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没有潜力、后劲和希望,主要看有没有一批有眼光、懂经营、善管理、谋发展的企业家队伍。据问卷调查,安徽民营企业家希望子女接班的比例近7成,子女明确表示愿意接班的仅占35%。未来五到十年,安徽省民营企业将迎来交接传承的高峰期。民营企业能否顺利交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老一代民营企业家大都对党和政府有着比较深的感情,而新生代企业家由于与父辈不同的成长背景,对党的感情较淡薄。新生代企业家们走过的人生轨迹多数是“从家庭、到学校、到企业”三点连成的直线,个人管理公司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企业经营管理当中规避市场风险能力相对欠缺。推动我省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为此,建议:
1、重视对新生代企业家的政治关爱。民营企业代际传承工作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强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战部、工商联等部门要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引导工作,把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的民营企业接班人队伍,作为促进民营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要注重政治关爱,抓好制度安排,建立新生代企业家人才库,将其纳入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积极培育和发
展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新生代企业家加入党组织,在各类政治安排中予以优先考虑、积极推荐,逐步增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常委、共青团、青联组织中新生代企业家的比例。
2、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培养。将新生代企业家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培训工作。一是强化政治导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义利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二是提高经营能力,通过组成父子班、继承人班等方法,对新生代企业家进行企业管理理论、实战等综合培训,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增强民营企业的传承成功率。三是建立导师制度,组建由优秀企业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参加的创业导师团,与新生代企业家结对,进行经验传授、方法指导、人生引导等全方位的辅导,着力解决新生代企业家实践经验不丰富、阅历不足、思路视野不够开阔长远等问题。四是开展挂职锻炼。除安排优秀的新生代企业家到省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开阔视野外,有计划地选派新生代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园区挂职锻炼,以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把握能力。
3、打造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服务平台。一是打造交流平台,如省工商联成立的徽商新星联谊会,促使新生代企业家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谋发展。二
是打造指导平台,为企业创始人离职后继续发挥余热创造条件,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消除离职后失落、焦灼等复杂心态,积极参与培养继承人的各项事业。三是打造经理人平台。建立高级经理人才市场,培养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诚信档案,为民营企业代际传承搜寻人才。四是打造宣传平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发现、培养和树立一批新生代企业家先进典型,对其创业历程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进一步激发新生代企业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篇:企业家队伍建设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约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企业家队伍深度调研,我们对企业家现状和特点作了详细调查分析,找准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推动企业家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指导方向。、企业家群体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经过社会各界多年的持续关怀和自身的不懈奋斗,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队伍日益壮大,素质能力持续提高,社会贡献突出,主要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队伍日渐发展壮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74家,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倍多;其中工业企业860家,建筑企业214家,批发零售企业400家,均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在企业家任职时间长度中,5年以下的占37.8%,6-10年的占32.5%,11年以上占29.6%。任职时间10年以下占到70.3%,新锐企业家占据绝对优势,为我市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优势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家队伍日趋壮大。
二是年龄结构逐步优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30岁以下占3.3%,31-40岁占22.1%,41-50岁占47.9%,51-60岁占18.6%,60岁以上占8.1%,其中50岁以下中青年企业家占到了总人数的73.3%。老一代企业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青年企业家已迅速成长,大显身手,成为全市企业的中流砥柱。
三是知识层次明显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拥有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到3.2%,拥有大学学历的占到47.4%,中专及技校学历的占21.5%,高中及以下占27.9%。企业家后续不断通过学历培训方式提升知识水平,在职教育中取得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占9.6%,大学学历的占到34.7%。
四是经营水平不断增强。全市企业家驾驭企业、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9家企业入闱中国企业500强,17家企业入闱中国制造业500强。13家民营企业入围全国500强,占全省的30.2%。在企业家群体中,高级职称的占到19%,中级职称占到47.4%,中高级职称合计占66.4%,企业家的高技能优势带动形成了我市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基地。
五是社会贡献位居全省前茅。企业家对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全省纳税百强排行榜中,我市有9家企业在列,上榜户数列全省第三,仅次于济南市和青岛市。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如破万亿元大关,跃居全省第四位。利税和利润总量连续5年列全省首位。、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规模上看,企业家队伍数量总体上偏少。我市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还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新兴的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企业比较少,高端人才积聚的功能相对较弱,以工业企业为例,我市规模企业860户中高新技术企业才88家。企业家队伍总量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全省的2.2%,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能振兴一方经济的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二是从层次上看,企业家文化素质总体上偏低。在学历上,全市企业家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以上学历合计才占12.8%,中专及以下占49.4%;在职称上,初级或无职称的合计占据35.6%。硕士以上学历仅占八分之一,中专以下、初级或无职称的人员占比都比较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从机制上看,企业家队伍建设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尽管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健全,对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还找不到有突破性的抓手,企业家队伍之间的流动壁垒还没有打通,人才市场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社会配套住房、医疗、居住软环境等服务还不到位,企业家薪酬制度吸引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优秀企业家施展才华,也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引进。
3、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两个率先”,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明显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归根结底是要有一支 推动这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应在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和优化环境机制上下功夫。
3.1 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
一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议成立企业家教育培训中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以及本地专业人士组成一支“菜单式”的培训师资力量,主动寻求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结合企业家培训“订单式”需求,不断强化企业家学习培训,既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等共性化培训内容,又注重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个性化培训内容。二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信息库,将后备人才管理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的提高,形成企业家队伍的“梯队”结构。三是破除人才流动壁垒。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优化软环境、舆论引导等途径,引进全国500强企业、大型外资企业来我市创建实体,发挥其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吸引全国优秀人士、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我市紧缺的优秀人才到经济建设一线创业发展,努力使他们成为一支新的企业家队伍后备力量。
3.2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
