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你的典型风格——DISC风格销售
认识你的典型风格
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确定你的典型DISC风格.当你尝试回答以下这几 个问题时,请你关注在“销售”这个特定情境中,因为基于马斯顿教授的行为模式理 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基于不同的情境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风格,这种被调整过的行 为风格被称之为“外在行为模式”,这是一种有别于我们个人最自然最舒服的由性格 所决定“内在行为模式”的积极能动的行为风格.问题1: 你的销售风格是积极主动外向的 还是 被动保守内向的
如果你选择回答是积极主动外向的,你就属于D(支配)的人群,或者I(影响)的 人群.如果你选择被动保守内向的,你就属于S(稳健)的人群,或者C(服从)的 人群.接着,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进一步进行探索,如果你选择的结果是D或者I,尝试回 答以下的问题:
问题2: 你是更多倾向于说服影响他人 还是 控制支配他人 如果你选择了“说服影响”,那么你就属于I(影响);如果你选择了控制支配,那 么你就是D(支配).对于那些选择的结果是S或者C的读者,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3: 你是更多关注在完成任务的细节上 还是 任务的重要性或者质量上 如果你选择了“关注细节”,那么你就属于C(服从);如果你选择了“重要性”或 者“质量”,那么你就属于S(稳健).认识客户的典型行为风格
D风格类型的客户,他们关心的是产品的新颖独特之处,他们通常非常自我,厌恶浪 费时间.为了能够成功销售,一个词,就是直接了当!不要用一大堆数据或资料去浪 费他们的时间,你的客户希望你简单明了,重点清晰,买也就买了,不买也就绝对不 买.一旦D的客户接受了销售,他们也通常是非常忠诚于销售人员的.D的客户会被 你的效率,直截了当的态度所吸引,而不是一大堆的数据资料,他们宁愿把这些琐碎 的任务丢给其他人来操作.Do:你需要非常有效率,不要太在意细节;请注重自己的职业素质,因为D的客户非 常在意你的工作的专业性;适时拍拍D的客户的马屁,因为他们通常都非常自我;在 介绍产品的时候,明确产品的易用性与效率方面,而不要说出一大堆连你都听不懂的 专业词汇;请明确回复客户的问题,不要摸棱两可;最后,记得适时总结.Don't:不要解释过多,除非客户询问;不要提供你的意见,因为D的客户是自我 的;不要模糊其词,模棱两可,但是请提供一些必要的其他选择.I类型的客户,他们是友好的,健谈的,也是社会化的人群.他们通常也是很不错的 天生的销售人员,在你尝试销售自己的产品时,记得注意一下,你的客户可能也在销 售着某些东西呢!对于I类型的客户,切记不要用细节来压垮他们的耐心,他们可能是最讨厌细节的一 群人了.他们喜欢产品新颖独特的功能,如果你把握有度,I的客户可能是最容易被 推销的人群了.但是,I的客户也是非常善变的,他们通常会货比三家,因此,记 住,一定要好好跟踪每个I的客户,请他们抽根烟,喝杯茶,聊聊这个那个,这些通 常都非常管用.Do:让他们发表高见,因为他们就是喜欢发表高见,我们捧捧场也无妨;尝试用客户 自己的语言去说服客户,这样可能更管用;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用一些名人的广 告,社会效应来尝试说服;记得表现得乐观,易于被亲近;为了促成大买卖,也可以 花花小钱;总结的时候,记得说说重点.DONT's:不要提供过多的细节,因为他们可能被搞得晕头转向;切记不要自己被I的 客户也搞得晕头转向.S类型的客户,通常是内向的,显得有点害羞,但是他们却可能在内心非常愿意交朋 友.S类型的客户通常不是怀疑型的,但是他们很少快速决定.他们在销售的过程 中,首先需要感觉到一种信赖感,因此,作为销售人员,你需要说明产品的可靠性, 使用的友善性.对于S类型的客户,请慢点,尽量慢点,快速意味着你主动遗弃了你的客户.因为他 们是传统的,且拒绝突变.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你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数据,为了 能够获得他们的信赖并建立友谊,你可以尝试询问他们家人的喜好,强调产品不但对 于客户本人的用途,还能给于他们的朋友与家人带来便利,记得,S类型的客户也希 望被时时关注哦!
