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永靖县扶贫移民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永靖县扶贫移民模式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发[2010]29号文件精神,根据沙拜主任的安排,移民安置处组织人员,于6月9日至10日,利用一天半时间,先后深入到永靖县王台镇永乐村、阳山村和坪沟乡罗家沟村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对扶贫移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现场访谈乡村干部和移民群众,召开扶贫移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部分移民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永靖县扶贫移民工作现状
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重点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20.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占总人口的80.5%,农村贫困人口5.96万人,贫困面达37%。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1.75亩。2009年,全县GDP20.8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9元。
永靖县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旱、苦、少、缺、穷”是这里最基本的特征。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永靖县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扶贫移民,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5年以来,共开工新建扶贫移民安置点13个,计划搬迁群众2046户9699人。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984万元,建成扶贫移民安置点9个,住宅921座,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6816亩,衬砌渠道55.86公里,建成人饮工程9处,水窖226眼,道路13条24.8公里,架设农电线路15.3公里,已搬迁群众485 户2362人,入住率达到52.7%。2010年,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动工建设的罗家沟跨乡(镇)集中安置点、西山5乡镇6个安置点和城镇搬迁安置点,计划投资4331.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3782.3万元,群众自筹549万元。新修住宅663座,新建道路7.5公里,配套建设水利、电力、人饮等工程。搬迁移民663户2688人,其中:本乡镇搬迁163户692人,跨乡镇搬迁300户1340人,城镇搬迁200户666人。目前,各安置点已全部动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80万元。项目建成后,通过后续配套扶持和群众自我发展,贫困群众住房、行路、吃水、上学、就医、就业、增收、看电视“八难”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全县扶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对实现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观永靖县近5年来的扶贫移民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一个思路”明方向。思路就是出路,思路决定出路。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永靖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科技饭、发养殖财、种洋百田、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将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扶贫移民攻坚战,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移民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扶贫移民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三种模式”增活力。为了积极探索扶贫移民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永靖县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种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的促进了扶贫移民工作大发展。其三种模式具体为:
本乡镇搬迁------在本乡镇区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点,打破村域界线,跨村进行移民安置,每个点安置20--30户。如五台镇永乐村27户、阳山村25户。
跨乡镇搬迁------在县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点,打破乡(镇)域界线,跨乡(镇)进行移民安置,每个点安置300户左右。如罗家沟村348户。
城镇搬迁------在县城内集中建点或插花建点,选择家庭劳动力充裕,有一定经济发展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行城市移民安置。移民安置后生存及发展问题由城建、社保、民政、民营等部门统筹调剂就业岗位解决。2010年先试点实施200户。
同时,为了确保“搬得出、稳的住、不返迁”,在集中安置工作中,县上充分尊重移民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并根据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将各民族分别建点安置。群众不离乡离土,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移民搬迁愿望迫切,移民稳定率高。
(三)“三项措施”促发展。一是找准切入点,认真核定搬迁对象。县上研究制定了《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计划通过3--5年努力,逐步将东西山区乡(镇)和川塬区乡(镇)山区村15户以下的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较大、不宜继续投入资金扶持的社或自然村整体搬迁。今年,正在建设的罗家沟跨乡镇集中安置点、西山五乡镇六个安置点和城镇搬迁安置点建成后,将安置移民663户、2688人,同时可整体撤并10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70个,相当于永靖县中等规模的3个建制村。搬迁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搬迁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扶贫成本,为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抓住关键点,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国家投资额度有限,县财政配套能力和群众自筹能力较差,工程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为了尽可能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县上把整合农村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建房、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扶贫移民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移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突破难点,解决建设生产用地问题。永靖县2005—2008年扶贫移民项目需用土地9090亩,现有安置点土地无法承载,而且安置点多处于川塬沿黄灌区,土地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并承包到户,人均占有量较少,且30年使用权不变。对此,县上采取征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有偿征用撂荒地等闲置土地,另一方面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土壤适宜耕种、邻近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便利的区域进行土地开发,其次为部分移民户无偿提供原承包地,到安置点统一再分配土地,群众迁出一年后,再收回原承包地,使移民工程建设用地和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用地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部分原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对移民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
