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文本感悟教学设计大全
《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3、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女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实践运用自读。圈画、想象、批点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读自悟,交流合作。
2、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质疑课题。
1、播放大猩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图片)大猩猩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身高可达1.7米左右,体重近300千克。大猩猩栖居于海拔1500-3500米赤道—热带雨林地带。雌性及幼体常在树上活动。休息,成年雄性多在地面觅食。以树叶、嫩芽、花、果实等为食。
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什么?(身高、体重可以和我们人比较;食肉还是食素。)
2、质疑课题。
虽然我们看了资料,了解了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孤身到非洲的原始森林中从事大猩猩的研究工作。看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疑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弥漫”、“妖娆”、“鞋襻”等词的意思。
3、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同桌互相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想象、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我是怎样和大猩猩的交流的?”的句子,反复品读。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情景,适时地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交流指导。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深入品读。(1)出示第4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女科学家?
学生可能会联系1—3自然段想方设法进行研究,发出“诺姆、诺姆”的声音得到回应,发出“咂咂”的声音吸引来大猩猩的描写。谈到她的敬业、她对工作的热爱甚至可以说是痴狂。
带着对女科学家的崇敬读一读这段话。
(2)出示描写“我和大猩猩握手”经过的5——13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抓住对皮纳茨外貌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
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还有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是我平生以来得到的最珍贵的礼品。”这句话的理解。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部分。
四、播放图片,拓展读写。
同学们,本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她和大猩猩有趣的一幕幕交往,其实在考察大猩猩的过程中,她曾尝过不少大猩猩的苦头甚至是对生命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位放弃了恬静舒适的生活,从事了近20年大猩猩的研究,为人类解开了许多有关大猩猩的谜团的女科学家,却在一次拯救大猩猩的行动中惨遭偷猎者的杀害。
1、你想对偷猎者说什么?
2、播放一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精美图片。
3、抒写心语:
是(信赖),让大猩猩和戴安·福茜(握了手); 是(),让洁白的和平鸽(); 是(),让()();
是(),让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
4、推荐阅读《我和我的动物朋友》
第二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早晨》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和煦、惺忪、惬意、醇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想象一切事物在早晨充满着希望与欣喜的情景,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写景的同时融入其中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想象一切事物在早晨充满着希望与欣喜的情景,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写景的同时融入其中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颂用他们的优美诗篇歌颂早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早晨》。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鞠 嫔 忪 帧 吮吸 醇 惬 蚋 蔷薇 凋谢
教师可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让学生把字音读准。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1)出示词语。
宫嫔 主宰 惺忪 惬意 吮吸 蚊蚋 荒芜 馥郁 得天独厚 披头散发 芳香馥郁 一帧小照(2)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小组交流词意。
1(4)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5)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读词语,开展读词竞赛活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融入的思想感情。
2、找出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学生自由发言(夜的黑暗 山顶 海浪 太阳 蜥蜴花儿 蜜蜂 知更鸟 人们)
3、填空练习。
()的太阳()的海浪()的蜥蜴()的花儿()的蜜蜂()的知更鸟()的人们()的景色
4、读完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简单概括出来。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早晨美丽的景象,采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使文章很生动形象)
四、指导书写生字。
“薇”字为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瑟”书写时要注意重心的位置。
“楷”字右面是“皆”下面是“白”别错写成“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班得瑞的音乐《寂静的山林》,提问“在这种美妙的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官认识。并且和本文联系起来,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体会,自由表述。
听音乐,谈感受;快速浏览文章,谈体会。
通过音乐导入,学生的感官直接融进美妙的音乐,能够快速的走进文中创设的意境。而且,班得瑞的轻音乐很符合早晨的情景,因此,音乐、美文相得益彰,学生更能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享受
二、初步感受课文。
高尔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本文就是写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新政权时期,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感受作者都描绘了哪些美好的事物?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无论哪一种美好事物的呈现都离不开“太阳”从而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向探究体验阶段。此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
三、感受美景。
作者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美的画面?你是从哪里体会得到的?请抓住具体的语句感受这些美,并且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小组中交流,并体会着读一读。
细心品读文章内容。黎明突然到来的震颤,太阳徐徐升起时整个大地焕发出的生机,整个画面展示了黎明时分自然界一切事物获得光明与温暖的喜悦之情美。
通过体会文中的事物在太阳升起的过程尽显出来的灵动的美,感受阳光在生活中的作用。而太阳升起后的明朗画面。展示了阳光下的灿烂之美。
通过感性朗读,体味美景。
四、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和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师:俗语说,“货比三家”,唯有比较,才能见优势。接下来,老师提供一段文字,请大家比一比它与课文第二节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请大家先齐读课文第二、第三节,再读屏幕上的文字。