一是建设专业人才市场。强化人才市场对企业家的信息搜寻、咨询推荐、职业培训等功能,加快组建企业家人才市场,建立企业家业绩档案,全面记录企业家经营业绩;成立企业家资质评价中心,逐步推行企业家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做好人才“开放带动、接轨高端”文章,发挥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特色产业带等 阵地优势,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通过举办现场人才交流大会和网上人才交流大会,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探索成立猎头公司。以我市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猎头公司为纽带,主动接受周边大城市人才高地辐射,协助企业引进急需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思路。注重把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家来我市投资实体,力求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管理、科研等拔尖人才。创优条件,对柔性流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全方位、社会化、一条龙服务,创造集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良好条件。
3.3 以优化环境为重点,促进企业家创业发展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组织开展“企业家论坛”、“企业家活动日”等活动,并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创业事迹,精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注重关心激励。主动关心企业家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聘请全市优秀的企业家作为政府事务顾问,参与有关经济、社会等政策制订,参与重大经济活动。对入选的优秀企业家提供一条龙的健康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地位”。三是优化外部环境。在土地使用、税收、职工住房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高标准完善生活休闲设施,选择合适地块建立高级人才别墅区,吸引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来安家落户、创业发展。
新时期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优秀企业家和以他们为核心的企业家团队,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丹阳市委组织部积极发挥组织优势,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坚持“工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目标,创新内容、拓展形式,对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之需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我们通过数据统计、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以及实地调研75家销售超5000万元的企业发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开拓进取的企业家队伍。丹阳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与企业家的思维、理念、能力等息息相关。目前,丹阳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粗放式经济扩张冲动诱导性强,传统产业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制造业是丹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支撑。在当前发展难度加大,发展要求提高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众多“成长烦恼”,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区域经济要转型升级,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端化和特色产业品牌化。要坚持比较优势和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放大和集聚产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碳纤维、高温合金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引领丹阳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优秀企业家来推动。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需要规模以上企业发挥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技术中心和能够带动辐射全市整个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传统行业尽快转型。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发展之路,需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牵头,共同打造专业品牌基地和集体商标,形成以品牌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体系,提升全市经济中品牌的竞争优势。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关键要依靠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以他们为核心的企业家团队。
二是企业持续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队伍。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选谁接班”的现实困惑。丹阳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大都创业于改革开放之初,实地调研的75家企业“一把手”平均年龄为51.2岁,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6人,仅占8%,50岁以上的49人,占65.3%。企业家的年龄已经偏大,体力精力不再充沛。由于民营企业的产权特质和“子承父业”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现阶段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难以避免,企业家多选择子女作为“接班人”。但是,子女能不能接好班是企业家的普遍心病。担心后继乏人,有的企业甚至该上的项目不上了,该抓的市场机会不冒风险了,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难留”的求贤难题。我们调研的75家企业共从外地聘请了439名管理和技术人才,其中有131人在企业高级管理岗位。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企业“一把手”为核心的企业家团队建设十分关键。由于丹阳是个县级市,学习、生活和社交环境与大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劣势,难以为他们提供个人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机会,客观上存在外地人才难留的情况。而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又迫切需要引进外地人才,为外来人才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是企业竞争力提升需要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企业家队伍。一方面,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家自身普遍存在着“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在调研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企业家的文化程度虽然差异明显,“一把手”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人,仅占18.6%,但学习的意识普遍强烈。这些企业家尽管在长期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现实,企业的竞争正在跨越区域和国家的界限,国内企业直接面对的是日益激烈、残酷的跨国公司和特大型企业的竞争,企业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依靠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手段应对竞争,快速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的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当前企业正处在快速裂变、优胜劣汰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资金、自主创新等发展瓶颈的制约,这些困难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必须要由政府搭台,采取切实举措解决企业难题,把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把行业的竞争力提升成板块的竞争力,建设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团队,共同面对国际国内变化的新形势。
二、引导企业家成长成才是打造优秀企业的必由之路
面对以上这些制约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丹阳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人才工作和培训工作牵头抓总的作用,按照“政治有地位、成长有平台、队伍有梯次、政策有扶持、发展有动力”的“五有”标准,全面提升企业家的发展理念,集聚企业家的发展能量,促进企业家团队的成长成才。一是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对照条件,推荐企业家参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全力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各级劳动模范推荐评选中给予企业家一定名额。建立企业家表彰激励机制,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市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大力宣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典型事迹,形成了“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一大批有思想觉悟,有文化水平,有奉献意识的优秀企业家登上了参政议政的大舞台。目前,全市企业家中有各级党代表105人,人大代表100人,政协委员75人,劳动模范59人。
二是搭建成长平台。2006年,我们根据企业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日益增多的实际和培育企业家人才的需要,组建了“丹阳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吸收纳税五十强企业负责人、“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定期举办财富论坛、企业家沙龙等活动,每个季度专门聘请国内经济学教授、知名专家等开设讲座。俱乐部自组建以来,已经邀请了温元凯等25名教授举办了《宏观经济形势》、《中小企业资本运作》、《品牌之道》等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丹阳企业家高校求知行”活动,与高校、党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合作,成立32所高校人才引进基地,建立全国性的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就企业普遍关心或急需解决的课题,每年选择一所高校举办研修班,组织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研修。去年以来,我们在南京大学举办了“资本运作与公司治理”和“企业竞争力”高级研修班,112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培训。鼓励企业家到高校学习,出资40万元奖励4位在南京大学攻读EMBA的企业家。
三是打造队伍梯次。组织实施“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我们力争通过企业家培养,实现规模企业的扁平型向立体型转变,到2012年,实现销售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以07年为基数每年增长一倍的目标。在企业家队伍培养中,我们重点选拔三类对象:
1、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正在成长的企业接班人;
2、20世纪90年代以后崭露头角的创业者;
