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研究
摘要:四川汶川和玉树发生特大地震以来,中华大地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情满人间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质力量为后盾,也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战胜历史罕见特大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锤炼和升华,凝聚为感召天下、永垂史册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精神
1、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面对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进行了一场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抗震救灾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无数同胞的大义大勇、至爱至情,人民军队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灾区内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座历史丰碑。数千亿元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消失了,但无形的精神财富在与灾难的拼搏中迅速增长。巨大的人员伤亡给整个民族以至人类带来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严、人的价值在生命大营救和举国同哀悼中高高弘扬。在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孕育和锤炼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抗震救灾
胡锦涛主席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组织抗震救灾的一切部署和举措之中,体现在从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到安置受灾群众、恢复重建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闪光思想和动人事迹中。
[1]救灾不仅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壮丽展示,也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证明和褒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惊涛骇浪,在艰辛磨难中繁衍至今,兴旺发达,得益于自强不息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伟大力量。这种精神的热能,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让灾区群众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已成为抗震救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动山摇、伤亡惨重,但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毅力更加坚定。关山重重,英勇的健儿们挺身跨过;千险万难,英勇的健儿们昂首面对。全国各地纷纷表示,愿意承担最繁重最困难的任务,全
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旗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人民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成功经验。艰苦奋斗是历代治国安邦的成功经验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3、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可歌可泣。这种精神是党和人民与特大地震灾害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国家遭遇巨大灾难时得到了空前激发和弘扬,广大人民群众把爱祖国体现到爱同胞的关爱行动中,把爱国热情体现到志愿救援的公民责任中,把热爱社会主义体现到积极参与和配合党和政府的救灾部署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应对危急惨重灾害时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生命无价、信息公开、社会参与、救援开放等,反映了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离不开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撑。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定时期的特定活动,但抗震救灾精神却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无论是与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作斗争,还是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一种刚强、奋斗、团结、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能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用生命与鲜血、痛苦与泪水、毅力与坚强、爱心与奉献浇灌出来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要使它化为民族精神新的成分,转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胜新的严峻挑战的精神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阶段,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进入关键时期,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次抗震救灾,正是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和困难条件的一场斗争。山崩地裂、巨石滚滚,没有阻挡住十多万抢险救灾大军强行突进的脚步;高湖悬顶、溃坝在即,没有阻挡住千人徒步背运炸药的铁流;复杂的地形、气候,没有阻挡住陆航英雄义无返顾的飞行。任何严峻挑战都难不倒用伟大精神武装起来的英雄的中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都阻挡不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定步伐。面对当前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在战胜挑战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奋,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向心力,与时俱进,历久而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民族精神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支撑着我们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的又一次集中迸发和闪光。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突出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对凝聚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以昂扬的斗志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道德新的发展,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伟大的新成果。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第二,要重视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要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要使抗震救灾精神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真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深入。[2]
4、结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检验。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精神,它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超越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1]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2]何鲁丽 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第二篇:如何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摘要: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是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就是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
关键字: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社会和谐实际行动
正文:
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川汶川、08年雪灾,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尤其面对极
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
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国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新闻媒体: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公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灾区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中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做自立自强少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奉献社会。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本内涵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我觉得在抗震救灾中体现的最明显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系灾区也是爱国主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支援灾区,大大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大家贡献所能,奉
