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
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
吴国卿
2012-11-15 15:29:58 来源:《社会》(沪)2000年12期
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以居家养老为核心辅以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是我国新型的养老模式。应以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社会养老服务,并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一
上海市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整整二十年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的发展,现本市人口的期望寿命已高达77.03岁,其中男性为75.06岁,女性为79.02岁,比解放前的35岁提高了一倍以上。老年人口趋向高龄化,1998年全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11.3%,而到2010年将达到16.3%。城镇退休人员退休后的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18年,女性为28年,职工退休后在人生途中还有1/3—1/4的生命历程。
现退休的人员大多是建国前后参加工作的,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蕴含着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凝结着他们的辛勤汗水。提倡全社会尊重老年人,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服务,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让他们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对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西方国家“接力式”的代际关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无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同,我国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终保持着传统式家庭,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代代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大量资料调查证明,需要生活上照料的老人95%以上住在家庭,他们主要靠配偶和子女照料,即使不居家而入住敬老院、护理院,仍离不开家庭,也需要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安慰。
分门独居、孤居或同居分灶、相邻而居的低龄或健康老人,始终保持着家庭亲缘关系,在患病或遇有生活困难时依旧得到子女、孙辈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
在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同时,又得到了社会各方面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既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优点,又能弥补其不足,也适应了家庭小型化、核心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要,改善和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二
社会化养老服务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而实施的,是社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重要支柱。这种服务是办在家门口,就近就地,离不开故土、熟人,能满足老年人地缘心态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既能补充家庭养老不足,又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减少家庭成员的负担,是将传统的家庭照料部分向社会转移。
本市开展社区服务已有十余年历史,主要是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的社区服务事业。社会化养老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所指社区管理(主要是现属街道管辖范围内的社区)是近几年正在积极探索、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目前社区开展为老服务主要有:
1.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是涉及面广、受益人数最多、需用资金最多的一个项目。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650多万职工,其中退休职工220多万人。实行退休费统筹后,原来对企业按差额结算的模式改为全额结算、全额拨付的结算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并建立养老金增长机制,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机关事业单位30 万人2000年也已实行,他们都可按居住地点去就近银行或邮局领取养老金,逐步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改变了一些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而拖欠、不足额发放或企业破产、裁并改合而难以发放养老金的现象,维护了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在职人员流动。
2.医疗保险。近几年结合医疗制度改革,对退休人员实行了住院、部分门急诊和大病重病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初步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根据三级医疗制度,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企业和个人按比例各自负担,使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由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迈出了一大步。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医疗制度改革,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属地医疗、推行家庭病床。现全市已建立家庭病床日平均有1.5万张,送医上门、方便病人。全市还开设了29所护理院,收治病瘫病人,减轻了家庭生活照顾和经济负担。
3.社会救助。结合本市调整居民生活保障标准,对退休(职)人员在领取养老金、生活费后,其家庭成员生活低于城镇居民生活标准的,如1999年7月1日起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280元,经向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申请批准后,由社会救助部门补足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发给粮油帮困供应卡。
4.老年福利设施。目前,全市已有养老机构391家,床位20203张,为2000余名孤老建立了家庭敬老室。全市120个街道、乡镇已有115个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兴办了老年食堂,解决了5000名老人的吃饭,开设了3271个老年活动中心(室),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5.老年科学健身和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体协、民政和园林部门支持指导下,全市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和老年分校及教育点301所(点),入学的老人已达22.85万人次,占老年人口9%。近两年又发展了社区群众性科学健身活动,已建立48个社区健身苑和907 个居委健身点。体委组织的各种老年群众健身活动,已普及到各公园、社区绿化场地。
6.便民利民。各社区建立的服务中心开设法律及医疗咨询、家政服务、钟点工、护理工、全天工、保姆介绍以及各种小修小补等百余个项目,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
7.志愿者服务。提倡发扬邻里互助,帮助和关心生活上有困难的老人,帮助家庭清扫卫生、义务理发、陪送病人等。全市已有80余万人参与组成的2853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活跃在各社区。
8.企业为老服务。企业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是为老服务一个重要方面。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一直由其所在单位负责,企业退管工作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老年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系统内生活有特殊困难的退休人员进行了定人、定时、定额补助。同时,各企业还承担了大量社会保障职能,如烈属的补助、精神病住院补贴、孤老住敬老院补贴、征地农民的养老费用、60年代精简回乡老职工的医疗费用等。
