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启发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大全

时间:2019-05-13 00:5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启发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启发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大全》。

第一篇: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启发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大全

《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薄”;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纠缠、乐园、难以抑制、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相关语句说一说“我”的情感变化。

3、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相关语句说一说“我”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5分钟)

1、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2、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捅马蜂窝?怎样捅马蜂窝?结果怎么样?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冯骥才和马蜂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25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2、教师巡视,相机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新词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重点字音:蛰、粘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

重点字形:疙瘩痊愈

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指名读,齐读,正音,自主识记。

4、听写词语:纠缠、褂子、捣毁、复仇、罪孽、前襟(1)指名演板。(2)相机指导书写。

(3)用黑板上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相机渗透对词语的识记理解。

5、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

6、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回顾课文内容:浏览课文,用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结合回答板书:为什么捅?怎样捅?结果?

小结: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走进课文。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出批注。

(2)布置学生默读感悟批注,教师巡视适度照顾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感悟捅马蜂窝的原因。(1)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相机出示: A、“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形状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

B、“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这句话暗示了什么?(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2)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2、感悟捅马蜂窝的经过。

A、为了捅马蜂窝,“我”做了哪些准备?

我找来妹妹,乘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校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1)出示:时间——在爷爷午睡的当儿。思考:“我”捅马蜂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2)读读这几句话,你感受作者怎样的心理?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这一段)

指导读:读出鲁莽淘气,又有些害怕的心理。(读、评价、读)B、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我”捅马蜂窝的? 学生自主汇报,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通”,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跑了。

a、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捅马蜂窝的情况?(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

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c、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谈谈你的体会。(动词,写出了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引导朗读:捅马蜂窝的情景是多么紧张而扣人心弦呀。谁来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段话?(读、评价、读)

C、马蜂是对待入侵者是毫不客气的,谁来读读相关句子?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从这只马蜂的表现,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把马蜂比作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可以看出马蜂拼死一搏保卫家园的决心)引导朗读:谁来说说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是呀,应该读出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拼死一搏保卫家园的决心。谁来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段话?(读、评价、读)

3、从故事的结果中感悟道理。

(1)鲁莽淘气捅马蜂窝,受到马蜂的惩罚,惊魂稍定,听了爷爷的话,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心中充满了愧疚之情。这是为什么呢?读读8至11节,相信你和作者一样有很多收获。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明白了这些,万般愧疚之情涌上心头,作者还产生了什么想法?谁来读读最后一段并谈谈体会。

指导读:因自己的鲁莽而伤害无辜,万般愧疚之情涌上心头,马蜂誓死保卫家园的精神太令人敬佩了,作者多么想让马蜂再回来啊!谁来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最后一节。(读、评价、读、齐读)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课文学习到这里,提出的问题相信大家都弄明白了。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和课后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预设:

(1)文中许多心理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4)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我”为什么有一种罪孽感?

2、引导学生自由质疑,并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作业

小练笔:想象描述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五、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蜂窝窗檐下,不便!鲁莽淘气捅了它!被蜂蜇后再认识,伤害无辜心忏悔。想粘蜂窝让蜂归。

第二篇: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白杨品读感悟教学设计冀教版

《白杨》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理解“茫茫、清晰、沉思、分辨、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白杨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激情导入。

1、出示彩图,认识白杨树,揭示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而当代著名作家袁鹰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解决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

3、指导生字书写,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4、默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画出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试着自己理解。

5、播放录像:(在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甘肃省和新疆的交界处,就要穿过被称为“八百 1 里戈壁”的戈壁滩。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砾石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每当大风掠过,黄砂滚滚,遮天蔽日。整个地区人迹罕至,一派荒凉景象。)

师提问,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并结合课前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师提问,②(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指读第一句,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2)指读第二句,这里的“哪儿”到底指哪些地方?这又体现白杨的什么特点?(看录像理解“茫茫、浑黄一体”)

(3)指读第三句,想:两个“不管”之后列举的是什么?(看录像体会白杨不怕自然灾害的特点。)这又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 “哪儿——哪儿---” “粗壮” “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1、复习有关词语:

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出示句子)“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提问:他要表白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1)“表白”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3)同桌或小组讨论。

2、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1)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2)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4)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让学生小组交流)(5)爸爸的“心”是什么?

3、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1)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2)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师:(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难,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三、再次品读,体会写法。

(再一次出示句子)“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

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明确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新疆建设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新疆建设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五、板书设计

白 杨

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借物 喻人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 捅马蜂窝 2教案 冀教版

2.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重点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

文章主旨的理解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心情:好奇渴望——害怕惊呆——赞叹、心情沉重——舒心、关爱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捅过马蜂窝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觉?(学生讲述)

今天我们和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同感受他小时侯捅马蜂窝的情景。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谈直觉感受。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捣毁”、“罪孽”、“痊愈”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思考: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爷爷家的后院,感受当时捅马蜂窝的情景。

二、品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1.(1~7自然段)“„„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1)从“乐土”、两个“我喜欢”、“最壮观”感受爷爷的后院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那里。

(2)3-6自然段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溜到”“脱下”“遮住”“只露”“接绑” 开门见山,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走进这个故事。

难认而又不知其义的生字词是学生认读、理解文章的障碍,只有把这一环节砸扎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才可能美读,从而享受阅读。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里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故中心话题由此入手。“约定”„„

2.(8~9自然段)“„„这复仇者不顾一切的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引导学生在我捅马蜂窝的过程中想象当时“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3.(10~16自然段)“„„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似乎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爷爷与“我”的对话: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4.(17-21自然段)“„„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

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 2

何伤害旁人的事”。

小结:从“好奇渴望”到遭到马蜂反击后的“惊呆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赞叹、心情沉重”,到马蜂回来后“舒心”的欢笑,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孩子啊。

四、拓展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与动物和谐相处)2.最后老师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变化。

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受,深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情感尽情地宣泄。

拓展环节的设计在于深化文章的主旨“童心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第四篇:2017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天窗教材解析冀教版

《天窗》教材解析

教材简析

课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时间虽已较远,但内容通俗,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

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全文分三个部分。1~2段,写天窗的来历。3~6段,写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7~8段写从天窗的神奇,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本文,要注意通过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教师可抓住文章的难点: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先让学生充分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特别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题:在初读课文后可结合课题质疑:什么是天窗?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第1~2段:主要写了天窗的来历。“于是”在段中起到过渡作用。

第3~6段:写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从天窗中看到的和由此想到的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3段中,“慰藉”在字典里就是安慰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第4段:“卜落卜落”中“落”读轻声,写出了雨脚的声,更表现了孩子天真的心。“扫荡”一词带有作者浓厚的臆想色彩,也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点,通过这个词语,既将透过天 1 窗所感受到的自然变化与从中所获的慰藉有机联系起来,又为以后的内容作了铺垫。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第5段:“休息”加上引号,表示是不情愿,被逼迫。第6段:注意最后一句与整段的关系。

第7段:注意抓住“神奇”这一重点词,引导学生逐层理解。

第8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难点。可引导学生质疑:如: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然后联系课文,讨论交流。

第五篇:2017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颐和园教学设计冀教版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下载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启发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启发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