3、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通过推荐选拔,我们先后确定了120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从市人才基金中专门划拨100万元,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现代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目前,已有15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接过了父辈的帅印。丹阳市精密合金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柏方接管企业后,主动与“两院”院士合作,引进海归博士团队,共同研发的高纯度镍基高温合金钢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 果转化计划。江苏圆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郭卫东接任董事长后,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公司被国家商务部和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培养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了引导企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一方面说服引导企业家重视人才、科技、品牌建设工作,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先后制定了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给予企业引进的博士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1000元的生活津贴。设立以1000万元为基数,并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10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给予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30万元奖励、国家免检产品20万元奖励、省级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10万元奖励。2007年,我市有1个企业销售突破100亿元,2个企业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3家企业成功上市,1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牌。
五是增强发展动力。注重引入外来企业人才,形成本地企业家和外来企业家良性竞争、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成立丹阳市海外留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的实施意见》,对来我市创业的“海归”人才提供60-3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给予10-30万元的住房补贴,对特别优秀还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成立
312 亿元规模的江苏丹凤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占地1500多亩的丹阳市高新技术园区和丹阳市国际生物工程科技创业园等,园区3年内免费为海归创业人才提供2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房居所。组织实施了“百名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力争在5年内引进100名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先后组织12个考察团赴欧洲、澳洲等科技发达国家举办科技与人才合作交流活动,与200余名“海归”人才面对面进行交流;举办2008丹阳-海外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邀请30位海外人才来丹阳考察洽谈。每年举办优秀海归人才评选活动,设立“优秀海归创业创新人才奖”,并实行海外人才技术成果入股投资,把海归人才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目前,丹阳市有2个海外博士团队、9个留学生创业团队、3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150余名海外人才落户创业。
三、深化企业家团队建设是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之举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加强,拓展了企业家的视野,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了丹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主要工业指标增幅达到了10年来甚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5家,超过历年总和的三分之一,总数达95家;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工业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总量的一半;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3家企业先后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6家,2008年 有望达到10家。成绩的取得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如何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健全完善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培育和打造一支适应区域产业特色、不断创新作为的新型企业家团队,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要进一步明确新型企业家团队建设的战略定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已经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今后,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企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资本运作等战略,不断研究时势大局,战略定位企业未来5-10年的远景目标,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的力度、拥有品牌的广度和资本运作的深度。不断通过对企业家的培养和教育,引导企业家转变发展方式和理念,促进企业由原来注重外延式的做大规模,向注重人才、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等内涵式的发展跨越。引导企业逐步由资源消耗型向节能环保型经济转变,实现企业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耗能,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支持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平台,促进新品开发和技术储备,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积极引导企业家在提升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创新和风险意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培养世界眼光和社会责任,带头支持新农村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反哺社会。二要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在总结我市资本运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专门设立丹阳市企业资本运营工作办公室,协调管理全市企业上市工作,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意见》,对准备上市企业,免除产权交易、资产变更等相关费用;对上市的企业,一次性按募集资金的5%进行奖励,奖励所在镇或企业主管部门10万元,以此鼓励更多的企业上市,真正形成资本市场的“丹阳板块”。健全完善《丹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引导企业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和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支持基础技术研究、鼓励前沿技术探索;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优势产品,不断提升全市“产业、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继续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和打造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领军人才。深化“百企创新、百品培育”的“双百”工程,依托科技创新基金,对一批重点品牌项目进行扶持。继续完善《丹阳市“十一五”名牌战略实施纲要》和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措施,优化品牌发展环境;采取培育、扶持、保护、激励等措施,不断提高品牌企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三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家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总结企业家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整合培养企业家的三个平台,明确各自的新定位。将把“丹阳市高级经营管理人 才俱乐部”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重点为企业家、高管和专家之间提供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并就一些涉及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发展趋向性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将把“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作为一个“基础性平台”,着重于发现有潜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建立“新一代企业家”数据库,每年根据全市企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充实和调整,跟踪培养;将把“丹阳企业家高校求知行”活动作为一个“拓展性平台”,围绕企业在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科学发展方面的要求,发掘和针对大家关注和需要解决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等难题,每年选择一个专题,聘请专家学者对企业家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和研讨交流。同时,在企业家培训内容和形式方面,进一步创新和更新,全面实施分类培训。对于目前处在一线的企业家,将着重培训企业发展战略、用人和授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将着重加强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训,使他们的观念实现从父辈创业时的解决温饱、发家致富向实现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转变;对于企业外聘的高管人才,将着重加强在综合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管理企业的能力,切实防范职业经理人道德风险。关于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思考与建议
“十二五”是湖州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阶段,是“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要时期。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十大特色产业生态工业园、一批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为此,我们就湖州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调研,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供领导参考。
一、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基本思路
高素质的企业家,其共性的特征可概括为: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战略眼光和英雄主义情怀,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并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具体地说:在经营管理上,能够运筹帷幄,接轨国际,决胜于千里之外,掠城占地;在产品科研开发上,不但能够紧跟国际上先进技术发展趋势,还善于做好结合的文章,在国内加以应用推广,发展一流产业;在团队建设上,能够凝聚一支队伍,促进一流人才,打造高绩效的一流团队,形成“核心”。
