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3: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篇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篇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三篇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三篇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典型经验材料

来源:山东国际商务网 首发子站:开发区管理处 首发栏目: 日期:2004.12.06 今日/总浏览: 4/1951

一、发展成就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3年4月,1997年被列为全国开发区首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初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创建以来,开发区人充分发扬“团结拼搏,艰苦挺进,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弘扬“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带领农民致富是开发区的立区之本,改革创新是开发区永恒的主题”三个主旋律,坚持“以现代工业为主,吸引外资为主,出口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宗旨,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土为本,滚动发展,抢抓机遇,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行政运行框架,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进区项目多、经济发展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经过11年来的发展,在开发区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有效地发挥了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示范效应和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提升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九五”期间,全区GDP年均增长4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特别是2000年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2000年工业总产值和GDP分别是43亿元和15亿元,至2002年已跃至153.7亿元和53.7亿元,是2000年的3.5倍和3.6倍,分别占合肥市的36.37%和13.03%。200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和GDP达到201亿元和72.6亿元,分别占合肥市的36.7%和15.6%。2004年1-10月份,全区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GDP75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附加值、税收、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16个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位于前列,在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位次也逐年提升,2003年排名第12位。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截止2003年底,开发区已累计引进项目400个。其中外资项目133个,协议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外资项目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有18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入区;内资项目267个,投资总额142.6亿元。2004年上半年,开发区又新添项目52个,其中内资项目42个,总投资32.8亿元;外资项目10个,合同总投资2298.3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21.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28万美元。2004年预计引进项目90个,其中外资项目13个,实际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内资项目77个,实际利用市内外资金11亿元。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统一食品、海尔电器、江淮汽车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公司纷纷进驻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内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11年来的发展,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日立、江淮、安凯、曼图、TCM为代表的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以佳通、联合利华、国通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海尔、华凌、格林柯尔为代表的家电产业,以可口可乐、统一、华泰为代表的食品产业。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的制造加工业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在合肥市工业20强企业中,开发区占11家,江淮汽车、佳通轮胎、海尔信息、海尔空调、日立挖掘机分别位居前列。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逐步成为开发区又一重要支柱产业。

(四)投资环境日趋优化。11年来,开发区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1亿元,其中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初步建成了佳通工业园、日立工业园、海尔工业园、江汽工业园、食品工业园、国通工业园、德国工业园、民营科技园等专业工业园;相继建成了明珠广场、徽园、欧风街、会展中心、少儿活动中心、东方家园建材超市、乡村花园、东海花园等社会配套设施;完善了区内的水、电、汽、路、热以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2001年以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连续三年位居中西部16个国家级开发区之首,成为“投资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开发区之一。

(五)城市化进程加快。自1998年开发区实施社区建设以来,累计建设拆迁安置住房达15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7345户,基本达到“居者有其房”的安居目标。2004年开发区祖居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5000元。2004年4月,开发区祖居居民已全部转为城镇居民。10月份,开发区原有的16个村已被划分为4个社区。开发区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受到国家商务部的充分肯定。

二、基本经验

(一)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宗旨,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创业初期,面对开发区区位优势不明显、缺少项目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宗旨。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引进大项目和大力发展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母城的雄厚工业基础,抓住企业改造、嫁接的机遇,引进了一批重要的制造加工企业,为开发区发展制造加工业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江淮汽车、合肥海尔等项目都是抓住老城区老企业改造、嫁接的机遇引进开发区的。

(二)坚持改革创新,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区11年来的先行先试、艰苦创业的过程,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永恒的主题,不断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创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1997年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创造了新的机遇。2002年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的创造力,真正体现改革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创新出统揽开发区发展的“三个主旋律”。

(三)坚持致富农民,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立身之本。妥善解决好农民问题,坚持带领农民致富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997年开发区体改以后,开发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载体解决农民问题的 重大举措,通过“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带动农民的问题解决。组织实施“两个安置”(农民的住房安置,农民的就业安置)“三个转变”(农业向工业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规划建设7大社区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被征地农民变一次性补偿为终身保障,把农民作为资源和财富溶入到开发区的建设大潮中去。

(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创业之初,面对发展中的困难,果断地提出了“超前规划,以地生财,筑巢引凤,滚动发展”,科学地划分功能区域,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森林式开发区战略,构筑开发区良好的“引凤大巢”。按照“环境招商,服务招商”的理念,着力进行软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使“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相配套。开发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规范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推行一站式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二问终结制。

