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

时间:2019-05-13 04:1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震救灾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震救灾精神》。

第一篇: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摘要】2013年是汶川地震五周年,遥想五年前的那场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是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必定会以民族的进步得到应有的补偿。”的确,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会逐渐积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教育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民族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更是一个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民族而言,5·12汶川大地震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它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又一次延伸、拓展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彰显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博爱的高尚品质,荡涤着大学生的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和精神内容,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深化

灾难可以成为历史,抗震救灾行动也终究会成为历史,但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却不会停止与终结,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得以充分展示。

(一)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 汶川大地震是历史罕见的:震级高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地震波及四川、甘肃等16个省市,受灾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4561万;余震频次多,救灾难度大,人员伤亡惨重,造成的损失巨大。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抗震救灾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支撑着神凝情牵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难者致哀„„这一切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无价,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关爱生命、心忧百姓的博大情怀。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主义和个人主义,走出功利主义的樊篱。灾害中生命的逝去及党和国家对生命的重视,能引起学生重新定位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唤起大学生对青春和生命的尊重,从而使他们珍爱生活,珍惜青春,善待生活中的一切,学会感恩,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的知遇之恩和国家的培育之恩。震灾中,全国人民“宽厚博爱、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直抵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引起其心灵的共鸣,使其扪心自问,深思自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自立自强、不屈不挠、踏实努力的优良品质。

(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民族魂和国魂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区别于抽象空洞且流于形式的口头说教,它以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震撼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抗震救灾精神亦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既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让大学生志存高远,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襟,又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盲动去爱国。

(三)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有助于建构大学生鲜活的精神世界 著名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提出“同情的理解”,这里所指“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意愿。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指向对人的教化,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与建构。受教育者只有身临其境,自我感受、自我把握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使教育内容更好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动。

抗震救灾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冲刷和洗礼着每个国人的精神世界。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故事是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自我精神世界生动的学习教材。例如,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谭千秋——这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的善良和高尚,足以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根本利益奉献自我的完全展现,更是爱生如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同情的理解”,使他们接受着激励、熏陶和感染,或固化或确立或修正自己的情感走向和价值取向。

二、深化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灾难会成为历史,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所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却将逐渐积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供着导向和支撑。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充实和丰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通过适时用抗震救灾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肩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重任的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新事件、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珍惜“抗震救灾式”的伟大成果,利用它,发挥它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来弥补灾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当然,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发掘抗震救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教育内容,坚持核心观念教育

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往往具有不断变更、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像“5.12”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具有不确定性。掌握与时俱进的思维钥匙和敏锐的洞察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实现发展,拓展有利条件,迅速弥补和扭转不利局面,最终实现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必备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时代感,要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代同步。这就需要我们在挖掘继承传统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现实为出发点,不断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充分挖掘出来,并把它凝练升华填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但是,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随意的任意联结,而是立足于核心观念教育的创新。在抗震救灾精神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意识到大地震发生后所折射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更要意识到这更是党和国家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现实体现。特别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意识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国情教育、时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现代集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

抗震救灾精神教育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那就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充实内容,增加时代元素,但这一新发展是在与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无论增加什么样的时代色彩,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为基础的,都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即它的职责在于通过政治思想、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让人们了解所处的社会,实现价值的认同,从而“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以便不至于在一个迷惘不清的宇宙里盲目前进。” 对一个社会而言,固然智育、体育、美育都负有育人的职能,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地位不能动摇;固然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诸育之中,实现诸育育德的综合效力,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育人根本目标不能动摇。

(二)创新教育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时效性强,人们却往往习惯于“讲座式”的教育途径,即一人主讲一人或多人倾听。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的灌输,这种模式在历史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一切空间和资源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超越了时间、空间、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各个高校应积极抢占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应建立校级新闻网络主页,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大事,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感染和激励学生;通过网络论坛,为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提供交流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自由积极的发表意见和见解,以便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另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应注重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冲击力和渗透力强等优势,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

(三)创新教育方式,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教育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是殊途同归。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方式正确与否、科学与否、有效与否,不能仅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观察、分析、思考,更要从教育对象的立场出发来选择。否则,教育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从教育认知来讲,各种感知器官的最大整合与发挥是加深感知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充分利用教育对象的视觉、听觉和亲身感受,对深化思想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生成长的新一代能不能在重大事件面前坚强的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一直为社会所担心和忧虑。然而,在这次“5.12”大地震中,“80后”、“90后”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展现,青春魅力得到了挥洒,意志毅力得到了洗礼,为此他们赢得了掌声和尊重。世人对他们的偏见在消失,人们普遍认为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年轻一代经受了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书写着责任与担当,传递着爱心与希望,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在肯定新生一代的成长与成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们的不足,不能因为一次的考验就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面对这一代中国未来脊梁时,我们要采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灌输,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为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受教育者客体的主体化,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顿悟和自我提升。与显形教育相比,隐形教育具有内化的功效。隐形教育首先要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标尺,教师的道德情操、行为准则和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隐形教育中,还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团结奋进、敬业博学、锐意进取、文明融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结语】

