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讨论稿8.17))
塔里木大学“十二五”学科(专业)
建设规划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竞争力。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科(专业)发展的依据,是专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为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并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在严谨论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特制定学校“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五年的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现状与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过“十一五”时期建设,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明确的发展定位
1、学科(专业)体系与布局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通过调整、重组、增设和构建等方式不断整合,学校由农业类院校建设成为一所多科性综合大学。本科专业总数由2005年的25个发展到现在的38个,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遴选出17个重点建设学科,使我校学科(专业)涵盖了农、理、工、文、管、法、经等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农为优势,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布局。
2、学位点建设初见成效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学校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业水土工程、蔬菜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4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点授权,使学校硕士点达到6个,分属农、工、理三个学科门类;建成产学研研
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117人,毕业研究生人数达到75人。
3、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通过多次调整以及教育资源整合,基本上构建了传统优势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三个层次专业体系与布局,并形成了以园艺、农学、农机、水建和农经为优势特色的主体专业。
4、学科(专业)发展定位
学校按照“传统学科创优势,新兴学科创特色,分层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完善学科结构及建设布局,把学科建设逐步引向深入。按照“以提升重点学科和硕士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巩固主体专业建设(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以加强应用技术型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加快高新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促进新兴交叉专业建设为生长点”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学科学术梯队初步形成,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现有教师6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41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3人;留学回国人员20人;省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校级重点建设(扶持)学科、学术带头人(负责人)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12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33人。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省级以上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90多项,其中200多项省部级课题,973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5项,共获得科技成果42项,发表学术论文32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0余部。
(三)学科(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十一五以来,学校以各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现有资源,加大学科平台的经费投入,注重教学及科研整体功能建设。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与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
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通过“迎评促建”工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了“省部共建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兵团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此外还建设了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疆南疆区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塔里木陆地油气资源勘探研究院、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西域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现代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南疆畜禽疾病诊断中心、园艺研究所等一批校级重点研究实验室和中心,同时还建设了69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和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任务的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形成了校、院两级实验室体系格局,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充分的支撑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还处于初步整合和自发式生成阶段,还没有形成竞争式的良好发展局面,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在科学研究方面,仍缺少高层次的项目和课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的科研奖项;在队伍方面,缺乏整体优势,学术梯队不够健全,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拔尖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在学科(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骨干有待进一步培养;在研究方向方面,学科研究方向分散,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少;在条件方面,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充实;在作用方面,缺乏对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在办学层次和目标方面,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尚未取得突破;学科(专业)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学科(专业)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优势特色学科与主体专业不相匹配;学科(专业)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学科(专业)体系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业不能很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还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造,缺乏学科(专业)整体基础性结构的支撑体系;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带动力的示范学科(专业);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太适应,学校还没有形成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密切的、特别是在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相对应的有突出影响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教育资源配置过于分散,重复建设、学科壁垒严重,不利于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人才