除了政府主办老年福利事业外,还积极鼓励单位、个人兴办,或与境内外人士合办。在帮困对象中,发动单位和个人进行赞助、结对帮困,建立帮困基金、救急救难互助基金等。以上各项措施都为社区为老服务、补充居家养老不足和对加强退休人员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
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由企业转向社区,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方向,但在现阶段又有一定难度。
1.社区服务一时难以到位,其服务功能尚需逐步完善。需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把这一件事做好,将减轻企业一大块社会事务负担。近几年,不少社区在为老服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笔者感到开展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缺乏人力和经费,也缺乏场地,仅一名干部兼职此事,也没有经常活动经费。一个社区退休人员多者上万名,少者也有五六千人,若退休人员转入社区服务管理,迫切需要解决定位、定编、定经费,管什么、怎样管,需要有一个机制转换过程,否则负担太重。组织各项活动,资金、场地、配套设施都要逐步完善。
2.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尚未分离出去。退休人员报销医疗费用、申领各项补助仍离不开企业,而不会去找社区,在企业改革和调整过程中的困难面有所扩大。各级企业和工会都要出钱出力,开展帮困和送温暖活动。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中退休人员更担心转到社区后取消原有的福利待遇;即使是困难企业中的退休人员也多少得到社区所不能提供的福利待遇,因此,普遍不愿与企业割断联系,社区也难于保障退休人员福利待遇。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难于一下子转换。
四
21世纪,人口老龄化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给养老观念、养老模式带来深刻的变化,必须加强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尊老美德。根据老年人增加和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地发展社会保险和老年事业。
1.拓展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问题,也是居家养老的经济基础问题。
本市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费收缴率的情况是好的,已有一定的基金积累,但也应该看到,随着退休人员增加,单纯依赖社会保险部门加大保险费征缴力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将很难保证养老金直接发放后会发生不拖欠的现象。1999年本市已出现支不抵收、出现缺口、动用积累的情况,因此,解决养老基金积累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要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支付外,还应开拓社会保险新的筹资渠道。
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把外地劳动力纳入保险范围。养老保险基金财政收入中应有一定比例的投入,并且根据财政收入情况逐年有所增加。开辟专门的税源。在开征的个人利息所得税和将开征的遗产税中应有部分进入养老保险基金,还可对高档消费开征社会保险税,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或以商业保险投资股权的办法,配售一部分国有企业股权,在股市筹集资金。对社会保险基金必须加强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增值。
2.积极拓展和兴办老年事业。为适应退休人员划转社区,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场地,建立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目前可先按1997 年3月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置规定》条文,对规划居住五万人左右的居住区应建立一个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建一个设有床位30—40张、面积1000平方米的敬老院,200平方米的康复室和600平方米的托老所,对居住2500人左右的小区,要设置各为90平方米的服务站、文化活动室、老年康复室,根据规划标准,需要有关部门抓紧检查,具体落实措施。如市政府规划在2005年要求所有居委、村委建有托老所、老年活动室、老年分校,要求有15%的老年人入学,逐步完善老年福利设施,以满足老年人需要。
目前由于场地设置不完善,或者原有设施条件较差,场地狭小或被占用办三产,老年人难于开展活动,社区也难于应付,需要规划改造,对已被占用的应予收回,对新建居住区应按规定达到标准才予交房验收。
3.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建立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有配套设施的老年公寓。目前低龄老人或健康老人,老年夫妇分门独居、单身独居要占本市家庭户30%左右,到下世纪前二十年,自实行计划生育后大批独生子女父母都将进入老年。1979 —1997 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共有231.9万对,预计2010年前后有60万人进入退休年龄,其中将有50 %即30万人为独生子女父母,两人户和单身户比重还将进一步增长,他们的子女结婚后,即使都能与老人住在一起,仍还有一半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要大力建设和发展适合老年夫妇或单身居住的老年公寓。居家养老就必须让老年人有一个温馨、安全和起居方便的家,并由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否则居家养老就无从谈起。老年公寓既能让老年人有一个家庭环境,又不脱离社会,与周围老人、社区居民融洽相处。如何能使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可在全市近千万平方米的空置房屋中,根据条件较好的地段和环境,改建为老年公寓。目前更需要发展适合中、低收入的老年公寓。考虑到老人收入有限,购房无条件,可采取将老人原居住的房子进行置换、出租、代售,减轻老人负担,或以租代售、子女为父母购房、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
4.企业职能转换要逐步摆脱社会事务。
企业和社区两头都要搞好对退休人员的服务,逐步由企业服务为主转向以社区服务为主,在分离社会职能以后,企业对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将大为减轻。但不能认为企业在这方面可以无所作为了,退休人员既是地区的老居民,又是单位的老职工,我们提倡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帮助老年人,当然也包括由企业举办的补充保险和企业福利。把一部分事情下放给社区之后,社区对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将会加强,但这并不排斥企业继续对退休人员给予关心照顾。社区服务更贴近退休人员,可以利用社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企业服务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物质条件,双方各具优势,要实行社企结合,优势互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关心和照顾退休人员。
退休人员转入社区管理服务,应按不同类型企业区别对待。国有大中型企业退休人员较多,社会稳定任务重,退管工作基础较好,应坚持机构不撤、工作不停,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转向社区不宜操之过急。那些已经破产、关停的企业,企业想管也管不了,或者单纯只发放养老金而别无其他牵连的如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可抓紧与社区联手,适时过渡。有些企业退休人员集中居住在厂区附近的(如闵行、宝山、金山石化地区大型企业),可由企业和社区联合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开展各项活动。对改革后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退休人员可率先由社区为主服务管理,同时为有利于退休人员与企业分离,应着手研究逐步将企业负担的社会职能进行分解或转向社区服务管理。
第二篇: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研究专题
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研究
自2000年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持续上升,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