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重大意义。一个城市,真正支撑它的不是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漂亮的绿地,而是那些创造财富、集聚人才、容纳就业的一家家企业。企业作为提升我市综合实力的主要单元,其企业家队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带动、辐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企业家就是一个企业的灵 魂,而一支企业家队伍,就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一大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在全市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
企业家群体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国家的振兴靠企业,企业的振兴靠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与地区的强大,首先是因为企业的强大;而企业的强大,必定是因为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群体。一个企业家,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一批企业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家的水平,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企业家的地位,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在更大范围内的地位。企业家群体正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市要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培育“超100亿元企业10家、50-100亿元企业10家、20-50亿元的企业20家、10-20亿元企业40家;上市企业30家”的目标,必须改变目前缺少著名大企业和大企业家群体的现状,打造一支战略型、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企业家队伍。
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力度,打造适宜企业家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工作环境,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规模庞大、梯度合理,能够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构建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布局集聚化、产业发展低碳化、产业竞争高端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具体目标。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以规上企业为重点,龙头企业为引领,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培养引进一批善于现代经营管理、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引领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企业家。造就百名政治品德好、开拓创新能力强、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和优秀职业经理人。力争到2020年培养出国家级优秀创业企业家5名以上,省级优秀创业企业家50名以上,市级优秀创业企业家120名以上。通过实施“三个一批”优秀企业家建设工程,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名领军型企业家,扶持100名成长型企业家,资助1000名初创型企业家;通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到2015年,80%以上的规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较为系统的现代经济、管理、法律、科技等知识培训;通过扩展网络教育学习的平台,到2015年,80%以上的规模企业高层纳入湖州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网络学院学员之列;通过实施企业管理 创新“5123”工程计划,在全市树立100家企业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推进200家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3000名企业高层通过精细化管理知识专业培训。
二、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对策建议
按照湖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及湖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企业家队伍现状,现提出强化政府推动,多方创造条件,促进高素质企业家成长,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1、加强“航母”大企业培育,实施百名企业家境外培训工程。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突破口,以现有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注重100亿以上,50—100亿,20—50亿 “航母”大企业的培育。通过企业联合、重组、兼并,推进企业规模膨胀,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融资能力好、由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大企业、大集团。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世界500强企业。有了“航母”企业,就能提高高素质人才的依附程度,就能有效推进载体与人才的有机结合,吸引海内外优秀企业人才集聚,有利于造就一批“舰长”。
在此基础上,实施百名企业家创新培训工程,选拔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到国外培训。把选送出国培训作为对企业家最大的奖励,每年由政府出资,组织列入上述规模企业、上市公司、科技成长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后备人才,分批分类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通过对当前世界最前沿的创新与全球化知识及案例 的集中学习和开放式的考察,以全新理念的洗礼让企业家们拓宽视野、找出差距,明确发展思路,以培养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具有杰出才能和团队精神的企业领军人才。
2、增强激励制约手段,开展“风云湖商”评选活动。加大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市工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按一定比率递增。对社会贡献大、群众口碑好的企业家,政府通过重奖、土地优惠、税收返利等激励手段,给予企业家充分的肯定。提高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政治地位,聘请优秀企业家作为政府经济参谋顾问,参与有关经济政策制订,出席重大经济活动等。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家考评制度,完善优胜劣汰制度,惩罚素质低下、经营不善的企业家,以提高企业家队伍群体素质。
开展“风云湖商”评选活动,在以往评选优秀创业企业家活动的基础上,选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湖州报业集团、湖州电视台、《湖商》杂志联合评选“风云湖商”。把“风云湖商”的评选纳入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设立优秀企业家大讲坛,CEO访谈专栏等,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在全社会极力营造“争当优秀企业家光荣、成就优秀企业家有功”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尊重企业家,处处爱护企业家的氛围。
3、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倡导推进职业经理人机制。目前,湖州有一些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既是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的一个反映,又有助于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家的职业化建设,抛弃民营企业所有者必然是企业管 理者的狭隘观念。发展社会支持体系,积极推进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职业化空间。努力探索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有效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臵机制,建立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职业经理人资质、业绩评价机制,搭建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选用、引进、评价、推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与长三角兄弟城市接轨的人才资源共享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的相关政策,完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居留、出入境、税收、保险、职称评聘、配偶安臵、子女入学等具体办法,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纳入规范化、职业化轨道,让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4、打造三大平台,多途径全方位培养企业家。一是打造政府与企业合作平台。市领导、机关部门与全市明星企业和优强企业挂钩结对,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服务,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实施“聚焦服务”。二是打造学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了产学研联盟。通过开展新的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为湖州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智力支持。三是打造企业与企业合作平台。依托知名国际咨询委员会,加强企业家及企业家后备人才与世界著名企业高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5、实施“常青藤”工程,顺利完成新老传承交替。民企新生代的成长关乎民企的未来,更关乎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新生代已进入交替阶段,我们必须非常重视民企新生二代的培养,要建立起优秀企业家后代、重点骨干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信息库,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将他们的教育管理列入市工业企业发展规划,通过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和本市优强企业内部任职、与机关干部交流等形式促进传承人的快速成长;设立企业接班人教育培训的专项基金,纳入到每年的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为民企新生代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设臵专门岗位压担锻炼,营造有得民企新生代脱颖而出的氛围;引导原生代更加放手培养,宽容失败,到基层、到艰苦的岗位实践,促使民企新生代不断成长和成熟。真正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政策上落实,制度上保证,资金上保障。
