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发〔2009〕57号文件的通知(%93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9〕79号 【发布日期】2009-11-01 【生效日期】2009-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发〔2009〕57号文件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9〕7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中直、省属在哈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的意见》(黑政办发〔2009〕57号)予以转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的意见
黑政办发〔2009〕57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切实提高兵员质量,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征兵工作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征兵工作的组织领导,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要把征兵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实施目标管理。各级征兵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征兵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职责分工,优化运行机制。要加强征兵办公室建设,选派政治素质好、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人员负责征兵工作。市级征兵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少于8人,县级征兵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少于6人。各级兵役机关和宣传、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抓好征兵工作。
二、加大农村义务兵征集力度
农村义务兵征集是今年全省征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政府、兵役机关要把农村义务兵征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农村义务兵征集任务的圆满完成。根据《黑龙江省义务兵征集、优待、安置条例》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兵工作切实提高兵员质量的意见》(黑政发〔2008〕85号)精神,将农村义务兵的优待金标准由每人每年4600元提高到5400元。根据各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增长逐年作相应调整,现时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高于5400元的,按不低于5400元标准执行。提高标准后增加部分按原渠道解决,超过5400元标准部分由各市、县自行负担。各级财政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村籍适龄青年应征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其他加强农村义务兵征集的措施和办法。农村家庭独生子女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期间,父母均无劳动能力且生活困难的,应优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严格控制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
各级政府、兵役机关要严格按照省征兵办公室下达的农业和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进行征集,不得擅自扩大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根据全国2009年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专以上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按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占征集地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对取消户口类别的试点市(地),在国家未出台正式相应配套政策前仍按应征青年原户口类别进行征集和优待安置。征兵结束后1个月内,各市(地)征兵办公室要对应征入伍青年逐一进行登记,将新兵名单报省征兵办公室、省民政厅。上报名单时要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青年要区分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高中以下学历毕业生和其它条件兵等各类情况,由省征兵办公室、省民政厅按规定比例核准后下发各市(地),并下发《优待安置证》,拟定优待金发放计划。各市(地)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省征兵办公室和省民政厅将适时进行抽查,对擅自突破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的,将严肃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四、提高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
各级兵役机关要合理调配任务,最大限度地多征集各级各类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征集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派专人全程参加征兵办公室日常工作,督导各级各类院校完成好征兵任务,按有关要求做好应届毕业生优抚材料的整理和呈报工作。各级各类院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征兵工作,并指定一名领导参加所在地县(市、区)征兵领导小组,由学校武装部或指定部门抓好征兵工作,具体负责宣传教育、组织兵役登记、配合兵役机关确定预征对象、协助兵役机关组织报名、体检和政审等工作,并加强跟踪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要对院校征集工作给予适当经费补助,确保征集工作需要,具体标准由各市(地)确定。
切实落实《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关于印发〈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3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9〕30号)中关于“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期间,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考虑;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服义务兵役期满后,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可享受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村村大学生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加分政策”等各项政策,激励更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
坚持优先征集高学历青年入伍、优先征集应届毕业生入伍的原则,凡持有《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含省外就读应届毕业生)、入学前户口或现户籍属本辖区的,均享受优先征集政策。要为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报名、优先体检、优先安排去向。
建立学历审查制度,由县(市、区)兵役机关会同当地教育部门成立学历审查小组,对应征青年学历严格审查把关,大专以上学历由省教育厅进行复审。应征青年最高学历毕业院校要对其学历提出认定意见,按规定在《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相关栏目签字盖章。要完善学历档案材料,凡是有学籍档案的,在确定预定新兵后,有关院校应提交应征青年在校档案材料及学历、学位等证明材料,一并装入新兵档案。
五、抓好征兵廉政建设
要加强征兵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廉洁征兵的有关规定,确保新兵质量。实行岗位轮换制,对连续在征兵办公室工作3年以上的主要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加强对征兵工作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征兵教育,提高防范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要把严格征兵程序、落实公示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廉洁征兵的关键环节来抓。严控报名、体检、政审、走访等重点环节,对预征对象要进行CAT(计算机辅助)心理检测,热点地区的非农业户口男性适龄青年要组织文化考试和体能测试,文化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择优确定。严格落实集体定兵制度,严防出现吃、拿、卡、要等问题;把征兵政策、条件标准、工作程序、征兵纪律向社会公开,预征名单、初检初审合格名单、体检政审合格名单、定兵名单要及时向社会公示;坚持“谁主管、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组建廉洁征兵检查督导组,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妥善接待群众来访等措施,加强对征兵工作的监督。对征兵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肃查处。
二○○九年十一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发〔2004〕16号文件的通知(%93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4〕39号 【发布日期】2004-04-27 【生效日期】2004-04-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发〔2004〕16号文件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4〕3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4〕16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五月二十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知的通知
黑政办发〔2004〕16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38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于解决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膨胀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4〕3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工作。?
