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交流学习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22:0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交流学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交流学习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交流学习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交流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

3、了解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寓言故事我想我们大家都不陌生,谁来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生答)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短小精悍,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则寓言,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你发现这两则寓言与我们以往读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不同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关于文言文,你都了解到了什么?它与我们上学期一起学习的古白话文《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有什么不同?古白话文主要侧重于口头语,文言文则是书面语。但他们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回忆我们在学习《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时的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谁先来说说?

二、小组学习,读通课文。

1、借助资料和文旁注释尝试着读通原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读不懂读不通的句子做出标注。

2、读懂课文意思,说说自己从两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搜集资料了解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

学习文言文,第一步仍然要正确流利的朗读,读通课文,这是我们理解寓言的前提。

4、小组交流,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先把预习两则寓言故事时遇到的读不准的字音以及断不准的句子,在小组里尽力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负责记录下来大家一起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高。

5、小组长汇报,集体交流。

小组长汇报小组没有解决的读音、断句问题,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你们是怎么确定的?根据意思来确定字的读音、断句,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一种方法。大家还有哪些疑问?(提出之后继续解决)

6、检查朗读。

同学们,这些句子你们会读了吗?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③予/助苗长/矣!

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⑤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7、教师配乐范读其中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认真听,注意断句,边听边在书上作出标注。

8、自己尝试把两则寓言完整的读一读。可以选择喜欢的方式。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借助注释和资料逐句的来看看这两则寓言都写了什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过程:4号同学做小组长负责交流活动,争取让每位同学都能用自己的话逐句说出它意思。

2、小组学习之后汇报问题,集体交流解决。

过程:哪个小组没有问题了,小组同学合作,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寓言故事的意思,其余的同学认真听,看大家的问题在他们的解释中能不能得到解决。

(小组逐句说意思,大家开始做笔记,教师顺势肯定好的学习习惯。)

3、小组中每个同学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寓言的意思。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指名分别说说两则寓言的意思。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文。试着背诵。

四、小结激趣。

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两则寓言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读文导入。

同学们,谁来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寓言给大家读一读?

二、感悟道理,向生活拓展。

中心话题:认真读两则寓言故事,仔细想一想,宋人与楚人的可笑之处在哪?你从哪儿读到的?从他们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谈一谈。

1、学生结合中心话题自学感悟。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揠苗助长》预设点:宋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此环节可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如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如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小结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想象情境,再读文本。

《刻舟求剑》预设点:楚人可笑在哪里?他为什么求不到剑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又明白了些什么?

这一问题比较简单,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则寓言故事。

三、古文拓展,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第二篇: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帮助禾苗长高了,可把自己累坏了。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

在这则故事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一句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苗则槁矣”则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寥寥数语便刻画出写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特别是“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课文没有具体描绘宋人揠苗的具体情境,而“其子趋而往视之”几个字里又包含着几多无奈,几多心疼,几多焦急„„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的是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后来也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这则寓言一共三句话,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接着点明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议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此为原因;作者因此大发感慨——“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在今天的生活中,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却心存侥幸的人和事依然存在。因此本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建议: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并不是很多,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1、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课文。

2、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初步弄懂句子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如: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予/助苗长/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宋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此环节可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如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如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小结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这一问题比较简单,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教学中注意下面词语的意思。长(zhǎnɡ):生长,成长。趋:快走。

往:去,到„„去。坠:落、掉。是:这里。求:寻找。

4、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第三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大坂城的姑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新疆的和田走走,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齐读课题。

2.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疆和田的地理位置。(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有感性的认识。)

3.播放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和多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刚才我们通过图片,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到底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画出最能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

2.出示词语认读,并在读中积累词语。惊恐、恶劣、撕扯、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

三、默读课文,加深感悟

1.指名反馈:刚才的自读中,你们都画了哪些最能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呢?(学生反馈,教师适当指导感情朗读)“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齐读,这些句子起到了概括的作用,我们叫它什么?(中心句)

2.你能在句子中找出概括性的四字词,说说这是________的维吾尔人吗?(相机板书: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美爱花、能歌善舞、豁达乐观)

四、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四人小组学习,交流读后的感受: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地息息相关?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回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绝不亚于印第安人,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4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跟德国人相比,爱花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五、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可从内容、表达方法上谈。每个特点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六、拓展延伸1.学生阅读有关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文章。2.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豪气乐观 拟人、对比

热爱土地 比喻 爱美爱花 打比方

能歌善舞 豁达乐观 前后照应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9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穷人》一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

1.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和渔夫的心情,评价这两个人物。

2.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从渔夫和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字词的认读和理解,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2、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二、理解渔夫和桑娜的“穷”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

2、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

3、教师小结

三、多层次理解“忐忑不安”

1、默读9——11自然段,边读边想: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心情是怎样的?(忐忑不安)

①.那么此时桑娜在忐忑不安的想些什么?

②如果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吗?那你觉得课文为什么没按这样的顺序写呢?

2、再读9——11自然段,看看你又从哪些词读出了忐忑不安?

3、你还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省略号)为什么?

