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精选】
依据课程定位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
摘要:依据材料力学课程定位,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建立教与考一体、教与学一体、理论与工程实践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课前与课后一体的多维教学改革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课程定位;材料力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0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1-0053-04
毋庸置疑,多年的教学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如忽略课程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照搬同一改革模式等问题,不可小视其对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负面冲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课程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课程性质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给工程设计带来的变革及当今学生的知识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稳步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做出贡献[1]。
一、依据课程定位,综合制定改革方案
O(∩_∩)O
材料力学是变形体力学的重要基础分支之一,是学习构件设计理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本科生最早(大学二年级)接触到的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课程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分析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其课程内容不仅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其分析方法、计算手段也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因此,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2]。
学生创新能力及素质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时期、不同课程中逐步实施。根据学生所处阶段及所具有的预备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
材料力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教与考、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多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特别是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法改革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考核方式的改革,为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实施平台,教学方法改革则由相应的考核方式保障。
二、各项改革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
1.教学内容改革
O(∩_∩)O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制造等理念、方法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工程技术人员对力学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及广泛应用,促使我们重新考虑材料力学基本知识的继承与更新。在保留其基本知识结构、基本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增加部分内容。适当引入课程前沿相关内容,建立与其他相关力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开辟窗口。材料力学对变形固体的研究,是在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前提下,基本不涉及各向异性材料。然而,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核工业、水利水电以及民用产品等领域已广泛应用,因此在材料力学课程中,各向异性材料内容应有所体现,讲课时加入了各向异性材料性能简介[3]。讲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时,从一般到特殊,先介绍一般各向异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再到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最后到各向同性材料。对一般各向异性材料,过一点产生6个独立应力分量,其中每一个应力分量都要引起6个应变分量,如6个应力分量引起x方向的应变εx表达式如下:
另外5个应变分量也可类似写出。kij为材料弹性常数,共36个,由于kij=kji,因此各向异性材料最多21个弹性常数。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最多9个弹性常数,如果是各向同性材料,最多3个弹性常数,即E、ν和G。虽然只是简单介绍,却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应用打开了一个窗口。
O(∩_∩)O
抓住力学分析中的共性问题,调整课程体系。教学中以应力、应变分析为主线,重点讨论解决力学问题通用的三大基本方程,即平衡方程、几何协调方程和物理方程[4]。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型通用力?W软件在工程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计算机求解引入教学势在必行。例如,在教学中增加了教材中没有的 “有限差分法”,增加了MATLAB在力学中的应用简介,供学生课外学习[5]。
创新除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具备基本的工程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强化工程概念、拓宽学生工程视野的内容。材料力学教科书所涉及的工程结构都以受力简图的形式出现,至于简图如何抽象而来,学生并不清楚,不能与实际结构相对应,理论与工程脱节,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对材料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引入教师自己拍摄录制的工程实际结构、机械设备零部件等视频资料,通过这些视频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工况,简化相应的约束、受力及结构形状,得到计算简图,之后通过简图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作为课后学习任务,针对教材中某些受力简图及其变形特征,要求学生留意寻找实际工程中与之对应的部分,定时反馈给教师,教师综合后分析讲解。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材料力学的目标,很受欢迎,教学效果较好。另外,还通过网络视频资料引入国内外典型工程案例,包括O(∩_∩)O
某些工程事故,引导学生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原因。例如,2012年8月24日横跨松花江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特大倾覆事故,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针对这一案例,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意见,写出简要报告。同一个事故,学生利用已学的材料力学知识、理论力学知识,从结构设计、载荷分布、强度、稳定等诸多方面,提出不同意见,有的见解非常独到。这种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材料力学“上机课”。以前,“上机课”仅供学生观看课件,或用课件做一些自测题,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未能充分发挥“上机课”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改革后的上机课,从注重学生工程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出发,结合新形势下对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基本素质的要求,提出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利用上机课独立编写、设计制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分析软件大作业,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计入课程总成绩。
将教师主讲的课堂,部分变为师生互动的课堂。选择部分教学内容,如截面几何性质、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等内容,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准备讲稿。教师根据关键内容,O(∩_∩)O
