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分段学习教学设计
《三人行》教学设计(分段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视死如归、匍匐、无边无垠”等词语,并自觉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
3、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4、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录像或图片组,学生看完后回答问题。同学们所看到的画面都是什么特定时期,那些人发生的事情?通过课下搜集资料讲一讲你所了解的长征过草地时红军的生活情况。
二、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三个人物在互相救助的过程中的关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本问题也可留作课前预习内容,课上小组讨论片刻即出示小组讨论结果。
全篇课文分2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4自然段):身为指导员的王吉文在身负重伤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背通讯员小周艰难地行进。
第二部分(5至19自然段):途中遇到垂死的黄元庆,王吉文忍着伤口的剧痛艰难的轮换背小周和黄元庆行进,终于疲惫不堪晕死过去。
第三部分(20至23自然段):小周和黄元庆两人匍匐前行,并吃力地拖着晕倒的王吉文继续向前行进。
三、感悟人物品质。
三个身负重伤的战士一同行进在这茫茫的沼泽地上,伤口还淌着鲜血,饿了就抓把身边杂草野菜充饥,几天没饱饱地吃过一顿热饭,但是他们却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没有彼此放弃,互相关心着,鼓励着继续前行。同学们再次回到这个故事中,回到这三位红军战士的身边,找出在他们之间让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体会处境的艰难下彼此的关心与扶持。
第2、3自然段:“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再休息„„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几天来,他一直用这种办法给自己打起”,“„„支撑不住了„„头开始发晕,腿也软绵绵,脖子„„伤口„„”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高„„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身体用力往上托了托。”
第5、7、8、9、10自然段:“小周喊了声„„王吉文连忙凑近他,亲切地问道„„王吉文安慰他说”。面对两人的关心,黄元庆却认为自己不行了,便委托王吉文把枪支上缴,并把自己的绑腿送给小周,“深情地”劝慰小周好好活下去继续革命。
第12至17自然段:“王吉文心里一阵酸楚„„忽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样瓷碗„„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黄元庆看见了,立刻惊叫‘指导员,放我下来!’„„眼前一阵昏黑„„”
第20至23自然段:“王吉文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
正是三人彼此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原本感到有些悲痛的场景却显得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让人振奋,让人热血激荡。所以伤痛都融化在三人的温情中,只看到天蓝得那么炫目,白云轻轻掠过,大雁们也从头顶轻轻滑过。
四、整体回文。
同学们把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五、阅读拓展。
现在再说起长征,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十分久远了。当年十万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 的英雄史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年零五天的长征途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像《三人行》这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翻到历史的那一页,来读一读更多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吧!
第二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母鸡对比学习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对比学习)
教材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颤颤巍巍、凄惨、慈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第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3、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成语接龙
冰天雪地──地北天南──南腔北调──调兵遣将──将心比心
(二)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将”的基本字义:
1.快要
2.带领,扶助
3.拿,持
(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阅读要求,明确阅读目的1.课文中的母亲怎样对待别人?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3.结合实际,交流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音。注意“扎”的正确读音。
3.了解课文内容
本课讲了两件事:先写一位妇女为我的母亲开门,再写我的母亲鼓励护士为自己扎针。
(三)再读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出示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1)说说这句话为什么感动了你?(这位阿姨很善良。重点词:“沉重”、“一直等到„„才松开”。面对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2)推开商店沉重的大门,阿姨看到谁?(“我”年迈的奶奶)想到了什么?(自己的母亲)所以她这样做?(一直等到我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
(3)所以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她这样说:
(出示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①读读句子,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阿姨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
②你能像阿姨一样轻轻地说吗?(学生读)
③同学们,阿姨的语气是轻轻的,但让我们感到不轻的却是什么呢?(沉甸甸的孝心)(板书:孝心)
(4)阿姨有着一颗沉甸甸的孝心,她无时不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母亲,她孝敬自己的母亲,也同样地对待别的老人,你能照样子展开想像说话吗?
(出示:是啊,阿姨无时不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母亲,她孝敬自己的母亲,也同样地对待别的老人:
在商店里,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我的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在____,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啊,阿姨是一个孝顺的人,是什么原因使阿姨拥有这样一颗美好的心呢?(将心比心)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
引读:是啊,学会了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份爱心,读最后一段学会了将心比心,我们的天空更蓝,读最后一段
学会了将心比心,我们阳光更灿烂,读最后一段。
2.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感动?
句子二: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1)说,为什么令你感动?(“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得出口的。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时说的。)
(2)引读: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指名读)
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母亲宽慰她„„(指名读)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时,她还是耐心地说„„(齐读)
(3)这句话简短却不简单啊!正因为母亲的宽容和鼓励,第三针果然成功了。读到这儿,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读最后一段)
3.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感动?
