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诉法背景下检察建议的适用问题[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4:2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民诉法背景下检察建议的适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民诉法背景下检察建议的适用问题》。

第一篇:新民诉法背景下检察建议的适用问题

新民诉法背景下检察建议的适用问题

时间:2012-12-11 作者:史晓燕

新闻来源:正义网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增加了“检察建议”这一监督方式,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至此,检察建议在法律上终于有了“名分”,这是对广大民行检察人员多年来调研和探索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

作为一线的民行检察官,必须认识到民诉法修改后虽然赋予检察机关更多的监督权力和监督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更为具体的规定,可能成为空洞的监督框架,实现不了预期的监督效果。因此需要对检察建议的适用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

一、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

近年来涉及民事审判的申诉、上访数量明显增多,需要监督的对象复杂多样,单靠抗诉一种手段根本不可能监督纠正所有的错误裁判和违法行为,检察建议应运而生,已成为民事检察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监督手段。

(一)检察建议的种类

民事诉讼中的检察建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再审检察建议;针对民事诉讼活动中不属于再审情形的违法行为提出的检察建议;针对机关、单位中机制不健全的制度漏洞提出整改意见的检察建议。从新法条文规定可以发现,新法主要规定的是前面两种类型。这里的第二种情形,具体是指实践中民事案件应立案不立案、应保全不保全、超标的查封等非审判监督程序中出现的审判人员违法行为。另外,在实践中,强迫调解、诱导调解、虚假调解等并不罕见,但原来民诉法将调解排除在了民事检察范围之外,新法则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了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

(二)严格区分检察建议和抗诉的使用范围

正确适用检察建议,需要澄清认识,正确处理再审检察建议与抗诉的关系。抗诉相对于再审检察建议具有周期长、程序烦琐和受审级限制等不利于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行政抗诉权的因素,但是,不能由此错误地认为再审检察建议可以取代抗诉成为一种主要的监督方式。抗诉仍然是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权的主要方式,至于抗诉存在的弊端则属于另一问题,不可相互混淆。由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是宪法赋予的,具有独立性和强制性,其行使监督权不以与被监督者协商为条件。如果一味适用再审检察建议势必会造成检察机关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权的弱化和旁落。

二、检察建议的适用程序

为了加强检察建议的可操作性,防止权力滥用,必须对检察建议的使用程序进行规范。

(一)检察建议的提出方式

根据新法规定,检察建议可由检察机关依职权提出,也可依当事人的申请提出。新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依职权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及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新法第二百零九条明确规定对于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等三种情形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二)检察建议的决定程序

检察建议应当由承办案件的检察官起草,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后交分管检察长审批才能发出,对于重大案件需要发出检察建议的,须经检察长审批。另外,检察建议作为一种法律文书,必须履行正规的手续,即检察建议应当以检察机关的名义发出,而不能以办案部门的名义,且只能以公文的形式发出,而不得通过口头方式提出。

(三)检察建议的内容要求

民行检察部门在制作检察建议书时要有针对性,必须说理充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否则将使检察建议流于形式,徒增法院对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的抵触情绪。检察建议书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1)提出检察建议的缘由;(2)提出检察建议的依据;(3)提出的详细建议内容;(4)实现建议内容提出的具体要求。

三、检察建议的效力

从目前的立法来看,被建议方对于检察建议在程序上应当做出怎么的处理没有相应的规定,作为与抗诉并列的检察监督方式,不赋予检察建议必要的强制性是存在缺陷的。

实践中,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以后,法院有可能没有任何反馈信息,是否采纳再审检察建议完全取决于作出原生效判决的法院的态度,检察机关可能因为缺少刚性依据而不再跟进,监督到此为止,导致检察建议的使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没有真正发挥实效。法律监督便失去力度,检法两家只能协商解决或商量着办,诉讼规定的检察建议将丧失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检察建议入法后,应当尽快赋予检察机关应有的效力。当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后,对于建议所涉及到的内容,被建议方应当进行必要的复查、审核,并对检察建议作出必要的答复、回应、解释、纠正。