【1】口比例将增加至29.9%的高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寿命的延长以及老年人个体技能因年龄增长而衰退,健康问题逐渐成为老年人和社会面临的主要威胁。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比例持续增加,导致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规模不断增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居民养老现状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养老方式有社会化、多样化的倾向,养老方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由于“四二一”型家庭的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利益,并且家庭提供的照料服务专业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与他们或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现阶段,居家养老仍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第二,机构养老。老年人进住养老机构,接受养老机构提供专门照料和服务的方式。第三,社区养老。如托老所、老年医院、老年康复中心及其它多种助老机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临时的或定期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养老服务。
实际上,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养老方式还将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其他方式补充的基本格局,这主要是因为:一是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家庭对养老院还是较难接受。二是所谓老年人,根据个人是否需要“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很大部分身体尚好,甚至一部分人还在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到需要人照顾的地步;第二类是虽然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但基本还能生活自理;第三类是不能生活自理的需要别人照护的人。而根据老年人家庭情况来看,又分为夫妻共同生活阶段和一个人的寡居阶段,夫妻共同生活时,互相照顾占有更多的晚年时间,也是老年人最幸福的晚年生活。三是经济原因,进养老机构还需要相当的费用,这对像农村或城市低收入人群还是无法承受。当然,由于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也却有少部分人群有各种较高的养老需求,这部分人的绝对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并且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有稳定的增长。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我国学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这一方式在家庭和社会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将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的优势有:①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②可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安排生活,节省开支;③可以较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④符合我国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⑤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⑥能够促进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老有所医”是老年人一个较普遍的需求,老年人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并不能很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很多老年人不得不到大医院看病。而到大医院就医又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医院看病手续繁琐,需要排队等候,老年人又行动不便,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给老年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诸多不便,所以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设应摆在社区“居家养老”的首位。
社区除了加大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建设投入外,居家养老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十分重要。老年人认为最有必要设立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前三名分别是户外场地、医务室、应急维修,其次是健身室、阅览室、棋牌室、老年浴室及老年人食堂。由此可见,老年人对于户外活动场地的要求十分高,这也体现出老年人热爱休闲健身。针对这方面的需求,社区还应加大对“精神文化类”项目的投入,建设多种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多举办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活动。
【2】
四、开办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培训
针对老年人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培养专业养老护理人员迫在眉睫,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从健康状况到生活自理能力,均非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专业护理。在实际情况中,无专业技术素养的护工只能进行基本的生活护理,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理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推动养老护理进入专业化、社会化的时代,社区要提供专业的入户料理服务,不仅仅是让护理员为老年人打扫屋子、洗衣服这么简单,养老护理必须改变旧观念,重新开拓养老护理新思路。
1、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作老年人的心理医生。
老年人也有各自的未来,作为养老的专业护理人员,首先应倾听其对未来的追求,即给自己的晚年画上个圆满的句号。他们不企图轰轰烈烈,不追求一鸣惊人,其目标是实际又实在的。比如有的老年人在寿享期颐之年时,盼望着能多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家人安康,子孙幸福;有的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参加书画、音乐等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等。作为专业养老护理人员,首先应是老年人需要而受欢迎的心理医师,针对其未来和目标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支持,以增强其生活的自信心,激发其勤奋追求现实的愿望。
2、启动养老护理员的培训。
“养老护理员”是个新的职业名称,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新的职业培训项目,也是国家老龄化现实的需要。如:山西中医学院在2001年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在全国老年护理专业中起步较早,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又如黑龙江省在2000年有40人已拿到了首批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2007年北京海淀某地区办起了“钟点托老所”。2008年太原市首批4个社区启动了“虚拟养老院”,进行中国式的养老新尝试,这些新的养老模式是需要
【3】 大批培训后上岗的技术人员去支撑的。建议培训的时间设置在3-6个月,其中2/3的时间设置为理论课,1/3的时间设置为见习课。将培训课程安排重点放在“老年生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老年肿瘤、老年康复、老年膳食”等方面,培养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企业下岗人员、年轻退休人员、社会青年等。
3、鼓励老年人“勤奋”、“戒松”,培养“趣多”寿自长。
老年人退休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力争养成勤奋的良好习惯。俗语有云:“心懒生百病”,要使生命之树常绿,就应不断进取,创造思想上的阳光和雨露。美国的心理教授费里德曼说:“经常勤奋自律的人,比感情用事散漫的人多生存4年”。人人都希望拥有健康,老年人更是迫切的向往健康,许多学者倡议向“年轻10岁”靠拢的养生方法,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境,获得鼓舞和安慰,遏制各种老年病的发生。另外,还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的精神,加以俏趣、情趣、风趣、童趣及谐趣等心态,可以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调节剂,达到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使老年人愉悦身心,延年益寿。良好的心态胜于保健品、营养剂,是养老护理员应掌握的,同时热情、耐心还有爱心也是专业护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要求。
五、社区“居家养老”对策