句子三: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1)说说这句话为什么令你感动?(母亲时刻想着女儿,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女儿。母亲对护士的宽容和鼓励。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地关爱别的孩子。)(板书:关爱)
(2)你就是母亲,你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读读。(学生练读)
朴实的话语,却蕴含着博大的母爱,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一起享受这份沉沉的母爱。引读:
母亲慈祥地对护士说:„„指名读。
母亲温和地对护士说:„„指名读。
母亲平静地对护士说:„„齐读。
(3)母亲的语气是平静的,但她那份博大的母爱却让我们感到不平静。这又是什么原因使母亲拥有这样一颗心呢?(将心比心)
(引读:是呀,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生活就多了一份关怀,读最后一段;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心胸犹如大海般无边无垠,读最后一段;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甜蜜,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人与人之间学会将心比心是多么重要啊!你能仿照这段话写一写你的感受吗?
(出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__________________。)
2.配乐写话,师巡视:
3.交流、讲评:
4.课文学完了,同学们一定对孟子的这句话感悟更深了吧!(出示)来,让我们记住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孩子们,就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在和谐的环境里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第四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早晨》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和煦、惺忪、惬意、醇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想象一切事物在早晨充满着希望与欣喜的情景,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写景的同时融入其中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想象一切事物在早晨充满着希望与欣喜的情景,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写景的同时融入其中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颂用他们的优美诗篇歌颂早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早晨》。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鞠 嫔 忪 帧 吮吸 醇 惬 蚋 蔷薇 凋谢
教师可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让学生把字音读准。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1)出示词语。
宫嫔 主宰 惺忪 惬意 吮吸 蚊蚋 荒芜 馥郁 得天独厚 披头散发 芳香馥郁 一帧小照(2)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小组交流词意。
1(4)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5)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读词语,开展读词竞赛活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融入的思想感情。
2、找出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学生自由发言(夜的黑暗 山顶 海浪 太阳 蜥蜴花儿 蜜蜂 知更鸟 人们)
3、填空练习。
()的太阳()的海浪()的蜥蜴()的花儿()的蜜蜂()的知更鸟()的人们()的景色
4、读完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简单概括出来。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早晨美丽的景象,采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使文章很生动形象)
四、指导书写生字。
“薇”字为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瑟”书写时要注意重心的位置。
“楷”字右面是“皆”下面是“白”别错写成“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班得瑞的音乐《寂静的山林》,提问“在这种美妙的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官认识。并且和本文联系起来,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体会,自由表述。
听音乐,谈感受;快速浏览文章,谈体会。
通过音乐导入,学生的感官直接融进美妙的音乐,能够快速的走进文中创设的意境。而且,班得瑞的轻音乐很符合早晨的情景,因此,音乐、美文相得益彰,学生更能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享受
二、初步感受课文。
高尔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本文就是写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新政权时期,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感受作者都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事物?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无论哪一种美好事物的呈现都离不开“太阳”从而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向探究体验阶段。此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
三、感受美景。
作者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美的画面?你是从哪里体会得到的?请抓住具体的语句感受这些美,并且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小组中交流,并体会着读一读。
细心品读文章内容。黎明突然到来的震颤,太阳徐徐升起时整个大地焕发出的生机,整个画面展示了黎明时分自然界一切事物获得光明与温暖的喜悦之情美。
通过体会文中的事物在太阳升起的过程尽显出来的灵动的美,感受阳光在生活中的作用。而太阳升起后的明朗画面。展示了阳光下的灿烂之美。
通过感性朗读,体味美景。
四、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和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师:俗语说,“货比三家”,唯有比较,才能见优势。接下来,老师提供一段文字,请大家比一比它与课文第二节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请大家先齐读课文第二、第三节,再读屏幕上的文字。
师小结:原文采用比喻、拟人句,把黎明时分的海浪、海面以及周围的朦胧景致描写得相当形象生动,语言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1、写了动态景色的变化。借太阳在升起过程中事物的变化来描述夜的悄然隐退;山顶露出的愉悦笑容;海浪的顽皮机灵;蜥蜴的含蓄与相互间的心照不宣;花儿的单纯透明;小蜜蜂的知足以及鸟儿欢喜的追逐嬉戏;所有这一切美好事物的出现,无不是因为主宰大地的“太阳”得以升起而致。作者在黎明时分夜的宁静中增添了无声的动势,似乎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作者处处用含情的笔墨渲染眼前的早晨,通过最为突出的拟人的修辞将事物写得灵动有趣。
3、鲜活的生命。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由景转为人,语言含蓄深刻。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帮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内容,提高他们朗读文本与锻字炼字的能力。
五、体验情感。
1、景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阳光闪现的一瞬,一切都生机勃勃了。景美、人们的心情愉悦,两者相互映衬,使景成为充满活力的景,使人成为自然之人。
2、学习美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1)景美,人美,和谐之美。(2)生命的生机勃勃,生活的美好。(3)语言清新,优美。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六、作业。
1、摘录并背诵一段精彩语段。
2、阅读高尔基的《海燕》
2、就本文语言特色作一点评。
第五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勇气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勇气》教学设计(简单引导)
教学目标:
1、理解“颀长、迟疑、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等词语,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老师小结:其实,勇气的内涵还远远不止这些,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今天我们就到二次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两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演绎出的勇气。
板书课题:勇气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一些词的意思。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勇气是指谁的什么勇气?
四、品读课文,领悟勇气。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的伞兵和法国妇女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 1 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五、拓展。
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勇气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勇气的重要性。
2、语文活动——模拟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