(四)“四项机制”做保障。一是建立包抓联建机制。为了切实搞好这一德政工程,确保该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实施,永靖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和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扶贫、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教育、建设、卫生、人口等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组织、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日常事务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使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形成了靠前指挥、一线落实、现场服务的工作格局,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项目公示机制。为了切实提高搬迁移民的积极性,让广大移民充分支持、参与这一项目建设,县上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媒介和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单位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踊跃参建的浓厚氛围。并对搬迁原则、对象筛选、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建设工期以及项目建设要求、标准等通过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在各安置区工程点制作工程标志牌等进行公告公示,“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充分发挥移民群众项目建设的主体地位,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采取召开搬迁农户大会,讨论确定分配方案的方式,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实施透明度,增强了项目建设的执行力,取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三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永靖县把整合涉农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扶贫资金“导向轮”和“粘合剂”的作用,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捆绑实施、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筹融资方式,多方协调将发改、城建、水利、电力、林业、农牧、国土等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调配,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走出了一条以扶贫资金为主体,其它涉农项目资金配套为补充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整合资源推进扶贫移民的新路子。四是建立项目监管机制。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后期效益正常发挥,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桥涵、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时督促整改。同时,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置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二、经验启示
一是扶贫移民是解决永靖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永靖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区,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移民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
二是领导重视是扶贫移民的重要保证。扶贫移民项目的实施,只有得到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只有领导的重视,才能将各部门工作重点、责任目标统一起来,使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人力调配、技术支持、跟踪服务、后续建设、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才能得到协调解决。
三是县内移民是扶贫移民的重要形式。县内移民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比较容易、移民成本低、总体投入少、群众易接受、移民积极性高、便于发动和管理、资金容易整合使用,而且通过县内扶贫移民可进一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进程。
四是土地流转是扶贫移民的重中之重。扶贫移民的难点在于土地的集中使用和流转。只有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建点让群众集中聚居,不但可以解决边远山区群众散居无法解决的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问题,而且解决了群众的正常生活问题,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的住、不返迁。
五是整合资源是扶贫移民的重要保障。扶贫移民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项目建设单靠任何一家都是独木难支,只有以扶贫部门移民资金、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城建部门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低保户安居工程资金、人口部门二女户安居工程资金为主体,以交通、水利、国土、电力、林业、农牧等部门的各类涉农资金整合为补充,保障项目的有效投入,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
三、永靖县扶贫移民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纵观当前永靖县易地移民和扶贫开发形势,既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
从机遇和优势看,一是国家政策机遇十分难得。中央、省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措施,省上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含金量”都非常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部署,把“三农”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两年安排中央投资4万亿元,支持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工程。今年,国务院办公厅29号文件出台了《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移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扶贫移民群众积极性高。通过扶贫移民,移民区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群众行路、吃水、就医、上学等难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深受欢迎和拥护,群众对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实施项目的积极性比较高。在本次调查中,永乐村村民王世雄说:“没搬迁前,孩子上学单趟需步行2个多小时,现在搞了移民工程,孩子上学只需2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而且,现在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也通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是祖辈没想过的事,现在没有搬迁的农户都想早点搬过来”。三是扶贫移民有了成功经验。通过5年多的实践,永靖结合县情实际,走出了一条适合永靖特色的扶贫移民新路子,在组织机构、扶贫措施、移民模式、机制建立等方面都具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实施扶贫移民具有良好的基础。