恩格斯于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汶川大地震的恒天而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灾难本身就是教育。举国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在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宝贵资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弘扬抗震救灾伟大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李卫红:《用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等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6]苏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二篇:抗震救灾精神

浴火重生

——汶川地震之所思

最近几年我国发生许多令人震惊的大事,其中包括2009·5·12汶川地震,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区的人们有的没有了家园,有的丧失了至亲。面对着这次强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苦乐与共,齐心协力,共同携手对抗着这次天灾。其中值得我们为之学习的是他们的坚强拼搏、齐心协力、顽强奋斗的精神。

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地震中张开双臂,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护住了四名学生,而自己却不幸丧生;一位母亲拼死护住自己的怀中的婴儿去世后发出的感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不禁令人潸然泪下;小林浩带领班上的同学脱离困境,只因“我是班长”。天灾无情人有情,残酷的地震夺取他们的财富,他们拥有的一切。但是却摧毁不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却摧毁不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地震发生后,来自全世界、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向灾区的人们献出援助之手,为他们送去所需的物资等。当时同样身处四川的我们,也强烈感受到了大地的颤抖。我们惊慌、失措、恐惧。为预防余震,我们集体在操场上、山上等地方搭起了帐篷。我们有陌生到熟悉,共同述说着一场灾难,肩并肩我们互相照顾着、安慰着。第一次感觉到原来人心是如此的善良与美好。

灾后他们也得到了各界的支持,重建美好家园正在逐步进行中。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被认为是灾后重建的世界性难题,其重建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为世界瞩目。但我国政府经过仔细研究和讨论,凭着坚定的信念,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的、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汶川、北川县城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浴火重生的县城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宗旨,抗震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看到了人们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毅力、爱国主义精神;发现了我们是紧密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即使我们并不相识,即使我们在不同的国度,一份爱也可以紧密相连;领悟到了我们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灾区人们的顽强抗争、众志成城,救援人员不畏艰难为身陷困境的人们送去食物和帐篷,这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发人深省。抗震精神高度概括了人们的凝聚力,人们思想上的新觉悟、新发展,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它丰富了我们的思想,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

第三篇:学习抗震救灾精神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得这一刻。从这一刻起,灾区的一切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一时刻,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五万多同胞遇难,二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短短的三分钟无数家园瞬间变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

每阅读一条新闻、每聆听一段故事、每关注一篇报道、每凝视一组画面,都那样令人心碎,令人背泪!这次地震虽然让我们失去了那么多同胞,使人痛心不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共产党,我们的子弟兵,是可靠的,是值得全中国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所爆发出的潜能,爱国热情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群体的生命是强大的。生命的伟大在于不屈不挠,在于顽强的抗争,在于心与心的相通,在于手与手的相牵。此时此刻,出现了多少感人的事迹,让人感动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作为前进的动力。

灾难似火急,患难显真情。

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和意志。

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我想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们默默地为他们祈福,并以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当天晚上我们的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正体现了作为一名党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作为总理,当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精神。他的每一次落泪都感动着所有爱国的人。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的联系。温总理紧握双手的刹那间,我们还看到了人定胜天的力量和自信,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学习。

抗震救灾期间,各国志愿者的大量出现,这是中国文明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象征。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一种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承诺,一个神圣契约,“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 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它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人类同情心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它超越了商品交换的原则,展现了人性崇高的层面。

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人员,人民警察。在灾区你们创造了太多感人的事迹,太多让人震撼的壮举。在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下还要 1

忘己的工作在救灾的前线,我被你们的行为所感动。你们这种忘己的精神,勇敢奋不顾身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我想你们是最可爱的,你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灾区家园的重建,尽快解决灾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各方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每一份捐款不管是多是少都是我们献给灾区的一份情,这是也体现了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奉献爱心的精神。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一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用手机编辑的短信,她的孩子活下来了,在自己父母的庇佑下, 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这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我们需要学会感恩。

然而,小英雄的事迹却更令我感动,他们的精神更加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作为一名中小学生能做到,而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好好的反省,好好的学习他们的精神。

