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措并举 攻坚突破 奋力推进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1
多措并举 攻坚突破 奋力推进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在全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南方片)
上的交流材料
发布时间:2011-8-30 ——在全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南方片)上的交流材料 湖北:多措并举 攻坚突破 奋力推进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1年8月19日 湖北省水利厅
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是水利工作的根基和触角;健全完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是水利服务“三农”、改善民生、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多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把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摆在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提高水利行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上下坚持党政主导推动、部门协同联动、典型引路带动、组织群众互动,大力推进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户协会和抗旱服务队建设,收到较好成效,在一些农村地区初步建立起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据统计,我省已在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地区按流域(水系)或乡镇组建水利管理站378个,核定财政供养事业编制1777名,山区和丘陵地区落实财政承担经费的乡镇水利公益服务人员2175人;在各大中型灌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125个,会员205万户、695万人,管理支渠以下渠道5500公里,控制灌溉面积872万亩;省、市、县三级共组建防汛抗旱服务队98个,队员2620人,配备各类抗旱机具设备3185台套,抗旱浇灌能力12.6万亩/天。
一、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改革建设
一是党政领导重视给力。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亲自进行安排部署。2005年,在全省乡镇水利站已经全部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七站八所”一起撤销转制的情况下,鉴于实际工作需要和水利工作的特殊性,在时任省委主要领导的关心重视下,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意见》(鄂发〔2005〕13号)中出台了“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地区组建水利管理站”的政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并明确了责任分工,分管副省长赵斌在相关会议上亲自进行部署。各市、县党委、政府对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更加重视,今年以来已有竹溪、竹山、茅箭、武当山、松滋等县(区)新建水利管理站31个。
二是水利部门持续加力。省水利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这些年来一直把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当做一项事关水利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紧抓不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使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收到实效。2004年,厅机关成立了乡镇水利站改革工作办公室,由厅长亲自抓,分管厅长具体抓,常备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保持在6~8名。为了推进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改革发展,厅里通过组织调研、兴办试点、检查督办、横向沟通、向上汇报等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寻求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全力以赴推动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在乡镇水利站改革上,厅里先后组织了4次全省性调研活动、召开了4次工作会议、进行了5次专项督查、开展了1次理论研讨、组织了20多批次市、县人员到潜江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2008~2010年连续3年向省政府提交专题报告,力求破解山区和丘陵地区乡镇水利站改革难题。在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上,厅里兴办了宜昌东风渠灌区、漳河灌区等4个试点,通过典型带动,促进全省面上工作开展。今年以来,厅里工作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健全完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向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汇报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列入厅2011年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全省“大江杯”农田水利建设创先争优评比细则之中。
三是各个方面支持助力。多年来,省编办、财政厅、农办、综改办、人社厅、民政厅等部门对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有力促进了改革与发展。在各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乡镇水利站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湖北省乡镇水利公益性服务内容及服务标准》、《湖北省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意见》也即将出台。今年4月,省编办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专程到省水利厅,共商深化完善乡镇水利站改革工作;6月下旬至7月中旬,省编办、财政厅、综改办、水利厅联合对5个县、10个乡镇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报省委、省政府。省民革、省“三农”研究会也组织对全省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深化完善的政策建议。
二、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促进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好建强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加强机构组织建设。我们积极创新管理体制,突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根据流域、水系、灌溉体系等水利工作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组建乡镇水利站、抗旱服务队和农民用水户协会。在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上,实行“按流域(水系)或区域(乡镇)设置,条块结合、以条为主”,作为县(市、区)水利局的派出机构,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抗旱服务队管理体制上,坚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举办、企事业单位举办、农民自发组织举办相结合,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在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体制上,坚持灌区系统与行政区划相结合,实行行业指导、农户主体、依法登记、民主自治。