6、健全五大机制,从制度上保证高素质企业家的打造。形成培养湖州企业家的“五大机制”,从制度上给予落实保证。帮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树立“企业家是功臣,投资者是上帝、纳税人是衣食父母”的意识,强化“工作就是支持,责任就是保护,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切实减轻企业家负担,让企业家从繁杂的会议中解脱出来。加大企业运行监控力度,及早发现、及时处臵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加大涉企政策宣传力度,通过企业家论坛、银企座谈会、联谊交流会等形式,了解企业家心声,在银行放贷、政府资金和资源配臵上予以扶持;培训机制,建立起以企业需求为内容,资格培训 为主体,市场培训为导向的培训教育体系,借助湖州师院资源,筹建“湖州市企业经营管理学院”,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措施,把“湖州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网络学院”纳入市委组织部管理体系,加强宏观指导,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与知名院校、知名企业的研修合作,加快他们知识更新速度;引领机制,加强企业家诚信建设,树立企业诚信典范,引导企业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激励机制,通过给予精神荣誉、物质奖励、政治待遇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保障机制,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等方式,增强企业家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江苏省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 李茂川
企业是区域发展的支撑,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我们把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四有”的要求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1、让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对照条件,推荐企业家参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全力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各级劳动模范推荐评选中给予企业家一定名额。建立企业家表彰激励机制,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市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大力宣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典型事迹,形成了“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一大批有思想觉悟,有文化水平,有奉献意识的优秀企业家登上了参政议政的大舞台。目前,全市企业家中有各级党代表105人,人大代表100人,政协委员75人,劳动模范59人。
2、让企业家成长有平台。2006年,我们根据企业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日益增多的实际和培育企业家人才的需要,组建了“丹阳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吸收纳税五十强企业负责人、“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定期举办财富论坛、企业家沙龙等活动,每个季度专门聘请国内经济学教 授、知名专家等开设讲座。俱乐部自组建以来,已经邀请了温元凯等25名教授举办了《宏观经济形势》、《中小企业资本运作》、《品牌之道》等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丹阳企业家高校求知行”活动,与高校、党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合作,成立32所高校人才引进基地,建立全国性的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就企业普遍关心或急需解决的课题,每年选择一所高校举办研修班,组织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研修。去年以来,我们在南京大学举办了“资本运作与公司治理”和“企业竞争力”高级研修班,112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培训。鼓励企业家到高校学习,出资40万元奖励4位在南京大学攻读EMBA的企业家。“教育是对企业最有效益的投资,培训是对企业最有力度的支持,知识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礼物”已逐步成为丹阳企业家的普遍共识。
3、让企业家队伍有梯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组织实施“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我们力争通过企业家培养,实现规模企业的扁平型向立体型转变,到2012年,实现销售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以07年为基数每年增长一倍的目标。在企业家队伍培养中,我们重点选拔三类对象:一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正在成长的企业接班人;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崭露头角的创业者;三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通过推荐选拔,我们先后确定了120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从市人才基金中专门划拨100万元,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现代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和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目前,已有15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接过了父辈的帅印。丹阳市精密合金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柏方接管企业后,主动与“两院”院士合作,引进海归博士团队,共同研发的高纯度镍基高温合金钢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江苏圆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郭卫东接任董事长后,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公司被国家商务部和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4、让企业家创业有政策。培养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了引导企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一方面说服引导企业家重视人才、科技、品牌建设工作,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先后制定了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快引进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给予企业引进的博士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1000元的生活津贴,对引进的高层次海外创业人才给予100-300万元的扶持资金,10-30万元的住房补贴。设立以1000万元为基数,并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10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的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品。制定了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意见,对准备上市的企业,免除产权交易、资产变更等相关费用;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按募集资金的5%一次性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给予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30万元奖励、国家免检产品20万元奖励、省级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10万元奖励。2007年,我市有1个企业销 售突破100亿元,2个企业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3家企业成功上市,1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牌。
近几年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成效,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上。2007年,全市主要工业指标增幅达到了10年来甚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5家,超过历年总和的三分之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工业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总量的一半;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3家企业先后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6家,今年有望达到10家,资本市场的“丹阳板块”正在形成。同时,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回报社会,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市党员企业家迅速行动起来,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1万元以上的达14位。特别可喜的是,我市企业家的观念正从发家致富向实现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转变,创造百年基业、保持企业长青正在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将为我市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共栖霞市委 栖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
(2011年2月22日)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财源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进一步激发企业经营者创业潜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赶超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财源建设为主线,把支持干事创业、推动科学发展作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做到引进和培育、扶持和激励、考核和奖惩并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打造土壤促进创业,形成氛围竞相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证。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纳入人才建设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编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关部门配合联动,搞好培养、引进、储备,凝聚各领域优秀人才;对优秀人才做到政策上支持到位、工作上服务到位、政治上关怀到位、生活上照顾到位,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最有利的环境。----坚持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普遍加强企业经营者培训、储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优秀人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培养一批行业性、区域性企业领军人物,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梯次结构布局;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准制定和工作要求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本地实际和产业定位的企业家队伍。