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相统一,坚持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相统一。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努力培植与自治区和兵团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新兴学科(专业)。优化布局,强化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专业框架。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开拓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将我校建设成为新疆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等院校的奋斗目标。
四、基本原则
1、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要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强化学科(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快速适应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
2、主动适应原则。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以内涵建设为主。学科(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工业建设一线,加强相关、相近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在已有优势学科和专业的大类内积极稳妥发展新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的相互支撑,不断拓展学科(专业)服务领域。
3、优势特色原则。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学校的定位,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主线,积极体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打造学校的品牌学科(专业)。
4、质量效益原则。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科学设置新专业,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质量为核心,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5、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增强学科(专业)发展后劲,做到与师
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与科研发展相结合,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整体布局;以传统、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培育优势学科(专业),进一步形成学校教育核心竞争力;以拓展服务领域为学科(专业)增长点,在学科(专业)平台的基础上,灵活设置学科(专业)方向,稳妥设置新学科(专业),进一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各学科门类均衡发展,优势专业特色鲜明。努力构建资源配置合理、学科优势集中、专业特色鲜明、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相适应、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设置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学科
坚持内涵发展,紧密结合兵团和自治区经济建设以及区域发展的重大科技、经济和社会问题,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遵循科学规律,长期攻关,力争取得若干重大突破,产生一批显示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标志性成果,形成在若干个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特色学科;科学谋划,采取各种措施,培育新兴学科。
到2015年,形成以农为优势,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重点学科体系,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10∼12个,3∼5个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3个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3∼5人,培养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10人;一级硕士学位点达到10个,力争获得博士点授权,专业硕士学位点达到5∼6个,各类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500人;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5个,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建成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8∼10个;新建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并完成所依托学院的建设。
2、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在巩固发展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再建设一批成本
低、见效快的新专业,使专业整体布局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面向农业一线的优势专业建设,拓宽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信息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扶持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改革和调整传统老专业,积极培植新专业生长点;适度保持具有优势、社会急需的专科专业,增强办学活力;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到2015年,使本科专业由现在的38个发展到50个左右,大部分专业均具有年招生40-120人的能力,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在园艺、农学、生物技3个国家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再建成1∼2个国家特色专业,3∼5省级特色专业,8∼10个校级特色优势专业。以此带动学校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课程建设,创建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影响专业质量的基本要素。“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课程建设要以整体达标、打造精品课为主要工作目标,把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积极深化课程综合性教学改革,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形成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结构体系,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以此带动题库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工作。学校在继续校级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到2015年,达到国家级精品课1∼2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精品课6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00门。对各级精品课以及重点建设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课程评估、检查、评比等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确保各层次课程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科梯队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决定着学校办学质量。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团队(包括课程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快教师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坚持用事业吸引人,用真情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待遇稳定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引进
