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
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实施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赣教师字〔2011〕21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经2011年5月26日召开的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会议部署,并征求意见进行修改,现将《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实施办法》(见附件1)、《江西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职责》(见附件2)印发给你们,定于2011学年11月1日正式启动课程学习,请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分级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有何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向省教育厅师资处反映。
附件:
1、《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实施办法》
2、《江西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职责》
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主题词:印发 教师 远程培训 通知
抄送: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1年7月13日印发
附件1:
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实施办法
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实施意见 >的通知》(赣教发[2011]12号)要求,现就“十二五”期间我省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以下简称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施训原则和资源平台
(一)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十二五”期间继续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在培训中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充分发挥网络远程自选规定内容培训和自选名师网络研修工作站个性化培训的优势,在新的起点上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二)坚持师德首位、学用结合,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按需施训原则,实施分类、分层、分岗全员培训,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普遍提升教师驾驭学科教学的本领,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化均衡发展。
(三)建立优质培训资源合作机制,继续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课程资源平台,并依托江西师范大学组建江西省中小学名师研修工作站网络联盟交互平台,有效整合本省有关中小学名师研修工作站、各级培训机构、辅导团队施训资源,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打造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引导教师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学会上网、习惯上网、依靠上网,在线自主交流互动,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终身乐学、终身乐教。
二、培训目标、对象和学时
(一)我省实施“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起始规划目标为36万人。通过五年新一轮分类、分层、分岗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二)全省实名采集电子信息并登记注册的公办、民办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为全员远程培训对象,在“十二五”期间每位教师五年累计接受全员远程培训不少于360学时,其中新入职教师为410学时。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如承担网络名师研修工作站导师任务,可冲抵全员远程培训学时。
(三)教师全员培训以5个学年为一周期。2011学年开始新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当年7月起作准备,11月1日正式启动课程学习,经5个学年至2016年6月1日前结束。每学年具体课程学习安排、考核时间和办法,由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挂靠江西教育学院)确定。
三、选学类别及内容构成
将全员分类、分层、分岗培训细化为五类16项,由教师选择,学校确定,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具体培训内容应选下列其中之一:
(一)适应培训
1、新入职教师分学段分学科岗位适应性培训(2009年9月1日以后入职教师,一次性进行一学年122学时培训;从2012年10月开始,每学年对当年新入职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转入教师普通培训)。
2、新到岗班主任教师分学段岗位适应性培训(2009年9月1日以后到岗班主任,一次性进行一学年72学时培训;从2012年10月开始,每学年对当年新到岗班主任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转入相关任教学科培训)。
3、农村薄弱紧缺学科(音、体、美、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新任转岗兼岗教师适应性培训(2009年9月1日以后担任薄弱紧缺学科转岗兼岗教师,一次性安排两学年144学时岗位适应培训,从2012年10月开始,对新任转岗兼岗教师滚动进行两学年144学时岗位适应培训,培训合格后转入相关学科进行岗位强化或晋阶培训)。
(二)普通培训
4、小学一级中学二级(含本级)以下教师以及其它情况教师分学段分学科现有岗位强化培训(每学年72学时)。
(三)晋阶培训
5、小学一级中学二级(含本级)以上教师选报市、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分学段分学科岗位提高培训(每学年72学时)。
6、获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证书未满三年者分学段分学科岗位研修培训(每学年72学时)。
7、获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证书满三年者选报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分学段分学科岗位提高培训(每学年72学时)。
8、获市、县级学科带头人证书者分学段分学科进行本级培训者研修培训(每学年72学时)。
(四)具有教师职务管理者培训
9、按干部管理权限确定的校级领导后备人选任职资格培训(每学年72学时)。
10、现任校级领导、管理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每年72学时)。
11、现任校级领导、教务长、教研组长选报校本研修培训者培训(每年72学时)。
12、学校教研管理干部选报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辅导员培训者培训(每学年72学时)。
(五)幼儿园教师培训(试行)
13、幼儿园园长后备人选任职资格培训(每学年72学时)。
14、现任幼儿园领导管理素质和能力培训(每学年72学时)。
15、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培训(122学时)。
16、幼儿园教师选项培训(每学年72学时)。
各类培训课程每学年一个主题,五年一周期形成完整系列,内容不断更新、深化。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选某一学科在线公共课程(含师德以及结合学科背景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程及辅导50学时,占70%(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教网为平台);自选相关学段学科名师网络研修工作站在线交流指导研修22学时,占30%(以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网络联盟为平台)。
四、培训流程、考核和激励
(一)全员远程培训从2011学年起,实行中小学教师实名电子信息采集登记注册和培训考核电子证书管理制度,具体由省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站负责管理。各地教师通过信息系统报名选学、学校缴费、统一注册、凭卡学习。具体办法由“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另行规定。
(二)向参训教师发放学习卡、学习手册,参训教师在培训机构辅导教师指导下,按规定学习内容和学时上网学习,进行研讨与集中交流,按时提交作业和研修成果。
(三)课程专家在网上对参训教师进行辅导、答疑、辅导教师批改作业,并按要求组织相关学科专题研修活动,评选学员之星、班级之星,推荐班级简报,对课程研修加强有效指导、组织和管理。
(四)“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依据不同学习情况,制定四种具体考核办法。①对全程上网参训教师的学习时间、作业、研修成果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免予统一考试。②对暂不具备上网条件的部分村小、教学点教师,由县级培训机构采取光盘、录像课播放与定期、定人集中到乡镇上网在线学习相结合办法,不再安排单一的过渡学习,每学年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全省统一进行适当的加试,确定培训合格成绩。鼓励各地为农村参训教师创造全程上网学习条件,努力完成规定内容过程性考核,予以免试。③对参与上网学习未全程完成规定学时、作业、研修成果的教师,必须进行终结性统一考试,确定参训考核是否合格。④对未参加全员远程培训和当年考核不合格教师,下一年度自费补训并当年参训考核合格,否则不予注册教师资格,责任自负。
(五)教师培训学时和考核结果,分学年在《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电子版)上由施训机构进行登记,教师可查询、打印、提交验印存档。按照教育部(教师[2011]1号)文件规定,教师培训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称评定聘任、教师资格注册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凡未参加全员培训或年度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对其年终绩效考核应降档次,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暂缓其晋升职称评定与聘任,待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予办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注册后,凡未参加全员培训或未完成规定学时或培训考核不合格,不予注册教师资格。
(六)建立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省、市、县三级评选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对参与相应晋阶培训取得优异成绩、评为优秀学员的教师,优先评选。对培训考核存在不合格记录的教师,暂缓参与评选省、市、县三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待培训考核合格后再按程序和条件纳入评选范围。
市级学科带头人申报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学科带头人申报评选特级教师,将参与名师网络研修工作站指导网上研修所取得培训成果,作为重要依据。名师网络研修工作站申报研修教研成果,经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认定,属省、市级教研成果。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两到三学年组织评选一次本级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省、市、县远程培训中心(机构)每学年组织评选一次优秀参训学员、班集体,省教育厅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研修工作站、优秀研修导师,分别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五、组织领导和相关保障
