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楼兰的忧郁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楼兰的忧郁》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理解“络绎不绝、湮没、追古抚今、暴戾、悲怆”等词语,自觉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3、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教学难点:
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得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 1 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
第二篇:《楼兰的忧郁》 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楼兰的忧郁》
课程类型
阅读课文
教材来源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课程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看到眼前的图片,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
第三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早晨》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和煦、惺忪、惬意、醇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想象一切事物在早晨充满着希望与欣喜的情景,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写景的同时融入其中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想象一切事物在早晨充满着希望与欣喜的情景,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写景的同时融入其中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颂用他们的优美诗篇歌颂早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早晨》。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鞠 嫔 忪 帧 吮吸 醇 惬 蚋 蔷薇 凋谢
教师可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让学生把字音读准。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1)出示词语。
宫嫔 主宰 惺忪 惬意 吮吸 蚊蚋 荒芜 馥郁 得天独厚 披头散发 芳香馥郁 一帧小照(2)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小组交流词意。
1(4)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5)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读词语,开展读词竞赛活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融入的思想感情。
2、找出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学生自由发言(夜的黑暗 山顶 海浪 太阳 蜥蜴花儿 蜜蜂 知更鸟 人们)
3、填空练习。
()的太阳()的海浪()的蜥蜴()的花儿()的蜜蜂()的知更鸟()的人们()的景色
4、读完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简单概括出来。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早晨美丽的景象,采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使文章很生动形象)
四、指导书写生字。
“薇”字为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瑟”书写时要注意重心的位置。
“楷”字右面是“皆”下面是“白”别错写成“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班得瑞的音乐《寂静的山林》,提问“在这种美妙的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官认识。并且和本文联系起来,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体会,自由表述。
听音乐,谈感受;快速浏览文章,谈体会。
通过音乐导入,学生的感官直接融进美妙的音乐,能够快速的走进文中创设的意境。而且,班得瑞的轻音乐很符合早晨的情景,因此,音乐、美文相得益彰,学生更能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享受
二、初步感受课文。
高尔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本文就是写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新政权时期,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感受作者都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事物?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无论哪一种美好事物的呈现都离不开“太阳”从而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向探究体验阶段。此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
三、感受美景。
作者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美的画面?你是从哪里体会得到的?请抓住具体的语句感受这些美,并且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小组中交流,并体会着读一读。
细心品读文章内容。黎明突然到来的震颤,太阳徐徐升起时整个大地焕发出的生机,整个画面展示了黎明时分自然界一切事物获得光明与温暖的喜悦之情美。
通过体会文中的事物在太阳升起的过程尽显出来的灵动的美,感受阳光在生活中的作用。而太阳升起后的明朗画面。展示了阳光下的灿烂之美。
通过感性朗读,体味美景。
四、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和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师:俗语说,“货比三家”,唯有比较,才能见优势。接下来,老师提供一段文字,请大家比一比它与课文第二节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请大家先齐读课文第二、第三节,再读屏幕上的文字。
师小结:原文采用比喻、拟人句,把黎明时分的海浪、海面以及周围的朦胧景致描写得相当形象生动,语言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1、写了动态景色的变化。借太阳在升起过程中事物的变化来描述夜的悄然隐退;山顶露出的愉悦笑容;海浪的顽皮机灵;蜥蜴的含蓄与相互间的心照不宣;花儿的单纯透明;小蜜蜂的知足以及鸟儿欢喜的追逐嬉戏;所有这一切美好事物的出现,无不是因为主宰大地的“太阳”得以升起而致。作者在黎明时分夜的宁静中增添了无声的动势,似乎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作者处处用含情的笔墨渲染眼前的早晨,通过最为突出的拟人的修辞将事物写得灵动有趣。
3、鲜活的生命。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由景转为人,语言含蓄深刻。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帮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内容,提高他们朗读文本与锻字炼字的能力。