从挑战和困难看,永靖县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制约,农业产业化开发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增收、看电视“八难”问题突出,农村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一是农村基础条件差。县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极为严酷,86%的群众居住在危房之中;86个贫困村中有60个未通等级以上公路;11.43万人全部饮用的是不安全的黄河原水、雨水和泉水,造成大骨节病、克山病、痴呆傻等地方病发病率极高,这些地方根本不具备人畜基本的生存条件,急需移民搬迁解决。二是农业生产水平低。永靖九山一川,90%以上的耕地为山旱地,保蓄能力差,且十年九旱,年降雨量仅为251毫米,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农业广种薄收,效益低下。三是农村贫困程度深。东西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76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613元,比川塬区平均水平低1191元。现有贫困人口4.65万人,贫困面高达61.4%,贫困程度深,因病、因灾、因学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以上,灾害年景高达45%。四是土地流转难度大。近年来实施的扶贫移民工程,集中建点所用土地都是通过农户相互调剂兑换,或对不同地级进行适当的差额补助。但最适于移民安置的土地主要集中在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要兑换每亩需3000--6000元不等,且在逐年提高,移民成本不断加大。五是项目投入严重不足。以2010年为例,除道路、农田、人饮、供电等整合资金实施外,移民户每户建房需5.6--7万元,财政扶持资金每户3.5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2.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0.5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0.5万元,仅用于建房每户尚需自筹2.1--3.5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十分短缺。而且移民安置点场地平整等基础工程由乡镇负债建设。六是移民任务十分艰巨。近几年来,大部分农户通过“两西”移民已经迁出,下剩大多为没有能力的弱势群体,生活十分困难。现全县有180多个10户以下的自然村近2000户1万多名贫困群众需实施移民,搬迁任务十分艰巨。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永靖扶贫移民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快项目实施,提高工程质量,确保移民搬得出。在现场调研的3个点中,永乐、阳山两个安置点建设进度较快,但罗家湾安置点计划移民300户,动工建设180户,还有120户尚未开工;计划城镇搬迁的200户还在进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夏收即将来临,夏收过后又将进入雨季。县上要抢抓当前有利时机,充分调动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部门职能,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全面发动群众,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要进一步加强督查,强化工程监管和技术服务,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项目能按计划完成,移民群众能如期搬入新居。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特别要解决好个别移民户过渡时期的生产生活困难。
(二)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确保移民不返迁。努力把社会财富的积累转化为人民群众幸福感指数的增加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第一,要按照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从解决移民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基础性问题入手,整合一切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集中安置或下山进城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第二,要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以“渠道衬砌化、道路水泥化、做饭沼气化、饮水自来化、种植温棚化、养殖暖棚化”的“六化”为目标,稳步推进移民示范工程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整治村庄环境上,逐步把村庄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第三,切实加快移民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移民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防止移民返迁。
(三)加大产业扶持,拓宽增收渠道,确保移民能致富。“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战略基础,也是加快群众脱贫的有效手段和目标。要把扶贫移民的重点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向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又更加关心农业产业开发转移。要把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提上主要议事日程,制定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产业扶持中长期规划,大力扶持温棚养殖、草畜、林果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搬迁群众增收渠道,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真正让移民能够致富。要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再就业工程”等培训资源,全力组织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增强移民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要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要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农民自身发展迅速转型,努力培养“多栖”农民,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
(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编制规划,确保扶贫移民持续发展。扶贫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长期不懈的坚持抓好下去,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效。要正确把握国家、省上方针和政策,深刻领会国办发[2010]2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扶贫移民的切入点,明确扶持对象,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持续推进。要将扶贫移民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和《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2010—1015年)》中,并研究制定《“十二五”扶贫移民专项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连续性。(供稿:移民安置处 杜明华 田正学 苗永清)
第二篇:移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于10月25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小松镇莲香苑、古井移民新村点现场进行察看,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在小松镇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移民扶贫办和小松镇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向基层干部群众征询了意见建议,对近年来我县落实移民搬迁扶贫政策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向常委会报告如下:
一、项目建设情况
我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移民扶贫的难得机遇,把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脱贫与脱险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从2007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项目,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县共搬迁深山区、地质灾害区贫困户775户3873人。建成48个集中安置点。在安置区建设移民住房27.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360M,住房结构全部为砖混结构。在安置区新修公路34.4公里,修建灌溉水渠8390米,架设输电线路43公里,建设沼气池186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8个,建设社区活动场所1.05万M。