优秀的人,培养未来的人。把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组建跨学院的多学科集成团队和群体,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团队的人才组织新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科(专业)的有效归属。鼓励和支持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的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又好又快成长、建功立业。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扶持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支持和激励他们尽快在国内外学术界脱颖而出;,着力打造以教学名师引领的高水平专业团队、课程团队。
到2015年,建成一支规模在1000人左右的教师队伍,其中,培养和引进10∼15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学科带头人,20名在疆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后备带头人,100人学科中青年骨干,校级教学名师10人左右,省级教学名师5人左右,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从目前的 %提高到 %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现在的 %提高到 %以上,教授总数达到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0人,副教授 人。着力打造出水平较高的教学与学术团队,形成一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环境。“十二五”期间,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中努力取得突破和成果。为此,要在实验实践方面,努力创建适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的教学环境,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全面改造和充实基础实验室,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内部管理机制,全面开放实验室,继续加强对基础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 等 个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好8∼10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力争建设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巩固和扩展校外产学研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一五”期间,使校内和校外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达到100个以上,每个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达到3∼5个。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开展面向学生开放的示范性实验项目建设,推动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学科竞赛活动,推进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考核制度的实施,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为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学科(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学科建设分层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机制,实行学校、学院和学科点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学校、学院和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所负的责任及权益。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全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规划和监督。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各教学单位要制订具体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各学科(专业)建设要制订可行的建设实施计划,要求目标明确,措施得当,可操作性强,便于检查。(专业)建设负责人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负责人的作用,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既定目标。最终形成全校统一的学科(专业)建设指挥、管理和实施体系。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科(专业)建设要按“项目”进行管理,使之进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淘汰运行机制,改变身份(岗位)终身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学院、学科三级学科组织的作用。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的培养体系和严密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加强“成本”意识,提高效益与效率,强化秩序和规范。构建不同层次的学科组织,发展学科组织文化,培育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文化精神。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建立专业发展预警机制。全面开展学科(专业)评估工作,通过市场需求分析和办学质量论证,建立学科(专业)发展预警机制,指导学科(专业)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积极准备参加教育部学科(专业)评估和有关认证工作。
(三)加强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缩减课内总学时,加强基础和前沿,增加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研究生坚持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培养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和课程建设计划,课程建设要做到计划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对于已确定的精品课、重点建设课进行动态管理;在重点抓好公共基础课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一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建设,全力打造部分具备实力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使其达到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水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学分制发展要求的课型,鼓励教师开设专业选修课及全校性的公选课。积极开发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有条件的课程开设校园网络课程。加强题库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考试内容的更新与调整,不断探索考核方式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要建立科学的、规范的教材管理和审定体系,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教材立项、教材评审的建设机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建设与管理、供应体系。
(四)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1、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立项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2、认真抓好国家、省(部)级各类纵向课题及各类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确保立项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继续做好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组织工作,争取在获奖数量与等级上有新的提高。
3、加速推进与地方有关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形成以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争取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共建学科基地平台。
4、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如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学校学科建设。通过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五)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设施和基地的建设
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