四、对检察建议的异议权

检察建议是民行检察机关为了保证诉讼公正而采取的一种与抗诉相并列的监督方式,由于诉讼案件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不论是建议的内容,还是建议的要求等都难以保证绝对正确,也不能排除一定程度上对检察建议的滥用,因此赋予被建议方必要的异议权是合理的。目前立法还未对此加以明确规定,为了保证一项权力的正确行使,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问题加以重视,赋予被建议方必要的异议权,即被建议方认为检察建议本身存在较大问题时,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向发出检察建议的检察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检察机关申请复核。

阳原县人民检察院

第二篇:浅析检察建议的法律适用

浅析检察建议的法律适用

时间:2011-11-30 作者:朱常春

来源:正义网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非讼监督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检察建议可以看成是检察机关向社会其他单位、部门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该“产品”为社会有关部门、单位所需要,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引起一定的变化,起到改进方式方法、预防腐败和职务犯罪的作用。

一、检察建议的法律适用方式

检察建议一般分为口头和书面建议两种,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根据我院近年来的实践,其适用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不落实疏于防范,需要消除安全隐患的;

(2)部门、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物资管理混乱,漏洞较多,需要加强管理的;

(3)人民内部纠纷突出,调解疏导不力,矛盾激化,可能出现严重后果,需要及时疏导,做好工作的;

(4)部门、单位法制教育薄弱,所属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纠正,加强法制教育的;

(5)对于不构成犯罪,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需要建议主管部门给予党纪政纪等处理的;

(6)其他需要提出检察建议的。

检察建议发挥作用须经过一个从检察向行政、管理的转化过程。检察建议由检察机关向受建议单位提出,必须在建议单位与被建议单位之间发生转化之后才能实际发挥作用,并产生一定的效果。检察建议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从检察向行政、向管理转化的过程,需要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该过程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正向的转化过程,即检察机关向受建议单位提出建议,受建议单位采纳和实施检察建议。同时存在一个反向的过程,即反馈:受建议单位向建议单位反馈对检察建议的意见。这两个过程是动态的互动关系,当互动达到一定的平衡,建议转化结束。检察建议的效果可以直接体现出其价值。检察建议也可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如果是检察建议本身的问题,应由建议单位重新修正。如果受建议单位因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无正当理由不予采纳,可以向该单位的上级单位提出建议或者通报情况,通过上级单位来促使其实施。

二、检察建议的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检察建议具有法律依据的概括性、法律地位的从属性、法律关系的协商性、法律效力的弱势性,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建议的法律适用往往遭遇尴尬的局面,诸如其自身的原因如适用缺少法律依据、适用范围不明确、制作不规范、内容空泛,缺少监督落实机制等原因,使得检察建议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缺少法律依据。至今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拥有检察建议权,也没有对其适用范围、程序和保障等相关问题做出规定。这种立法缺位的后果就直接导致了检察建议缺乏法定性、职权性、程序性、约束性等法律属性的特征,不能与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其他法律监督行为相提并论,所以收到检察建议的单位就可以将其置之不理,实践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倡导检察建议具有合法地位的人认为,其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但从上述法律规定的内容来看,把其作为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有点牵强附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三十 1 三条第二项对提出检察建议成绩明显给予奖励的规定,结合其他条款来看,只能认为是鼓励积极提出检察建议,并不能得出检察建议具有法律依据的结论。

(二)多头制发,管理混乱。检察建议书虽然都是以检察院的名义都外,但在制作过程中都是由各业务部门具体负责,一般是由案件承办人或内勤撰写,部门负责人审批,然后由分管检察长审签,院里不实行集中管理和留底存档,编号也是由各业务部门独立编号并随案件入卷归档,导致检察建议的制发和回复情况院里很难全部掌握,管理上较为混乱,查找也不方便。平时由于各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检察建议内容相互不了解,有时出现不同部门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因同一案件、同一问题往同一个单位发检察建议的情况,影响了检察建议的严肃性。