----坚持实用实效、注重贡献的原则。企业家队伍建设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现状相结合,在政策措施上出实招求实效,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在目标目的上体现财源建设主线,把地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和依据,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公平公正、进退有序的原则。在企业家培养、评选、待遇等方面实行阳光政务,按标准和程序规范运作,做到公开透明,臵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家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监督约束和淘汰退出机制,使企业家队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任务目标。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尊重爱护企业家,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服务机制;全市企业家成长环境日益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明显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引领全市经济发展、在烟台和省乃至国家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企业家,形成支撑栖霞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到2015年底,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带 动一批企业上档升级,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0户,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年纳税过千万的企业30户,其中过5000万元的企业15户,过亿元的企业5户;有5户以上企业进入烟台市百强企业。
二、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和产生办法
3、评价标准。一是绩效评价。主要依据对地方财源建设的贡献大小进行评价,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300万元-1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超过1000万元—2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2000万元以上的,作为“功勋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绩效标准可作相应调整。二是能力评价。个人具有较高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破解难题能力,并积极付诸实施取得突出成效,在国内同行业或烟台市以上范围有一定影响。三是社会评价。个人执行政策守规、经营管理守法、廉洁自律守纪、公平正义守信,班子团结带头好、职工权益维护好、企业文化塑造好、社会责任担当好、文明新风示范好。
4、产生办法。一是申报,本意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评选适用于依法注册在栖霞的工业、流通、旅游企业及总部设在栖霞的建筑企业,每年年末由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商务局、旅游局、住房建设局依据上述标准,组织填写企业家申报表,明确申报企业家称号等级,附2000字以内的31 个人业绩材料;二是初审,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经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安监、环保、计生、科技、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成立评审小组,对申报对象进行审核,并确定公示名单;三是公示,将确定公示的对象及其主要业绩在栖霞电视台、栖霞政府网站等市内媒体上进行公示,设立公开电话,听取社会意见;四是确认,对公示中群众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对象,由市经信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建议,报市委、市政府研究确认。对公示无异议的对象,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
三、提升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5、加强培训。高度重视企业家自身建设,把提升企业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素养,塑造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作为培训重点,选择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培训基地,每年邀请高层人士、专家学者、商界精英,设立企业家论坛、举办报告会、开展专题讲座和管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培训。对获得相关“企业家”称号的,由市政府出资,每年至少组织2批次到国内先进地区、著名企业或国外考察学习。同时,每年不少于2次组织企业家到市内重点企业观摩学习,在广播电视台、《栖霞工作》、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辟企业家专栏,展示企业和企业家形象,促进相互交流。抓好企业家资格培训和认定,每年至少组织10名以上在栖霞有影响的企业家,参加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和高级经济师评审认定。
6、搭建平台。进一步发挥市企业家协会的作用,由经信局、32 科技局、人社局、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创建“企业家联谊会”、“栖霞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等交流平台,每年中秋或春节期间举办企业家团拜会,加强党政领导和企业家之间的感情联络,倾听意见和建议。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全市主要行业三年内都要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
7、注重引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要,依托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知名人士、核心专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队伍。到2015年,争取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职业经理人100名以上。认真研究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
8、抓好储备。建立健全企业家后备人才制度,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尤其注重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后备人才。企业管理部门和各企业都要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库,广泛收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建立以基本素质、业绩档案、诚信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和服务,促其健康成长。在抓好现有人才发现培养的基础上,每年争取引进20名以上专业对口人才,安排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将其培养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纳入后备企业家培养对象的,每年推荐10名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学习考察或其它培训活动。坚持备用结合,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后备人才要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在实践中培育和造就企业家。
四、营造鼓励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9、加大政策支持。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累积作为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企业贷款贴息、过桥资金等。对获得相关“企业家”称号的企业,依据项目情况,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企业融资、设施配套、资源配臵等方面优先扶持,通过部门联席会议的形式集中研究解决;需在银行融资的,从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中给予贷款贴息。对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的企业家,根据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家愿望和要求,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研究政策措施,倾全力支持。
10、搞好权益保护。树立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留住项目的观念,把依法维护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民主权利作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重点,严厉打击诬告、陷害、报复、威胁企业家的各种违法行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障好企业家及其家属、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检查,对企业家所在企业实行重点保护,收费检查等行为须经市纪委、监察局批复后进行。全年每个月设立企业生产经营“宁静日”,期间原则上没有涉企收费检查行为。加大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三乱”行为查处力度,对存有“三乱”行为的责任单位,严肃处理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
11、提高政治待遇。对获得“优秀企业家”和“功勋企业家”称号的,聘请为市政府经济顾问,参与全市重要经济政策制定和重大决策;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标准,优先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参加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其
中年地方工商税收达到5000万元的“功勋企业家”,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连续五年年地方工商税收超过5000万元的“功勋企业家”,终生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调离栖霞的政府特别津贴予以终止。深入开展“企业评议机关”等活动,让企业家在监督政府和部门中有更多的发言权。改进完善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在考察党政领导班子和相关职能部门时,注意听取企业家的意见,把服务企业情况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12、加强生活关心。规划建设高级人才集中居住区,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安家落户、创业发展创造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外来投资企业家,授予“栖霞市荣誉市民”称号;对外来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在档案、户口以及家属随迁、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实行定期医疗保健制度,每年由市委、市政府组织进行一次免费查体,并在县级医院相对固定一名保健医生随时提供保健咨询。
13、给予物质奖励。坚持并逐步完善已有的财源建设突出贡献、自主创新及品牌兴企等奖励政策,作为长期性的政策措施予以兑现落实,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企业家评选表彰制度,每年对在财政贡献、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隆重表彰,在财源建设突出贡献等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金牌奖励。
五、建立完善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
14、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市委、市政府建立企业家队伍建设
联席会议,由市委书记或市长定期召集,研究制定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成立由组织部牵头,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商务局、旅游局、住房建设局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全市上下密切配合、各领域企业家广泛参与的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格局,推动栖霞企业和企业家不断向更高层次和目标迈进。
