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湖北省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
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省直管市、林区财政局,总工会,省直各单位、各大型企业工会:
根据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精神,省政府同意对工资收入较低和生活特殊困难的在职和离退休省部级劳动模范进行困难补助。为了做好补助工作,加强对补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把补助工作落到实处,现将《湖北省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各地各单位,请按此办法执行。
湖北省财政厅(章)湖北省总工会(章)2004年8月25日
湖北省省部级困难 劳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对广大劳模的关心和爱护,认真贯彻执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纪要的通知》(鄂政办函[2004]17号),切实做好湖北省省部级困难劳模的补助工作,加强对困难劳模补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补助范围
比照国务院对全国劳模的补助办法,对我省低工资收入的省部级劳模实行定期补助;对特殊困难的省部级劳模实行不定期补助。
1、定期补助范围:凡年工资收入低于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的在职和离退休省部级劳模,均实行定期补助。
2、不定期补助范围:本人及供养的直系亲属(包括本人遗孀)因患重大疾病或遇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省部级劳模(包括省部级农民劳模),均实行不定期补助。
第三条 补助标准
1、定期补助标准:具体标准由省总工会根据资金总量和全省困难劳模人员实际情况确定各地发放标准。
2、不定期补助标准:按每一补助对象,年度补助标准一般为1000元至1500元,对特别困难的,由省总工会专题研究,确定补助标准。
第四条 补助方式
1、全省省部级劳模生活困难补助资金省财政纳入年度预算,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拨给各地财政,由各地财政负责拨同级总工会,由同级总工会负责发放到省、部级困难劳模个人。中央在鄂大型企业和省属企业困难劳模的补助资金,由省财政厅拨给省总工会,省总工会负责发放到省、部级困难劳模个人。
2、全年补助资金分两次安排到位,每次各安排50%。
3、补助时间为,每年7月份和第二年春节之前各补助一次。
第五条 补助对象的确定 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对象名单由各级总工会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每年6月和11月分两次汇总上报省总工会审查确定。
第六条 节余资金处理
省级预算安排补助资金若有节余,转作下年度一并使用。
第七条 补助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采取分级管理,分级发放,分级负责的办法进行。各级财政负责资金管理和监督,各级总工会负责发放给省部级困难劳模个人。以谁管理谁负责,谁发放谁负责的管理方式明确责任。
2、为切实体现省委省政府对省部级困难劳模的关心,使补助资金落到实处,省财政厅和省总工会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对补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骗取、虚报冒领或截留挪用补助资金的,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总工会负责解释。
第二篇:湖北省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使用与管理实施细则
湖北省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使用与管理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2006-12-28 编辑:master 来源: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根据《湖北省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鄂财建发 [2004]26 号)的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困难劳模补助金是指省人民政府为帮助我省部分省部级困难劳模解决暂时生活困难,按由省财政纳入预算,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拨给各地财政的专项资金。省总工会负责全省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省部级劳动模范是指省总工会、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对省部级以上离退休劳动模范实行荣誉津贴的决定的通知》(鄂工发 [2001]10 号)中所明确的湖北省劳动模范、部级劳动模范、军队系统先模人员以及外省、市、自治区调到我省工作的省部级劳动模范(需由省、市、自治区总工会出具相关证明)。
第四条 补助的范围: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分为定期补助和不定期补助。
(一)定期补助的范围:凡本人月工资收入(含离退休养老金)低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的在职和离退休省部级劳模,均实行定期补助。发放对象仅限于有工资收入的职工劳模。
(二)不定期补助的范围:对因劳模本人或由劳模抚养及赡养的直系亲属因就学、患重病和遭受意外灾害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可申请不定期补助。申请不定期补助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工会逐级审核汇总后,报省总工会审批。、重大疾病指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脏病发作)、癌症(恶性肿瘤)、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重要器官移植手术、瘫痪、中风、严重烧伤、爆发性肝炎、冠状动脉绕道手术、主动脉手术、脑部良性肿瘤、严重脑损伤、重症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肌营养不良症、原发性肺动脉高血压症、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脊髓骨质炎、脑炎、细菌性脑膜炎、植物人状态、终末期肺炎病、终末期肝病、急性坏死性胰腺性、心脏瓣膜手术。劳模因患以上重大疾病,由于其自付医药费过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需出具医保部门和相关医院提供的有关诊断证明和就医自费帐单。、由劳模抚养的直系亲属因就学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需由相关学校和劳模本人所在单位工会提供证明。、因天灾人祸等其他原因造成劳模本人家庭生活困难的,需本人所在单位工会或村民委员会提供有关证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劳模(含买断工龄的劳模)、农民劳模和省部级劳模遗孀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的,需出具有关方面的证明材料。
第五条 补助的标准
(一)定期补助标准:以本人月工资收入或月离退休养老金与当地职工月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为基数,为便于操作,差额低于 20 元的不纳入补助范围。由省总工会根据资金总量和全省困难劳模人员的实际情况,每年确定一个比率来计算月补助金,但月补助金上限不得超过 400 元。
本人月收入,其计算原则应以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职工本人的全部劳动报酬除以月数为依据,其中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和离退休养老金(不含离退休劳模荣誉津贴)。
(二)不定期补助的标准
不定期补助金的补助标准,由省总工会根据各地当年申报情况,一般按每一补助对象,补助标准为 1000 元至 1500 元不等,对特别困难的,由省总工会专题研究,确定补助标准。
第六条 补助的工作程序
(一)由劳模本人(或劳模遗孀)向单位工会或基层工会提出申请,实事求是地反映本人收入情况和困难原因。
(二)提出申请时,应同时提供相关收入证明、医疗费用单据、病情诊断证明、学校证明、事故或灾情报告等相关复印件。
(三)由劳模所在单位核实情况(入户调查),并与劳模居住地、街道社区或村民委员会核对其生活状况,对具备补助条件的由所在单位向上一级工会申报,经逐级认真审核后报省总工会审定。
(四)劳模补助金在发放过程中,要办理好相关领款手续(务必请领款人本人签字,其他工作人员不得代领),同时单独进行帐务处理。补助金发放完毕后,各地各单位要将发放情况的书面报告和各种统计报表按照要求一并上报省总工会,由省总工会存档备查。
劳模所在单位及各市、州、直管市、林区总工会和省直产业、大型企业工会应建立完整、准确的困难劳模档案,实行网上动态管理,应将异动情况及时向省总工会报告。
第七条 本着坚持标准方便操作的原则,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金每半年发放一次,并每年对补助对象进行一次申报和复核调整。
第八条 上级工会要加强对劳模补助金发放的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各级工会财务和经审部门要把劳模补助金纳入正常管理和审计范围。
第九条 省部级劳模因仿造先进事迹,骗取荣誉的;因触犯刑律,受到刑事处分的;因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或留用察看处分的;因犯错误受到 “ 双规 ” 或批捕的;因道德品质败坏行为,腐化堕落或有其他严重违法乱纪行为,在群众中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以及因非法离境的,应立即停止补助,并终止其相应待遇。省部级劳模调出本省或去世,应立即上报省总工会并停止补助。
第十条 省部级困难劳模补助资金采取分级管理、分级发放、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骗取、虚报冒领、或截留挪用补助资金。
第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总工会经济技术劳动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三篇:《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社〔2017〕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作用,切实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制定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7年10月13日
附件: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就业补助资金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重普惠,重点倾斜。落实国家普惠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就业工作任务重地区倾斜,促进各类劳动者公平就业,推动地区间就业协同发展。
