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语文:谈谈散文
初三语文 谈谈散文
同学们好
今天在这节课里 老师要和同学们
共同来谈谈散文这种问体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 一般称作抒情散文 当然在五四时期
也曾有过美文 小品文之称近年又有人称它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 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 能够让我们通过
一个十分精粹 亲切的形式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欣赏散文
就既要求我们能够细心地领会 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又要认真分析作者
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那么我们首先就和同学们来说说
散文中的感悟 作者的主观感悟
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 从散文里我们看到
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 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 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 这种感悟也就是
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 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 也是感觉的结果 事实上感悟经常是
观察 思索 感觉的综合的思维活动 是作者感情激荡
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 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
思想感情 意味情趣的本源 有作者的深思妙悟 才有散文中深刻隽永的 情 理 意 味 因此散文的选材
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 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
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例如我们曾经学过的 朱自清先生的《春》
写到春天的山 水 草 花 风 雨 风筝 孩子等等
本来都是常见的事物
但是一旦融入作者的特殊感悟 一切便现出新的个性和光彩 变得令人神往起来
再有我们学过肖乾的《枣核》 在这篇作品中几颗枣核 更是平凡微小
但是由于作者感悟到其中蕴藏的 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就能敷衍成如此感人的文章 老舍的《小麻雀》也是如此 写的是一只小麻雀的 猫口余生的遭遇
却能够让我们从中读出 社会人生的况味
倘若作者没有那种深刻的感悟 又怎么能够从动物世界里 寻找出人生的暗示呢 所以说一篇散文 就是一杯作者
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 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 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
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 得到启迪
这种感悟的特点
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 也就是说
作者披襟剖心 真诚道白 让读者从文中见出
作者本人的经历 个性 趣味 爱好
志向 学识 修养等等 如我们曾经学过的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
地形 地势 积雪的山 清明的水 作者是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 他传达给我们的
是一个外来者 客居者的 新鲜 独特 丰富的感受 或许这种感受是
济南本地人习以为常的 以至于感受力钝化了的 那么除此以外作者的感悟 还往往包含或暗示着 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作者的所思所想 所感所悟
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 因此作者的感悟 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
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 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 直接 广泛的沟通 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 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 描写作者一生中 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 表现一个普通日本教师 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 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 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
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
也能看出中国人作为弱国于民 备受异族人欺侮的 这样的悲惨现实
除了我们说了散文的感悟 也就是内容以外
我们接下来可以再和同学们 谈一谈散文的形式 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
社会风云的一角
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 抒写一缕情思 传达某种趣味 有人说散文姓散
散 就是散淡散漫 自由灵活 这种自由灵活
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 写法不拘一格 任意起止 大略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我们读过鲁迅 朱自清 冰心的散文 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 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 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 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 最佳的结构蓝图
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 能轻松自如地
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如果我们细致推究 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
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 文无定法 有的比较讲究章法 精心布局 形式显得缜密 谨严
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 层次 比如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 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 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