(一)我省“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省教育厅统筹规划指导,“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会同省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站牵头,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机构)加强组织协调管理,分级分年度抓好落实。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机构)继续按原有办法分工分级负责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日常辅导、批改作业、课时考核、评比成果等教学管理工作。辅导和管理所需经费在分级收取的课时费中,按辅导、管理人数及其标准,经工作考核合格后分级支付,确保日常辅导和管理落实到人到岗到位。未予落实,出现培训教学事故,实行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幼儿园由园长或举办者负责),结合校本研修,将教师全员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将教师全员培训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开支范围,确保完成教育部统一安排部署的新一轮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任务。
(二)“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牵头,联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江西办事处和省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网络联盟秘书处(挂靠江西师大教师教育处),市、县远程培
训中心(机构),分别负责组织建立课程专家团队、名师研修工作站导师团队,各级辅导团队、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确保培训顺利实施。
(三)要重点抓好我省中小学教师网络名师研修工作站建设,确保参训教师有可选优质研修资源。各地站点设在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相对集中的所在学校或县级进修学校,经批准,省教育厅挂牌,校长兼任站长,下设由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署实名的导师制研修工作室,每个研修工作室组建骨干教师辅导团队,承担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选学研修内容指导任务。建立教师研修工作站的学校,要为建站提供必要的条件,适当减免指导教师课时工作量,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努力建设本校名师团队,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示范引领排头兵作用。省教育厅及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省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网络联盟秘书处每学年结合各工作站培训成效进行考核评估,对优秀研修站(室)予以奖励。具体网络联盟管理办法、考核评估办法,由网络联盟秘书处制定,省教育厅师资处核准,另行发文。
(四)切实加强教师全员培训质量监管。以县为单位,加强全员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逐步完善评估体系。将市、县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支持本地网络名师研修工作站建设纳入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各地教师全员培训组织工作,地方特色研修,以及经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收集学员对远程培训的意见建议,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工作,积极主动落实学用结合、按需施训原则。
(五)按规定向学校收取全员远程培训课时费和证书费。“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继续按照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赣发改收费字[2005]1594号)核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每人每课时1.00元,《继续教育证书》每人每证5元,由承担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任务的各级培训机构按原有办法自下而上逐级收取,分级、分培训平台按比例切块,纳入同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用财政厅统一印制收费票据。足额专款用于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所需辅导、管理、奖励、资源费用,不得挪用,取之于学校,用之于教师,并接受价格、财政、审计部门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罚。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经费支出,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有关
规定在学校预算内列支,城市公办学校(幼儿园)参照该规定执行,民办学校(幼儿园)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1999教育部第7号令)第十三条,由举办者自筹。各级各类学校应按政策规定为每位教师每学年支出72元(新入职教师当年122元)培训课时费和五年一周期每人《继续教育证书》费5元(起始年收)。依法保障教师享有继续教育的权利,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
“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依据本实施办法,具体制定“十二五”期间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有关管理制度和培训手册,下发选学系列课程表等文件资料,汇总统计参训人数,实施教学和考核。
本实施办法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通知所辖中小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2:
江西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职责
教育行政部门是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以下简称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管理者,依法组织培训,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员远程培训有关工作职责如下:
一、省教育厅在教育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下,主管本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制订配套政策、规划,核准使用网络培训课程资源,负责建立全省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教师电子信息注册管理系统、继续教育电子证书考核系统、培训者证书管理系统,以及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培训绩效考核评估、培训经费统筹管理、分级分平台使用和监督等工作。直接对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省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站,以及网络联盟等培训机构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表彰全省远程培训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学员和班级,优秀研修工作站。组织评选省级研修工作站优秀教研成果。
二、设区市教育局在省教育厅指导下,负责本市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并制订相应措施和办法。协助省教育厅在本市实施网络研修工作站建设、教师电子信息注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电子证书考核管理、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培训绩效考核评估、培训者证书管理、培训经费汇总上缴、管理使用和监督等工作。具体负责本市全员远程培训各项工作的实施,直接对本市教师远程培训机构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表彰本市全员远程培训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学员和班级。组织评选本市研修工作站优秀教研成果。
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设区市教育局的指导下,负责本县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并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协助市教育局在本县实施教师电子信息注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电子证书考核登记、培训绩效考核评估、培训者证书管理、培训经费收取、上缴、管理和使用等工作。具体负责本县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各项工作的实施,直接对县远程培训机构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表彰本县全员远程培训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优秀学员和班级。
各级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机构)承担全员培训报名、缴费、注册、教学、辅导、考核、评先、经费使用管理等业务工作。具体工作职责,由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会同省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站制定,报省教育厅师资处核准执行。
第二篇:江西省普通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条件
附件1:
江西省普通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条件
一、认真遵守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无有偿家教、私自办班、体罚学生等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
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6年以上,具有中学中级或小学一级以上职称和《教师法》规定的合格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证,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特别优秀者,年龄可放宽至55周岁以内)。
三、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科教学水平较高,同行公认;所上示范课、观摩课,制作或参与制作的课件、教具(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基本技能竞赛)等获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周课时量不少于8节,校级领导不少于4节。
四、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曾在市级以上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本人独撰(或第一、第二作者)的论文2篇以上;或主编、参编过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教辅、教育教学论著(本人撰写的部分不少于3万字)。
五、积极帮助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指导培养的青年教师或学生至少有2人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科研或竞赛等方面奖项。
