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

时间:2019-05-13 04:3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4、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

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6、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叙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己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2.教学难点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哪次会议,时间是?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由此导入新课。

二、题板书与目标展示

1、课题板书

2、目标展示(知识目标)三.自主学习与探究(1)20课

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有怎样的巨大变化?

2、城乡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怎样变化?

3、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4、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倡导的活动有哪些?

5、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分别是什么?(2)21课

1、我国就业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业制度变化的目的又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为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3、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上取得怎样的成就?

6、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内容是什么?

7、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四、交流与合作学习

1、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提纲与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

五、学生展示学习成果(1)20课

[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

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有怎样的巨大变化?(197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元,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越过温饱线.。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622元,我国农村中的分困人口己不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以下,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2、城乡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怎样变化?

(①穿着由单调的”灰蓝黑”转向讲究服装的颜色、花色、款式,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求新、求美、求舒适己成时尚②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新鲜蔬菜、应时水果③农村居民搬出了窑洞、草房,住上了砖瓦房④汽车、火车、轮船己成为城乡人民普遍使用的便捷的交通工具⑤“百元级——千元级——万元级”以上的消费)

3、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什么是恩格尔系数?(①说明人们生水平提高了②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己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改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小——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

1、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倡导的活动有哪些?

(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②”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③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④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开展了向优秀英雄人物学习的活动)

2、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分别是什么?(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活着的雷锋——徐虎,李向群)(文明城市:唐山、大连、张家港)(江苏华西村(2)21课

[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1、我国就业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业制度变化的目的又是什么?

(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改革开放以为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成就表现:就业渠道拓宽,就业规模扩大,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3、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①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②采取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措施,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③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就业”的战略方针④为下岗失业人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4、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去人们多以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为荣——转变为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 多依靠政府统一安排工作——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和自谋职业己逐渐被人们接受)

5、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上取得怎样的成就?

(①解决了两亿多农民的就业问题②农民收入增加,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1、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内容是什么?

(①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②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职工离退休、失业、就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

一、利用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去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影课题)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

生答:

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组:精读第一子目,出示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2组:下发助学资料(附后),结合课文内容,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分别撰写百字小论文。

3组:研究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自编自演情景短剧来展示这些变化。(重点指导:怎样把“剪辫子,易服饰,变礼节,改称呼,废缠足”编成情景短剧,为学生提供道具:剪刀、用毛线编成的辫子、西服)

四、成果展示:

1.汇报《穿越时空的旅行》

①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有效的信息?(生答:近代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便于人们通讯联系)

②你还想了解到哪些有关近代交通通讯的问题?(生成问题、配合投影探究解决)

2.宣读历史小论文“文化生活的变迁”

①我们了解到哪些重要的信息?(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中文报纸的出现和发展、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刷书馆及其贡献)

②无声电影是如何让观众明白人物在说什么?(思考交流)

3.自编自演情景剧:《剪辫子》《盐商见总统》

①我们从中发现了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剪辫子、易服饰、改称呼、变礼节、废缠足,通过投影展示一一了解)

②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通过讨论得出:剪辫易服、废缠足表现出自由、民主的潮流;改称呼、变礼节反映出平等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巩固

请同学小结本课内容;(投影配合)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本课所学

?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六、延伸:

1、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许多发明都是由西方传进来的?(讨论交流:近代封建统治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毒害。教师点拨: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封建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导致近代中国在科技发明创新上落后了)要赶超西方科技,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对外开放,汲取一切先进文明;改革教育,鼓励创新……)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火车、轮船的传入,使交通更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照相、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些科技成果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起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向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向不断迈进。)

(附:下发给第二小组的助学资料)

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影。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开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无声影片,片场约5分钟,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正式的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藉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于1897年。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西方的印刷技术已很普及,曾在报馆当排字工人的夏瑞芳、鲍咸昌等几个人,于1897年以集资入股形式,成立了“商务印书馆”,主要印刷学校所用的课本。