课上随机抽找2~3个学生讲解,每人3 min左右,总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之后教师点评总结,形成师生互动共同研究的讨论课。这种教学一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此外,还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设置问题,课后学生寻找答案,下次课开始时,让学生用少量时间介绍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讲完一次静不定的力法正则方程及例题之后,布置学生课后推导高次静不定结构的力法正则方程,学生只需解释正则方程中某个系数的物理意义,教师即可判断他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及掌握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学会”到“会学”。
在课外开设第二课堂。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主攻方向,不可能各科皆通,根据课程定位,如果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解决工程问题时,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在课外共同完成相应教学内容。例如,MATLAB是一款功能较强的科学计算软件,对分析力学问题很有帮助,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完成“MATLAB在力学中的应用简介”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课外观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提高了软件设计大作业的质量。
开展每年一届的“哈工大材料力学软件设计竞赛”活动,获奖者可在材料力学总成绩中额外加5分,此竞赛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发挥创新潜能、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平台,是O(∩_∩)O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载体。
持续建设网络学习资源系统。材料力学从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到第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再到教育部的“MOOC-材料力学”,历时10多年,此间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和多位教授的讲课视频、学习自测题、试题库、工程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参考书及参考资料等,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作为课堂学习的一个补充,选择相应的资源学习材料力学。
(二)课程考核改革
1.转变考核观念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全程。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学的情况,也应该考核教师教的情况,更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渠道,也是教学的“指挥棒”。课程考核不能只是总结性的期末闭卷考试,不能只注重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书面笔试能力,而应将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考核上。因此,对课程考核的基本构架、主要方式、考核内容等进行调整,形成重学习过程、重基本知识积累、重综合应用、重实践能力培养、重发掘学生潜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累加+开卷”全新考核模式,从而使课程考核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通过课程考核转变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的观O(∩_∩)O
念,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
2.改革考核方式
为发挥课程考核对教与学的驱动作用,必须改革考核形式。将期末闭卷考试改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多环节、多层次考核,形成“累加+开卷”考核模式。所有的答卷考试均为开卷,包括3~4次随堂阶段性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总成绩由多项不同形式的考核成绩累加,各项考核及所占比例如下:平时作?I占10%;随堂阶段性测试占10%;上机课软件设计大作业占10%;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占45%。另外,还有两项附加考核(额外加分):“哈工大材料力学软件设计竞赛”获奖者加5分,预习讲稿和教师布置的课后问题解决方案共3分。
关于开卷考试并不陌生,常见于小班课、专业课,而且只可以查阅教科书(教材)。材料力学是技术基础课,基本是大班(5~7个小班)上课,开卷也是广义开卷,即可以查阅参考书、习题解答、学习指导等任何资料。特别是开卷的大班阶段性测试,由于是随堂考试,人数多且间隔小,分布密集,为避免互相之间抄袭,达到考核公正,每次测试教师要拟定6~10套不同试卷,测试时前后左右按一定规律下发试卷,每个考生周围的试卷都各不相同。
闭卷考试均改为开卷考试,彻底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被O(∩_∩)O
动学习中解脱出来。开卷考试也增大了命题范围,强调对学生综合性分析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的考核。
3.改革考试内容
由于是广义开卷考试,推进了试题内容的改革,跳出仅局限于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单
一、有公式套用的出题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自己编制的多个知识点相综合、多种求解途径的考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材料力学课程改革主导思想是:依据课程定位,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考核驱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这样的综合改革,形成教与考一体、教与学一体、理论与工程实践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课前与课后一体的多维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会”到“会学”,初步掌握解决工程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自身潜在能力有所认识,增加了自信及对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学生的材料力学软件设计作品获得“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软件组)”三等奖,有的作品还被纳入《材料力学课堂教学多媒体系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2013年“第九届周O(∩_∩)O
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团体赛一等奖2项,获个人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2015年“第十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获特等奖1人(成绩第一名)、一等奖4人、二等奖10人,再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材料力学“累加+开卷”考核模式、材料力学上机课改革分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总之,教学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是动态的过程,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0-07].http://.[2]钱国英.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王春香.基础材料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张少实.新编材料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邱李华.MATLAB 7及工程问题解决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O(∩_∩)O
第二篇: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
胡集镇陈集小学 孙秀海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96名学生,25名教职工。
近年来,我校秉承“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坚持“在反思中求改进,在改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创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四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教学示范学校”、县“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水平优胜单位”、市“普通话示范学校”、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于年前接受了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借此机会,现将我校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仁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我校在开全、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悉心研究,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薄弱学科的建设。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校先后开发了国学经典、艺术素养、民俗传统、阳光体育、德育、身心健康、人文历史、英语等八大类三十五种教材。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了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必修课是学校按照校本课程计划,分年龄段对学生实施系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在本班上课。