(五)建设一支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队伍,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力量。11年的发展实践,造就了一支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干部职工队伍。从创业伊始,开发区就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革创新,团结拼搏”的开发区创业精神,塑造和锻炼干部职工队伍。这支队伍,为我们战胜初期困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支队伍是开发区未来的希望和宝贵财富,是开发区创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江苏开发区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2009-02-17 15:55 文章来源:亳州市商务局

(一)江苏开发区建设的成效

江苏是我国开发区兴办时间早、发展快、规模大的省份之一。1984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南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此拉开了江苏开发区建设的帷幕。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江苏开发区迅速发展。目前,江苏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125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2个,省级开发区113个,全省每个县(市)都有开发区。1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有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个保税区。开发区内设有13个出口加工区。江苏开发区的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和质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是全省对外开放的突出亮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江苏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江苏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开发区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来抓,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开发区快速发展和健康成长。2007年,全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79.4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7.8亿元,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约1/3的生产总值和1/3的财政收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开发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吸纳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拓宽了江苏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渠道。截至2007年底,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063家,占全省的50.1%;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95.2亿美元,占全省的75.8%。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57.8亿美元,占全省的72.09%;进出口总额253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1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2.45%和69.64%。与此同时,开发区还积极招才引智,集聚了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吸纳了众多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开发区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开发区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部分开发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各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些建设得好的省级开发区已成为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改善区域经济结构、聚集产业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江苏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开发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注重引进与开发区主导产业相匹配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引进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90%以上在开发区。

开发区已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城区。许多开发区依托老城、开发新区,把新区的开发和老城的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新的功能区,为加快城市化步伐、推进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增添了活力。截至2007年底,全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017.45亿元,建成区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拓展了城市空间,提升了城市化水平。23年来,全省城市化率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开发区发挥了很大作用。

开发区已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开发区率先突破旧体制的束缚,在规划、建设、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创新发挥了示范作用。开发区机构比较精简,人员相对精干,办事效率较高,为企业提供一条龙、全过程服务,营造亲商氛围,降低了商务成本,大大提高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外商投资的成功率。开发区积极与国际经济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拓宽了人 们的视野,促进了发展理念的转变,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

开发区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在开发区内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了高新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外商在江苏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设在开发区。江苏4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53个高新区的1/5。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科技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等各类科技载体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担保、产业基金等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目前共引进各类研发机构80余家,集聚软件和IC设计企业100余家。无锡高新区建成创意产业园和十大专业园区等创新载体,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已吸引了35家外资研发中心。2007年以来,昆山开发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产品近60个,新增各类创新服务机构18家。

开发区已成为功能创新的主阵地。昆山出口加工区作为全国首批叠加保税物流功能的试点之一,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各项业务进展顺利,并初见成效。张家港保税区的区港联动取得良好成效,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型园区中位居前列。2007年8月,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海关总署等九部委的联合验收,正式运行。与上海洋山等3个保税港区一起成为我国目前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江苏有1个综合保税区、1个保税区(含保税物流园区)、13个出口加工区、2个保税物流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因设立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不再保留),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最多、类型最全、整体建设最好的省份。全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13个出口加工区、1个综合保税区全部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建设全国领先。2007年全省出口加工区共完成进出口总额510.9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加工区的40%。其中出口额308.07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5.9%和29.7%,均高于全省加工贸易增幅;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4.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2%。

开发区正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区。各开发区都先后制定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明确规定进入开发区的项目,不仅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而且要符合环境保护的目标。在项目开发上赋予环保一票否决权。2007年4月苏州高新区经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指导思想,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控制,严格监督”的要求,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开发区长期保持整洁、清静、优美的环境,保障开发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所有开发区都通过了区域环境评价,通过ISO14000认证的开发区有66家,占总数的54.5%。基本实现全部开发区建有污水处理厂。7个开发区进行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14个开发区进行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

开发区正成为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载体。继2006年12月南京高新区和江宁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服务外包示范区后,2007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全国首家“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07年以来,江苏省认定了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4个开发区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开发区正成为南北产业转移、区域共同发展的推进器。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全省批准了10个南北共建园区,这10个共建园区基本做到组织机构到位、管理到位、注册资金到位、工作人员到位,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截至2007年底,10个共建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28亿元,批准进区项目110个,进区项目投资总额135.06亿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6208万美元。

