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论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出小学校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 ,以校本开发为主要途径,建设各自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与管理功能。通过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墙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培养和激励功能;通过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良好品德
熏陶功能
培养和激励功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作为学校,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品德教育教学模式,让品德教学充分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构建健康和谐并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品德教育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说,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由此形成校园文化的外延: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观念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等。校园环境设施,属于物质文化;校园人际关系,校内外关系,传统与创新关系的习惯与风气,属于行为文化;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精神层面的,属于观念文化;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校园通行的契约,属于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
二、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
2.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原则。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 课堂讲解课堂讨论、专题活动
3.思想教育要有坚持示范性原则。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这一特点,相反地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
三、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我校为例,说一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漫步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教学楼楼道的墙壁上、以及楼梯的台阶上都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道德小故事,名人名言,课室里面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礼仪画报,学校草坪、花圃中树立着各种警示语,提醒牌,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学楼走廊的外墙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醒目可
见,学校宣传栏内展示着学习之星、纪律之星、环保之星、文明之星的先进事迹,各楼层有全校老师风采展示及教学理念,各楼层走廊墙上挂有学生优秀作品,专业课室有安全制度牌,安全警示语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门前都粘贴了图文并茂的班风、班训、班级口号、集体照等。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舞蹈室、科学室,计算机室等,完善的设施配备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真正实现了学校每一面墙、每棵花草树木,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让学生在“文明、整洁、美观、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精神文化环境是指那些无形的、但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得到存在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应。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鼓励竞争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通过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等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
学校主要通过“一训三风”建设开展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全校师生已形成了以“求真求新、幸福同行”为校训,以“自主、和谐、创美”为校风,以“唯本、唯实、唯新”为教风;以“乐学、活学、博学”为学风的德育理念,从不同的方面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统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从个人生活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规范、个人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抓实抓实。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影响下,教师乐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乐学,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团结友爱,全面发展。
六、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仍以我校为例。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学校方面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开发了“亮丽大课堂”兴趣活动建设。兴趣课程的具体科目均由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条件个性化创设,课程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拓展,例如综合实践课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也可以是老师兴趣的传播,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引领。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人特长,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七、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少先队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活泼向上的校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校之情;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文明小天使,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对此,用马克思有关的理论说,这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等需要之后,自觉地向高层次升华的体现——一个人在一种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建立之后的理性的愉悦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校园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作为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同样是一个特定的精神和育人环境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学会关心”“学会自育”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校园文化内涵 [W] 百度百科
2.习近平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 南方网
3.郑和均 综合实践活动与自我教育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3第8期
第二篇: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三里桥小学 郑燕 王毅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品德教育教学模式,让品德教学充分与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构建健康和谐并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品德教育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就以我校为例,说一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志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学校教学楼楼道的墙壁上、以及走廊的横梁上都错落有致地悬挂着中外名人名著,名人名言。还根据我们六安是革命老区,当初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众多开国将领,把他们的照片生平简介悬挂在走廊上,让每个走过的学生深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卫生间,水龙头处都有醒目的讲卫生,节约用水的警示语,提醒牌,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操场前走廊的外墙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醒目可见,学校宣传栏内展示着优秀少先队员的先进事迹,还有学生优秀作品。安全制度,安全小卫士,一些安全警示语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粘贴了图文并茂的班风、班训、班级风采、光荣榜等。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舞蹈室、科学室,计算机室等,完善的设施配备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真正实现了学校每一面墙、每棵花草树木、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让学生在“文明、整洁、美观、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精神文化环境是指那些无形的、但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得到存在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应。因此应该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育人的阵地。
学校主要通过“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在师生中形成了“勤奋求实、不断进取”的良好风尚。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根据形势、任务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成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如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三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三月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四月五日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扫墓活动;五月读书征文教育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十月开展爱国活动;十一月教学大赛,十二月开展辞旧迎新活动等。为了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为载体,让学生“熟记童谣、寓教于乐、规范言行。”我们还对星期一晨会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完善,采用护旗,升旗,唱国歌,学生国旗下讲话等做法,使学生人人参与,班班参与,充分体验、感悟德育思想内容,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劳动,清除废物,护绿保洁;开展军警民共建育新人活动;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学校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队员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不偏重课程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学校方面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开发了兴趣课程。我校的兴趣课程主要有:美术、舞蹈、合唱;古筝、黄梅戏;围棋、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田径等。兴趣课程的具体科目均由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条件个性化创设,课程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师兴趣的传播,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引领。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在班队会这一课堂设计中,开学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读书朗诵比赛”、“交通安全在我心”、“为困难学生捐款”、“庆祝教师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四、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值周班级,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事实告诉我们:多元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
第三篇: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陈彩霞