控制思路 形式比较松散自由 但脉络 层次也清晰可辨 比如我们刚刚说到的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 错综变化
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 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 似乎无迹可求
如居里夫人的那一篇散文名作 《我的信念》 要以精短的篇幅
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而且写得坦诚 亲切 优美 隽永 既有一箭中的那样准确有力 又有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青峰 那样的含蓄有味
这便是散文对形式的要求 这一要求决定了 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那么接下来
老师简单地给同学们分析一下 散文形式创造的一系列特点 首先在叙述方式上 散文对事物的反映
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 以个人抒情为主
虽然也使用记叙 议论等叙述方式 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 常常将抒情 记叙 议论融为一炉 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读起来使人犹如 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
聆听其倾诉衷情 备感亲切
第二在艺术表现上
散文虽不像小说 诗歌 戏剧那样 有特定的要求
但也需要相当的机智 有人曾将散文的艺术 表现比喻为用奇兵 出奇制胜 以少胜多 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
出奇制胜 以少胜多的机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细处落笔 小中见大 读散文我们常常看到 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 总是那么细致入微
作者善于抓住最富特色
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细部 寥寥几笔
便能写出十分丰富与复杂的内容 或个人情思 或人物风貌 或山水美景 或环境气氛 让人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
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抓住父亲背影 这一细节大做文章 对父亲过铁道
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 不厌其烦地写来
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电影特写镜头那样的慢动作 那么细致 那么清晰 无限的父爱
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 尽在其中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 后面的作者的感情 我的眼泪又来了
唉 我不知何时能再与他相见 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了出处 才落到了实处 又如我们学过的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 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
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藤萝景况 描写得细致生动 淋漓尽致
占据了大量篇幅 分外地引人注目 这些描写都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 是情思遐想得以飞扬飘动的缘由 是作者由小见大 悟出花和人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 第二个特点就是侧面暗示 短小的散文采用 侧面的 暗示的写法
往往要比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 其艺术效果更佳 这不仅能为我们 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 而且能更大限度地 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从而更进一步
拓宽和丰富散文描写的境界 如老舍的《小麻雀》 就带有很深刻的暗示性 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 渗透在对小麻雀的描写里 它被人毁坏了
可是还想依靠人 多么可怜
因为那小猫出世也才有四个来月 还没有捉住过大老鼠 大概还不曾学会杀生 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 它不预备反抗了 可是并非全无勇气
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 这些句子字里行间充满着 作者对于被毁坏和凌辱的 弱小者的同情 并寄寓着对弱小者 能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 同时还蕴含着
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不过读这类暗示的写法的作品 一定要根据作品的实际 认真地 仔细地思索体味
也切忌牵强附会地去挖掘作品的 言外之意 象外之味 以免造成误读
好 那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同学们 再见(完)
向下滚动
第二篇:谈谈中学生文化散文
谈谈中学生文化散文
课上大家对所谓中学生文化散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我深知自己是上不得台面的,只好在课下叫两声自己的声音。个人觉得文化散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好比让兔子拉牛车,为什么这样讲呢?文化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这下明白了吧,文化散文的创作主体是学者而非中学生。
可能有人会说,中学生里面也许就能出一个拉得动牛车的超级兔子呢。但就我所知的少年天才里面如韩寒、蒋方舟等,他们的成名作都不是文化散文,甚至现在也未涉足文化散文领域。退一万步讲,就是中学生里面真出了个超级兔子,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兔子都变成能拉牛车的超级兔子吧。
既然如此,问什么还会出现中学生文化散文的概念呢?我想说这个概念是禁不住推敲的,大家可能对余秋雨的作品较为熟悉,就算没看过他的书,至少也读过他的文章(《道士塔》是高中课文),个人认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核心在于强烈的主体情感的融入,在他眼里古物风景、过往人物并不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存在,而是一种存活于当代人心中兼具主体性的审美化的活动。他注重面对客体时主体的感悟、想象、思想性的穿透和强烈的文化反省意识。而这些都需要占有丰富的史料、复杂的人生体验等为前提。比如《千年庭院》《流放者的土地》,作者对白鹿洞书院和宁古塔的史料掌握详实,并联系自己的文革中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文化自省意识。现在回过头来反观上节课的中学生文化散文,无非是诗句的堆砌,历史人物的罗列,根本没有主体情感的融入等文化散文必备的要素。且不说一个中学生能对文化有多深的理解、对历史有多大的把握、有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单就短短的六百字这一点就写不出文化散文,不信你们可以看看以上几位的著作,哪一篇不是几千字?