开发区对提高集约开发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省开发区坚持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绝大部分开发区都进行了高标准、高水平的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实行集约开发,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取得明显进展,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全省开发区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0%。大力推进特色开发,提高产业集聚度。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开发区内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日化科技、船舶制造等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控制环境污染,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开发区对保持社会稳定、扩大社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对区内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做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外,开发区的建设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 用。

(二)江苏开发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江苏开发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从江苏省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的结果,是开发区战线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回顾江苏省开发区建设所走过的历程,主要做法是:

1、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区建设中,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摆在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推进开发区产业和谐、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努力使开发区在壮大公共财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开发区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开发,保护环境,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积极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节能型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努力实现开发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江苏开发区是在抢抓机遇和开拓创新中发展壮大的。抢抓机遇,把握发展先机。江苏开发区抓住了三次历史性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1984年12月,中央决定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即诞生,拉开了江苏开发区建设的帷幕。1990年浦东开放开发,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江苏开发区建设迎来了第二次机遇。江苏抓住了这次历史性机遇,先后设立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全省开发区的布局初步形成。“十五”以来,江苏开发区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强化载体建设,加大引资工作力度,提升功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1985年,昆山在全国率先“自费”开发,在全国、全省创出了许多个第一,走出了“昆山之路”。1992年,张家港人敢为人先,创办了国内唯一的内河“保税区”。199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破土动工。江苏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发区在设立之初,就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精简高效管理体制。江苏开发区在功能建设上也走在全国的前面。昆山开发区率先创办出口加工区,并首家封关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张家港保税区“区港联动”取得突破。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区、高新技术出口基地以及各类高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带动全省技术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和功能创新,积极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注重开发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功能创新引导产业升级,提升发展水平。

3、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开发区作为当地的“特区”来办。江苏省委、省政府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十分重视开发区建设,早在1994年12月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的三大战略和主要措施,并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实现江苏经济国际化的牛鼻子。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重点来抓,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开发区作为“特区”来办,并赋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为了支持开发区的发展,198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多个支持和推进开发区建设的文件,从权限、财政、税收、简化办事手续等各方面给开发区优惠政策,对加快开发区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1986年就制定通过了《江苏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制定关于开发区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1993年、1997年和2004年又先后三次进行了修正补充,从法律上为江苏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赋予开发区的各项政策,为开发区的体制创新和投资环境建设创造条件,促进了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4、把招商引资放在开发区工作的突出位置。江苏省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就明确把“以工业项目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为主,一致力”作为开发区办区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沿”(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开发战略,始终把利用外资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实。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当地党政领导帮助和带领开发区同志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全省开发区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招商队伍,他们 外语水平好,综合素质高,独立工作能力强,能吃苦,善公关,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三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开发区根据开发区自身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客商的特点,不断改进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能力。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外引外、网络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多数开发区建立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一线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一个办得好的开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都有一批规模大、产业带动作用强、经济产出效率高的项目。

5、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投资环境。以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一手抓硬环境建设。大力改善硬环境,加快交通、通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投入大量建设资金,搞好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多的开发区还陆续建设了主要为外商服务的国际学校、国际幼儿园、国际医院等配套设施,为外商及外籍员工在开发区内创造一个舒适方便的投资硬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努力按国际惯例办事,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理念,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许多开发区都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全过程一条龙服务。此外,一批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产品营销策划、产权交易服务的中介机构逐步建立起来,他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效优质服务。

6、配备高效、精干的开发区领导班子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同样环境、同样条件下,为什么有的开发区建设得快,有的开发区迟迟搞不上去,除了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外,关键是要有一支精干、高效、稳定并具有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队伍在抓开发区建设工作。很多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开发区工作,为开发区配备了精兵强将,帮助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地都能保持开发区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开发区建设思路的连续性,有利于树立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各开发区都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办公室 袁剑)无锡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

2010-12-02 10:47:00

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无锡新区”)成立于1992年。2005年,无锡新区以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为目标,开始发展创新型经济。经过5年的发展,无锡新区光伏新能源产值超282亿元,占全国50%,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世界第一;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230亿元,产能和制造技术均居全国开发区前列,成为全国最大半导体生产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连续3年保持80%以上增长,产业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5位。目前,无锡新区已经成为无锡市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本最低、产业层次最高、集约程度最强的创新型经济样板,成为无锡市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

