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现代史纲要十单元chapter10_1

时间:2019-05-13 04: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现代史纲要十单元chapter10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现代史纲要十单元chapter10_1》。

第一篇:中国经现代史纲要十单元chapter10_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会议是()

A、十届三中全会 B、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六中全会

2、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消的职务是在()

A、十届三中全会 B、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五中全会 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命题是()A、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决定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C、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D、坚持“两个凡是”

4、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在下列会议()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中央理论务虚会 C、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 D、1982年中共十二大

5、下列不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党的领导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在()取得突破性进展 A、农村 B、城市 C、特区 D、沿海地区

7、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是在()A、1978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8、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A、1972年1月 B、1978年1月 C、1979年 1月 D、1982年1月

9、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

C、坚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 D、坚持以建立更公平分配体制为中心

10、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应该在()完成和实现。A、1980年左右 B、1990年左右 C、2000年左右 D、21世纪中叶

11、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启动改革开放,中央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除了汕头、珠海、厦门外,还有一个是()。

A、深圳 B、北京 C、天津 D、上海

12、哪一次五年计划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A、六五计划 B、七五计划

C、八五计划 D、九五计划内 E、十五计划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2年2月江泽民在()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

A、浙江 B、上海 C、广东 D、江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哪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A、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B、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C、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D、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15、中央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A、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提出来的 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温家宝

17、中央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在()

A、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8、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是在()

A、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C、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D、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新增加的一项内容是()

A、社会建设 B、政治建设 C、经济建设 D、文化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E、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

A、阶级分析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调查研究 E、独立自主 3、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B、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判断 E、是否注重公平和正义

4、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冷静观察 B、稳住阵脚 C、沉着应付 D、韬光养晦 E、善于守拙 5、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A、新加坡 B、以色列 C、韩国 D、印度尼西亚 E、越南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 E、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7、下列属于“五个统筹”的是()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是()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有:()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科学发展观

10、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关系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强 C、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D、经济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 E、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三、辨析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没有进展。

2、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当完善。

3、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已经完全适应。

四、简答题: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新的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认识?

2、为什么邓小平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4、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1977年2月7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6月2日)

材料3 科学无禁区,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摘自《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材料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实际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很必要,意义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和材料2分析“两个凡是”的观点及其危害。

2、综合材料3材料4说明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5、B A A B A 6-10 AD A A D 11-15 A D C D A 16-20 CD C A 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E

3、ABC4、ABCDE5、ABC

6、ABC7、ABCDE8、ABCDE

9、CDE

10、ACDE

三、辨析题

1、答:此观点错误 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2、答:此观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具规模。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3、答:此观点正确(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提高了(3),全国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在逐渐增加。(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在增多。城镇居民得到 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在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4、答:此观点错误 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并没有完全适应。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5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

四、简答题:

1、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发展才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4)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2、答:第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三,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第七,“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极大的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第八,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十,全民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1、答: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第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第三,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经济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2、答:“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都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就前进;反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3、答:第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题达到小康。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三,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到深入贯彻。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第七,“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极大的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第八,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十,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不能不经历曲折,不能没有量的积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我们应当对前途充满信心,不能忽视问题,也不能夸大问题。

六、材料分析题:

1、答:华国锋的“两个凡是”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精髓,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造成的危害是,使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的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答: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从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第二篇:中国现代史纲要

法学11级12班余弘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史是一段坎坷、悲催、振奋人心的历史。多少中华儿女用鲜血铺就的悲壮之路„

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被扼杀,中国在流血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国近代史上卖国求荣的国贼,妄图帝制的国贼袁世凯,列强的収刮„„这条路注定是命运多舛。人们在这个还处于半封建的社会,思想还是愚昧落后的,即使有一些进步人士空有爱国救国的一腔热血,但是社会的命运注定要经过大换血才能得到解决。

鉴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的失败,这对以后革命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单靠一些进步人士是无法改变中国的现状的。所以马克思思想这一伟大的革命思想便被中国共产党大大的予以传播,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未来与国家未来的重要关联,没有国哪有家!国才是家的根基。

国民革命政府也曾辉煌一时,但是终归失败,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从他的历史可以看出思想统治的重要性,国民党谁然表面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掌权。冯玉祥、白崇禧、李忠仁„这些实力派并不是很听话的。这些人依旧抱有封建军阀的思想。另外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也是让人所唾弃的,任何统治者必须抱着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才是确保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以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为奋斗目标,以为了让人民过

上幸福生活为宗旨,在成军之初就搞了三大纪律等等,这是一个思想作风的好的表现。这也是共产党得人心的原因。只有一心为了大众,你才为大众所接受,所支持。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没有一个没有仁爱的朝代可以被人民所容纳的,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才预示着国家的未来。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无不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一切都是因果循环的。大跃进是为了人民着想,但是想法超越了实际,这就成了错误了。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与本质来说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只是在共产党得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进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

有历史可知,外国的援助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所谓的帮助是不可靠的,我们应该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己强大了,我们才能屹立于世界的舞台,才能长盛不衰不为外国所欺辱。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多次发出“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主席也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评读《中国近现代史》,以史为耻,奋发有为!

