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用社(银行)员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信用社(银行)员工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行业竞争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增强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区联社)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符合区联社统一法人核算特点的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劳动工资制度的意见》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并多方派员考察,结合我区联社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有效解决现行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中的各种矛盾,坚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以能力用人,按贡献计酬,突出绩效的指导思想,逐步使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和员工报酬与信用社经营效益和员工的实际贡献相一致。
第三条
改变过去用人上的高度集中和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发挥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区联社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条
优化劳动组合,不断调整和改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合理调配和科学安排员工的工作岗位,健全和完善区联社员工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
本方案中所称员工指与xx联社有合同劳资关系的人员(含转换身份的代办员,但不包括季节性临时工)。第二章
劳动工资改革的原则 第六条
坚持劳动关系平等的原则。彻底打破员工的身份界限,在“三定”的基础上,所有员工一律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真正体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敞开出口”管理方式。第七条
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在确保员工最低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以全辖现行工资总体水平为基数,按新老划段的方法确定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随本社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为基础,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第八条
按责任大小体现劳动差别的原则。根据员工岗位职责、承担的风险大小、业务量及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岗位责任报酬。进一步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充分体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一般操作与管理决策的区别。
第九条
体现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原则。根据每年一次的员工综合业务测试成绩确定等级标准,不断促进员工学业务、练技术的积极性,通过实行等级考核,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第十条
坚持效益优先,量入为出、兼顾公平的原则。员工要以区联社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作为个人收入的增长点,原则上员工劳动报酬的增长幅度不能高于经营效益增长的幅度,绩效报酬与经营效益挂钩,实行上不封顶,下至低保,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同时,还要兼顾各信用社的实际条件和区域经营环境,以联社近三年的增长基数制定具体绩效工资计算办法。
第十一条
坚持改革与强化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计算绩效报酬要与经营效益相适应,绩效报酬考核项目和劳动报酬含量必须符合联社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与发展现状。第三章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案 第十二条
确定员工编制
(一)定编要坚持优化组合、业务必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科学测定,合理确定员工编制。
(二)根据区联社业务发展前景、存贷款规模、近三年的平均存贷款增量、经营效益、安全保卫、员工结构、业务发展目标规划和联社所辖信用社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状况,量化测评定编。
(三)原则上按照人均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400万元和300万元为基数配备一名员工,结合所辖4个信用社(含联社营业部)实际情况、经营规模和任务计划应确定在编员工212人,联社机关管理人员按职工总数的17%应确定,应编制20人。
(四)联社每年根据所辖信用社实际情况重新定编一次。第十三条
岗位的确定
(一)按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促进业务发展的方针,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工作岗位。(二)基层网点岗位在保障一线工作的同时,根据联社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需要,所辖信用社只确定负责人一名,主办会计一名;分社确定负责人一名(兼信贷员);按信贷业务量确定信贷员若干名;按业务操作需要确定内勤岗若干名。
(三)根据体制改革要求和目前联社及所辖信用社实际经营管理需要,剔除长休病假员工,拟设置联社理事长1名、主任和监事长各1名、副主任1名、信用社负责人9名(含部门经理5人)、信用社主办会计4人、分社负责人23人(加2个分社)(含机关一般员工5人)、内外勤人员74人、勤杂司助人员6人(含联社后勤人员),共计八类岗位120人。
第十四条
竞争上岗
(一)竞争上岗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信用社应将确定的工作岗位、竞争上岗的条件、程序和结果向员工公开。竞争上岗要一视同仁,公平透明,充分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末尾淘汰的竞争激励机制;
2、坚持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充分尊重员工选择工作的自主权,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坚持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被聘用的员工以书面形式向信用社负责人提出拟竞争的具体岗位。
(三)由xx联社统一组织,按员工申报的岗位实行闭卷考试。(四)对竞争上岗的员工由区联社组织竞争答辩。(五)联社对每个竞争上岗的员工进行民主测评。(六)公布竞争上岗结果。
(七)信用社负责人与已竞争上岗的员工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八)对未竞到岗位的员工,可以按照以上程序重新竞争上岗,直到岗位占满。
具体按照《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员工竞争上岗办法》(试行)执行。第十五条
双向选择机制
(一)联社的所有员工实行双向选择。双向选择要坚持员工自愿与择优聘用的原则,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二)负责人的聘任。根据《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章程》的有关规定,信用社主任由联社主任提名,经联社党委会按组织程序考察,提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任职资格审查确认,由联社主任聘任。(三)主办会计的聘任。依据《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办会计委派制实施办法》的具体规定,统一由联社委派。(四)员工的聘用。
1、员工有权在本辖区范围内选择信用社和信用社负责人。
2、员工在所选择的信用社,向该社负责人提交聘用申请书。
3、信用社负责人在收到员工的应聘申请书后,应本着有利于业务发展、以本社员工优先,保持员工相对稳定,有利于挖掘现有员工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员工提出的申请及时给予是否聘用的答复。
4、信用社负责人在聘任员工时要任人唯贤,择优聘用,严禁主观臆断,任人唯亲。
5、被聘用的员工与联社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后同步与信用社负责人签定岗位目标责任书。劳动用工合同的内容及条款要符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六条