发展历程

创业初期孕育创新氛围。创业初期,无锡新区一直围绕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的目标,不断完善适合跨国公司基地化发展的支撑体系,营造国际化的商务环境,积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无锡新区入区企业也呈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门类、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态势,同时,新区还有意识地引导延伸企业外部产业链,培育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与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5大主导产业,以及国内最大的硬盘驱动器基地、微电子产品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品基地等产业群。上述情况表明,无锡新区创业初期属于投资驱动型,处于高新区发展的“产业主导阶段”。但无锡新区重点突破了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研发中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项目,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在机制上、文化上作了根植性准备。

尚德现象引发向“创新驱动”转轨。2002年,无锡帮助施正荣成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落户新区,2005年,无锡尚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如果把创新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制度变迁过程,那么无锡尚德的落户对新区来说就是一件偶然性关键事件,对新区之后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路径依赖”作用。施正荣来无锡,带来的是人才、技术,带来的不是资本,不属于“招商引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无锡的领导和新区人开始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新区人开始反思。反思过去,新区人发现自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线性发展之路;思考尚德现象,新区人发现尚德现象孕育着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重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富集,重视创新驱动。一条以“招研引技”、“招才引智”为主要特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标的园区经济发展新路开始在新区出现。2005年初,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无锡新区通过6年的再创业再奋斗,到201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从此,无锡新区开始了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优势和综合投资环境优势转变的“二次跨越”辉煌征途。

“530计划”加快创新型经济建设步伐。无锡人对尚德现象的理解是不断加深的,从施正荣身上,无锡看到了海归人才在科技创业中的特殊爆发力。2006年4月,一个后来被外界称为“抢夺人才”的“530”计划破蛹而出,“530计划”成为无锡新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抓手。随着无锡市“530”引进海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计划的深入实施,作为无锡发展“新动力”的无锡新区,引起了美国硅谷、澳大利亚墨尔本等世界各地高层次人才的极大兴趣,无锡吸引的“530”人才有1/3落户新区。“530”计划的实施,不但为新区发展带来了领军型人才,而且还带动了干部群众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想观念转型,带动了园区创新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带动了园区一批新兴产业的集聚,也让园区成为无锡的“人才特区”。

基本经验

“倒逼机制+推进机制”双向结合,形成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压力与推力。近年来,无锡新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驱动力”第一职责制度,建立完善了一把手挂帅人才科技工作领导体制,通过创新考评机制、调整评价指标、完善测评体系、强化结果运用等一系列举措,大幅度调低GDP增长权重分值,突出节能、减排、节地、城乡居民收入和科技人才投入目标考核,把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上来。考核机制提高了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干部执行力,形成了一套推动园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倒逼机制。有压力,还要有推力。无锡新区着力推进管委会从开发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强调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的意见》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层层抓分解、抓落实,定人员、定时间、定要求、定责任,确保推进到位。另一方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干部国际化培训、公推竞岗、公推直选、单位雇员制、末位淘汰制等举措建立了符合新区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发挥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人才+科技”资源集聚,构建创新型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到2009年底,无锡新区已有276个“530”项目、400多个创业团队落户,今年又有200多个项目申报,总数名列无锡市之首。在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530”计划、“后530”计划、“泛530”计划区域政策体系。作为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还有6位海归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入选“千人计划”,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同时,还吸引了包括王曦、邓中翰等在内的10多名院士扎根无锡新区,形成了一个极具创新爆发力的人才集群。在放眼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同时,无锡新区还通过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政产学研合作。

“调结构+育产业”双轮驱动,加快创新型经济转型步伐。发展创新型经济,取决于在存量上支柱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在增量上一批新兴产业群的迅速崛起。对于存量,一方面,无锡新区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推行清洁生产,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积极落实无锡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推进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绿色招商”的“补链”战略,为支柱产业积极引进配套上下游企业、产学研合作伙伴。在增量方面,在全国推出首个外资项目预评估办法,为外资项目设置了“地评、技评、业评、环评、能评、安评、人评、效评”8道门槛,着力筛选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双牵引,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增长极。2005年以来,无锡新区不断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融资项目、重大基地项目推进机制,出台了《新区重大项目审批实施绿色通道暂行办法》,明确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制定了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以及重点企业上门服务制度。这些举措的出台,让无锡新区在引进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方面构筑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几点启示