选修课则是本着师生自主的原则,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志愿学科,再由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选择任教学科,然后学校对师生选课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编制课程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重新组班上课。
为促进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加强了各级课程的融合,力求各类课程相互拓展和补充。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类课程间的联系,既不能相悖,又不能重复,既源于国家课程,又要有别于国家课程,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为提高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我校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学生评价方案》以规范课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课程实施水平,成为实现 “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成长节奏,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和成才之路”办学目标的重要平台。
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校本研训新模式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载体,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的一种校本研训活动。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分设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尝试了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和接力棒式课例研讨等活动,各教研组每周在教研平台上发布一篇教学案例或课例视频,本组教师观看后,将自己的分析与体会在评论栏内发表。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研平台上都建有个人博客,每周需发表2-3篇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上传2-3篇比较深刻的教学反思或素材性教学资源。同时教师需及时进行在线交流研讨。借助“网络教研” 这一平台,我校还探讨了网络集体备课 “三结合五环节”的网络集体备课模式,以线带面,整体推进,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三结合是指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相结合。五环节是指单元集体研讨、个体分工主备、课时教案研讨、个性渗透、教后反思等备课流程,切实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为规范网络教研,提高研训实效,我校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网络教研管理考核办法》与《教研组网络教研评价标准 》等制度。各学科组也分别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与《教师网络教研评价标准》。各教研组长负责审查评定本组教师资料上传和在线交流情况,评定结果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汇总,期末纳入对教师的个人考评。学校则依据《评价标准》对各学科组网络教研的开展情况作出评价,并纳入相关考评。以上制度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网络教研的有序开展,也保障了网络教研的实效。网络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先后有20多篇获县级以上奖励,并先后推出近20节县级优质课。
三、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
1.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和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是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更好的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不再仅是一种口号,而转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
二是建立了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全员培训制度、拜师学艺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轮流讲座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和学历进修制度等。通过全员培训,教师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使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更加浓郁。
三是积极开展有效性教学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优化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推门听课、巡视查岗、学生监督等方式,督促师生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推行作业改革,构建“师生对话、家长参与” 交流模式。我校在《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作业布置、批阅、反馈以及质量检测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了师生对话式、学生及家长参与式、等级加评语式的批阅方式,为师生及家长搭建了交流平台,所有教师都能按要求、按规定布置、批改作业,进行质量检测。
3.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多维化与激励性,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情商因素,不放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既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课内外作业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日常观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他们自评、互评、师生评相结合,自尊心得到极大的尊重与呵护,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四、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
评价是导向、评价是引领。为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我校积极尝试“以人为本、分层评价、契约管理”模式,根据教师年龄结构特点,将教师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制定了分层次、契约式目标管理考评方案。
由教师自己制定本学期工作发展目标,与学校签订《教师发展目标责任书》,并按时进行阶段性自查。学校根据教师自查情况核实计分,形成月评估结果,并以此作为阶段性评估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估以同等的比例作为教师本学期考评成绩。
本,我校将在不断改进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推动我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加强薄弱学科研究,进一步探索各级课程的深层融合,以完善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3.加强网络教研管理,进一步推进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
4.加强课题管理工作,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上是我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点滴尝试,有些工作缺乏深入的论证和扎实的推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及时为我们指正,以帮我们少走弯路和错路。