DO'S:慢点!提供细节,并且能够清晰明了;帮助客户考虑购买对于其家人朋友的利 益;强调产品的安全性,可用性,稳定性;提供完整明确的价格说明;暗示客户的决 定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对于他的家人朋友来说,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DONT's :不要太快,不要用排比句,因为S类型的客户不吃这一套;不要一见面就 自来熟,因为S类型的客户虽然也是人际导向型的,但是他们却是慢热的,他们需要 在信赖的基础上,才能放得开.C类型的客户,典型怀疑型的客户,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但是,他们通常在完全 信赖你以后,会显得非常忠诚,你可以很轻易地维持与一个C类型客户的商业关系.C类型的客户在开始的时候,却是非常难伺候的,他们不善于言谈,也不是求新求变 者.对于C类型的客户,提供他们足够的信息与资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判断产品 的优劣.如果你能够提供其他客户的反馈意见,可能有效,但是,请记住提供真实的 资料,因为C类型的客户可不会轻易接受,他们可能早就在家里了解了一清二楚,所 以,千万不要把C类型的客户当成白痴.他们同时也需要时间来思考,来做决定,所以,你的销售也不要显得太直接,很可能C类型的客户在一个月后再来找你,因为他 们刚刚考虑好.DO's:提供他们足够的考虑时间与空间;提供细节与资料,让他们自己去研究,除非 他们询问,不要把他们当成傻瓜;询问他们的意见,有可能这是一个建立关系的开 始;给予详细的价格说明,不要尝试欺骗他们,因为他们不是二百五;注意自己的言 辞前后一致,千万不要信口开河.DONT's:不要介入他们的家庭,C类型的客户通常不愿意和你讨论他的隐私;不要和 他们显得过于亲近,因为C类型的客户是非常独立的;不要高声或利用你的专业知 识,企图说服他们,如果这样,他们只会默默地走开;不要自以为是,因为他们同样 也是自以为是的.匹配你客户的“购买风格”
好了,你已经了解了怎样认识你的,以及你客户的典型行为类型,接着,我们需要将 我们的知识整合一下,因为要成为一个高效的销售人员,我们还要学会怎样匹配每一 个客户不同的“购买风格”.如果你是独断自信的D型销售人员,你喜欢销售那些新颖独特创意性的产品,当然, 你会厌恶细节.销售给一个D类型的客户:你就是你自己;通常D的人之间沟通良好;销售给一个I类型的客户:尝试显得友好,不要太过一本正经;销售给一个S类型的客户:慢点,再慢点;提供细节,给予时间考虑;注重传 统;销售给一个C类型的客户:提供细节与证据;谨慎回答提问;不要太过独断.如果你是友好外向的I型销售人员,你可能缺少细节的关注力,但非常社会化,以人 际关系为导向.销售给一个D类型的客户:不要开玩笑,显得过于亲近;做生意就是做生意;销售给一个I类型的客户:很方便,只要记得好好聊聊天;销售给一个S类型的客户:销售产品之前先销售自己;提供事实与数据;关注客 户本人的同时,关注客户的家庭成员的建议;自己要显得专业,且对于产品非常 熟悉.销售给一个C类型的客户:可能是你最难以对付的客户了,他们不喜欢听故事, 因此,给他们细节与数据,留给你的客户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做决 定.如果你是稳健友好的S型销售人员,你可能在某些新的工作环境中,会对于自己的销 售能力缺乏信心.销售给一个D类型的客户:增强自己的信心;面对D的挑战,也去挑战他们;销售给一个I类型的客户:你可能不喜欢他们的风格,没办法,你需要显得更加 开放健谈;销售给一个S类型的客户:就像你一样,他们需要足够的产品却仍;销售给一个C类型的客户:正确回答客户的问题,不要因为客户的怀疑也自我怀 疑.如果你是循规蹈矩的C型销售人员,你可能适合进行技术类型的销售,比如IT销 售,咨询服务类的销售.销售给一个D类型的客户:小心,不要用细节数据去挑战D的客户;销售给一个I类型的客户:同样,关注重点,显示友好的一面,建立人际关系是 重点;销售给一个S类型的客户:慢慢来,给予他们时间进行考虑与消化,谈谈人生与 家庭;销售给一个C类型的客户:非常对眼的客户,那就聊聊技术吧.最后,请记住,很少有人是单纯的DISC这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某个字母的人群,调整 您的外在行为模式去适应您的客户是一种强大的销售能力.你可以尝试与你不同风格 的朋友进行交流,以此发现更好的销售手段.