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中央、地方、部门、社会、群众“五轮驱动”的资金统筹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省乡镇水利管理站(中心)财政经费投入由2005年的23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600万元;中央财政今年对我省抗旱服务队购置抗旱设备补助经费达1.28亿元;省里安排2000万元开展8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中将发展壮大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出台政策在农业终端水价附加中计入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潜江市采取财政支持与水利部门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措资金1500万元,按照 “五个统一”(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庭院绿化、统一办公楼颜色、统一办公设施、统一单位门牌)的要求,对所有流域水利管理站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站容站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为了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队伍能力建设,我们一方面强化竞争择优机制,全面推行人员竞争上岗,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实行阳光操作、优胜劣汰。在乡镇水利站改革人员竞岗中,各县(市、区)普遍采取由人事、纪检监察、水利部门共同组织的办法,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全省乡镇水利工作人员通过改革精简分流了6000多人,精干了队伍,优化了结构。推行岗位管理和公开聘用制度,严把乡镇水利站新进人员“入口关”。另一方面,大力组织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人员素质。近年来,我厅举办了2期乡镇水利站长和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组织编写出版了《灌区用水自主管理探索与实践》等培训教材10余套,共向水管单位和协会发放3000多册,培训人员3600多人次。宜昌、孝感、潜江等市每年都组织对乡镇水利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襄阳市开展抗旱服务队业务技能培训25期,参训人员300多人次。此外,我们在乡镇水利站改革中还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全省乡镇水利管理服务人员4000多人全部进入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服务社会民生,着力增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功能作用 一是管理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我省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内部管理等全方位建设,依法行政、防洪保安、供水保障、工程建管、应急处置、技术指导、行业发展等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广大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地发挥了农村水利“宣传员”、设施管理“巡查员”、水事纠纷“协调员”、防灾避险“疏导员”、防汛抗旱“战斗员”、突发事件“联防员”的作用。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基层水利管理服务组织机构是“政府一天少不了、群众一刻离不开”。在潜江市2010年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基层水利站考评得分全部为满分。
二是管理服务效率明显提升。由于政策支持有力、经费保障落实、待遇条件改善,广大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较大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争当尖兵。今年,面对我省罕见的四季连旱,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视旱情为命令,全力投入抗击特大干旱战斗。全省抗旱服务队派出2000人,携带抗旱机具设备3000多台套,通过架机抽水、打井取水、流动灌溉、推广使用“旱地龙”、抗旱机具维修等方式,累计缓解了近200万亩农田旱情,临时解决了21.8万人、6.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克难攻坚作用。沙洋县十里铺镇水利服务中心主任简华平今年连续奋战在抗旱一线一个多月,不幸光荣殉职。
三是管理服务效益明显提高。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近十年来,全省抗旱服务组织抗旱减灾效益达3.2亿元以上。当阳市黄林支渠农民用水户协会近四年来发动农民群众硬化支渠3万多米、整治塘堰70口,在今年抗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保住了1.6万亩稻田的丰收,而且节约农户抗旱水费支出8万元。
我省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问题,如乡镇水利站在江汉平原和丘陵山区发展不平衡,防汛抗旱服务队在丰水和缺水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大型灌区和中小型灌区发展不平衡。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通过3~5年努力,在全省基本建成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
第二篇:司法局多措并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区司法局
多措并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区司法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健全服务平台、强化供给保障、升级服务队伍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全覆盖、综合性、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已发放法治宣传资料3万余份,排查调处各类纠纷384起,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帮助挽回经济损失34万元。
一、健全网络,平台建设日益完善
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在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方面符合标准的区、镇、村三级“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公证服务、人民调解、综合接待等窗口为一体,设立电子触摸屏、资料架,让群众通过“窗口+设备”快速获得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站和联络点醒目位置统一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公示栏,为群众提供详细、便捷的法律服务指引。目前,全区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172个,结合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形成了覆盖全区、管理顺畅、上下联动的平台网络。
二、强化供给,法律服务多管齐下