4、指导朗读。

四、理解桑娜的心理想法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读课文的第二节,体会桑娜家庭生活的贫困)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渔夫和桑娜家庭生活的贫困,自己的五个孩子确实是已经够他们受的了,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今后的生活可怎么过呀!桑娜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完成下面的填空:

3、填空:

(1)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3)宁可(),也要()。

五、解读丈夫的心理想法

1.轻声读24节,把“熬”换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你从“熬”中感受到渔夫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其实渔夫在做这个决定时也曾想到了很多,他也是经过反复琢磨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赶快动手写下来吧!

3.学生动手写片段。

4.展示学生写的片段。

六、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讨论。

2、再次齐读课题,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是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七、总结全文:

渔夫和桑娜虽然生活上很贫穷,但是他们的心灵不穷,品质不穷。他们的心灵是美好的,品质是崇高的!他们是一对好人。让我们衷心的祝愿这对好心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

八、附板书:

10.穷人

生活

(贫穷)

忐忑不安

心灵

(不穷)

好人

品质

(不穷)

第五篇: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

《添画人像》教学设计

中枢镇胜利小学 吴海燕

教材分析: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添画人像》是一堂“造型.表现”课。教材通过图例人像表现方式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了四种人像的表现方法,例如以注重光影和体积感表达的人像素描添画;以简化人物的细节,注重形块空间表达的立体派油画添画;以突出线条装饰美感的版画添画;以强调笔墨韵味及民族特色的中国画添画。每一种方法都是几代艺术家的结晶,我们都要学习和传承。学习本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情分析:

画人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当看到教材图例中在素描头像的另一半添画成色彩的头像作品,把毕加索的油画人像另一半变成版画时„,大部分学生心理会有些混乱,对出现的方法分析不清,搞不明白,随即有了对这座高峰不可攀越的障碍。为了让学生有清晰的认知,老师把四种表现方式简单概括为点、线、面的转化添画。

教学策略:

1、再次认识点、线、面,为分析作品做准备。

2、分析教材图例中的作品,那些用的是点,那些用的是线,那些用的是面,添画时又是如何转化的。

3、降低要求,让学生体验添画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过程中,锻炼和提高美术能力和素质。教学目标:

1、了解人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学习人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教学重点:

1、欣赏和了解人像的表现方法。

2、学习利用人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教学难点:

1、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绘画表现。教学准备:

打印的人像图片,绘画用具。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欣赏老师只画了一半的人像图片,引出课题“添画人像”。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教材图例中人像的表现方法,分析素描、立体画、国画的表现特征,分析绘画要素点、线、面的运用。小结:中国画喜欢用线表现,西画喜欢用块面表现。

2、分析人像结构特征?

教师先借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人像图片,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照片中的脸型、五官特征、服饰特征,分析哪些适合用线表现,哪些适合用形表现,哪些要用点表现。

学生自己分析准备的人像图片,分析照片中人像的脸型、五官特征、服饰特征,为添画做准备。

三、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圆珠笔、彩色水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等工具进行表现的或黑白,或画夸张的艺术效果,你更喜欢什?你会用什么方法添加?怎样表现?

四、作业要求:

利用打印的正面人像图片,剪成一半贴在作业纸上,选择与图片相同的方法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方法添画人像的另一半。

五、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辅导要点:图片切割的方法和粘贴的位置,工具的选用,发散思维的表现,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师演示:

学生作业时,为了让学生对人像添加法有一个更直观的体会,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同时演示自己完成人像添加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有路可行。(第二课时)

一、展示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方法,进一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扬作品中出现的亮点,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继续完成作业

对完成作业快的同学,教师鼓励他把剪下的另一半继续贴在新的作业纸上进行另一种方法的尝试。

三、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表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作业评价:

1、评价围绕作品隶属注重光影和体积感的素描表达还是简化人物的细节,注重形块的空间表达;以突出线条的装饰美感表达还是强调笔墨的韵味的表达(此环节是为了复习学生对中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认识),力求发现进步,提高认识。

2、从同学的作品中看到的不足是什么?对照第一次的作品,你是否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呢?说说这些作品在添画特色,线条、形体特征、五官特征、布局等方面还有哪些不恰当、不足的地方?

3、教师评价重点通过作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修改调整

六、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人像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对艺术表现的方法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体验,通过添画人像的另一半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绘画表现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教学反思:

人像是最难表现的,涉及到的知识相当丰富,所以在上 《添画人像》时,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学生对人物结构几何形的概括能力,线条的变化都过于简单,添画的能力体现出很多不足之处,作品和老师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评价作业,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积极的添画的艺术实践活动都是学生重要的进步,是学生美术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环节。另外,教学中教师适时示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路径,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从认知表现上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下载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交流学习教学设计(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交流学习教学设计(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早晨文本感悟教学设计

    《早晨》教学设计(文本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和煦、惺忪、惬意、醇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想象一切事物在早晨充满着......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勇气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勇气》教学设计(简单引导) 教学目标: 1、理解“颀长、迟疑、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等词语,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

    第9课 教学设计

    沧源民族中学七年级历史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主备:字学娟 课时:2课时 一......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

    六年级下学期第9课《太阳系》教学设计

    第9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太阳系组成的相......

    一年级下册美术第9课教学设计

    湘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 第9课《有趣的拓印》教学设计 嵩山小学 秦方方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第9课《有趣的拓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母鸡对比学习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对比学习) 教材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颤颤巍巍、凄惨、慈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第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母鸡详细讲解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材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颤颤巍巍、凄惨、慈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第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