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
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试行)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等文件精神,在保持现行普通高考和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政策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统筹并改革我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对口升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和初中起点五年制招生等,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有利于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支撑高校办学定位、培育高校办学特色;有利于选拔、培养、造就卓越应用型人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立交互通、高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发挥市场对生源配置作用、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改革内容
在保持我省现行普通高考和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我省现有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对口升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和初中起点五年制招生考试等4种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整合和系统设计,建立职业院校升学考试制度。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逐步推进,统一指导,统一录取,统一监督。参加试点高校须签订自主考试招生责任承诺书。
(一)初中起点考试招生办法 初中起点考试招生分两类。
一类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通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职院校考试或测试招生。实行3、2分段培养模式。
另一类是高职院校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通过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职院校考试或测试招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
招生专业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具体考试招生办法按照原政策执行。
(二)高中阶段起点考试招生办法 高中阶段起点考试招生分两类。一类是高职院校面向应历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历届中职毕业生和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退役士兵、农民工、在职职工、失业人员等社会群体考试招生。从2014年开始,对口升学考试中职升高职部分也采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招生对象,研究制定考试或测试办法,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具体实施方案见附件1。
另一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职应历届毕业生开展对口考试招生。由本科高校自主或联合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办法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具体实施方案见附件2。
(三)专科起点考试招生办法 专科起点考试招生分两类。
一类是本科高校面向全省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进行考试招生。另一类是有关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合作面向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招生。由本科高校负责研究制定考试办法,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具体实施方案见附件3。
三、改革试点范围
改革试点实行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和行政备案相结合原则,逐步扩大范围,稳步推进改革试点。
(一)试点院校
初中起点考试招生改革试点院校为现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院校,并逐步调整到艺术、体育等院校和专业。
全省高职院校均可申请参加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鼓励省属本科高校申请参加面向中职招收本科学生的改革试点。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均可申请参加专科起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二)申报程序和材料
申报初中起点考试招生试点院校,高职院校须向省教育厅报送招生章程、招生方案和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招生的,合作院校还须报送合作协议。
申报高中起点考试招生试点院校,高职院校须向省教育厅报送高职院校招生方案、招生章程,首次申请参加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高职院校还须报送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高校须报送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
申报专科起点考试招生试点院校,本科高校须向省教育厅报送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高校还须报送联合培养协议。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厅长任组长,相关分管厅领导和考试院长任副组长,有关处室、单位参加的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研究、部署、协调改革试点工作有关事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4。各市教育局、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试点的组织、宣传、实施工作。
二是科学制定方案。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各类招生考试具体办法。各市教育局、各试点高校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三是广泛宣传。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群众能够充分了解改革的意图、内容、主要变化及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证改革的平稳推进。
四是精心组织实施。升学考试改革试点工作,是普通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各校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精细管理,特别要加强试题保密和考场考务管理,严格考试招生程序,严格执行各项规定,自觉履行承诺。
五是严格考试招生纪律。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严肃考试招生纪律。试点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考试招生纪律的行为。要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公布招生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六是及时准确上报录取数据。各地、各高校在完成各类招生工作后,应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及时准确上报录取数据,严格按照教育部注册时限完成新生注册和复查工作,对冒名顶替、重名重号、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予以严肃处理,确保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确保高考阳光工程的实施。
附件:
1.2014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2014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2014年安徽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4.2014年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1 2014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试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目标
通过开展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和市级统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推动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试点内容
(一)分类招生。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对象为应历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历届中职(含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包括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农民工、退役士兵、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失业人员等。参加试点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考生意愿和学校自身情况,采取多种招生形式,招收各类生源。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市属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可分别侧重招收学有所长或有技能特长的考生、中职学生、在职职工和退役士兵等。
(二)多元评价。省教育厅指导各试点院校根据不同招生对象,研究制定招生政策和考试(测试)办法。对中职学生可参考《2013年安徽省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纲要》,实行知识加技能的考试(测试)办法;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可实行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基础的考试(测试)办法;对其他各类报考人员,可结合其自身实际和学校办学特点,合理确定考试(测试)方法。参加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各类考生须进行高考(含对口招生考试)报名。考生凭考生号选择一所试点高校参加招生考试(测试),具体时间另行公布。试点高校于2014年5月15日前将拟录取考生名单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并办理相关录取手续。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及录取。
(三)联合培养。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试点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鼓励试点院校与企业联合开设“订单式”培养班。推进中高职衔接,对中职学校完成二年级学业的学生实行预报名,预报名后的中职三年级学生由中高职联合培养。中职三年级学生毕业后,通过考试(测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加强市级统筹,市属高等职业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三、试点范围
(一)试点院校
今年我省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实行申报制。国家、省示范高职院校必须参加试点工作申报,全省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均可自愿申请参加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试点院校由省教育厅严格按有关标准和规定审核确定。
(二)招生计划