1、创建“居家养老”示范社区,带动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应不断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立足家庭、依托社区,借助养老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在全区建立起若干个“居家养老”示范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以助医、助行、助餐、助洁、助急、助浴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2、构建居家养老和政府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福利服务体系。
应逐步建立起以家庭为基层、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机构为载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社区居家养老补贴经费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起与社区就业服务相联系、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制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区范围铺开,并为经济和生活自理困难的老人提供服务补贴资金。
3、成立专门机构培养“居家养老”从业人员。
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区居家养老的质量,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重视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对从业人员实施考试与进修制度,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才可以从业。
4、积极发动社会组织、个人投资“居家养老”服务。
在短时间内完善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单靠政府的经费是有限的,必须打破政府行政单一管理的做法,形成政府、社会组织、民间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和承担社会事物的格局。发动社会组织、个人投资“居家养老”服务,才能使我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迅速发展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要职责是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补贴培育,引导民间组织发展,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监管作用。
5、鼓励和奖励家庭养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庭小型化日益发展,致使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家庭养老正面临极大的挑战。政府应当从政策上鼓励家庭养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子女在家中赡养老人,对于赡养老人的家庭在经济上减免一定的税收、在住房分配或购买商品房时给予一定政策优惠等,以帮助子女尽心赡养老人。同时,要加强宣传,加强尊老、爱老、养老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赡养老人氛围;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为居家养老保驾护航。
6、借鉴外国经验,建立新型退休养老社区。
在美国有专门的老年人退休养老社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目的”的退休养老社区,另一类主要以“提供休闲生活为目的”的退休养老社区。“提供医疗服务为目的”退休养老社区有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系统和护理机构,这类社区主要适合那些高龄老人和身体状况不好的老人;“提供休闲生活为目的”的退休养老社区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有选择的挑选自己后半生的生
【3】 活环境。我区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尝试建立新型退休养老社区。
六、居家养老社会化的意义
南开大学发展研究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大城市中心区老年人生活需求现状与对策的调查显示,54%的老年人表示“想利用”来自社区的老年人服务项目,25%的表示“不想利用”。且不想利用社区服务的老人是因为“不了解服务内容”,这个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希望通过社【4】区来实现养老。在未来城乡老人的家庭中,老人的子女一般大都是双职工,对老人难以照料。因此,搞好对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非办不可的公益事业。
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坚持就近原则,建立一些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完善社区福利设施,组织家庭服务队、包户组、医疗护理服务队等,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对于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进行有偿服务,对于经济能力差或没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年人,动员社会及慈善机构给予无偿服务或者帮助,并组织发动青年志愿服务队及低龄老人和身体健壮的老年人,为那些弱残老人和高龄老人服务。开展亲邻互帮互助活动,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对老年人的住宅设施,尽可能方便他们的饮食起居,帮助克服各种生活方面的不便。这样做,可以让老年人感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减少精神疾患的发生。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检查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人体代谢平衡,防止器官发生废用性萎缩,控制或推迟致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延长健康期望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亦能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开展老年人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健全社区医疗和家庭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体系。加强社区服务职能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社会风尚,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生活氛围,让他们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徐勤,汤哲.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人口与经济,2007,(2):2-12.[2]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64-7.[3]邓颖,李宁秀,刘朝杰,等.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6):52-4.[4]党俊武.中国城镇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7.
第三篇:完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
完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科学发展
—吴中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建议
吴中区民政局陆丽娜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时代,而苏州市吴中区同样面临这一现实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渐弱化,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已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对吴中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从而促进我区养老事业不断发展。
一、吴中区老龄人口情况
吴中区下辖7个镇、8个街道,81个社区、84个村,地域面积2229平方公里,总人口577001人。全区城乡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共10.1万。其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65813人,70―79岁之间的老年人30640人,80―89岁之间的老年人11060人,90―99岁之间的老年人1257人,100岁以上的老年人14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7.5%。其中农村老龄
人口占全区老龄人口的71.5%。
