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说课稿(5.7)
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说课稿(5.7)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地的形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褶皱山的形成,二是断块山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
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正确使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能举例说明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2.知道断层和断块山的概念;能阐述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褶皱和断层,加强动手能力;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提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成因,并指导实践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1.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2.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貌判断。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如下: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探究法、案例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进行导入,通过展示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富士山等山地的景观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形成原因相同吗?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褶皱山(1)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3第二段,思考问题:什么是褶皱?什么是褶曲?找出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书本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更好的理解褶皱山的形成。激发兴趣,巩固知识。
(2)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设疑问难,自主探究】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阅读教材P73第二段,思考问题:①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是如何弯曲变形的?新老关系是怎样的?②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怎样的地形? 【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褶曲,标出1-4个岩层,1-4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在适当的位置画出一条水平线,穿过这四个岩层,沿着水平线比较得出:背斜中间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向斜中间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
【动画演示】背斜和向斜形成地貌的动画过程。
【教师点拨】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但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所以我们再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褶皱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设计意图】绘制示意图的方式,有利于反应大气受热的发展变化过程,能
揭示辐射热交换的本质。
【合作探究】
教材P74活动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相关知识。并讲解褶皱山的相关知识。
(3)板块构造学说
阅读教材P73最后一段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①岩石圈分为几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②板块的边界类型分为哪两种?(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合作讨论】
①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为什么?(红海处于生长边界,所以在不断扩张。地中海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在不断缩小。)②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红海扩大变成大洋,而地中海缩小甚至会消失)【规律总结】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②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多火山和地震。
③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地区可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
(二)断块山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74两段,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是断层?②断层形成了哪些地貌?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的形成和其他地貌的形成。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的形成和其他地貌的形成。
2.断层处可能存在哪些特征?(地形特征: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相对上升的岩块——山岭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岩块——谷地。
【合作探究】根据断层的动画演示及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①断层和断裂是相同的吗?(不相同,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断层。断层必须是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②断层处可能存在哪些特征?(地形特征: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相对上升的岩块——山岭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岩块——谷地。
③修筑大型重要的工程(如水库、隧道等)为什么要避开断层?在断层附近能找到水源吗?(断层处岩石破碎疏松,地基不稳。断层附近修建水库、隧道容易造成大坝塌毁,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容易有地下水出露。)【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程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课后作业以必做题两个部分选做题。必做题体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延伸巩固;选做题选择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的作业如下:探究火山的形成过程和火山结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二篇:2018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初中历史《欧洲联盟》
2018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初中历史《欧洲联盟》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初中历史《欧洲联盟》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欧洲联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欧洲联盟》是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0课的内容。本课由“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联盟的建立”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西欧各国走向共赢发展的历程和影响。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两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对世界史了解的仍然有限,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多加引导,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建立和影响等知识点;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
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联盟的建立。【难点】
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史料分析法、谈话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
我首先展示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接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出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先生对“法国梦”的憧憬,并提问学生从今天的现实来看,雨果的梦想是否实现了?那么这个更高层次的统一体是什么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导入新课《欧洲联盟》。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所熟知的名人和名言导入新课,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出示大战对西欧破坏的图片,以及1939年和1945年英、法、德等国煤、铁、钢产量表,并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给欧洲国家带来的空前灾难,以及和平的可贵。接着提问学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西欧各国如何医治战争所留下的创伤呢?他们恢复和发展经济又有何有利条件呢?学生在阅读思考回答后,我进一步总结强调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以及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西欧,抵制苏联。在这里,我还会让学生了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最快,并且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欧国家领导人主张建立一个密切合作的联盟,并开始朝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不断努力,由此使学生认识到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是走向联合的根本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历史信息,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图片的运用,能够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讲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这一子目时,我会先出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和“欧共体成员国”图片,提问学生西欧国家是怎样走向联合的?欧共体正式成立于何时?当时有哪些成员国?学生结合教材和图片,思考回答后,我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欧共体形成的重要背景,欧共体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67年,主要成员国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接着我会播放欧共体形成的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欧共体成立的过程和影响。主要过程是20世纪50年代,“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扩大,促进了成员国相互交易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也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企业竞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我会出示欧共体成立后,各成员国经济增长情况柱状图,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欧共体成员国领导人,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增长量,你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措施?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三子目欧洲联盟的建立。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的形式更加直观形象,能够让学生对于欧共体成立的过程和影响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求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忆,这一时期的世界政治形势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欧、美、日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面对,只有加深彼此的合作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次,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欧盟成立的准备过程以及成立后的发展状况。在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回答后,我着重强调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共体从一个经贸组织开始向政治、外交、防务实体方向转变,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次突破性的进展;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启用欧元。