(二)奖补结合,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对象等积极性。
(三)易于操作,精准效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补助资金管理。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
第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
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
同一项目就业补助资金补贴与失业保险待遇有重复的,个人和单位不可重复享受。
第五条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毕业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下同)、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下简称五类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
职业培训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五类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五类人员,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下同),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各地应当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需求,定期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对指导目录内的职业培训,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垫付劳动预备制培训费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给予一定标准的生活费补贴。
(二)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对企业新录用的五类人员,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年内参加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对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技师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三)符合条件人员项目制培训。各地人社、财政部门可通过项目制方式,向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整建制购买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项目,为化解钢铁煤炭煤电行业过剩产能企业失业人员(以下简称去产能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
劳动力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对承担项目制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第六条 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含培训合格证)的五类人员,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纳入重点产业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指导目录的,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第七条 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
社会保险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以及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长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高校毕业生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离校1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第八条 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人员范围为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
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
第九条 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试点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具体试点办法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享受就业见习补贴的人员范围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国家级贫困县可扩大至离校2年内未就业中职毕业生。对吸纳上述人员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一定标准的就业见习补贴,用于见习单位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对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第十一条 对在毕业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第十二条 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维护,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以及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
第十三条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重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支出。
第十四条 其他支出是指各地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符合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管理规定,确需新增的项目支出。
第十五条 就业补助资金中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的具体标准,在符合以上原则规定的基础上,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各地要严格控制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的支出比例。
第十六条 就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以下支出:
(一)办公用房建设支出。
(二)职工宿舍建设支出。
(三)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四)发放工作人员津贴补贴等支出。
(五)“三公”经费支出。
(六)普惠金融项下创业担保贷款(原小额担保贷款,下同)贴息及补充创业担保贷款基金相关支出。
(七)部门预算已安排支出。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支出。
个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申领获得的补贴资金,具体用途可由申请人或申请单位确定,不受本条规定限制。
第三章 资金分配与下达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
分配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投入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其中:
(一)基础因素主要根据劳动力人口等指标,重点考核就业工作任务量。
(二)投入因素主要根据地方政府就业补助资金的安排使用等指标,重点考核地方投入力度。
(三)绩效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失业率和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重点考核各地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成效。
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因素、权重、方式及增减幅上下限,可根据就业整体形势和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
第十八条 地方可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各地人社部门应当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确定本地区支持的高技能人才重点领域。
各省级人社部门每年需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进行评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根据评审结果给予定额补助,评审结果需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每年10月31日前将下一就业补助资金预计数下达至各省级财政和人社部门;每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正式下达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预算。
第二十条 各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在收到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后30日内,正式下达到市、县级财政和人社部门;省、市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预算安排给下级政府的就业补助资金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到下级财政、人社部门。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对其使用的就业补助资金提出明确的资金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实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
第二十一条 就业补助资金应按照财政部关于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的规定,做好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下达工作。
第四章 资金申请与使用