二、当前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目前,我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往往比较单一,由此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另外,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不高,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二是宣传工作不够到位。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个别部门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在居家养老组织体系中有关部门之间还缺乏有效配合,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协调沟通,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
三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开辟政府、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力度还不够。
四是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项
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我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鉴于此,在今后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方面,我们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宣传,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应当紧密结合贯彻以德治区战略,在全区上下广泛开展系统、持久、深入的有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形成共识,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一个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其次,做好向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再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尊老爱老教育,教育他们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学校、共青团组织要鼓励、动员、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援助困难老人的活动;要支持并推动社会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进而在全区逐步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2、建设一支热心于居家养老的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工作队伍。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重视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适时引入社会工作职
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认证制度,民政、劳动等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充分调动和发挥发挥团区委、区妇联、区老龄办、区残联等部门在养老工作中积极性,通过岗前培训与在岗轮训等方式,分期分批地对管理人员和服务员进行培训。同时,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居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积极倡导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为老志愿服务。要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在充分尊重志愿者意愿的基础上,对志愿者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3、鼓励和创建多元投资的养老服务机制,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和社会公益事业,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居家老人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化运作养老机构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事业,并给予政策扶持,提高政策吸引力。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建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在用地、税收和公建配套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以调动其积极性。要大力拓宽养老工作的融资渠道,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和慈善机构资助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4、建立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一方面,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管理上,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质量标准,实行评估审核,并对实施过程及结果加以监督,从而确保此项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的有效机制。建议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予以科学量化,确保评估的公正、公平。根据评估结果,奖励符合质量标准的机构,监督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机构改进工作,对最终不能达到质量标准的机构取消资格或吊销执照。
5、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一步拓展空间。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和利用社区现有的可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不仅可大大节省政府的支出,而且又可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区政府应重视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努力做好可以利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拥有者和经营者的沟通、说服、教育、协调工作,使其当好牵头人。要协调各方利益,把我区现有的社区养老文化娱乐、卫生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资源项目综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教育、文体、司法、心理干预等社会生活和精神慰籍层面的帮扶和服务,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居家养老工作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
第四篇:居家养老服务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医生、大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王以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所在家庭与医疗团队自愿签订协议,团队要为老人提供规范的服务。还可以运用智能医疗设备实现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像“一键式”智能呼叫器、跌倒报警系统、血压、血糖自动测量上传系统,这些新技术可以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
第五篇:浅谈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五家渠市军垦路街道军垦北路社区刘茵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更为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五个有”的目标任务,其中的“老有所养”正是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提出来的,它不仅为今后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而且把解决全社会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中心任务,“老有所养”就是使每个老年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和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安享晚年。