之所以会出现中学生文化散文这个概念,完全是老师功利主义作文教育的结果,是伪概念。我看那篇作文时,那篇作文给我的感觉是要高分,而非好作文。当然那个学生的资质是相当不错的。能在短时间内引用大量的诗句,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去创作一篇文章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但这好学生就这样被考高分的功利主义语文教育给摧残掉,实在是让人痛心。教学生罗列大量精彩的诗句、背诵大量的材料去创作所谓的文化散文、高分作文,无异于饮鸩止渴,实在令人心痛。
接着,谈谈所谓的并列式文化散文概念。假如真出现一个能拉牛车的超级兔子,那么这个并列式就是这只兔子的坟墓。坦白说,关于文化散文的书我看了不少,像余秋雨、张中行、陈平原、钱理群的基本上都看过了,总体来说他们风格各异,但我敢打包票说其中没有一人用到过所谓的并列式来创造文化散文。个人以为历史文化散文要求的是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要求的是创作主体感悟的深邃,而并列式的创作手法会消减、解构历史文化散文的深度和厚度。当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学生文化散文是伪命题。因为中学生的能力所限,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发掘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度,没有能力在历史文化的深邃中对历史文化进行主观但理性的反思与自省,所以只能取巧,通过并列式来罗列大量华美的语言,以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取得高分。
好了,就到这了,狗尾续貂也好,抛砖引玉也罢,就是它了。虽然叫的不好听,但至少是自己发出的声音。
第三篇:人在初三(散文)
人在初三
初三的日子里有风有雨,有烦恼也有欢乐。初三的风,初三的雨带着初三的梦幻与迷离,悄悄走过无悔的青春。
———题记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洁白的鸽子在空中飞翔,给我无限遐想。
我喜欢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凉爽的秋风。但太多的情愫,太多的哀愁,太多的惆怅,只能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逐一放飞。在初三,我常常流离失所于梦的家园,在现实而烦恼的俗世中浮浮沉沉。当现实的翅膀拍打着空气时,我懵懵懂懂地进入了一个微妙的,多雨的季节。
人在初三,我知道了荣誉和掌声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只有努力了,才能达到目的地;只有播种了,才能硕果累累;只有追求了,才能品味精彩的生活。我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希望。所以我努力拼搏,可是刚刚开学我的数学成绩就不尽人意,把现实与理想拉得越来越远。我终于体会到了学海的无涯与艰辛。秋风吹拂,一曲悲歌,从跌倒处爬起是需要支点的。痛定思痛,我拂去了昔日的浮华。一时沉稳的像看破红尘的老者。有自卑心理的人,如同背着海绵在雨中行走。但这最终都会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灿烂的阳光,随着绚丽的彩虹,疼痛终将会消失。
挚友平说过:“触礁的未必不是勇者,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只要努力了,就心满意足;只要奋斗了,就无憾无悔;只要拼搏了,生活就是充实的。以友情为支点,我学会微笑面对生活,因为微笑中有自信,微笑中有从容。
我用微笑和奋斗充实了我艰苦的初三生活,人在初三生活我尝到了苦涩的滋味,也失去了许多轻松快乐的时光。但是我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宝贵。曲线比直线更美,奋斗的人生比平淡的人生更有意义。细细的寻觅,静静的祈祷,默默的祝福。期待一个更加全新的初三生活。人生的精彩,需要自己描绘,人生的乐趣,需要自己创造。人在初三,我懂得了竞争,也尝到了失败的苦涩。人在初三,我找到了人生字典中重要的词汇“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功。点点忧愁,丝丝惆怅化作了无形的力量支持着我去努力奋斗。我挥着梦想的翅膀,在初三的天空写下了:奋斗初三,青春无悔。