无锡新区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一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三大转变”;二是创新型经济关注创新创意与产业的融合,强调创新创意的评价不是由科学家、艺术家、管理者决定,而是取决于是否与产业成功融合,取决于是否被市场接受;三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依赖与创新创意要素的富集,强调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引领作用,强调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创意组织机构与产业界全面而密切的合作;四是园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集聚大量创新要素的可持续性“区域创新网络”,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成功标志是看是否实现了可持续性的产业创新,是否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第二篇:开发区发展经验

开发区发展经验

主持人 开发区是青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请您介绍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开发区取得了哪些发展经验? 青岛新闻网2008-11-12 06:28:40青岛新闻网

纪敏 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昔日的荒野渔村,成长为投资环境良好、开放型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益繁荣的现代化新城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多年来,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在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一直位列前5位。最近,我们又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社会和谐,大力培育现代制造业高地、现代服务业先行区、城市建设精品荟萃区和自然、人文环境最优美区域“四大特色区”,努力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的目标,使开发区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回顾23年的历程,我认为开发区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如今,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已占到全市的15—20%。特别是近年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左右的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以五年翻两番的速度跨越式发展。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批准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项目2074个,总投资160亿美元。产业集群也从1984年的一无所有,到2007年的157家,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港口“六大产业集群”的格局,其对规模工业产值的贡献率高达84%。三是城市建设进展迅速。23年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3亿元,建成了一批供电、供水、通讯、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四是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范围和标准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最后一点,我认为也是开发区作为一个特殊经济区域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我区敢于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我们在规划、工程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投资体制、环境管理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率先实行票决制,在全省率先整建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了专业化招商的新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珠江路边狗尾巴草 请教区长大人:东盐滩、小石头等村庄根本不具备人生存的条件,近几年,这两个村庄中年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何时搬迁?这是广大村民的强烈要求,请区长大人给予明确答复,谢谢!

纪敏 根据我区产业发展规划,石化区周边部分社区需要搬迁,其中徐戈庄、小石头、东盐滩3个社区搬迁改造已列入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总投资7.9亿元,计划投资1.5亿元。年初就已经开始前期工作,现已完成3个社区的房屋调查摸底和统计工作。由于搬迁社区现状房屋情况复杂,涉及平房、二层楼房和多层楼房等多种情况,对该区域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管委(区政府)进行了多次研究,近日将予以确定。目前,正在调改该三个社区搬迁安置小区的规划方案设计,下一步将根据户型调查情况进行单体设计,并开工建设安置楼。

留言板 贵信花园设施齐全,现在开发商不交取暖费,住户就供不上暖,请问这是和谐社会发生的事情么?

纪敏 贵信花园小区属于高层建筑,该小区换热站由开发商自管,与暖万家供热公司按热量表结算热费,已具备供热条件。目前,小区入住率约为40%,按照青岛市的供热条例规定,小区单元入住率达到60%才具备供热条件。但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经区领导协调,由城建部门督促开发商予以供热,现在管道已开始试压。

第三篇:开发区大众创业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扶持大众创业 引领万众创新-----开发区扎实推进大众创业工作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漯河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任务,全民创业工作起步较早,创业环境宽松便捷,保姆式创业优质服务,国家级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扶持,创业活力得到不断激发,大众创业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各类企业达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多家,引进世界500强11家,国内500强企业6家,进驻上市公司投资项目20多个。今年以来,开发区实现新增个体工商户1164户,新增私营企业170家,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一站式”扶持大众创业

营造宽松环境。我区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为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多次被评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园区”、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培育创业主体。积极开展“万千百十创业计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十大创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以来,开发区共新增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妇女等各类创业主体375个,形成大众创业新常态。提供全方位扶持。积极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依托9大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场地、项目、资金、技术、人员等全方位扶持。今年以来我区共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厂房2万余平方,帮助企业融资3.8亿元,协助

双建管桩、利通橡胶成功上市;为个体经营户及小微企业发放小额贷款673万元,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280人,招聘员工950余人。

