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共5篇)

时间:2019-05-13 03: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

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发[2000]61号 【发布日期】2000-09-30 【生效日期】2000-09-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

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0年9月30日鄂政发〔2000〕61号)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省供销社 二000年八月二十八日)

近年来,全省各级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和棉花、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围绕服务“三农”,把供销社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步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全省供销合作总社印发的进一步深化基层供销社和供销社企业改革的通知精神,省供销社在组织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推进全省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一、供销社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省供销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把供销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供销社战略性结构调整,大胆探索合作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深化联社、社属企业和基层社的改革,促进供销社体制、机制、管理全面创新,增强社有资产的调控力、社会企业的竞争力和合作经济的整体活力,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领域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二、大力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一)大力收缩战线,减员增效。对社属企业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通过改革、改制和重组,发展壮大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放开搞活一大批中小企业,关停并转一批亏损和扭亏无望企业,依法破产一批名存实亡企业。要按照经济区划调整基层社建制,建立中心社,将一部分基层社改为分店或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一县一社。要精减机构,压缩冗员。2000年,全系统企业总数压缩30%,人员精减50%,年末全系统在职职工减到15万人以下,其中棉花、农资行业减员幅度要达到60%。对下岗分流人员,依法通过适当方式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切实做好职工的养老统筹工作,一次性或分期分批缴清离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加快养老保险的社会化进程。

(二)大力调整经营结构,巩固主业,拓展新业。一是加大棉花、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形式和方式,巩固、发展棉花、农资两大主业经营。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日用工业品的销售,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三是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积极开拓发展新的经营领域和新的经营业态。大力拓展新商品、新市场、新产业,拓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和发展农业科技产业、旅游业和农村市场综合服务业。

(三)大力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存量资产开发。要发挥供销社存量资产多的优势,采取职工自筹资金、招商引资、联合开发、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社有资产保值增效。

三、三、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加大供销社改革力度

(一)加大市、县联社改革力度,切实转变联社职能

供销社市、县联合社要精减机构,精减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效益,搞好服务。市、县联社作为联合经济组织,既要加强对成员社的指导、服务,同时作为本级社社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又要行使好本级社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监督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但不干涉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有条件的联社可以成立社有资产营运机构,加大资本运营力度。

(二)加大社属企业改革力度,切实搞活社属企业

一是发展壮大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对农资、棉花以及其它有效益、有实力、有优势的大中型企业和社办工业企业,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采取职工入股、社会募股、企业法人参股和资产重组、合并、剥离等办法进行企业改制,组建由联社控股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职工多持股、经营者持大股,因企制宜地合理确定法人股和个人股股份设置比例,使企业职工转变身份,成为企业股东,增强企业职工自主经营意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放开搞活中小型企业。对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采取租赁、承包、重组、出售、置换、托管等多种办法放开搞活;也可实行个人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合作制。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鼓励将部分中小型企业产权租卖给职工,也可以将部分产权收益让渡给职工。

三是依法破产一批名存实亡的企业。对于严重资不抵债、名存实亡的企业,要坚决停办歇业,有条件的依法实施破产。对歇业企业中有发展前途的业务、良性资产,或经营较好、资产较优的二级公司,可以进行分拆、剥离,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以优势业务盘活有效资产,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基层社改革步伐,增强为农民服务功能

一是下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要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依托农户,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要扩大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的股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办社,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使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全省要重点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种养加和运销、科技服务型专业合作社。到2002年,全省发展重点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个以上,参加农户达到50万户。

二是建立出资人制度。基层社代表社员对所属企业及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基层社在坚持合作制前提下,对其所属企业、实体,可以通过社员、职工投资入股和吸收其他社会法人、自然人入股等形式改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促进产权多元化,加快基层社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转换。

三是实行分类改造基层社。对基础好、实力强的基层社,采取多种形式,根据农民的意愿,积极发展成为专业合作社。对包袱重但仍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基层社,通过建立中心社、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站等形式进行重组改造,搞活经营。对包袱沉重、亏损严重的特困社,结合建制调整进行撤并,或依法实施破产。