第二十二条 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和“信用支付”等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应探索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培训个人信用账户,鼓励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课程,并通过信用账户支付培训费用。
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根据资金的具体用途分别遵循以下要求:
(一)五类人员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社会保障卡》,下同)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下同)等。
(二)职业培训机构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贫困家庭子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还应提供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创业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的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还应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材料。
(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等。企业为在职职工申请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应提供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等。企业在开展技师培训或新型学徒制培训前,还应将培训计划、培训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
(四)职业培训机构为去产能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项目制培训的,申请补贴资金应向委托培训的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培训计划和大纲、培训内容和教材、授课教师信息、全程授课视频资料等。培训机构在开展项目制培训前,还应将培训计划和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等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
上述申请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对五类人员和企业在职职工个人申请的培训补贴或生活费补贴资金,按规定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或个人信用账户;对企业和培训机构代为申请或直补培训机构的培训补贴资金,按规定支付到企业和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二十三条 五类人员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四条 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并根据资金具体用途分别遵循以下要求:
(一)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和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二)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灵活就业的离校1年内高校毕业生,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灵活就业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三)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限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上述资金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或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五条 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年限证明材料、单位发放工资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或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六条 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发票复印件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二十七条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所在高校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毕业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享受低保、身有残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特困救助供养)证明材料、毕业证书(或学籍证明)复印件等。申请材料经毕业生所在高校初审报当地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毕业生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财政、人社部门可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支持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对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的创业孵化服务,应根据工作量、专业性和成效等,给予一定的补助。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应根据服务人数、成效和成本等,给予一定的补助。
县级以上财政、人社部门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和办法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
第二十九条 各地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
各地应当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选拔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技能传承提升活动。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使用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规定确定。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人社、财政部门应当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核、联网核查。对能依托管理信息系统或与相关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获得的个人及单位信息、资料的,可直接审核拨付补贴资金,不再要求单位及个人报送纸质材料。
第三十一条 就业补助资金的支付,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风险防控。
地方各级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台账,做好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和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落实好政府采购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采购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享受补贴人员、项目补助单位、资金标准、预算安排和执行等情况及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财政部门的信息共享。
第三十三条 各地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就业补助资金的绩效管理。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当根据
各地就业工作情况,定期委托第三方进行就业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对本地区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就业补助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减少结转结余。人社部门要按照本办法规定积极推动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资金用出成效。
第三十五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监督检查,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预决算工作。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社、财政部门应当做好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就业工作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完成、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等情况。
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内容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或人员名单(含身份证号码)、补贴标准及具体金额等。其中,职业培训补贴还应公开培训的内容、取得的培训成果等;公益性岗位补贴还应公开公益性岗位名称、设立单位、安置人员名单、享受补贴时间等;求职创业补贴应在各高校初审时先行在校内公示。
第三十八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就业补助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就业补助资金的分配审核、使用管理等工作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疏于管理、违规使用资金的地区,中央财政将相应扣减其下一就业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下一其获得就业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依照本办法制定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5〕290号)同时废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茂名政企通运营团队 http://www.xiexiebang.com/mqt/
第四篇: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06月06日 15时53分 807 主题分类: 财税审计 农业农村