五、体验情感。
1、景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阳光闪现的一瞬,一切都生机勃勃了。景美、人们的心情愉悦,两者相互映衬,使景成为充满活力的景,使人成为自然之人。
2、学习美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1)景美,人美,和谐之美。(2)生命的生机勃勃,生活的美好。(3)语言清新,优美。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六、作业。
1、摘录并背诵一段精彩语段。
2、阅读高尔基的《海燕》
2、就本文语言特色作一点评。
第四篇:楼兰的忧郁教学设计
楼兰的忧郁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吞噬、络绎不绝、湮没、面目全非、追古抚今、战栗、踩覆、暴戾、回眸、悲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认识到盲目改造自然只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
4、感受沙漠化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唤起学生用科学保护自然的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通过朗读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领会课文带给我们忠告——人类应当科学对待自然。教学时间: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伴着王昌龄的《从军行》,我们再次走进了楼兰,走进了楼兰的忧郁。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提问:再次走进楼兰的忧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全班交流
预设: 三千多年前古楼兰的消亡;而今宁夏的变化;青海湖水位连年下降,甘肃东部“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宁夏农民一代一代挖甘草,治沙人的坚持不懈与执着
学生的感受:震撼,痛心不已,深深的痛惜,无尽的忧郁,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沙漠让人恐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太严重了„„
三、精读细悟
师:课文中的一个个片断就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定格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作简单批注,让这些镜头在你脑海常驻。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作批注。
四、品评鉴赏
哪些语句深深触动了你,它又带给你怎样的震撼? 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回答时能抓住一两个关键词来谈,避免盲目、空泛的议论。预设: 以下内容会引起学生的感触:
(1)、“沙漠、狂风、干渴已开始疯狂地吞噬着楼兰。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渐渐被沙海湮没了。”
预设:这是人类的盲目改造自然造成的严重后果呀!这是楼兰的忧郁,更是我们的忧郁。
透过“湮没”一词,让我深切体会到,当沙暴卷来并吞噬这座城市时,无处逃生的楼兰人是多么惊恐与绝望,沙海是多么的残忍与可怕。古楼兰与今天楼兰的鲜明对比令我心痛不已。
楼兰曾经是那么繁盛与辉煌,而今却是伤痕累累,令人心痛。(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后,有感情地朗读相应段落。)
师:曾经的楼兰美丽富饶,热闹繁华,而如今的楼兰销声匿迹,流沙纵横,狂风肆虐。这是怎样一个场景啊,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课件,此时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师:真的令人心痛,楼兰国王虽已意识到要保护环境,可为时已晚,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如果楼兰国王能早一点意识到也许美丽的楼兰就不会消失。楼兰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而当你走进中国的西部,你会发现楼兰的悲剧并没有结束。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老师赞扬哪个小孩儿是好学生,是因为这个孩子既刻苦读书还能起早贪黑地挖甘草„„” 预设:这真让人痛惜!我们人类至今还这么无知与愚昧!对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这些农民不仅无知而且目光短浅,他们的愚蠢破坏了他们的家园。
他们自己把自己的家园破坏了,却全然不知,真是愚蠢至极。师:这些愚昧无知的做法令人痛心疾首,可令人痛心的事情远不止如此。谁带我们去看一看。
“历史上的宁夏„„曾经青山葱茏的六盘山,如今已是万山秃尽。” 历史上的宁夏: 今天的宁夏: 这种变化太可怕了,这些灾难也太可怕了。
教师:这样可怕的变化是谁带来的?对,是人类自己。人类一次又一次征服自然界,自然界也一次次报复我们,如果我们人类能早一点醒悟该有多好啊!古今鲜明的对比,让我清楚看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
老师:作者描写这些变化时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对比写法有什么好处? 古今鲜明的对比,让我清楚看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
鲜明的对比,能深深震撼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老师:文中强烈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显示了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像这样对比的写法文中还有,同学们来找一找。
(5段),前文古楼兰与今天楼兰的对比。
老师:作者成功运用对比写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文势的跌宕,深深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能灵活运用对比这种写作手法。
老师:看来我国西部环境已被破坏的面目全非,就连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青海湖有一些地方已露出了沙丘,形成了半岛,面对这样的沧桑巨变,作者心生感慨:齐读6段。老师:这楼兰的忧郁是指什么?
预设:作者因从古至今环境被肆意破坏而忧心不已,作者担忧自己的家园会成为下一个楼兰 老师:楼兰的忧郁不仅是对楼兰的忧郁,是所有后来者的忧郁,是人类的忧郁,是为环境被破坏遭到报复而忧郁。面对这满腹的忧郁,我们该何去何从?
预设:停止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想尽一切方法弥补过去的过失,尽全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老师:听着同学们掷地有声的回答,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与绿色。在茫茫沙海中,在沙坡头上,我们看到了黄沙被绿色的巨网牢牢缚住,这是怎样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谁带我们去看一看。生读7、8段
老师:听着这振奋人心的语句,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沙暴的肆虐,纵横几万亩的固沙林带,治沙人的坚持不懈,治沙的艰难与不易
老师:这所有的一切一切,都被永远铭刻在了丰碑上,这座象征着人类与灾难抗争的丰碑告诉人们什么? 生:最后一段
老师:是呀,沙暴不仅仅只淹没一个楼兰,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正一步步逼近我们,你知道你身边的环境问题吗?
