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20:0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一篇: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自身的压力,以保持心理的健康,从而更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是目前大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心理、压力、快乐

(一)总述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音乐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经常听曲调活跃、欢快的音乐,那么他的心里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压力和郁闷,即使有也会很快地消失,因为这样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给予他自信和动力;倘若听的音乐是

/ 4

带有带有灰暗的色彩,抑或说内容消极、曲调沉闷的音乐,虽然可能这些音乐会比较好听、打动人心,但却容易使人变得更加愁闷,所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来排解压力是很重要的。

(二)音乐与情绪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因此可以更直接、更真实、更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用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情感呢,一种理论认为,音乐的表情性来自于音乐对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语言的模仿。人的语言用语音、声调、语流、节奏、语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语义来表情达意,而音乐的音色、音调起伏、节奏速度等表现手段能起到与语言的表情手段同样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让人有不同的感觉,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许会喜欢深情的音乐,因为它能给人以中枪一般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它那寂寞的旋律,而沉醉其中;也可能是由于它的撕心裂肺带来的煎熬,而情不自禁。但是这些音乐听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多愁善感。正如红酒虽具有促进消化、增加食欲等功效,可是“贪多嚼不烂”,过多的饮用也会造成身体的负担。同样的道理,深情的、抑郁的、消沉的音乐虽然犹如红酒一般,细腻、醇香且令人舒畅愉悦,但也不能听得太

/ 4

多,不然会使人变得抑郁、敏感。

个人认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这是音乐能表达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乐理论家于润洋曾指出:“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比如“喜悦”,它是人高兴、欢乐的感情表现。一般来说,这种感情运动呈现出一种跳跃、向上的运动形态,其色调比较明朗,运动速度与频率较快。表现“喜悦”的感情的音乐,一般也采取类似的动态结构,如民乐曲《喜洋洋》,用较快的速度、跳荡的音调等表现手段表达了人们喜悦的情感。

(三)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是一个美的东西。音乐是最抽象的,但是它给人带来的美的体验是最强烈的、最直接的,真正的音乐治疗之所以有效,而且要比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大得多、快捷得多,就是因为音乐之美。人创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为什么所有的民族即使没有文字,但它一定有音乐,即使是最原始的部落。而人类在早期社会是非常封闭的,互相没有来往,不可能交流音乐,它一定都是自发地产生各种歌舞形式,而且越原始的文化中歌舞形式越发达。只是到了现代社会以后,这些东西慢慢专业化了,最后变成音乐家的特权。无论专业音乐也好,土生土长的民族音乐也好,它都是美的。人类永

/ 4

远不是傻瓜,也许人类不知道,就像有些动物一样不知道,但它会做很多对生命有益的活动,比如它生病会自己找草药吃。人类之所以从事音乐活动,一定是觉得它对人类的生存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美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如果你对生命不能感到美,那就完了。你的生活环境也好,人际关系也好,生活的一切都是提供美的感受的,就看你能不能体验到了。如果你的心理是快乐的、健康的,你会感到一切东西都是美的,朋友中性格好的人和你聊天,你会经常发现他觉得什么都美,随便说点什么他都觉得哎呀特好玩,这种人的心理就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我说美感和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深的关系。而音乐恰恰是能给你这种最直接的、最强烈的感受,再结合着你的创伤经历,音乐美感的意义就是重大的。

(四)总结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 4

第二篇: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指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它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身体调节,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这是许多人所熟知的事实。关于体育锻炼“健身”的功效,人所共知;而对于“健心”的功效, 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国外, 体育锻炼正日益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在国内, 体育锻炼也较普及, 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推动了人们锻炼的热情, 但对于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 了解的人并不多, 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关系作进一步论述, 以使更多的人能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的多功能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锻炼也能使人学会合作相互配合,使很多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擅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擅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时要擅于分享,这一法则又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多方面的能力:如身体运动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锻炼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倾向于成熟。

1.2 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1.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了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 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 与人相处融洽, 情绪乐观, 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消除紧张, 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克服孤独感,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拜巴沙, 1985)。朗(Long)1993 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