联社成立薪酬管理委员会,直接向理事会负责,委员会主任由理事长担任,成员由联社主任、副主任、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审计稽核部组成,负责薪酬方案的制定、修改、解释和工资总额的确定。
第十七条
联社成立薪酬考评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联社主任担任,成员由副主任、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审计稽核部组成,具体负责工资的考核与兑现工作。首先,综合管理部会同计划财务部对所辖信用社进行年终综合考核,由综合管理部将考核结果通知各信用社;其次,信用社根据员工任务完成情况严格考核到每位员工,并将考核的员工工资清册上报联社综合管理部,经综合管理部和计划财务部复查无误后由计划财务部将员工报酬拨付所辖信用社进行计发。
第十八条
审计稽核部负责做好员工劳动报酬考核的事后督查工作,凡发现违反规定,弄虚作假,骗取工资,视其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双倍返还所领工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与经济责任。第五章
职工薪酬管理与考核办法
第十九条
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农村金融行业的特点,打破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对员工的现行工资结构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在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资总体水平增幅达到现行工资的10-50%,并根据员工所从事的岗位责任和绩效贡献大小,要求改革后的劳动报酬必须拉开收入差距,真正体现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多劳多得的原则。
第二十条
建立和完善新的劳动报酬分配机制,激励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实行上不封顶,下至低保,定岗定级,按岗位、等级和工作业绩确定劳动报酬。
第二十一条
劳动报酬由基本生活保障、岗位责任报酬、员工等级报酬和绩效考核报酬四部分构成。其中: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员工基本生活保障、工龄工资和区差工资。基本生活保障全员标准统一;区差工资按网点路途远近具体确定;工龄工资按新老划段的办法,分为原合同制员工工龄和转换身份后代办员的工龄,员工工龄按正式参加信用社工作的自然年限算起,代办员工龄自身份转换后算起;基本生活保障、岗位责任报酬和员工等级报酬按月计发,绩效考核报酬实行全员统一标准年终一次性考核兑现。
第二十二条
劳动报酬总额的确定。初步确定2007年劳动报酬总额预计将达5040000元,按在岗120人测算,人均年劳动报酬约为42000元(人均年劳动报酬参照当地同行业水平测定的),与上年相比人均增加4000元,增长11%。2006年末职工实际在岗人数108人,工资总额4100000元,人均年工资额约为38000元。2007年全辖按实有在岗员工120人、考核指标全部按100%完成测算。其中:基层一线职工劳动报酬预计总额为3680000元,按92人计算人均约40000元;信用社负责人及主办会计劳动报酬预计总额为360000元,按8人计算人均约45000元;联社管理人员劳动报酬预计总额为1000000元,按20人计算人均约50000元。
劳动报酬总额是根据2004_2006年存、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人均存、贷规模,参照今年计划任务指标及现实有在岗员工108人及预定新开办网点所需测算的。第二十三条
劳动报酬构成的确定。考虑到初次工资改革各层次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固定部分占比略高于相对绩效挂钩部分;2007年拟初步确定相对固定部分占工资总额的55%左右,相对绩效考核部分占45%左右,以后随着业务发展,绩效挂钩报酬比例将逐年提高。在相对固定报酬部分中基本生活报酬占总报酬的16%,岗位责任报酬占总报酬的35%,员工等级报酬占总报酬的3%,区差报酬占总报酬的1% 第二十四条
基本生活保障
基本生活保障是职工劳动报酬构成中相对固定的部分。具体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工龄工资和区差工资三部分,按月进行计发(经测算全年基本生活保障合计约806400元,人均月工资约560元,占现行人均月劳动报酬总额的47%)。
(一)基本生活保障:是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工资。其标准是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工资标准为基数,加上相应由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构成。该四项基金由员工所在单位(联社)代扣代缴,员工实际领取到手的保障工资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工资标准数。最低生活保障工资标准每年以省政府最新公布标准为准,随其变动而调整。(经测算全年共约计806400元占基本工资合计的29%)。
1、xxxx最低生活保障费每月340元;
2、养老保险金:按档案工资7%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
3、医疗保险金:按档案工资2%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金;
4、失业保险金:按档案工资1%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金;
5、住房公积金:按档案工资15%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
1、按规定为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
2、按规定为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金
3、按规定为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金;
4、按规定为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5、按规定为个人缴纳的工伤及生育保险金。
(二)工龄工资:按照全辖员工的工龄结构,依据员工实际工龄(按自然年限计算,代办员身份转换后的工作年限算起),每年按20元计算,每人按月计发工龄工资,具体情况见下表(经测员工全年工龄工资共计343920元,占基本生活保障合计的43%)。
附表一1
单位:百元
(三)区差工资。按照全辖各信用社所处的地域远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不同所享受的补助工资
xx信用社地处相对较远,员工每人每月享受区差工资160元,xx信用社xx分社、xx营业室员工每人每月享受区差工资100元;21名员工年区差工资总额34560元(占基本生活保障总额的7%)。即:13人 ×160元×12个月=24960元
8人×100元×12个月=9600元 第二十五条
岗位责任报酬
岗位责任报酬是劳动报酬构成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将联社机关和所辖信用社(部)各工作岗位统一划分为八类岗位,每个岗位根据责任大小和劳动强度轻重确定不同的系数;月初计发60%,剩余的40%年终结合本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经考核后计发(全年岗位责任报酬按l00%考核计发,测算总额约为
1764000元,占劳动报酬总额的35%,人均月岗位责任报酬约1225元)。
参照当地各行业的标准,每个系数暂设定为l000元。即∶岗位责任报酬=1000元×岗位系数 具体各类级别岗位责任系数的确定见下表∶ 附表一2 第二十六条
员工等级报酬
员工等级报酬按综合素质情况设定为六个等级,每个等级以员工素质考试评定后确定其所在等级。五星级员工每月200元,四星级员工每月160元,三星级员工120元,二星级员工80元,一星级员工40元,见习期员工不享受等级报酬。其中:五级员工按员工总数的15%测算,四级员工按员工总数的20%测算,三级员工按员工总数的35%测算,二级、一级和见习期员工各按员工总数的10%进行测算,按月进行计发(经测算全年员工等级报酬总额约为167000元,占年劳动报酬总额的3%,人均月等级报酬约1390元)。第二十七条 绩效考核报酬(按季考核计发)职工绩效报酬总额经测算约为2268000元,静态绩效报酬占全年劳动报酬总额的45%,全辖职工人均年绩效报酬约18900元。
绩效报酬计提系数测算时,按联社2007年预计在岗职工120人(基层社职工100人)计算的。其中:联社机关管理人员20人,所辖信用社负责人4人(含营业部负责人1人),委派会计4人,临柜内勤人员72人,外勤信贷员20人(含兼职分社负责人)。并根据已下达的各营业网点季度、年度综合经营计划为依据,季度计划的完成进度与季度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实行按季考核、按季兑现。
即:经营收入、各项存款、存款旬均增量、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计划实行全年一次亮底、分季下达,按季考核,考核时以上年末数据为基数,确定考核期增量(累进考核);新发放贷款不良率、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低成本存款旬均增量等指标计划按季配置,按季考核,季度划段。
(一)根据网点自身业务范围及重点划分为三类进行考核。一类网点(资产、负债业务规模较大的网点)6个。即:xx信用社(xx分社、xx分社、xx营业室),联社营业部(xxx、xxx分社、xx分社)。xx信用社(xx分社、xx子分社)