四、四、积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各级供销社要把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突破口,要积极探索公司+专业社(基地)+农户的专业化经营模式,在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建立一批经营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辐射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市、县供销社要以当地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流通企业优势,发展专业公司和加工企业,促进产品深加工和销售。

二是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基地。依托科技和资源优势,各县(市)要建设1-2个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示范基地。到2002年,全省基地面积达到1800万亩,商品率达到70%以上,使示范区农民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

三是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要发挥供销社企业优势,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省市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在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农村中心集镇重点建设集贸市场,在县(市)城关重点建设各类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建设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和综合性市场,力争三年内逐步形成以市县批发市场为骨干、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合理配置的具有供销社特色的市场体系。

四是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组织。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民“种难、卖难”的突出问题,抓好农业综合性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建立或积极参与各类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性服务组织,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两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五、五、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支持发展

目前,供销社改革处于关键时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供销社工作的领导,帮助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为推进供销社改革工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供销社企业改革享受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有关优惠政策。二是要切实保护供销社的合法权益,严禁无偿划转、平调供销社社有资产。对供销社社有资产占用或进行企业重组,要严格按经济办法有偿转让、补偿。三是积极支持落实基层供销社享有卷烟、食盐、酒类、医药、石油、种子、图书等商品的转批权或实行批零兼营的政策。按照有关规定,烟花爆竹批发业务,由县以上供销社日用杂品公司或专营公司统一经营。各级供销社要抓住机遇,励精图治,全面推行“领导工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狠抓落实。要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审计监督制、法律顾问制和企业公开制,确保全省供销社改革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目的。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恳请省政府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4〕189号 【发布日期】2004-06-01 【生效日期】2004-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内政字〔2004〕189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4年5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决定》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各级政府要以《决定》精神作为深化各项改革工作的行动指南,着眼于加快发展的要求,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放到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明确、具体的改革措施,推动我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要把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和力度;要把实行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点在国有企业、农村牧区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要把推进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在抓住机遇不失时

机地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要把政府合理引导和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各有关部门既要积极推动和指导改革,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方面大胆进行改革探索;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

搞好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制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完善国有资产流动办法。对自治区监管的重点骨干企业,着重解决好国有独资和一股独大的问题,通过吸纳非公有资本入股或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等方式,加快产权重组,改善股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的力度。对未授权监管的区直企业,要通过股份制、兼并、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加大企业产权

制度改革力度。对国有中小型企业,要进行产权结构调整和改制,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建立灵活多样的组织和经营形式。已经实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要在规范化运作上下功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必须保护好职工的权益。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要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在国企改制为非国有企业过程中,国有产权价款必须优先用于职工劳动关系调整、支付补偿金、移交社会保险费等。要建立健全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争取在2005年完成全区国企改制工作。

对完成公司制改造的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选任新机制,探索岗位工资、年薪制、持有股权、股票期权等多种薪酬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国有重点企业推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抓紧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使非公有制企业在产业准入、财政金融支持和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及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法律未禁止的其他领域。改革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方面的审批管理,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鼓励和支持银行创新信贷业务,满足民营企业多种融

资需求;稳妥发展民间担保机构,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解决资金问题。

按照国家关于垄断行业改革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自治区电力、民航、铁路、公路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区的各项配套方案及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价格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制定和实施电价改革配套办法,开展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接交易的试点工作。开展农业用水终端水价试点,扩大阶梯式水价实施范围。

(二)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牧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办法,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草牧场承包制,探索以土地草牧场依法入股、转让、出租或合伙经营等方式参与收益,促进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拍卖、招标、公开协商等方式鼓励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四荒”经营。

进一步加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优势产业、特色经济和绿色产品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为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制定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明确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归口管理部门和登记注册机关,落实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对能够带动农牧民增收,与农牧民建立起合理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牧

区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各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牧区和农牧业。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全部农业特产税。抓紧制定减免农业税的配套措施,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一步降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5年内取消农业税。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建立健全与税费改革配套的农牧民负担监控约束机制,巩固和发展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