积极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机制,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认真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完善普法责任清单制度,深化全民普法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1至5月开展“法律进农村”“法律进社区”等专题宣传活动8次,发放各类宣传品、宣传资料3万多分。开辟“绿色通道”,规范拓宽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不断降低援助门槛,缩短办事流程,推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邮寄送达等便民举措,努力实现法律援助“最多跑一次”。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力度,完善多维立体式调解网络,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调解工作,探索“互联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今年,司法局对全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区法律服务微信管理群建成。全区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中心人员配置齐备,全区169个行政村和11个居委会已全部挂牌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各工作站由司法所所长、司法助理员、村两委干部、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及有法律需求的人员组成。目前建成以村居法律顾问为群主的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16个,共有群成员472人。微信群刚刚建起第一天,**镇东南街法律顾问张律师就通过微信接待了一起张某关于婚约财产的法律咨询,张律师用微信语音功能详细解答了张某的法律困惑。
为了达到精准、专业法律服务的要求,村居法律顾问仅安排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执业律师、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多年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及公证员担当村居法律顾问,并将村居法律顾问的身份信息、微信二维码制作成村居法律顾问公示牌,悬挂在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微信扫一扫,法律进家门”的目的。全区180个村(居)法律顾问便民服务群架起了一座即时沟通的桥梁,提供便利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针对法律服务微信群的法律咨询,不出一分钟就得会得到村居法律顾问的回复,为群众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法律服务。
三、壮大队伍,优质服务精益求精
构建多元化供给模式, 优化法律服务队伍结构,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积极投身公共法律服务,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开展跨门类、跨机构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严肃查处法律服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成立行业协会人民调解队伍,结合原有9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39名专、兼职调解员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吸纳各执法部门专业人员、退休政法干警、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师生等参加普法志愿者,参与志愿法律服务活动。
四、存在问题,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体现了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特性,目的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法律需求,但目前建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还是在司法行政体制内运行。
二是公共法律服务条件不完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按照“五中心”(即法律服务中心、普法宣传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中心)结构布局,提供“窗口式”“大厅式”“一站式”服务,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要求设置服务窗口。目前,五个中心全在区司法局办公,乡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只能依托当地司法所设置。司法所除了承担司法行政职能外,还加塞了很多工作职责,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多只有1人,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部分村(社区)办公条件简陋拥挤,难以设置独立的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和法律顾问办公室。
三是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平衡。全区律师事务所只有1家,基层法律服务所1家,执业律师13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8人,但实际执业有5人,也就是说从事法律专业人员只有18人,就服务于全区群众来说,法律服务资源严重不足,多数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几个村的法律顾问,时间、精力有限,每月到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的时间较少,在解决群众法律诉求时出现不及时情况,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四是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够高。一些部门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不足,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参与度不高,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性质缺乏了解,遇有法律问题,只有少部分群众会找法律服务工作者寻求有偿法律服务,大部分群众还是习惯于求助于信访、公安等部门,导致公共服务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三篇:统计局多措并举推进
统计局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一套表”和联网直报工作 企业一套表作为四大工程的核心内容,是以“三提高一减轻”为目的的,为此,松阳县统计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市相关会议精神,认真部署,全力动员,从四个方面努力推进“企业一套表”改革实施联网直报工作。一是提高认识。四大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基层的原始数据,而直接面对基层统计对象的就是全局统计干部,大家担负着培训、指导和实施等重要职责。因而,全局干部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深化“企业一套表”改革实施联网直报工作不仅是统计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更加是统计理念的重大革新,是统计调查流程的系统再造,是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是时代赋予当代统计人的重大使命。
二是加强协作。在上级统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局内分工不分家,各专业人员按“企业一套表”的要求规范流程,倾心合作;相关部门按照统计局的统一部署,加强指导及催报工作。全县上下通力合作,全力推进统计一套表改革实施联网直报工作,确保统计“四大工程”顺利实施。