二类网点(以城郊业务为主)5个。即:.........三类网点(以农村工作为主网点)5个。即:...............(二)考核指标设置为综合业务经营计划考核指标。具体指标及权重详见下表: 附表三
(三)绩效考核指标释义计算公式
1、经营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利息净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和投资收益。
公式:经营收入=贷款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利息净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其他营业收入+投资收益-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
2、存款净增额=本期存款余额—上期存款余额
3、存款旬均净增=本期旬均余额-上期余额。
4、不良贷款清收是指以现金收回方式为主的绝对额下降,不良贷款中含以资抵债资产科目贷款,清收利息是指上年末表外帐利息下降数。凡经核销的呆帐贷款本息、借新还旧下降数额考核时予以剔除。
5、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是指当期不良贷款余额比上期不良贷款余额减少数,反映资产质量状况和不良贷款清降力度。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余额下降=上期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当期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
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待处理以资抵债资产+当年累计核销呆帐额+当年累计抵债资产处置净损失额
6、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其他中间业务收入
7、新发放贷款不良率。
新发放贷款不良率=2006年以来新发放形成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2006年以来新发放贷款。
8、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
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到期贷款现金收回额÷到期贷款总额
9、低成本存款旬均增量。新增各项存款中执行活期利率付息的部分。
(四)绩效考核计分规则:对营业网点综合绩效考核实行百分制,各项指得分以确定的极重按计划完成率依率计分。未完成部分依率扣分,最多扣完本项目分;超额完成部分依率加分,最多为本项目标准分的50%。
(五)绩效考核的挂钩政策
1、季度全面完成各项经营指标,考核排名第一、二、三的单位,分别给予分社主任600元、400元、300元;员工人均30O元、200元、100元的一次性奖励。年度全面完成各项经营考核指标,考核排名第一、二、三的单位分别给予分社主任1000元、800元、600元;员工人均500元、300元、200元的一次性奖励。
2、为充分调动网点负责人更好地发挥领导和经营才能的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益,网点负责人的绩效工资按网点人均绩效工资数集中信用社,年末按综合经营指标进度挂钩考核。会计主管的绩效工资按《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委派会计主管考核办法》考核。
3、省联社延伸奖励项目。凡经省联社考核确认的“百佳网点”给予的奖励和其他直接延伸奖励,由区联社不折不扣的将奖金划拨到受奖单位。市场营销、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均按照《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市场营销专项奖励办法》、《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专项奖励办法》执行。
4、处罚:季度考核综合总得分在80分(含)以下、且排名倒数一、二、三名的网点,分别给予分社主任500元、400元、300元的处罚。年度考核综合总得分在80分(含)以下、且排名倒数一、二、三名的网点,分别给予分社主任1000元、800元、600元的处罚。
5、管理人员绩效工资计提方法:联社及所辖信用社(部)负责人绩效报酬按全辖及所在社的内、外勤人员人均绩效报酬乘以岗位系数计提,按季终综合考核分计发,预计总额约为562000元。
(1)联社所辖信用社(部)负责人绩效报酬=所在社的内、外勤人均年绩效报酬额×信用社(部)负责人岗位系数×年末完成任务指标综合考核分计发。
如信用社负责人包挂企业或农户贷款片的,管理职责占60%,自身工作占40%。绩效报酬=所在社的内、外勤人均年绩效报酬额×70%×信用社(部)负责人岗位系数×年末完成任务指标综合考核分+自身管辖企业贷款实收利息×企业贷款实收利息额计提报酬基数×40%。经测算全辖 92名内外勤员工人均绩效考核报酬约为14850元。4名信用社负责人年绩效报酬总额约为 100980元。
即:14850元×信用社负责人数×系数×l00%≈100980元
(2)主办会计绩效报酬=所在社的内、外勤人均绩效报酬额×主办会计岗位系数×年未完成任务指标综合考核分。测算全辖4名委派会计年绩效报酬总额为71280元。即:14850元×4人 ×1.2×100%≈71280元
(3)联社机关人员(含脱产的理、监事会成员和经营班子成员)绩效报酬按完成省联社考核计划指标比例计发。
即:机关人员绩效报酬=全辖人均绩效报酬 ×本岗位系数×年末完成省联社任务分口指标考核分
经测算全辖100名基层员工人均年绩效考核报酬约为15380元。联社机关20名管理人员年绩效报酬总额约为466014元。即:理事长15380元×1人×2.4 ×100%≈36912元 主任(监事长)15380元×2人×2.2 ×100%≈67672元 副主任:15380元×1人×2.0×100%≈30760元 部门负责人:15380元×5人×1.7×100%≈130730元 部门其他人员:15380元 ×10人×1.3 ×100%≈199940元 第二十八条 因实行新的薪酬考核办法而分流的内养、病养和待岗以及下岗清收责任贷款等无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具体按下标准计发:
(一)临时待岗(含下岗清收人员)人员在限定时间内每月只计发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基本生活保障和工龄工资)。
(二)病养、内养人员应分别按国家及省联社有关规定执行。(三)6个月以内无岗人员的养老统筹、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金单位承但部分以本人档案工资为基数进行计提。(四)职工加班工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职工休假和未列事项按国家及省联社有关规定执行。第六章岗位职责考核
第二十九条 为进一步督促员工及管理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有效落实各项内控制度,确保各项任务措标全面完成,对各岗位管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实行岗位责任报酬考核制。
第三十条 根据各岗位的责任大小,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具体考核依据《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员工岗位责任报酬考核管理办法》进行。
附∶xxxx农村信用省作联社员工岗位责任报酬考核管理办法
第二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有力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根据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为指针,坚持以安全、效益为主导,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薪酬激励,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形成有序竞争的激励机制原则。
(二)坚持薪随岗变、配套改革、稳妥推进的原则。
(三)有利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逐步与人力资源市场接轨的原则。
(四)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高贡献人员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原则。
(五)员工工资与单位工资指标、安全、生产、效益、个人业绩挂钩的原则。
(六)员工工资增长“两低于”的原则,即员工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单位经济效益增长幅度、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通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员工与劳动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率,使员工工资不断增长。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绩效结构工资体系
根据集团公司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调整工资结构,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工资(安全奖+生产奖+煤质奖)+辅助工资”的岗位绩效工资体系。以经济手段保安全、促生产、提效益。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制定科学、细化、量化的绩效考核办法,实现全员工资与单位工资指标、安全、生产、效益、个人业绩挂钩考核,通过考核挂钩,使员工收入能增能减,发挥薪酬激励作用。