2014年度全省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招生总计划数控制在当年全省高职招生计划总数的20%左右。面向中职招生计划单列并确保完成,未完成的单列计划不得转入普通高考招生。
试点院校可根据报考人数等适当调剂分专业计划。院校对报考学生较多且计划已经完成的专业,经考生同意,可调剂到相近专业。鼓励高校间建立学生报考信息互通和调剂机制。
(三)招生专业
申报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招生专业尽可能覆盖中等职业教育18个专业大类。
(四)申报程序和申报材料
已参加试点的42所高等职业院校可直接向省教育厅申报招生章程、招生专业和计划。试点院校要科学制定招生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其他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办学实际和侧重招生对象,经主管厅局或举办者同意,向省教育厅申报。申报材料包括招生章程、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市属高等职业院校须有所在市政府意见,行业企业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须有主管厅局或举办者意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试点高等职业院校须有订单培养协议。
以上申报材料一式3份,同时报送电子版1份(包含以上所有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4年2月10日。报送地点:省教育厅高教处(合肥市金寨路321号省教育厅教科大楼906室)。联系电话:0551-62831868。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对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提高认识、统筹安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做好改革试点工作。
二是科学制定方案。各试点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精心制定方案。各试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选择本校有特色的专业,合理确定招生计划数,科学制定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章程。省教育厅经过遴选确定后,向社会公布试点院校及其招生专业、招生计划。
三是积极宣传引导。各地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使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改革。要大力开展对师生和其他招生对象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其了解试点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和其他招生对象参与试点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试点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严格考试招生纪律。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是普通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各试点院校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切实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严肃考试招生纪律,特别要加强试题保密和考场考务管理,切实履行承诺。试点院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考试招生纪律的行为。要按照“阳光工程”的要求,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公布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附件2 2014年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
方案
根据《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试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遵循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构建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以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落实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培育办学特色和品牌;加快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实施内容
(一)招生对象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中等技工学校)和综合高中职高班(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的应历届毕业生,包括具有中职学历的农民工、退役士兵、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失业人员等。
(二)考试与录取
采取考生自愿报名、高校联合自主考试招生的方式。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知识部分考试内容依据教育部2009年新颁布的教学大纲,可参考《201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纲要》。为保证改革平稳过渡,2014自主招生考试,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考试实行对口招生院校联考;特殊专业可参照2013年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其他专业若组织技能测试,其成绩只作为录取参考,不计入录取总分。
各院校拟录取学生名单须在本校网站公示一周后,方可报省考试院并办理相关录取手续。有关工作于4月10日前完成。
(三)申报程序和申报材料
各招生院校根据就业状况、生源情况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等,确定报考资格条件,并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后正式公布。
以上申报材料一式3份,同时报送电子版1份(包含以上所有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4年2月10日。报送地点:省教育厅职成处(金寨路321号省教育厅教科大楼809室)。联系电话:0551-62837839。
(四)管理与就业
2014起,高校对口招收的本科新生,不再实行一年预科制。
在校学习期间的收费标准按普通高校相同专业收费标准执行;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享受相同专业学生的同等待遇;在校学生的管理按《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执行。
对口招生班的毕业生按照我省当年的就业政策,享受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的同等待遇。
(五)有关鼓励政策
1.获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奖项的考生、获安徽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未纳入国赛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前3名且为一等奖的考生,报考相应专业,经本科院校面试通过,可直接录取。
2.获得由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合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级奖的、或获得县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在职在岗的、或具有中级工以上(含中级工)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报考相应专业,可适当加分,具体分值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
三、组织领导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工作在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职成处、高教处、发展规划处、考试院共同负责对口招生的政策制定及对口招生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工作,确定对口自主招生院校,审定各自主招生院校的自主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规划处负责对口招生计划的管理;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录取工作和对自主招生院校的考务指导工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对自主招生院校考试内容的指导工作,协助审定自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
各市教育局(含省直管县)负责当地对口招生的宣传、组织工作,并指导属地中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工作。各中职学校指导学生理性选择报考院校,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各自主招生本科院校,成立由院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命题、考试、阅卷评分、录取等程序,组织好自主招生考试工作。
附件3 2014年安徽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略)
第二篇:201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方案
201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高职组)方案
一、大赛宗旨
举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充分展示安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通过大赛活动,展现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重在参与,同台竞技,共同提高。
二、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
大赛由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四部门联合主办;高职组项目由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等18所高职高专院校承办。
三、组织领导
具体见《关于印发201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方案的通知》。
四、大赛时间
所有赛项必须在4月10日前完成;各赛项比赛的具体时间由各承办院校安排。
五、参赛对象
2013年3月1日前在籍的我省高职高专学生。
六、大赛项目
(一)具体项目
设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加工制造、交通运输、旅游服务、能源与新能源、农林牧渔、轻纺食品、生物化工、石油化工、土木水利、文化教育、医药卫生、艺术、资源开发与测绘等15个专业类别41个项目。省赛高职组设置的项目全部为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拟设赛项。
各赛项组织单位可根据预报名、比赛设备等情况自行设定各校报名限额,以确保赛事正常进行。报名不足三支代表队的赛项,取消该项目。
1.财经商贸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2个:会计技能、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
2.电子信息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7个: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物联网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LTE组网与维护、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APPS)开发;
3.加工制造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6个:机器人技术应用、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部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4.交通运输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3个: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