谢 谢!二○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上海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于1998年启动二期课改试行工作,2004年起进入全面推广阶段。目前,全市中小学已有一半年级实施新课程和采用新教材。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幼儿园广大于部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主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二期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二期课改”从设计到实施形成了不少特色与亮点。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的课程结构,并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落实到新课程的德育新体系之中。为新课程实施搭建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程资源与技术支撑系统,实现了科普教育和历史文化等社会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课程改革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变化。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正逐渐内化为校长、教师的教育行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健康第一”的思想越来越明确。从《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实施到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上海市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日益丰富。
4.课堂教学面貌不断改观。师生关系日趋民主和谐,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受到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5.教师队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广大教师、教研员的思想观念和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广大教师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积极参与了改革实践,开展了“做中学”、新基础教育实验、小班化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十分活跃。广大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个体的、封闭的、被动的、简单的执行,转变为自主反思、合作互动、主动开放、实践探索、勇于改革的新型教研之风。各项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教研制度、学校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7.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几年来,市、区县和学校分别建立或加强了课程改革或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并发挥了规划、调控、组织实施等管理职能。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虽然“二期课改”和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还存在着影响新课程实施的诸多问题。目前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和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差距。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硬件建设的现代化,更是内涵建设的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保持上海基础教育的优势,必须加快课程与教学改革步伐。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时间、精力和作业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给学生更多空间主动学习,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校教育教学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尚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从整体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解决校长对课程和教学工作的领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校长对于课程和教学的领导,主要包括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与课程目标、健全学校课程发展的组织、打造合作进取的教师团队、营造合作对话的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等,需要广大校长的创新实践和能力积累。
3.教学效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存在差距。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总之,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我们要认真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才、教什么内容以及怎样教,如何认识不同学生独特的智能优势,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及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的教学效能低的问题。
二、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课堂教学的几项重点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二期课改”和学校教学改进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课程实施环节,努力改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行“两个调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调整中小学课程。目前,我们重点部署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调整。本学年下半期,我们还将对整个课程方案和各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们调整学校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有教育外部,如家长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过大等原因,也有教育内部,如课程和教学的原因。当前,我们首先应从教育内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此,针对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我们调整了低年级课程,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学习准备期,从学科和综合活动两方面,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学习准备期内要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学习准备期设置的综合活动,今年在50所课改实验学校先行实验,明年推开;但是对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进度的调整,今年就全市推开。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篇目减少35篇,从215篇减少到180篇,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减少300个和100个。数学通过删减和后移教学内容,使得学习进度得到减缓。英语也减少了课时量,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从每周3节减少到2节,教学内容减少五分之二。为配合《关于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贯彻实施,市教研室制订了《关于小学学习准备期实施指导意见》,提供了实施案例。
为了配合课程的调整,也从长远改革教研方式入手,我们建立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网络互动平台,于今年8月23日开通。目前先从小学的学习准备期和一、二年级的语、数、英学科教学开始,将来要拓展到小学所有学科。我们希望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这个平台的交流,来解决信息及时传递的问题,来通过互动创造更多鲜活的资源,从而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时效。
2.调整中小学作息时间。上海市从1999年起,规定中小学于7:45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为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和身体健康,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市教委从今年2月起选择卢湾、虹口、浦东新区、嘉定4个区开展“推迟中小学集体教育活动时间”的试点工作。试点学校都适当推迟了集体教育活动的起始时间,小学试点学校一般推迟至8:00或8:15以后,初中试点学校一般推迟至8:00以后。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试点区多数教师、家长与学生基本接受试点时间,尤其是家长接受度最高,说明以前对推迟集体教育活动时间的担心是可以解决的。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社会反响良好。在总结4个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市教委经研究,决定2007学年在全市进行全面推广。小学和中学(寄宿制学校除外)分别实行上午8:15以后和8:00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作息制度。
