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传统文化之七
文明城市测评汇报材料之七(Ⅲ-29)
依托中华历史文化原点 打造古都传统文化亮点
洛阳是一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和‚工业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年的建都史,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洛阳是道教、儒教、佛教和经学、玄学、理学的诞生地和重要传承地,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为进一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我们利用新闻媒体作为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大力弘扬,并形成长效机制;把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抓手,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把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平台,增强其爱国、爱民、爱家的意识。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2009年以来,洛阳市广泛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积极弘扬以河洛文化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是与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合作,拍摄制作了多部以古都
洛阳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2009年世界邮展期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联合制作了10集大型高清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央视一套《发现之旅》栏目组在洛阳摄制的专题片《消失的建筑——永宁寺》、广东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重走客家路》,对传播弘扬河洛文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010年,配合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摄制组拍摄制作了两集共90分钟的《狄仁杰传奇》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发现之旅》播出。配合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来洛阳摄制了12集大型历史民系类纪录片《大迁徙——客家播迁与回归》,在对客家民系及文化追根探源的同时,意在塑造河南作为中国传统思想发源地的重要性,并展示新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二是主动邀请主流媒体宣传洛阳大遗址保护情况。围绕2009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和《秦汉——罗马文明展》、《大遗址保护成果》、《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洛阳珍宝展》‚四大文明展‛,邀请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社、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河南日报》等20家省内外媒体莅监洛阳集中采访报道,共刊发新闻稿件3000余篇(条),网络链接新闻48800条。2009年10月11日,央视《发现之旅》栏目摄制组率先抵达洛阳,制作了60分钟的大遗址保护文化专题节目。新华网以《我国大遗址
摆脱‚蓬头垢面‛形象》等为题对高峰论坛进行了连续报道。中新社在11月2日的一篇报道中说,中国政府与意大利政府间第一个文物交流合作项目‚秦汉-罗马文明展‛在古都洛阳‚开宴‛,雄踞世界东西的‚秦汉‛和‚罗马‛首次牵手,实现了世界两大文明古国跨越时空的‚对话‛。三是借助网络媒体,在网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协调大河网‚焦点网谈‛栏目设置大遗址保护专访视频,通过《河南日报》以‚网聚观点‛刊登,实现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宣传。新浪网联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开展‚新24城记——探寻中国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活动,首站到洛阳,以‚古都重兴——再现盛世风华‛为主题,制作了4期视频访谈,刊发相关报道131篇,深度解读洛阳城市精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林接受了媒体联合采访。与央视国际网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推动洛阳成功入选央视网首批‚中国精彩城市‛。四是形成新闻媒体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制度。新闻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力优势,媒体传达的立场也拥有着相当强的导向作用。所以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为使媒体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制定了新闻媒体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以新视角、新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媒体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应多面向青少年,让他们成为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力军;节目制作人应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修养;节目应坚持将原
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展现给受众;深入、广泛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繁荣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让人们感受到文化是一脉相承、永不枯竭的精神和力量。
二、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围绕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一是精心组织召开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参加的专题协调会。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主题活动的通知》,并要求各县(市)区文明办、市直文明办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中秋团圆平安、重阳孝老爱亲等主题,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结合自身实际,不同层面地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引导广大青少年感受传统节日魅力。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主题,认真制定出各自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方案,并上报市文明办,由市文明办统一协调进行节日前的宣传、整治等工作,据统计,每年刊登、播出节日期间的活动开展情况30余篇(次),各重点网站发布相关信息20余条,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通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积极营造文明、进步、和谐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