5.旅游服务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3个: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式宴会服务、导游服务;
6.能源与新能源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1个: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
7.农林牧渔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华茶艺技能;
8.轻纺食品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2个: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
9.生物化工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1个:微生物技术及应用;
10.石油化工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5个:工业分析检验、化工设备维修、化工生产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11.土木水利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2个: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工程造价技能;
12.文化教育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2个:英语口语、文秘速录专业技能;
13.医药卫生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1个:中药传统技能;
14.艺术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1个:艺术专业技能;
15.资源开发与测绘类技能比赛
比赛项目3个:测绘、选矿技术、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二)承办项目院校
综合考虑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承办条件以及参加或承办大赛经验,经研究,决定由以下学校承办相关项目的赛事。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物联网技术应用”、“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等4个项目;
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承办“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工业分析检验”、“化工设备维修”、“化工生产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等9个项目;
3.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测绘”项目;
4.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部件加工”、“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等4个项目;
5.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信息安全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等3个项目;
6.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承办“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英语口语”、“西式宴会服务”、“导游服务”等4个项目;
7.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办“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调试”项目;
8.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工程造价技能”等2个项目;
9.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微生物技术与应用”项目;
10.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等2个项目;
11.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承办“计算机网络应用”、“LTE组网与维护”、“移动互联网应用(APPS)开发”等3个项目;
12.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承办“艺术专业技能”项目;
13.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承办“中药传统技能”项目;
14.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中华茶艺技能”项目;
15.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承办“会计技能”项目;
16.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承办“文秘速录专业技能”项目;
17.安徽工业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承办“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项目;
18.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选矿技术”项目。
七、大赛报名
本次大赛分为预报名和正式报名。预报名请登录安徽高教网下载预报名表(附件1),填写后在3月6日前将电子版报送至ahgzjy@ahedu.gov.cn。正式报名时间为3月16日—18日,各校请登陆安徽高教网“201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专栏”填报。网上报名期间,允许更改报名信息;超过截止日期,不允许更改。参赛选手参赛时需携带学生证、身份证和选手报名表(附件2)交由赛项承办单位查验。各承办院校要在学校网站主页醒目位置及时发布大赛报名、比赛要求、赛事指南等相关信息。
各参赛院校应指定1名负责人任赛项领队,全权负责参赛事务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
八、大赛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及赛事的相关规定由赛项承办院校牵头编写,编写组成员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外校专家。大赛规程等赛事事项要密切关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尽可能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赛项有关要求纳入省赛中。各承办院校请于3月15日前将竞赛规程等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至省教育厅高教处906室,电子文档发送至ahgzjy@ahedu.gov.cn。
九、有关费用
大赛不收取参赛费用与报名费用。大赛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十、奖励办法
(一)参赛选手
每个竞赛项目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前三个奖项数量分别按本项目参赛选手人数的10%、20%、30%确定,其余为优秀奖。对于成绩优异者,省教育厅将结合全国大赛项目要求组织集训,再遴选出参加全国大赛的选手。
(二)参赛教师、指导教师
教师本人或辅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大赛等级奖,颁发证书,教育和人社部门在职称评定、骨干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遴选和名师评选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
(三)省级大赛按各代表队获等级奖的数量统计总分,项目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3、1分,总分前6名的颁发奖牌。承办院校和代表队按一定比例设优秀组织奖。
第三篇:河北省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
保定市总工会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结合保定市工会工作实际,制定如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个中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以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主线,以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为导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着力推进工会组织和工作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把全市广大职工组织动员起来,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贡献力量。
二、目标要求
以改革增强工作活力,以改革赢得职工信任,推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切实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和职工利益代表者维护者作用。
(一)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更多关注、关心、关爱职工群众,把党的意志和主张、党对职工群众的关怀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切实担负起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二)大力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深入推动思想教育、问题整改、体制创新,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脱离职工群众的突出问题。
(三)全力推进改革创新,推进市总机关的组织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改革,营造形成务实高效、奋勇争先的浓厚发展氛围,增强市总机关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着力夯实工会基层基础,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工作下沉、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三、改革措施
(一)改革市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和机关机构设置 1.增强工会领导机构广泛性、代表性。按照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更多把普通群众中的优秀人物纳入群团组织的要求,提高市工会领导机构中一线优秀人员比例。本届市总委员会委员中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劳动模范的比例,由3%提高到12.6%;常委会成员一线职工、劳动模范的比例由8%提高到16%;市总领导班子中增设1名基层工会干部、劳动模范为兼职副主席。深化工会代表常任制、委员提案制,提升对工会代表和委员的规范化管理水平,集中工会代表和委员的智慧,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群策群力做好工会工作。
2.精简市总工会内设机构和编制。更好适应基层工作和职工需要,通过整合机构、优化职能,进一步形成眼睛向下、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在这次改革中,拟精简机关内设机构
%,精简人员
%。
3.改革机关干部使用管理机制。打破年龄、身份、学历壁垒,注重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群众工作经历,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起一支专职为主、挂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机关干部队伍。
进一步优化专职干部素质结构。侧重从具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基层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基层工会干部、劳动模范等优秀人才中考录、遴选市总机关干部。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工会专职干部推荐交流机制,促进工会干部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系统内的交流任职,把工会工作岗位作为增强干部群众观念、锻炼提升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基地。