二、严格政策,保证质量。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范围、内容、处理办法、方式和进度等项要求,依据国家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政策进行清理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采取措施,该停止建设的要停止建设,该限期整改的要限期整改。要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搞好分类指导,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与推进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对技术含量低、明显超出市场需求、不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特别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高耗能、高耗水、高物耗、污染严重的项目,要坚决压下来。对其中政府行为推动的项目,要加大清理力度。对技术含量高、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以及需要加强的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项目,要继续给予支持。?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清理工作要按照项目隶属关系进行。除中央项目及中央投资为主的项目外,省直项目和省投资为主的项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清理,地市县项目由 行署、市、县政府负责清理。省直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清理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清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和督促落实,并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全省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项目审批程序等方面对清理工作进行督导和抽查。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环保局分别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督导和抽查。统计部门要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数据方面提供信息支持。?
四、健全组织,搞好协调。为切实做好清理工作,省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审计厅、环保局、统计局、黑龙江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成员由各有关单位派人参加。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清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地、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加强领导,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临时机构,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从速组织开展项目清理工作。?
五、严肃纪律,务求实效。各地、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从大局出发,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如实上报清理结果。要妥善处理好项目停止或暂停建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预案,做好善后工作。对弄虚作假、有意隐瞒不报的,对因工作原因造成停止或暂停建设后出现新的不良后果的,一经查实,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六、精心组织,按时完成。各地、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在5月31日前完成清理工作,并将清理结果报省发展改革委同时抄送其他各成员单位。由各有关成员单位负责对各地、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分口审核及汇总,并进行认真抽查。各地、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报送的材料包括:(一)清理范围内所有在建、拟建项目的清理结果和处理措施;(二)对重点清理的项目中总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以及清理的其他项目中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按项目提出停止建设、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取消立项和符合要求的处理意见。?
二○○四年五月十一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
国办发〔2004〕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有的还在进一步发展。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同时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紧张的矛盾突出。当前,要着力解决投资膨胀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国务院决定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
一、清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清理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方面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资膨胀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此次清理,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坚决克服相互攀比、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的现象。
(二)清理工作依据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进行。主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银行信贷、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国务院关于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建设等通知的要求进行清理。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采取措施,该停止建设的要停止建设,该限期整改的要限期整改。?
(三)清理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的同时,注重结构调整。对技术含量低、明显超出市场需求、不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特别是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高耗能、高耗水、高物耗、污染严重的项目,要坚决压下来。对其中政府行为推动的建设项目,要加大清理力度。对技术含量高、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需要加强的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薄弱领域的项目,要继续给予支持。?
(四)清理工作要按照项目隶属关系进行。发展改革委负责清理的组织工作,并与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环保总局、银监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二、清理的范围?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对所有在建、拟建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审核。在建项目是指已开工建设的项目;拟建项目是指项目单位已提出申请,政府部门正在受理且尚未开工的项目。?
要重点清理:(1)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2)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
农林永利(含农村“六小”工程)、生态建设、教育(不含大学城)、卫生、科学(不含科技园区)项目不在清理范围内。?
三、清理的内容? 清理中要对在建、拟建项目逐个进行审核,清理的内容是:?(一)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
(二)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三)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四)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五)是否符合项目审批等各项建设程序。?
(六)是否符合信贷政策和固定资产贷款的有关规定。?
(七)是否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项目建设的通知》(中办发〔2003〕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国办发〔2004〕1号)的要求。?
(八)是否属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禁止违规建设13.5万千瓦及以下火电机组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2〕6号)、原国家经贸委《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二、三批)》(国家经贸委令第6号、16号、32号)规定范围内的项目。?(九)是否符合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
四、清理后的处理?