第二篇:团队风格
团队风格
团队,顾名思义,是由多人组成的一个集体。团队风格就是这个集体向外人所展示的魅力。
魅力即表现有忠勇、务实、干净、诚实。
所谓忠勇,就是要忠于所在单位的利益,忠信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或者事业,忠信于这个团队,忠信于自己。勇就是要在这个忠的基础上,敢作敢为,每件事都想好了,不成功便成仁。
所谓务实,就是要勤奋地朝着实效的方向去努力,不要搞虚架子,不要来假的一套。
所谓干净,就是不该拿的钱一分也不要拿。
所谓成事,就是要有本事,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成事的本领,也就是能干。
这种团队的风格,可以给员工们带来良好的成长空间和自我锻炼,也有助于开拓团队的能力。这种风格当然不是靠口号或者布置任务就形成的,而是要在工作中通过及时管理和沟通,慢慢地形成。
团队都需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目标就是这个团队即行的方向,是团队的中心。团队成员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完成目标所预想的成果,就是这个团队前进的动力。没有成果的目标是没有灵魂的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本质。这个预期的成果也是很重要的,这个成果一定不能太低,否则同样会压制团队成员的发挥,但也不能过高,那样会显得不切实际而成为空话、虚谈与幻想。目标的设定要依据实际、结合实际,设定的目标要比预定的目标高一些,那样能提高团队成员的更大积极性和进取心。
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目标是通过人员具体实现的,所以人员的选择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一个团队中可能需要有人出主意,有人定计划,有人实施,有人协调不同的人一起去工作,还有人去监督团队工作的进展,评价团队最终的贡献。不同的人通过分工来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在人员选择方面要考虑人员的能力如何,技能是否互补,人员的经验如何。
而这个团队的领导者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领导者直接影响着这个团队的性格、风格和习惯。传统的领导最害怕和谐,因而他也许会在祥和的时候制造矛盾。但是团队的领导 却是要建立和谐的成员关系。它更强调指导,而非领导。这个管理者应该建立自我指挥的工作团队、保持团队对目标的忠诚、对团队技术保持警觉、对外部保持警觉、善于沟通外部的关系。沟通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困难。好的倾听,是关注对方表达的含义,而不是对方表达的方式,争论的焦点在于观点的内容,而不是对方如何的用词,坚持的原则重在观点的意义,而不是自己的面子,甚至变成教导对方如何使用中文。
团队是集体,当然应该有游戏规则,这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很好的界定自己应该如何的表现,团队的利益要高于个体的利益。这点也是很不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点。所以作为团队的领导者, 掌握好团队和个体的平衡,需要的是大智慧。规则制定是为了明确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角色,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工作是严谨的,但是管理者和成员之间是要有人性化的,管理者要切身站在成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何协调好 成员的工作情绪,以及建立好上下层之间的人际关系,让成员感到这个团队是温暖的。
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风格的养成需要风雨的洗涤,时间的磨砺,挫折的历练,但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个团队可以在无数逆境中毅然不倒。否则,就算有再好的风格也是空谈。而要在逆境中取得有效的成绩,领导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员在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自己无法应付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做好指挥工作,要和成员形成良好的沟通,要培养好成员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及时汇报沟通的工作习惯,管理者通过个人的工作经验和阅历以及和上级的沟通,给出现问题的员工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处理好工作问题。
领导者是一个团队的精神领袖,只要精神不倒,这个团队就永远不会垮,就算这个团队被打倒,但永远不会被打败,因为团队的精神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已长成参天大树,风雨不惧、毅然前行。
所以,团队的风格,就是领导者风格的体现。
第三篇:演讲风格
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2013年12月09日 14:47:40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428
资料图片: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他表示,一张蓝图绘就后,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过去确定的东西,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当然随着认识加深,不正确、考虑不到位的,也要与时俱进。关键是实干苦干,稳扎稳打,最后总会出成效。(来源: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
总书记的讲话: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这种语言风格和特点,充满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对纠正领导干部讲话中的假、空、长等不良风气,有很重要的意义。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 据《学习时报》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大大小小百余次重要讲话,包括大量的批示、演讲、访谈和信件等,形成了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这些讲话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之感,许多话题被热议,许多语录成热词,许多观点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经典和名言警句,既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入神。