商务印书馆集编译、出版、发行为一体,在其百年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商务印书馆以编译介绍国外重要学术著作而闻名海内外。清末,他们就出版了我国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推动了哲学界的变革维新,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后,相继推出严复的一系列译著,介绍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30年代,他们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印行两百余种,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为全国首屈一指。在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方面,商务印书馆数十年来,成绩卓著,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他们于解放前出版的《辞源》、《新华字典》等辞书,经多次修订,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工具书。解放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俄汉词典》、《现代日汉大辞典》、《新汉德词典》等数百种辞书,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成为我国最权威的辞书。

1932年,商务印书馆曾遭受侵华日军的轰炸,使总务处、编译所、印刷厂及“东方图书馆”等,损失很重,元气大伤。解放后的1954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至北京。根据国家统筹安排,为发挥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优势,确立了以翻译出版外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等学术著作和各类大型词典、工具书等书为主的方针,成为我国具有翻译、编辑、出版特色的重点出版社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商务印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经营范围,翻译出版了当代外国名著《西方的智慧》、《挑战风险》等。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日文版)、《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中外文工具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举办了诞辰110周年庆典。百年老书馆,正跨入一个新时期。

照相术的发明和传入中国

1837年,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称为: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

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象当时的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有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照相术特别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追捧。慈禧 太后酷爱照相,第一次请日本摄影师照相,赏赐竟达2万金,后来还聘了专职的摄影师;末代皇帝溥仪也非常喜爱照相,留下了许多生活照片,但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照相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享受。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报刊《中外纪闻》。戊戌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倾向变法,对报刊的出版持宽容的态度,因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涌现了《强学报》、《务实报》、《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等一大批著名报刊,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以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执中国南北报界之牛耳。

外国商办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为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邀约友人投资,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该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停刊,出版长达7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久的报纸。为吸引读者《申报》的新闻内容办的非常丰富,体现出较强的信息观念。以《申报》为标志,中国近代报刊的四种基本形式新闻、论说、文艺、广告被确定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的创办掀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1909年该报因营业不振,产权由华人经理席子佩收买,1912年转让给近代著名的报人史良才,从此业务大兴,成为旧中国屈指可数的著名大报之一。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

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1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七子之歌》的欣赏、思考,形成一种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展望分析、《台湾,我的兄弟》等歌曲及诗词的欣赏,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2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语文课文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篇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七子之歌·台湾》。问:同学们,台湾为何至今不能回归祖国?而“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又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 1 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网络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网络平台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

2、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三)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关于谈香港问题的视频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2)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3)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五)“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关于香港、澳门的回归。

播放新闻联播关于《香港回归及中央政府如何帮助其度过难关》影视剪辑和澳门回归插图,2、学生结合影片、插图和教材回答香港、澳门的回归历程: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及意义

请学生思考:(1)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顺利回归?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2)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1)由学生讨论、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2)在学生归纳后,教师整理如下:港澳——结束了列强的占领,开创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为解决国 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六)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展示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图片及经贸往来的官方文字资料,让同学感受台湾回归的美好前景,坚定台湾必归的信念。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回答:有利条件:

1、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国际上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4、两岸血肉相连的民族感情、日益频繁、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因素:

1、台独势力的破坏;

2、国际上某些大国的干涉; 活动3【活动】课堂小结与实践运用

1、展示本课的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再回顾一次。

2、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活动4【作业】课外作业

完成《台湾问题解决方案征集意见表》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窗》教学设计 苏教版

《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读”和“写”是同一知识层面上的两种能力,“读”培养的是理解能力,“写”培养的是表达能力。但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二者的能力又往往不成正比,会“读”有一些理解能力,并不证明能“写”好,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难以权衡的难点。怎样找到一个契合点来提高两种能力,我们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因为学习是一个渐渐模仿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写作。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又承担起了学习写作的任务。更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们把二者割裂开来,先学习别人怎么写,我们也来试试这么写,但“读写结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双附庸”构建教学。怎样把“读”和“写”在阅读教学中,自然而然,适时择机,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此次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尝试方向。

今天,我以《窗》这篇小小说为例,来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容易读懂,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了四次“读写结合”的训练,想把“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的内容,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物的形象,给小说拟写一个副标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的概括能力。

2.通过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对小说进行缩写、扩写训练,培养学生提取主要信息和想象的写作能力。

