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学设计4[推荐]

时间:2019-05-12 18:5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学设计4[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学设计4[推荐]》。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学设计4[推荐]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教学目标

1、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地点、制度名称,城市改革的方针、重点。

2、归纳建国后农村几次重要改革。

3、分析理解农村城市改革的原因和重大意义。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区级中学,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3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影响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两个材料汾阳花鼓词,从安徽汾阳的变化入手,带入本科主题: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学唱汾阳花鼓词来导入。

(二)展示学习标准 学习目标

1.我国改革的突破口在哪儿?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在哪儿? 2.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内容是什么?

3.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心环节,特点和形式是什么? 5.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三)自学互助指导

1.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课文37—39页上的课文内容。2.在小组内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展示点拨破难

1.我国改革的突破口在哪儿?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在哪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农村。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合作探究

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的?

材料一: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那时,人们的生产方式是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农民没有生产的自主权,收入多少与自己的努力关系不大,因此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人民公社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温饱问题尚没有解决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在农村改革风险小,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生命的危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什么? 包产到户

* 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对经营和分配方式改革,所有 制性质保持不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特点?结果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① 特点:它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分配平均主义等弊端,②结果: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快就增加了农产品产量。③意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看完农村改革后,接下来我们了解城市改革的情况。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二

改革应先从哪里开始?

(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

“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 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张瑞敏(海尔)根据上面两个材料,说说当时城市企业的状况怎样?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心环节,特点和形式是什么? 第一阶段(全面展开)时间1985年—1993年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 2)中心环节: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3)特点:

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 4)形式:

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5.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阶段(改革的加快)时间:1993年—2000年 背景:十四届三中全会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教学设计2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教学目标

1、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记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后的作用。2学情分析

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对社会主义与法制内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联系和比较的方法。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法制建设加强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文化大革命”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由此导入新课。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分别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当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这二部法律有什么作用? 活动3【活动】交流与合作学习

1、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提纲与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4【练习】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①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②我国普遍实行了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③人大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基常委会不 1 仅行使对同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权利,还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⑤各级政协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⑥我国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的时间和会议名称分别是什么?(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框架包括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 2 法律部门)

3、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当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各级司法部门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这二部法律有什么作用?(对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为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益提供了法律保证)活动5【测试】课堂检测

1、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C)A、民法B、刑法C、宪法D、经济法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5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目标

1.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2.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 凡是”的错误,完 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4.情感态度价值 :观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不甚了解,且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课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借助多媒体能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实践调查能让学生切身体会。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4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 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文革”的人,了解文革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 建设的进展 导入新课 复习有关内容: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文化大革命 ”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这次会议最重要和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纠正“文化大革命” 以来“左” 的错误,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思想理论界展开 了“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次讨论的影响重大,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组织学生细读4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 了什么影响?(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 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 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布置课后作业:

建议学生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3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2)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2.能力训练

(1)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历史意义。

(2)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 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3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3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4 教师讲授: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 1 年10月也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3、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学习测评。

2、完成填充地图册。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教学设计3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基本路线的内容。记住谁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记住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的主题。记住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外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充分认识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使学生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认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明确中国未来的奋斗方向,树立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奋发努力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2重点难点

一、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难点:1.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2.本课所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活动2【讲授】新授

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开幕词中,邓小平回顾“七大”以来党的历史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这里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三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因为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不能代替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的开幕词成为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阐述。早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文化不发达,搞社会主义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与时俱进。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肯定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但像我国这样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必要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三大还规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了新的蓝图。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背景:

一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上发生了巨大的政治**。1989年-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掌权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也在1991年宣告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二是1989年国内的严重政治**平息后,人们对如何深化改革产生了怀疑和困惑。有的认为应当把反和平演变与经济建设并列为中心,甚至用反和平演变这个中心去冲击经济建设;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有人担心改革开放会滑向资本主义。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中国既不能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走过的使社会主义垮台的道路,也不能回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内容:

1.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3.明确提出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重要谈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一些认识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中共十四大的功绩,即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确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计。重点强调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不幸逝世,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致词,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继承邓小平遗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党的十五大的召开。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的称谓,明确提出要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外,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给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

中共十六大召开的时间和提出的奋斗目标。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会议全面总结了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而且从它诞生以来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所以它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冲破各种旧文化的束缚,为社会发展、进步铺平道路。而党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必然要求它不断调整 和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建立和建设新型的文化,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是由我们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它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后,教材点明了中共十六大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强调指出这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思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一方面经济有很大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

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生产。工业较落后,贫困地区存在,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鉴于此,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什么?我国现在已进入什么阶段

1: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目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回答“三个代表”的提出者是江泽民即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为什么会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解决了当时人们担心改革开放会使中国滑向资本主义的困惑,明确提 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并鼓励大家,改革开放的胆子要放大一点,步子要迈快一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为什么邓小平逝世举国同悲:

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是他使我们富起来,使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邓小平的逝世是党、国家和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学设计4[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教学设计4[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