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题目。按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与要求,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15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15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以基地为载体,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实验(中心)室和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加大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紧密结合九大学科群建设,重点建设若干个开放式实验(中心)室。同时,为了支撑历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建设,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的建设力度。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各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及时到位并逐年有所提高。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并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专项费用。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组织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学科(专业)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建设,进一步优化经费投资渠道,加大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水平,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全校上下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纵向行政畅通,横向学术活动活跃”的学科(专业)建设良好局面,努力把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1.1.1.5.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执行情况总结
5.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执行情况总结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我们认真回顾并总结发展规划所列举的各项工作,其实施完成情况如下:
一、初步完成了学科定位及学生的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和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继续走出去、请进来,与兄弟院校、相关企业进一步论证探讨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为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达到的水平进行科学地定位,以期培养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既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能在医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制定并完善了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充实教学内容,论证完善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学科建设
依照教育部专业设置“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的原则,我院已完成了制药工程教学计划的编制,并通过大量的调研、座谈、走访,逐步完善,以期制定出较为科学、符合培养目标需要的专业教学计划。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考察借鉴。为了达到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目标,我院先后去郑州大学和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成熟的相关院校进行考察,从中取得教学、教研的经验。
2.调研论证。我系通过去华兰生物、拓新制药、佐今明等制药企业的调研,研究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并制定出一个适应于不同培养对象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既有基础理论又突出实用性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计划。
3.建成了校外实训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我院在校党委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华兰生物、佐今明及拓新制药企业里建成了实训基地,为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科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我院采取了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如下:
1.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要求40岁以下教师均应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
2.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校提供了包括课程进修,访问学者,科研访学等多种形式的进修学习机会,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外出学习。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到基层企业挂职锻炼,要求工科教师必须去企业锻炼,目前我院已有多名教师利用暑假去企业学习。
4.以老带新,实行导师制。为了使青年教师的尽快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我们为新进的青年教师指定了导师,下达了读书、听课、备课、开设专题讲座等具体任务,以老带新,促使他们尽快熟悉专业,尽早进入角色。
在对照规划检查执行情况的同时,也应看到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学历的教师还没有完成计划;二是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三是多数教师没有在制药企业里的实践经验,尽管短时间的参与企业生产。但是,还不够深入。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打造一批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备扎实的制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第三篇:十二五建设规划
寿县小甸中心学校“十二五”期间
校园建设规划
一、义务教育段建设规划
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不低于7㎡,810人,总建筑面积为4860㎡,其中教室2050㎡,办公用房,教辅用房,生活用房,其他用房。小学宿舍建筑面积按生均4㎡计算,200人,合计800㎡。科学实验室或探究室(包括实验员室、准备室、仪器室、药品室等,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1.58㎡,810人,计1280㎡。
1、综合办公楼:⑴办公用房。语文办公室56㎡、数学办公室56㎡、艺体办公室56㎡、常识办公室56㎡,教导处56㎡、总务处56㎡、校长室28㎡、副校长室28㎡、党员活动室56㎡、留守儿童之家56㎡、会议室84㎡。合计588㎡。⑵教辅用房。图书室112㎡、阅览室84㎡、实验仪器室168㎡、电脑室168㎡、多媒体教室140㎡、语音室112㎡、音乐室84㎡、美术室84㎡、体育室84㎡、综合实践活动室84㎡、电子音像室84㎡、广播室28㎡、少先队活动室56㎡、卫生室56㎡,合计1344㎡。
2、学生公寓:⑴依据。学校现有留守儿童为320人,其中外学区在本校就读的为260人;⑵建设内容。在“十二五规划”中,拟建设两栋学生公寓,男生宿舍14间,392㎡,女生宿舍14间,392㎡,另加卫生间、管理员室、楼梯280㎡,总面积为1064㎡,可容纳224人住宿。
3、师生食堂、餐厅:学生餐厅112㎡,教师餐厅56㎡,食堂84㎡,储备间56㎡,其他用房90㎡,合计398平方米。
4、教师周转房:按15名教师计算,每间40㎡计算,计600㎡。
5、厕所:新建师生厕所两座,学生厕所200㎡,教师厕所80㎡。
6、塑胶跑道:面积为4000㎡,每平方米300元,合计120万元。
二、幼儿园建设规划
建设六个班幼儿园,教学用房336㎡,活动用房336㎡,教师用房112㎡,保管室56㎡,其他用房56㎡,总面积为952㎡
小甸中心校
2010年7月16日
第四篇:文化站十二五规划建设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一○年四月
—1—
《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2010—2015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对今后五年文化建设做出部署和安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专项规划。
(1)“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基层文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加强。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四项基本建设和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为切入点,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点初步形成。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一批农村文化户迅速成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见雏形。镇投入近300万元,建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文体综合楼投入使用,建成具有文化气氛的村级文化活动室26家。