2014.11.24 摘要: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设计的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重要性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关系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利用校园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利用校园环境文化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利用校园环境文化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解析、重要性、路径、与教育的关系。
正文: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是靠精神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会消沉、颓废、一蹶不振。同样,一个校园如果没有文化精神引领,它就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所以说学校不能缺失文化精神。
一、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
1、文化的概念 人们对文化的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的定义被普遍认同,经过梳理我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习性,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觉的概念和方式。
2、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生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又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也有论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而所谓环境文化是指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硬件和软件。具体表述有差异,但其内涵都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 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校风、风气、风貌等等,都正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现。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二、校园文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学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学校的崇高使命。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
3.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化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 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 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的关系
1、校园环境建设路径
⑴、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3)、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4)、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
突出文化建设整体性原则,就要注重“四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环境是育人“土壤”,不但要注重“硬”环境条件的建设,更加突出“软”环境的培植,在学习创新、技能实践、文体竞技、团队精神、思想导向及生活等方面全面营造出良好成长环境。
2、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镜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是靠精神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会消沉、颓废、一蹶不振。同样,一个校园如果没有文化精神引领,它就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所以说学校不能缺失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就以我校为例,说一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漫步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教学楼楼道的墙壁上、以及楼梯的台阶上都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道德小故事,名人名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礼仪画报,学校草坪、花圃中树立着各种警示语,提醒牌,时时处处规范学生的言行。教学楼走廊的外墙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醒目可见,学校宣传栏内展示着小明星的先进事迹,上下楼梯墙上挂有学生优秀作品,安全制度,安全小卫士,一些安全警示语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粘贴了图文并茂的班风、班训、班级口号、光荣榜等。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舞蹈室、科学室,计算机室等,完善的设施配备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了物质基础。真正实现了学校每一面墙、每棵花草树木,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学校营造了一个处处能说话,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内的一切都在感染人、激励人、陶冶人、塑造人,让学生在“文明、整洁、美观、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利用校园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 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协诵关系、鼓励竞争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通过不断渗透、潜移默化等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从个人生活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规范、个人形象塑造等几个方面抓实抓实。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根据形势、任务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成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如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三月开展学雷锋、树立风活动;“三八”妇女节开展孝敬日的活动;三月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四月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月民族的各项团结教育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十月开展爱国活动;十二月开展辞旧迎新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情感。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劳动,清除废物,护绿保洁;开展军警民共建育新人活动;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我校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利用校园课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队员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队员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仍以我校为例来谈。在“课堂文化”建设中,学校课程的设计上不完全是知识上的教育,不偏重课程的教育,而是重视感性和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和科技教育并重。学校方面对课程的安排除了知识学科的教育之外,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开发了兴趣课程。我校的兴趣课程主要有:文学素养课程,如朗诵班;艺术星空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鼓号队;体育保健课程,如乒乓球、篮球、田径;阳光活动课程,如环境教育。兴趣课程的具体科目均由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条件个性化创设,课程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师兴趣的传播,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引领。通过开展多种兴趣活动,活跃了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在班队会这一课堂设计中,开学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交通安全在我心”、“为困难学生捐款”、“庆祝教师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其共同特点是各类活动中突出德育 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5、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再有值周班级,那威严的气势,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对此,用马克思有关的理论说,这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等需要之后,自觉地向高层次升华的体现——一个人在一种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建立之后的理性的愉悦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6、利用校园环境文化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优美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志趣、爱好、情感等不可或缺,而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他们生命旅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中美好的园林化、艺术化环境,能给人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之感,各种宣传报道、文化艺术活动,能让学生体念美、表达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灵的提升”,达到发展审美素质,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7、利用校园环境文化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必须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如果欠缺了合作意识,那将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现今大力提倡的有效课堂,就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全新模式,这些合作方式的探索,让学生渐渐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将会根深蒂固,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激烈,要使学生今后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浓郁、良好、有序的竞争气氛,可激活学生的竞争欲望,满足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当然这种竞争需要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校园竞争文化,使学生们在这种紧张活泼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弘扬自己的个性,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作为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同样是一个特定的精神和育人环境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就是一本品德书。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篇: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论
企
业
文
化
与
校
园
文
化的对
接
张雷雷
111564049
2011级市场营销
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进入21世纪,企业文化成为经营者口中的热门词汇,尤其是在一些成功的跨国企业和百年企业影响下,企业文化成为商界视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尚方宝剑。不仅大型企业甚至中小企业都普遍重视、纷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其已成为企业经营主业之外的另一文化产品。那么,如果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引入高校又会为我国高校发展带来什么呢?
加之我国最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各种领域的人才涌现的社会,大学生就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胜任工作?当然政策和发展程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毕竟 我们的控制力有限,只能找自身的原因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是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很大一段距离。结合长远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自动化加强也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人,那么欲解决就业问题我想我们还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调整一个好心态去融入社会中。所以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另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争得先机,校企合作是时下企业和高校寻求发展的主流。企业文化进校园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把时下盛行的企业文化引入高校建设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就显得迫在眉睫了,那么究竟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呢?