第四篇:初三毕业散文朗诵稿
毕业了,翻翻我们的日记,翻翻我们的照片,依稀还是昨天才认识。以下给大家分享关于初三毕业散文朗诵稿,欢迎阅读!初三毕业散文朗诵稿一:
学校的操场上有着我们的汗水,那一阵阵欢呼声似乎还在回荡。
毕业那天,我们拿着各自的成绩单,听着老师对我们的嘱咐。老师哭了,我们围上去安慰,可是大家也哭了起来。那一天,以前男女作对的事情就如一场虚伪的梦。我们一起回忆往事,以前我们笑着,现在我们哭着。这个校园里有着我们的哭笑,有着我们成长的印记。
在炎热的正午,我们最后一次戴上了红领巾,我最后一次作为母校的护旗手,我们最后一次一起唱国歌,看着那鲜艳的红旗慢慢上升,看着它在空中飘扬。过了许久,我们才不舍地放下了高举在上头的手。校长在讲台上宣布,我们已是毕业生。我们慢慢地脱下了红领巾,在红领巾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递给了老师。
毕业典礼结束了,我们背上自己的书包,然后踏出了校门。在校门外,我们停下了脚步,我们回头望了望那亲爱的母校,然后互相望了望,大家一起默契的说:“我是XX小学的六(5)班的学生。老师,再见!”然后大家挥手再见,各奔东西,然后踏上了自己梦想的路。
那一天,老师并没有来送我们,我感到疑惑。直到一次我与老师再遇,她告诉我,那一天,她在楼上看着我们离开,她不舍得这个团体,她不希望让大家担心。我对她说,我们不曾忘记过,因为这个团体不可以缺少任何一个人。
毕业了,今天的我坐在窗前,翻开日记,第一页仍是那张团体照。我陷入了回忆的漩涡,直到我发现了照片上大家都红肿的眼。
初三毕业散文朗诵稿二:说毕业季,其实直到昨天,学院举行毕业典礼,同学们竞相拍摄毕业照,晚上班上聚餐喝酒,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毕业的临近。那么,是真的就要毕业了,就像一个女生终于同意和你恋爱之后的手足无措,才感觉到真的恋爱了一样。将学位证和毕业证拿到之后,四年的青春时光就真的逝去,而后便只能沉在回忆之海慢慢的激起点点浪花了。猛然也就想到海子的诗: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生疲倦。这样的心境当然不似离别,而是对未来茫茫的漩涡般的不可捉摸。一种不舍眷恋依依惜别,一种迷茫求索壮志凌云,大抵如此了。
高中毕业之后,突然发觉自我才刚刚苏醒。那种苏醒是痛思高中求学三年和高考这一手段带给自己的种种一丝丝的黑暗。醒过来之后,便融入了大学的广阔世界,那种自由激情和可能性,引领着自己上升。而此刻,大学毕业,面对的将是更大的世界,一个千山万水纷繁复杂,又光怪陆离不可理喻的世界。而我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去想:我可以掌控整个世界。而是觉得我要努力生存,发展自我,让生命的光环在岁月中慢慢扩大。
大学养育我的是这座城市:长沙。城市的山和水,现代建筑与娱乐设施,天气冷暖和庸常生活,构成了它对我的点点熏陶。我想去描述它,文字却是仅有的,不似海明威或毛姆笔下的巴黎,也不似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我只是感觉到,在这个城市里,留下了我激荡迷茫的青春岁月。这种岁月包含着摧毁与创造,美与暴烈,情欲纷纷、汗滴、青春痘、游戏、烈酒等等。
生活的完美在于当你去回忆它时,不感觉到遗憾。生活如若是十足的美女,我们当然也会满足,可有时候,它真的是一团糟,又赤裸裸的庸俗。在大学四年时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依旧没能得到完美的解决,许多深深思考的问题依然没有可以长久安慰自己的答案,许多事情依旧未能按照理想中的来实现,这是遗憾的一面,这种遗憾有些无能为力,又自我哀怨,于是,我便常常用美好的一面来冲淡它,比如大学时期那些安静看书的日子,那些你侬我侬的爱情,那些和同学一起打一整个下午篮球的时光,那些不断的出走旅行。于是,当回忆时,往事如绚烂的蝴蝶翩翩飞舞,并不断的教给自己生活的道理。
初三毕业散文朗诵稿三:毕业了,在上学的路上一遍遍告诉自己我不能哭,我是男子汉,怎能轻易地流下眼泪?
可真的要走的那一刻,同学相互赠言时,她忍不住哭了,我清楚地看到老大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同学们抑制不住的情绪如同洪水般决堤,有几个小女生甚至还趴在桌子上哭,虽然我表面上在嗤笑她们这些女生的矫情,但我却忘记了,自己的眼眶里泪水也在打转,我是在无声的流泪。刹那间教室里没有了声音,变得好安静,只有无法遏止的抽泣声。我们是真的舍不得!