师小结:原文采用比喻、拟人句,把黎明时分的海浪、海面以及周围的朦胧景致描写得相当形象生动,语言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1、写了动态景色的变化。借太阳在升起过程中事物的变化来描述夜的悄然隐退;山顶露出的愉悦笑容;海浪的顽皮机灵;蜥蜴的含蓄与相互间的心照不宣;花儿的单纯透明;小蜜蜂的知足以及鸟儿欢喜的追逐嬉戏;所有这一切美好事物的出现,无不是因为主宰大地的“太阳”得以升起而致。作者在黎明时分夜的宁静中增添了无声的动势,似乎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作者处处用含情的笔墨渲染眼前的早晨,通过最为突出的拟人的修辞将事物写得灵动有趣。
3、鲜活的生命。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由景转为人,语言含蓄深刻。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帮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内容,提高他们朗读文本与锻字炼字的能力。
五、体验情感。
1、景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阳光闪现的一瞬,一切都生机勃勃了。景美、人们的心情愉悦,两者相互映衬,使景成为充满活力的景,使人成为自然之人。
2、学习美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1)景美,人美,和谐之美。(2)生命的生机勃勃,生活的美好。(3)语言清新,优美。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在反复朗读中,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六、作业。
1、摘录并背诵一段精彩语段。
2、阅读高尔基的《海燕》
2、就本文语言特色作一点评。
第三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养花心灵感悟教学设计
《养花》教学设计(心灵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秉烛夜游”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养花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3、欣赏老舍先生质朴的文风,产生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养花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
欣赏老舍先生质朴的文风,产生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触摸心灵。
1、生活中,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最有乐趣?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很爱养花,他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二、读中融入,感受心灵。
(一)自由读文,初知“乐趣”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解决。如果在小组内没有解决,全班交流。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3、认读生字、新词
循环、昙花、秉烛夜游、菊秧、砸死、置之不理、试验、霜冻、调节、遵循、秧苗、腰酸腿疼
4、说说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
5、找一找,划一划:老舍先生觉得养花给他带来了哪些乐趣。
(二)披文入境,体验“乐趣” 读文叩问。
(1)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指名数位同学读。
(3)质疑。读着老舍爷爷这段感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课时
一、携疑深究。
喜、笑、有果实,这些都堪称乐趣,为什么劳动累得腰酸腿疼也是乐趣?甚至是“忧”、“泪”也被视为养花的乐趣呢?
(1)问题产生了,你们打算如何解决?(好好读读,品味品味。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自己放入文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2)自读思考:那么老舍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养花过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作重点研究。
(3)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和启发。(4)大堂汇报,适时点拨。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二、引领提升,抒发心灵
学到这里,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说一说或写一写)
三、总结全文。
养花之乐、劳动亦乐、成果之乐给人启迪
四、小练笔。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
第四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理解“豁亮、痴迷、彬彬有礼、熟识”等词语,并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并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与为人。
3、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并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与为人。教学难点: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是,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第五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楼兰的忧郁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楼兰的忧郁》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理解“络绎不绝、湮没、追古抚今、暴戾、悲怆”等词语,自觉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3、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教学难点:
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听着《楼兰姑娘》这首歌,你眼前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生自由发挥)
2、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3、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得面目全非。”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 1 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从歌曲和楼兰的复原图画中,初步感受楼兰原来的景象,再出示现在楼兰的景象,让学生从视觉上通过楼兰的今昔对比,感受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画边写批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体会文字中叙述的楼兰的忧郁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结合课文前面讲到的环境恶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谈谈,体会治沙工作刻不容缓)(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课外活动。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体会丰碑“告诉他们我们生存环境的危机与艰难,不能再砍树、铲草皮、挖树根了!告诉他们沙暴曾经湮没了一个楼兰„„”而如果不及时治理,沙暴湮没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楼兰了。
小组进行整理要点,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汇总材料时不仅要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还应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更深入谈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分组叙述要点,同时还要提倡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和关键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漫无边际的空泛议论。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多次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做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交流,已经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通过拓展延伸,唤起学生科学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最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环境保护不是在喊口号,而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