二、项目实施成效
我县的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移2
2民搬迁扶贫工作实现了四个100%的工作目标,100%移民户实现了集中安置,100%的集中安置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100%的移民建房补助款在春节前足额发放给移民户,100%的移民户在当年春节前迁入新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移民搬迁,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深受群众的欢迎,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进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该项工作连续多年评为省、市先进,在我县召开了全市经验交流现场会,作为经验典型进行推广。
(一)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脱贫增收。通过把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同时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使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 通过移民扶贫搬迁,户户建起了新房,家家通了电视、电话、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多数农户建有沼气池。学校、村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置点内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绿化并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与过去大多居住在山高低温、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质灾害频发等生存环境相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两个移民安置点,每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了沼气池、绿化了一片休闲地,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小松镇的古井新村,将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建成了全县一流的新村庄。
(三)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通过加大社区建设,提供社区服务,实施移民搬迁扶贫,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转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增强了发展的动力,通过大力开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培养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移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多元化转变,有了更多的生活门路。例如:小松镇莲香苑移民安置点共安置了53户257人深山区移民,该安置点利用临近圩镇的地理优势,安置房第一层统一按厂房功能进行建设,提供出租,仅这一项每户每年可获租金收入4000元左右,又可在厂内务工,开辟了一条移民创业的新途径。
(四)保护了生态环境,巩固了赣江源头生态屏障
移民搬迁区域大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在山区的农民长期依靠森林资源为生,过度采伐,使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毁林开荒,土壤受到严重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森林火灾频发。通过对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实施移民搬迁,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促进了我县的生态屏障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组织领导到位。我县把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列入县乡两级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实行县领导挂乡、包片,部门挂点,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并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纳入政府
年终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任务和奖惩措施,采取调度、督查、考核等强有力措施,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激发各级干部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一是严把对象审查关。在逐户调查核实,摸清搬迁对象底数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本人申请、民主评议、村和乡镇审查、张榜公布、县里审批、签订协议等程序,实行“阳光操作”,确定搬迁对象。二是严把整体搬迁关。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特殊情况,也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没有留下任何“尾巴”。三是严把资金补助关。在资金补助发放上严格按政策规定人平3500元的资金标准足额补助到位,按照工程进度和程序拨付,实行一户一卡,落实到户到人。四是办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移民对象确定,安置点选址、规划、购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补助款的发放等环节都进行了全面公示。
3、优化安置条件。移民集中安置点,基本都是选择在近路、近电、近学校、近医院、近城镇的地方,移民建房,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建设,分户建房的“四统一分”进行,既尊重了群众意愿,又调动了移民户的积极性。移民安置点普遍达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路面硬化、社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及沼气建设“五通四化一气”的标准。
5、创新了工作模式。在搬迁扶贫工作中,能结合我县实际,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了一批移民集中安置工作新亮点。一是与
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县委、县政府把移民安置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制定了对接措施,对20户以上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采取同步推进,同时享受新农村建设政策优惠。全县有48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使移民安置点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部分移民安置点建在条件较好的县城或乡镇集镇附近,扩大了乡镇建设规模。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用好强农惠农政策,帮助移民户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扶助政策,开展了针对发展产业的免费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的脱贫致富和发展产业。
四、几点意见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适当允许分散移民,逐步实施整体搬迁,做到政策实施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有机结合,尽量满足群众对搬迁移民政策的需求。
2、加强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管理力度,确保移民户搬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3、切实帮助贫困户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众解决好搬迁难的问题。
4、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移民所在村和移民社区之间的管理衔接。