建设再上新台阶。二是营造节日氛围,举办形式多样的节日主题活动。各种节日前夕,洛阳日报社、洛阳电视台、洛阳人民广播电台及重点网站对节日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做出具体方案和部署。在新闻媒介上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并及时宣传报道社会各界的节日活动情况。春节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我给祖国拜大年送祝福‛、‚网上祝福祖国‛有奖征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春节诗词佳句知多少‛、‚我为家里写春联‛、迎春书画展、趣味游艺、等走进‚春节‛系列活动。在周王城广场举办‚我们的节日幸福家园‛广场文化民俗大舞台展示会、‚‘动感洛阳喜迎新春’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在隋唐遗址植物园开展‚走近春节民俗‛系列活动,使广大市民在活动中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围绕清明节缅怀先祖、缅怀英贤、缅怀先烈的重点,搭建‚网上祭英烈‛的互动平台,开展‚清明节祭英烈网上征文活动‛,发动广大网民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开展网络访谈;在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大型群众性纪念活动,表达对先烈、先贤、先人的感恩和敬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端午节前,全市教育系统将端午节与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主题团队会,以演讲、征文、诗歌朗诵、书画大赛、歌咏比赛等形式,宣传爱国诗人屈原等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板报、广播、校园网等载体,以专栏、讲座、5
专题报道、专题片等方式,宣传传统节日习俗,普及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和谐社会。为进一步推动‚传唱优秀童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的深入开展,端午节前夕,洛阳市涧西区在辖区35所小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童谣传唱活动。通过童谣传唱,孩子们收获了快乐,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正直,学会了热爱生活。‚端午送粽香 欢乐进家庭‛爱心大接力活动给洛阳市特困家庭带来了欢乐和温暖,通过举办这次爱心大接力活动,进一步引导人们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传承节日民俗。我们还利用中秋佳节,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中秋诗歌朗诵会、举办传统手工艺展览;以中秋为主题,精心选择历代爱国主义名篇佳作,组织开展中华经典全民阅读活动;以‚寄托美好祝愿,祈福幸福安康‛为主题,组织开展祈福大典活动;以省十一运会召开为契机,广泛开展‚我以洛阳为荣‛为主题的节庆文体活动;以‚小小月饼寄深情‛为主题,开展家庭亲子互动活动;以‚欢乐祥和过中秋‛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扩大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全市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洛阳市文明办通过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不仅扩大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全市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更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节日期间,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市城管办组织环卫、园林等部门对城区卫生环境进行大整 6
治,各社区广泛发动居民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清理路面垃圾、清洗栏杆、清除小广告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同时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文明礼仪、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劝导等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社会公德和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共同创造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节日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根据省文明办关于在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的有关要求,洛阳市文明办及早部署、认真组织全市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孝老爱亲活动。开展了孝老爱亲先进事迹报告会;‚九九重阳送温暖、我为老人献爱心‛专题活动,慰问老干部、孤寡、高龄、空巢老人;广泛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讲座‛活动,为困难老人提供义诊和保健咨询志愿服务;举行了‚欢乐重阳‛舞蹈比赛、‚九九重阳节红歌会‛、茶话会、居民联欢会、敬老团拜会等活动;组织全市各校开展‚关心家中的老人‛、‚ 勿忘身边的老教师‛、‚社会老人也需要你的一份关爱‛等重阳节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全民读书活动,深化和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洛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市教育局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省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市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
诵读活动的意见》,意见明确了重点,强化了措施,取得了成效。一是注重课程建设,使经典诵读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从2008年开始,市教育局先后投资50多万元为30所试点学校购买了诗文诵读的光盘软件、教学CD、录音带等,并为校图书室充实了唐诗、宋词鉴赏词典、《诗经》、《论语》、《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等经典书籍,把经典诵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各学校充分利用操场、楼内外的墙壁、走廊的空间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到‚校园无闲处,处处皆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氛围。市直四小围绕创办‚诗香校园‛,大力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2008年,该校作为洛阳市唯一的一所小学,参加了中央二套‚倾国倾城‛大型电视主题晚会,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央视导演和现场观众的高度赞赏。二是丰富活动形式,积极调动师生诵读经典热情。市西工区教研室在组织本区12名老师参加吟诵学会主办的第二期全国吟诵骨干培训班的基础上,对全市600余名老师进行了古诗词吟诵专题培训。在各个学校开通红领巾广播站,开展路队诵读、游戏诵读和展示平台。每天课前、课间,课后,各个校园广播站都要按时播放中华经典诵读内容和古诗新唱歌曲,每天放学,整队诵读离开校园。提倡学生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诵读。为了更好地激发师生们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各个学校都搭建