(三)实施岗位绩效奖励工资,构建安全和效益的压力与责任传导机制,达到安全风险全员共担、经济效益全员共享的目的。
四、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一)薪酬分配体系要结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进行设置
1.根据职务(技术等级)晋升序列,分别设置不同的工资水平,拉开不同职务(技术等级)员工的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科学合理地设定不同职务(技术等级)间的工资差距。管理类、专业技术各职级间的工资差额设为40—780元,操作类各技术等级间的工资差额设为30—400元。
(二)建立岗位绩效工资体系设置3个工资单元,即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安全奖+生产奖+煤质奖)、辅助工资。
1.基本工资为员工达到规定出勤的工资。
2.绩效奖金是指与单位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个人业绩挂钩的工资。
①安全奖励性工资是指与单位安全效果、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整改情况、个人安全行为和出勤挂钩考核的工资。
②生产奖励性工资是指与单位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挂钩考核的工资。
③煤质奖励性工资是指矿与公司煤炭质量完成情况挂钩考核的工资。
3.辅助工资指各类津贴。主要有(1)工龄津贴2元/年。(2)井下津贴:采掘为18元/工、井辅为10元/工、机关安全生产管理为18元/工、机关非安全生产管理为10元/工。(3)中班津贴:4元/工,晚班津贴6元/工。(4)工人等级技术津贴:①采掘大工初级,月标准为150元;采掘大工中级,月标准为200元;采掘大工高级,月标准为300元。②矿井电钳工技术等级津贴标准:电钳初级,月标准为100元;电钳中级,月标准为150元;电钳高级,月标准为200元。(5)工程专业技术津贴:技术员600元/月,助理工程师800元/月,工程师1000元/月,高级工程师1200元/月。(6)采掘班长津贴210元/月。(7)其它津贴标准按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三)岗位绩效工资套改 1.岗位与工种的划岗归级
以集团公司《操作类岗位及工种设置表》和《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职级对应表》为蓝本,对公司现有的122个岗位(管理类岗位13个、操作类岗位109个)进行划岗归级。其中操作类岗位共设九个岗级(多经三产共设六个岗级),具体归类情况见《湘永矿业有限公司操作类岗位及工种设置表》;管理类共设五个岗级、专业技术类共设四个岗级。
2.同一岗级内工资档次划分与套改
(1)操作类:同一岗级内设1、2、3、4、5、6、7、8档,共8个档次。各岗位(工种)一律以原岗位技能工资标准对应基本工资标准就近高套入档,即晋升一档;对技术工种评定技术等级后,初级工套入3档、中级工套入4档、高级工套入5档、技师套入6档。
(2)管理类:设1、2、3、4、5、6、7、8档,共八个档次。对无职称的按原岗技工资标准对应基本工资标准就近高套入档,即晋升一档;对有职称的按职称对应的岗级套入一档,即晋升一档;有职务或职级的按原岗技工资标准对应基本工资档次就近高套入档,即晋升一档。
(3)对有职称的一般管理人员,岗位绩效工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我公司职工反映较多是现行工资很低,在2005年执行白沙煤电集团岗位技能等级工资以后,职工工资一直末进行过工资晋级或调整,为了顺利实施和推进公司三项制度改革,让职工大力支持和拥护改革,并得到实惠,在实施三项制度改革时,对公司职工在原岗技工资套改基本工资后,每人晋升一档工资。按每档级差平均60元,2100名职工晋升一级工资约需工资额144万元/年。
3.工资标准见《湘永矿业有限公司管理类岗位绩效工资标准表》、《湘永矿业有限公司专业技术类岗位绩效工资标准表》、《湘永矿业有限公司操作类(原煤后勤线)岗位绩效工资标准表》、《湘永矿业有限公司操作类(多经三产线)岗位绩效工资标准表》、《湘永矿业有限公司主要津贴执行标准一览表》。
(四)晋升加薪为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规范员工晋升加薪管理,确定员工的晋升加薪实行以下四个方面途径。
1.管理类员工通过职务晋升加薪,职务晋升级别序列为:办事员级、主办级、主管级、副部长级、部长级、副总经理级、总经理级。具体职务晋升办法另行制定。
2.专业技术类员工通过专业技术职称考试考评获职称资格,经公司聘用确定后,对应晋升相应的职称加薪。职称晋升级别序列为:员级、助理级、中级、高级。具体职称晋升办法另行制定。
3.主要技术岗位、技术等级职务晋升加薪。技术等级晋升级别序列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具体技术工人等级晋升办法另行制定。
4.公司生产能力提高10%,在岗员工可在原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档次上晋升一档。
5.评为公司以上劳动模范的可在原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档次上晋升一档。
6.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受公司通报表彰的可在原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档次上晋升一档。
7.采掘一线员工五年以上仍从事采掘工作的可在原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档次上晋升一档;另每满五年的可在原岗位绩效工资标准档次上晋升一档。
(五)绩效考核与管理
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细化考核指标,量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体系,通过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使员工收入能增能减。
1.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设公共指标和岗位指标。
(1)公共指标主要有生产任务(产量、进尺、产值)、利润、成本、产品质量(煤质、工程质量)、安全(效果、安全隐患整改、安全行为)。
(2)岗位指标指个人业绩指标,主要有工作数量与质量、物耗、个人安全行为与效果、出勤与劳动纪律、责任心与团结协作能力。
2.绩效考核方法
(1)绩效考核实行逐级考核,公司考核矿井(直属单位),矿井(直属单位)考核连队(班组),连队(班组)考核员工。
(2)绩效考核实行百分制。绩效考核得分为公共指标和岗位指标考核得分之和。
(3)公司成立绩效考核办公室,矿井(直属单位)、连队(班组)成立绩效考核小组,负责绩效考核与资料的汇总,考核结果的审查、公布、反馈及绩效改进办法的制定。
(4)为了保证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公平与公正,考核结果按月张榜公布,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被考核者有权向考核小组进行查询、复核,出现争议由考核小组领导裁定。
3.绩效考核结果的作用
(1)兑现绩效工资,月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基数×考核得分。
(2)全年累计考核结果用于岗位绩效工资档次的晋升与评优评先。
(3)制定绩效改进办法。
(六)在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分配形式的前提下,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适当采取其它工资分配形式,进一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1.对能够实行包岗的实行包岗协议工资制。2.对矿井领导继续执行年薪制。
五、其他
公司高管层及集团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的薪酬管理按集团公司相关文件执行。
第三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 实 施 方 案
2011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三年五项重点改革任务的攻坚之年。切实抓好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卫生院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必须强化责任,落实已有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通知》(鄂政办发„2011‟61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坚持核定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定编定岗不定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加快推进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改革,在全县卫生院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激发卫生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明显提高卫生院的运行效率。
二、改革范围