(一)对国家明令禁止建设的、违反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在建项目,要停止建设。?
(二)对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项目审批等建设程序以及信贷政策等要求的在建项目,要暂停建设,限期整改。?
(三)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的在建项目,要在落实好项目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建设进度。?
(四)对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的拟建项目,一律取消立项,严禁擅自开工建设。?
(五)对钢铁、电解铝、水泥项目,年内原则上不再开工新项目。个别调整优化结构的重大项目,确需今年开工的,须报国家批准。
?
五、工作方式?
(一)地方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清理;中央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清理;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建设项目,中央投资为主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清理,地方投资为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清理。?
(二)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组织和督促落实清理工作,并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项目审批程序等方面对清理工作进行督导和抽查。?
(三)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分别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督导和抽查;银监会从信贷政策和固定资产贷款规定方面进行督导和抽查,并负责落实对城市建设打捆项目贷款的抽查。?
(四)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环保总局、银监会等部门参加,组成工作班子,负责具体落实清理工作。?
六、工作进度?(一)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明确责任,制定周密工作方案,从速组织开展项目清理工作。?
(二)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的清理工作要在发出通知之日起1个半月内完成,并将清理结果和处理措施报发展改革委。(1)清理范围内所有在建、拟建项目的清理结果和处理措施;(2)对重点清理的项目中总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以及清理的其他项目中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按项目提出停止建设、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取消立项和符合要求的处理意见。?
(三)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的清理工作结束后,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环保总局、银监会要对清理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工作结束后,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形成清理报告上报国务院。?
(四)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从大局出发,切实做好清理工作,如实上报清理结果,防止出现地方、行业保护主义。特别要妥善处理好项目停止或暂停建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预案,做好善后工作。对弄虚作假、有意隐瞒不报的,对因工作原因造成停止或暂停建设后出现新的不良后果的,一经查实,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政策性强,涉及面大,国务院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清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要向国务院报告。
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明传〔2003〕45号文件的通知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3〕76号 【发布日期】2003-11-07 【生效日期】2003-1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明传〔2003〕45号文件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3〕7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紧急通知的通知》(黑政办明传〔2003〕45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
二○○三年十一月七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紧急通知的通知
黑政办明传〔2003〕45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42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
一、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通知精神,把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的具体的工作来抓,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实行市、县政府首长负责制,切实抓好抓实。
?
二、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严把房屋拆迁许可证审批关。对拆迁计划与拆迁安置方案不落实或违反城市规划的拆迁项目,一律不许发放拆迁许可证;要严格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管理,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未落实并未足额存储的,一律不准实施拆迁。
?
三、加强对房屋拆迁承办单位和房屋拆迁评估单位的管理。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拆迁委托业务,切实维护拆迁当事人尤其是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对被拆迁房屋要严格按照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作价,要把拆迁承办、拆迁评估纳入市场机制运作,支持房地产中介机构正常执业。
?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对住宅房屋已经改为经营性用房和拟申请改变使用性质的住宅房屋,要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做好房屋使用性质变更登记工作。各城市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保持稳定、减少群众上访、切实保护房屋产权人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
?
五、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要特别重视“双困”家庭的房屋拆迁安置工作。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对特困户和已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房屋的拆迁,要予以特殊照顾。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被拆迁房屋评估价格的最低限价或结合廉租房制度的建立,制定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有关政策措施,保证符合条件的拆迁居民能够进住到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住房。
?