了很多展示平台。坚持把经典诵读和时尚文化结合起来,注重利用读书日举办读书节,利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书画展、手抄报比赛等,举办大型文艺汇演、主题中队会,评选“诵读经典小标兵”等。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推动诵读活动的深入发展。西工区芳林路小学坚持以‚经典诵读‛为办学特色,举办赛诗游戏、诗句大接龙,考段晋级等评比活动。涧西区景华路小学把‚品经典文化,育书香少年‛确定为学校办学特色和努力方向。以举办‚中华古诗文擂台赛‛,校内‚每周一星‛推荐、表彰,‚每周两首诗‛诵读活动,‚读书大王‛评比表彰为形式,克服了诵读的枯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洛龙区双语小学通过举办‚读书节‛活动,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我的书签我设计‛、‚我是快乐小编辑‛、‚红领巾跳蚤书市‛等,让全校师生真正体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读经典‛悟人生的深层含义。洛阳市电视台将此活动以专题片的形式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三是着眼全民素质提升,使中华经典诵读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全民综合素养,我市正式启动了以“倡导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全民读书”活动。全市各单位把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学习型单位建设、提升干部职工素养、加强职工子女品德教育、深化文
明单位创建的重要载体,精心挑选学习书目,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按照分散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赏析、朗诵、背诵等形式,加强对经典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各学校、社区、家庭采取连动方式,带动广大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将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网络教育系统、文化墙、宣传栏、图书室等文化阵地的作用,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开展‚我们的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用传统文化唤起大家的民族情结,扩大诵读经典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参与面。通过开展‚读中华文化经典、做文明洛阳人‛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提升人文素养,规范文明行为。四是进行成果展示,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为推动全市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坚持结合洛阳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节目展演,先后有近70所学校、2000多名学生参加。在市里集中组织展示的基础上,洛龙区成功举办三届‚兴龙杯‛经典文化诵读大赛。西工区连续举行六届‚古诗文诵读展示‛活动。诵读篇目涉及《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和唐诗宋词、现当代中华经典诗文等,并配以音乐、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西工区有3所学校被全国少工委命名为‚全国爱国 10
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示范学校‛,1所学校被中国青基会命名为‚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全国优秀学校‛。
中华文化经典是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开阔思路,创新形式,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是抓好活动引领,推动工作开展。继续在全市组织好‚百所学校诵读、百名专家解读、百万学生践行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并于明年‚五四‛前在全市进行第三届未成年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成果展演。二是丰富活动载体,形成浓厚氛围。坚持‚人人参与、普及提高‛的原则,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促进经典诵读活动健康发展。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街头巷尾,规划设立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诵读活动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健全评价、督查机制。把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纳入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单位之中,作为评比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列入学校德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交流经验,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四是建立经典诵读活动长效机制。文化经典诵读贵在坚持、重在积累。我们将积极探索,建立
诵读活动的长效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诵读计划,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和倡导师生同诵,经典共读。并广泛开展‚经典诵读进家庭、进社区‛活动,让家长在参与和体验中指导、督促未成年人诵读经典。同时,不定期组织开展调研观摩和研讨活动,总结先进经验,推广优秀成果。
第二篇: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中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高考·高校新华网2014-05-06 13:36
我要分享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根据指导纲要要求,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也要相应建立。
据悉,这份指导纲要自去年6月开始起草,经过了调研、讨论、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等多个环节。返回腾讯网首页>>
相关搜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视频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大全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诗歌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第三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临朐县龙泉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汇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内涵方面讲,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事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临朐县龙泉小学自2008年开始进行书香校园建设,制定了“读经典书籍,做博雅少年”的书香育人方略,提出了“书香育人,铸就理想幸福学校”的发展愿景,着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从书香校园到今天的书香教育,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方面已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
一、建设书香特色学校,氤氲传统文化