(三)缺乏分析,建议简单,质量不高。从我院目前制发的检察建议书来看,全部是针对具体个案而发,类案监督少,内容千篇一律。发现的问题和原因大多显而易见和比较直观,缺乏对犯罪原因和问题的深层次分析,缺少在个案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某一行业部门存在的潜在性问题,难以从专业性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凭想象和大概来阐述,建议简单,针对性、系统性不强,改进措施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如在多份检察建议书都发现有“发现你单位**制度不健全,监管不严,有关人员法制观念不强,建议你单位加以改进”等字样。实践中,业务部门大多为了考核需要制发检察建议书,考评计分的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多、考评不计分的部门制发少,而考核上都是以制发份数和收到回复数计分,导致有些业务部门只追求数量而不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建议的质量和效果。

(四)缺乏跟踪督促机制,效果不尽人意。业务部门大多为了考核需要制发检察建议书,发出后只要有“回复”就行了,至于被建议单位是否真的进行整改,检察人员也就不怎么关注了,检察院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检察建议跟踪督促制度。而被建议单位对于检察建议书,也存在一定的应付思想,可能认为是检察院故意“找茬”、“小题大做”,“建议”不具有“强制性”等原因,通常是让办公室的人写一篇回复交差了事,很少有认真思考,找出问题,进行整改的。当然有些问题涉及面较广,整改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整改到位的。实践中很多检察人员抱有一种“多栽花少栽刺”的心理去发检察建议的,因此大多检察建议书都是建议有关单位建章立制,加强管理,预防犯罪,很少有向有关机关提出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党纪、政纪责任的。这也大大影响了检察建议书的使用范围和权威性的发挥。

(五)在对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的考核中,往往只以是否有收文单位的书面回复作为主要标准,而收文单位具体落实情况往往不重视。因此,承办人普遍抱有见到回复就大功告成的想法,很少有在收到回复后还去开展跟踪回访,了解收文单位的真实整改情况,从而导致部分检察建议事实上“石沉大海”,没能达到制发检察建议的初衷。

三、完善检察建议制度的对策

为推进检察建议向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法律化方向迈进,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统一认识,推进立法。对检察实践中有关检察建议的好经验和做法,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全国人大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时,提出增加规定检察建议的立法建议,使之法律化,从基本法律制度上保障其具有约束力。对检察建议进行立法完善之前,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各部委进行协商,联合发布在各自部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检察建议的适用原则、范围和效力等做出明确规定,以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减少检察建议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

(二)端正思想,规范管理。检察机关、检察人员、社会各界各部门都应当充分认清检察建议的地位与作用,在思想认识、工作安排、精力投入等方面摆正位置。同时应从检察建议的各个环节抓起,加强检察建议制作的规范化,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试行)》第六条至第十条对检察建议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积极贯彻落实。第一,明确检察建议发送的效力级别。通常由同级人 2 民检察院向被建议单位发送检察建议,下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与被建议单位同级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发送检察建议,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下级单位发送检察建议,也可以指令与被建议单位同级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发送检察建议。第二,明确检察建议的发送主体。检察建议要以检察院的名义统一制作和发布,不能以院内设部门的名义制作和发布。因为检察院是独立的权力主体,有对外行文的资格,内设部门只是检察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权力主体,没有对外行文的资格。第三,明确检察建议制作的审批程序。应当由办案人员起草检察建议书,部门领导召集本部门人员讨论定稿,送分管检察长审定,以检察院的名义发布。第四,完善检察建议的内容。检察建议的内容是衡量检察建议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质量高的检察建议,应具备意思表达清楚、措施有针对性、方案有可行性的特征。最后,建立检察建议备案登记制度。各人民检察院要建立专门的检察建议文书登记备案记录簿,由全院统一分类、编号,详细记载检察建议的拟稿人、拟稿部门、被建议单位、建议的内容,发出时间以及建议的落实情况等等。