此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范围为全县21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两农场暂缓实施。
三、工作任务
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结构不合理、监督管理不到位、分配制度不完善、机制不活、人浮于事等问题。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以全员聘用制和分配机制改革为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一)人事制度改革
1、核定编制。根据湖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鄂编发„2009‟26号)的规定,按区域人口和服务职能,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全县乡镇的人员编制总数原则上按服务人口的1.0‰核定。
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编制内卫生技术人员和工勤聘用人员所需经费由县财政按规定审核确定。
乡镇卫生院现有编制数大于应核定编制的,应在其他乡镇卫生院或医疗卫生单位范围内予以调配,使其符合应核定的编制数。全县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总数由县编办和卫生局共同确定,并经市编办报省编办备案。完成时限:2011年6月15日前。
2、选聘院长。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由县卫生局会同县人社、监察等部门,采取考试或考核的方式做好乡镇卫生院院长选聘工作,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具体选聘办法由县卫生局按上级政策确定。对最终人选进行任前公示,公示期限为7天。完成时限:2011年6月30日前。
3、清理清退临时人员。按照《关于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区)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鄂政办发„2010‟34号)文件规定,卫生院临时人员(含合同到期未续聘人员)必须先期清退。具体由卫生院呈报,县卫生局会同县人社局确定并负责督导落实。完成时限:2011年8月底前。
4、核定岗位。按照《湖北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鄂人„2008‟23号)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配套办法的通知》(鄂人事岗„2009‟1号),针对卫生院岗位特点和实际需要,各乡镇卫生院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合理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三类岗位,岗位设置要坚持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要明确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聘用期限,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条件合理。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数原则上按服务人口的1.0‰核定。卫生技术人员编制比例不得低于编制总数的90%,公共卫生人员不低于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0%,临床医师与护士、医技、药剂人员岗位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并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工勤人员按乡镇卫生院编制总数10%的比例核定。科室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由院长聘任。各乡镇卫生院依据核定的编制和职责任务,拟制本单位岗位设置方案,于2011年7月25日前报县卫生局医改办。设岗方案由县卫生局审核、县人社局核准后,批复至各乡镇卫生院,并予以公示。
完成时限:2011年7月底前。
5、竞聘上岗。按照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平等自愿、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单位和职工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是明确竞聘对象范围。一是经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办理手续的正式在编在册人员,二是经人事、劳动部门或经县卫生局同意,与乡镇卫生院签订正式聘用(劳动)合同的在岗聘用人员(公益岗位人员),三是实行“三支一扶”计划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支医人员。
应参加全员聘用的拒聘人员作辞职处理。与单位签订停薪留职合同或未签订合同属两不找的停留人员一律回原单位参与竞聘,不愿回来的,按规定予以辞退。
二是填写竞岗申请书。卫生院参加竞聘上岗的人员必须按要求填写《竞聘上岗申请书》。
三是审定竞聘人员。竞聘对象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凡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由卫生局按照竞聘对象范围要求,对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竞聘人员进行逐一甄别、初审后,由县人社局审核确认,在本乡镇卫生院内公示。审核确认结果分别报县人社局、卫生局备案,并向符合竞聘资格的人员出具竞聘资格审定确认意见书,竞聘人员据此参加竞聘上岗。
四是组织竞聘上岗。县卫生局根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统一组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县监察部门要全程监督。
五是上岗人员公示。对公示举报核实的取消其上岗资格;公示无异议的由县人社局会同卫生局、监察部门审核确认,由人社局办理认定等手续,并报市人社局、卫生局等部门备案。
六是统筹调剂。卫生局可视情况组织首次竞聘后未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系统的二次竞聘,在辖区内首次竞聘后有空缺岗位的卫生院调剂安排。
七是签订聘用合同。卫生院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以书面形式订立聘用合同,每个聘期一般为三年。聘用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岗位及职责要求、岗位纪律、岗位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合同变更和终止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等。实行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制度。
今后卫生院岗位空缺需补充工作人员,必须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招聘计划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取公开信息、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竞争择优等规范程序组织实施。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完成时限:2011年8月20日前。
6、安置分流人员。按照“尊重历史、锁定现状、严控入口、逐步消化”的原则,在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竞聘上岗工作,重在建立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后,按核定的编制数和岗位设置方案锁定现有人员规模。除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外,原则上超编超岗单位人员只出不进,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消化,争取3年内逐步过渡到规定的编制岗位数额内。
具体安置分流方法、渠道由县卫生局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确定。
(二)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双考核、双挂钩”考核分配机制,卫生局考核乡镇卫生院,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卫生院对工作人员考核,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个人收入挂钩。
1、核定任务。由卫生局会同人社、财政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核定其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口数量核定;
二是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人次数、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任务的特殊因素核定; 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特殊情况增加的任务,另行核定。