勇敢智慧少年英雄雷楚年。他今年15岁, 是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在灾害来临之际, 当教学楼在剧烈摇晃,同学们站立都很艰难的情况下,雷楚年表现出非凡的冷静和勇气。他在短短的2分钟时间内,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名同学脱险。当他连抱带推把最后一个惊吓过度的女生送出教学楼时,楼梯在他的前方垮塌,他只好返回二楼教室,推开窗子抱着一棵树跳到一楼,还没等他跑到操场,教室就垮塌下来成了一片废墟。这体现了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应该传送着他这种小小年纪就具备的不怕牺牲的救人精神。

乐刘会(被困近70小时,压在废墟中的乐刘会对救助她的救援人员说:“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我就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听到你们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没有(你们)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你们来救我,我很感谢你们。……”5月15日,这个叫乐刘会的22岁女孩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靠着坚定的信念,乐刘会度过了被深埋在废墟中的70多个小时的漫长时间,终于获救。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让她如此坚强呢?是一种坚持、冷静、乐观的精神。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很值得推崇与学习的。我想,在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像乐刘会同学一样坚持,冷静,乐观!

为救同学断臂的白乐潇。白乐潇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地震发生时,她的胳膊被教室的门卡住,为了让后面的同学跑出教室,她忍住疼痛自己把胳膊拽断了。同学得救了,她却从此失去了一条手臂。这位小姑娘具备了一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断臂少年白乐潇的感人故事”,我的心中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

涛再涌流……他的母亲看一次就哭一次,为了安慰母亲,白潇乐说,没关系一点都不疼,但转过身去自己却蹙紧眉头一个人挺着,在广元市做了两次手术,一次比一次痛,他没掉过泪……看到电视上的此幕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多么坚强的少年啊!用微笑面对痛,不只为了自己,还为了母亲。我赞叹生命力的顽强,我更赞叹白乐潇的坚强!

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如康洁、薛枭、陈浩、张吉万等,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对同学的情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想了很多,的确,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在这危急关头,他们不放弃生命,是一种精神。他们舍己为人,是一种精神,他们坚强乐观,是一种精神,等等。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在于为他人着想,在于为全社会做贡献!

这次地震也让我明白: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身边的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地震能够预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在瞬间消失,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骨肉分离!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那些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

经过这些精神的洗礼,也让我对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在学习工作上有更大的精神动力;使我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生活中,我将以那些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与英雄人物来时刻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虚心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第四篇:抗震救灾精神意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广大灾区人民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动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在这次灾难中,也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在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南方冰雪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它,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首先,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汶川大地震破坏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广,为新中国之最,令世界震惊。灾难发生,举国奋起。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撼天动地的伟大力量,一场与死神赛跑、不惜一切代价抢险救人的抗震救灾斗争迅速展开。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表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礼、集体主义精神的大检阅、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弘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华民族面对灾难奏出的时代最强音。

万众一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越是艰难困苦、越在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就越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人类抗灾史上,没有任何一次救灾行动能够动员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如此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不屈不挠。友爱互助。

自强不息。抗震救灾斗争是对中华民族意志的一次严峻考验,在这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前,只有更加坚定地挺起民族的脊梁,自强不息,才能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灾区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靠着这一精神,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成果;靠着这一精神,我们一定能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大力弘扬包括抗震救灾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必能自强自立,我们的国家必能发展进步,我们的党必能兴旺发达。

丰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升,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辉煌升华和深刻拓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抗震救灾精神的铸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次强有力的推进。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12”汶川大地震,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磨砺与考验,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和检阅。面对天崩地裂的巨大灾难,面对灾难后满目废墟的家园,中国人民显示出无比的坚强和团结,中华民族表现出惊人的凝聚力。

救援人员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令人感动。从冲锋在前的人民子弟兵,到千千万万的普通救护工作人员,他们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无私无畏,不辱使命,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新篇章。

全体中国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令人感动。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爆发出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全国人民纷纷捐钱献血,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九州一家的温暖关爱,感天动地;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成为抗震救灾的力量之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

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一切为了灾区,为了灾区的一切,展示出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的民族凝聚力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学习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救灾救人催他们的坚定信念、充满力量;爱国主义是他们顽强战斗的动力,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二)以人为本精神

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核心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具体体现。人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

(三)团结协作精神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实质是集体主义精神,它要求在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全国一盘棋。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要求每个个人、每个群体和组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精神的价值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

(四)无私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合”思想,一种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是对本民族的,也是对全人类的。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当全人类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民族奉献精神更显得无比高尚、弥足珍贵。中华民族在自身的文明发展史中,坚持正义、爱好和平,无私奉献精神,努力自觉地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人们的充分肯定。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价值观。抗震救灾是中国人的爱心“井喷”,是中国人的奉献“爆发”。抗震救灾是 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五)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地震灾害。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抗震救灾的处处感人细节中释放出来。抗震救灾,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给灾区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地震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地震灾害带来的挑战,这就是任何灾害都吓不倒的民族自强精神。