第三篇:中国现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纲要

近代中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a、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

b、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c、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五个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北京条约》 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州

3、中法战争:1883《中法新约》

4、中日甲午战争:1895《马关条约》割台湾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辛丑条约》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1)主张禁烟(2)积极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如《四洲志》等)3)不主张全面封关禁海的闭国政策(4)主张坚决抵制外来入侵,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5)没有真正了解英国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洋务运动性质: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自强 求富 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主要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2)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3)筹办洋枪队和新式海军(19世纪70年代)(4)兴办近代学校(翻译、工艺、军事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以及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等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注定了它的必然失败。

(1)没有真正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距,“中国中心”的文化观依然占主导地位 2)没有体制改革的跟进(3)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支持,办洋务者主要是地方官员。(4)没有足够的社会资金的投入,(5)没有现代管理人才(6)缺乏培养现代人才的机制和氛围。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追求独立建立民主独立国家)、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所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1919-1949年期间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开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内容:

1、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文学为文化革命

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口号: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 影响:1动摇封建统治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1、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2 为五四运动爆发做了思想准备3有利文化普及和繁荣4新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影响后世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道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失败的历史指向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演进的内在导向 3)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 4)中国启蒙运动的新趋向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望志路106号(转移嘉兴南湖),陈独秀、李大钊未出席会议。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当前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革命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客观原因:敌人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汪精卫背叛革命;第二,主观原因:共产国际的“瞎指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大革命的意义:

1、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沉重打击军阀统治

2、建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

3、推动北伐的胜利进军

4、锻炼了各阶段革命,为土地革命奠定群众基础 大革命的教训:

1、中国民众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对资产阶级实行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土地需要,建立巩固工农的联盟。

3、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军队武装斗争

4、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1927年主要事迹 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兴起、八七会议、三大起义(南昌、秋收、广州)

1935年主要事迹 遵义会议、长征开始、华北事变 1936年主要事迹 西安事变、长征结束

1927年8月7日,汉口秘密会议(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方针,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 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思想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农村工作第一步,城市工作第二步的思想 意义:

1、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3、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遵义会议内容: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遵义会议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评价

1、国民党军表现了富于献身精神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歼灭日军1万,粉碎了日本三个月侵占中国计划,为敌后战场开辟准备了时间。

战略相持阶段:也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保持了西南、西北大后方的地区,配合敌后战场的反扫荡。

3、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对发展民众运动予以限制,不敢发动群众、推行全民族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抗战地位的评价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略上的作用: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军事上的作用: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百团打战 两个战场的关系:

政治上:整风运动、民主政权 经济上:大生产运动

土地政策上:------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停止对地主阶级没收土地,对农民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受封建剥削,提高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交租交息,联合地主阶级抗日的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从政治上讲:中国是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斗争旗帜的国家,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是亚太地区的主战场。2)从战略上讲:中国抗战挫败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避免东西两面作战,支援了欧洲战场。同时中国抗战还延缓了日本的南进计划,有利于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直接支援了盟军作战。

3)从损失上讲:中国抗战拖住了日本74%以上的陆军,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死伤3500多万,直接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大国的地位是靠自己的牺牲换来的 三种建国方案及结果

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腐败专制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异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二条战线的形成)

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共和国(自身力量薄弱,国内有国共两大对手,国外遭美国反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再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工作建设。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毛泽东新中国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改革开放

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2.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从此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集中力量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从此开始到来了 4.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过渡时期: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一化三改:一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富民强;三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民族资本小,不适合工业化发展,要集中发展;对手工业、农业改造,落后,分散,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

(1)坚持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避免因生产关系突变而引起对生产力的破坏。

(2)采用和平方式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变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使这两种改造同时进行,互相促进,逐步将资本家和地主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早期探索的三个成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意义: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新中国的基本政策、发展方向,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27日,北京 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

1、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3、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在政治建设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问题

5、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意义: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路线符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主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采用民主原则:“团结---批评---团结”说服教育的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978.12.18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恢复了党民主集中制

4、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徘徊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

(一)以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为主线

(二)先行为后立法的渐进性改革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与宏伟纲领的制定,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宏伟纲领:实现四个现代化 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的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第四篇:中国现代史部分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史部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准备→召开会议(1949年月,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主席。②定国旗,定代国歌为《》,定首都,采用纪年。③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二、成立→举行(1949年10月1日):

意义:(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巩固新中国的措施:

1、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保家卫国: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1)时间:年10月~年7月(2)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3)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

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他们发扬了高度的和精神,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3、进行: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1)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

内容:规定废除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2)方法:全国分批进行。

(3)结果:到年底,除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工业化的起步。

1、时间:年~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大幅度超额完成。①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②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

⑥、、公路建成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

⑦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向

二、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者: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三、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方法:

(1)对农业: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走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手工业: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政策。↓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时间:1953年~年底。