在了解了欧盟成立相关史实的基础之上,我会抛出以下问题:欧盟的性质是什么?《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有何意义? 学生结合我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欧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极大地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各国的竞争力。欧盟已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和史料分析法相结合的形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与史料解读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的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布置了如下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欧盟各成员国的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本次作业的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三篇:2018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地理答辩题及答案(5.7)(范文)
2018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地理答辩题及答案(5.7)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答辩问题大概分为基础信息类、专业知识类、工作实践类以及教育评价与反思类。
[中学地理答辩题及答案] 【示例一】初中地理《亚洲地理环境—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答辩题
一、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关系(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亚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二、说出亚洲几条自东向西、自西向东、自南向北、自北向南流向的河流(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自东向西:锡尔河,阿姆河;
自西向东: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 自南向北: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北向南:恒河,印度河。
三、地理学习评价的主体(教学论知识)【参考答案】 1.教师评价
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评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的过程,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自评时地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状态和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
3.同学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评既是相互评定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以便更好地学习别人,改进自己。
4.家长评价
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家长比较全面了解自己孩子 的各种状况,所以,让家长加入学习评价的队伍中来也是学生学习评价非常重要的一环。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答辩题
【参考答案】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二、研究褶皱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意义?(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褶皱是由岩石中的各种面(如层面、面理等)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褶皱是地壳中一种最基本的构造型式,反映了地壳岩石发生了塑性变形。
褶皱的研究对于揭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褶皱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褶皱与许多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极为密切;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
三、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教学论知识)【参考答案】
①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②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四篇:2018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地理说课稿
2018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地理说课稿模板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模板一
本节课我主要用()、()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我先采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先回顾(),可以加强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指导今天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图片导入法”/“视频导入”。我先采用图片导入法/视频导入的方法,创造学习氛围,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这样导入,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新课教学
1.问题导学。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展示()图。教师设问: 问题1:......问题2:......学生根据读图能够总结(),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引导,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2.活动探究。原因的探究是地理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此设置了如下层层递进的问题。
问题1:......问题2:......用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探究。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去讨论该问题,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组内的意见。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讨论活动,在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习效率,从而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整个猜想发言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三)课外拓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利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所学的自然特征去解释(),刚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改理念。
(常用课改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地理课程、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地理的需要„„)
模板二
本节课我主要用()、()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具体做法如下:
【激疑导趣】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 问题1:......问题2:......【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以下探究任务。
探究一: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探究三: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模板三
本节课我主要用()、()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具体做法如下:
【激疑导趣】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 问题1:......问题2:......【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以下探究任务。
探究一: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探究三: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五篇: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说课稿(5.23)
2018下半年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中学历史说课稿(5.23)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中学历史说课稿] 【示例一】初中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对外关系》。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课属于人教版(2016)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的主题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件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明代对外关系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二是在面对侵略的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从而感受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气度与骨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
知识上,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但没有具体细节支撑,也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两件史事。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辩证分析问题,但理性思维仍旧较弱。情感上,学生对这两件史事的发生有着直觉的钦佩与自豪,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细节根据,因此这种钦佩与自豪只停留在感觉层面。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概括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特点及戚继光鸳鸯阵的优势,提升历史信息归纳收集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分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响,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中感受郑和不畏艰辛、大局为重的精神,能够从戚继光抗倭高超卓越的军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难点】
体会戚继光的军事智慧。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过程,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取了创设情境导入法。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在非洲发现明朝工艺品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进行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个部分,一是针对本课重点郑和下西洋的