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粮食购销,形成竞争性市场。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国有农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组织形式创新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切实解决“三老”(老粮、老帐、老人)问题。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粮食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清理和回收不合理占地。要建立征地价格听证会制度,完善征用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探索在征地中将货币补偿方式转变为综合安置方式,采取养老保险、就业培训等措施,建立健全失地农牧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经营性用地要按市场规则运作,推行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机制。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增强经营城镇理念,采取股份合作、资产收益抵押等多种投融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引导产业、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国家和自治区综合改革试点镇,要在完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建立镇级金库、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审批、公示、征收和监管制度,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费。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实行综合财政预算,规范预算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大力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健全市场运作机制,完善采购监督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县乡财政、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的力度。

根据国家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税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运用税收杠杆,适时调控经济运行,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证券融资,推进优势企业上市,提高上市企业再融资能力。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商业银行,大力推进其他地区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工作。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研究制订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加大对农牧民小额贷款扶持力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有条件的地区,在严格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可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设立农业担保机构,拓宽符合农业特点的担保业务。探索建立农

业保险制度,争取在我区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发展民营金融业务。

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实行政府核准制,健全登记备案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投资领域,社会资本均可以进入。通过逐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BOT、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

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通过发展规划、政策指导、信息发布和行业准入等措施,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转变政府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和后勤服务改革,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挂靠政府部门的盈利性机构要尽快脱钩。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基本到位。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机构要逐步改制为企业,面向社会,实行产业化经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继续依法精简和调整审批项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包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劳动力充分就业、资源环境优化配置等内容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要利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契机,协调自治区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打破区域封锁和地区分割,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呼包鄂”经济区、“呼包银”经济带的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四)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手研究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征集体系,尽快形成完整、透明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倡导、示范和组织作用。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入场交易。逐步将政府部门创办的中介机构推向市场,规范发展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加大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指导、扶持和监管力度。引导推动市场中介组织完善自律机制,尽快实现“自主设立、自我管理、自律运行、自我发展”。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

继续开展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活动,完善招商引资的政策、法规、市场、信用等软环境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承诺制及一站式、代理式服务和窗口式办事制度,建立外商投诉联系协调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导专业招商机构提高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水平,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专门招商机构,推行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和以商引商。积极引进国内大公司总部、办事处和研发中心,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自治区设立跨国采购中

心,扩大本地产品出口。扩大企业出口经营权,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出口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承包工程、开厂设店、开展资源开发项目合作,带动我区相关设备、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

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完善企业物流配送体系,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支持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在我区落户、发展。

(五)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财政、税收和金融等的支持力度,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再就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鼓励灵活方式就业。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挖掘内部潜力安置企业富余人员。规范和引导企业减员,减轻社会就业压力。重大公共项目和对地区发展影响较大的项目投资要建立就业效果评估制度。改善农村牧区富余劳

动力就业的环境,做好外出务工农牧民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增加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旅游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实施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力推行城镇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探索将进城务工农牧民纳入城市“低保”的途径。通过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等方式,着力解决历史欠帐问题,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六)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研院所和高校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整体布局。大力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对公益性科研院所进行整合,加强制度创新,改革投资体制,建立“投资随项目走”的机制;完善职称评定、用工制度,建立与效益、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制度。

进一步完善以旗县为主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投入。积极引导和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加大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职业学校的整合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投入教育,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实施教师全员聘任、教师资格准入和交流制度。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建设文化大区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抓紧推进自治区报业集团、出版业集团的改革。探索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的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深化体育改革,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群众

体育服务体系。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疾病信息网络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大力发展中蒙医药事业,逐步实现中蒙医药现代化。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打破卫生资源部门分管、条块分割的格局,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机构分类管理,鼓励社会资金发展卫生事业,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支持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大中型综合医院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农村牧区以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增加投入改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深化乡镇苏木卫生院改革,实行“县办县管”。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初级卫生保健。

深化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对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主体,由政府授权特许经营。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日常养护作业单位或承包单位,提高养护质量和效率。将市政公用行业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设备生产和供应等纳入建设市场统一管理,实行公开招标和投标。