六、各有关单位要主动做好被拆迁人的思想工作,耐心解释房屋拆迁有关政策规定,化解矛盾,并严格履行拆迁鉴定、裁决、诉讼等法定程序,严格控制采取强制性拆迁措施,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3〕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房屋拆迁工作量不断扩大,房屋拆迁中遇到的矛盾不断增加。由于各地有关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促进拆迁合法有序进行,有力推动了城镇面貌的改善,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今年以来,由于一些单位拆迁补偿不到位、拆迁安置不落实,工作方法不当,造成因城镇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和集体上访有增加趋势,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提高认识,关心群众利益,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城镇建设中的房屋拆迁工作政策性强,影响面大,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发展与保护群众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克服重建设进度,轻拆迁管理的做法,把做好拆迁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加强管理,依法行政,做到群众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拆迁工作能够有序进行;既保证发展的需要,又能够防止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
二、加强房屋拆迁管理,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 各地要加强对拆迁单位和拆迁评估单位的管理,严格按照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拆迁补偿金额,并实行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要严把审批关,对没有拆迁计划与拆迁安置方案,或违反城市规划的拆迁项目,不得发放拆迁许可证;对拆迁资金以及被拆迁人安置不落实的坚决不准实施拆迁,确保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在城镇房屋拆迁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妥善处理好“双困”家庭的拆迁安置工作。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拆迁、擅自降低补偿安置标准、不及时解决被拆迁人合理要求的拆迁单位,加大处罚力度,采取不批准新的拆迁项目、停业整顿、依法吊销拆迁单位资格证书等措施严肃处理;对不依法行政,不认真解决拆迁投诉的管理部门,要批评教育,责成整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责任。
?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通过增加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措施,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保证符合条件的拆迁居民能够进住到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住房。
?
三、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改进工作方法
? 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严格依法规范拆迁行为。对于依据规划、依据法定程序审批的建设项目,被拆迁人如有不同意见,要认真耐心地做好说服工作,对不能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要经依法裁决后才能实施强制拆迁。对不能达成协议且涉及面广的拆迁项目,要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性拆迁措施,防止矛盾激化;确需强制执行的,必须严格执行法律程序,做好预案。对在合法拆迁工作中无理取闹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努力化解矛盾;对极少数借拆迁之机,无理阻挠,甚至串联闹事,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要依法及时进行处理。
? 各地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和指导作用,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审批建设工程项目。对涉及拆迁的,在规划审批前应以适当形式予以公示,充分听取被拆迁人等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建设工程规划方案一经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过规划部门审批;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批准其变更前,应重新进行公示。
?
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妥善解决遗留问题
? 各地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城市房屋拆迁中久拖不决的遗留问题。对拆迁范围内产权性质为住宅,但已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经营性用房的补偿,各地可根据其经营情况、经营年限及纳税等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偿。对拆迁范围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手续不全房屋,应依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补办手续。对政策不明确但确属合理要求的,要抓紧制订相应的政策,限期处理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解决。对因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能力完成建设项目导致拆迁补偿资金不落实、安置用房不到位的问题,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开发企业抓紧落实;或先行解决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再根据法律法规和拆迁合同约定,追究开发企业的责任。
?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工作 ?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工作。近期各地政府要根据通知精神,针对当前拆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拆迁问题上访较多的地区,要制定相关措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由于工作原因造成大量群体性上访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广大人民群众正面宣传我国城市建设的成果和城镇房屋拆迁工作情况,防止渲染、炒作拆迁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问题,激化矛盾。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各地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工作予以指导和监督。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派出督查组,对拆迁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地区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整改。??
国务院办公厅
2003年9月19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明传〔2008〕7号文件的通知(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8〕15号 【发布日期】2008-03-14 【生效日期】2008-03-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政办明传〔2008〕7号文件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8〕1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知的通知》(黑政办明传〔2008〕7号)予以转发,请按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知的通知
黑政办明传〔2008〕7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积极推进全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将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日常指导、监督和综合协调。各地市、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把国办发明电〔2008〕15号文件精神和2008年2月20日省政府安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二、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各级政府要真正承担起落安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主体责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日常监督管理相结合,充分运用限期改正、停产整顿、实施关闭和行政处罚等手段,强化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等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加快重大隐患治理进度。
三、加大重大隐患治理力度。要突出隐患排查治理的四个重点内容和重点时段,进一步强化对重大隐患的监督和管理,要对重大隐患实施分级管理,实施重大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四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8〕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地区和单位事故隐患突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认真贯彻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落实2008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各项工作要求,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在2007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各地区、各行业领域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到2010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排查治理范围:各地区、各行业(领域)的全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
1.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及其生产、储运等各类设备设施;
2.道路交通、水运、铁路、民航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站点、场所及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