预设:大气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 垃圾处理问题 老师:面对这一个个环境问题,作为小学生的你,能做什么呢?写下来
生:写下来交流
教师总结:好让我们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与危机抗争,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志战胜困难,那么因破坏环境而造成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再次走进楼兰的忧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预设: 三千多年前古楼兰的消亡;而今宁夏的变化;青海湖水位连年下降,甘肃东部“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宁夏农民一代一代挖甘草,治沙人的坚持不懈与执着
学生的感受:震撼,痛心不已,深深的痛惜,无尽的忧郁,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沙漠让人恐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太严重了„„
以下内容会引起学生的感触:(1)、“沙漠、狂风、干渴已开始疯狂地吞噬着楼兰。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渐渐被沙海湮没了。” 预设:这是人类的盲目改造自然造成的严重后果呀!这是楼兰的忧郁,更是我们的忧郁。透过“湮没”一词,让我深切体会到,当沙暴卷来并吞噬这座城市时,无处逃生的楼兰人是多么惊恐与绝望,沙海是多么的残忍与可怕。古楼兰与今天楼兰的鲜明对比令我心痛不已。
楼兰曾经是那么繁盛与辉煌,而今却是伤痕累累,令人心痛。
2、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老师赞扬哪个小孩儿是好学生,是因为这个孩子既刻苦读书还能起早贪黑地挖甘草„„”
预设:这真让人痛惜!我们人类至今还这么无知与愚昧!对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这些农民不仅无知而且目光短浅,他们的愚蠢破坏了他们的家园。
他们自己把自己的家园破坏了,却全然不知,真是愚蠢至极。
师:这些愚昧无知的做法令人痛心疾首,可令人痛心的事情远不止如此。谁带我们去看一看。
3、“历史上的宁夏„„曾经青山葱茏的六盘山,如今已是万山秃尽。”
历史上的宁夏: 今天的宁夏: 这种变化太可怕了,这些灾难也太可怕了。老师:作者描写这些变化时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对比写法有什么好处? 古今鲜明的对比,让我清楚看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了。
鲜明的对比,能深深震撼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像这样对比的写法文中还有,同学们来找一找。(5段),前文古楼兰与今天楼兰的对比。面对这样的沧桑巨变,作者心生感慨:齐读6段。老师:这楼兰的忧郁是指什么?
预设:作者因从古至今环境被肆意破坏而忧心不已,作者担忧自己的家园会成为下一个楼兰 面对这满腹的忧郁,我们该何去何从?
预设:停止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想尽一切方法弥补过去的过失,尽全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在茫茫沙海中,在沙坡头上,我们看到了黄沙被绿色的巨网牢牢缚住,这是怎样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谁带我们去看一看。生读7、8段
老师:听着这振奋人心的语句,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沙暴的肆虐,纵横几万亩的固沙林带,治沙人的坚持不懈,治沙的艰难与不易 这座象征着人类与灾难抗争的丰碑告诉人们什么? 生:最后一段
你知道你身边的环境问题吗?
预设:大气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 垃圾处理问题 面对这一个个环境问题,作为小学生的你,能做什么呢?写下来
第五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养花心灵感悟教学设计
《养花》教学设计(心灵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秉烛夜游”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养花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3、欣赏老舍先生质朴的文风,产生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养花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
欣赏老舍先生质朴的文风,产生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触摸心灵。
1、生活中,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最有乐趣?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很爱养花,他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二、读中融入,感受心灵。
(一)自由读文,初知“乐趣”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解决。如果在小组内没有解决,全班交流。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3、认读生字、新词
循环、昙花、秉烛夜游、菊秧、砸死、置之不理、试验、霜冻、调节、遵循、秧苗、腰酸腿疼
4、说说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5、找一找,划一划:老舍先生觉得养花给他带来了哪些乐趣。
(二)披文入境,体验“乐趣” 读文叩问。
(1)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指名数位同学读。
(3)质疑。读着老舍爷爷这段感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课时
一、携疑深究。
喜、笑、有果实,这些都堪称乐趣,为什么劳动累得腰酸腿疼也是乐趣?甚至是“忧”、“泪”也被视为养花的乐趣呢?
(1)问题产生了,你们打算如何解决?(好好读读,品味品味。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自己放入文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2)自读思考:那么老舍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养花过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作重点研究。
(3)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和启发。(4)大堂汇报,适时点拨。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二、引领提升,抒发心灵
学到这里,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说一说或写一写)
三、总结全文。
养花之乐、劳动亦乐、成果之乐给人启迪
四、小练笔。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