三、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好、指导好、协调好各方面改革。

通过政策信息发布,引导改革方向,鼓励自主创新。要加强改革经验交流与沟通,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改革的进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国家和自治区有明确改革要求的重大改革事项,要切实制定好改革试点方案,积极组织好各类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确保改革试点顺利进行。

各级政府要明确各项改革的主要负责单位,加强对改革方案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协调指导各项改革顺利实施,及时提出完善和推进改革的政策建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解析关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6]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精神,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构建和谐湖北、实现中部崛起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的重要性,加快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稳定运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健全金融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

“十五”期间,全省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幅19.08%,保险赔付总额 161.21亿元,上交税收10.92亿元,2005年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保险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但是,由于我省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快保险业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北服务。

二、积极稳妥开展“三农”保险试点,服务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业保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适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地方立法,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各有关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逐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单一的、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逐步建立与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相适应、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地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选择相对成熟的农业保险产品,进行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品种和比例的试点,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养老保险试点。对于被征地农民和移民,在本人自愿的条件下,可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促进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网络、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努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自愿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发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有效的意外风险保障。

三、统筹发展企业年金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年金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我省企业年金具体实施办法。

大力发展个人、团体养老和健康等保险业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保险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大额医疗费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四、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提高应对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的能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运用保险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自觉性,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责任保险。对于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商业经营场所、餐饮住宿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存储场所等,要积极推进其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切实提高矿山雇主责任保险的投保面和保障程度,维护矿山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矿山企业抗风险能力。要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促进医患关系的平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旅行社在责任范围、赔偿限额、救援服务、理赔程序和无过错责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保障广大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对旅行社不投保、未按责任范围投保和不足额投保的行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保险和特种旅游保险,积极推进旅游各环节保险。道路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未按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依法对机动车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情况进行检查,规范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管理,切实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发展各类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幼儿购买意外保险,发展学生平安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应依法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五、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各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立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紧围绕政府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解决保险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加快保险业创新步伐。大力加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保险,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和民营企业保险。创新保险销售渠道,稳步推广新的营销方式。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认真研究现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争取有利政策,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始终坚持投保自愿和诚信经营的原则,守合同、重信用,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误导欺诈客户等问题。积极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理赔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理赔服务标准。加强保险营销员教育培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健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保险企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保险业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保险业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

六、加强和改善监管,切实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事关保险业稳定运行和经济金融安全。湖北保监局要切实履行全省保险业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责,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不断增强引领全省保险业发展和防范保险业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全省保险业发展的规划,统一保险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做好市场主体的培育和保险条款费率的监管,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保险合同

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科学的保险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实施分类监管,扶优限劣。要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防范通过商业保险非法集资和洗钱。

保险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湖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失信惩戒机制。要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减轻保险营销员税赋负担,适当提高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从2007年1月1日起,武汉市城区营销员营业税起征点调整至5000元,省内其他地区调整至3000元。

大力普及保险知识。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激发广大公民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特别是要注重正面报道,积极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事例,提高全民保险意识。要创新保险宣传教育形式,争取 2007年秋季开学前在我省自编中小学教材中加入保险知识相关内容。

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政策环境。大力培育保险市场,依法减轻保险企业负担,促进我省现有保险主体积极合理增设机构网点,不断扩大保险业覆盖面。积极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我省投资设立保险企业,吸引更多国内保险机构和国际著名保险机构落户湖北,增强全省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八、加强领导,把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保险工作的领导,把保险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纳入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保险知识,掌握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研究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带动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定期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当地保险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为保险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依法查处、坚决打击各类保险诈骗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投保人和保险机构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全省保险业改革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湖北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九月十一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对全省重大基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8〕21号 【发布日期】2008-03-27 【生效日期】2008-03-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对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

作报告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8〕2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关于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报告》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要在巩固2007年安全隐患排查成果的基础上,明确责任,突出重点,进一步做好2008年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确保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关于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报告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

2007年9月底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58号)要求,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汉有关单位会同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开展了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排查情况