探究和总结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那次讲话初见端倪,那篇演讲可谓语惊四座,又波澜不惊,字字句句叩击着心灵,显现出一种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稳健、朴实平和的风格特点,之后的一系列讲话特别是出访国外的多次演讲、考察工作时的多次讲话,以及在纪检、组织、思想宣传、外交等诸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集中展现了他鲜明的话风和语言特点。这里,专就其讲话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作一初步且粗浅的梳理,乃管中之见,难免挂一漏万,以期抛砖引玉。
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让事例来说明,这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经常运用,尤其是他在国外的多次演讲,都会讲一些故事,或者举一些具体事例。比如,他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三个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在坦桑尼亚演讲时,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的故事,在讲到中非关系和中非人民越走越近时,列举了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以寻常百姓生活的共同点,瞬间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在刚果演讲时,讲述了三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感人事迹;在墨西哥演讲时,用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闯进世界杯比赛和墨西哥跳水队在中国教练指导下拿下好成绩的事例阐述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讲述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的故事,特别是他讲述的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半世纪后儿子找母亲,一个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无偿献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等等。这些故事和事例生动有趣、鲜活实在,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巨大的宣传效应,从这些故事和事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在国内的一些重要讲话中,他也常常“举例说明”,比如列举过秦王朝、唐王朝由兴到衰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讲“颜色革命”的事实来说明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道理;用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等等。事实胜于雄辩,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很多道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很多歪理在一个个事例面前不攻自破,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
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大家普遍感到,总书记讲话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是口语化、接地气。他经常用一些很直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包括还经常会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会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等等,这样的大白话俯拾皆是。比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他讲改革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甚至像当年毛泽东说有新闻也还有旧闻的句式,他提出,“‘一般’如果没有硬杠杠,最后都成了‘二般’了”。他讲,“我们手里捏着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为好局的自信”。他还讲,“做群众工作,我们共产党本来就是拿手的”。类似“一把好牌”“拿手的”这样极具口头语的用词和表达,远比那些“打磨”过后工工整整的大话更生动活泼,更具生活气息。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口语化味道很浓,它一扫人们反感的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话”,与大众话语体系很对接、很吻合,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习总书记在讲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而他讲话的语言风格正是在以“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为显著特征。