一、学校教职工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1.教师的企业文化培训工作
第一,我校要求5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内不少于三个月。实习后必须上交心得体会,要特别强调在今后的教学任务中如何将工作的实践经验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当中。
第二,要求教师在企业实习期间获企业批准后录制相关企业短片,应用于教学当中,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
2.企业对学校、学生的了解
第一,企业定期到我校了解在校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教师授课内容,或学校定期分批组织各教研组到企业调研,以座谈的方式与企业管理人员相互沟通交流。企业帮助修改或撰写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学改革方案。
第二,邀请企业优秀员工、相关负责人或就职于企业的优秀毕业生到校讲课、举办座谈会或交流会。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了解企业及企业文化。
3.学校的教学安排
第一,学生毕业实习单位定点。各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时都有定向的实习单位。学校要对学生做跟踪调查并听取企业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方法,优化原有教育模式。
第二,借用企业实验基地,允许一部分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组织学生到基地上实操课,增加我校的教学场地。
二 学生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校方必须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学校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入手,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想转变,老师所要做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渡过成长历程中每个阶段的转变。包括以下几点:
1.农村学生向城市人的转变过渡
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农村,离开农村来到大城市学习和生活,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主动承担学生的过渡任务,包括生活和学习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以举办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城市人的生活,本市的居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平时的在校生活应该注意哪些言行举止,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2.普通学生向“职业学生”的过渡
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生活从普通升学模式转为就业模式,需要各学科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渗透职业的概念和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的内涵等。让学生在心理上慢慢地过渡和转变。这就需要各专业课的老师都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资质,学校可以以各种形式做出规定和要求。
3.“职业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过渡
有了前两次的过渡,学生们会较快适应向企业员工的过渡。但在这个时期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特别是在毕业实训期间,要突出强调工作环境的适应和职业习惯的运用。
三 教学中如何融入企业文化
1.树立行业榜样,了解行业历史和发展进程
每位专业教师必须了解该行业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以及该行业较有影响的带头人。让学生从了解该行业,熟悉行业到热爱行业的转变需要教师以楷模的形象引导学生。
2.教案改革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形成自身独特的体系,德育应渗透于每一个学科之中
3.实习、实训教育也要渗透企业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学期的不同时段,可分短期和长期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的任何形式都无法完成的。普通高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4.形成行为规范,落实到生活中
专业课老师应针对行业标准的评价体系来规范学生,在日常授课中就应让学生养成职业习惯,例如,公关礼仪课老师在上实操课时,就应按照商业社交礼仪的规定解释,并示范给学生们观看和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要求。使之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加以
应用,内化成自身的习惯。
四 建立企业相关评价体系
学校应该本着国家教育方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结合新时代发展较好的行业、企业的标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在校老师也要以企业的标准教育和指导学生,让学生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总之,现在的高校要做好企业文化进入校园的工作,实现企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对接,让学生更早地进入职业领域,教师也应该从日常教学当中渗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适应社会职场要求的人才。
第五篇: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成功。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 文化建设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德国投降后,设于柏林的英特来公司的厂房被炸得只剩下残垣颓壁,一片荒凉,战后余生的公司总经理走到一片瓦砾前,精神绝望,眼噙泪水,工厂毁了,人没有了,一切都完了。可是奇迹出现了,连续几天,公司职员陆续来到工厂废址前,凡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几乎全部来了。他们围着总经理说:“我们人回来了,一切东西也会回来的,我们开始干吧!”不到五年,英特来公司便恢复到战前水平,十年后便成了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从这个例子说明,企业文化从某个角度而言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人有所思才有所动,企业同样是先有文化理念后有行为,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冲击下,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明确的定位,正如美国《幸福》杂志所评价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使企业顺应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并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人力资源怎样活用企业文化,开发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变成显化的大家认可的意识,提升员工绩效,特别是提升团队绩效,从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和N·比奇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1.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即包括企业内部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观念,也包括企业外在的,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一切有形的物品、设施、办公环境、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等等都是企业文化所拥有的内涵。
企业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观念层、制度层、物质层。
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也叫企业的价值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组织文化中有无观念层是衡量该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制度是指企业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看得见的部分,分为企业内员工的行为表现,包括言谈举止、待人处事、接待客户等等;还有就是企业内有形的东西,包括物品、设施,如办公室设计就是很典型能反映企业文化的,走进一家公司,先看大堂是什么摆设,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和感觉;还有办公室内部,办公室位置怎样设计,员工的座位怎样安排,员工走路的空间,座位的大小,办公室用品等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内在的价值观,员工本身也是反映企业精神风貌的窗口。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的创立和不断积累,每一家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产品形象,品牌形象等等,这就是特定企业独特的企业内涵。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强弱不一样,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强弱也不一样。若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品牌理念就会非常明显,深入人心,问任何一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员工应该怎样工作,这种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就非常强,精神内涵也非常强。
1.2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企业自身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概念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尤其对现阶段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换过程中的国有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将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从企业制度建设的角度讲,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的后果大小完全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因素。
2.人才竞争的需要
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3.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二是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四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五是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1.3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图 1 1.4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图—2)