(三)强化监管,注重监督。从全局性工作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各级检察院应落实办公室或预防处室等综合部门经常性地检查内部各职能部门开展检察建议的情况,及时通报;二是在坚持回访考察的同时,选好蹲点部门,抓好示范典型,及时总结经验,以利面上推广;三是强化宣传鼓动,及时表彰工作先进,鞭策后进,逐步实现工作齐头并进;四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趋向。具体操作层面上,比较好的做法是建立检察建议回复制度。检察建议书要明确被建议单位落实或者提出异议的具体期限。被建议单位收到检察建议书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改正,并将改正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检察机关。被建议单位对检察建议的内容提出异议的,应将不采纳检察建议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回复检察机关。此外,还应该建立检察建议的撤销、变更制度。发出检察建议的本院检察长或上级检察院发现检察建议的内容、形式、程序等不符合规定的,应予以撤销。被建议单位有异议的,检察机关应重新审查,发现确有错误的,应予撤销。检察建议部分内容不当,但不影响建议效果的,应及时向被建议单位说明变更。

(四)改进考核,平衡发展。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保证工作质量的不竭动力。要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提高检察干警对检察建议的重视程度,必须将检察建议纳入检察业务目标管理考评的范围。同时,要摒弃将检察建议的数量作为考核唯一标准的做法,要综合案件社会影响、检察建议质量、被建议单位采纳程度、社会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评。为使检察建议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级检察机关应扩大检察建议在内设各职能部门的考核面,使相关部门都行动起来;二是增大考核分值比例,也可将建议情况纳入加分范畴灵活处置;三是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纳入部门领导和一般干警个人业绩评定事项,寻求检察建议在检察机关内部的平衡发展;四是将检察建议情况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并考核,提升被建议单位的重视度,为主动查找问题与漏洞铺平道路。

(作者单位:湖南省汝城县人民检察院)

第三篇:民诉法修改后基层检察院如何加强再审检察建议的运用

民诉法修改后基层检察院如何加强再审检察建议的运用长期以来,再审检察建议的身影不断活跃于民事检察监督之中,新修改的民诉法吸收了这一成功经验,规定了“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赋予其真正的法律地位,可见其适用价值日益凸现,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且该条规定相当原则,对检察建议是否采纳以及何时答复,未作明文规定。因此就民诉法修改后再审检察建议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期对再审检察建议的完善有所借鉴和启发。

一、再审检察建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程序不规范

因现行法规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规定都过于笼统和空泛,停留在原则和宏观的层面上,就导致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在适用上程序不规范,各地的做法也差异极大,造成各地司法混乱的局面。集中表现在:

(1)没有统一规范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书

一个法律行为是否正式、是否具有公信力、是否规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统一格式的文书。相较于公诉书、抗诉书和违法纠正通知书,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没有统一规范的文书,甚至法律没有明确要求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要有书面文书,这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适用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直接影响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权威和效力。

(2)没有具体的适用流程

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相关的意见、规则中仅规定了检察院在哪些情

况下可以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和向谁提出建议,针对具体的适用流程如检察院的哪个部门向法院的哪个部门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可提起再审检察建议的时效,法院对再审检察建议的反应期限,不予采纳再审检察建议的后续处理等等具体操作都没有详细规定,而且各个地方又发布了很多适用意见等,就造成实践中适用再审检察建议非常混乱。在笔者了解的情况中,检委会、检察长、分管检察长、业务部门领导甚至单个办案人员都在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可想而知法院拿到这么随意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当然是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3)没有规定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再审方式

虽然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一种同级监督方式,最终是否再审取决于法院的同意,但是毕竟因为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而启动的民事再审有别于一般的法院自行决定再审的案件,它是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结果,因此这类再审程序在审理方式上就必须体现出法律监督的特征。然而法律并没有规定对这类再审程序采用何种审理方式,实践中常常引发检察院和法院的矛盾。检察院认为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应当通知检察院派员出庭,也应当把最终审理结果书面通知检察院。然而法院认为虽然是检察院发出的再审检察建议,但启动再审程序的原因不是该建议而是法院的自纠程序,该建议仅起到发现案源的作用,因此法院没有必要通知检察院。

(二)新修改的民诉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受理民事申诉案件的前置条件影响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效果。