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但不居高临下,他经常用一些近乎唠嗑、拉家常似的聊天、谈心式话语触及人的心灵,话语中充满着亲和、温和、随和,以及平等、平易、平实的风格特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不经意中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比如,令大家记忆犹新的是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一股理解人、关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动,浸润心田。在这篇精彩的讲话中,他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语言没有高调和口号,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近乎谈心式沟通交流,沐浴着人的心灵。他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一开口用“哈巴里”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萨那”来谢谢大家。他在墨西哥演讲时,还深情地道白:“我是一个足球迷。”等等,处处尽现一个大国领导人的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亲民风彩。特别是总书记在每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时,经常用自己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来促膝谈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说管用的话。比如,他关于要求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系列讲话,都不是板着脸孔、硬邦邦地说话,而是言传身教,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示之以行。他曾讲自己在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时为何不住窗式空调房间而住在居民区里,为何一直不敢带头装空调,在河北正定当县委书记时如何用车,以此告诫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在福州工作期间如何“坚壁清野”拒收购物卡等礼品,以此引导领导干部拒腐蚀永不沾;外出调研如何避免“扰民”、不搞特殊化,以此教育领导干部要跟群众多零距离接触,多打成一片,不做群众反感的事,等等。他还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这样的话语既如长辈,又似邻家兄长,让人如沐春风,心有所动。
善于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总书记的讲话站位高、立意高,思想深邃、思路开阔,既有很强的气场,又有很大的气势,这种气势首先表现在语言气势上,他面对广大青年阐述中国梦时大开大合地讲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种气势又往往贯穿于时空上的大跨越、大穿越。比如,对500年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他用“6个时间段”进行高度概括;对党走过的92年光辉历程,高度概括为“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3件大事”,并得出结论,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走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中“走出来的”,是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这四个“走出来的”由近及远,不断上溯,上下几千年,时空大纵横。又比如,他在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用三句诗词作了高度凝炼的描述和概括,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这种气势还常常体现在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揭示、把握上,比如,他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的30多年,大体每10年是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开头都充满机遇挑战或危机,之后又转危为安,这就是对规律的总结。他还善于用一些高度凝炼的几个字或关键词,把思想浓缩其中,让人能听懂、能明白、能记住。比如,他在讲到中非关系时,用了“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概括,精辟而深刻。总书记的讲话,总是以这种凝炼、归纳和概括的大手笔,高屋建瓴,有很强的历史纵横感和现实深邃感。
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总书记的讲话为什么很解渴、很过瘾,总会引起强烈共鸣,产生巨大反响,甚至让人拍案叫绝?关键在于了解实际、深谙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地讲问题、摆现象,敢于亮剑、敢于“唱黑脸”。在总书记的讲话中,问题始终是个导向、是号角,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一针见血、有的放矢。比如,他经常列举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可谓毫不留情;他讲到现在社会上浪费现象以及奢靡、奢华之风很甚,可谓痛心疾首;讲到一些干部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严重,可谓直指病根;特别是他对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诸多表现、干部队伍好人主义、不敢担当的种种样子,包括用人上的种种“关系圈”“潜规则”等不正之风、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气,甚至社会上的种种假丑恶现象,等等,都拿起手术刀,剖析得鞭辟入里,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不隔靴抓痒隔山打牛,这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气魄,使得每一次讲话都有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的感觉,使大家更好地“照镜子、正衣冠”。
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山之石为我用,这在总书记的讲话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特别是对于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运用堪称驾轻就熟、画龙点睛。他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论述理论学习也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更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在“灯火阑珊处”去领悟真谛。这种语言比一般地提学习要求更妙趣横生、意味深长。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几乎在他的讲话中都会时不时地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古语和诗词,即使到国外的一些演讲,也都顺手拈来、恰到好处,为每一次讲话增色不少。这种广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正如总书记所说,是“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珍贵滋养,从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中寻找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