5、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做到逐年增点扩面,造福更多群众。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永靖报告
永靖市场分析
8月14日至8月17日,我在永靖蹲点,对中石化进行蹲点监控两天,走访永靖市场及大型客户两家,先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监控中石化汽车站加油站情况。
通过两天的监控数据看,中石化交通加油站进站车辆所加油品,93#有三分之一是外地车辆,0#有一般是外地车辆。自2012年2月23日中石化加油站开业以来,利用降价销售(比我公司底0.10元/升,现比我公司低0.05元,但对大客户任可以在挂牌价的基础上进行返利),加大宣传力度(悬挂横幅等),从永靖片区客户中拉走一部分私营企业和部分私家车辆客户,加之石化站在上门拜访客户时,承诺在价格上享受公示价的基础上进行返利,甚至可以滚动结算,赠送礼品等促销手段的实施,对永靖片区加油站客户群构成严重威胁,在硬件方面,该站设备设施场地等优于刘家峡站,过路的一些半挂大型车辆进出困难也转至石化站。
二、利用交警队上路稽查情况。
塔什堡锰矿由于距离片区比较远,片区监控比较困难,根据片区走访,该公司副总说,该公司总经理以与兰州一座中石化加油站签订用油协议。根据消息,永靖片区联系交警队,对塔石堡锰矿用油进行监控,检测时发现一辆蓝色油罐
车开往塔什堡,根据检查,该车辆拉运的是矿产用的化工原料。
三、走访客户情况。
1、三条岘推地工程。该单位会计说中石化加油站经理给他们单位的优惠条件是,在公示价的基础上优惠0.1元,并且到年底根据加油数量进行一次性返利,每个月给其加油司机发放洗衣粉、毛巾、手套等劳保用品。但杨老板对公司现运行的用IC卡优惠活动表示还可以,今后的工程将继续与我公司刘家峡加油站合作,但提出意见,在油品紧张是要保证油品供应。
2、走访扶河第二石料厂。改单位7月份油品有中石化小油罐车进行配送,该单位钱老板说,中石化小油罐车可以做到随叫随到,并资金紧张时还可以进行滚动结算。并且钱老板提出意见说,油品紧张时我们不能保证其油品供应,要求油品紧张是必须保证其油品供应,如供应不能保证,将不会在与抚河加油站进行合作。本月通过片区及加油站的努力,现该沙场油品由抚河加油站进行供应。
四、建议及片区今后的工作重点
1、加油站绝对不能大面积降价,对直销、小油罐配送、个别意见激烈且石化站多策略挖掘的客户采取降价策略;其次,对价格有意见且从加油机提油或加油的客户采取发放礼品等促销手段来巩固。巩固现有的客户不流失是加油站现阶
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2、在小油罐车配送方面,优先考虑永靖片区的客户。
3、下个星期片区将联系公安局对所有沙场及工程用户进行走访,重点对用中石化加油站油品的单位进行整治。
4、对中石化小油罐车应采取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面积极联系运管、交警等执法部门进行查扣;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小油罐车车主,给其优惠政策,使其从我公司加油站拉油。
二0一二年八月十九日
第四篇:咸阳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咸阳市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全市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移民搬迁层次,推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单位统一安排,我们采取调查,访问搬迁户,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和查看资料等方法,对淳化县、旬邑县、礼泉县三县的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移民搬迁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根据《咸阳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和《咸阳市旱腰带地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从2001—2010年全市亟需搬迁贫困人口13万。全市各经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组织机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鸳鸯台相关优惠政策,把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件大事抓,2001—2004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260万,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010万,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250万,搬迁贫困人口30214人,搬迁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增收伐显著加快;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发生很大变化;搬迁户迁出地生态环境笪到恢复。移民新村成为贫困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做到了移民户搬出,住得稳,能致富。
一是移民搬迁户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搬迁户过去大多 1 住在沟边塬畔,以窑洞为主,阴暗、潮湿,水、电、路、校等问题难以解决,通过搬迁,移民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水、电、路实现三通,街道整齐,得到绿化,就医方便了,子女就学方便,大大改善了搬迁户的生活条件,基本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是搬迁户增收步伐大大加快。搬迁户搬出居住地后,生活方便,信息较为灵通,除了从事家淡一开发的主业外,不定期利用便利的交通和较丰富的信息,外出打工或开办商业服务业的小企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淳化县卜家乡卜家村移民搬迁42户,210人,在新村建立蔬菜大棚、户均1个大棚,人均1亩果园、户均1人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2001年650元增加到了如今1800元,年均增加400元,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这些搬迁户通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已有一定积累彻底摆脱了过去一贫如洗的生活,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搬迁户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发展很大变化。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合理,功能齐备,留有生活区、卫生区、生产区、养殖区和生活区基本实现了分离,搬迁户的生活习惯正在向卫生、健康、文明的方向迈进。搬迁户搬迁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念变化很大,以前不少人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对生活失去信心,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现在他们个个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和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人村呈现出一种人人思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四是移民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移民搬迁是一项系统工作,移民村的党员、干部从搬迁户庄基地的调整、新房的规划、建房等环节全过程参与,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这个弱势群体办好事,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念送到了搬迁户的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赢得人心,使党在群众的威信和号召力进一步提高,真正形成党群,干群鱼水关系。
五是搬迁户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通过移民搬迁,对搬迁户原居住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初步改善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还解决了搬迁户的口粮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礼泉县叱干镇朝阳移民新村对原3个乡镇8个行政村的13个群众通过这项每年人均增加收140元。自然村居民实行整村整组搬迁,对原来13个自然村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扶贫搬迁标准,严格扶贫搬迁对象,真正做到搬穷不搬富。省上实行“1+5”的补助政策后,补助资金加大,能否坚持选准搬迁对象,对真正的贫困户和特困户实施搬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在坚持搬迁标准,选准搬迁对象尤为重要。各县根据搬迁对象的“六条标准”和搬迁户“自觉、自愿”的原则,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评议、乡镇政府审查、县扶贫办审批的程序,根据各搬迁村参与式扶贫规划中的贫困户名单,层层把在,筛选搬迁户。同时,各县对初步确定的搬迁户还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 3 督,实行三榜定案,直至群众无异议后,造册登记,建档立卡,经县乡审批审查后,最终确定搬迁户。对整村组搬迁中的非贫困户,只享受优惠政策,不享受国家移民搬迁补助资金,也不实行挂牌管理,也作为扶贫移民户对待,有效地避免了亲厚友现象的发生。移民搬迁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不断加强检查,及时纠正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全市各级坚持标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做到了搬贫不搬富。