温家宝总理说:“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抗震救灾,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救人救灾中,民族团结得到检验,民族情谊充分彰显,民族力量强大凝聚,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得到更大提升。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心与心相连,肩与肩相并,凝聚起了压不倒、摧不垮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展示了血脉相连的民族深情。

(六)不畏艰险精神

在汶川震救灾中,全国军民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困难的挑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积极有效应对,持之以恒攻坚,不达目标、决不退缩,体现了“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精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修路抢险,奋力抗灾,展现了顽强拼博的精神。自然界的大灾大难,是对一个民族意志和品格的锤炼。我们只有咬紧牙关、鼓足勇气,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共同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抗震救灾中,无数英雄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财富。

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精神品格。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精神,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勇于突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地攻坚克难,推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取得更大的胜利。

抗震救灾中彰显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打胜抗震救灾这个硬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也一定能开好奥运会,有了这种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有了这种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也给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弥坚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获得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汶川抗震精神。它主要表现为:

(一)彰显爱心、敬重生命的人本精神

“以人为本”是在抗非典过程中凸显的理念,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种人本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升华。“生命高于一切”,成为从政府到百姓的共同价值观。务院决定在震后一星期的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以国家名义第一次为普通百姓的死表达哀思。此国殇之日,乃生民重振之时。民族精神在全民肃穆默哀的那一刻,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凝聚仪式和心灵洗礼。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和尊重,赢得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灾难愈大,愈加团结奋战,自强不息。大地震发生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团结起来,战胜磨难”,“四川雄起,中国加油”,立即成为全国人民大援救的主题。汶川的抗震救灾再次证明: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助精神

中华儿女迅即回应:“大地无情人有情,我们都是汶川人!”短短几天内,举国上下,大量救援物资从全国各地运往四川,不曾相识的人们的真诚的抚慰通过各种方式传送给灾区群众。这既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戮力同心、携手互助、共克时艰、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不畏险阻、坚毅勇敢的英雄精神

这种坚毅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营救者身上,也体现在被营救者身上。有一个退休医生在废墟中扛着断石苦撑了4天,营救者在颤抖的残墙和悬梁下在多次营救失败后仍不肯放弃。但是被埋压的医生却含泪说:“放弃我吧,去救别人!”之后,她用玻璃片划破双腕,吞下戒指,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的企盼营救的被埋压者。她为了他人的生命自我牺牲,这是人世间最悲壮的坚毅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正确决策、有序救援的科学精神

自抗震伊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科学施救。中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两手抓,继续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抓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样科学有序的抗震救灾,各方面统筹兼顾,不仅最大限度地抢救了生命,保障了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有利于国家社会全局的发展进步。

(六)面向世界、融入国际的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渐渐融入国际社会之中,神州大地的发展进步同世界的发展进步日益紧密相连。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世界。汶川抗震救灾的开放精神,将与世界先进文明共存。

汶川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伟大标识,也是一本博大的教科书。它将教育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高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旗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腾飞不懈奋斗。抗震救灾又一次激发和释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并使民族精神得到新的锤炼和升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民族精神说到底是一个民族实践的产物,抗灾救灾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独特的价值。抗灾救灾是一种公共事件,是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共同面对灾难,它能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抗灾救灾是一种集体行为,是整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总动员,它能进一步加强民族内部的协作,强化民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顾全大局意识。抗灾救灾是一种救援行动,是抢救受灾人民的生命财产,它能进一步培养人的同情之心、关爱之心、奉献之心,强化民众的互助精神。抗灾救灾是一种艰险活动,参与者也要受到灾害威胁,它能进一步唤起民众不惧风险、敢于牺牲的精神,提抗震救灾精神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血脉相通、心手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百倍努力、争分夺秒、不言放弃、战斗到底;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大爱无边;振奋精神、坚

定信心、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仁民爱物、生命至上、人命关天、抢救到底;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敢于战斗、夺取胜利;同心同德、患难与共、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战胜困难、应对挑战的能力。通过抗震救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意义