——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文化市场活跃有序。坚持一手抓繁
—2— 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制定文化市场发展纲要,推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市场正常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坚持以繁荣为中心,发展为主题,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五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是:
——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确立正确的创作导向和工作导向。
——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始终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把创造当代新文化作为追求的目标。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十二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既凸显了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也为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
—3— 展,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览国际国内形势,文化建设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总体部署,密切结合文化发展的实际,理清“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思路,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突出文化建设的重点,规划文化事业发展的蓝图,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把各项文化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一、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4)指导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
—4— 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贯彻重在建设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始终把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实施文化创新、人才兴文、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和观念的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着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5)“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目标。到2015,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镇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
—5— 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新局面。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质量显著改善。到2015年建成公共文化服务机构1个,村(社)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
——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一批具有区域性影响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5%以上,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
——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比较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基本形成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建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6)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镇文体综合楼为骨干,以社区和村委会文化活动室为基础,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
——在巩固镇文体综合楼建设的基础上,基本实现村(社)有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并继续鼓励有条件的村小组建设村文化活动室。
—6—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完成镇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
——建立镇文化室、图书室、科技室、青少年活动场所、学校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新机制,推动机关、学校等内部文化设施对外开放。
(7)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健全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完成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建立健全文化站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8)切实维护低收入人群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向群众免费开放的制度,积极开展送演出、送电影到农村等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9)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7— 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鼓励和扶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农村题材文艺精品。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供给农村文化户为农民群众演出。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村和创建文明村等相关评价体系。
(10)提高公民文化艺术素养。广泛开展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支持群众文化创作,发挥文化站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站工人员深入农村指导排练,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1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镇、强村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娱乐方式,鼓励连锁娱乐团体的发展,推动
—8— 文化娱乐的建设。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12)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文化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13)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通过规则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14)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完成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健全文物数据库动态管理。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
(15)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统计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
五、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交流质量和水平(16)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文化传播工程,充分利用、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对外传播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外地优秀文化成果,提
—9— 升镇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