第三篇: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十二五课题指南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十二五”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以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以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注重教育发展薄弱地区、课程教学薄弱环节、教学改革发展难点、社会关注教育热点等问题研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我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繁荣教育科学,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
二、课题指南
(一)关于学校管理与办学体制问题 1.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研究 2.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3.高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探索 4.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研究 5.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探索
6.在基础教育阶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 7.积极推进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8.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研究 9.健全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的研究 10.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方式的研究 11.民办教育区域发展特点研究 12.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3.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策略和实践研究 14.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研究 15.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16.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 17.学校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研究 18.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9.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 20.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二)关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1.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2.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3.课程、教学与教育创新问题研究 4.教育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5.考试政策与考试法研究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7.地方教育史、教育志的研究
8.借鉴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教育现代化服务的研究 9.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10.若干新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 11.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调查研究
12.学生综合素质总体设计与教育培养过程、策略的实验研究 13.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14.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
15.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 16.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的研究 17.社会实践活动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 19.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现象研究 20.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机衔接的研究
21.中小学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实验研究
(三)关于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德育课堂主渠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实施研究。
2.各学科课程教学加强德育、立德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5.在德育体系中整合相关专题教育的研究。6.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有效养成研究。8.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9.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研究。10.德育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11.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研究。1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13.大众传播、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4.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四)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问题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2.课程改革认真总结、完善机制、全面推进新阶段工作研究。3.深化课程改革在解决好制度层面、保障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4.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研究。5.国家课程实施研究。6.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7.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8.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研究。9.教材、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源开发、编制、使用研究。10.特殊教育课程与实践研究。11.学前教育保教内容开发与实施研究。12.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实施课程研究。
13.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研究。14.综合课程设置与推广研究。
15.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特色课程开发研究。16.教学用书评价研究。
17.课程资源开发与创建办学特色研究。18.学校课程发展研究。19.学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研究。20.专题教育实施研究。
(五)关于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 1.教育教学规律理论与应用研究。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论与应用研究。3.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4.先进教学方法推广实验研究。5.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学研究。6.小班化教学、选课制等教学模式研究。7.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研究。8.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研究。9.减少学生作业量研究。10.缩小校际差异教学研究。1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1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研究。13.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研究。14.学前教育保教模式、方法研究。
15.学前教育“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小衔接”关系研究。
16.特殊教育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17.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研究。18.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研究。19.跨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研究。20.实验课设计与实施研究。21.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普通高中走班制、分层教学、拔尖学生培养、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23.普通高中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六)关于考试评价制度问题
1.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实践研究 2.高考制度成效的追踪研究 3.中考制度省内外对比研究
4.中小学及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 5.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 6.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7.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
8.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9.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
10.学生“成长袋”的建立、使用、评价的研究 1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机制研究 12.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设研究 13.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性评价研究
14.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 15.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七)关于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1.地方教研室建设研究。2.区域教研制度建设研究。
3.学校教研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研究。4.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5.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6.青年教师成长路径研究。