学习,二是关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对于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首先,我会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郑和的故事,使同学们对郑和其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会提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在结合相关史料思考回答之后,我会加以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三是郑和对朱棣的忠诚。此外,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接下来我会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特色,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郑和航海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程和经历的国家地区等信息,从而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并归纳出“航程远、次数多”的特点。再比如通过观察郑和的宝船图片和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可以归纳出郑和船队“规模大、分工明确”的特点。
在了解完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之后,我会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郑和下西洋场景表演,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激励他们为国家复兴而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组织学生进小组讨论思考: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组织讨论后,我会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航海等多种角度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从而挖掘历史表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和史料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培
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戚继光抗倭
对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首先我会播放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倭寇的概况及其肆虐的表现。之后我会补充关于戚继光的相关材料及其来到浙江前线准备进行抗倭的相关史实,通过表格对比敌我双方的实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面临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戚继光练兵的具体实践,比如招募新兵、训练新兵、研究新型战法等,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特点,感受戚继光的军事智慧,并且为之后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胜利奠定基础。
之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戚继光的抗倭过程及其辉煌战绩。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着重对戚继光的鸳鸯阵进行介绍,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观察后人还原的历史场景,能够分析出来鸳鸯阵的巧妙之处在于充分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回避了我方因地形产生的军事劣势,可攻可守,从而更加深刻直观地感受戚继光的军事智慧,也能够体会到在这智慧背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决心。
最后,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心中,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提问,完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对比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从而锻炼学生历史对比的能力,并且提升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收集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我采取了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高中历史《卓尔不群的雅典 》说课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卓尔不群的雅典》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2课,包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3个子目的内容。纵观本课所在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发现本课所在的专题六是整个必修一外国政治文明史的开篇,是西方民主与法制的起源部分,是下一个专题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的光辉起点。从历史长河中去看,可以发现雅典民主的源头意义;从历史环境中去看,又可以发现它与东方古国的专制政治之间的对比性,因此,本课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
握。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刚刚升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刚上高中,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思维比较活跃,在初中九年级时也学习过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这是他们学好本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思维和能力不成熟、认识问题不深刻等缺陷。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趣味性和探究性为主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三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角色体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探究民主权利的变化,体验历史,提高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和“失”,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认识到民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民主精神,向往民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学案教学、角色体验、小组探究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首先是在课前,我通过给学生发学案和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初步认知,以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采用的方式是情境导入。考虑到雅典民主政治排除了妇女,所以在上课前我会提出一条新规:只允许男生在课堂发言,而禁止女生的发言。并就此试探学生的态度,激起学生的质疑和反对,之后我会引入本课重要人物伯里克利关于民主的著名演讲,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不合理”的新规则,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为之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做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绘“民主”
对雅典三次民主改革主要内容学生已经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的方式用3张表格整理出来,那么在课堂上,我会通过点评学生学案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矫正认知,并且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解负令”“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陶片放逐法”等名词加以重点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教学,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基础,能够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角色体验究民主
在点评完学案以后,我会让学生体验第四等级公民的角色,再回到改革措施中去发现政治权利的变化轨迹,说出每次改革增加的具体权利,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雅典民主的发展趋势,即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利不断增加,同时让学生从改革措施中去寻找政策的依据。这样做,把改革内容和权力变化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在学生掌握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和权力变化轨迹后,我会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用数字法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即“一种社会基础:有人身自由的公民群体;两个显著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三项保障措施:解负令、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四大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
军委员会;五段发展历程:奠基、确立、推动、顶峰、衰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角色,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体验历史,思辨历史,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理解。通过用数字法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并辅助记忆。
(三)贯通古今悟民主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探讨雅典民主的“得”与“失”。首先,我会告知学生从三个角度解读“得”:雅典城邦之得、近代西方之得和人类文明之得。
考虑到下一个专题是学习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我会重点探究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通过展示与现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有关的图文材料和相关设问,并提出预设问题:1.现代政治生活与雅典民主有哪些相似之处?2.雅典民主的权力结构如何?3.今天公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务的权力吗?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去寻找雅典民主的历史痕迹,并得出雅典民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的影响。
在雅典民主的“失”部分中,我会主要围绕暴露雅典原始直接民主问题的典型材料——苏格拉底之死的案例,并提出预设问题:1.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的是专业法官吗?2.“多数原则”一定代表真理和正义吗?3.为什么公民易受情绪干扰和蛊惑? 在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思考、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最终让学生真正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和阶级属性,即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民主。
【设计意图】通过从现实中去寻找雅典民主的历史痕迹,建立历史的纵向联系,深入解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典型案例剖析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案例,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也突破了教学难点——雅典民主的得与失。
环节三: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总结本节课所学。
最后,我会让学生预习西方文明的另一源头——罗马,并搜集有关罗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及时复习巩固知识。同时通过预习下节课知识,搜集相关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我采取了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来源于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