新修改的民诉法第 209 条规定,只有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逾期未对再审申请做出裁定的或再审判决、裁定有错误的案件,检察机关才能够受理。该条规定的检察机关受理民事申诉案件的前置条件,使检察机关受理的民事申诉案件都已经过同级人民法院的再审审查,而检察建议是由检察机关向作出原生效裁判的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机关亦缺少后续的监督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人民法院采纳检察建议对案件进行再审的可能性较为渺茫,检察建议的采纳率可能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检察建议在实践中的监督效果。现阶段,民诉法修改后如何提高再审检察建议监督效果成为基层人民检察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不明

众所周知,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一项强制力极弱的监督方式。实践中认为再审检察建议并不必然启动再审程序,它只是检察院以建议形式发出的文书,法院可以选择采纳或者不予采纳,如此再审检察建议就缺乏必要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由于没有立法的积极确认,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就没有必要的法律保障。一种没有法律保障的行为甚至不能之为法律行为,它的法律效力极弱就可想而知。由于目前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再审检察建议的实施效果很难检验。

二、再审检察建议运行中需完善的地方

(一)依职权自行发现案件来源,不受新修改的民诉法前置条件的限制。自行发现案件必须首先立足于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是对公

权力的监督,主要针对的是审判公权力及其职权活动而非对当事人的诉权或诉讼行为。

1.检察机关依职权自行发现案件的特殊意义

自行发现案件作为检察机关自行启动监督程序的一类案件,已经由新修订的民诉法和两高以司改文件的形式赋予了其合法性。检察机关依职权自行发现案件的特殊意义在于,依职权启动抗诉程序不以当事人申诉为前提,不受新修改的民诉法前置条件的限制。意即这一类案件可能未经人民法院先行再审审查即进入检察机关监督视野,不受新修改的民诉法前置条件的限制。自行发现案件可以扩大基层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规模,增进民事检察社会综合监督职能,增强同级监督效果。

2.自行发现途径

自行发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刑事犯罪中发掘民事判决的错误。另一种是申诉人申诉的生效判决错误,由此发现与此判决相关的其它判决也有错误而自行启动对其他判决的监督。

(二)注重再审检察建议案件质量,增强再审检察建议监督效果

1.统一对新证据的认定,增强再审检察建议观点的说服力。对于基于同一事实,有两种相反证据的,则要按优势证据的原则进行审查。因此以下三种情况不宜再审检察建议:(1)申诉人在原审过程中非因法定事由未尽举证责任的。(2)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原判决、裁定存在错误或者违法的;(3)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证据属于当事人在诉讼中非因法定事由未提供的新证据的。司

法实践中,还应当对当事人提交新证据的目的加以评判。

2.正确行使调查权,保持检察监督的“谦抑性”,有效发挥再审检察建议同级监督作用。

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工作中,如果不加限制地利用职权进行调查,会导致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处在一个极不安定的状态。其结果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屈从于检察机关无限制的职权调查之下,再审程序频繁启动,破坏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因此,正确行使调查权,保持检察监督的“谦抑性”,避免审判权和检察权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再审检察建议同级监督作用。进行调查。只有下列情形,可以进行调查:(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法定情形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法院提供了证据线索,法院应予调查取证而未进行调查取证的;(2)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相互矛盾,法院应当予以调查取证而未调查取证的;(3)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可能有贪污、受贿、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等违法行为的;(4)法院据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可能是伪证的;(5)法院违反法定程序的证据。

(三)建立健全办案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再审检察建议案件质量

1.加强对再审检察建议案件的集体研究制度

进一步规范检察委员会研究讨论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案件制度,明确再审检察建议案件提交检委会讨论的范围,充分发挥检委会的审查把关作用。

2.完善检察长列席再审案件的审判委员会制度

对于再审检察建议案件,应当允许列席的检察长发表对案件的处理意见,有利于审委会全面、充分地了解检察机关意见,作出公正的裁判,有利于法院提高再审案件的质量,也有利于检察机关监督取得实效,提高再审检察建议案件的改变率。

3.建立健全再审检察建议案件再审跟踪监督机制

(1)加强与法院的联系,正确处理好监督与配合的关系,妥善解决执法配合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再审检察建议案件再审跟踪监督机制,争取检、法在最大范围内对再审检察建议案件取得共识,确保再审检察建议案件质量、效率、效果三统一,取得最大的监督效果。