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 结果发现, 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Crew)等人1987 年统计了34 篇有关研究论文后指出, 与

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 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若有应激反应, 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 这些都说明,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同样,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常说的“疲劳”是一个棕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

疲劳的出现。

1.5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 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怎样在体育锻炼中发挥心理效应

2.1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

 对于个体来说,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活动参与者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体验愉悦,个体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体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等有关。个体在没有竞争性的情景中练习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能使个体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2.2控制科学的运动负荷

 即控制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活动强度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心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体育锻炼的大、中、小强度与耗氧量密切相关,耗氧量又与最大吸氧量存在一定的百分比关系,因此,人们一般用心率指标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依据。运动心理学规定:体育活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

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2.3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目标

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个体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自卑性格比较内倾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创设相对易于完成的情境,使其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感。同时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个体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 在体育活动中设置合理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效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使个体在一步步实现目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结语: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朱国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季浏, 符明秋 <当代运动心理学> 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4李林等< 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与科学, 1998(2)季浏等<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1)吕红斌<运动与心理健康>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3(1)

第三篇: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机能能够适应生存的需要,并在适应中不断发展的协调状态。心理卫生就是利用人类已经发现的身体和心理规律,运用预防、锻炼、治疗等手段,维护健康、保护生命为人类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工作过程。心理素质就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品质。心理教育是利用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和塑造学生的各类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的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标准应当是卫生学角度的标;隹,心理素质标准应当是教育学角度的标准,心理学可以分别制定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在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测验的编制和具体测量中,要以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为依据,分别编制心理健康测验和心理素质测验。在心理健康卫生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要分别建立工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1、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根据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应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主题内容,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适宜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不仅要尊重个体差异,还应尊重年级差异。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心理教育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

(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误区的剖析

误区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初步构想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1)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

(2)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备课关上课关课外应用关

(3)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四.学校心理辅导

(一)分类

按辅导涉及的学生活动领域,分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按辅导涉及的心理与行为的性质,分为情绪辅导、智能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社交行为辅导、耐挫力辅导、性问题辅导等。

按辅导对象的人数,分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

(二)目标

1.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

2.寻求发展。就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三)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⒈)心理辅导应在学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

(⒉)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

(⒊)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⒈)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⒉)尊重学生的选择。

(⒊)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

4.学生主体性原则

(⒈)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

(⒊)以开展活动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

5.个别化对待原则

(⒈)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

(⒉)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

(⒊)认真做好个案研究。

6.整体性发展原则

(⒈)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

(⒉)不宜把心理辅导课程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⒊)采用综合辅导模式。

(四)途径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5.个别辅导

6.小组辅导

第四篇:bkokei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议案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和观察等方法,分析不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论证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体育教学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拓展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关系

前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能适应现实环境,心理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其各种表现均与年龄相仿,能在现实中很好的发挥潜能。拒最新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患者有1600多万,17岁以下儿童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威胁,通过研究调查,论证两者关系,寻求体育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1、观察法:

贯观初一和初二年级3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的具体情况,从反应、热爱活动和学习、适应环境、乐于人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意志力、性格。自尊自爱等方面去观察和了解。1、2、调查方法 1、2、1用《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2、学生分为两组;无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为正常组; 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 题为非正常组,将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教学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分析讨论 2、1、一定比例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和情绪障碍问题。2、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运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心理健康的学生。2、3、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引起个体感到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合不来,对别人优点妒忌,对学习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生,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竞争项目,对游戏项目兴趣减少,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兴趣降低,由此形成身体素质不好,上课就越不积极,参加活动的次数就越少,形成恶性循环。2、4、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2、4、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2、4、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和积极参与,同时还需相应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等个性特征发挥作用,教师首先研究和了解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特点,同时还研究掌握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某些性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2、5、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2、5、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得答案,长期憋在心里,得不到很好宣泄,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2、5、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都较重,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得期望值比较高,部分家庭得家长只关心学生身长发育和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管不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很重视,每学期成绩排队,甚至考不好,就给学生换班,学校采取分快慢班教学,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缺乏方法,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对学生进行语言和人格侮辱也屡见不鲜,极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2、5、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处理个儿和环境的关系,对新的环境很难适应。2、5、4、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3、结论和建议 3、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3、1、2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3、1、3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3、1、4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