3.通过对小说的改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能要求进行写作训练。2.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并学会表达。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导语:同学们看到《窗》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这就是泰格特用“窗”来作文章的标题的妙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窗”既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又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

二、走进小说(10分钟)

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了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小说的内容,你能为文章拟写一个副标题吗?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故事情节角度”、“主题角度”等进行拟写。如: 人物:一个

的病人和一个

的病人 情节:由

的变化 主题:一个

的故事

明确: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故事情节的变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主题(通过对比――扬善贬恶 : 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三、赏析小说(20分钟)

问题1: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但文章中有许多细节和描写占了大量篇幅,我们尝试着来看一看这些地方,请你任选一处进行缩写,再对比读一读,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吗?

活动:学生尝试进行缩写,教师指导一些缩写的方法和原则。之后学生交流,并与原文对比,评价各自的优点。如: ☆ 第四段缩写成“这天,靠窗的病人又在讲着窗外所见到的一切。”行不行? ☆ 第五段缩写成“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好吗? ☆ 六段缩写成“不靠窗的病人是多么地想拥有窗边的床啊!”怎么样?

明确: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心理活动,这些描写越生动、细致,我们就越能感受到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

问题2:与这种极力蓄势相反的是,文中有很多地方作者巧用留白,你能选一处发挥想象进行扩写吗 ?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什么?

活动:学生选一处进行扩写,教师引导和提示。如: ☆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明确:文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出乎意料的结局是小说结构的陡转,“光秃秃的一堵墙”给人无尽遐思,掩卷长叹。这就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

四、学会表达(10分钟)

问题: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泰格特用小小说的文学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与丑的心灵,读完小说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你能用几句话把小说改写成一首小诗吗?

活动:学生有感而发,改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之后,展示交流。如:

如何让两个生命变得坚强 在窄窄的病房

于是窗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无论清晨和日落 那是一双渴求的眼睛 看到生命的影子

欲望的火焰燃烧着每一种活着的美好 然后悄悄传递给另一双同样渴求的眼睛 当嫉妒的毒液终于淹没了自私的灵魂 窗外等待他的 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明确: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总孕育着一个伟大的主题,同一主题却可以用多种文学样式来表达。

五、作业布置: 搜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六、板书设计

窗(小小说)

窗――一语双关――故事线索――心灵之窗

关系融洽(开端)

近窗病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产生困扰(发展)

远窗病人――行为卑劣、灵魂丑陋见死不救(高潮)未见美景(结局)

对比

——

扬善贬恶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教学设计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王 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和方法: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日本和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史实,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教学时间】:3.18——3.2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在参观奈良县时,他将一尊塑像赠送给奈良县,你知道这尊像是谁吗?胡主席为什么将它送给日本?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过本课你一定会有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讲】我们首先来学习唐与日本、新罗这两个国家的交往。

(一)唐风洋溢海外

1、唐文化对日本和新罗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生读课文后归纳: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钱币,建筑风格,医药学

等方面,影响了新罗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

2、日本、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途径

【问题】日本、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学生】日本——派遣使节团来华;鉴真东渡;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商人往来。

【问题】概括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生】

1、设计修建了唐招提,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

有重要影响。

2、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

3、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教师】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度】日本和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在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人了中国。比如新罗的音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时,也有一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去学习异国文化,他就是高僧玄奘。

(二)学习异国文化

1、玄奘西游——出游

【问题】你知道电视剧中的唐僧的原型是谁吗?剧中为他送行的皇帝又是谁? 【学生】玄奘,唐太宗。

【识图】玄奘途径地区: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葱岭,中亚,到达天竺。

【问题】玄奘途径的这些地区的情况怎样?利于他的出行吗?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等。

【教师】玄奘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到达了天竺。

2、玄奘西游——归国

【问题】玄奘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学生】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教师】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渡】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和新罗的交往,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国

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交往呢?

(三)活跃的对外交往

【师讲】还有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等。【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学生】是活跃的。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主要原因)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三、小结全文,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陆路海陆交通发达

友好

新罗:使节,留学生

唐对外开明的政策

往来

天竺:玄奘西游

四、课堂练习: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布置作业:见目标检测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