“联动式”提升创业能力

创新培训模式。今年依托区创业中心卫星远程培训中心举办企业经理人培训班2期,培训100人;和北大创业训练营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创业辅导;组织120名创业人员参加市局举办的SYB、GYB培训;举办创业者联谊会,进行观摩学习,经验交流,参会人员达200余人。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继续坚持“六路并进”,区劳动、妇联、工会、残联等多部门联动,整合培训资源,推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质量,今年以来,共培训各类人员960人,为我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备足了后劲。

“开放式”构建创业生态

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创业平台建设,给政策,给资金,无偿划拨资产,全力支持孵化基地建设,全区已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轻工食品工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园区9个,累计孵化中小企业130家。加快发展新型孵化平台。积极拓展新型孵化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步伐,先后赴北京中关村、开封等地实地参观学习众创空间建设,孵化器建设模式。7月份,北京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等五家创客企业成功入驻开发区,将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引领创业新潮流。提升公共创业服务水

平。进一步完善区、乡、园区、村(社区)四级全民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专家咨询、财会、政策、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创业服务四级联动。“创新式”提升创业质量

支持企业创新。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优秀科技项目申报。今年以来共完成科技申报项目初审20个。截止目前,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4家;区内共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26个,共申请专利785件。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引进工程、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工程,引进食品生产、食品机械等高层次人才,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目前,开发区已引导企业组建创业创新团队6个,拥有各类科技人才 25937人。促进校企合作。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10余所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共建项目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等服务。推进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电商平台建设。目前,辖区以平平、利通、永利为代表的十余家企业均已实现线上销售,卫龙食品2015年预计电商销售可突破2000万元。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大众创业扶持力度,出台系列大众创业配套政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十大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进一步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尽快启动开发区

众创空间建设,为更多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提供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继续加大创业典型培育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篇:开发区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汇报

开发区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按照上级总体部署要求,开发区把“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全区推进市场主体发展暨无证无照清理工作,提出了“市场主体增数量上质量”的工作要求。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场主体发展措施

(一)宣传发动引导。面向大中专院校学生、下岗失业居民、失地或多种经营农民及返乡农民工、网店经营者,积极开展进校园、进乡村服务活动,以辅导讲座、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服务,努力实现宣传发动引导一批创业者。

(二)治理无证无照。将治理无证无照与促市场主体增量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查处无照经营促进市场主体增量发展专项整治行动,将辖区分为八个片区,由班子成员带队逐片开展无照排查,依法查处无照经营,并结合“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登记条件等制度改革政策,积极引导其办照,切实“减少无照总量、解决无照存量、促进市场主体增量”。

(三)指导转型升级。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个转企”的工作推进力度,积极引导生产加工型、连锁经营型、科技创新型的个体大户转为企业;引导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法人;积极推动企业规范化改制工作,优化市场主体机构,提升发展能量和空间。

(四)拓展领域挖潜。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利用盘活闲置厂房,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所,依托辖区职业院校机电工程学院和电子商务平台淄博友泰电子商务等平台,充分发挥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培育功能和登记集群效应,进一步有效挖潜发展一批市场主体。

二、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目前,开发区市场主体自己纵向比有较快发展,1-9月份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不够解放。经营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传统小农意识和保守思维定势制约市场主体发育,安于现状、不富也安的落后意识,导致自主择业创业的意识淡化,闯市场的勇气魄力不足。

(二)环境不够优化。当前,政府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与经营者的愿望还有差距。在“减收让利”、“少管放活”,以及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各级各部门需要思想再解放、政策再放宽、管理再放活。从创业环境看,创业门槛高、融资难度大等障碍依然比较严重,负面清单管理、限时办结制度、社会公开监督等改革措施需进一步落实。

四、关于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的建议

(一)抓政策完善配套落实。我区应围绕市场主体发展的需要,在落实上级现有优惠鼓励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更加优惠、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的制度,完善突破性发展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相应制定鼓励兴办企业、支持创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以此带动全市各个方面集中全力培育市场主体。此外,应制定产业政策和与之相关的倾斜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要素聚集,催生更多符合转型方向的市场主体。

(二)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当前,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企业成长环境,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对企业家的培训,增强企业家扩大经营的信心和能力,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创业、安心发展,依靠优化环境吸引和发展市场主体。