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无情未必真英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个讲话或一篇文稿,高低深浅在于字里行间有没有流淌着一种真情实感,无论是个人情感抑或是家国情怀,有了感情在里面跃动,语言文字也就活了起来,就会充满了灵气,有了一种“会说话”的生命力量。总书记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他号召“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他曾感慨到:“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他还曾饱含深情地谈到“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炊烟”,多么有诗一般的画面感啊?他也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告诉人家,“当我透过飞机舷窗俯瞰浩瀚的太平洋时,仿佛看见几个世纪前那些满载丝绸、瓷器的‘中国之船’正向着阿卡普尔科破浪前行;当我踏上贵国的土地时,又仿佛看见那位传说中的乐善好施的美丽的‘中国姑娘’正在普拉埃布传授纺织、刺绣技术”,等等。这么富有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是因为“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会想起当年的事情,触景生情,感慨良多”,是因为心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是因为心中那片赤子情怀、家国情怀。
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肢体语言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总书记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表情,使他的讲话更多了一份亲和力和感染力;他打着雨伞,卷起湿漉的裤腿,雨中视察工作的神情,更平添了他忘我敬业、勤勉克己的人格魅力;他不封路、不封园、不扰民的种种举动,让他爱民如子、与民水乳交融的形象大放异彩,特别是在与普通群众的交流中,他笑呵呵的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温暖无数人的心,他对不认识自己的农家妇微笑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等等,这种不摆架子、不作秀,亲切、宽厚、融洽、随性,与民共融互动,言行举止可谓眉宇传神、灵动善融;然而面对那些不正之风、假丑恶现象,他也义正辞严,不怒自威。语言风格还包括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和语神语态等,总书记的讲话有特殊的节奏美、韵律感,时而河水潺潺,时而深沉似海;时而和风细雨,时而铿锵有力,稳而不停、沉而不涩、缓而不滞、平而不淡,其眉宇眼神成了表达思想的有效载体。
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学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更加增添语言魅力,避免当年毛泽东所说的“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让自己的讲话真正说得上去、说得下去、说得进去,增强讲话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第四篇:工作风格
工作风格
工作风格是一个人内在的素质修养,通过其外在的言行举止在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相当稳定的作风和特点。
不同的个人在工作风格上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而特定的工作对工作风格的形成又有着共性的要求:
1、正气——人格要有魅力
2、才气——思想要有创见
3、灵气——办事主动周到
4、和气——待人热情平等
5、静气——心态健康平和
第五篇:翻译风格浅谈
翻译风格浅谈 ——以《红与黑》译本为例
摘要: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神韵所在,所以再现原文风格是译者应该也必须追求的目标。首先,译者应完全把握原作的风格;其次,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原作的风格之间,译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以期在“信”的基础上,达到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风格再现,《红与黑》,比较研究
一、何谓风格
在《翻译概论》一书中,许钧先生将风格归结为“神”的概念:“‘神’在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的笔下,又往往可与如下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精神、神韵、味、原旨、意义、气势、风格等等”1。每一位作家的叙述风格都不尽相同,如梅里美的明快流畅,巴尔扎克的气势恢宏。这些风格构成了作家的独特印记,也是读者辨识他们的标杆。
译界的各个译者对风格的体会和把握见仁见智。翻译界前辈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2这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风味”,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风格。
傅雷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提到了“原文的风格”,他对林以亮说:“你不在原文的风格上体会,译文一定是象淡水一样。而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3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这么要求自己:“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翻译。”4一位负责任的译者,唯有在完全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才能称得上对原作的尊重,才有可能延续原作的生命。
