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时间:2019-05-13 04: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第一篇: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江西省

【发布文号】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3号 【发布日期】2007-09-21 【生效日期】2007-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3号公布 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科普,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本省的长期任务。

第四条第四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反对和抵制伪科学,遏制愚昧、迷信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措施,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审议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普工作,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科普活动。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拟定本行政区域内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应当推动科普网络和组织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或者联合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二章 重点人群科普

第八条第八条 科普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公务员是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科普工作,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带动全体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加强未成年人科普工作,在未成年人中倡导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普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

第十条第十条 中小学校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和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科技竞赛、科技制作、科技考察和科普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并利用公共科普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以及其他科普场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精神。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科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网络。

农业、科学技术等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帮助、扶持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文化、科学技术、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下乡服务,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普活动,向农民宣传、示范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面向城镇劳动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在职职工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需要,在职工中开展技能培训、技术竞赛和技术革新等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和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将科普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计划。

公务员培训机构应当根据科技发展状况和培训对象的需要,开设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举办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级机关应当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力。

公务员应当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撰写科普文章,编写科普教材和读物。

鼓励大学生、离退休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参加各种科普志愿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当组织和支持其所属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在科普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建设,提高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并加强对理论研究的组织和指导,扶持科普作品的研究和创作。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加大科学技术传播力度,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制作并免费发布一定数量科普类公益广告;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科普场馆应当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通过展览、培训、实验、影视播放、报告、讲座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并不断丰富、更新科普内容。

科普场馆应当将服务项目、开放时间、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具体规定,通过媒体或者在场馆显著位置进行公告。

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应当常年向公众开放,并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参观实行免费或者优惠。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地震、气象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医疗保健、优生优育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科普规划和计划,并结合职工、青少年和妇女的特点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当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科普资源丰富的特点,面向公众集中展示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设施优势,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充分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产、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通过举办科普讲座、设立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或者科普活动室(站)等方式,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特点,在所辖范围内面向公众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传。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日等大型活动期间,社会各界应当根据活动的主题开展科普活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鼓励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

科普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财产,必须用于科普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

鼓励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的规定,对符合城乡建设规划的新建、扩建科普场馆用地优先给予安排。科普场馆用地不得改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损、侵占科普场馆、设施。

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不得擅自改作他用;政府应当安排运行和维护经费,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依法维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扶持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的有关收入、科普类出版物等,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成果纳入政府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和奖励范围,并可以作为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工作业绩考核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或者有关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一)认真执行、宣传科普法律法规成绩显著的;

(二)积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成绩显著的;

(三)为发展科普事业捐赠财产或者投资,有突出贡献的;

(四)科普著作、科普成果等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

(五)在科普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以科普为名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擅自将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改作他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扰乱科普场馆秩序或者毁损、侵占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责令其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在科普工作中的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予以批评,并责令改正。

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8日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蒋如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也是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继续加快江西崛起进程的关键一年。在中共江西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常委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保一弘扬”总体要求,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依法履职,积极开展工作,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法履职

去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也是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省的首要任务。常委会认真落实“全力以赴保增长”的要求,切实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努力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推进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省委作出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增投资,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和“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等重大决策。为推进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对交通、能源、工业和社会公益性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展视察、调研。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定不移地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进一步发挥重点工程建设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作用。常委会及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支持和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深化国企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常委会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调研,督促有关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的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专题调研。

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委会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织以“推动污染减排,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环保赣江行”监督检查活动,开展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情况专题调研,联合举办鄱阳湖科技高峰论坛。通过执法检查和“环保赣江行”活动,督促一些地方严格执法,关停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取缔了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仍然存在的排污口,初步解决了一些地方突出的水污染问题,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赣江源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相关报告时,对我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促进生态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进一步搞好环境资源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常委会提前介入《江西省五河源头和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调研,以加快立法进程,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的关键。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常委会组织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江西建设情况的报告,深入开展百家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专题调研。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赣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就增加科技投入、制定自主创新鼓励政策、扶持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改进科技立项评审工作、加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落实力度等提出了17条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对省政府制订出台《江西省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和优化我省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规范、保障我省专利工作,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常委会制定《江西省专利促进条例》,鼓励发明创造,推进专利应用。