7.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8.任教非本专业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9.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发展研究。10.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教学研究。11.教育科研教研成果应用研究。
(八)关于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与教育技术应用问题 1.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2.教学资源共享技术、模式、机制研究。3.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专用室场馆应用研究。4.学校图书、教学资料应用研究。5.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6.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7.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应用研究。8.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研和网络教学研究。9.主题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九)关于学前教育问题 1.幼儿数学教育操作学具的研究 2.学前教育艺术领域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3.学前艺术领域幼儿发展促进策略研究 4.幼儿教师入职专业水平的评价研究 5.促进幼教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6.园本教研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7.幼儿美工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 8.生态教育主题活动资源的开发研究
9.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实施观察和指导的策略研究 10.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11.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开展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 12.运用角色游戏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研究 13.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5.促进幼儿大肌肉运动发展的实践研究 16.体育活动中提高幼儿体能的研究
17.幼儿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18.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与认证制度研究 19.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研究(十)关于职业与特殊教育问题
1.校企合作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机制研究 2.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实践研究 3.职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 4.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5.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研究 6.职业学校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研究 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研究 8.职高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9.《广域网接入与监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10.《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11.《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1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管理方式的研究14.职高电脑美术专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15.运用课堂观察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研究16.提高职业高中专业特色班管理实效性的研究17.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8.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19.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20.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研究21.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22.特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模式研究23.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研究24.特殊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25.满足聋人学生特殊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26.聋校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研究27.适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律动训练研究28.辅助技术在盲校理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9.提高工读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研究30.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四篇: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
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 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规程》的通知
HNPR—2010—03002
各市州教育局:
现将《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印发给你们,并就如何贯彻落实《规程》等事宜提出如下要求:
1、进一步强化认识。建设教育强省,首先必须确保教育安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确保学校安宁、学生安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2、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要督促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完善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要积极协调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发布安全预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通报各类事故,科学组织安全教育与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
3、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将本《规程》转发到所辖的每一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并督促落实。要指导学校根据《规程》对以往的制度、措施、预案等进行清查,查漏补缺,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并将安全工作责任分解细化,具体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员,落实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三日
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安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湖南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周边治安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学校应强化“依法治校”理念,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做好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第三条 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是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把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好。
第四条 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机构,完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制度。应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将责任分解落实到每项工作、落实到每个人、每个环节,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
第五条 建立学校安全“一日一巡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制度,由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机构组织、领导、协调学校安全工作,严格执行昼夜巡查、值班制度,确保安全信息渠道全天候畅通。
第六条 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收集、上报校园内及学校周边的矛盾、纠纷及其他异常情况,做好干预、教育工作;加强信息沟通,密切关注自然灾害等信息,及时发出安全预警提示,果断采取处臵措施;加强排查,完善事故预防措施,排除安全隐患,消除管控盲点;加强师生安全管理,特别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交通、消防、饮食、卫生保健、课内外活动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师生全员参加“校方责任险”投保,鼓励家长为学生购买其他人身保险。
第七条 加强对校内各类从业人员的管理。学校教职工应当符合相应任职资格和条件要求。学校不得聘用因故意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人,或者有精神病史的人。发现教职员工患有传染病、精神病或者有不良行为等,不适宜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或者报教育行政部门妥善处理。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征兆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
第八条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净化学校周边环境,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重视做好后进学生、特殊学生的帮教工作。应建立健全后进生、特殊学生管理档案,定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制定帮教措施。
第九条 严格执行学校安全事件上报制度。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学校负责人报告;城市的中小学校应当在2小时、农村的中小学校应当在12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发生重大或群体性学生安全事故的,应立即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的同时,应根据事故等级逐级上报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生违法犯罪活动、交通事故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