3.渔业、农机、水利等行业(领域)的企业、单位、场所及设施;
4.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游览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公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5.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超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6.易受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水、暴雪、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
7.近年来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
(二)排查治理内容:在继续落实2007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有关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营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3.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4.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5.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
6.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7.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8.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9.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l0.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执行情况;
11.道路设计、建设、维护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等情况;
l2.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同时,通过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制定和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实施,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三)排查治理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深化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工作以及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结合起来,狠抓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结合起来,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非法建设、生产、经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工作力度,消除隐患滋生根源;
3.坚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4.坚持与加强应急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
三、重点时段
第一时段(2月至4月):围绕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做好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抓紧整改2007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重大隐患,凡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务必于3月底前整改到位;暂时难以完成整改的,也要列出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控。
2.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针对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以及冬春季节用煤用电增加、春运高峰等因素,认真组织好煤矿、运输、电力等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安全管理,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严密防范重特大事故。
3.严把节日放假停产检修煤矿复产安全验收关,严禁停产煤矿未经验收批准擅自恢复生产,严防已关闭煤矿死灰复燃。特别要针对南方部分煤矿受灾停产造成瓦斯积聚、积水、供电不正常等突出问题,督促复产煤矿严格执行安全规程,严防事故发生。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火灾等重大隐患,全面排查治理交通运输方面的隐患,确保春运安全。
第二时段(5月至9月):围绕汛期和北京“奥运会”安全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针对这一时期台风、暴雨、洪水、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把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隧道和其他地下设施,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威胁的露天采场和建筑施工工地,存在溃坝溃堤危险的病险水库、河流、尾矿库等作为排查治理的重点,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防洪防汛、防坍塌、防泥石流、防火等各项措施,严防引发事故灾难。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加快治理和除险加固进度,确保汛期到来前整改到位,因工程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的,要加强监测,制定预案。
2.以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特种设备等夏季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为重点,抓住容易引发事故的重大隐患,加大治理力度。煤矿要重点防瓦斯、防透水,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要防冒顶、防爆破伤害,化工厂、加油站、危险物品运输要防火防爆、防泄漏防中毒,建筑施工要防坍塌垮塌,道路交通要防超载超限超速,水上交通要防碰撞防泄漏。
3.加强对奥运场馆、设施设备、代表团驻地以及宾馆饭店、商(市)场、旅游景点和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和整改,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时段(10月至12月):针对第四季度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雨、雾、冰、雪天气多发的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1.坚决查处生产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三超”行为,加大对无证勘查开采、以采代探、以掘代采、超层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火工品、烟花爆竹等的力度。
2.指导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落实防火、防爆、防尘、防静电、防寒风大潮、防冰雪灾害、防冻裂泄漏,以及道路和水上交通防滑、防雾、防碰撞等措施。
3.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企业、政府两个层面的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安全监管监察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和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特别要全面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健全工作机制,确定牵头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此项工作。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迅速制定下发具体实施意见;各省(区、市)要在2月底前对这项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组织开展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整改资金和责任,制订隐患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报告。
(二)突出重点,全面排查治理各类隐患。隐患排查治理要突出四个重点,即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地区;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全国“两会”、汛期、“奥运会”期间、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要组织对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治理,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
(三)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好联合督查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措施,规范监督检查的方法和程序,采取巡检、抽检、互检等方式,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加强督促指导。要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等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取缔。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发动职工群众。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万里行”活动。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和相关单位,深刻认识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隐患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组织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认真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
(五)标本兼治,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契机,不断加强和规范安全管理与监督。要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统计,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制度和隐患数据库,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实现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典型事故案例,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预防和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要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治本之策,加快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