建立健全挂职干部选派制度。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提出挂职岗位和人选条件,从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市总挂职,同时选派机关干部到地方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推进工会干部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双向交流。切实发挥兼职干部作用。工会兼职人员主要从各行各业思想素质好、热心职工群众工作的基层工会干部、一线职工、劳动模范中选用。制定《市总工会关于发挥兼职副主席作用的暂行规定》,领导班子研究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应充分听取兼职副主席意见,涉及兼职副主席所属行业(系统)的调研、会议、活动,可由兼职副主席牵头负责或协助负责有关工作。拓宽市总机关各部门、各驻会省产业工会接收使用兼职干部渠道,制定《市总工会机关接收使用兼职干部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兼职干部熟悉基层、了解职工、联系广泛等方面的优势,及时把社会各方、基层工会和一线职工群众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
(二)创新组织引导职工的载体和方式
4.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管理。引导职工群众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组织广大职工积极投身“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劳动竞赛,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劳模“双百双创”劳动竞赛,开展“双先双带”劳动竞赛。创新劳动竞赛的组织形式,推行多层级、项目化的竞赛活动,注重发挥一线职工的主体作用,提高职工的参与率和受益度。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十三五”规划中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实施劳动竞赛项目制,加强运行管理和效果评估,增强竞赛实效。深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吸引广大职工普遍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孵化一批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提升工作站,培育一批金牌工人、能工巧匠,推出一批保定特色的“大国工匠”。推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职工技术创新机制,完善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奖励、展示、交流机制,促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创新劳模评选宣传和管理服务。在组织劳模评选过程中,严格评选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切实提高一线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在劳模中的比例,实现与各单位人才培养计划相融合。运用网络信息手段,加强劳模网上学习培训,提高劳模动态管理、精细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劳模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行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带动形成尊重劳模、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气。
6.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为主线,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职工道德模范评选及职工信赖的工会干部评选,拓展“中国美·劳动美·赶考行”主题教育,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做好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继续实施职工文化“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创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保持全市各级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工会自有文化阵地的公益属性。深化职工书屋创建与管理工作,及时开通电子书屋,推动职工读书活动进基层、到班组。运用新媒体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打造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的释疑解惑、情绪疏导、矛盾化解工作,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三)完善维护职工权益机制和服务职工工作体系 7.健全职工维权机制。大力开展区域(行业)集体协商,加强对集体协商过程的指导和集体协商代表培训,探索建立集体协商工作评价制度,提升集体协商质量和成效。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形成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扩大创建活动在广大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覆盖面。继续做深做实职代会“六项推动建立重大典型劳动违法案件曝光和公开谴责制度,促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有效解决。推动建立市总工会与省内兄弟总工会之间、市内各县级总工会之间的维权联动机制,为职工群众及时提供维权服务。逐步建立和推行在企业民主管理中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整改意见书、处理建议书“两书制度”。市本级编列职工法律援助专项预算资金,市、县两级工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加大工会法律援助力度。推进工会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规范法律援助流程。发挥工会组织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监督作用,开展“平安班组”、“平安岗位”竞赛,以班组和岗位为突破口,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推广“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
8.健全职工协商民主机制。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在产业聚集度高的开发区(园区)和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推行区域(行业)职代会制度,在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的公司制企业推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健全完善党委工会工作议事会议制度、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解决一至两个突出问题。促进提高一线职工和工会干部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切实发挥人大代表中职工、工会工作者和政协工会界别委员作用,充分表达职工诉求和工会主张。
9.健全农民工服务机制。创新农民工入会方式,采取网络化跟踪,灵活会籍管理、发展团体会员、劳动力市场入会等形式,最大限度把农民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重点维护农民工劳动就业、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权益,注重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10.健全以精准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工体系。以县级职工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强县级职工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形成“一站式”服务职工平台,推动纳入当地政府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动态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监控分析等制度,实行依档帮扶、因困施助、因需施策,提高服务精准度、精细度。大力实施创业就业扶持专项行动,利用小额贷款贴息、无息借款、生产资料物资支持等方式,对在档管理的困难职工、因化解过剩产能失业下岗的困难人员和生活困难的农民工等三类重点人群,进行造血式帮扶。
11.健全以工会会员卡为载体的普惠化服务体系。通过洽谈合作、工会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服务职工工作。重点开发面向持卡工会会员,涵盖工会维权帮扶、金融服务、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多方面的优惠项目,为职工群众提供普惠化优质服务。抓住政府转变职能的机遇,主动承接适合工会的服务职能,挖掘和拓展服务职工的资源手段,切实提升服务职工的能力。深化市总直属企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并重的原则,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职工水平。
(四)大力夯实工会基层基础
12.健全有效覆盖的基层工会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四级联创五个好”工程,推动县、乡、村、企四级工会组织联创联建。突出抓好开发区(园区)建会,着力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组织,因地制宜在县以下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联合会,推动各类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推进工会组织向“两新”组织、新型业态、新兴产业延伸,形成完善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探索创新职工入会方式,依托园区、楼宇等成立联合工会,或在县(区)所属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下建立综合分工会,吸收职工直接入会,实现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组织覆盖。推行会员实名制管理,建立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流动接转的机制,实现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13.创新基层工会工作机制。依法规范基层工会民主选举,增强工会组织代表性。着力推进会务公开,接受会员群众监督。坚持依靠会员群众开展工作,让其广泛参与到工会活动设计、工作部署中来。落实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涉及会员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充分听取会员群众意见,经会员大会讨论决定。发挥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