在全市全面调整学生作息时间,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的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减轻。当前,仍然有些学校、教师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时间长学习成绩就好。这种观念错在没有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没有把教学效率作为关键因素,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体现,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人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二)做到“三个加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加强思想和理念引领,进一步提高课程领导力。新课程方案在学校中是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创造性的劳动变为现实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及其行为直接决定了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目前,在新课程实施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观念上还没有很好地转变,有的学校并不完全执行全市规定的课程计划,存在学校随意增减课时,教师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现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显得比较薄弱,个别校长不同程度地脱离教学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个别名师远离课堂,无法引领学科发展,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建设氛围还不够浓厚。
因此,各校一定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合作团队。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学校教学管理,重点要加强以下方面的领导:
第一,加强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领导。学校要在校长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市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统筹人、财、物等资源,本着有益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有益于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有益于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等原则,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编制学校课程计划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合理规划、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校长要引领教师,不是为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而要确保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校长应依靠教师智慧,大胆探索,在学校教学计划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一周教学活动安排和学校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形成特色。
第二,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校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要深人课堂教学第一线,分析教学动态,抓住主要矛盾。要深入课堂听课,摸清课堂真实情况,要抓住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到位度,尤其提倡校长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技能。
第三,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不管这位教师今天的基础怎样,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要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组织,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可行的实施方案,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实现研训一体。学校要对校本教研工作过程与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定期检查制度运行情况,不断提高校本教研工作质量。要选配好教研组长,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教研组集中精力聚焦课堂教学,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增强教研组的活力。教研组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来主动适应课程改革执行力提高的需要,执行力通过教研组发挥,使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持续发展。
2.加强学校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这是教育规律决定的。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陈旧的、低效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加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落实到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大家都已清楚。但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的和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脱离。对三维目标的整体把握,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学科核心教育价值,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教育价值,由此准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强调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要回应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关注过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生成性”现象是课堂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教师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才会很好地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从某种程度说,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取决于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要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很多学校比较关注上课,但是对备课、作业练习、个别辅导等环节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紧密连接的教学环节有些脱节。以作业环节为例。去年有一封家长写给上海市委领导的来信转到市教委,说有的语文教师忽视教学的特点,为提高考试成绩,反复让学生抄写大量的字、词、句,而忽略了字、词、句相互关系的教学与练习。有的老师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每天滚动抄写语文课文后的字词,今天抄写1-10课,明天抄写5-15课,以此类推,最多时,学生一天居然要抄写20课的字词。要求家长念,学生写,占用了家长大量时间,学生也产生了不满情绪,还影响了其他学科的作业完成情况。来信人列举了教师不加选择、盲目布置作业的例子:有一次长假期间,仅语文一项,学生每天要抄写古诗1首、课文2篇、外加课文后字词,还有小作文6篇。老师的盲目使天真的孩子只能趴在桌前,写啊写,一个假期没见孩子好好玩过,真是又可怜、又可悲。