(2)以抗诉作为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保障。对法院确有错不纠的案件,及时审查研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必要时依法抗诉或提请抗诉,确保再审检察建议的严肃性和监督效果。

第四篇:新民诉法对再审工作的影响及建议

新民诉法对再审工作的影响及建议

《人民法院报》2012年11月14日 孟祥刚

新民事诉讼法将对民事审判各项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新民事诉讼法对再审制度带来的影响进行探析。

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2007年民事诉讼法将1991年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有利于改变当事人向不同级别法院重复申请的现象,防止上下级法院之间对于申请再审案件相互推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上级法院特别是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申请再审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当事人申请再审成本增加等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规定部分案件向原审法院申请再审,对人民法院民事再审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有利于民事再审审查工作的开展。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全国四级法院均有民事再审审查工作任务,这样避免了过去民事再审审查工作主要集中在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民事再审审查任务分布不均衡问题,有利于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工作指导,从而提高民事再审审查工作的质量。(2)有利于合理配置审判资源。一部分申请再审案件由原审法院进行受理和审查,各中级人民法院的申请再审案件有所增加,基层法院也会承担少量的申请再审审查任务,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审判监督部门要相应进行人员充实和调整。当然,对于“当事人人数众多”和“当事人双方均为公民”的案件范围把握尚缺乏司法实践经验积累,具体应如何把握其范围,亦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另外,司法解释也需要尽快明确四级法院受理申请再审案件的职责分工,避免上下级法院互相推诿,给当事人造成诉累。

申请再审的判决裁定范围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在理论和实务上,关于可以再审的生效裁判范围存在较大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条从文义解释而言,应当理解为对所有的生效判决、裁定都应允许申请再审,不应当有任何限制,否则就有违法之嫌。另一种观点认为,并非所有生效判决、裁定均可以申请再审:(1)新修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而不是赋予申请再审程序解决。(2)新修改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调解书,不得申请再审。(3)根据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1992】22号)第二百零七条规定,按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以及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案件,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本次立法修改删除了管辖权异议再审事由。管辖权异议裁定是在审理程序中解决管辖权问题的裁定,不具有终结审理程序的效力,且对于该类裁定允许上诉,已经赋予当事人充分的程序救济,不宜再允许当事人就管辖权异议裁定申请再审。

本次立法修改后,人民法院应如何把握和界定可以申请再审的裁判范围,有待于最高法院尽快予以明确。

“五费一金”再审不中止执行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

在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中,对于影响当事人生计、涉及生命健康的案件,作出可以不中止执行的规定,有利于保障相对弱势的申请执行人的基本权益,有利于财产查封措施的连续性。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是在生活面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申请执行的,如等到法院再审结案后再由被告给付金钱或物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同时,规定通过列举的方式,限定“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对于法官裁量权作了限制。

在司法实践中,因“五费一金”中止执行而导致当事人上访的案件占申请再审信访案件的一大部分,对此类案件不中止执行,有利于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也大大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而对于法官本身来说,“可以”意味着:是否中止执行依然需要依据案件实际情况而定,民事再审审查法官的责任将大大地增加,这对法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再审审查时更加注重对案件的整体把握,更加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举证时限制度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影响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次在立法上对举证时限制度进行原则性的规定,对我国民事诉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民事再审审查也要与该条规定的立法宗旨统一起来,在一、二审中已经失权的证据,在申请再审审查时失权效果持续,作为对当事人不遵守法定期限的处罚,也作为对诉讼效率性和时间经济性的保障。在再审审查阶段,人民法院要正确定位再审阶段出现的新证据,严格新证据的标准。

举证时限对再审当事人的影响不仅在于证据失权,还在于诉讼费用的支出。虽然新修改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但是在再审中,如一方当事人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方当事人可以要求其支付因提供新的证据而导致此次再审的差旅费、误工、诉讼等必要费用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如果对方当事人提供反驳该新证据,还可以就证人出庭的费用要求对方当事人支付。而这一切的费用之所以要加在提供新的证据的当事人一方,是因为其提供的新证据,动摇了原生效裁判的法律效力,与最后再审裁判的结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申请再审与检察监督的协调问题