能。3、2、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3、2、1、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甚至留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2、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体育运动,也许一个从不曾发现的天地,一种全新的感觉,会使人流连忘返,尽享其中乐趣!3、2、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3、2、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作人是第一重要的。

4、建议: 4、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4、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4、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

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4、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6、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4、7、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4、8、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4、9、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4、10、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她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11、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4、12、磨炼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4、13、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4、1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问,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杜亚松

2、《学生心理研究技术》 彭豪祥

3、《体育科学》2002、4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关系

4、《精神我析》 方刚

5、《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解读本》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体育教学》2002、5 学生心理品质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杨子民

8、《体育教学》200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苏燕华

9、《体育教学》2002。4 体育课中学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第五篇:论初中生考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试

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和观察等方法,分析不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论证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体育教学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拓展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关系

前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能适应现实环境,心理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其各种表现均与年龄相仿,能在现实中很好的发挥潜能。拒最新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患者有1600多万,17岁以下儿童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威胁,通过研究调查,论证两者关系,寻求体育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1、观察法:

贯观初一和初二年级3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的具体情况,从反应、热爱活动和学习、适应环境、乐于人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意志力、性格。自尊自爱等方面去观察和了解。1、2、调查方法 1、2、1用《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2、学生分为两组;无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为正常组; 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 题为非正常组,将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教学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分析讨论 2、1、一定比例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和情绪障碍问题。2、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运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心理健康的学生。2、3、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引起个体感到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合不来,对别人优点妒忌,对学习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生,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竞争项目,对游戏项目兴趣减少,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兴趣降低,由此形成身体素质不好,上课就越不积极,参加活动的次数就越少,形成恶性循环。2、4、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2、4、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2、4、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和积极参与,同时还需相应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等个性特征发挥作用,教师首先研究和了解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特点,同时还研究掌握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某些性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2、5、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2、5、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得答案,长期憋在心里,得不到很好宣泄,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2、5、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都较重,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得期望值比较高,部分家庭得家长只关心学生身长发育和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管不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很重视,每学期成绩排队,甚至考不好,就给学生换班,学校采取分快慢班教学,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缺乏方法,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对学生进行语言和人格侮辱也屡见不鲜,极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2、5、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处理个儿和环境的关系,对新的环境很难适应。2、5、4、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3、结论和建议 3、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3、1、2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3、1、3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3、1、4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3、2、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3、2、1、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甚至留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2、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体育运动,也许一个从不曾发现的天地,一种全新的感觉,会使人流连忘返,尽享其中乐趣!3、2、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3、2、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作人是第一重要的。

4、建议: 4、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4、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4、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4、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6、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4、7、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4、8、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4、9、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4、10、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她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11、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4、12、磨炼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4、13、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4、1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问,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杜亚松

2、《学生心理研究技术》 彭豪祥

3、《体育科学》2002、4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关系

4、《精神我析》 方刚

5、《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解读本》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体育教学》2002、5 学生心理品质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杨子民

8、《体育教学》200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苏燕华

9、《体育教学》2002。4 体育课中学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下载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

    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大 学 体 育 与 心 理 健 康 论 文进入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论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内容提纲:本文从大众传媒和音乐艺术的发展深入,探讨论证了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键字:大众传媒 音乐艺术 高速发......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

    音乐与德育关系总结

    小学音乐德育工作总结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

    音乐与艺术体操关系论文

    摘要:艺术体操作为一项女子特有的体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她的艺术性上,同时在音乐的选择上具有民族性。本文论述了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以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达到完美的境界......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抛开音乐与文学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材质,从整体的感情组织和美学原则上分析,它们有着许多共同属性。【关键词......

    论初中体验磨练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和观察等方法,分析不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论证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体育教学重加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