第五篇:繁昌开发区发展历程

2006年

1、繁昌经济开发区于200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按省级开发区筹建,位于县城城北新区,规划总面积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定位为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食品等。筹建当年引进总投资1.2亿美元的台湾宝成集团制鞋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石家庄三鹿集团乳饮料生产项目。2007年

1、总投资1.2亿元的双鹤药业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

2、总投资1亿元的芜湖爱瑞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户;

3、总投资3亿元的三鹿乳业、总投资1.2亿元的兄弟实业已陆续开工建设; 2008年

1、安徽美佳新材料、华润安徽双鹤三期开工建设;

2、安徽美佳新材、华润安徽双鹤、爱瑞特环保科技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09年

1、华云电缆、溜溜果园集团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 2010年

1、安徽得高金属、芜湖弘瑞包装、芜湖诚拓汽配等43个项目落户;

2、台湾宝成繁昌项目、安徽美佳新材料一期建成投产;

3、截止2010年底,入园项目111个,投产企业64家,规模以上企业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69.3亿元。2011年

1、央企中国兵器芜湖东光工业园、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中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芜湖蓝博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和芜湖道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2、建成标准化厂房7.0635万平方米; 2012年 1、2012年1月,安徽中益轴承项目开工建设。2、2012年2月,繁昌经济开发区商会正式成立。3、2012年5月,团中央城市部副部长鲁亚、团中央城市部社区处干事邸元等到繁昌经济开发区调研非工团建工作。2013年

1、河北绿宝露集团签约落户;

2、建设57间临时商业商铺,开通内循环公交班线;

3、启动了4.43平方公里产业新城的规划设计和1000套廉租房等配套设施建设; 2014年

1、安徽美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新三板”挂牌;

2、安徽致养食品、同福碗粥三园区开工建设; 3、2014年10月,建立“安徽美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 1、2015年10月繁昌经济开发区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2、2015年12月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爱瑞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新三板”挂牌; 3、2015年12月万基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4、年产30万吨植物蛋白饮料项目建成投产。(图片无)

5、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1个(溜溜),省著名商标2个(美佳、爱瑞特)。

6、截止2015年底,入园项目200个,投产企业125家,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1亿元,同比增长55.9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4.07%。2016年 1、2016年5月溜溜果园集团收购宝成厂房、土地新建特色水果生产线项目; 2、2016年8月安徽联嘉祥二期开工建设; 3、2016年9月总投资3亿元年产3000台环保扫地车爱瑞特二期开工建设;(图片无)4、2016年11月繁昌经济开发区与横山公共服务中心合并,组建成立新的繁昌经济开发区。展望

经济开发区将抢抓长江经济带,融入长三角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龙头带动、创新引领、集聚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健康(食品)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坚持以融合发展、绿色循环为导向,以“创新高地、生态园区、活力新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建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省级开发区之一。

力争到2020年再引进大健康企业15-20家,大健康年产值达到400亿元;到2025年,争取大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0家,大健康产值达到800亿,真正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健康产业发展基地。招商服务热线:0553-7711888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政府网站:www.xiexiebang.com 微信二维码

下载三篇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篇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坚持示范带动 突出公办引领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XX教育体育局 XX地处宝鸡东部,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9镇1乡,人口31万。全县现有学前教育......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经验交流

    稳健快发展 奋力大作为 在国家级平台上实现新突破**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9月建立,1993年12月获批为省级开发区, 2013年1月17日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3月20日起运......

    对开发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章标题:对开发区发展的几点建议县经济开发区自1990年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迅速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和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

    湖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湖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省开发区协会 2011年7月8日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开发区发展现状,促进开发区快速健康发展,自今年年初以来,省开发区协会对全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进行了......

    某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基本情况

    一、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土地“瓶颈”矛盾凸显。全市7家开发园区,土地“瓶颈”问题都比较突出:“无地”开发问题严重制约他们的快速扩张;投资强度过低或“开而不发”;征......

    农村客运发展经验交流材料[最终定稿]

    在过去的一年,我县在市委市府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机遇期,以破解农村客运发展难题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农村客运发展新思路,立足需求、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市场运作,......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 篇一:浅谈不同时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重点新形势下不同时期工业园区的发展重点 工业园区是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

    机关文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机关文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近年来,随着机关效能建设的不断深入,效能工作逐步培育出了效能文化。效能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工作人员对岗位的认同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