2、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一是卫生局会同人社、财政等部门,依据鄂卫发„2010‟11号文件要求,结合当地实际,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劳动纪律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制定具体考核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量化乡镇卫生院的考核评价标准,明确绩效考核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考核结果的运用。
二是卫生局组织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绩效考核,人社局、财政局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
三是各乡镇卫生院根据卫生局制定的考核办法,同步制定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方案,经职工大会通过后报卫生局、人社局备案。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县人社局、县财政局按照岗位层次分别确定标准。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占25%)、物价水平(占25%)、岗位职责(占25%)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占25%)四方面因素。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建立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考核分配激励机制。
3、实施绩效工资。
一是制定上报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县卫生局根据《关于印发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人社发„2010‟22号),制定本县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经人社局、财政局审定,报县委、县政府同意后,上报市人社局、财政局、卫生局审批。7月31日前完成。
二是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县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经市审批同意后,县人社局、财政局要在考核的基础上将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给县卫生局。
三是兑现绩效工资。①县卫生局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综合考虑对卫生院的考核结果以及单位类别、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核定卫生院绩效工资总量和具体分配方案。②根据全县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制定本乡镇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并报卫生局审批同意。③乡镇卫生院结合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结果,核定职工个人绩效工资。完成时限:2011年8月31日前。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和成立机构(2011年6月15日—6月20日)通过会议等形式召开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学习传达全国、省、市关于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统一思想认识,动员乡镇卫生院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改革。成立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建专班。
(二)制定方案(2010年6月20日—6月31日)
各卫生院结合实际制订上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组织实施。各卫生院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并明确各岗位职责,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工作能力、理论水平等综合因素确定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设置方案报市编办、人事局、卫生局联合审定批复后实施。
(三)方案实施(2010年6月15日—8月31日)各卫生院依据省《关于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区)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采取竞争上岗,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合理分流的办法,按照本方案中的时间节点,有序落实,积极稳妥地搞好此次改革。
(四)总结自查。2011年12月中旬,在继续做好分流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集中搞好本次人事制度改革的总结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关系到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也关系到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县政府重要负责人是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第一责任人,对相关改革工作负总责。
(二)建立包保责任制。县政府对基层卫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包干责任制,按照“一人一院(中心)”的要求,对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排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干负责,参与具体改革方案制定,检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补偿机制落实,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监督绩效工资兑现,宣传改革政策,定期上报改革情况。
(三)严肃工作纪律。这次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医务者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各卫生院要站在讲政治、讲纪律的高度,认真组织好人事制度改革中人员安置与分流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运作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不徇私情、不搞任人唯亲,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强化督办检查。县包保责任人要深入基层,开展督导检查,强化改革各环节的监督指导工作,切实担负起包点保障责任。
(五)建立通报制度。县卫生局对改革进展情况每月统计上报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汇总报省卫生厅。县医改办会同县人社局、卫生局按时间节点向全县通报各卫生院进展情况。
第四篇: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1.收入分配公平的判断依据应当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经济领域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缩小收入差距、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靠发展,二靠改革。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在发展中解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判断依据还是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如果我们实行的分配政策能够迅速发展生产力,那么这样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可以说效率就是公平,公平是为了效率。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分配。社会的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这四个环节中,如果分配环节扭曲,社会再生产的其他过程也会随之扭曲。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成果不断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而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收入水平无法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甚至可能下降,这样就会导致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不对称,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病。