(二)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实行五结合,做到资金捆绑,综合治理。在移民搬迁上,坚持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做到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捆绑实施,整体推进上。首先,从规划入手,在典型引路、资金捆绑、产业开发、政策投入等方面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有移民搬迁任务的重点村,在重点村规划中都制定了相应的移民搬迁实施方案,严格按照重点村规划的整体要求,对移民新村做出详尽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其次,严把项目计划编报审批关,要求各县在编报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项目计划时,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全市先后出现了一批如彬县朱家湾桥村、旬邑县东村、淳化县卜家村等多个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结合的典型,带动促进了全市移民搬迁工作和重点村建设层次的提高。全市90%的移民搬迁户都在重点村中,拓宽了移民新村的资金投入渠道,使资金捆绑落到实处,提高了重点村建设和搬迁工作的建设层次和水平。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合理,水、电、路校等 4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开发迈上了新台阶,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重点村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淳化县官庄镇仙家村把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农网改造、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捆绑使用,共整合资金148.8万元,完成了36户151名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和学校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坚持“一个原则”,推行“五个结合”,确保移民新村新居规划科学合理。
同时,为了解决搬迁户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减轻搬迁户的经济负担,狠抓移民搬迁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及时为搬迁户减免建房宅基地占用费及有关审批费用,减免育林基金、森林防火费用及各种管理费、农田水利建设补偿费、防洪保安基金、子女上学借读费、免征农业税和各种统筹提留,搬迁户人均减免各项费用500元以上,大大地减轻了移民搬迁户的经济负担,调动了搬迁户的积极性,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机制,加大移民搬迁力度,提高建设层次。第一,在扶贫移民搬迁力度和区域上实施新拓展。把旱腰带地区5万特困人口的搬迁任务纳入全市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范围,从当年市财政扶贫资金中切出60%,集中用于旱腰带移民搬迁,使全市移民搬迁的任务显著增加,力度明显加大。第二,在搬迁安臵形基本功上寻求新办法。主要是在坚持整村搬迁为主的前提下,实施跨区域、远距离搬迁和向大村、集镇和县城搬迁。永寿、礼泉、乾县对确实无法生存地区的贫 5 困群众,实施远距离、大跨度、集中搬迁安臵,建成了咀头、翠屏、朝阳和凉东4个移民新村,搬迁贫困人口涉及6个乡镇16个行政村。第三,在搬迁工程进度和整体水平上实现新提高。为了使全市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前几年移民开发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原县“1+6+2”的扶贫开发模式,淳化县责任到人、扛死肩扶贫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移民开发项目管理制度,改革项目检查验收方法,实行责任跟踪追究制度。
(五)加强领导、夯实责任。为了真正把移民搬迁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夯实各级责任,各扶贫工作重点县在1998年就已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扶仙、土地、农业、财政、城建、审计、监察等部门为成员的扶贫移民搬迁领导小组,旱腰带各县也于2002年成立了扶贫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各自的移民搬迁工作。各县扶贫办专门指定一名主任负责抓移民搬迁工作,移民搬迁重点乡镇也确定了一名主任负责抓移民搬迁工作,使移民搬迁真正落到实处。市上从2003年开始将移民搬迁工作做为市委、市政府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行工作进度月报制。礼泉县委书记张宗平包抓礼泉县叱干镇朝阳移民点,旬邑县县长兰孟偃包抓旬邑县太村镇姚家店移民新村点,多次带领有关部门亲临现场协公,解决实际问题,从选址规划到开工建设,从水电路基础设施到产业开发都做了部署安排。各级领导对搬迁工作是逢会必讲,下村必问,经常深入各乡村和搬迁户家中,6 了解情况,检查政策落实和资金到位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问题和建议
几年来,全市移民搬迁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各县需移民搬迁贫困人口的较多,省市搬迁指标有限,而县级财政又无力扶持,据《规划》全市每年至少需搬迁1.3万人,而现在省市搬迁人数在7000人左右,照此搬迁进度,到2010年不能完成《规划》所提出的全市搬迁13万亟需搬迁的特困人口的目标任务。
二是有的移民搬迁新居规划设计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搬迁 户的采光、通风等因素,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有的设计没有从实际出发,贪大求洋,加重了搬迁户的负担,有的新村选址不当,规划不合理,群众缺少足够生活空间,致使群众难以入住,造成搬迁户入住率低。
三是移民新村配套资金落实难,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大多从零开始,配套所需资金较大,由于省市没有纲性的资金捆绑政策,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协调落实难,只有扶贫部门内部资金捆绑可落实,但数量较少,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造成移民新村水、电、路、不通或等级低,难以跟移民新村匹配,影响了移民新村层次的提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是移民户续扶持力度不够,群众增收较慢。有的县只重视移民搬迁户建房,忽视了搬迁户的后续扶持,缺乏产业扶持 7 的有效措施,致使搬迁户增收缓慢,搬迁户发展缺乏后劲,有可能使搬迁户搬迁形成新的贫困,背离我们搬迁政策的初衷。
以上问题,是工作中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过硬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建议省市加大移民搬迁投入,增加移民搬迁指标确保按时完成《规划》所提出的移民搬迁任务。
二是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同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设计出符合咸阳搬迁户实际的建房模式,供搬迁户选择。
三是出台资金捆绑纲性政策,使移民搬迁村配套资金落到实处。
四是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力度,落实小额贷款,支持搬迁户进行产业开发,使搬迁户得到后续扶持,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真正做到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
二OO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移民调研报告
移民吊庄的汇报材料