二00八年二月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办发〔2009〕16号 【发布日期】2009-05-18 【生效日期】2009-05-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黑办发〔2009〕15号文件的通知
(哈办发〔2009〕16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根据市委领导同志意见,现将《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黑办发〔2009〕15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5月18日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黑办发〔2009〕15号
各市(地)委和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
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4月21日
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
近年来,我省报刊出版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不断增强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必须看到,当前报刊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报刊主管单位不能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责,少数报刊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松懈、出版导向时有差错,少数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8〕27号)精神,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我省报刊业更加繁荣健康有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报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载体,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一)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当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敌对势力通过包括报刊在内的宣传工具加紧对我进行舆论战。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这势必反映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给人们思想意识带来影响。所有这些,都使报刊出版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要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刊出版单位及其主管主办单位切实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能力,牢牢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和提高,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报刊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是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文化消费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当前,我国报刊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人均报刊拥有量尚未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农村地区报刊出版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报刊出版单位和管理部门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报刊阅读的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报刊。
(三)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报刊业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促进报刊业繁荣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促进报刊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报刊出版许可制度。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和据此制定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创办报刊及设立报刊出版单位坚持出版许可制度。由符合规定条件的主办单位向主管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法定程序报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报刊出版单位、从事报刊出版活动。
(二)强化报刊主管主办单位的职责。报刊出版实行主管主办制度。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是隶属关系,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负责监督和推动所属报刊出版单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宣传纪律,对所属报刊出版内容和出版形式的审读,考核并任免所属报刊出版单位负责人,确定其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并监督其各项经营活动,切实把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职责落到实处。
(三)加强报刊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报刊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必须由政治坚定、作风正派、熟悉报刊出版业务的在职人员组成。报刊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包括报纸期刊出版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社长、总编辑、主编),对报刊内容质量和经营行为负有直接责任,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熟悉出版工作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报刊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业务,具有国家规定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资格。
对于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报刊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主管主办单位要及时更换。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对属地报纸期刊的主要负责人的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对于主要负责人不具备任职资格的,要建议主管单位尽快任命新的负责人。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新闻出版重要岗位的职业资格制度,在对报刊实施年检及对新批报刊审核时,应认真审查报刊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和审批;要加强对报刊主要负责人的岗位培训,严格审核参加岗位培训人员的条件,不得接纳不符合岗位培训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报刊主要负责人应在任职前、任职当年或任职后半年内参加岗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任命时政类报刊负责人,除按干部任免程序履行审批、符合任职资格和岗位条件外,还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备案并填写任职资格备案表。对经营性报刊,要按转企改制的有关规定程序推荐或变更领导班子。党政部门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不得在报刊出版单位担任主要负责人。除政府所办用于发布政府信息、免费赠阅的《公告》、《公报》等期刊外,党政部门的公务员不得与报刊出版单位从业人员混岗。对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报刊出版单位负责人,由主管主办单位按照党纪政纪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四)加强报刊采编队伍建设。完善报刊采编人员准入退出制度,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和岗位培训才能取得从业资格。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岗位培训,着重提高报刊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修养、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报刊出版单位要切实把好进人关、用人关和考核关。依法规范用工制度,对符合新闻出版从业资格条件的人员,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应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定期做好在职教育和培训工作,并为其及时申领新闻记者证等相关证件。对不符合新闻出版从业资格条件的采编人员,报刊出版单位应及时解除聘用关系。
要加强采编队伍管理,规范职务行为。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当持有新闻记者证,在互联网开设个人博客应符合有关管理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能从事广告、发行等经营性活动,报刊社记者站不应从事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以办事处、工作站等名义设立的派出机构不能从事新闻采编活动。对搞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利用新闻报道敲诈勒索等违纪违法活动的从业人员,报刊出版单位必须及时作出严肃处理,报刊主管主办单位也要认真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注销或吊销其新闻记者证,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对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新闻采编活动中重大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建立新闻采编人员不良行为数据库,将违法违规人员记录在案并实施重点监管。