第十条 对校内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应按照《湖南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及时实施救助,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告知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第十一条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档案。主要包括安全责任书、安全教育计划、安全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办法、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教育情况记录、安全活动情况记录、安全检查情况记录、安全事件处理记录、安全工作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等,应以书面材料形式归档成册,以备查验。
第二章 安全教育
第十二条 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计划,对学生及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安全教育。第十三条 学校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臵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计划、课时、师资、教材四落实,并将学生遵守安全法律法规情况纳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定。应结合学校所在地区、地段的安全环境,利用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以及开学初、放假前、新生入校后、季节变化来临前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专题教育。
第十四条 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合理确定不同学段安全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层次递进教育,建立稳定长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第十五条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利用校内各种宣传阵地和设施,如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晨会、开学或结业典礼、主题班会等,营造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六条 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紧急疏散、逃生演练和遇险自救等安全演练活动,应根据当地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及其发生规律,结合本校实际,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认真制订演练预案,每所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演练活动,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掌握应急避险技能,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第十七条 学校应制定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第十八条 学校应聘请政法系统的工作人员、律师或其他法律工作者任兼职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指导、协助学校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法制副校长的选聘和管理,按中央综治委等六部委《关于规范兼职法制副校长职责和选聘管理工作的意见》(综治委„2003‟25号)执行。
第十九条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家长强化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主动争取家长和社会对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条 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应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加强对中小学生行走、骑车、乘车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增长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提高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掌握横穿马路、铁道道口等交通常识,确保行路安全。教育学生不乘坐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等非客运车辆,不乘“黑车”、“病车”和超载车。突出加强对中学生特别是骑自行车的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管理教育。
第二十一条 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学校应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向学生传授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根据不同年龄段开设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课程,小学五年级至普通高中应开展禁毒教育,中学应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加强进行饮食健康方面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买流动摊点的食物,不买“三无”食品。教育学生节制饮食,不抽烟不饮酒不暴食。应根据不同季节疾病预防的重点,开展卫生常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应加强突发疾病救治常识教育,防中暑、防煤气中毒等的安全教育。
班主任应积极参与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了解健康教育课内容。
第二十二条 防溺水教育。教育中小学生不在无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在上下学路上和节假日私自或结伴到水库、池塘等非游泳水域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玩耍、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池塘等水域边洗手、洗衣、洗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未成年学生不贸然救助落水同伴,要就近向成年人呼救,防止因盲目施救而导致群死事件。
第二十三条 消防安全教育。向师生传授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本校、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建筑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扑救初期火灾、自救逃生技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内容、操作程序等知识。应使教师掌握初期火灾处臵和引导学生逃生疏散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报警和逃生自救的基本技能。
向师生员工宣传安全用电、安全用天然气或煤、实验操作等消防安全知识,促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提高应对火灾险情的能力,做到主动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熟知火警报警电话,掌握消防自护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技能。
第二十四条 课堂教学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如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身体不适或电线电器出现故障等情况,要及时报告。针对实验课存在电、毒、腐蚀、爆炸等隐患,体育课使用体育器械、在户外进行、有剧烈运动甚至对抗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项安全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前,应教育学生注意行车、行走安全,加强纪律教育,告诫学生未经同意不准单独活动,活动期间保持通讯畅通。
第二十五条 预防不法侵害教育。学校应教育学生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教育学生尽量不携带贵重物品和过多现金到学校,不携带或隐匿危险物品、器具,不私自到夜总会、宾馆、网吧等娱乐场所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暴力犯罪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不进行危险游戏,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第二十六条 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教育学生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暴雨、雷电、泥石流、台风、火灾、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方法,并进行模拟演练,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技能。
第二十七条 法制教育。学校应按《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2007‟10号)等规定,全面、规范地开展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应教育学生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含义,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
第三章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节 校园安全制度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园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及时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健全门卫制度和校外人员入校登记验证制度。应按《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周边治安工作的通知》(湘办发电„2010‟75号)要求,安排或聘请安全保卫人员负责校内及周边安全管理工作。安全保卫人员应由具备资质的专职保安或其他能够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
安全保卫人员应制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制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和管制器具等物品带入校园;应加强校内及周边巡逻,制止校内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行为,发现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应留心盘问,动员其离开校园,不得任其在校内长期逗留,对校园周边危害学生安全的行为及时制止。
第三十条 学校应加强重点部位和要害部位的治安防范设施建设。购臵、安装的监控报警技防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建立档案。要建立技术防范设施使用、维护和更新等配套制度。