——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乡镇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深化与周边乡镇、县、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与其他市、县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水平。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细水长流”的工作方针,着力组织好庆祝春节等节日的活动,使镇成为全县的文化活动中心。
六、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17)完善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公益文化事业多渠道投入的体制。完成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各项任务。
七、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18)巩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镇文化站的工作岗位规范,采取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机制,提高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40)建立健全文化法制机构和队伍。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的作用。不断增强文化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文化纠纷处理和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服务。
八、保障措施
(43)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文化站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
—10— 了未来五年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文化发展、审核文化领域重大工程建设、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文化站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
(44)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文化站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做好规划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文化建设的氛围,动员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到落实规划的行动中来。文化站要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规划精神,结合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把实施规划的要求纳入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高规划实施水平。文化站要团结全体文化工作者,以实施规划为契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11—
第五篇:久长镇“十二五”建设规划
久长镇“十二五”建设规划
(初稿)(2011-2015)
修文县久长镇人民政府 二○一○年九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一、现有基础条件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把久长建设成综合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中心小镇(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强做大特优产业
(二)以四大工业板块为基础,利用火车站、集镇优势,打造工业重镇
(三)以气候资源优势为基础,重点打造‚四大园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把久长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小镇
(一)创新完善城镇总体布局
(二)加快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三、把久长建设成为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和谐小镇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实现既定目标的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一、推进全方位开放
二、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三、搞好就业与社会保障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十二五‛期间是久长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全镇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战略的攻坚时期。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为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农业稳定、工业强镇、三产活镇‛战略思想的实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一、现有基础条件
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久长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发展的成就和全镇上下快速发展的步伐,为久长未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规模型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全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亦不断增强。从基础设施看,道路建成区域面积日益扩大,乡村道路和对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新久长总体规划的制定,为久长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行业间竞争进一步加剧;针对国内而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在产业政策、经济规则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将更加健全。久长要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就必须利用现有优势,突破制约因素,加快发展。
(一)有利条件
1、区位交通优势。久长地处黔中腹地,贵阳市西北,修文县城 以东,位于修文、开阳、息烽三县交界,距县城17公里,省城45公里,金阳新区30公里,贵(阳)遵(义)、贵(阳)铜(仁)高等级公路、210国道、305省道、川黔铁路和即将建设的久(长)永(温)铁路、黔渝快速铁路横穿镇区而过,素有‚黔中咽喉‛、‚黔中旱码头‛的美誉。辖区内有高坝火车站、久长火车站和即将建成的芦山火车站三个站台。
2、产业基础优势。
一产上,通过引进一产企业8家(主要有曾艳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山湾湾生态蛋鸡养殖场、好1多奶牛养殖基地等)加强果蔬种植及养殖力度。经过多年发展,蔬菜种植方面全镇已建成蔬菜基地6个,种植面积每年达4.2万亩(其中辣椒种植3480亩、白菜500亩、大葱6420亩、西红柿450亩、青菜1200亩、连花白5250亩、莲藕1020亩,反季节蔬菜面积达2万余亩),久长镇已经成为贵阳市民‚菜篮子‛的重要供应点,曾艳蔬菜基地成为了五里冲蔬菜批发市场菜价的风向标,兴隆、清江等村的莲花白还远销重庆、两广等地。果树方面全镇果树种植面积达10500亩,其中2010年新增果树种植1510亩,另有500亩苗圃示范基地。果树品种多样,有优质李、酥李、晚熟李、葡萄、猕猴桃等,成熟季节各不相同,形成了‚全年有花赏、四季有果吃‛的特点。特色养殖方面建成了养殖场、养殖小区共18个,养殖品种有蛋鸡、香鸡、绿壳蛋鸡、肉鸡、兔、鸽子、奶牛、香猪、能繁母猪、生猪等,全年肉类总产量5200吨,禽蛋产量900吨,水产品产量170吨,牛奶产量2500吨。山岔村、山弯弯的绿壳蛋鸡在贵阳市已经小有名气,供不应求。花卉苗木全镇已达4000多亩,其中顺兴苑园艺场突破1500亩,国兰公园兰花大棚已建设完毕,进棚1万多株兰花,驴坊一带鲜切花、木本花基地正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通过企业带动该产业的发展。茶叶方面 茶山村的万亩茶园已完成园区道路建设、土地整理等相关工作,即将开始种植。
二产上,目前久长镇有不同规模工业企业19家,此外,引进贵阳市区‚退二进三‛冶炼铸造项目;做好清洁能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启动道路建设,引进食品加工、清洁能源。镇内几个龙头企业的运行情况良好且带动作用明显,金久公司已建成投产,年产200万吨,其二期工程正在规划中,除了农民在该公司的务工收入,金久公司还投资600多万元给金桥村当地48户搬迁户集中建设新居平整场地,现已建成风格统一的金桥新农村,而且正常投产后每天增加的500辆车辆给当地带来的商机是不可估量的。华宏公司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