3、缺点:改造后期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召开。

1、时间:年。

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当前党和人民的总任务是,实现,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和“”、。

(1)原因: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③。④忽视了。(2)危害:导致以、、和“”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3)教训:①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尊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不要急于求成。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及模范人物:

(1)成就:①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①石油工人。②两弹元勋。③党的好干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的召开 :

1、背景:①结束后,人们要求对其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其错误。

②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③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年底。

3、内容:①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

③实际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加强立法建设:①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②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

国的道路迈进。

三、伟大的战略决策→:

1、首先从开始,实行

↓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意义: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②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改革:(1)第一阶段:从改革。↓

内容:①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实行,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③实行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第二阶段:年,党的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向建立迈进。

②对小型企业采取、等多种形式。

3、对外开放:

(1)起步:1980年在广东的、、和福建的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扩大:开放、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经济特区,设立开发区。(3)格局: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全方

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又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的伟大战略决策。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4)1982年中共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1987年中共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

(以为中心,坚持,坚持)(6)年南方视察谈话: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特区姓“社”不姓“资”。

③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地位的确立:(1)1992年,中共(3)两岸的交往:①199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

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2)1997年,中共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制度。↓(1)原因: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祖国统一:

1、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的科学构想。↓(1)提出者:。

(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制度。

(3)意义:①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

评。

②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重要一步。

↓↓

3、海峡两岸的交往:

(1)大陆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

② 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提出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台湾当局调整政策: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海峡两岸同胞近年的隔

两岸均”的共识。

②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会谈,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

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1、海军:(1)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和三支海军舰队。(3)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4)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1)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

(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3、导弹部队:年组建,主要担负的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

二、外交政策及成就:

1、政策→政策。

2、成就:(1)倡导提出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首次提出:1953年底,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

(2)1955年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解决方针:提出“”。

性质: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 美 关系走向正常化。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过程: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③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是中

国的一部分,中美两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

(4)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2001年成功承办会议,通过了《》。↓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促进”意义: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成功发射,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863计划”:年提出,涉及、、、、、和七个

领域,1996年又将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6、计算机网络技术:20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7、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8、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二、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

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战略,明确提出“把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作为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

质教育。

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①从整体上看,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②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

③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④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上有些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1、原因: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局面。

2、体育成就:①20世纪90年代,国家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②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③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就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第五篇:现代史纲要论文

忆抗日沧桑岁月 建中华伟大复兴

内容摘要: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关键词:抗日战争启示和平历史

正文: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从中不去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 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通过这场让国人刻骨铭心的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的侵略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可谓创巨痛深。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现代化至少延误了50年时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积累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财富丧失殆尽。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没有一个民族喜欢战争,但每个民族遭遇战争的时候,都会把它作为对自我的考验和挑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像凤凰涅槃一样获得了重生。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凝聚,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这种荣誉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得到的,这种荣誉是数以百万计的抗日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一百年的屈辱,挣脱了一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启示之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当我们回顾过去,不能不深刻思考和平的重大意义。只有和平才有发展,只有和平才有进步。中国人民遭受侵略、战祸之苦,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战后,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强国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增强我国的实力、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对维护地区和平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61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潮头回顾抗战,就是要更好地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强国富民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启示之四:

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人民群众趋赴复兴伟业,总是要有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实现它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的先进政党作为自己前进的主心骨和旗帜。6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主心骨和旗帜,抗战胜利以来的60年历史更加证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凝聚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和人民力量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统一的,爱国主义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的。正是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何其神圣,承担的责任何其重大,由此将要经受的考验也会何其艰巨。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殚精竭虑,努力奋斗,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才能完成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战争的危险在警示人们,对和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珍爱和平,希望化剑为犁。但是,为了和平,必须铸剑;为了和平,必须准备战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认真品味,他说:“一个民族和一个妇女一样,即使有片刻疏忽而让随便一个冒险者能加以奸污,也是不可宽恕的”。不珍爱和平是可悲的,但认识不到为了和平必须准备战争更是不可原谅。在这个世界上,和平是强者的和平,是实力、力量的均衡。一个国家要对战争说不,必须要以实力作后盾,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任何期望仅仅

通过祈求来实现和平的想法,都是迂阔之见。能战方能言和。在战争没有消亡之前,只要战争的根源还在,战争的策源地还在,对军队来说,只有善于透过和平辨认出战争,从战争中寻找和平的密码,时刻准备战争,才是对和平的真正呵护,也才是对和平的真正珍爱。这就是抗日战争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文章中部分内容节选自 《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2日 第九版)《解放军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下载中国经现代史纲要十单元chapter10_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现代史纲要十单元chapter10_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单选题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B)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半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与简答: 梁漱溟《乡村建设》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原因: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

    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容易命题的的考点就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上的今年或今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

    中国现代史分期范文合集

    、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建设(或艰难曲折的)探索时期:1956—1966年 3、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 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黄埔军校 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第一次国共合作》读书笔记 莫修荣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中国现代史作为中国通史的1919年—1949年的部分,它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