当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几乎是个“致命伤”。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既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新起点。青浦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实验,就是强调抓反馈。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现象: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又不加选择地压给学生过量的作业,刚才的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以为只要多做练习就能提高质量,作业之后既不批又不改,只让学生自己对答案,耐心的“面批”不见了,有效的“订正”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千人一面的“一课一练”,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吗?高效率作业环节的缺失把教学的连贯过程“拦腰斩断”,反馈失去效用,辅导又不跟进,学生学习成了“夹生饭”,而考试和下一轮教学又按部就班地叠加上去,这样,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面对社会对小学生无效作业过重的反映,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是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还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激情?为什么这样的低级错误长期存在、反复出现?对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难道我们就听任一代一代家长,一代一代的爷爷奶奶,在对教育的抱怨中积淀起对教育的不满,从而转化为对党、对政府、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吗?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是能不能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起,从小学做起,尤其从一、二年级做起?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谁来对这些行为负责?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差异性是很大的。对有偏差的教学行为,如果校长不抓教学,教研组不抓教学,没有人干预,也没有人通过业务学习和研究予以帮助提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小孩子往往就耽误在这个过程里面了。因此谁来承担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责任?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假如说减负可以先从小学做起的话,那么全市 626所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一、二年级共6255个班级,按照每个班级2名教师计算,共有1.25万名教师;626位校长,每人平均带20位老师。通过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去带领1.2万多名教师,如果有上述类似的低级错误的话,就要予以纠正。端正教学行为,这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日常的基础管理工作,更是教研工作的内容。因此,如果说整个基础教育课业负担的减轻条件还不是很具备的话,我们就先从脚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可以做的事情做起。因此,我有三个想法:第一,626位校长行动起来,加强领导,承担责任;第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行动起来,给学校以专业支持和指导;第三,市教委教研室、督导室下学期组织教学调研,就本次会议的贯彻和提高教学有效性问题开展调研。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凭借上海基础教育的优势,我们是能够解决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此类低级错误的。
以上是作业环节,当然还有个别辅导。上海基础教育是最有条件做好个别辅导的,因为,上海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在全国是最小的,小学普遍推行小班化教学。个别辅导和指导的重点是学习困难学生,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要重视评价与考试的有效性。目前,考试难度层层拔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区级统考难于市级统考,学校考试难于区级统考。在同一课程标准要求下,各级的考题难度相差很大,这是一种误导。在这里,我要重申,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制订科学的学习评价标准,不得随意拔高考核和考试要求。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纵向发展,淡化横向比较,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教研队伍综合素质
目前,从总体而言,上海市、区教研员队伍结构比较合理,深入基层服务学校和教师的意识较强,受到基层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认可。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教研员忽视学习、精力分散、作风浮躁,凭主观经验行事;有的不深人课堂教学第一线,抓不住教学效率的主要问题;队伍的专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改善。为此,我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1.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学科教学素养。教研员要引领和指导学科教学,首先要把握学科教学发展动向和国际上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其次要认真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握上海课程改革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科教育的改革方向。目前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研员必须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学科教育的前沿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要深入学校,把握本学科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向。听课和评课是教研员的基本功,教研员必须聚焦教学,深入学校第一线,不仅听课和评课,还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科教学的信息,包括教学基本环节,如备课、上课、作业练习、个别辅导、测试等情况,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等;对教学中的问题,要拿出数据分析,真正把握本市、本区县、本学科的真实状况。每个教研员必须扎扎实实地到基层,做好具体信息的积累工作,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把握真实情况,研究与解决主要矛盾和问题。各区县的每个教研员,每学期末和每学年末,要完成本区学科报告,既要有定性的分析,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既要有教育质量的分析,也要有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等,从而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
3.要提高教研品质,加强专业引领。教研工作性质需要教研员既要有一定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实践提升为理论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教研员必须强化基于实践的应用性研究。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以指导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目前教研员队伍面临新老更替,新教研员要向老教研员学习,一定要亲历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学习、钻研,不断积累经验,成为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
三、建立社区和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加强教学工作的社会氛围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工程。由于其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而必须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参与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这里我着重强调的是家长的参与。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老师,家长对课改和教育质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据调查,在家庭生活中,中小学生家长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最少的是体育健身锻炼和兴趣培养;最关心的是子女学习成绩,据调查,其中小学生家长为61。4%,初中生家长为51.9%,高中生家长为49.8%;超过半数的家长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其中70.2%的小学生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48.9%的小学生参加课余补课。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现状,为有效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庭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帮助家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选择孩子的期望目标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确立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前不久,《新闻晨报》上曾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家长发帖怨学校,学校大方纳良言”,说的是上海市实验学校中,一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在一个网站发帖子诉说自己的苦闷,埋怨学校导致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过重。这个帖子被学校小学部毛老师读到,毛老师立即组织人员召开会议,了解情况。学校还在一年级93名家长中,做了无记名调查。根据结果,校方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家长很高兴,被学校的态度和及时行动而感动。学校也表示希望多听到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则新闻让我感到,第一,学校的服务精神和有效调控的行政效率值得学习;第二,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沟通体制来及时调节家长和学校,实际上是教育和社会的矛盾,如果教育服务提供者与被服务者之间一旦有问题都能及时地得以调节,那么整个教育与社会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二)要进一步依法规范中小学、社会教育机构和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