此次排查共涉及7个行业、14个部门和大型企业,共排查在建公路桥梁960座、在用公路桥梁7063座;在建港口项目7个、在用港口项目142个;在建铁路桥梁380座、隧道230座、站房10个,在用铁路桥梁1805座、涵渠11418座、隧道118座、公铁并行防护设施699处(164647米)、铁跨公桥涵1406座、公跨铁桥涵354座、站房49个、检修库14个;大型水库50座、大型排涝泵站67处、大型涵闸9座、一级堤防443?39公里、二级堤防1900?25公里;火电厂8座、水电厂7座、工矿企业自备电厂1座、500千伏交直流大跨越14处(线路18条)、电力枢纽6座、重要电力系统通信设施3处;全省既有城市道路桥梁、供气、供水设施和武汉市轻轨;武汉天河机场飞行区等民航专业工程和航站楼等其他附属设施。从排查的情况看,总体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中的重大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营维护和安全监管责任主体明确,承担维护保养、检查评估等日常管理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设施状况记录(台账、档案、数据库等)基本健全。

(二)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都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复;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都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质量总体情况良好;依法完成了环境评价、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预防评价的审批程序。

(三)绝大部分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单位建立了制度化的安全隐患排查评估机制,对涉及安全的重要参数坚持监测跟踪和定期分析,对结构、材料、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存在的重大隐患采取了有效的防范、补救措施。

(四)重大基础设施设计、施工、监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有关行业强制性标准、规范得到严格执行。

(五)重大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基本到位,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齐全,应急措施和救援力量基本满足快速响应和紧急处置的需要。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路交通设施。一些在建项目存在施工单位安全内业资料管理混乱、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不规范、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制度落实不够、部分重大隐患没有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的专项施工方案或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不齐全和演练不及时等问题;已投入使用的荆州、黄石、巴东等长江公路大桥安全管理存在隐患,非通航孔桥墩抗撞击能力较弱;一些普通公路桥梁的详细病害状况及危险程度有待进一步摸清,养护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和安全保障措施有待加强。

(二)铁路交通设施。一些铁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下游安全保护区内采砂的行为屡禁不止;有的桥梁桥墩未设置防撞设施;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马鹿箐隧道存在高压溶腔水,有再次发生突泥突水的隐患;长荆、荆沙等地方或合资建设的铁路,隧道排水淤堵、渗漏等隐患未完全消除,道口安全管理亟待加强。

(三)水运交通设施。部分码头设备老化,少量机械设备未经技术监督部门和船检部门定期检查;少数码头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有的码头没有建立应急措施,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的能力弱。

(四)民航交通设施。武汉天河机场跑道中心圈区域有唧泥现象,有的排水口严重超排,危及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的正常运行;新航站楼建地下停车场没有设置安检设施,不符合规范;华南蓝天航油湖北分公司油库内消防管线部分锈蚀较严重。

(五)大型水利设施。一些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型水库因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存在渗漏严重、溢洪道未完建、输水管漏水、金属结构老化锈蚀等问题。部分大型排涝泵站运行时间长,厂房失修,电气设备和主机泵机多为淘汰产品,绝缘性能下降、能耗高、无配件来源,一些高压开关柜无“五防”设施。大型涵闸工程中,主要是荆江分洪北闸和杜家台分洪闸存在闸室不满足抗滑稳定要求、闸门等金属结构锈蚀严重、电气设备老化、管理设施陈旧等问题。

一、二级堤防工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一是荆江大堤存在堤身设计标准低、堤基不能满足渗控要求、护岸标准低且破损日趋严重、堤身潜在隐患多等问题;二是汉江下游及东荆河堤防断面达不到设计标准、崩岸等潜在隐患多,穿堤建筑物病险严重,管理设施落后,亟须进行综合治理;三是荆南四河堤防存在堤身单薄矮小、堤基土层差、穿堤建筑物陈旧、险工险段多、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亟须加固;四是长达134?5公里的荆江河段崩岸险情严重,先后出现了53处崩岸险情。