14.打造工会网上“职工之家”。适应“大智移云”时代要求,推进“互联网+”工会工作,县级以上工会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办符合职工特点、实用性强的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创建工会工作网上平台,开辟网上申请入会、网上服务、网上维权等新途径,让职工群众在网上找到工会组织。重点加强市总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平台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全市工会工作新动态、新成绩的重要窗口。市、县两级工会分级接入省总OA办公平台,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工会网上协同办公。提高工会干部运用新媒体能力,直接与职工网上互动,用职工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15.壮大基层工作力量。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市总工会精简的行政和事业编制,用于工作任务繁重、力量薄弱的县级工会、开发区(园区)工会和乡镇(街道)工会,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各类开发区(园区)要依法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行政编制内,明确1-3名人员负责工会工作,其中至少1名专职人员。乡镇(街道)工会主席一般由同级党委副职兼任,并配备1名专职工会干部。市总工会统一组织,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逐步为乡镇(街道)工会配备1名专职工会工作者,建立和完善选聘、履职、考评、奖惩、退出为一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发挥作用。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以及联合基层工会主席由区域行政、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党员负责人或聘请政治素质强、工作热情高、群众口碑好的专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担任。探索兼职基层工会主席工作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工会视条件,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兼职工会主席实行工作津贴制度。探索建立与基层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联动机制,增强群团工作合力。继续扩大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立工会志愿者队伍。建立工会志愿者管理服务办法,完善工会志愿者招募、配备、服务、评价、激励和工作保障机制,增强各级工会机关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工作力量和专业水平。
16.强化基层经费保障。优化工会经费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管理,推动工会经费重点向基层和服务职工倾斜,用于维权、帮扶、培训和开展职工活动等业务支出,市、县两级工会均不低于本级预算支出的50%。加大工会经费向乡镇(街道)、开发区(园区)工会倾斜力度。加大工会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力度,健全工会内审和会员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基层工会经费收支情况向工会会员公开。建立完善内控制度,通过财务大检查等手段,保障基层工会财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17.发挥产业工会职责作用。支持产业工会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维权服务工作。按照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产业工会和地方工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围绕产业战略布局和发展、维护产业职工合法权益等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策和工作建议,有效发挥产业工会作用。
(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18.改进工作运行模式。为推进市总工会重点工作有效落实,成立重点工作项目组,由市总班子成员、县级干部牵头,打破部门界限,抽调精干人员,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经费单独设立,年终单独考核,形成项目化工作机制。
19.建立健全市总机关干部直接联系职工制度。把深入基层服务职工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下基层周”、信访接待、学习锻炼等制度,实现下基层常态化、制度化。市总机关干部全部建立基层联系点、职工联系人,当好基层和职工的服务员。20.建立以基层工会和职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建立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需求调查制度,每年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征集重点工作和为职工办实事项目,以此为重要依据,确定重大工作任务和重点工作项目,形成以职工和基层为中心的工作目标、任务、项目形成机制,强化职工群众和基层工会的全过程参与。各级职工服务中心和职工服务阵地实行错时服务制,错开职工生产时段,做到按需服务、精准服务。探索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为职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1.建立以会员群众为主体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会员群众满意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下评上”工作机制,让会员群众成为评议工会干部和工会工作的主体,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突出自下而上的评价机制。完善县级工会工作评价办法,定期向党政通报工会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加强工作跟踪指导和督促检查,提高督查实效,督查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六)加强工会组织党的建设
23.充分发挥市总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市委和省总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向市委和省总请示、报告制度,争取每年召开一次市委工会工作议事会,帮助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与县级党委协调推进工会工作制度,市总党组主动与县级党委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县级工会工作遇到问题。依法依章程加强对下级工会领导,建立市总定期听取县级工会工作汇报和意见建议制度,县级工会每年向市总进行一次述职,形成各级工会之间协同联动、运转有序机制。
24.全面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把政治性作为工会的灵魂,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扎实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工会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五个重用、五个不用、五个调整”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25.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市总党组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坚持“三严三实”要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抵制和纠正“四风”问题,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塑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四、组织实施
(一)成立改革工作领导机构
在市委统一领导下,成立市总工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市总工会改革各项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二)统筹安排改革工作进度
市总工会改革方案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市总立即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按照责任分工,落实相关的改革任务。2017年10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总结改革情况,梳理制度机制成果,改进完善相关措施。
(三)工作要求
加强宣传引导。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工会干部进一步深化认识、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勇于革新,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积极做好正面解读宣传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氛围。
鼓励基层试点。支持县级工会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探索改革方法,积累改革经验,省总将对各地改革试点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并总结推广各地成熟做法,丰富全市工会改革实践。认真督促检查。对改革措施落实情况加强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第四篇: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来源:作者:日期:11-03-0
1发布部门: 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湖北省委
发布文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农村税费改革,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减轻农民负担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原则,对现行农村税费征管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分配体制。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规范农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长期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从轻确定农民负担水平并保持长期稳定。兼顾乡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需要。采取简便易行的征收方式,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实行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行政区划和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政府和部门职能。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促进乡镇财政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
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两项改革”,具体是:取消乡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共同生产费征收使用办法。
(一)取消乡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取消现行按农民上年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费。取消农村中所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取消乡统筹费后,原由乡统筹费开支的乡村两级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支出,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修建乡村道路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村级道路建设资金由村民大会民主协商解决,乡级道路建设资金由政府负责安排。农村卫生医疗事业逐步实行有偿服务,政府适当补助。具体管理按《湖北省乡统筹五项事业支出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若干意见》执行。
(二)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
取消所有面向农民的各种政府性集资。取消在农村进行的教育集资后,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三)取消屠宰税。
停止征收屠宰税。原来随屠宰税附征的其他收费项目一律停征。