救灾实践所锻造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抗震救灾精神,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弥久愈坚,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成为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不仅会有急流险滩、风暴雷霆,还会有各种阻力、干扰,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风险与挑战。因此,从现实性上说,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自强不息、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切民族都有自己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必然会走向没落与衰亡。当国家、民族处于多事之秋,灾难常常会异乎寻常地激起人们奋发图强的气概,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促进国家更加强盛。汶川抗震救灾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在地震灾害面前,党心顺、军心振、民心齐、力量聚,海内外各种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大家自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高涨。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发扬抗震精神所展示的民族凝聚力,坚定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为搞好灾区重建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抗震救灾精神是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在实践中必然生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创新是民族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汶川大地震唤起了人们对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经其后30年的改革开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抗震救灾创新了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等。可以说,这次救灾过程中呈现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正是对30年改革开放的一次特殊检阅。信息的公开透明、公民精神的成长壮大,深深刻下了30年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的烙印。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创造力的发挥,将更加坚定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搞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抗震救灾精神是文化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毫无疑问,灾难之中,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深植,国家政治文明的演进,民族内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必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力量,激发出一种制度动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精神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软实力”。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将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自觉增强全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时刻想到有困难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对手要竞争,有宏图大略要实现,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今后的任务更艰巨、更繁重。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信心百倍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与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次抗震救灾,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世人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振和焕发、延伸和升华。

抗震救灾精神――表征着时代精神的凝结与精华。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与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精神风貌与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围绕改革创新这个核心,时代精神有着全面的多维表现,其特征是与时俱进,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其要求是确立开放。凭借这种时代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奠定了抗震救灾的物质基础,而且有效提升了公民意识、国民素质、人文精神,铸造了全新的民族道德。不仅给受灾的人民群众带来了莫大希望,而且有助于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现代国家生存发展的道德基础,彰显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时代风范,显示了一个正在复兴的国家的博大胸怀与高度自信。民族精神是思想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科学传承;时代精神是思想导引,着重于对未来的努力开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具体彰显。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举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我们所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三位一体,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机结合,使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有了更加坚实的集体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根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大力弘扬,展示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敏锐的时代意识,表征着中华民族正以全新姿态走向全球化,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适应人类文明大趋势的根本希望所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抗震救灾行动所展现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深情厚谊,承载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理想,凝聚着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巨大力量。作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从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物资集结调运、空中投送中,从天安门广场和在祖国大地上空回荡的“加油,四川!”“加油,中国!”的呐喊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爱祖国与爱人民的高度统一、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灾后重建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影响巨大,防范次生灾害、重建灾区、安置灾民、恢复生产以及消除受灾群众的心理问题等任务十分严峻,应当充分认识到灾后重建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要继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更宽广、更顺畅的通道,使中华民族很快凝聚起来,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五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十三亿双手紧握的力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铿锵有力的16个字,足以让地动,让山摇。它既概括了汶川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性,紧急投身救灾的迫切性,更是对13亿中华儿女应肩负社会责任的严肃召唤!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中央领导人、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白衣天使、志愿者等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一起努力经受住了考验,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十三亿人一起大力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共同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自强不息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保证。上到国家领导,下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灾区人民都将自强不息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大灾,党和政府科学应对、调度有方、从容不迫,上下一心,镇定自若,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强有力的指挥,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挥有力,领导有方,或亲临一线,或运筹帷幄,保证了全国一盘棋,全力支援抗震救灾斗争。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

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为就学生而牺牲的中学老师、拿出所有药品救人的诊所医生、成都出租车组成的营救对、清理废墟,搭起帐篷,下地抢收油菜、下田插秧的农民们每个人都值得称颂。

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难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集中体现在各族人民的行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了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当前,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我们用更加统一的意志、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来扎扎实实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中央强调抗震救灾工作和社会经济建设都要抓。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

人为本,努力做好安臵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等工作。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力。

抗震救灾工作虽仍严峻,但不可否认我们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抢险抢救转为灾后重建,从保全生命保证生活转入正常生产。悲痛确实让人难过,但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好好地活下去,是对死者最好的慰籍,也是对恩人最大的报答。这就需要再去人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自身力量是一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再好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顽强的中国人民既然能在1976年战胜唐山大地震,接着又建起一个新唐山。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坚信,有13亿人的支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要不了多久,一批崭新的城市和乡村,将会在巴蜀大地拔地而起!

下载抗震救灾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震救灾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范文模版)

    机电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论文题目: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年月日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自强不息、顽强......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多难强军。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人民军队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军官兵......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演讲稿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演讲稿 (征求意见稿) 序 曲 有些往事,会牢记一生;有些精神,会鼓舞万世。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玉树,蓝天白云下,灿烂阳光里,宽阔的大道、明亮的校园、别致的村落......

    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永存

    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永存 高占奎 1206032017 12级机械系 材料(2)班 党的十八大举世瞩目,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那何为“中国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也各有......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一、背景资料 1、“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8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新青海建设的不竭动力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恩格斯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