“新农村”
“补助资金”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财政局、新农办:
为深入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政府决定自2007年起设立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为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特制定《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
请各县区财政局、新农办接到本通知后,认真按照有关要求,于2007年5月底前完成项目上报工作。
特此通知。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市政府决定自2007年起设立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补助资金)。为规范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安徽省省级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合肥市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补助资金为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专项补助。各县区财政应安排配套补助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第三条 专项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新农办)共同管理。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分配和管理,新农办主要负责项目的审查和监督。
第二章 扶持原则
第四条 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奖补结合的原则。专项补助资金不单独使用,用于扶持项目的后期补助,前期投入以乡村集体和群众投入为主;
(二)非重复补助的原则。原则上与其他政府性资金已予以支持的项目不重复交叉投入;
(三)务求实效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项入手,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四)重点支持的原则。侧重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五)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科学透明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六)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资金使用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立即终止扶持,收回补助资金。对考核资金使用效果较差的者,下不再安排奖补;
(七)总量控制、择优扶持的原则。
第三章 扶持范围和标准
第五条 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奖补新农村建设“十镇百村“示范工程、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项目、中央财政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配套资金项目、十强乡镇表彰奖励资金项目以及新农村宣传、培训等。
第六条 新农村建设“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和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项目,分为农业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村内道路建设奖补、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奖补、村内社会事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奖补等。其中农业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奖补资金占专项资金总额的50%。
(一)农业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奖补。主要用于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引导示范村镇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改善田、林、路、渠等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促进农民增收。按项目投资总额的50%奖补,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二)村内道路建设奖补。示范点村、组内串通新建道路硬化及道路旁的下水道或排水沟建设按投资总额的50%奖补,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奖补。对列入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村,进行污水垃圾处理、改厕改圈、沼气池建设、立面整饰等。村内“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私搭乱建)主要依靠乡镇、村组组织农民自行实施,镇村适当补助。村庄整治行动计划建设项目由村委员会按照农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整治最见效的原则,有重点的选择实施项目,进行一次性打捆申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奖补,最高不超过10万元。
1、污水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无法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中心村或基础村建设村庄小型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每村补助3万元;进行生态净化处理的,每村补助1万元;垃圾集中收集及建垃圾池(箱),每村补助5000元。
2、改厕改圈。村内新建公共厕所,每座补助3万元;农户新建或改建三格式厕所的,每座补助300元;
3、沼气池建设。村内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每口奖补2万元;农户新建沼气池,每口奖补300元;实行“一池三改“(建一口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另外奖补500元。
4、立面整饰。对村庄房屋外墙及四周环境进行集中联片统一整修粉饰达20户以上的,奖补2万元。
(四)整治试点村社会事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村内兴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学校)、农村信息站、村民理事会、农技大院、党员活动室等建设项目,每村补助1万元;中心村卫生室,每个补助1万元;中心村村级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每个补助1万元。
第七条 示范镇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及示范村镇的规划奖补资金使用意见,由市建委按照《合肥市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报市新农办审核,市长审批后,另行制定补助办法。
示范镇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及示范村镇的规划资金主要用于列入“十镇百村“中的示范镇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以及“十镇百村“规划奖补及培训等,已享受过规划奖补的不再补助。
第四章 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八条 项目申报
(一)凡属于本办法奖补范围,有受益区农民民主议定通过的项目建设筹资筹劳方案,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均可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村委会进行项目申报。
(二)申报单位填写《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并附镇村规划、项目规划说明、相关图件、村民代表意见等附件。申报材料一式五份,由县(区)新农办会同财政部门审查提出初审意见后,于每年5月底之前联合行文上报市新农办、市财政局审核,否则将不予受理。
第九条 项目审批
(一)市新农办会同市财政局,对县(区)申报项目进行书面和现场审核,确定项目内容和奖补额度。对通过民主议定、规划详实可行、配套资金落实、群众自筹比例大、申报积极性高、实施受益面广的项目给予优先考虑。
(二)经审核后的项目由市新农办、市财政局汇总后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条 专项补助资金实行两次拨付。
(一)项目批准后15日内,市财政与市新农办联合印发奖补文件,将资金拔付到县(区)财政支农专户,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专款专用。资金到帐后10日内由县(区)财政按50%的补助资金预拨给项目建设单位作为启动资金。
(二)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建设单位将申请验收报告和项目总结上报县区新农办、财政局初验,县区财政局、新农办联合行文上报市财政局、市新农办,市新农办、市财政局办会同县区新农办、财政局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的50%奖补资金。验收不合格的,由项目单位进行整改,对整改后仍然通不过市级验收的,收回剩余的奖补资金。对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占项目投资额50%以上(含50%)或项目奖补资金达到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将实行财务审计,由项目建设单位向市验收组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该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并列明中央、省级、市级、县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项目内容和金额。否则,各县(区)财政局不予拨付余款。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一)县(区)财政局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对专项资金到位不及时、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及其它违反规定的行为要限期纠正;拒不改正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罚,同时,不再安排下该项目点其它项目资金。