(四)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为规范和加强对农民的劳务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考虑到目前我省农业基础薄弱、建设任务重,决定全省用三年时间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2001年每个劳力每年承担积累工和义务工合计最高不得超过22个,2002年不得超过15个,2003年不得超过10个,2004年起全部取消。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植树造林。劳动义务工主要用于防汛、义务植树、公路建勤、修缮乡村校舍。对于农业基础较好,过去投劳任务本身就比较少的地方,在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过渡期间,每年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投入量也要相应减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一步取消。“两工”取消后,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必须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实行一事一议,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筹劳严格实行上限控制,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数额不得超过10个标准工日。除遇到特大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得无偿动用农村劳动力。具体管理按《湖北省关于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管理办法》执行。
(五)调整农业税政策。
1、确定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以农民第二轮合同承包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为基础确定。对二轮承包后,经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征(占)用的计税土地,并按政策规定办理了耕地占用税征、免手续的,不再作为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对于二轮承包后新开垦的耕地按规定免税到期的应纳入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各级农业税征收机关要建立农业税计税土地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计税土地面积发生增减变化时,农业税应当同步进行调整,防止出现新的有地无税、有税无地的现象。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计税土地面积,为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2、调整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以1994一1998年5年农作物的实际平均产量折合成主粮确定,并保持长期稳定。除计税土地面积发生增减变化外,常年产量不得随意调整。
3、合理确定农业税税率。根据现行农业税征收管理办法的规定,考虑到我省地域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别,以及现有农业税税率的执行情况,我省农业税税率仍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省农业税税率最高不超过7%,贫困地区农业税税率从轻确定。
国有和集体农场以及有农业收入的机关、部队、企业、学校,其农业税税率按现有农业税税额与调整后的农业税计税常年产量计算确定。其他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的农业税比照当地同等税收水平征收。
各县(市、区)农业税的具体计税常年产量、税率和农业税征收任务,经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要分类测算到乡镇,并落实到农户及其他农业税纳税单位和个人。农业税社会减免和自然灾害减免政策按《湖北省农业税征收实施办法》执行。
(六)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
1、减少征收环节。取消原部分一个应税品目两个环节征税,实行一个应税品目只在一个环节征税。
2、调整农业特产税税率。按照农业特产税税率略高于农业税税率的原则,对农业特产税税率作适当调整。
3、简化征收办法。按照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重复交叉征收的原则,对在非计税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继续征收农业特产税。对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只征收农业税,不征收农业特产税。严禁两税重复征收。
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征收环节、税率以及减免政策按《湖北省农业特产税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执行。
(七)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
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办公经费,除原由集体经营收入中开支部分仍继续保留外,凡由农民上缴村提留开支的部分,改革后交纳农业税的,采取新的农业税附加方式收取,交纳农业特产税的,采取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收取(不含国有和集体农场以及有农业收入的部
队、机关、学校、企业)。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比例最高不超过改革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正税的20%。在计税土地种植(养殖)应税农业特产品,已征收农业税附加的,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附加。收购环节征收的农业特产税不征收附加。各县(市、区)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比例,报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并保持长期稳定。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采取征收代金制,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用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收取的村提留属于集体资金,由农业税征收机关负责征收(可以由粮食、林业、供销等部门在收购农副产品时代扣代缴),乡镇农经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实行乡管村用,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征收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时,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村提留改革后,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年初由村民委员会提出预算,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审核,由乡镇政府批准并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备案。筹资额严格实行上限控制,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经批准后的筹资额用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农民负担登记卡登记,监督卡由村委会组织发放到农户,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村内一事一议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筹资的提取、管理、使用情况,接受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计监督。
原由乡村集体经营收入负担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农村税费改革后可以采取适当方式继续实行以工补农。对不承包土地的务工经商农民,可以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经村民大会民主讨论确定,在原乡统筹费和新的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的负担水平内,由村委会向其收取一定数额的资金,并纳入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款项统一管理和使用。
(八)改革共同生产费征收和使用办法。
原用于村内统一组织的抗旱排涝、防虫治病、恢复水毁工程等项开支的共同生产费,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用于农村抗旱排涝的计量水费和电费等,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由受益农户据实承担。用于村组修复水毁工程所需资金,纳入一事一议范围内统一考虑。在税费改革过程中,各地要认真审核和清理历年形成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尾欠,并具体核实到户。清理农业税尾欠、农业特产税尾欠,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对“村提留乡统筹尾欠”,要制定具体的分清欠计划,根据清欠数额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批、分期清欠。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款外,其他所有尾欠不属清欠范围。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尾欠,由乡镇财政部门核实,“村提留乡统筹”尾欠由乡镇农经管理部门清理,并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核实。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尾欠,统一由乡镇财政部门按照“先税后费”的原则组织收取。对于那些按照政策规定,符合税费减免条件的要及时予以减免。对清收的税费欠款,要按原来的渠道管理使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挪用。
三、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配套措施
农村税费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各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加强配合,齐抓共管,严密监控,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全面清理整顿各项涉农收费项目,坚决取消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规范农村收费管理,建立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各地要结合此次农村税费改革,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及农民的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各地自行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项目一律取消,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农民收费、集资和摊派。今后,各地、各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项目。集体决定的,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对清理后需要保留的少量涉农收费,由省财政厅和省物价局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各地要对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规范整顿。承担有偿服务事务的乡镇有关站、所,应将不体现政府职能的收费,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及时转为
经营性收费。不能将已经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经营性收费应当遵循自愿互利原则,根据服务质量与数量由双方协商付费,不得强制服务,强行收费,平摊收费。对经批准保留的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都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并向农民张榜公布,做到家喻户晓,接受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公开监督。坚决取消涉及农民负担的各种达标升级或变相达标升级活动。在农村开展保险、发行报刊书籍,应遵循自愿原则,禁止用行政手段和行业权力强制入保、强行征订。向农民收取水费、电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实行计量收费。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在农民建房、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农村户籍、外出务工、农机监理等管理过程中搭车收取任何费用。在逐步取消“两工”期间,对保留的部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不得强行以资代劳。