15、建立联系沟通制度。对获得相关称号的企业家,明确一名市级领导干部负责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具体包帮,其中获得功勋企业家称号的,由市四个班子主要领导联系。联系企业家的领导要为他们多服务、多参谋、多关心,当他们的合法保护者、发展引路者、无偿服务者和信息提供者,保证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直通企业,企业家的愿望诉求直达市委、市政府。
16、健全监督约束和淘汰退出机制。建立企业经营者信用采集、评价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引导企业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家社会评价体系,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对企业的财政贡献、社会贡献、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等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企业经营业绩虽然达到规定标准,但企业产销利税和技改投资等重要指标比上年下降的,产品研发、专利申请、研发机构和品牌创建升级无明显成效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不达标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不合格的,职工工资保险等切身利益保障不到位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因违法乱纪被查处的以及弄虚作
假的,当年不得参加“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评选,不享受市委、市政府为企业家无偿提供的学习培训、外出考察及健康查体等生活和政治待遇。“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每年评选一次,实行动态管理,达不到标准的自然淘汰,相关待遇随之取消。
第三篇:关于加强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秦楠电子商会
11月18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和秦楠电子商会在秦楠镇召开了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研讨会。会上,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工商局、科技局、电子商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就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培训等工作做了通报和交流,与会同志围绕‚如何加快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副市长孙兆宏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截止10月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3169户,今年新增600多家,创历史新高。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43户,亿元以上19户,实际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0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家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研讨表明,我市没有资源优势,产品两头在外,天长能够在全省连续十年十强,最关键的是有一支爱国、敬业、守法、诚信的企业家队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天长民营企业家沉着冷静、积极应对,通过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使天长的民营经济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通过交流与研讨,大家对目前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规模上看,高素质企业家数量总体偏少。全市3160多家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还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新兴的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企业比较少,人才积聚的功能相对较弱,具备战略企业家标准的企业法人和经理级的专业人才为数不多。
二是从层次上看,企业家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在学历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1人,本科学历20多人,大专学历的不足100人(含通过办班获取学历的),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水平。不少企业家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浓,把握市场能力弱,信息捕捉水平低。由于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是从年龄上看,企业家平均年龄偏大。我市纯民营企业多为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大都在45岁左右,改制企业的法人平均年龄也超过50岁,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由于我市民营企业多为家族企业,接班人多为子女,但多数企业家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很好胜任企业的管理,有的不愿意接班,不少企业面临接班人断层的问题。
四是从思想意识上看,不少企业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部分企业家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认为上品牌、走创新发展之路是大企业的事情,自己只要每年能赚个几万十几万就行了,小富即安。有的甚至感到前途很迷茫,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
五是从机制上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尚未健全。目前虽然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党管人才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还没有找到有突破性的抓手;人才市场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企业家成长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还不够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优秀企业家的成长,也影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无论是从中央的要求,还是从我市的发展实际上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经过研讨,大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上议事日程。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市场竟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竟争,而在人才中企业家又是重中之重,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才能保障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存在着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动力偏弱、机制缺失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将企业家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明确职责并加以落实。
二、提高政治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在党委、人大、政协换届时,要对照条件,推荐优秀企业家参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的选举和政协委员的协商产生,全力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各级劳动模范推荐评选中,给予企业家一定名额。要完善企业家表彰激励机制,在工业经济评优表彰中,增加对优秀企业家表彰奖励的指标。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淡化少数人的‚仇富心理‛,使更多的企业家争当创业者,勇做弄潮儿,努力促进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三、搭建成长平台。建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局、工商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创建‚民营企业家联谊会‛或‚天长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吸收企业负责人、‚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通过举办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国内经济学教授、知名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就企业普遍关心或急需解决的课题,进行研讨交流。要选择一些高校举办研修班,组织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研修。科技局在南京大学举办了高级研修班,我市40多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培训,效果甚佳,为我市企业家打造团队方阵、实行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值得很好的总结和推广。建议市委、市政府利用‚企业家联谊会‛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这一平台,在每年中秋或春节期间举办企业家团拜会,加强党政领导和企业家之间感情联络,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四、打造队伍梯次。建议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等部门在科技创业中心,组织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程。力争通过企业家培养,实现规模企业的扁平型向立体型转变。在企业家队伍培养中,可以考虑重点选拔三类对象:一是80后正在成长的企业接班人;二是90后崭露头角的创业者;三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建议市政府从市人才基金中专门划拨专款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现代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通过培训使之新生代法人或后备人才成为‚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开拓‛的新型战略企业家。
五、强化政策扶持。培养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家重视人才、科技、品牌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激活企业家队伍培训机制。比如江苏省丹阳市就明确规定:给予企业引进的博士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1000元的生活津贴。设立以1000万元为基数,并逐年扩大基金基数。建议设立‚天长市企业家培养基金‛,用于企业家培养。组织、人社部门要切实做好人才档案的管理工作,规范企业人才档案,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库。要做好各专业人才的信息采集工作,按高、中、初级分类别、分层次登记,搭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打好基础。