龙泉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团结协作的锐意改革精神,一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根基。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示范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市主题学习优秀示范校、市第二批活动育人课程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根基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一)营造书香氛围。书香校园建设从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开始。在校园的四周,展示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让“文苑飘香”浸润心灵。在大厅,校园北墙展示名篇名著、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经典简介、毛泽东诗词及各个年级的必读必背篇目等,让“墙壁经典”彰显无穷魅力,让学校处处充满传统文化教育。
(二)创新图书管理使用模式。为方便师生阅读,提高图书利用率,2010年学校经过充分论证,本着宁“少”勿“烂”的原则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建立起开放式图书超市,让图书从图书室“走”出来,“活”起来。2013年5月全县中小学图书报刊使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随后又在市、县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培训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三)开展书香活动,奠基幸福人生。每年举办读书节(今年已是第八届),让学生尽享读书快乐。历时两个月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有:亲子共读大赛、美文诵读演讲诵读展示、我讲主题故事比赛、读书漂流等。每学期举行大型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人人上台,学生们放声吟诵,尽展班级魅力。最后进行集中展演,老师家长和学生同台展示,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让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启动经典诵读工程,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展示国学经典诵读风采的舞台,学校和各班级不定期组织诵读展示活动。在师生们高涨的诵读热情的感染下,一些家长也自觉地加入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队伍中来,有的还与孩子展开了诵读竞赛,同时促进了“亲子共成长工程”的深入实施。在饶有兴趣的诵读中,提高了师生们的国学素养,打亮了师生们做人的底色。这项活动开出成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荣誉称号,《百年古韵》获市经典诵读二等奖,《木兰辞》获市经典诵读三等奖。
(四)开发书香课程
制定年级递进的阅读目标。从文学、科学、人文三方面制定各年级的总阅读目标和学期阅读目标,让老师明确阅读目标。
在年级段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阅读内容配档。除县教研室提供的必背古诗词和市教科院推荐的三十本必读书籍外,根据年级特点,共同商定需增加的必背必读古诗篇目和数量,作为各年级保底的阅读数量。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入自己的特色。如低年级人文类。在基础书目《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上,以诵读童谣、儿歌作为阅读的开始,根据节令的变迁及从《晨诵读本》上搜集一些适合孩子诵读的童谣或者儿歌。此外,还注意学科间渗透整合,尝试各学科的大阅读。通过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
根据前期的书香课堂经验,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课堂整合,将教师辅导下的有向阅读教学大体分为三类:阅读前期的推荐导读课、阅读中期的阅读推进课、阅读后期的交流展示课。从推荐课开始,到中期的故事会,再到最后的表演课,课型环环相扣,学习过程得以完整体现,学生在读经典中学会了做真事,做真人,并让孩子通过读一本书而爱上一类书。
4.运用发展性评价
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读了哪些书,怎么读的,读了多久,班级共读还是自读,读后有哪些收获或感想,还想读哪些书,自我评价、老师或同伴寄语等。
加强督导评估和量化考评,将督导评估结果、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成果作为绩效考核和评优树先的条件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开展阅读水平专项检测,并将考评、检测结果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整体考评。
至此,我们学校已是书香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浓厚。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显著提高,一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10万字以上,六年级保底阅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并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成绩突出。
二、大力实施书香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从2012年开始,我们着力打造书香课堂,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连接,从书香校园逐渐过渡到书香教育。
在语文课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为学生阅读提供指导方法和时间保障。书香课堂设计了读物推荐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迁移课等,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来。这几种课型,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流程。每学期教师按照推荐书目,选择需要阅读的书籍,再按照以上课型与学生层层展开阅读,并在年级之间相互共享。每个年级段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指导时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是阅读的目的。可选择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多的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等,高年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选择班级读书会、读写迁移课、阅读汇报课等。
通过读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不断提高,书香课堂的开展,让老师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天地。这期间,老师们的课堂可谓百花齐放,有绘本课、儿歌诵读课、科普阅读课、经典诗词诵读课等。如儿童诗诵读课程,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或吟或诵或唱或舞金子美玲的儿童诗,学生脸上写满阳光。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慢慢受到感染,学生开始有了写诗的热情。他们建立了丑小鸭班级博客,用诗人的眼光观观察生活,用诗人的胸怀感受生活,他们的笔下开始流淌诗意。
2014年3月,在我校举办了全县书香研讨会。甘肃、广西、青岛、临沂等地教师代表到我校参观书香教育,研讨书香课堂,多次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主题学习实验校及教师论坛上介绍书香教育开展情况。先后承办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会、全国中小学生态语文研修会议分会场和潍坊市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区域推进现场观摩研讨会议的分会场,做了书香教育工作汇报和经验成果介绍。《潍坊教育》《潍坊日报》《大众日报》等相继对我校书香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书香教育的经验做法两次获县政府成果奖。