由于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养老职能在今后将更多地依靠于社会、依靠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发展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现状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高龄化和空巢化老年人的不断增多,再加上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普遍的“四二一”或“**二一”六家庭人口结构使得基本依靠子女、亲属照顾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遇到困难,这一切都对养老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解决日益增长的老年照料服务难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日益紧迫 1 的任务。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这些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困难老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和所有需要照顾服务的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适用的各种服务,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呢?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既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依赖多子女轮流照顾的大家庭养老服务方式,也不能一谈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就把眼光盯在单纯发展养老机构上面。
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广大老年人的意愿和心理需求,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全力营造一种新型的老年人在家里居住与社区照顾、上门包护服务紧密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我市虽然通过在社区建立“老年人互助服务协会”、托老所,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但是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社区为老服务基础上,建立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更为有益。一是利用社区服务工作站为平台,大力开展医疗、家政、维修、法律咨询、情感慰藉等养老服务,实行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这类初级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志愿者,充实服务力量。我社区通过注册社区志愿者工作站以自愿报名、团体会员等运作方式,组织发展了一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且能提供自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三是以福利院、家庭养老院为服务主体,解决了一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注老年弱势群体,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这一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使老年人能够与其他人群一样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之一。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用社会化的为老服务惠及老人,就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 2 务落到实处。目前来看,我市的社会化居家养老看还处在初探和起步阶段,有些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四是专业人才缺少。
三、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推动行政化。
1、资金供给多渠道。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还可以提供相关福利补贴,接受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服务。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等,但社区居委会必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难以享受到高品质、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方式,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购买服务、补贴老人,可以确保那些“三无”对象、家庭困难、需要服务帮助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
2、政策法规相配套。从现有的状况看,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还是较为完善的。在完善配套法规的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使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要依法加强管理,推广经验,抓好服务。同时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充分发动、鼓励和资助企业、个人、外资、社团等多种社会 3 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立能够满足老年人多种服务需求的院舍、站点、连锁经营网点等设施,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热线、紧急呼救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真正在社区构建起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法律援助、金融理财以及家政、购物、餐饮、维修等服务,公平、高效、开放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部门配合成合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卫生部门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协调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治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二)服务内容广泛化。
1、服务对象社会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服务。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体现“独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的老年人基本原则。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他们开辟第二职业、贡献社会创造条件。也可依托社区服务工作站、老年活动室、居民学校,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
2、服务内容多样化。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 4 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同时,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够较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种养老服务需求,而且可以增加社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人才培训,建设一支有责任心、懂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应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普遍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还应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中吸纳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来,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利用注册社区志愿者协会这个平台,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和专业知识、技能、体能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和专业化助老服务,让夕阳无限好。
(三)提倡亲情人文关怀
1、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也可以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天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暖和。
2、为居家养老创造条件,提供政策援助。如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给予一定的休假;对爱老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在房屋建筑上设计提供适合“两代居”的住房,或两代相邻而居的住房,对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买房提供方便,并给予政策优惠等。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