2.初次分配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从正义的角度说,作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首先社会要尽可能保证“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使人们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劳动就业。在我国,由于收入差距大,加上法规不健全,劳动者教育和就业的起点就不一样,公平竞争也很难做到;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依据是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或者是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由于对收入分配认识上的偏差或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诸多不公平的分配现象。如在一些单位仍然不同程度地实行着平均分配,不同岗位劳动者的收入未能充分体现岗位特点和贡献大小;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合同工和正式职工工之间收入分配中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同样的劳动岗位和劳动贡献得到的是不同的收入;由于行业垄断,不同行业劳动者收入差别较大;国有企业中经营者甚至凭借手中的权力使分配过分地向自己倾斜,与普通职工和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悬殊。这些都导致了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⑤作为点睛之笔的“社会主义”应该主要体现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上。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从所有权来看,在国有企业中,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加上我国的工会组织形同虚设,新的《劳动法》现实中很难推行,致使我国的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更谈不上“按劳分配”。
3.再分配要关注解决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也开始市场化、产业化,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使这些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低收入人群尤为突出。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们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这种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触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教育乱收费、医疗乱收费、商品房的价格居高不下等。以“按需分配”为基本原则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尽快地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向广大人民群
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劳动就业、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会大大增加社会生活的安全感和公平感,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4.加大伦理建设力度。十七大制定了“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的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原则。“提低、扩中、调高”虽然属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但如果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运用遗产税等税收手段调节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这本身对伦理分配有积极的作用。而“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这能有效限制伦理分配中“恶的分配”。通过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消除垄断利润,能提升广大群众的公平感。
我国社会目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期。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缺失已经触发并加剧了很多社会问题,如像“三鹿奶粉”折射的食品安全问题、山西“黑砖窑”、“黑煤窑”反映出的劳动安全问题、上海“楼脆脆”代表的豆腐渣工程以及诚信却失、贪污腐败问题等等这样一些令国人颜面丢尽的丑闻。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我国伦理道德建设,形成适应转型时期的新的伦理道德架构。社会转型时期,强势群体的普遍道德感和责任观是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大众道德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强势群体道德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伦理道德建设,实施诸如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组织各种对贫困地区和个人捐献、馈赠活动等,不仅能缓解因贫富差别带来的社会矛盾,而且能弘扬爱心和社会文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第五篇: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考察我国改革开放28年来的历史进程和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对于深刻把握收入分配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起点
我国经济改革发端于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普遍推广,城市中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从恢复奖金和利润留成制度开始探索,直到模仿农村改革普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改革,调动了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社会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
分配关系改革最初主要是在“按劳分配”的框架内进行的,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分配观,肯定了基于劳动贡献大小形成收入差距的合理性。随着市场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增强,社会对于收入分配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在肯定“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同时,各种生产要素根据其对产出贡献的大小参与分配也逐渐得到认同。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