许渊冲在风格重现上强调“再创造论”,他认为再创造的译文可以传达原作的风格,使人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感享受。在许老先生看来,翻译风格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内容有所冲突时,翻译只能舍“形似”而取“神似”,这一点与傅雷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举了一个例子,《约翰•克里斯朵夫》文中有一句:“Il marchait sur le monde.”鲁迅译为:“他踏着全世界直立着。”傅雷译成:“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许渊冲认为,鲁迅的风格就是“形似”,傅雷风格则是“神似”。关于如何评判两者孰更符合原作风格,许渊冲自问:“哪种更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能使人愉快?或者说,假如罗曼•罗兰是中国人,他会怎么说呢?”5这样一来,傅雷的译文便自然胜出,许渊冲也由此表达了自己的“再创造论”,即发挥译语的优势:“译者与其斤斤计较如何 12 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3 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4 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5 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保存原作者的风格,不如尽力使译文能给人美的感受,就像原作一样。”6
梅肖尼克将风格奉为至上:“形式,或者风格,并不是附加的、额外的东西,不是附着于内容之上的,它是作品之所以成为作品的一个关键因素。”7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过:“风格就是生命。这是思想的血液。”按照福楼拜这一说法,如果我们的译作再现了原作的风格,那么就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反之,无异于抹煞了原作的精神风貌。风格再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作为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应当也必须把再现原作风格作为己任。
风格可以再现,是基于风格的客观可感性,“作者在语言使用中作用于风格的诸方面,尤其是其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是具体实在的,是可以感觉和辨识的。”8由此可见,译者只有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才能体现原作的风格。而另外一方面,译者在理解原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力、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势必带有自身的风格,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自己的风格和原作的风格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呢?在这一点上陈西滢给出了答案:“译者在译书之前,不应当自己先定下一个标准,不论是雅,是达,是高古,是通俗,是优美,是质朴,而得以原文的标准为标准。”9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不可能不投入自己的创作个性,如何做到本雅明所说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和不拘一格的自由”,不得不说是个很难把握的纬度,这需要译者在正确体会、辨识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形”与“神”持辩证态度。下面,我们以《红与黑》的几个译本为例,来具体感知对原作风格正确传达的重要性。
二、《红与黑》中译本翻译风格对比分析
《红与黑》这部世界名著在中国的影响声势颇为浩大,这其中离不开几代译者的智慧和心血。自1944年赵瑞蕻执译《红与黑》以来,其后相继又有罗玉君、郝运、闻家驷、郭宏安、许渊冲、罗新璋等人的译本问世。各个不同的译本可以用许钧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众译家对原作风格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的翻译观。”10
每个译者对《红与黑》的风格各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郝运先生在《论爱情》中提到:“我个人从翻译过程中感到司汤达的文章风格是朴实、明晰、严谨。他讨厌华丽的词藻、复杂的修饰语,以及语言表达不清和玩弄比喻等手法。总之一句话是:自然。”11郭宏安则认为,《红与黑》的文字风格“乃是在朴实平实的叙述中透出‘瘦’、‘硬’二字所蕴涵的神采,也可以说是‘外枯中膏’。”12而罗新璋对司汤达的风格有着独到的理解:“以我的体会,斯当达的修辞风格是:句无余字,篇无长句,似淡而实美。”13许钧老师在综合了众家对司汤达风格的评价后这么总结:“长于分析,文笔冷静,语言不多装饰,不追求美丽、造作的风格,可以说是斯丹达尔文风的基本特征。”14我们且来看郝运、郭宏安和罗新璋对同一段文字的处理方式,比较其翻译风格。
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许钧、袁筱一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8 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90页 9 同上 10 许钧著:《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译林出版社,2011年,代引言 11 同上 12 同上 13 罗新璋著:《风格、夸张及其他》,《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 14 许钧著:《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
例1:Placé comme sur un promontoire élevé, il pouvait juger, et dominait pour ainsi dire l’extrême pauvreté et l’aisance qu’il appelait encore richesse.Il était loin de juger sa position en philosophe, mais il eut assez de clairvoyance pour se sentir différent après ce petit voyage dans la montagne.郝译:他好像是立在一个高高的岬角上,能够评价,也可以说是能够俯视极端的贫困,以及他仍旧称之为富有的小康生活。他当然不是像哲学家那样评价自己的处境,但是他有足够的洞察力,能够感到自己在这趟到山里去的小小旅行之后与以前有所不同了。