三产上,着重发展四大旅游园区,知青文化生态旅游园,永兴村2009年5月举办了‚砂锅寨‘春晖家园’揭牌暨贵州省青少年夏令营基地授牌仪式‛,团省委授牌该村为‚贵州省青少年夏令营基地‛,借助叶辛老师的品牌和知青文化效应,该村推出砂锅宴农家乐,游人纷至沓来。目前全镇开办农家乐7家,年接待游客8千到1万人次,实现收入30万元。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园,在珍珠岛、国兰公司等旅游龙头企业项目的推动下,周边村庄的生态农庄的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园,已经济南大学的师生规划设计,并进入区域建设实施阶段,石安小学开设了芦笙课,将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下堡村获得中国斗牛舞传承基地的称号,该村组建了演出队伍经常在外交流演出并获极大赞誉。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园,上寨村于2008年5月举办了‚修文县百村农民篮球赛启动仪式暨乡村旅舍授牌仪式‛,陈丽等三家‚农家乐‛被贵阳市旅游局分别授牌为‚三花级‛、‚两花级‛乡村旅舍,此后,上寨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赏李花、吃李子、观夫妻树、喝龙泉水,乡村旅游日渐红火;该区域 苏格兰牧场度假村一期项目已于2009年10月1日试营运,目前已有滑草、高尔夫练习、骑马等项目,二期计划发展到5000亩,建设民族体育公园。城镇中心地带结合贵遵公路沿线房屋景观整治已经按照黔北风格改造房屋190户,带动全镇改造共450户。‚五星同辉‛轮廓初现。
3、基础设施优势。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以镇村路网、给排水、绿化、亮化、电力为重点的乡村基础设施正在得到逐步的完善。完成公路建设150 km,已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3500人/400头,建成清水、石安、永兴、驴坊、上寨五个市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完成永兴、杨柳、清江、白窑、兴隆等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完成全镇22个村农村输电线路及村村通通讯设施建设。
4、政策支撑优势。久长镇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的关注,配合国家各项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的优势,只要我们用足用好政策,就能将久长的产业基础、民间资本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1、综合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与同等地区相比虽有优势,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产业结构调整还需进一步加强,虽有特优产业,但发展力度不足,产品数量不高,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3、营造投资环境力度不够。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4、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意识明显,城镇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镇民素质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按照‚农业稳定、经济强镇、三产活镇‛的重大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富民强镇,以商贸繁荣兴镇,创建文明城镇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整体推进现代化城镇建设的战略部署,实施谋划好大久长战略。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统揽,以‚五星计划‛为发展战略,以‚四个工业园区‛为发展构想,以建设竞争力强的中心城镇、功能完善的生态城镇为着力点,实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努力把久长打造成贵阳市周边最理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争取把久长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实力较强,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的现代化小城镇。
二、总体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建设、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镇容镇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具体目标
到2015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2万余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2.5亿元、9亿元、0.5亿元左右。以上目标是未来久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本着要倾力而为,能快则快的原则,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加快发展。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 城镇经济,按照‚五星计划‛(以镇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建设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四个生态园区新农村建设)部署,加快实施‚四轮驱动‛战略(一二三产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协调推进、一产上实施五大产业促增收、二产上实施四大板块强工业、三产上实施四大园区兴旅游)。着力发展‚四个工业园区‛,全面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
一、把久长建设成综合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中心小镇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强做大特优产业
针对久长的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为着力点,以‚一产促三产、三产带一产‛为思路,稳定发展传统农业,以特、优产业分区域发展现代农业,即在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园和知青文化生态旅游园所辖的11村内,利用万亩果树宽植的有利条件连片种植葡萄5000亩,扩大当地莲花白、青菜、辣椒、白菜等优势无公害蔬菜的种植面积达16000亩。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域内,种植核桃5000亩、茶叶2000亩。在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园和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园内连片种植莲藕2000亩。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园和知青文化生态旅游园内扩大特色养殖规模,发展香猪养殖1000头,香鸡养殖10000羽,绿壳蛋鸡养殖50000羽。
(二)以四大工业板块为基础,利用火车站、集镇优势,打造工业重镇
利用金久公司投产的契机,力争完成二期工程的投入,逐步形成大规模的建材产业。利用二官坝土地的自然优势,发展汽车等机动车辆的轮胎、轮毂等铝及铝产品加工产业。利用新民的地理环境,发展钢、铁等冶炼产业。利用白窑的天然条件,引进食品加工,发展清洁能源产品加工。利用久长火车站、高坝火车站和在建的芦山火车站,在久长火车站拟建矿产品交易市场、天然气交易市场、燃 油交易市场。在高坝火车站拟建钢材交易市场、矿产品交易市场。在芦山火车站拟建矿产品交易市场。利用久长镇的交通环境优势,拟建占地500亩的全省最大果蔬配送中心。以此增强全镇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久长镇城乡一体化建设,从而逐步打造‚工业重镇‛‚经济强镇‛。
(三)以气候资源优势为基础,重点打造‚四大园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紧紧抓住贵州省乡村旅游年和贵阳市‚爽爽的贵阳‛避暑季的有利时机,把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把久长打造成贵阳周边最理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以气候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一湖(珍珠岛渡假中心)、两寨(上寨、砂锅寨)、三风情(下堡苗族斗牛舞风情、苏格兰牧场异域风情、永兴高山蒙古风情)‛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及旅游元素相关的其他开发项目。
充分发挥民族、历史、民俗、自然等特色资源的最大效益,且不断地创造资源,推陈出新,谋求可持续发展。以‚多彩贵州,幸福久长‛为总的旅游形象定位,‚以‚爽爽的贵阳,最爽在久长‛为宣传推介广告。在景点景区建设上抓重点,在宏观上规划先行,以规划为依据进行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建设上,不搞遍地开花,不盲目地搞感性旅游投入,而是找准龙头,坚持循序渐进。如以苏格兰牧场为龙头,带动周边清江、兴隆、上寨搞生态经济,依托已初具规模的蔬菜、果树基地搞生态游,乡村休闲体验游。因地制宜,合理建设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苏格兰牧场星级酒店建设和丫叉田特色餐饮街的改造、立面整治等,进一步规范宾馆、商店等服务场所的管理,确定定点饭店、特色农产品商店等服务场所。结合各个景点特色,通过举办知青文化节、知青文学论坛、苏格兰消夏草地音乐会等盛会,并积极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帮助挖掘久长旅 游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扩大对外的宣传力度。初步规划‚五韵凝香,幸福久长‛四条旅游线路:一是康体休闲一日游(久长→上寨体育示范村→清江村观古驿道赏荷花→苏格兰牧场);二是观光休闲一日游(久长→国兰公园→山岔村→珍珠岛);三是知青〃春晖文化体验一日游(久长→芦山→砂锅寨);四是民族风情一日游(久长→茶山→下堡)。让‚爽爽的贵阳,最爽在久长‛天下皆知。
二、把久长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小镇
(一)创新完善城镇总体布局