献所爱。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人们时刻在心中默默为灾区群众祈福平安,在心中想着我该做点什么。一切为了灾区,为了灾区的一切,展示出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的民族凝聚力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学习抗震救灾的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有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有公安干警、武警战士,有普通农民群众,有人民教师,有医务人员等,为了救治受灾群众、减少灾区损失,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冲破重重困难和障碍,冒着余震带来的生命危险顽强战斗在灾区。他们如此理性、坚强,如此具有爱心、如此恪尽职守;他们为了祖国和灾区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救助一个个生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着人间奇迹。“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救灾救人催他们的坚定信念、充满力量;爱国主义是他们顽强战斗的动力,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抗震救灾精神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团结起来共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格。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与“黄金72小时”以及更长时段的生死大营救相比,它延续的时间更长,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把政府推动和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起来,把建设物质家园和建设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用我们的双手和爱心,用我们的坚忍和奋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灾区人民重建一个美好家园。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就要使之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同样需要彰显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深挚感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正成为中国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川汶川、青海玉树,见证了中华民族遭遇的重大地震灾难,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面对极为罕见的玉树强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带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8月19日,中央在西宁召开大会,全面总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这是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一次大力弘扬,必将极大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面对强震袭向玉树,举国上下同玉树人民“在一起”,前方后方坚信“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四面八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6个民族血脉相通,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我们党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示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气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玉树强震突如其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族群众奋力自救和互救。我们的人民军队冲锋在前,以坚强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冲破千难万险为灾区群众送去生命的希望,共同展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在前进的道路上,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我们就必定能够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实际行动。在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成为共同信念,最大程度搜救了被困群众,最快速度救治了受伤人员,最大力度安置了受灾群众。党中央科学指挥,广大军民和各专业救援队伍坚持科学救援,充分发挥了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将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前不久,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与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深信,玉树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必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经受各种考验,战胜人世遭遇的各种灾害。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伟业。
第四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十三亿双手紧握的力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铿锵有力的16个字,足以让地动,让山摇。它既概括了汶川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性,紧急投身救灾的迫切性,更是对13亿中华儿女应肩负社会责任的严肃召唤!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中央领导人、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白衣天使、志愿者等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一起努力经受住了考验,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十三亿人一起大力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共同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自强不息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保证。上到国家领导,下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灾区人民都将自强不息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大灾,党和政府科学应对、调度有方、从容不迫,上下一心,镇定自若,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强有力的指挥,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挥有力,领导有方,或亲临一线,或运筹帷幄,保证了全国一盘棋,全力支援抗震救灾斗争。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
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为就学生而牺牲的中学老师、拿出所有药品救人的诊所医生、成都出租车组成的营救对、清理废墟,搭起帐篷,下地抢收油菜、下田插秧的农民们每个人都值得称颂。
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灾难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挠、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拯救生命的坚定从容、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等等,都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进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集中体现在各族人民的行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组织力量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整体形象,充分表现了在灾难面前顶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当前,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我们用更加统一的意志、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来扎扎实实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中央强调抗震救灾工作和社会经济建设都要抓。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
人为本,努力做好安臵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等工作。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险阻,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力。
抗震救灾工作虽仍严峻,但不可否认我们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从抢险抢救转为灾后重建,从保全生命保证生活转入正常生产。悲痛确实让人难过,但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好好地活下去,是对死者最好的慰籍,也是对恩人最大的报答。这就需要再去人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特别是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赖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自身力量是一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再好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顽强的中国人民既然能在1976年战胜唐山大地震,接着又建起一个新唐山。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坚信,有13亿人的支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要不了多久,一批崭新的城市和乡村,将会在巴蜀大地拔地而起!
