库的同时,学校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参与学校资源库的建设,要求青年教师自制课件不少于所带学科教材的50%,并充实到学校资源库,真正实现资源库的共建和共享。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校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对三到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除用好信息技术教科书外,每个年级都补充
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年级上课内容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及画图软件的使用,四年级上课内word小报编辑,五年级上课内容为图像处理及幻灯片制作,六年级上课内容为上网知识及网页制作。学生上课均为一人一机。
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构建数学化校园的长效机制
在创建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建立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
目前我校就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制度包括《李虹中心小学网络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李虹中心小学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李虹中心小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与维护制度》、《李虹中心小学网络教室使用与管理制度》。正在完善的制度有《李虹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长效保障机制》、《李虹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激励制度》。尤其是后者,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中青年教师必须使网络其进行无纸化办公,必须使用其进行有效上课,包括使用次数,使用效果都必须提供有效过程资料方具备绩效考核资格。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促进了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快速、高效、健康运行,努力打造绿色数字校园。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运用,广大师生体会到了网络的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字世界的魅力,同时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教学,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大环境成为可能。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会继续努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创新适宜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篇: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交流材料
以教育技术现代化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交流材料
我校创建于1985年,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022名学生,专任教师54名。校园整体布局合理,育人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特色凸显。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将信息化建设确定为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终坚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先导,以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水平为根本,以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为目标,注重学校现代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科研活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素质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建设水平。
一、加大投入,配备一流硬件设施
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首先就要有一流的现代化设备作保障。我校以创建 “数学化校园”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本着学校、党委政府和企业三方面共投入的方式,对全处各校的学生微机室、校园网、教师电脑进行系统的建设与更新,于 2010年投入资金6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建成了语音室新上液晶一体机多媒体教学设备24套,完善校园广播。2011年又筹措资金10多万元,添置一批专用设备,实现班班通。
1、校园网络中心。学校的网络中心由3台服务器、16台交换机、4台路由器和1台网管工作站组成,内连校内局域网,外接国际互联网和教育城域网。共有计算机网络终端215个,各教室、专用教室、计算机房、教师办公室都设有终端。现在学校班班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播放系统,每个办公室都有计算机,有学生用计算机52台,教师用计算机55台。
2、校园广播系统。学校新建的有线广播系统,采用了智能控制器,具有独立的分区广播功能,各区域可以独立进行分区广播。控制室分为:广播室(总控室),拥有独立的智能定时控制,可以分时间段播放各类音频信号,例如学生广播台、眼保健操、英语听力测试等。
3、学生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现在我校只有学生计算机教室一个,计算机52台。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为每个教室都装配了整套的多媒体播放系统(含计算机、数字式视频展台、电视机),部分弥补了计算机教室数量少的不足。
4、其它硬件设施。学校现有数码摄象机两台(为索尼专业摄象机),数码照相机两台,激光打印机两台,扫描仪两台,光盘刻录机4个,视频采集、编辑系统4套。
二、加强培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支撑,为确保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我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硬件、软件及资源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运用,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1、重视教师培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我们重视抓好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普及型培训。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依据教师年龄段实施培训,并据要求完成作业,做好记录。通过培训,老师们基本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软件,同时也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网上的搜索、查找、筛选、加工、下载教育资源与网上通邮。
二是提高型培训。这一层面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校中青年教师。培训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培训的内容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 , flash动画制作软件。最后达到教师都会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当中。
三是新上岗教师技术培训。学校每年对新上岗教师的培训中,除了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外,还专门组织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内容有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网络应有,另外还进行实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培训。为保证培训的效果,新上岗教师的基本功和讲课比赛中都
会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考核。
2、开展学科整合和新型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推进课改实践
为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通过培训和行政推动双管齐下,促进教师观念更新。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抓研究、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积极尝试和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充分考虑新课程标准要求,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关注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资源,提升了教师的网络研究水平,更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和辐射。学校要求学科带头人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好“优质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要求他们在上课的时候都必须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上课。这样既给了教师压力,也给予教师动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形成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我校教师刘振红在全市信息技术整合和农远工程应用课堂比赛中获一等奖。
三、挖掘资源,实现共享,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为我所用,并积极购买软件资源:语数外学科的每册教材均购买了教学配套光盘,语文、作文、英语购买了课外学习光盘。教师方面购买了各科课堂精彩实录等。在引进购买教育资源库的同时,学校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参与学校资源库的建设,要求青年教师自制课件不少于所带学科教材的50%,并充实到学校资源库,真正实现资源库的共建和共享。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校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对三到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除用好信息技术教科书外,每个年级都补充
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年级上课内容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及画图软件的使用,四年级上课内word小报编辑,五年级上课内容为图像处理及幻灯片制作,六年级上课内容为上网知识及网页制作。学生上课均为一人一机。
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构建数学化校园的长效机制
在创建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建立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管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
目前我校就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制度包括《中心小学网络管理人员管理制度》、《中心小学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中心小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与维护制度》、《中心小学网络教室使用与管理制度》。正在完善的制度有《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长效保障机制》、《中心小学数字化校园工作激励制度》。尤其是后者,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中青年教师必须使网络其进行无纸化办公,必须使用其进行有效上课,包括使用次数,使用效果都必须提供有效过程资料方具备绩效考核资格。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促进了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快速、高效、健康运行,努力打造绿色数字校园。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运用,广大师生体会到了网络的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字世界的魅力,同时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教学,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大环境成为可能。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会继续努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创新适宜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