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新民事诉讼法采取的是法院纠错在先、检察抗诉在后的模式,可以有效改变启动再审渠道欠规范,导致多头申请再审、多头处理的局面。实践中,要严格贯彻执行该规定;当事人未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或者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尚未审查完毕的案件,均不符合当事人申请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条件,对检察机关的此类检察建议和抗诉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要严格贯彻执行新修改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调解书只有在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检察机关才能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不足的是,这次修改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当事人申请抗诉的期限和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程序,对于检察院如何行使检察建议权和抗诉权没有明确规定。上述问题,有待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尽快沟通协调,出台实施意见。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第五篇: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检察监督

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检察监督

--监所检察科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刑事诉讼法继1996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修改,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新刑事诉讼法,首先,要理解新刑事诉讼法立法精神的基本点。这次修改工作,秉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总结16年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坚持了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完善刑事诉讼中各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坚持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更加注意到了对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只有从立法原则上把握了新刑事诉讼法的精神,才能更好的更新执法理念。

其次,要把贯彻落实好新刑事诉讼法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刑事诉讼法与检察业务关系密切,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联系实际,扎实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组织好新刑诉法的培训和学习工作

建议多措并举,把自学与集体培训、交流讨论的方式结合起来。可以邀请当地名师授课或者收听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集体学习;可以

1不同的办案部门之间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联席会议讨论,比便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考试测评或者举办刑事诉讼业务竞赛;还可以部门为单位针对刑诉法修改的内容进行调研,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工作方式。总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心刑诉法学习好、贯彻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加强完善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机制

检察机关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在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同时,刑事诉讼领域的法律监督也存在一定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有待优化。笔者认为,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1、完善检察机关内部衔接配合机制

加强检察机关案管中心、侦查监督、职务犯罪侦查、公诉、监所检察、控告申诉等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建立内部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侦结反馈制度,形成监督合力。

2、建立健全与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相配套的制度机制

随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通过,一些与其实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也迫切需要建立。如对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具体审批、运行程序和监督使用的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中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法院、看守所的信息沟通配合机制;社区矫正执行监督中监所检察部门与法院、司法局以及异地监所检察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都需要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3、突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监督活动

针对立案、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等环节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适时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争取每年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将专项监督活动和日常监督工作相结合,对在监督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必要时,上级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挂牌督办一些有影响、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不断推动刑事诉讼监督工作。

第三,完善配套法律、明确执法程序

新刑诉法的修改仍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出于现实的的考虑,有些条款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基于此,可以结合实践,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明确法律适用依据。譬如,证人的保护制度和强制出庭制度,逮捕、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条件的细化和完善。此外,也要明确执法程序,从程序的正义中彰显实体的正义。实践中,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刑事诉讼各环节的工作衔接制度,健全羁押期限告知、羁押情况通报、期限届满提示制度。改革完善换押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第二审程序需要的换押机制等。

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是提高检察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检察人员要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互动为动力,深入学习掌握新刑事诉讼法,全面提升检察工作水平,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下载新民诉法背景下检察建议的适用问题[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民诉法背景下检察建议的适用问题[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医改背景下

    新医改背景下“看病难、看病贵”探讨 郭金有 【摘要】放眼看中国,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和成因,重点探讨“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的局面是否在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下改善......

    有关新民诉法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的调研报告

    有关新民诉法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民事案件中涉及鉴定程序的案件日益增多,鉴定意见在案件事实认定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案件当事人对鉴定意见的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问题与建议(模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小学美术课改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

    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问题的探讨(定稿)

    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问题的探讨 杜文海 [摘 要]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后,检察建议得以广泛运用和发展。但在检察实践中,部分检察建议的运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起......

    浅谈新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范文]

    浅谈新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对于初中地理而言,学生在自身生活积累和阅读经历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这就为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基......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非常重要,因为篇幅的关系,笔者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生物这门学科。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生命......

    “双创”背景下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双创”背景下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在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互联网+”背景下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医疗工作越来越强调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开展,以提高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