第三十一条 学校不得将场地出租给他人进行经营活动,更不得在学校周边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生产活动。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学校建筑物、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检验;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及时维修或者更换。维修、更换前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者设臵警示标志。学校无法自行排除的安全隐患,应当及时书面报告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学生宿舍、校园内教职工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室、电脑室、图书室、会议室等人群集中场所应列为重点检查部位。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当建立用水、用电、用气等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及职责,统一管理、规范安装、定期检查、及时维修。
第三十四条 校内建筑工地、陡坡、水池、楼梯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应设臵警示标志或防护设施。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严格建立危险化学品、放射物质的购买、保管、使用、登记、注销等制度,保证将危险化学品、放射物质存放在安全地点。
禁止学校采购、储存、使用其他非教学和生活必需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
第三十六条 寄宿制学校应当配备教师或管理人员,安排其住在宿舍起始层门侧并配备相应器具,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宿舍。学生宿舍通道要随时保证畅通,严禁将宿舍通道上锁后无人看管。对学生宿舍实行夜间巡查、值班制度,实行寝室负责制,坚持对寄宿学生实行晚点名和定时查铺。针对女生宿舍安全工作的特点,加强对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规范对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室、宿舍(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等校内上网场所的管理,建立健康有序的上网环境。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定时离校制度、家校联系和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将学校规定的学生到校和放学时间、学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离校情况以及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异常状况等关系学生安全的信息,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
第二节 教学安全制度
第三十九条 任课教师上课期间为班级的安全直接责任人。任课教师应严格按课务分工安全上好每一节课,任课教师因病、因事、出差等合理调课的(以教务处的记载为准),视授课者为直接责任人。未经同意,任课教师私下互相调课的,学校仍视当班者为直接责任人,计划当班者为间接责任人。
第四十条 班级设立安全委员,负责了解班级安全信息,并及时向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反映。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应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安全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的活动。
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等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烟花、有毒化学品等有危险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力所不能及的、超时超强度的勤工俭学或劳动技能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第四十一条 上课时,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特别是在室外上课的,教师每节课都要认真清点人数,对无故缺勤的学生要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及时查找,若有异常,应与班主任及时取得联系,以及时通知学生监护人。
第四十二条 上课期间,任课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时间,按时到岗维护好课堂秩序,全程监护学生学习、作业。不得以任何理由长时间擅离课堂,不得处理与课堂无关的事项,不得擅自让学生离开课堂或离开学校,有权拒绝来访者。
第四十三条 学生在上课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并及时告知学生的监护人,不得推诿、拖延。教师在体育、劳动技能活动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主动询问学生身体状况,不得让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或体质虚弱的学生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劳动技能活动。
第四十四条 任课教师应对其使用的教学设备、器材、用具等经常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学校有关部门,在更换或维修前,应妥善存放或设臵警示牌。学校应及时对设施、器材进行维修或更新。
理化生实验教师应掌握各类常规实验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护处理措施,体育、劳技等学科教师应掌握体育运动、机械伤害等常见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护处理措施。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按照《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若干管理规则的通知》(湘教通„2007‟239号)规定,加强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
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师实验守则》、《学生实验守则》等,臵于实验室显著位臵,并要求师生遵循。
教师在教授实验课时,涉及到电、毒、腐蚀、可能爆炸等内容,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指导与防范。实验前,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实验中,课任教师和实验员应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不规范的操作或举动应立即予以制止和纠正。使用高压电源,教师必须在场严格管导。严禁学生代替教师领取化学药品,严禁学生将化学药品带离实验室。实验后,应立即收回危险物品。剧毒及危险药品的使用需单独填写使用登记表,注明用途、数量及残物处理情况,由使用人和实验人员签名后留档备查。第四十六条 学校实施体育课教学和活动,应全面考虑气候场地、器材、准备活动、教学手段、保护帮助和组织管理等安全问题,制定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应加强课堂纪律,教育学生正确着装,不携带危险物品,不私自活动,不进行嬉闹争斗等危险行为。体育活动必须在校内专门场地进行;确需到校外进行的,应避开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
第四十七条 教师发现学生有违纪违规行为或进行不安全的游戏、活动时,应及时制止;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学生违法犯罪的,应向公安机关报告;发现学生受到社会不法侵害时,应向公安机关报告,在公安机关到达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第四十八条 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必须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并安排人员值守、巡查,组织有秩序疏散,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应有负责人和教师值班、巡查。
第四十九条 学校组织外出集体活动,应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各地可选择实行活动报批或备案制度。学校组织的,由学校提前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活动申请,上报活动计划;以班(年级)为单位组织的,由班主任(年级组长)提前向学校提出活动申请,上报活动计划。计划应包括人员规模、出行方式、活动时间和地点等。活动应坚持安全、就近、就地、徒步的原则,时间尽可能控制在1天之内,不到不安全场所活动,不组织具有较大危险性的活动。应对师生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对活动路线和场所事先进行勘察,精心制订应急预案,加强每个环节的安全防范。应挑选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数量足够的教师带队管理,责任到人,并携带必要的器具、药品等。确需使用车、船等交通工具的,应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运输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落实有关措施。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还应主动与交警、运管部门联系,取得支持。
第五十条 学校负责人、班主任应保持手机全天候开机,遇特殊情况或接到紧急通知,应第一时间赶到指定地点。
第三节 消防安全制度
第五十一条 学校应遵守消防法规,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操作规程,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保障消防安全。
第五十二条 学校应建立消防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明确消防安全疏散设施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定期维护、检查,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消防应急照明、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完好、有效。安全出口、公共疏散走道上不应安装栅栏、卷帘门;窗口、阳台等部位不应设臵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栅栏。
在学校各楼层的明显位臵应设臵安全疏散指示图,指示图上应标明疏散路线、安全出口、人员所在位臵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第五十三条 学校应建立消防设施管理制度,明确消防设施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消防设施的检查内容和要求,消防设施定期维护保养的要求。
消火栓应有明显标识;室内消火栓箱不应上锁,箱内设备应齐全、完好;室外消火栓不应埋压、圈占,不得堆放影响其正常使用的障碍物;应确保消防设施和消防电源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应按照消防设施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定期检查、检测消防设施,并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第五十四条 学校应建立用电用气防火安全管理制度。采购电气、电热设备,应选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合格产品;电气线路敷设、电气设备安装和维修应由具备职业资格的电工操作;不得随意乱接电线,擅自增加用电设备;加强学生宿舍用电用气生火管理,禁止用电炉、电暖器、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禁止烧煤烧炭烧柴;学校放假时,应切断学校的非必要电源。
第五十五条 学校应建立用火安全管理制度,对动用明火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图书馆、实验室、实验用品保管室、计算机房等场所使用明火。
第五十六条 学校应建立防火检查及隐患整改制度,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及时排除火灾隐患。寄宿制学校应增加检查频次。
防火检查对象应包括消防安全疏散设施、消防设施、用火用电管理、消防安全重点场所(物品)管理、相关人员和措施落实情况等。