六、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整合培养企业家的平台,明确各自的定位,分阶段、分层次、全方位的开展培训工作。一是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或‚企业家联谊会‛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重点为企业家、高管和专家之间提供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并就一些涉及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发展趋向性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二是把‚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程‛作为一个‚基础性平台‛,着重发现有潜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建立‚新生代企业家‛数据库。每年根据全市企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充实和调整,跟踪培养。三是把职业经理及相关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作为‚衍生性平台‛,着重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建议由组织部、人社局牵头,做好引进、中介和培训工作。鼓励成立猎头公司和人才中介机构,为企业选招可用人才创造条件。对于企业外聘的高管人才,着重加强在综合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管理企业的能力,切实防范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四是将行业商会、协会作为企业家锻炼成长‚永久性平台‛。市工商联要积极指导行业商会和协会开展的培训交流等经常性活动,以提升企业家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第四篇: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发挥企业创新带头人作用
市政协委员、沈阳启源工业泵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白书哲
企业的振兴与发展,除靠党的好政策,靠企业职工的积极努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懂技术、会管理,勇于创新,责任心强,真抓实干的企业家队伍。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企业家能够救活一个工厂,一个企业家可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一
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发挥企业创新带头人的作用,不论从现实和长远看,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加强企业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创新带头人的作用,是推进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伟大工程,要使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要头脑清醒、精心策划、逐步实施,另一方面又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多领域,我们知道的还不多,也没有更多可借鉴的模式。这就需要有人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试验,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些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试验者,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最终成功。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家创新带头人的作用,是改变社会旧习,树立一代社会主义新风的需要。长期以来,受旧的传统、旧的习惯风气的影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唯上唯书,不出常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冒风险的落后社会意思和不良风气有了很大改变,但要彻底改变多年沿习下来的这种不良风气和旧习,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培养一大批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变革,墨守陈规的习惯势力,促进整个社会意思和风尚朝着富有生机和活力方向发展。
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创新带头人的作用,是振兴沈阳工业的需要。沈阳是共和国装备业制造基地,是老的重工业城市,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创造多个共和国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原有的现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对过去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固守自封,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下决心改变落后面貌。专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沈阳经济的发展振兴提供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大发展,快发展,就要建立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振兴沈阳经济中的作用。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一项任务。为了实现这项任务,就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企业家,就是指那些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德才兼备,不满足现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思想解放,开拓进取,讲求实效,顾全大局,能够开创工作新局面。
企业家应具备的条件是:
1.能够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就积极去做,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2.思想解放,胸怀宽广,不唯书、不唯上,有胆有识,善于吸取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经验。
3.有强烈的革命进取心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要站的高,看得远,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权谋私,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
4.有民主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团结同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共创四化大业。
5.懂技术、会管理。企业家要有一门或几门的专业知识,懂得自己所负责企业生产领域的各项技术,做到管理有方,管理有则,注重环境保护,造福子孙后代,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增加效益。
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造就一批能驾驭全局并且兢兢业业地为之奋斗的企业家队伍,这将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家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法,加强对企业家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重点是组织企业家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培训,增强企业家驾驭全局的能力。
2.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请先进的企业家介绍经验,请专家、学者作报告,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3.教育企业家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我们的工业兴衰。企业家在各项工作中,要把着眼点放到本企业的职工身上,时刻把工人阶级作为根本的依靠力量。
4.要严以律己,不以权谋私。企业家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成绩,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要忘乎所以,企业家要时时刻刻的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以权谋私,不被金钱美女所击中。做到警钟长鸣,要从常记忆,克服短期行为。
5.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家的声誉。企业家是人,不是神,做为锐意改革,敢作敢为的企业家,难免在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犯错误,对于这一点不要大惊小怪,对企业家不要求全责备。对企业家在工作中出现的缺点错误,要实事求是,及时给予批评纠正,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改正,使他们在开拓中提高,在开拓中前进。对于无事生非,诬陷企业家的,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维护企业家的声誉,使他们心情舒畅的工作,充分发挥才华。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给予重奖,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功绩,弘扬正气。
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带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党和政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重视和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创新带头人的作用,为振兴沈阳经济,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7年5月
第五篇:50名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清华大学学成归来
我市50名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清华大学“充电”归来
9月30日,我市50名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在清华大学完成了一周的研修培训后,顺利学成归来。
这次由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联合举办的淮安市新生代民营企业家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高级研修班,培训学员以“80后”、“70后”为主体,平均年龄34岁。学员中,既有中共党员,也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学历大部分在本科以上,部分拥有硕士学位或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大多数学员都是民营企业传承发展的接班人。
本次培训的课程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企业发展的法律风险防范的意识与行动”、“资本运营与投融资决策”、“现代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科技创新与企业成长”、“企业发展与党的建设”等,授课老师均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和专家。授课主要采用重点理论讲授、案例解析、专题讲座等模式,既有宏观理论分析,也有具体问题探讨;既紧扣当前经济形势,又贴近企业发展实际。培训期间,还赴汇源果汁、清华科技园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参加培训的企业家学员对这种学用结合,前沿性、针对性都很强的学习形式和内容非常欢迎,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培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今后进一步推进企业传承发展、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据了解,这是我市第一次针对新生代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举办培训班,在全省也属首次,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树立全市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开放视野和战略思维,强化对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提高带领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素质,为加快构建淮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