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成功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为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开发环境。人是管理的资源,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的积淀、显现、发挥、开发的,因此在突出企业文化背景下谈人力资源,更具有人文资源的特征,它更加突显人的资源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因而往往体现为人的潜能,具有很强的再生性,是最丰富,最重要的资源。
2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往往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企业提拔管理者的原则是那些有能力的人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辐射企业文化精神,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力资源和主观能动性
2.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的职能,一个是基础层次的职能,一个是深层次的职能。基础层次的职能也叫员工优化,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的信息系统等,它的中心目的就是围绕整个职能的目标让企业拥有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职能叫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的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管理层领导风格与技能等等。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是在基础层面展开的,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价值观已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更大发展的前提,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向深层次职能展开。
2.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企业文化的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招聘工作。从招聘阶段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者就要以企业文化为指导,向应聘者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企业的文化、风格、工作作风、基本价值观念,让应聘者充分认识企业的文化,从而感受到未来的工作环境。
(2)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训。它包括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的技能培训和环境培训,帮助新员工了解和理解企业文化,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使新员工的思想能够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去。它也包括对于新老员工定期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或研讨会,以不断深化对新的企业价值观的理解。积极加入到企业文化的变革中。人员的培训是保证企业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企业培训阶段,首先应对新员工加强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使新员工对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新员工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会有强烈的感受和印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认真听取新员工的意见,找出合理因素加以吸收,这样不仅会使新员工加快对已有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而且更主要的是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保持企业具有不断变革的动力。
(3)业绩考评。在员工业绩考评上,应将企业价值观念、风格等企业文化的内容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文化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文化的目的。
(4)薪酬系统。公司应真正建立起符合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原则的薪酬系统。薪酬系统表达并加强了构成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对薪酬系统设计的仔细斟酌能够成功地修正企业文化,薪酬系统实际上可以成为被管理者用来向组织成员传达态度和行为的有力机制。如果企业文化能够通过绩效标准的清楚传递和薪酬系统的运用来进行变革,这样可以形成理想的企业文化。而且在企业中,良好的文化做铺垫让工作表现好、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和赏识,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都可以有效地强化企业文化。通过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保证企业文化的成功变革,而企业文化的成功变革又会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保持长期持久的优势,为企业招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焦点将不限于资本数量与技术水平,其更高层次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和企业文化竞争,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者,企业文化则是影响人力资源作用的一个环境。现代企业积极创建一种良好的公平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会培养和留住优秀的人才,而人才价值的发挥会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更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
2.3人力资源倡导企业文化
若把企业文化看成企业的大系统,人力资源就是系统的建设者、捍卫者和辅导设计者。人力资源的组织优化管理,直接导致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发,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化变革。
1.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建立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要围绕企业文化,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始工作,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然后再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洞察把握企业已经形成的价值理念,提炼简化成文,使隐含的企业文化形成质的飞跃。
2.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捍卫者。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领导层应做一个有效沟通,确认企业文化是不是把握到位,把握准确。在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同时,高层领导者应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楷模,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用企业文化激励和约束员工,将企业文化导入工作中,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3.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文化的辅导设计者。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应有意识地用比较先进的理念来更新优化现有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价值观实践管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及企业对于环境认知的变化,又会逐渐形成企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随时深入企业内部,提炼新的理念,对原有价值观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就原有价值观具体内涵进行更好的阐释,从而对整个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提出新的要求,确保企业始终能在市场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2.4、企业文化指导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将反过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最佳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组织价值观的应用。一是总体的组织架构要适应企业的价值观,二是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岗位)的具体职责和胜任素质要与价值观紧密结合。只有在价值观的作用下,企业才能把管理降到最少,把效果提高到最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的最大效能,绩效评估可作为衡量用人结果的标准。企业文化对业绩也有很大的贡献。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使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的凝聚作用,使员工产生“认同感”,积极参加企业的事务,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业绩。
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调整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行动,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设计资源分配方案时,以定义人力资源为基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为定义人力资源分配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对人员分配反馈的方式、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员工的评估体系内,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营造一个坦诚和信任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作到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奖励,不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惩罚,通过奖惩的办法,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秦海金.浅谈我国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J].市场研究,2004,(11).
[4].约翰•P•科特(John P.Kotter),詹姆斯•L•赫斯科特(James L.Heskett).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5].特雷•E•迪尔,阿伦•A•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