大战场乡是自治区最早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进行移民搬迁的乡镇,1983年开发建设;1985年移民搬迁,先后组建了长山头乡、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人民政府;2000年1月,大战场乡、马家梁乡整体移交中宁县管理;2003年乡镇合并将原长山头乡、马家梁乡、大战场乡三乡合并为现在的大战场乡。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大乡,现下辖十一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园区管委会,总人口52947人,回族人口占52%,是中宁县以回族居住最集中的一个乡镇。自开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经过广大乡村干部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也经过五万多回汉群众的战天斗地,流血流汗,在昔日的戈壁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发展前景广阔,充满希望和收获的新灌区,从而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580元增加到现在的4200元,全乡各项社会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吊庄移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可以用几个“无”和“少”来说明,“无”就是无柏油路、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话;“少”就是通电少、农田林网少、固定电话少。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大战场乡的关心和支持,对于移民吊庄群众的关心和呵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了“六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共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使移民吊庄乡的路变“平”,水变“净”了,灯变“亮”了,土地变“绿”了,信息变“快”了。
2、经济结构全面调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强化措施,通过利益推动、政策带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等措施,紧紧围绕节水增
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绿色枸杞、草畜循环、生物环保养猪、苹果、红枣、农副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七大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结构带,全乡共栽植枸杞3.5万亩,苹果1.5万亩、生物环保猪 万头;形成了以集镇十字街为中心的农贸、牛羊、建材、蔬菜、百货市场,目前已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牛羊交易和生产资料交易集散地。
3、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过我乡现有中宝铁路、中郝中营高速公路、109国道,以及三条县、乡级公路,百余条农机路,纵横交错,遍布全乡,为人民创造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
4、集镇面貌大为改观。目前集镇区域内长住人口2117户8546人。依托小城镇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高标准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2011年通过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1180万元,对我乡农贸市场和大杨东街供排水工程进行改造;争取项目资金146万元建成了大战场汽车站、清真牛羊肉屠宰场,增设了公交候车亭、绿化带、公厕等设施,建设完善了民生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幼儿园等民生工程,使集镇建设及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5、社会事业在和谐发展中长足进步。紧扣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困等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安全生产取得实效。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对重点地段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抓动、植物防疫工作,免疫率达100%,确保了无重大疫病发生;举办食品小作坊培训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开展了地震、消防等应急救援演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截止目前我乡境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二是维稳工作卓有成效。完善《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议案定补实施方案》,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一方稳
定。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始终坚持“排查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总要求,做到“底数清、责任明、调解尽”,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据统计,上半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8起,其中乡直接受理22起,调处率100%,成功率98%,查处行政案件和调处治安纠纷65起,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三是计划生育成效显著。计生工作注重长效机制的落实,主动出击,攻坚克难,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乡人口52974人,截止9月底,已婚育妇女9775人,出生人口528人,计划生育率90.14%,采取各类节育措施590例,结扎126例,完成任务的175%;臵环395例,完成任务的103.67%;落实“少生快富”9户,完成任务的50%。四是教育工作长足发展。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中学教师153 人,在校中学生3076人;完全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小学教师381 人,在校小学生9516 人;今年中石油投资1650余万元在宽口井移民点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争取民德希望小学项目,对北岗小学进行了扩建,扩建面积为1500平米,同时对辖区内的大部分学校进行了“校安工程”改造。五是村级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阵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各村党员活动室和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新建和维修,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文化体育器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阵地,丰富了广大的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六是招商引资成绩斐然。今年上半年我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任务的40%,力争年底完成招商引资10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三、得到的启示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移民吊庄的工作: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推进移民吊庄