三是抓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据能否取信于社会、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关键是要优化统计数据质量。为此,各专业人员加强了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上门培训和网上培训等方式,加强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环节的有效衔接,确保原始数据质量。
四是加强宣传。实施“企业一套表”是一项重大的统计改革。各专业人员通过办公助手、QQ群等形式将实施“企业一套表”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向基层统计人员进行宣传和在线疑难解答,得到企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统计法的宣传,确保企业按时、如实地填报统计报表。
第四篇:多措并举推进春耕工作
多措并举推进春耕工作
本网讯(田中原)为做好2011年春耕备耕工作,依安县中心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高点定位工作目标,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对全镇备春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全镇备耕工作已经全面掀潮,进展态势良好。
一是超前启动,备耕物资供应充足。2月28号召开全镇备春耕动员会议,安排计划、筹措资金、下摆物资。目前,全镇44.4万亩耕地种植计划已落实到了乡村、农户和地块。全镇备春耕总需资金1.1亿元,通过农民自筹、村镇银行、信用社,农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余粮变现、龙头企业反补等渠道,已到位1.05亿元,占总需资金的95%。总需化肥、种子、农膜、柴油分别为8880吨、2万吨、0.4吨、15万吨已基本调剂储备到位,种、肥、膜、纸册已到位下摆。全镇250多眼机电井已经全部检修完毕,达到合闸出水状态。
二是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紧紧围绕“抓粮、上糖、增收”这一主线,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全镇安排32万亩的玉米为重点的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90%,其中种子繁育1.2万亩;依托博天糖业、奈伦淀粉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作社组建、大户经营、企业租赁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规方连片,全镇落实纸筒甜菜面积4万亩、马铃薯面积3万亩,目前,全镇32万亩玉米种植任务已全部到户到地块,种子串换已完成,4万亩甜菜已全部落实到位,物资下摆也全部到位,确保了将富民产业做大做强,做到实处,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严控标准,技术服务扎实主动。围绕抗春旱、保春种、育壮苗,细化技术流程,严把技术操作实施关,时间关和标准关,目前,全镇落实高产攻关试验田6000亩,确保科技示范,并通过科普之冬、科普大集、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累计培训农民2.5万人次,同时全镇制定了针对不同作物播期特点的育苗、整地、播种时间表,全镇计划3月30日召开甜菜墩土作床现场会,4月10日全镇纸简甜菜扣棚育苗工作结束。4月22日召开玉米播种现场推进会,抢在腰窝上,确保作物播在丰产期。
四是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支农工作。全镇成立了备春耕生产工作督导组,深入村屯检查指导推进备春耕生产工作,细化抗春旱、保春种、夺全苗的各项措施。同时,配合县农委、供销、工商、物价、质监、公安部门开展农资联合执法,加强种肥市场监管,加大农药和化肥的抽检力度,打击假冒伪劣,有效地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另外,各村、各支农单位针对今年我镇项目多、任务重、备耕要求高的实际,切实把做好当前的备耕工作纳入了重要日程,分兵把口,协调推进,形成了抓备耕生产的工作合力。
第五篇:多措并举创新基层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汇报提纲
今年以来,辛兴镇统战工作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围绕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基层统战工作的意见》精神,紧扣经济建设中心,发挥优势,增强基层统战工作生机与活力,为推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动力。
一、建立统战工作网络,搭建工作平台。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建立基层统战工作网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统战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为扎实做好社区、学校、医院等的统战工作,在每个社区、部门都成立了统战工作小组,并确定一名统战联络员,以确保专人管事。同时促成非公经济企业人士成立商会,在非公有制企业代表中公推商会会长,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全镇已基本实现基层统战团体的全方位覆盖,使统战工作真正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为深入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统战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为积极推进基层统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按照“五有”要求,提高统战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一是有办公场所,设立统战办公室,实行统战、民族宗教、商会合署办公。二是有办公设施,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和桌椅等办公工具。三是有专人办公,每个办事机构除主要负责同志外,至少明确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四是有完备制度,并把统战工作制度及主要职责上墙,规范统一。五是有齐全档案,深入摸清非公经济人士、党外代表
人士、民族宗教人士等统战成员的情况,并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了统战档案资料。
三、促进民族宗教和谐,避免潜在风险。尊重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的习惯,积极开展座谈交流活动,主动与他们交朋友。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墙报、板报、标语、宣传橱窗等形式,多渠道、多方面的宣传共同奋斗、共创繁荣的主题,巩固团结和谐的社会局面。多次检查宗教活动场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有效防范和妥善处臵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发事件。
四、鼓励商会开展活动,营造共赢气氛。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商会活动,鼓励他们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组织他们进行企业管理、法律服务、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培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关心基层经济建设发展、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经济实力强、致富门路广的优势,动员他们扶贫济困,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发挥成员智能优势,提供智力支持。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热情,让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利用教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共收到120多条,间接促成了我镇5项吸引外资项目,为经济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