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大
学
体
育
与
心
理
健
康
论
文
进入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家都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呀,看看我们身边一些大学生所做愚蠢的事,不难发现我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不及我祖辈,甚至父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来至多个方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原因吧。
首先是来至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备至关怀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
其次是人际交往的困惑。大学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
但同学们可以多进行体育锻炼来缓解压抑的心理,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锻炼。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后,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可以肯定地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的心理有某种压力后者负担时,更应该注意锻炼身体。
通过大强度的体育锻炼,我们就可以把烦恼抛到脑后,转移注意力,让我们身心开阔,从而让我们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会使个性变的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等运动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也有一定的益处。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课与其它科相比,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而观看其他同学运动,也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育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能,使人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时间、空间和体位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体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激发出大脑的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育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此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比如说,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培养学
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互助及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努力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锻炼了学生的受挫力、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另外,赛场上的瞬息万变还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变得勇敢、顽强、自尊、自律、自信、沉着、果断,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体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也就成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体育运动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根据社会规范约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督导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组织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们广泛地、频繁地与他人沟通,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健课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应结合保健体育的特点,给予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不断进步,从而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我们逐步认识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我们有接受现实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教学过程要内外结合,互帮互教。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锻炼和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出她们的共性和个性要素,既要顾及全面,更应因人施教。注意发挥体质较好、学习动作快、掌握技术好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带头作用。注意保护好其他同学,与他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也可以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耐心地辅导,体质强的学生帮扶体质弱的学生,她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注重师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断持续,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按更高的要求去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5、掌握学生锻炼的适应证,注意锻炼内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务监督。要充分考虑到保健课班的学生体质一般都比较差,所以在进行教学锻炼时,要因因材施教。
深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围绕体育保健、健康教育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去改革去创新。我国有近两亿在校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力军,担负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当今和未来,世界文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世界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既有全面知识修养,又有健全身体素质的新一代跨世纪人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第二篇:论如何建立小学生体育心理健康
论如何建立小学生体育心理健康
摘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锲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加强 心理健康 健康
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培养。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大作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有不少论述。例如,赫尔巴特就把“引起动机”作为其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家布鲁纳则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学习的必要条件。所谓立志,即与现代所谓的“动机激发”相当。例如明代学者王守仁认为:“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确立目标
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
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心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
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
四、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①、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2、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
育的意识。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锲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六、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体育运动心理》李建国刘慎年许尚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纲》姚本先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指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它是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身体调节,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这是许多人所熟知的事实。关于体育锻炼“健身”的功效,人所共知;而对于“健心”的功效, 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国外, 体育锻炼正日益成为一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手段;在国内, 体育锻炼也较普及, 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推动了人们锻炼的热情, 但对于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 了解的人并不多, 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关系作进一步论述, 以使更多的人能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的多功能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锻炼也能使人学会合作相互配合,使很多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擅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擅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时要擅于分享,这一法则又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锻炼能发展人的多方面的能力:如身体运动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磨练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在锻炼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倾向于成熟。
1.2 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1.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了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 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 与人相处融洽, 情绪乐观, 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消除紧张, 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克服孤独感,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拜巴沙, 1985)。朗(Long)1993 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
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 结果发现, 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Crew)等人1987 年统计了34 篇有关研究论文后指出, 与
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 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若有应激反应, 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 这些都说明,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同样,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常说的“疲劳”是一个棕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
疲劳的出现。
1.5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怎样在体育锻炼中发挥心理效应
2.1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
对于个体来说,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活动参与者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体验愉悦,个体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体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与降低个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等有关。个体在没有竞争性的情景中练习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能使个体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2.2控制科学的运动负荷
即控制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活动强度是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心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体育锻炼的大、中、小强度与耗氧量密切相关,耗氧量又与最大吸氧量存在一定的百分比关系,因此,人们一般用心率指标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依据。运动心理学规定:体育活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
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2.3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目标
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个体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自卑性格比较内倾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创设相对易于完成的情境,使其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感。同时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个体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在体育活动中设置合理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效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使个体在一步步实现目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结语: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朱国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季浏, 符明秋 <当代运动心理学> 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4李林等< 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与科学, 1998(2)季浏等<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1)吕红斌<运动与心理健康>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3(1)
第四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读后感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要贯彻“健康 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 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 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 念。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课前的“编”与课 堂上的“导”都很重要。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 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 产生共鸣。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做 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再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 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 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恰当的安排体育游戏,传 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 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 生都有明确具体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必定能吸 引他们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久而久之,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 极心态就会形成。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要强化意识的培 养。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 的长处和闪光点,“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 “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语 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容许学生大胆创新,同时还要 人为的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 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体育教学毕竟是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 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身体锻炼,那不仅使体育教学脱离 “体育” 属性,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毫无意 义。
第五篇:论大学与大专
论大学与大专
给高四的战友们,给高三的学弟、学妹们提个醒
我来到大专也有差不多一年啦,大专的生活也差不多享受的差不多咯。也知道了什么是大专生活,什么是大学生活啦,现在我想给点建议现在读高四的以前的战友和现在正在为大学而奋斗的高三同志们。首先说明一下这纯属个人看法,相信不相信就要看你们如何去品味其中的奥秘!
首先对生活进行剖析,何为大学生活?大学生活就是在一个大的学校里生活着,刚来的时候如果上课就上到教室上课,上完了课就下到宿舍里玩手机,要不然就先到学校转一圈看看自己奋斗考到的大学是如何。时间久了,自己就觉得大学生活中应该要来场轰轰烈烈的恋爱。随后开始在本班下手,在一番的周折之后终于找到了她。就这样就改变了自己先前的那种生活,现在就是下课了就到以前找到的恋爱圣地亲亲我我,或是正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恋爱圣地。有的就在某某街狂逛、狂购。而以前自己在高中时为了考入大学那些辛苦,现在终于可以弥补了,但是以前对生活的那种向往已经成为浮云了。而大专生活,也不过如此,最大的区别就是学校没有大学的大,恋爱小花园没有大学的多。但是这却不影响我们享受这大专生活。因为爱情的力量把这给忽略了。
现在对出社会进行剖析,在学校的生活大学和大专都差不多,而现在这可是我们的重点,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考不好,然后选择了复读高
四、高
五、甚至高六的。首先我可以肯定的是大学文凭是比大专文凭实用,比大专文凭好,是有面子。有很多时候大专出来的没有大学出来的好。但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社会人才是不少的,也不缺的,而且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大专生也不会少。而当年为了考的不理想回来复读的战友们啊,你们已经错过一年啦,我就算你考入了大学,然后你得读四年,这样你就得经过5年了,五年啊!什么概念啊!你们知道这5年会有多大的变化吗?你读完四年出去你最起码要一两年来适应社会吧,这样一年一年的算那就需要七年了哦!而我们读大专的明年就可以出去了,而我们两年就出去了,剩下我们可以比大学的多出5年时间,在这5年时间里,我们也可以有了很多变化。老实说吧!在学校学的知识有很多都是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有很多不同的,很多知识在实际中时用不了的,必须通过实践得出的实践知识才能用于实际中。所以呆在学校太久,有些情况是浪费时间。而时间对我们大家来说就是金钱啊!只要我们选对专业,找对方向。我们的前途是无量的。不要再为了大学而奋斗啦,而是为专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