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了才能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才能促进移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此为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紧盯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以枸杞、苹果特色产业。以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突破,紧紧抓住机遇,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投资,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要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大力改善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必须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证,而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给群众一个和谐、幸福的生活局面。还要抓住各级各部门的倾力扶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倾力扶持是加快移民吊庄发展,缩小山川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始终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第一抓手。要立足自身实际,拓宽致富之路,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拓宽增收的渠道,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乡自开发建设以来,尤其是移交中宁县管辖后,极大地改善了吊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川区相比,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观念守旧等历史积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近年来,我乡的农村道路、农田渠道、水利设施等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资金的限制,部分村的村道、灌溉农渠、农村人居环境、自来水入户、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近些年来,乡党委、政府虽然紧抓结构
调整不放松,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扭转,投入成本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三)人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属移民吊庄,人员结构复杂,自流移民流动频繁,人员流动快,导致户籍管理不到位,有人无户、有户无人现象十分普遍,管理难度大,计划生育很难全面落实,违规生育难以杜绝;一些惠民政策由于无户籍的等原因难以享受。
(四)集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档次低。我乡农贸市场在全县来说,是一个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的小城镇,但是现在的规模也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资金上不足,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育设施非常落后。由于近年来我乡学校基本上没有充实新生师资力量,广大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教师年龄相对老化,教育思想陈旧,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六)融资渠道还不够宽,发展后劲不足。我乡现有农村信用社一所、农行代办点一个,去年截止到今年,共发放贷款不到7000万元,由于金融机构少、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乡各行各业的发展,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
(七)干部的思想观念低、还须进一步转变增强。由于我乡是移民吊庄乡镇,干部群众来自不同地域,思想文化存在多元化,但是思想文化素质和川区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须进一步转变加强。
五、对策及建议
今年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结合我乡实际,站在全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林果大乡、养殖基地、商贸重镇、移民典范、魅力山城、幸福回乡”的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要抓住国土整理项目和小城镇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对农田渠系和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抗旱救灾的能力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农业。按照高效节水的原则,围绕建设“林果大乡”的目标,注重在枸杞、苹果、设施农业等经果林及生态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农户主动、效益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抓好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强与劳动力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对移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社会各项保障制度。我乡是移民乡镇,流动人口多,一部分群众在我乡居住,但没有户口,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享受,致使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为了保障移民群众的利益,要打破户籍界限,消除有人无户移民群众与其他居民在医疗、入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之间的差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为移民群众解决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突出中心集镇示范带动作用。紧抓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撤乡设镇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抓手,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把我乡的集镇建设成为辐射临近乡镇的商品贸易中心地带,发挥中心集镇的示范带动作为,成为引领大战场经济发展的一台引擎机。
(五)抓住教育政策导向机遇,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以“两基”
迎国检验收为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辖区内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等教学条件进行改造和加固,给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我乡中小学教育短缺和教师老龄化等问题,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反映,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和改善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城区超编教师或者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任教,使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六)加强和金融机构沟通,构建一个宽松融资渠道。积极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力争在我乡增设金融网点,加大信贷额,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在特色产业种植中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户,在资金上能够支持和扶持,以及在一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一个宽松的融资渠道。
(七)加强干部素质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干部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树立一支作风扎实、素质过硬;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八)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当前,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各项工作十分繁重。因此,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将以坚定的信心、高起点的定位、更快的发展步伐、强有力的措施,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为全区移民城乡一体化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锐意进取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开拓创新,为实现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