第五篇: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范文模版)
机电工程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数以万计的生命被无情的夺去,无数人的家园被残酷的摧毁,危害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世所罕见,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中华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当人们还未从汶川地震的巨大哀痛中恢复的时候,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再次发生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再次给人民生命财产精神造成重大的打击。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圆满落幕,在国际社会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在一次次自然灾害的深重打击下,中国经济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中国高速发展的马车没有停息,反而越驶越快。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在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一系列重大灾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便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在汶川地震灾难发生的第一时刻,党中央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医生护士、媒体记者以及志愿者等迅速向灾区集结并及时开展救援行动,各类救灾物资迅速向灾区调集,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业和民众迅速行动起来支援汶川抗震救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抢救出了无数的生命与财产,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巨大胜利。玉树地震之后,我们同样做出了及时有效的应对。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充分体现与张扬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强烈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量,坚韧不拔、沉着坚毅、不畏艰险、临危不惧的意志品格,体现了我国人民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人民军队坚不可摧的力量。
沧海桑田,华夏五千年,之所以中华民族能够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经受一系列重大灾难而屹立不倒,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着、积存着、传承着一种百
折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始终体现着、印证着、弘扬着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贯穿着一根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种气概、精神与能力,越在大灾大难面前,越能得到充分的彰显与升华。愈挫愈勇,愈摧愈坚,不断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抗震救灾斗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世人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振和焕发、延伸和升华。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面对灾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的英勇表现,以及无数民众自发参与救灾赈灾的无私行动,汇聚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无数个深动画面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歌可泣,令人动容。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虽然地震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很惨重,但是我们没有被眼前的灾难所吓倒,相反,我们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民战争。随着拯救行动日以继夜地展开,灾害损失被尽可能降到最低。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在“决不言放弃”中不断产生,从而浓缩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与死神搏斗的伟大精神。汶川地震后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发出救灾号召,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到各路人马冒着不息的余震救援废墟下的生命,让人看到的是勇敢、是坚强、是沉着、是不避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精神在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广大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奋力自救,释放出了巨大的力量。我们没有看到埋怨和悲观,而是奋力和积极的抗灾精神,在受灾地区,即使是几岁的孩子都表现了拼搏精神。他们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
界人民的敬重。来自灾区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遇难的中学老师吴忠洪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学生;幼儿园老师瞿万容用后背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抱着一个孩子;绵阳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这些消息让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更让我们坚信,有了这种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灾区人民不仅能坚强地抚平伤痕,走出灾难,而且一定能在灾后重建中,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历经坎坷的民族。古往今来,民本思想凝聚着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拥有了战胜无论是来自自然灾害还是外敌侵犯的信心和力量。从大禹治水拯救生灵的上古传说,到八年抗战救亡图存的浴血奋战,再到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维护生存权、保障发展权好似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日中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中国的人本精神在与世界的沟通中又一次张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并亲赴灾区,在余震不断中指挥抢险救援。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奔赴地震灾区,先后两下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生命高于一切”成为全国大救援的响亮口号,“以人为本”成为一切救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震后,在灾区的残垣断壁中,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救援人员奋力拼搏,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写下一篇篇悲壮感人的延续生命之歌。在这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面前,在这不容思索的关键时刻,涌现出了一大批临危不惧,置个人生命危险于度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地面有十指鲜血淋漓的士兵,空中有达到体力极限的飞行员;内有为救学生直面死神的无畏教师,外有都市街头蜿蜒长龙的献血队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他人生命安危,这种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总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无论在震区,还是祖
国各地,人人心系灾情,用出人出力出物的实际行动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人们的心靠得更紧,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同情、和善、友爱等情感特别得到增强。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大地震发生之后的抗震抢除救灾战斗中,灾区的通讯、公安、民航、运输、医疗、地震监测及其他各职能部门做出了极其突出和卓越的贡献。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做到了临震不惊不乱,人在机器在,岗位在,没有一个逃离岗位,他们认定了与机器、与房屋、与岗位共存亡。地震越剧烈、危险越大,其他部门和灾民可以越跑得快、逃得远,但是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却不能跑,他们越震越往房子里钻,越震越只能定在岗位上。他们十分清楚大地震对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亲人、他们的财产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全家老小这时对他们的期待,但是他们只有咬紧牙关、含着泪水坚持在岗位上。他们清楚逃离岗位对全局,对成千上万灾民的不堪后果,他们下定决心不做历史的罪人,而要当抗震救灾的无名英雄。
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支撑;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牢固纽带。
正是因为由伟大的民族精神发展而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在遭受灾难,抗击灾难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谓多难兴邦,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好发扬好,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指引下,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