我们是幸运的。从进入初中以来我们遇到了最好的老大,他没有多么伟岸高大,但他却风趣幽默,尽职尽责;我们遇到了两位最好的数学老师,一位漂亮温柔,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我们遇到了最好的英语老师,她不漂亮,她言辞犀利,甚至句句带刺,但她却是刀子嘴豆腐心,她肯为了我们跪在讲台时,让我们从她的身上爬过;我们遇到了最好的物理老师,她讲课细致入微,不愿放弃任何一位同学;我们遇到了最好的化学老师,她做事毫不犹豫,作业说扔就扔,但却不会把我们的错误告诉老大;我们遇到了最好的两位历史老师,一位时尚优雅,一位会放纵我们的胡闹,去不会让我们的成绩落下分毫;我们遇到了最好的两位政治老师,一位和我们谈天论地,一位从来不说正确答案,只让我们自己思考。我们在最好的母校里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我们会用最好的成绩成就我们最好的人生。
我们都曾信誓旦旦的说永远,其实我们都知道在这悲伤逆流成河的毕业季,没有什么可以是永远,我们也都忘了,那在风中许下的承诺最容易流失,又怎会随着时间流转?
离开的路上,一步三回首,转身的瞬间,突然发现,学校真的好美,泪水模糊了双眼,但我们不会忘记老师们的容颜,也被不会忘记这自己一天骂八遍却不准别人骂一句的母校。泪水不会改变我们前行的方向,不会放缓我们前进的脚步,也无法感动狠心的上苍,让那些美好的日子重来,这或许就是宿命,这或许就是人生。
第五篇:初三散文阅读(二)
散文阅读
(二)一、名著阅读
1.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
2.格列佛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宠然大物,但一到(国),他就象田间的鼬鼠般小了。格列佛被当作小玩艺装入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辞,夸耀自己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格列佛游记》)
二、课外文言文
吕蒙为学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zuò)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
(2)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 ..
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 ..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
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③①
三、现代文阅读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6分)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
香椿
张晓风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⑦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⑨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⑩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⑪ “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⑫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⑬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选自《意林》,未来出版社2010版)
1.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细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2.第⑤自然段作者写到“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3.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结合全文主旨,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或启示。(3分)
参考答案
一、名著阅读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给我们讲美女蛇的故事
2.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手提箱
二、文言文阅读
1.(1)A(2)B
2.D
3.C
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意思符合即可)
《吕蒙为学》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三、散文阅读
(一)1.(3分)①从久远的古代就倍受重视;②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经常感受着父亲的温暖(若答“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他遮风挡雨”也可以。)(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4分)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答对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3.(6分)①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感情深沉的人(说明: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3分,每个要点1分)②没有忘记(1分)因为:①父亲多年在农村劳作,与蓑衣接下了深厚的感情;②文末,了解父亲的“我”断定父亲不会忘记;③修缮房屋预示着父亲将来还要回老家,那时自然会看、会想、会披蓑衣的。(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4.(4分)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②蓑衣竟会流泪,题目新颖富有悬念,能激发阅读兴趣;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二)1.(2分)示例:一个“喷”字,有动感,与前面的“冒’字相照应,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生长速度极快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嫩香椿芽的喜爱之情。
2.(2分)示例:香椿只是给予,从不索取。父母默默奉献,勇于担当,椿树的品格与父母是相同的,所以作者说:“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
3.(4分)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4.(3分)
示例一:香椿的嫩芽被掐了又长,长了又掐,父母如同香椿一样,默默忍受,无私奉献,可怜天下父母心!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示例二:父母为子女的成长默默担当,无私奉献,他们对子女的不断索取无怨无悔,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示例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博大无私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太不珍惜这种爱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父母对儿女的奉献看做是应尽的义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上不上进,学习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一片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