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初中生考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试
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和观察等方法,分析不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论证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体育教学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拓展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关系
前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能适应现实环境,心理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其各种表现均与年龄相仿,能在现实中很好的发挥潜能。拒最新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患者有1600多万,17岁以下儿童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威胁,通过研究调查,论证两者关系,寻求体育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1、观察法:
贯观初一和初二年级3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的具体情况,从反应、热爱活动和学习、适应环境、乐于人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意志力、性格。自尊自爱等方面去观察和了解。1、2、调查方法 1、2、1用《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2、学生分为两组;无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为正常组; 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 题为非正常组,将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教学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分析讨论 2、1、一定比例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和情绪障碍问题。2、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运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心理健康的学生。2、3、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引起个体感到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合不来,对别人优点妒忌,对学习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生,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竞争项目,对游戏项目兴趣减少,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兴趣降低,由此形成身体素质不好,上课就越不积极,参加活动的次数就越少,形成恶性循环。2、4、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2、4、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2、4、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和积极参与,同时还需相应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等个性特征发挥作用,教师首先研究和了解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特点,同时还研究掌握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某些性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2、5、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2、5、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得答案,长期憋在心里,得不到很好宣泄,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2、5、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都较重,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得期望值比较高,部分家庭得家长只关心学生身长发育和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管不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很重视,每学期成绩排队,甚至考不好,就给学生换班,学校采取分快慢班教学,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缺乏方法,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对学生进行语言和人格侮辱也屡见不鲜,极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2、5、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处理个儿和环境的关系,对新的环境很难适应。2、5、4、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3、结论和建议 3、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3、1、2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3、1、3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3、1、4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3、2、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3、2、1、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甚至留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2、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体育运动,也许一个从不曾发现的天地,一种全新的感觉,会使人流连忘返,尽享其中乐趣!3、2、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3、2、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作人是第一重要的。
4、建议: 4、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4、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4、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4、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6、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4、7、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4、8、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4、9、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4、10、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她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11、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4、12、磨炼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4、13、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4、1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问,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杜亚松
2、《学生心理研究技术》 彭豪祥
3、《体育科学》2002、4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关系
4、《精神我析》 方刚
5、《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解读本》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体育教学》2002、5 学生心理品质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杨子民
8、《体育教学》200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苏燕华
9、《体育教学》2002。4 体育课中学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第二篇:bkokei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议案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和观察等方法,分析不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论证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体育教学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拓展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关系
前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能适应现实环境,心理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其各种表现均与年龄相仿,能在现实中很好的发挥潜能。拒最新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患者有1600多万,17岁以下儿童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威胁,通过研究调查,论证两者关系,寻求体育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1、观察法:
贯观初一和初二年级3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的具体情况,从反应、热爱活动和学习、适应环境、乐于人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意志力、性格。自尊自爱等方面去观察和了解。1、2、调查方法 1、2、1用《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2、学生分为两组;无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为正常组; 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 题为非正常组,将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教学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分析讨论 2、1、一定比例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和情绪障碍问题。2、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运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心理健康的学生。2、3、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引起个体感到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合不来,对别人优点妒忌,对学习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生,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竞争项目,对游戏项目兴趣减少,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兴趣降低,由此形成身体素质不好,上课就越不积极,参加活动的次数就越少,形成恶性循环。2、4、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2、4、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2、4、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和积极参与,同时还需相应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等个性特征发挥作用,教师首先研究和了解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特点,同时还研究掌握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某些性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2、5、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2、5、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得答案,长期憋在心里,得不到很好宣泄,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2、5、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都较重,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得期望值比较高,部分家庭得家长只关心学生身长发育和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管不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很重视,每学期成绩排队,甚至考不好,就给学生换班,学校采取分快慢班教学,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缺乏方法,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对学生进行语言和人格侮辱也屡见不鲜,极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2、5、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处理个儿和环境的关系,对新的环境很难适应。2、5、4、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3、结论和建议 3、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3、1、2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3、1、3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3、1、4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
能。3、2、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3、2、1、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甚至留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2、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体育运动,也许一个从不曾发现的天地,一种全新的感觉,会使人流连忘返,尽享其中乐趣!3、2、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3、2、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作人是第一重要的。