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仅在于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相对于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贡献大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关系而言,更是—种公平。历史已经证明,没有这种新的公平观和分配关系改革,改革前那种普遍相对贫穷的社会状况就难以得到改变,共同富裕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然而,由于经济转型期的特殊性以及改革进展的不平衡性,分配领域中事实上一直存在着权力、身份等非生产要素和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对新型分配关系的形成产生扭曲作用。收入分配领域“合理的”差距与扭曲的差距交织在一起,从而使收入分配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这是当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前不久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纠正分配关系扭曲的格局,从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高度重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分配关系尚未根本理顺和完善,收入分配领域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已经形成。按国际上通常衡量收入差距的标准,我国基尼系数在2000年就超过了0.40的警戒线,目前已经达到了0.46。并且这种差距扩大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这不仅仅是有关公平的价值判断问题,即使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时,收入差距扩大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需求萎缩。其次,收入分配差距拉开的速率非常快。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通常是在较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或显现出来的,往往是若干代际转换之后才表现得比较突出。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几乎是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拉开的。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78年到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16上升到0.32,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21上升到0.35;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1988年的0.34上升到2000年的0.42。2000年之后,基尼系数的上升势头仍在继续。
第三,分配秩序不规范。一方面,大量的农民工和城镇非正规就业者中,工资水平长期被压低到正常劳动力价值之下,并且经常被拖欠;另一方面,垄断企业职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不仅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且享有高水平的福利和职务消费。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内外勾结低价处置资产,一些企业通过关系或贿赂低价获得国有土地,以及利用内部信息或散布虚假信息炒作股票等,也使得少部分社会成员“一夜暴富”。分配秩序的不规范,直接导致了工资外收入、垄断性收入和非正常收入成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部分。第四,居民财产分布差距较大。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住房商品化的推进,城镇居民财产分布差距也迅速扩大。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比重已经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所占比重约为1%。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尽管财产分布差距是收入差距逐年累积形成的,但财产差距往往会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近年来,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是劳动收入(城镇工薪收入和农村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倍。
收入分配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大多数成员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而且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缓解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工业起飞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28年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平均主义盛行的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激发要素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通过经济效率的提高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在这一阶段,收入分配合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适度拉开分配差距。在早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动不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收入差距的拉开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且也没有引起社会失衡和冲突。随着1990年代经济起飞和体制转轨的加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动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也逐步加快,相对的贫富分化、差距悬殊问题日益突出,调整分配关系,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的任务
越来越紧迫。自199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增加城镇贫困人口收入特别是失业和退休人员的收入,取消农业税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通过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缩小地区差距,等等,总体上维护了转轨时期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今年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表明,在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时期,政府将把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通过改善分配关系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增长质量的提高,作为重要的执政取向,在坚持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更加重视公平。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成因较为复杂,只有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寻求到有效解决途径,而有些方面由于受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约束,可能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一些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表明,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因素。按城乡分别考察获得的数据,基尼系数分别为0.34和0.37,要远低于城乡总体指标。在目前农业GDP比重仅占16%左右的情况下,不可能支撑70%农业人口的收入稳定增长,政府的适当转移支付、消除城乡人口的体制性歧视,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没有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和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城乡差距问题仍不能根本解决。而城市化进程显然需要较长时期的经济稳定发展才能完成。当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并非完全是发展因素所决定,分配关系的扭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政府公共政策取向和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方面应该成为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的重点领域。
总之,收入分配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既要重视现实中分配关系扭曲和差距过大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的办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来空泛议论。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促进收入分配关系的均衡和合理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