为了形成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教育部门首先要加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的管理,严禁各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将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办学活动。严禁各中小学、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和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举办以中小学在校学生为对象的学科类训练班、补课班、提高班、辅导班以及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各种外语和学科班。禁止中小学幼儿园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联合办学行为,组织或变相组织各类办班并且收费行为。严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动员和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的各类办班补课。今年上半年,市教委宣布取消中小学英语等级考试,这是减负的措施之一。有的社会机构把该举措作为拓展市场的契机,纷纷宣布要组织中小学生的外语等级考,社会反响很大。市教委对此态度明确,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单位以及中小学校不参与各种面向中小幼学生的社会考试的主办、动员、组织工作,市教委将继续对面向中小学生的考试予以清理和梳理,并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第二,进一步要求所有中小学不将各种社会考试的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如果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社会考试,成绩不记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册,不纳人综合素质评价范畴,不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不得将学生各种社会性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评价和招生评价的依据。
四、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教学工作
这次会议务虚和务实相结合,即既要统一思想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明确各教育机构、各教学岗位相关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方向,又要把具体任务切实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按照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课程改革健康、有效的发展。
(一)组织学习,转变观念,把任务落实到工作计划中
这次会议后,建议区县和学校组织校长、教师学习讨论,真正转变观念,在认识上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力,在行动上提高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力。这次会议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和附件,都是针对当前教学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是课程计划层面的,有的是课堂教学层面的,有的是教研工作层面的,有的是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层面的等;从责任看,有的是区县的,有的是教研部门的,有的是考试部门的,有的是学校的,也有的是教研组或教师的责任。所以,要真正落实会议精神,就要分层明确责任,明确要求,并将要求落实到各个层面的工作计划之中,并认真执行好计划,定期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二)抓好培训,明确要求,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
针对小学学习准备期的实施,8月22日市里已开始组织面向全体区县教研员和课改基地学校试验教师的培训,接着,区县和学校也应该安排培训活动。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当前,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必须落实到课堂有效教学上,教学各环节的均衡提效是主要的着眼点。所以,不管是区域性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要切入到教学环节尤其是较薄弱环节的问题上,分析要实,导向要正,效果要看得到。
(三)注重调研,了解实情,将研究、指导、服务落到实处
目前是课程转型、课改转段(由试验阶段转向推广阶段)的特殊阶段,改革推进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包括观念更新、资源配套、教师适应等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要及时掌握并且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深人调研,了解实际,尤其对一些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研究和应对,才能把指导和服务落到实处。
(四)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推进课程改革健康、有效发展
对照课程理念的高度来衡量自己的行动,回顾走过的路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或不成功的教训以改进工作,这是推进课程改革事业的必要任务。上海基础教育的传统之一是区县和学校主动改革、奋勇争先,特色实验、层出不穷。我们的课改方案设计已经总结和吸取各区县和学校的改革经验,今后,我们仍要重视对经验的总结,以辐射成功的经验来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有效发展。
第四篇: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理论力学 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以伽利略和牛顿总结的基本定律为基础,系统介绍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属于古典力学的范畴。不仅为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弹性力学、塑性力学 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和未来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几年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理论力学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和尝试。
一、基本内容的改革 高等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外乎两种:一是工程技术型的工程师,二是研究型的工程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 是接触工程实际的第一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理论力学 从建立力的基本概念开始,要求学生掌握具体工程问题简化模型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条件;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机械运动和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一些土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结合其他力学学科的知识解决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问题。笔者探讨了基础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修订了原来的教学大纲,编制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专业定位合理的新教学大纲,从而使课程内容、教法与大土木专业更加协调。对此,具体做法是:!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建立模型和概念,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既体现了认识规律,又提高了授课效率;∀结合大类专业的特点,加强工程概念和实践性内容,增添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知识和实验技术;#由于力学是各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需要溶入到各专业课中,同样各专业课内容也要溶入到力学课中去。