围绕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为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常委会与时俱进,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制定颁布新的《江西省旅游条例》。

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报告,开展百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在充分肯定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就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益,制定《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了一审。

着力加强计划、预算监督。常委会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坚持举办经济形势分析会制度,请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介绍我省经济运行情况,组织视察金融、税收等工作。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分析全省经济运行态势,对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意见建议。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省经济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困难,常委会坚持实事求是,审查批准省政府关于调整2009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部分预期指标的方案。为支持省政府及时落实中央保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地方配套资金、扩大政府投资能力,审查批准省政府关于2009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09年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查批准2008年省级决算。为维护财经秩序,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江西省财政监督条例》,对财政监督的原则、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进行规范。

二、围绕推进改善民生依法履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常委会认真落实“千方百计保民生”的要求,着力促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自去年年初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两大群体就业问题较为突出。为促进就业,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从政策支持、就业援助、职业培训等方面作出规定,尤其是重点规范了就业公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者进城或返乡创业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等内容,推动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常委会还就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在掌握情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见建议,省政府认真研究,及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提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常委会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就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等提出意见建议。

为促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常委会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赣鄱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并跟踪检查2008年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落实整改情况。检查情况表明,我省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得到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了新的进步。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监管中仍然存在的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常委会就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健全市场检测机制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相关立法进程等提出意见建议。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

为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促进改善民生,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报告,对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中涉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20件实事和收养法实施情况以及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归侨生活补贴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组织视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和高招录取等工作,对省政府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集中财力实施新一轮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建议有关方面进一步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确保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常委会及时安排听取有关汇报、组织专题视察,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有关工作落实。为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修订《江西省军人抚恤优待办法》,就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和保障优抚对象医疗待遇等内容进行补充和规范。为适应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修订《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三、围绕支持维护社会稳定依法履职

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常委会认真落实“加大力度保稳定”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能,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常委会在制定促进就业、军人抚恤优待、人口与计生等法规中,注重反映不同职业、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为规范信访行为和信访工作,保持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常委会对《江西省信访条例》进行修订,补充完善畅通信访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维护信访秩序、强化工作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组织视察信访工作,支持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规律,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认真做好社会维稳工作,确保我省信访工作有序平稳。常委会还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依法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处理群众信访。加强对信访情况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监督。

为推进公安机关严格依法行政,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公安机关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全省公安工作致力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所做的工作,建议进一步推进科技强警、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维护全省政治安定、社会安全、人民安宁的良好环境作出新的努力。

为督促各级法院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开展涉农审判、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充分肯定省法院更新惠农司法理念、深入指导涉农审判、提高服务农村发展水平等工作的同时,就进一步推动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村改革和发展等提出意见建议。省法院认真落实常委会意见建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涉农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涉农审判工作,加大涉农案件执行力度,缓解涉农案件执行难问题,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是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诉讼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对全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诉讼监督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为促进检察机关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推动司法机关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作出《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省人民检察院认真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决议要求,研究制订了进一步增强诉讼监督能力、建立健全诉讼监督工作机制等措施。

为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充分发挥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依法管理宗教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宗教事务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我省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组织视察和专题调研。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组织开展工会法执法检查。

四、围绕提高依法履职水平加强基础工作

常委会要依法履行好职责,必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注重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三项基础工作。