(二)县(区)新农办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及时跟踪、评估项目实施情况,按时汇总上报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实施完成后,各项目单位要将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上报县(区)新农办,县(区)新农办要及早组织项目单位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和工作总结,同时要引导示范村镇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市下达的实施计划和建设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严格按规划施工,保证建设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内容、标准、规划、地点和资金用途。项目因故中止的,由市新农办、市财政局根据具体情况部分或全部收回专项资金。
第十二条 专项补助资金实行公示公告制
乡(镇)、村组织负责,以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等为单位,对项目规划、上级资金补助、群众筹资、投工投劳进行事前公示;对项目实施结果及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公告,接受群众监督。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新农办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县区财政安排的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表:
1.合肥市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略)
2.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项目验收表(略)
第五篇:qxx-14(14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申报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通知
2014-07-22 18:42:02 来源: 评论:0 点击:6关于申报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通知各相关单位:根据科技部、财政部的通知精神,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开始...关于申报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的通知精神,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开始征集,请有意向申报单位,按照《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申报材料准备,填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2014年8月31日前,将项目申报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附件证明等纸质材料胶装成册一式伍份,提交市科技局社会科技处,同时提刻录成光盘的电子版本两盘。
附件1: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附件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
附件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
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转化与推广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是中央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等。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是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农业技术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服务。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高产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早作农业、农作物结构调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以及国家策确定的其它内容。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技木包括:
(一)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繁殖、改良、种植、养殖的成果与技术;
(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收获、初加工、保鲜、贮藏、包装的成果与技术;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面源污染的成果与技术;
(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的成果与技术;
(五)其他需要转化与推广的成果与技术;
第五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的支出内容:材料、农资、小型仪器设备等技术物化投入品的购置,试验示范田租用及整理,推广服务、宣传培训、技术咨询,以及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相关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不得用于以下支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建造楼堂馆所、购置车辆和通讯器材,基础性农业科研,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以及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的补助对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的承担者,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提供者和农业技术实际使用者。
第八条转化与推广资金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农业部实行因素法分配。不同支持方向的具体分配因素和权重在资金分配建议中确定。
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向的部分,由科技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并结合绩效评价情况提出资金分配建
议;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向的部分,由农业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提出技术推广服务任务,并结合绩效评价情况提出资金分配建议。
财政部结合预算资金安排等情况,对科技部、农业部提出的资金分配建议审核后安排分配资金。
第九条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90日内,中央财政应将转化与推广资金按支持方向下达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按照补助对象所属预算级次安排资金。安排给农业部直属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资金,分别列入其预算。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快资金下达,督促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形成结余的资金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省级财政部门分别会同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资金规模,确定资金分配方案。省级财政部门应将资金安排分配结果报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备案。
第十一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服务)后补、贷款贴息、资本引导,以及现金或实物补助等方式。具体补助方式由各省按照补助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二条 科技部、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管理需要,可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或实施指导意见等,明确项目管理实施中的具体要求。
省级科技部门、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项日管理办法或实施
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第十三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实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通报,并作为资金分配的因素之一。
科技部、农业部分别会同财政部根据需要按照资金支持方向开展绩效评价。省级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分别会同财政部门按照资金支持方向开展绩效评价。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分别会同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加强资金管理、监督检查,总结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者应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项目形成的资产管理,并接受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应专款专用,对任何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和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科技部门、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可制定资金管理细则,并报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各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本办法所称农业部门是指农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等
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农业部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6月16日起施行。2012年12月21日财政部印发的《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2〕501号),2001年8月28日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办财字〔2001〕417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