(六)重要电力设施。一是部分电力企业没有按要求进行深入系统的排查,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没有完全达到持证上岗,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三是个别隐患整治措施得不到落实;四是部分企业应急预案需要进行修编和完善,预案的发布和演练不规范、不及时,预案的培训工作没有列入计划;五是个别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弱化,各类规程未及时更新;六是部分电力企业设备老化或电网结构薄弱,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用电高峰时期可靠性有待提高;七是外部运行环境恶化,盗窃和破坏电力设施行为经常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加剧致使电力设施的运行条件比较恶劣。

(七)城市基础设施。燃气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液化气站的安全管理上,一是站内储气罐、安全阀、压力表过期未检,运输车辆未安装防火帽;二是供气网点内电线、开关未使用防爆安装;三是钢瓶有超期使用现象,部分气站内法兰无跨接片链接;四是进站处未安装警示标志,站内有可燃物,站内消防布置不合理,不便于紧急抢险时取用;五是应急预案与其他相关预案衔接不够,且无演练记录。供水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水源地上游1000米内水域管控不力,有作业码头、泵船等设施;二是加氯间安全管理有待加强,有的没有防泄漏装置或防泄漏水槽离氯瓶较远;三是泵房、制水厂安全保卫力量薄弱,措施不力;四是个别水厂电源为单回路,不便应急;五是城区供水管网被违章埋压严重,不利于正常抢修和维护。

二、整改措施

2008年是“隐患治理年”。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狠抓隐患整改,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整改。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突出重点、密切配合”的原则和“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总体要求,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排查隐患,加快安全隐患治理和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国家有关部门抽查和我省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尚未治理或整改的隐患,要明确责任、标准、时间,跟踪督办。对一时难以治理或整改的隐患,要限期整改,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消除。

(二)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完善隐患整改的监管机制。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群众举报监督机制,做到不留空白、不走过场。要建立重大隐患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强化行政执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应急预案。各地、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根据排查情况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大基础设施维护所需资金,防止安全隐患酿成事故。重大基础设施监管和运行维护单位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故灾难的能力。

(四)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地、各部门和企业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分类宣传隐患和危险源的辨识标准、方法,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公众辨识隐患、防范事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强化责任人制度,提高责任人的管理能力、管理手段和风险意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督促和指导企业定期排查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制定防止隐患产生的措施,提出安全管理的建议,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五)健全隐患信息管理体系。各地、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统计,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实现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切实加强监测监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4]149号 【发布日期】2004-08-08 【生效日期】2004-08-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青政办[2004]149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近年来,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强化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在为“三农”服务、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扭亏增盈及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繁荣城乡流通、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性矛盾日益凸现,加之供销合作社系统历史包袱沉重,改革发展滞后,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为“三农”服务作用的发挥。为解决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供销合作社尽快摆脱困境,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现就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目标

供销合作社是农牧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根基在农牧区、主体是农牧民,处于农村牧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地位。供销合作社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农牧民生产经营、联系城乡市场、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供销社问题的实质是“三农”问题,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牧区经济的繁荣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当前,我省供销合作社虽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其组织服务体系仍较完整,与广大农牧民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协助各级政府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牧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帮助农牧民增收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前景。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为内容,以把供销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现代营销网络,稳固传统经营业务,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实现“二次创业”,在推进全省农牧区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加快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步伐,一至两年内完成西宁和海东地区社有企业和基层社的改制改造,两到三年内完成全省社有企业的改制和基层社的改造,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建立高效、通畅、有序的现代营销网络,两至三年内基本建成以农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龙头与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成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努力搭建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平台,积极培育和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农牧民联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稳固壮大传统业务,积极拓展新型领域,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供销合作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促进农牧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努力增强发展活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供销合作社企业的不同情况,对社属企业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分类改造,促进社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融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增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活力和为农服务实力。一是对效益好、与农牧业产业化关联度高、外有辐射能力、内有吸纳能力的社属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有条件的可组建成集团公司。通过存量资产置换重组和产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其它资本进入,打破社有企业单一结构,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对负债与资产基本持平、服务能力较弱的社属企业,通过存量资产置换,按照自愿的原则由职工买断产权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对少数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社属企业,实行关闭、合并、破产、拍卖,坚决退出市场。