不断改进代表工作。常委会高度重视为代表依法履职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组织代表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认真听取和吸收代表的意见建议;运用定期寄送和人大网络传递资料等方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和常委会工作情况,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举办代表履职培训班,组织省人大代表集中学习和培训,交流履职经验,进一步提高代表依法履职能力;改进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工作,组织部分代表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和视察,在掌握情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调研和视察报告,为“一府两院”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创新代表履职激励机制,首次组织开展优秀代表建议评选工作;加大督办力度,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去年代表大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和建议531件,有关承办单位认真办理,代表们关注的一些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率98.8%,依法履职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常委会召开全省立法工作会议,就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我省地方立法工作作出部署,不断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工作机制。启动更高层次的立法协调机制,对一些争议较大的法规条款,常委会和省政府领导共同参与立法协调,破解难题。健全开门立法机制,对每件法规案都注重征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意见;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要条款,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和群众代表意见;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法规案召开专家、学者论证会;对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有关媒体上公布,并在江西人大新闻网设立“立法征求意见”平台。完善立法选项机制,修改《江西省立法条例》,将制订五年立法规划改为建立立法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实施立法质量评价机制,开展《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立法质量评价工作,为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积累经验。修改《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改进人事任免工作。常委会不断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将专题调研报告和“一府两院”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列入常委会会议议题,使监督工作更具实效。制定《江西省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试行)》,规范备案审查机制。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把常委会会刊由内刊改为公开发行的公报,将常委会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开,为公民更好地知情知政、有序政治参与作出积极努力。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常委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落实《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一是注重加强学习,努力提升素质。常委会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和法治观念。坚持“一会一课”制度,每次常委会会议后都结合工作实际,邀请省内外专家讲课,先后就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形成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把握的基本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西经济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等内容举办了6次讲座。结合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筹备,加强对人大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加深对人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理解。认真组织开展纪念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深刻领会常委会设立以来所形成的经验与启示,把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二是注重转变作风,努力提高效能。常委会认真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坚持围绕审议议题开展调查研究,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开展工作,调研求深,审议求真,督查求实,努力做到分析问题有见地,提出建议有价值,跟踪督查有实效,不断提高常委会工作质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厉行节约、改进公务接待、严格控制公费出国(境)等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指导机关开展“机关效能年”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通过召开座谈会、上下联动开展工作、业务交流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密切与市县人大的联系。

此外,常委会还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方议会的友好交往,先后组团出访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接待加拿大加中议会协会代表团、意大利国会议员代表团、奥地利联邦议会奥中友协高级代表团、英国巴斯-东北萨默塞特郡议会代表团等来访。通过对外交往活动,大力宣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各位代表,一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常委会共审议通过法规13件,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和其他报告56项,作出决定决议8项,检查3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视察活动16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7人(次),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只有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保持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才能更好地依法履职;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握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才能使人大工作在发展中完善,在加强中提高。在依法履职具体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要提高工作实效,一定要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抓住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立足于人大职能,选准突破口,把握关键,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一定要将所开展的工作与省委决策的贯彻实施紧紧相扣,与政府重点工作的推进紧密相连,与人民群众的呼声息息相应,既深入细致,又讲究效率,切实增强工作的时效性。一定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大的优势,体现人大工作的特点,切实增强工作的特色性。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十分重要。

各位代表,省人大常委会一年来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历届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基础上,省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协同工作的结果,也是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常委会工作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地方立法如何更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代表工作如何更好地创新机制,丰富代表依法履职的形式和途径,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自身建设如何更好地适应人大工作需要,落实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依法履职水平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我们将虚心听取代表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

2010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至关重要的一年。去年底省委召开的全省人大工作会议暨省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纪念大会,回顾总结了常委会设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履职经验,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会前出台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赣发〔2009〕14号),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省委《意见》,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常委会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中共江西省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全省人大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委《意见》的要求,认真依法行使职权,着力推进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着力促进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着力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我省有效实施,努力把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围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体要求,切实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需要,认真做好地方性法规制定、修改和清理工作,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切实增强法规的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努力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全年计划安排审议法规案17件,其中制定法规7件,修改法规4件,批准6件。围绕加快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制定《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制定《江西省五河源头和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西省森林公园条例》。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江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条例》、《江西省道路运输条例》,修改《江西省消防条例》。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制定或修改上位法的实际情况,制定《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改《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江西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保今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部署,集中力量开展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及时修改或废止与上位法相抵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法规,进一步增强法规的协调性、操作性,确保法制统一。