全面制定完成新久长城镇总体规划,加快制定核心区控制性详规,突出生态理念,人本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按照久长镇总体规划目标,本着工业进区、商贸进市、农民进城的原则,逐步把久长建成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晰、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小镇。
(二)加快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管理到位、环境优美、适合人居、有利发展的工作思路,本着以市场运作为先导,以多元投入为支撑,以经营城市为手段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加快城镇基础性建设与管理,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1、基础配套工程
进行‚农家书屋‛的电子信息化建设,使农家书屋配套电脑、网络等硬件设施,并做好农家书屋管理员、远教管理员的培训、管理。使全镇‚户户通‛用户达到2000户以上,并加强有关设备的后期维护,到‚十二五‛末,有限电视入户率达到40%。完成机耕道50公里、生产便道100公里、窜户路80公里、窜寨路50公里、小水池500个,争取立项完成清江、下堡、栋青、白窑、上寨、上堡、石榴等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完善305省道两旁可视范围农户 房屋立面整治500户。拟建镇域中心小城镇规范化建设,改造供排水系统工程、道路衔接工程、城镇绿化工程、照明工程、供电工程,完善公共场所的附属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依法治镇
制定完成新的城镇居民守则和具体管理办法,提高居民法制意识、文明意识、城市意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着力打造良好形象。
三、把久长建设成为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和谐小镇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协调进步。
(一)维护社会稳定,凝聚发展合力,构筑和谐社会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严打‛、‚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方针,加强同村、群众的联系,根据实际采取不同方式,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行定期汇总工作机制,及时消除隐患。本着决策要民主,办事要公正,程序要合法,结果要公开的原则,按照上级精神,在全镇范围全面推行村财镇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其行为。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群众生活,积极推行社会保障 本着保障基本生活、鼓励劳动脱贫、公平公正公开、集体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在全镇范围内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和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真正达到镇域内全覆盖,力争使全镇农村低保、居民低保、孤寡老人赡养、贫困儿童就学、特困户生活、占地补偿制度等六项保障机制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治安 继续以创建‚平安久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确保有人办事;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保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工作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加强执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计划生育 积极开展新《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学习宣传、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等活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自然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人口出生率在6‰以内。文化教育坚持依法治校方针,加强了学校规范化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实施素质教育。计划培训非农技能250人,农业产业化500人,创业培训150人,新增就业200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000人,特别培训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小额担保贷款15户,返乡创业扶持100人,创业扶持25户,创业场租扶持30户。完成婚姻登记1400对;完成救灾救济2500人,救济金额5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300户,金额300万元;完善城镇、农村低保600户,发放金额500万元;完善优军优属工作,发放优待金10万元。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同时,农村工作进一步加强民主议事、村务公开等基层民主政治工作,增强村务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扎实推进村财镇监管工作,加大街村财务管理力度。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加强对市场、学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管理,落实工作措施,防范于未然,从点到线到面全方位大力加强检查,有效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我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实现既定目标的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顺利实现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推进全方位开放
环境是加快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扩大开放的第一要素。在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重点优化与WTO规则、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诚信久长‛,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全面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在继续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把主导行业做大做强,带动中小优势企业创名创优。通过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进行合资合作,加强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引进,建立全镇重点项目库,按照研究一批,运作一批,建设一批次序滚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并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不断推出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同时坚持招标、拍卖、挂牌制度,探索多元化城镇建设模式,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领域。
三、搞好就业与社会保障
1、创造就业机会。依靠经济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切实发挥劳动服务、民政等部门的作用,构筑连接企业的平台,通过加强培训引导等手段,提高就业人员的技能,结合实际,建立一个长期、稳定、长效的就业服务网络,创造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同时配合城镇化进程,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积极推行农村低保、解决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儿童就学及特困户生活问题,落实占地补偿制度。计划完成农村合作医入保率达98%,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入保率达95%,城镇医保入保率达80%以上,城镇养老保险入保率达50%以上,完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就学、就业为基础,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救助、扶贫开发为配套补充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以加强党委自身建设为重点,通过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和廉洁自律,不断提高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高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人大政协监督,完善政府行为的约束监督机制。同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工作机制,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激发全体干部干事业、求发展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良好局面,提高党委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