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新的情况,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法制意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二)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积极开展乡镇机构改革。
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人民政府要把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乡镇开支。试点地区的实践证明,财政供养人员不减少,农民减负目标难以实现。各级尤其是县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对现有乡镇机构和财政负担人员的清理工作,提倡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各级有关主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清理整顿以向农民收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事业单位,切实解决收费养人问题。同时不得人为地要求上下业务对口。各市、县不得突破省定编制数额。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乡镇具体情况,确定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各乡镇不得在核定的行政和事业编制之外再聘用临时人员。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适当集中办学,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小学的师生比例要严格按省有关规定执行。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整顿和压缩,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实行公开考核竞争择优上岗,对富余人员予以辞退和待岗分流,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改善乡村办学质量。
各地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施配套措施,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对交通通讯工具、吃喝招待等进行治理整顿,取消村级招待费。要树立勤俭节约观念,坚持量入为出、勤俭办事、勤政为民。
(三)改革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规范县、乡镇、村之间的分配关系。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县、乡镇财政体制,严格实行“分灶吃饭”,自求平衡。农村税费改革后新增的农业税收入原则上要全部留给乡镇。取消一切其他收费后,乡、村两级由此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财政开支,调整支出结构,以及通过中央、省和有条件的市(州)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补助解决。要加大对困难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乡镇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必保支出的需要。同时,要规范县、乡镇、村之间的分配关系,严禁无偿平调、挪用乡镇及村级集体财产,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严格各项资金管理,规范分配行为。强化乡镇财政预算约束,坚持量入为出,健全乡镇国库,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各地要结合税费改革,对乡镇负债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类研究解决办法,凡不是为农民办事所形成的债务,不得由农民负担。同时要加强乡镇、村级财务建设,培训财务人员,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财务核算和监管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工作。
各级政府要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土地承包工作中的政策落实情况认真开展一次清理检查。按照合同,凡承包经营已到期的,要及时做好延包工作。要严格控制村组集体机动地面积,村组机动地面积最高不得超过本村组应发包面积的5%。村组机动地必须承担农业税或农业特产税,不得将村组机动地所承担的农业税或农业特产税转嫁到其他已承包的土地上,增加其已承包农户的负担。要加强对土地转包和转让过程中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任
务的管理,防止在土地转包和转让过程中出现税收和附加落空现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加强乡镇,尤其是村级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的具体措施,保证基层组织的稳定与正常运转。要采取小村并大村、扩大村级规模、村组干部交叉兼职等办法,精简村组干部,减少村级支出。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各县、乡镇要大力加强村级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村民自治”。对税费改革后农民农业税及其附加、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负担情况,各乡镇要逐村逐户的进行测算,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监督。广大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法律意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六)大力发展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乡镇、村级经济实力,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各级政府应抓住农村税费改革这一时机,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重点,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制定本区域内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大力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扶持和促进乡镇、村级经济发展。建立和培育农副产品流通市场,促进农副产品顺畅流通。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帮助脱贫、减负,从而逐步增强乡镇和村级财力,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七)规范征收行为,加强农业税收征管。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征收任务加重,各地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税法和税费改革要求,依法征税、依率征税。要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制定简便易行的操作规程,为广大纳税农户和其他纳税单位、个人缴纳农业税及其附加、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提供方便。严格各项社会减免和灾情减免的审批程序,进一步教育广大农民增强依法纳税意识。要强化税收保全措施,完善农业税征收体系,配备和充实乡镇财政的农税征管力量,确保国家税收依法足额征收,确保农业税征收人员正常开展工作。同时要结合改革后工作需要,加强现有农业税征管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尤其是乡镇一级征收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八)加强领导,强化监督,保证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第三次重大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县,县委书记是这项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县长是直接责任人。各地要将此项改革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相关部门在改革中要从大局出发,服从改革的需要,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中央和省的政策。纪检、监察、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对有令不行、巧立名目、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严肃处理。对在改革中不顾大局,违反纪律,以权谋私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送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步骤
按照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总体部署,结合湖北的实际情况,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制定方案和配套措施,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在改革过程中分析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试点方案和配套办法。第二步:检查改革情况,全面总结改革工作,巩固改革成果。按照上述步骤,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培训干部。时间为3-4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各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领导责任制,层层负责。根据中央审核同意的《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省1000多万农户印发《致
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在29万多个村、组张贴《关于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告》。同时,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业务培训,组织新闻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税费改革宣传工作。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时间为4月份。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起草相关配套文件,由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修改、完善,报经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于4月20日号以前下发。各市(州)、县(市)根据中央7号文件和《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各市、州要将经审核后的所属各县(市)实施方案,于4月底以前报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审批方案。时间为4月下旬-6月上旬。由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中央及省的规定,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上报并由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字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报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于5月20号前下发到各市(州)、县(市、区)。各县(市、区)要相应做好对所属各乡镇改革方案的审批工作。全省县、乡的方案审批工作6月10日前结束。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时间为6月中旬-12月底。各市(州)、县(市、区)根据省人民政府审批的方案,必须在6月底以前将各项农业税收指标分解落实到村组、到农户。征收工作在夏季正式启动,秋季继续实施,12月底完成。同时,继续做好各项宣传和改革方案的修改完善以及配套措施的落实工作。省对各县(市、区)的改革方案审批结束后,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立即组织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督促检查。随时掌握了解各地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情况,及时解决和纠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市(州)、县(市、区)也要相应地派出督查组,检查指导乡镇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时间为2002年1月-2002年2月份。夏、秋两季征收任务完成后,由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地改革情况进行验收和总结。对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情况形成总结材料报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县(市、区)、乡镇通过总结,评选出一批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报省委、省政府予以表彰。