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立足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落实,深入贯彻实施监督法及我省实施办法,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常委会计划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2项,对3件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围绕加快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固定资产投入、贯彻落实《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光伏材料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情况的报告,开展旅游条例执法检查。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低碳与生态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及运行情况的报告;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以建筑节能为重点的节约能源法执法检查;以“防治水土流失,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继续开展“环保赣江行”监督检查活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民生工程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为主题,继续开展“赣鄱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围绕促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工作情况的报告;对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围绕加强重点领域预防腐败工作,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惩治和预防土地领域腐败工作情况的报告。进一步加强计划、预算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09年省级决算情况和2010年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以及2009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议省政府关于省级预计超收收入安排情况报告。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规划纲要做好准备。依法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继续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强化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力求在督促整改、跟踪问效上有新进展。

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坚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认真执行代表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创新代表工作机制,加强保证代表知情权各项措施的落实,不断完善联系代表等各项制度,支持代表执行职务。继续加强代表培训,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精心组织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坚持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组织更多的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调研活动。改进代表专题调研方式,增强代表集中视察、专题调研的实效。认真做好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常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专题讲座制度,加强政治理论、宪法法律和人大业务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依法履职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改进作风。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将常委会立法、监督情况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坚持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与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作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已作出决定,设立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要抓紧做好相关工作,更好履行预算监督职能。重视抓好机关建设,指导机关开展“创业服务年”主题活动,不断提高机关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集体参谋助手作用。与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推进《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中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对市、县人大常委会及乡镇人大的联系与工作指导,齐心协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全省人大工作。

各位代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西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依法履职、扎实工作,为加快富民兴赣、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2号 【发布日期】2006-07-21 【生效日期】2006-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2号公布 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教兴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驻鄂部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开展科普工作。

科普事业是公益事业,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对象的接受能力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反对迷信和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和从事其他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开展科普活动应当保守国家秘密,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将科普事业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的科普工作,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和实际需要逐步提高对科普事业的投入水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科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科普工作规划,部署科普工作,并开展督促检查,实行政策引导,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协助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所联系群体的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七条第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力。

第八条第八条 科普工作应当将提高青少年科学技术素养作为重点,在青少年中倡导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科学实践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结合教学活动和学生特点,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科技考察和科技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科普活动。

第九条第九条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当把科普工作纳入其工作计划,组织和支持科技人员、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应当向社会开放。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参观,有关单位应当提供方便。

第十条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鼓励职工学习生产技术和岗位技能,在职工中开展科技培训、技术竞赛和技术革新等活动,推动本单位的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制作公益性科普广告。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科普队伍建设,健全科普工作网络。省人民政府应当对民族自治地方和贫困地方的科普工作予以扶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科技、教育行政等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应当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他涉农单位,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并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时开展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扶持并发挥重点科技示范户、种植养殖大户等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下乡服务,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科普活动,向农民宣传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社会各界应当支持并参与农村科普工作,鼓励以捐建科普图书室、捐赠科普图书和科普器材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城市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应当结合实际,开展以贴近居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活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市、州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应当建立科普场馆;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科普宣传橱窗或者科普活动室等设施。

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应当常年对公众开放,对青少年予以优惠和定期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不得改变其用途;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经费有困难的,同级财政应当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保证其正常运转。

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和其他科普基地,应当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鼓励科普创作和科普研究工作,培养科普创作人才。

新闻出版部门应当加强科普作品的出版工作,影视单位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出版、发行机构应当对科普作品的出版发行予以扶持和优惠。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开设科普宣传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

鼓励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站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各类媒体免费发布公益性科普广告。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旅游景点、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影剧院、体育场馆等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利用相应的场所,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科普奖励项目,并将其纳入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范围,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建立科普活动场所,兴办科普事业。

鼓励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本省设立科普基金或者捐赠财物,资助本省科普事业。对捐赠财物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兴建科普场馆设施的,依照国家规定予以优惠。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依法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依法兴办科普事业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支持,提供方便,并依据国家规定给予优惠。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扰乱科普活动或者科普场馆秩序,损坏用于科普活动的设备、设施,或者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制止,并给予批评教育,依法责令其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改变用途或者克扣、截留、挪用科普经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和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在科普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3年9月27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9-27 【生效日期】200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3年9月27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豫人常(2003)1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科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开展科普工作。