4、建议: 4、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4、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4、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
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4、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6、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4、7、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4、8、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4、9、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4、10、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她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11、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4、12、磨炼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4、13、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4、1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问,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杜亚松
2、《学生心理研究技术》 彭豪祥
3、《体育科学》2002、4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关系
4、《精神我析》 方刚
5、《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解读本》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体育教学》2002、5 学生心理品质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杨子民
8、《体育教学》200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苏燕华
9、《体育教学》2002。4 体育课中学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第三篇:论初中体验磨练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论初中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和观察等方法,分析不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并论证心理健康和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体育教学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性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拓展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关系
前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能适应现实环境,心理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其各种表现均与年龄相仿,能在现实中很好的发挥潜能。拒最新统计,我国心理健康患者有1600多万,17岁以下儿童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威胁,通过研究调查,论证两者关系,寻求体育教学中增强心理健康的途径,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1、观察法:
贯观初一和初二年级3个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的具体情况,从反应、热爱活动和学习、适应环境、乐于人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意志力、性格。自尊自爱等方面去观察和了解。1、2、调查方法 1、2、1用《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2、2、学生分为两组;无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为正常组; 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 题为非正常组,将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教学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分析讨论 2、1、一定比例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和情绪障碍问题。2、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运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心理健康的学生。2、3、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引起个体感到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合不来,对别人优点妒忌,对学习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生,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竞争项目,对游戏项目兴趣减少,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兴趣降低,由此形成身体素质不好,上课就越不积极,参加活动的次数就越少,形成恶性循环。2、4、在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2、4、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2、4、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和积极参与,同时还需相应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等个性特征发挥作用,教师首先研究和了解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特点,同时还研究掌握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某些性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2、5、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2、5、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得答案,长期憋在心里,得不到很好宣泄,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2、5、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都较重,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得期望值比较高,部分家庭得家长只关心学生身长发育和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管不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成绩很重视,每学期成绩排队,甚至考不好,就给学生换班,学校采取分快慢班教学,部分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缺乏方法,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对学生进行语言和人格侮辱也屡见不鲜,极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2、5、3、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处理个儿和环境的关系,对新的环境很难适应。2、5、4、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3、结论和建议 3、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3、1、2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3、1、3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3、1、4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3、2、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3、2、1、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甚至留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2、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体育运动,也许一个从不曾发现的天地,一种全新的感觉,会使人流连忘返,尽享其中乐趣!3、2、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3、2、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作人是第一重要的。
4、建议: 4、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4、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4、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4、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4、6、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4、7、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4、8、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4、9、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4、10、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她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11、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4、12、磨炼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4、13、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4、14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问,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做好全面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少年儿童心理卫生保健》 杜亚松
2、《学生心理研究技术》 彭豪祥
3、《体育科学》2002、4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关系
4、《精神我析》 方刚
5、《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解读本》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体育教学》2002、5 学生心理品质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杨子民
8、《体育教学》200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苏燕华
9、《体育教学》2002。4 体育课中学
第四篇: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白沙县七坊中学王启明
内容摘要: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和锻
练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中的游戏教学是非常适合初中生体育课教学的。游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巨大作用,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游戏教学中的目的任务、特点和教法等进行探讨,以期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体育游戏体育教学关系
体育游戏是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为传统体育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体育教学注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竞争因素,因此游戏教学已成为开发中学生基本活动能力、体力和智力的有效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中学阶段有的放矢地穿插游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本人就如何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体育游戏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体育游戏熔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特别是它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差的乡镇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体育游戏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从而提高他们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教学手段,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青睐。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简单易行,可多可少,便于普及和开展,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它能够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并且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1、体育游戏活动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品质。
体育游戏一般都是集体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能在分工合作,各尽其责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如游戏“老鹰抓小鸡”“猎人打猎”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
结合作精神;“胯下头上传球”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俯卧撑接力”“背推角力”等可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
2、体育游戏活动能体现出课堂的趣味性、娱乐性。