无论是“书香校园”“书香课程”还是“书香教育”,其核心都是为了让学生“快乐读书,幸福成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形象化、活动化和常态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真正让师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幸福快乐成长。
三、依托传统节日文化,挖掘育人资源
(一)进行育人课程开发。按照传统节日的时间点编排,把春节、仲秋节等传统节日,从节日来历、风俗、礼仪、传说、故事、诗词、名作及活动方案设计等几部分系统整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编写活动育人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地方特色,在每个节日的后面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比如:“走进端午”主题活动设计。教师围绕 “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通过屈原的故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新德育途径,丰富活动形式。除在语文、思品、艺术等学科中渗透传统节日教育外,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传统节日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节日氛围,达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如中秋节期间,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通过开展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晨读、班会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诵读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大力宣传展“中秋节”的由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传统节日教育,在主题实践活动中逐步加以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了解,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增强,育人效果显著。
活动育人课程《传统节日文化探究》获县一等奖。《走进春节》在潍坊市“互联网百度搜索”教案评选中获二等奖。
第四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文化
一.比赛时间:2011年12月20日 20:00 二.地点:体育馆二楼
三.主办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四.承办方:院广 五.活动背景: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文化的风骨,校园精神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北大始终坚持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文化传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总特征,所形成的氛围是令人神往的!清华大学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所形成的校园校风是令人钦佩的。牛津,哈佛,剑桥也都以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而著称于世。中外各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正德强技,爱国荣校”为校训,以“勤俭勤奋,至善至朴”为校风,校园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环境优美流畅,形成了一所生态型、园林式的美丽校园,它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能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潮流,很快的接受新兴事物,然而,中国的传统古文化亦不应丢弃,当代大学生应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到古今结合,让人们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真正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六.活动目的:
1.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突显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特色,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念与目标追求。
2.让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拉近学校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增加大家对校园的热爱。
3.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比较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4.秉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优秀文化。
七.活动意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院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重在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感受传统文化对文明生态校园的建设作用。八.活动安排:
12月15日通知参加决赛的比赛人员(由传媒部负责)12月16日联系评委老师。(由办公室负责)12月17日张贴宣传海报(由宣传部负责)
12月20日5:45体育馆二楼,院广全体成员集合,布置会场。12月20日8:00活动开始
由XX主持,XX计分,XX计算平均分。活动结束后打扫会场 九.注意事项:
1.评委老师2-5名,学生评委3名。邀请时注意礼貌问题。2.布置会场注意安全。3.评分规则:
⑴仪表、礼貌、语速、感情、普通话、演讲稿内容......多方面评比。⑵总分100分,由每位评委斟酌给分,计算最后得分。4.名次及奖励:
第一名1位;第二名2位;第三名3位。颁发获奖证书,通报表扬。
第五篇:优秀传统文化
学优秀传统文化,争做品德合格的表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认真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1)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积淀而成,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追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道德规范有其内在契合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3)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主要是源于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进程,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认真学习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以外,我们还要学会处理好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文化的复兴推动民族复兴,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及价值实现问题做出了深刻阐述,为我国更好地制定关于传统文化的战略、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