两类学科的交叉与相溶应是教学体系改革的良好途径。如在静力学部分除保留基本题型外,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海洋平台及大型水利工程等许多重要工程,分析其受载情况,如自重、风载、静水侧压力等,阐明其设计、制造都是在理论力学 的指导下得以实现。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扎实的知识有积极效果。不同的内容和对象,启发式教学具有不同特点。课堂讨论是启发式教学的很好表现形式。(2)采用∃1+1%的教学模式,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但一切改革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在理论力学 教学中采用∃1+1%(即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源于两方面压力:一是课内学时大量压缩,而教学内容却有增无减,迫使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手段来提高课时利用率;二是教材中诸如约束的实际构造、运动的合成、机构运动的全程分析等概念,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描述清楚。因此,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引进其他重点大学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结合自制的电子教案及相关课件,有目的地穿插于教学的各环节中使用。在理论力学 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优点很多,比如生动形象,增加了视觉效果,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课堂信息量,为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介绍学科前沿内容创造了条件。利用动画技术,显示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轨迹,让学生在对这两种运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条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使传统的教学得到丰富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借助于多种媒体,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大量的工程实例如房梁、屋架、桥梁等结构的受力情况轻松地走进课堂,使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直观明了;使一些无法言传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对教学内容吸收得快,理解得深。既节省了课时,又增强教学效果。
三、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学生学习理论力学 的效果如何,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一个学期中的一二次考试,再考虑学生平时作业的成绩,就给出了学生理论力学 的学期成绩。其传统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其弊端,学生到考试前临时突击,平时作业尽管完成,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到底理解多少?在课外花了多少功夫?教师无从真正了解。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教师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激励学生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自主学习者。因此,对于平时成绩,可采取课堂小测验的方式,由于理论力学 教学时数的限制,课堂小测验时间通常在10~15分钟之内,每星期至少举行一次,每次测验要批改,成绩作记载,占学期平时成绩的50%~60%,要在第一次上课就向学生说明,课堂小测验的试题应短小精悍,重点应放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及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上。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整体的独立工作能力。或在期末考试题目中增加一些分析题、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结合。
四、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理论力学 实验课得不到重视。然而,基础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而专业实验课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某种测试方法或研究某类具体工程结构的实验方法。因此,开设紧密联系科技新动态的动力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土木工程结构越加复杂,需解决的动力分析问题更多,计算机技术和动态测试技术发展和更新迅速,具备了在理论力学 课程中开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建议在理论力学 课程中引进新的测试技术设备,在开设基础型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再开设动手提高型实验,基础实验可包括检测和识别系统的激振频率,测定系统的固有频率等;提高型实验包括模态测定实验,在实验中,学习模态分析原理,采样原理和测试技术等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做传递函数分析和模态分析,并打印实验报告,绘出各阶振型图,测出各模态参数。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力学 知识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一峰.理论力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黄宁宁.理论力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湖北师范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84-86.[3]李会侠,黎明安.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 技术与管理,2002,19(5):117-120.
第五篇: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永恒主题,创新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实行开放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块教学取代传统专业教学,以校企合作办学逐步取代自主办学。突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行模块教学
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是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学生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夯实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与求学能力。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将中等职业教育分成两个教学模块,即执业能力模块和升学模块。
1、执业能力模块
针对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部分学生群体,我们采取“文化学习(20%)+能力训练(80%)”的模式实施执业能力模块教学。学校根据开设专业对初、中级技术人员或工人岗位能力的要求,重新组合德育课和文化课内容,突出其实用性教学。并以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淡化专业理论教学,制定专业各岗位技术能力标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锤炼,努力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
2、升学模块
面对文化基础较好,有学习兴趣,升学欲望较强的学生,我们采用“文化学习(40%)+专业理论学习(40%)+能力训练(20%)”的模式实施升学模块教学。教学中,注重夯实升学考试需要的文化与专业理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升学竞争的需求。
二、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是学校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我校根据专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改变传统培养方式,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即企业提出对人才的规格与要求,双方共同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实习安排,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确定教学方案中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跟进,定期安排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教师到学校任教,并对学生阶段性学习加以指导和考核。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就业。
通过不懈努力与改革创新,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与良好的经济效益,迎来了勃勃生机的职教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