郭译:现在他仿佛站在一块高高的岬角上,能够判断,或者可以说,俯视极端的贫穷和他仍成为富裕的小康。他还远远不能以哲人的姿态评判他的处境,但是,他有足够的洞察力感到,这次山间小住之后,他跟以前不同了。
罗译:他仿佛站在高高的岬角上,浩魄雄襟,评断穷通,甚至凌驾于贪富之上;不过他的所谓富,实际上只是小康而已。虽然他远不具哲人的深刻,来鉴衡自己的处境,但头脑却很清晰,觉得经此短暂的山林之行,自己与以前已大不相同了。
如果不与原文相比较,罗老先生的译文无疑脱颖而出,其颇有力度的四字成语、简短的句式、紧凑的逻辑,能够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前两者的译文与之相比,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如果我们细细与原文对照,就会发现罗新璋先生的译文有着浓妆艳抹之嫌。
对于“juger”一词的处理,郝译为“评价”,郭译为“判断”,都贴近这个词的本义,而罗译为“评断穷通”,与原作质朴的文字相比,力度不免显得过甚。再来看“l’aisance qu’il appelait encore richesse”一句,郝译为“他仍旧称之为富有的小康生活”,郭译为“他仍称为富裕的小康”,属于逐字逐句的翻译。罗译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不过他的所谓富,实际上只是小康而已。”似乎有些解释过度。
例2:Son saisissement fut tel, qu’il donna de la jalousie à M.Valenod.郝译:她是那么激动,甚至引起了瓦尔诺先生的嫉妒。
罗译:见瑞那夫人惊惶之状,瓦勒诺便大发醋兴。
对比原文,我们可以看出,郝运先生的译文在句式和用词色彩上都与原文比较接近,而罗老先生似乎对四字结构的词语十分热衷,“惊惶之状”和“大发醋兴”乍一看很是夺人眼球,但恐怕与原文不太贴切。“de la jalousie”译为“大发醋兴”,这里罗译又出现了用词失度的问题。
总的来看,郝运和郭宏安的译风质朴,与原作风格接近,罗老先生的译文用词华丽,读来十分精彩,但与《红与黑》的文风不太一致。不过,我们不难看出,罗新璋先生在句式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一是没有拘泥于原文句法,句序多有变动,使译文看起来流畅;二是句子求短,句式求精,逻辑严谨,可谓煞费苦心。
上文我们列举了众译家对《红与黑》风格不同的主观认识,另外,我们也须注意到,译风的形成还关乎译者对于“度”的把握,是赋予自己更大的创作自由,还是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的差异呢?在这一点上,每个译者对如何传达风格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郝运先生的观点十分明确,“决不擅自用粉皮代替海蜇皮”,也就是让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东西。所以他的文笔平实朴素,与司汤达的风格比较接近。
郭宏安先生则特别注意慎用成语或四字语,不刻意追求华丽的文风,与司汤达自然的风格相贴近。基于这种定位,郭译就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
至于罗新璋先生,“翻译时力求字字不闲;凡可有可无的字,一概删却净尽,以求一种洗炼明快的古典风格。”15在罗老先生看来,作为一名文学翻译者,语言上应尽显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文的底蕴,若司汤达本人用中文写《红与黑》,或许会比法文版的更漂亮些。这一点上,倒是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竞赛论”颇为接近。不过罗先生也认可了许钧老师的观点:“译文中出现过多的润色和增饰,16就不是一种‘化’,而是一种‘讹’了。”适度夸张,是对原文的润色;用词失度,却过犹不及。如何把握两者的尺度,译者们需要慎之又慎。
三、结语
再现原作风格,应以原作的标准为标准,而我们译者切不可喧宾夺主,将自己的风格强加于原作之上。正如陈西滢先生所说,应“把轻灵的归还它的轻灵,活泼的归还它的活泼,滑稽的归还它的滑稽,伟大的归还它的伟大”17。很多时候,译者的艺术风格完全掩盖了原作的风格,而一名称职的译者,应在完全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尽量排除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风格,以便更好地再现原作风格。
许多译者倾向于赋予译文一种优美的形式,一味要求词藻华美、行文流畅。殊不知,如果不了解原作者的风格,此种做法无异于画蛇添足,根本无法再现原作的意境,更谈不上所谓的“再创作”。许渊冲先生所说的“再创作”,前提是充分领会原作者的风格个性,假设自己是原作者会怎么用译语写,自己就怎么译,“要既见木又见林,而不画蛇添足,却能使人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感享受的译法”18。
当然,再现原作风格并非易事,做到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则更是显得无法企及。而许钧老师强调的一点使我们明晰了方向:“翻译 1516 罗新璋著:《风格、夸张及其他》,《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
同上 17 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18 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以信为第一标准,各放异彩的翻译风格必须扎根于信的土壤,再现风格的最低标准是:译作风格不能有损于原作风格。”19 困难虽然存在,却并非意味着不可能,因为“进入风格系统的所有程序也具有内在制约性„„而正由于诗学的材料、手
20法、风格内部因素间存在着这种内在相互制约性,所以有重建它的可能。”我们却绝不应该放弃朝着最高标准去努力,秉着“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念,尽量减少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差距。
参考文献: 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 许钧著:《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译林出版社,2011年 许钧、袁筱一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罗新璋著:《风格、夸张及其他》,《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 许渊冲著:《四代人译<红与黑>》,《读书》,1995年第04期
1920 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许钧、袁筱一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8-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