各市(州)、县(市、区)要在省规定的分阶段实施时间内,结合本地工作开展情况,制定详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保证各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第五篇: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方案
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方案
为贯彻落实《xx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定本方案。
一、乡镇卫生院的设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卫生需求、交通条件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情况制定乡镇卫生院设置规划,报经设区的市(地)政府(行署)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并经省卫生厅确认后,报当地政府批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布实施。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由所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不得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分散经营等有损公益性质和国有资产流失的经营方式。乡镇卫生院按功能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
二、乡镇卫生院的工作职能乡镇卫生院以维护农村居民健康为中心,逐步转变服务模式,对行动不便的患者、重点管理的慢性病人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乡镇卫生院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不参与医院等级评审。一般卫生院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等综合性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培训等。中心卫生院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承担协助县级卫生机构开展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1.落实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及服务。
2.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3.规范预防接种服务,执行国家免疫规划。
4.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情处理。
5.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健康指导。
6.开展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和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
7.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开展健康指导。
8.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例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和健康指导。
9.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10.协助处理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1.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职业卫生,以及村级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指导、培训、考核与监督。
12.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使用农村适宜医疗技术和中医药技术,正确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病症进行恰当的处理与转诊。承担乡村现场应急救护、转诊服务和康复服务。
2.临床科所重点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等,加强急诊急救等建设。
3.健全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处理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
4.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5.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的医疗服务。
(三)其他职能。
1.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做好有关政策宣传、监督及服务工作。
2.切实加强“县乡医疗集团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在接受县级医疗机构业务指导的同时开展双向转诊,在人才、设备、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的带动作用和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
3.深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室)的管理职能,在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耗材、财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七个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负责村卫生所(室)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考核等项工作。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中提供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三、乡镇卫生院的改革任务
(一)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
1.核定人员编制。按照《xx省乡镇卫生院机构设置和编制配置指导意见》执行。在编制中,中医药人员应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5%以上。核定的编制是乡镇卫生院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2.科学设置岗位。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聘期为3年。院长为独立法人代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公共卫生等岗位为主体,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设置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3.人员定岗竞聘。
(1)竞聘对象。在编正式工作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中具有执业(从业)资格或医药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者(在编正式工作人员优先聘用)。
(2)实施步骤。①报批设岗方案。乡镇卫生院依据核定的编制和职责任务,拟制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设岗方案由县(市、区)卫生部门审核、人事部门核准。②确定竞聘人员。县(市、区)卫生、人事、编制等部门对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竞聘人员,按规定逐人审核、确认。③组织竞聘上岗。县(市、区)卫生部门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统一组织竞聘上岗。
(3)资格准入。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对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无相应空缺的岗位,可以高职低聘、转岗聘用。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定岗竞聘具体实施办法。
4.实行全员聘用。乡镇卫生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待遇、聘期等内容,合同文本完整规范。县级人事、卫生部门按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完成岗位设置、组织人员定岗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今后乡镇卫生院岗位空缺需补充工作人员,必须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招聘计划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取公开信息、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竞争择优等规范程序组织实施。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
5.安置分流人员。
(二)改革分配制度,实施绩效考核。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参照有关文件执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财政、人事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乡镇卫生院在县级卫生行政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乡镇卫生院的考核结果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考核合格的,政府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乡镇卫生院对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其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由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并统一定价、统一配送。乡镇卫生院使用的基本药物,一律实行零差率销售;现有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国家指导价和省采购价。
(四)改革经费保障制度,完善运行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在补偿渠道方面,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购买服务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对其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服务成本核定补助。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同级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程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由同级财政根据考核结果,采取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拨付。乡镇卫生院应用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给予补偿。使用中药饮片可按已使饮片金额的20%至30%给予补偿,应用非药物疗法可按服务人次补偿,每治疗一次,则按患者就医费用20%至30%给予补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提高中医药项目的报销比例,降低中医药项目的报销起付线。
本方案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