各级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用工上推行全员身份置换,所有企业职工都应改变固定职工身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竞争上岗制。分配上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能高能低。

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其所属企业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者和管理者。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须经其本级理事会委托的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全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评估,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报告,由本级理事会确认后,制定企业改制资产处置方案,做到公开透明,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各级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面理顺供销合作社与企业,即出资人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区别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宜控股的控股,宜参股的参股,不宜控股参股的则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确保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供销社,努力增强服务能力

基层供销社(以下简称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合作经济性质和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除个别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完全丧失为农服务功能的基层社外,基层社一般不能随意破产、出售或撤销。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区域和商品流向,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调整基层社的布局,对原有的基层社进行归并或重组,建成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大社或中心社。要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作为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选择有市场前景、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资源开发型、原料加工型、技术服务型、销售代理型、产加销结合型和扶贫开发型等多种类型的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畜产品基地和精深加工工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能带动广大农牧户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经纪入队伍,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运用多种方式发展生产、加工、运销等各类为农服务的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办龙头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十农牧户”等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把农牧民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农畜产品经营渠道,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营销网络,努力增强主渠道优势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经营网络和设施,积极引进和发展联合经营、代理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按消费区域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构建上下畅通、左右相连、城乡一体的新型流通网络,促进工业产品下乡、农畜产品进城,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对接、货畅其流。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主业,积极推进多种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由单纯的购销服务型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烟花爆竹、蜂产品、食盐、良种、农畜产品等传统主营业务,培育壮大有特色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按照农牧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拓农用油、粮油、医药、日用消费品等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大力开发资产经营业务,积极创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形成新的网络经营优势。要适应市场和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服务形式和内容,扩大适销对路商品的经营。

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农畜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畜产品营销业务,引导农牧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有效解决农畜产品销售难问题.帮助农牧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

(四)以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努力增强经济实力

各级供销合作社在继续发展与农牧民合作、在本系统联合的同时,要面向社会,在组织体系、产权结构、经营服务和用人等各个方面,全面实行开放办社。要积极吸纳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协会和个体经营户、农牧民经纪人加入基层社,努力扩大群众基础。坚持自愿、平等、互利原则,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吸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加入各级供销社。鼓励社有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积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兴办各类为农服务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名、优、特农畜产品对外出口业务,继续推进与国外经销企业的贸易合作,在对外开放中寻找新的商机,在为农服务中实现好的效益。要重视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智力,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经营方式,提升社有企业素质,壮大企业经营实力,创出一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新路。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为保障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职能,各级政府要支持供销合作社理顺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根据国发[1999]5号文件的规定,省供销联社的性质、管理方式仍执行现行规定。凡在机构改革时州(地、市)供销联社并人经委等部门的要对外挂牌,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县级供销联社要按照社企分开的原则,其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由当地政府确定。

(二)对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资产,各级政府不得通过行政手段无偿划拨。供销社占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经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后可以流转,流转后的土地出让金和租金,可用于企业增资减债、结构调整和安置职工;也可由县以上供销联社按当地政府的要求,有规划地开发、改造,用于扩大经营和职工安置。因城镇建设、公路建设需要拆迁、占用供销合作社经营设施和经营场地的,要严格按照中央和国务院规定,按市场评估价值给予补偿。

(三)各级政府及财政、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商品基地、初级市场、物流配送网络、农畜产品交易中介机构和农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

(四)各级政府要继续依托供销合作社主渠道做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调拨、储备、供应和边销茶等生活资料的经营工作,有关部门要落实好相应的储备贴息政策。供销合作社承担政府委托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财政部门应据实核定,给予足额补偿。

四、加强领导,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促进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领导,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政策,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措施,及时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省级有关部门要把支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鼓实劲,办实事,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根本动力,抓住机遇,知难而上,精心谋划改革发展规划,与时俱进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省供销联社要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统筹制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落实措施;要及时了解掌握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解决好职工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供销社职工群众参与改革、支持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OO四年八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若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