(五)坚持正确的报刊出版导向。报刊出版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努力提高我省报刊的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制定和部署宣传工作要点,组织报刊出版单位开展重点宣传报道,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报刊审读、阅评等监管机制,加强审读和舆情分析工作,及时掌握报刊出版动态,在内容和导向上把住关口。提高对重大紧急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党的宣传纪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在重大紧急事件的宣传上,要统一宣传口径,缜密稳妥处置。
报刊从业人员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宣传纪律,不为违反宪法,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歪曲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歪曲历史人物历史结论的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刊发涉及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要严格按规定履行立项审批、内容审核和保密审查等程序;刊发涉及军事、民族、宗教以及保密题材的作品,要严格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对涉及灾情疫情、交通事故、安全生产、刑事案件、社会稳定等重大、敏感和突发事件,要按照有关规定报道,并严格执行新闻采编工作制度和稿件送审制度。要坚持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自觉抵制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格调低下的内容,坚决杜绝色情淫秽、凶杀暴力、迷信愚昧等有害内容。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以及转载、摘编内部发行出版物的内容;未经批准不得作为境外新闻机构的直接新闻信息用户。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认真执行《黑龙江省报刊审读工作暂行办法》,切实履行对所属报刊的审读职责,确定专门机构或人员对所属报刊进行审读,定期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审读报告,遇有重大出版情况要及时上报。
(六)规范报刊广告经营行为。报刊出版单位要加强广告的内容和刊发管理,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刊发广告,禁止向采编部门及人员下达经营指标,杜绝利用新闻报道牟取利益。报刊在职人员禁止创办或参股广告类公司,不得在广告类公司或社会中介组织兼职取酬。坚决制止虚假违法、内容低俗的广告。
工商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的管理。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中不得含有新闻报道、社会评论、文学作品等非广告内容。被鉴定为非法出版物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要依法取缔,并及时收缴或吊销其登记证。要把广告管理纳入报刊出版内容管理工作之中,工商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虚假违法、内容低俗广告的查处,对情节严重、整改不力的报刊出版单位,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七)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要认真研究报刊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报刊规划布局,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类报刊的功能和市场定位,促进报刊结构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
地区性、行业性报刊及企业、协会所办报刊,要突出地方和专业特色,严格其功能分工和市场定位。新闻时政类期刊原则上由省级以上新闻单位主办,今后一段时间暂不增加此类期刊,其他期刊不能擅自变更为新闻时政类期刊。期刊开展版权合作,原则上限定在科技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维护我文化安全。
推动报刊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非公益性、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步伐,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3年内全部转制为企业。党政机关所属报刊转制为企业后原则上与主管主办的党政机关脱钩,通过吸纳各方国有资本实现产权多元化。已完成转制的报刊出版单位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权责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现代出版企业。鼓励条件成熟的报刊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和出版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对转企改制后的报刊进行资源整合。支持有实力的报刊出版单位发挥资本资源优势,实现跨地区、跨媒体发展。党报党刊要坚持实行采编与经营分开,通过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运作和营销,不断做大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推进采编与经营分开过程中,要防止社会资本通过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直接或变相进入采编业务,禁止采编业务与经营直接挂钩。社会资本进入报刊经营环节要依照管理程序进行报批。对报刊未经批准跨行政区域出版、合作出版、擅自吸纳非国有资本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加强报刊出版管理。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建立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及报刊出版单位评估标准,逐步实施市场退出机制,让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报刊退出市场,实现报刊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不断提升我省报刊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严格报刊核验制度,对不符合年检要求的报刊视其情况予以缓检、不予通过,直至注销登记。严肃查处买卖刊号、转让出版权、一号多报、一号多刊以及擅自改变报刊业务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假新闻等违法违规活动。加大对报刊记者站的监管力度,建立记者站报刊样本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送缴制度,超过3个月没有正常开展新闻报道业务的记者站,将取消其设站资格。严肃查处记者站刊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敲诈勒索、违规经营等行为。
(八)切实加强属地管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地区报刊和出版市场的管理,增强工作主动性,掌握管理主动权。进一步完善阅评审读制度,把握好出版导向。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出版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制止报刊利用行政权力摊派发行,严厉打击非法报刊。中央单位在地方所办的报刊,同时接受当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管理。跨地区合作办报办刊的,应首先明确报刊的主要主办单位,并接受属地管理。股份制办报办刊的,应首先明确报刊的控股方,并接受属地管理。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报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敢于负责,敢于管理。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管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领导的责任。
三、加强对报刊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中办发〔2008〕27号文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加强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重申了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对已有的报刊出版管理法规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出版行业单位、市场、职业、岗位四大准入制度和出版单位退出机制的具体要求。同时为适应报刊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提出了加强宏观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的新要求,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各地各部门和报刊出版单位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把报刊出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我省报刊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报刊出版管理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大局。各报刊出版单位、主管主办单位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责任,履行职责,做到敢于管理、创新管理、有效管理。要熟悉报刊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法,不徇私情,保证报刊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各地各单位要对本地本单位报刊出版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和梳理,分析检查报刊出版和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彻底予以纠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报刊管理、规范报刊秩序的具体措施和长效机制。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报刊出版单位相关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对各地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四)构建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报刊监管机制。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坚持一手抓发展、改革,一手抓服务、管理,按照符合宣传规律、传播规律的方式,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支敢于负责、严格执法的监管队伍,构建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报刊监管机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