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排除;不能立即排除或不能自行排除的,应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自行将危险部位停止使用。
第四节 交通安全制度
第五十七条 学校应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做好校园内、学生外出集体活动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十八条 学校应在上学、放学高峰时,协助有关部门维护好交通秩序,在学校周边主要交通干道护送学生上下车和穿行公路。
第五十九条 校园内道路应贯彻“行人优先”原则,在重要路段应设臵汽车限速标志,在急弯、下坡等处,应设臵减速带等设施。学校应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在校门口设臵交通警示标志、减速带设施等。严禁机动车在中小学校园内擅自行驶,确需为学校运送学习、生活物质等的机动车,必须事先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可驶入校区。经允许进入校园的车辆以及学生自行车必须限速限道行驶,定点停放。不得出租校园内场地停放校外机动车辆,不得利用学校用地建设对社会开放的停车场。严禁任何人在校园内任何地方学习机动车驾驶技术,严禁利用学校场地举办驾驶员培训学校。禁止在校园道路上溜冰、玩滑板、骑车带人。
第六十条 学校需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应严格遵守省公安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公通„2007‟144号)规定。
学校购买或者租用机动车专门用于接送学生的,应当建立车辆管理制度,并及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接送学生的车辆必须检验合格,并定期维修和检测。学校不得租用拼装车、报废车和个人机动车接送学生。接送学生专用校车应当粘贴统一标识。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建立接送车辆和驾驶人员档案和运营信息记录台账,严格遵守公安交警部门关于校车安全的有关规定。有乘船学生的学校,严禁未经港航管理部门批准的船舶运载学生。为提高安全系数,小学可按学生过渡航线编排小组,并指定组长负责过渡途中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指派教师护送学生上船。学校应当对每次接送学生的时间、人数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
第六十一条 学校应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积极主动与交通、公安部门联系,及时报告,协助落实保障学生交通安全的各项措施。学校早操、跑步等体育活动应尽量安排在校园内进行,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上进行集体跑步等体育活动。中小学校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以及其他大型学生活动,必须经过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的,应事先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安全措施。
第四章 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处臵
第六十二条 学校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布局状况,在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防洪水、防台风、防雷电、防地质灾害、防火等灾害的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第六十三条 学校应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设备,配备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逃生自救器具、应急照明灯和应急广播系统等。在紧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避难场所等地,应设臵明显的指示标志。
第六十四条 学校应严格执行教职工值班制度和师生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如发生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发现安全隐患、可能或正在发生的安全事故,应第一时间向学校负责人报告并拨打110、119、120等应急电话,学校应立即按程序向当地有关职能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原则上应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同时,学校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应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学校应急机构和人员应迅速组织实施救助,采取妥善处理措施。
第六十五条 学校应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暴雨、雷电、台风等恶劣天气事故或火灾等发生时,灵活调整教学工作,必要时可转移疏散学生、停课调课,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突发灾害事故,应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发出紧急撤离信号,所有在场科任教师、班主任按照演练逃生路线有组织地迅速疏散学生。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应设法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域等待救援。
第六十六条 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保护好现场,学校要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并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第五章 奖励与责任
第六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视情况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十八条 学校不履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对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有下列情形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教职工和学生伤亡的;
(二)发生事故后未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瞒报、谎报或者缓报重大事故的;
(四)妨碍事故调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五)拒绝或者不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
第六十九条 对因领导不力、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发生学校重大安全事故、造成教职工和学生伤亡的,各项目标考核、评优评先等“一票否决”。
第七十条 学校学生和教职工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湖南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规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第七十二条 本规程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五篇:关于印发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赣府厅字[2009]12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保证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下简称“工程”)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3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我省分别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并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校舍质量,改善了办学条件,确保了学校安全。但目前我省一些地区中小学校舍有相当部分达不到抗震设防和其他防灾要求,C级和D级危房仍较多存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和“普九”早期建设的校舍,问题更为突出;已经修缮改造的校舍,仍有一部分不符合抗震设防等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在全省范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程实施目标和任务
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和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从2009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和地震多发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危房,消除安全隐患。
三、工程实施范围和主要环节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覆盖全省城市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所有中小学。
1.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排查鉴定。在省人民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对本地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不含在建项目)进行逐栋安全排查。校舍安全排查包括校舍选址安全排查和校舍建筑安全排查。要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设防有关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形成对每一座建筑的鉴定报告,建立校舍安全档案。通过鉴定或评估,提出校舍是否需要抗震加固、拆除重建或维修改造。校舍安全鉴定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或资格的专业机构进行。2008年5月以后已经过县级以上有资质的鉴定部门排查并形成鉴定报告的校舍,可不再重新鉴定。
2.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依据校舍排查、鉴定结果,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整合与校舍安全工程各项有关的资金和项目,如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大班化小班”工程等专项工程和资金,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分实施计划和每一栋校舍具体的加固改造计划与方案。
3.分类、分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以消除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为目的,对通过维修加固可以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校舍,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改造加固;对经鉴定不符合要求、不具备维修加固条件的校舍,按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重建;对严重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及洪泛区、蓄泄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校舍进行地质灾害、防洪安全危险性评估并实行避险迁移;对根据学校布局规划确应废弃的危房校舍可不再改造,但必须确保拆除,不再使用;完善校舍防火、防雷等综合防灾标准,并严格执行。
新建校舍必须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校址选择应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规定,并避开洪泛区和有隐患的水库(水电站)、有隐患的淤地坝、蓄水池、尾矿库、储灰库等建筑物下游易致灾区。