趣味性、娱乐性是体育游戏的又一特征。如果体育游戏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将从根本上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反之,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游戏活动内容将会让学生从中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满足体育活动的欲望和需求,使体育教学生动活泼,这比那些沉闷死气、活泼不足的传统体育课,其效果可想而知。如在训练快速应变时采用“大球小球”,在准备活动中,把以前的跑几圈变为“跟着跑”或“带头跑”等游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效果也更好。同一内容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玩”的心理得到满足,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中身体得到锻炼,性情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
3、体育游戏活动能体现出竞争性。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潜在的竞争意识,游戏活动本身是以争夺最后的胜负而告终的,这种胜负实质上是体力和智力的竞争,因而在游戏教学中,每个学生往往都最大限度地把身心投入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以确保竞争的连续和发展,获取最终的胜利,体验成功的快感。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过研究: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经常处于一种游戏或竞争状态之中,对形成人的竞争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双杠追逐”、“跳背接力”等 竞争性游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4、体育游戏中能融入技术技能的学习。
游戏教学就是把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锻炼揉合在游戏活动之间,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技术动作、技能与技巧,并牢固地掌握。如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长传快跑接球”、“运球接力”、“传球接力”等体育游戏;在实心球投掷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掌握出手角度的技能,可以利用学校的围墙,在墙上离地一定高度的地方做各种标记,让学生在离墙一定距离的位置依次进行练习,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进行投中或投远比赛。学生有了明确地投掷目标,提高了练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有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运用好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教学
中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中学阶段,体育活动的基本方式是:走、跑、跳、跃、投以及各项球类、体操、武术等。学生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并根据每次课题,巧妙地用体育游戏配合体育教学,就可以打破沉闷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既解决了课堂活动的单调性、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又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1、选择好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游戏。
选择游戏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应考虑到不同素质的提高,教材内容应多样化。例如应选择服务于一般身体发展的游戏作为准备活动(如“拉网捞鱼”);应选择配合基本教材的游戏作为辅助的练习(如“迎面接力跑”)等等。各个年龄阶层的学生对游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选用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例如 “丢手绢”游戏,初一学生活动起来会生动活泼,而初三学生就不会有同样的效果,更不用说更高年级的学生了。因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游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要随之不同,并要考虑游戏的时间、负荷等,在组织过程中还要求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必要的示范,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尽量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无拘无束,轻松自如,又有规范地进行,以期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有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创新游戏,使得体育课更加的丰富多彩。
2、适时合地理安排体育游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按以往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在编写教案时,应该适当地插入一定量的相关游戏内容,使学生在练习某一技术动作时,能感受到新鲜感,从而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一改以往绕跑道练习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在“原地闭目跑”、“折回跑接力”、“绕过障碍追逐跑”等游戏中去进行练习,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乐不知疲,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体育游戏教学。
教师除了做好课堂的准备外,还应该在游戏进行中,密切注意游戏活动的强度、训练情况、学习氛围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变换游戏的方法、手段。如“两传一抢”游戏,教师既要注意观察两位同学传球情况,又要注意抢新球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暗示或指出一些隐蔽动作,以便使
传接球的同学球传得准、接得稳,又让抢球的同学抢断积极,位置合理。教师在上课时要面带微笑,这样能消除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4、教师要公正的做好体育游戏教学中的裁判工作。
只有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认真监督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才能确保游戏的教育作用;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发生互相争执。裁判员通常是由教师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担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教师要全面观察整个游戏的过程,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并及时做好总结。游戏提前或延迟结束,其效果都不好,而应在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完成后,或当学生比较满足,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结束后,教师首先要公正地评定游戏的结果,对整个游戏与个别人做出奖评,指出各队在发挥集体力量和遵守、执行规则方面;在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上存在的优缺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总之,在活动中裁判要认真、公正、准确地做出合理的评定,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知识和技术技能。
结论: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效的贯穿游戏教学,既能使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生动活泼,又能让学生乐学、易学,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7年第6期
第五篇: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大
学
体
育
与
心
理
健
康
论
文
进入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家都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呀,看看我们身边一些大学生所做愚蠢的事,不难发现我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不及我祖辈,甚至父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来至多个方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原因吧。
首先是来至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备至关怀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
其次是人际交往的困惑。大学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
但同学们可以多进行体育锻炼来缓解压抑的心理,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锻炼。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后,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可以肯定地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的心理有某种压力后者负担时,更应该注意锻炼身体。
通过大强度的体育锻炼,我们就可以把烦恼抛到脑后,转移注意力,让我们身心开阔,从而让我们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会使个性变的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等运动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也有一定的益处。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课与其它科相比,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而观看其他同学运动,也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育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能,使人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时间、空间和体位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体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激发出大脑的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育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此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比如说,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培养学
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互助及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努力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锻炼了学生的受挫力、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另外,赛场上的瞬息万变还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变得勇敢、顽强、自尊、自律、自信、沉着、果断,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体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也就成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体育运动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根据社会规范约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督导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组织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们广泛地、频繁地与他人沟通,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健课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应结合保健体育的特点,给予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不断进步,从而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我们逐步认识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我们有接受现实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教学过程要内外结合,互帮互教。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锻炼和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出她们的共性和个性要素,既要顾及全面,更应因人施教。注意发挥体质较好、学习动作快、掌握技术好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带头作用。注意保护好其他同学,与他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也可以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耐心地辅导,体质强的学生帮扶体质弱的学生,她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注重师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断持续,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按更高的要求去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5、掌握学生锻炼的适应证,注意锻炼内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务监督。要充分考虑到保健课班的学生体质一般都比较差,所以在进行教学锻炼时,要因因材施教。
深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围绕体育保健、健康教育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去改革去创新。我国有近两亿在校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力军,担负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当今和未来,世界文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世界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既有全面知识修养,又有健全身体素质的新一代跨世纪人才,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