四、工作机制和职责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行国务院统一领导,省级政府统一组织,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充分发挥专业部门作用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省人民政府成立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领导和部署全省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副省长孙刚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省政府副秘书长肖 亻 毛 根同志担任。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审计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地震局、省消防总队、省气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集中办公。办公室下设协调与规划组、技术指导组和监督检查组。
1.协调与规划组:由省教育厅牵头,省教育厅一名处级干部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有关人员参加。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目标、工程规划、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建立校舍安全挡案和校舍信息系统;筹措和落实工程专项投资;统筹提出资金安排方案;制定和落实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相关收费及有关减免政策与标准,为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组织编制和审定各市、县(区)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避险迁移和综合防灾方案;加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管、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协调处理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编发工作简报,推广先进经验,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2.技术指导组: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名处级干部任组长,省教育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地震局、省消防总队、省气象局有关人员参加。负责组织制定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技术指南、加固改造技术指南;组织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和鉴定、评估和人员技术培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程序对学校舍建设进行管理;落实对校舍改造建设收费有关减免政策;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和实施进度;负责为各市、县(区)提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及地震断烈带和地震多发区、洪涝灾害易发区及其他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提出安全评估报告和建议。
3.监督检查组:由省监察厅牵头,省监察厅一名处级干部任组长,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审计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参加。负责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组织对工程资金的审计,组织对工程建设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设立举报电话,查处违法违纪重点案件。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校舍安全工程的具体实施,对本地的校舍安全负总责,主要负责人负直接责任。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本地区校舍安全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主任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相关局(委、办)主要负责人担任。同时,办公室成立若干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集中办公。组长由办公室相关副主任兼任。各地要严格按照集中办公的要求,落实工作人员、办公场所、配置办公设备和安排必要办公经费,确保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各县(市、区)校舍安全工程的勘察鉴定和设计、施工、监理力量;加强组织调度,规范工程实施,严格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指导、审核、汇总各县(市、区)校舍加固改造、迁移避险和综合防灾方案及工程建设规划和投资计划,监督工程专项资金拨付与管理;检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每月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报告工程实施情况。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对校舍的逐栋排查和鉴定评估;制定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和三年总体规划、分计划和每一栋校舍加固改造、迁移避险和综合防灾方案;具体组织工程实施,落实施工管理和监管责任;按进度、按标准组织验收;建立健全所有中小学校、所有校舍的安全档案;每月向设区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报告工程实施情况。
市、县(区)专业力量不足的,省将组织勘察设计单位、检测鉴定机构和技术专家,帮助市、县(区)进行校舍地质勘察和建筑检测鉴定。
五、资金筹措和管理
工程资金实行省级统筹,市、县(区)负责,多渠道筹措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补助。省人民政府在整合目前与中小学校舍安全有关的资金项目的基础上,每年新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的校舍加固改造。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市本级内抗震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实际情况安排专项资金,对所管辖区内和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给予适当补助。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筹措本地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所需资金,切实加大工程资金投入,在整合目前与中小学校舍安全有关的各项资金和项目的基础上,每年要新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校舍安全工程的建设。省下达各地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资金,除按定额安排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外,其余主要用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大对校舍安全工程的投资力度,将工程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健全工程资金管理制度。省、市、县(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设立资金专户,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省级整合和新增安排的专项资金以及市、县(区)安排的专项资金,全部纳入资金专户管理。工程资金不能顶替原有投入,更不得用于偿还过去拖欠的工程款和其他债务。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严格杜绝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工程专款,保证按工程进度拨款,不得拖欠工程款。
认真做好税费减免工作。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4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办发〔2005〕44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5〕57号)有关减免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等优惠政策。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把降低建设成本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出台优惠政策,减免各项建设收费,确保工程资金真正用在学校建设上。中小
学校舍安全工程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应予以免收;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提倡各有关单位从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角度予以减收或减免;鼓励企业以提供免费服务的形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进行捐赠,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可给予适当奖励和表彰。
中小学校舍建设应尽量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确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应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新建、改扩建校舍等教育用地使用国有建设用地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以划拨方式供地。
民办、外资、企(事)业办中小学的校舍安全改造由投资方和本单位负责,当地政府给予指导、支持并实施监管。
六、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对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督查与评估。校舍安全工程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技术标准、实施方案、工程进展和实施结果等向社会公布,所有项目公开招投标,建设和验收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校舍安全工程质量与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因学校危房倒塌和其他因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地区,要依法追究市、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改造后的校舍如因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遇灾垮塌致人伤亡,要依法追究校舍改造期间市、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建设、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与工程监理单位及相关负责人员对项目依法承担责任。要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跟踪监督。对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工程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减少本地政府投入以及疏于管理影响工程目标实现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江西省政府办公厅
200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