公民有参加科普活动、接受科普教育的权利。

第四条第四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科普事业健康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本辖区的科普活动。

第七条第七条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八条第八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支持和组织参与科普活动。

第九条第九条 各级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应当结合爱国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与流行病防治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相关科普活动。

第十条第十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开展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科技论文撰写、科技考察等科普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科技创新精神。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组织,完善科普网络,围绕促进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开展农村科普活动。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农业技术学校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乡(镇)、村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应当宣传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资源,围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宣传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普及与生产经营、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

鼓励企业制作公益性科普广告和在产品广告中增加相关科普内容。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当开设科普宣传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制作、发布公益性科普广告;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单位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单位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青少年宫和其他科普基地,应当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组织或配合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普教育活动;在法定节假日和科技活动周期间向青少年减费或免费开放。

科普场所、设施不得被侵占或擅自改作他用。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公园、动物园、旅游景点、影剧院、体育场馆、商场、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

公共宣传栏和城镇户外广告,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普内容。

第四章 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科普组织依法开展科普活动,承担科普项目,有权依法获得资助、捐赠和国家规定从事科普公益事业应当享受的有关优惠。

科普组织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改进科普工作方式,提高科普工作质量,维护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科普工作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科普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依法创办或参加科普组织;

(三)从事科普研究、创作,依法出版科普书刊,参加学术交流;

(四)申请科普项目和经费;

(五)接受专业技术培训;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科普工作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坚持科学精神,遵守职业道德;

(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

(四)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及时足额划拨,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科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安排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设施应当加强利用、改造和维修;有条件的市、县应当建立科技馆;尚无条件建立科普场馆的市、县,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设施开展科普活动,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等。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在划拨土地、减免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出版发行科普类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科普工作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普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科学、教育基金可以设立科普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科普工作者完成的科普作品和获得的科普奖励,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之一。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依照国家科普法律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青海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3月30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9号 【发布日期】2006-03-30 【生效日期】2006-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青海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6年3月30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6年3月30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9号公布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禁止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传播迷信、伪科学以及不健康、不文明生活方式的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科普工作应当注重实效,因地制宜,面向基层,与生产、生活相结合,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便于公民参加的方式进行。科普的内容应当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

第四条第四条 科普的对象为全体公民,重点是公务员、青少年、农牧民和城镇劳动人口。

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科普活动,应当根据其特点和需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运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

第五条第五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牧)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都有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本地区的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八条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分管科学技术工作的负责人召集,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等社会团体参加。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科普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二)审议科普工作工作要点并检查落实情况;

(三)协调本地区和部门间的科普工作;

(四)促进各部门及全社会支持并参与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日常事务由本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科普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条第十条 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参与制定科普规划和计划;推进科普网络和组织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开展科普工作;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普研究和创作;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在农村牧区开展下列科普活动:

(一)农牧业生产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和市场信息服务;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三)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和农牧业示范点,引进推广适合当地特点的籽种、畜种和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

(四)农牧业病虫害防治和生产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

(五)推广普及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和节能技术;

(六)进行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生育观念等内容的宣传;

(七)适合农村、牧区的其他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科技人员应当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服务,帮助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推行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制度。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村(牧)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科普工作,支持并发挥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牧民学习和掌握科学生产、生活的新知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课以及夏令营等途径,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组织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研究场所、观测站、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城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应当在本辖区内开展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健康保健、优生优育、安全自救以及再就业职业技能等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信等有关单位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开展科普工作。

各类报刊应当开辟科普专栏、专版;电视台、广播电台应当开办科普栏目,播出科普节目,发布公益性科普广告;出版发行单位应当加强科普书籍和科普音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声讯服务台和网站应当提供科普类信息服务;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单位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图书馆、文化馆(站)、演出团体等文化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农牧、林业、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环保、气象、地震、消防等部门或者单位有关科技知识的展览室(厅)等场所,应当定期举办对外开放日,免费接受公众参观。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应当将科普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计划。

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开设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举办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应当以提高职工、青少年和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科技馆(宫)、博物馆、青少年校外活动机构和其他科普基地,应当组织科普展览或者科技知识讲座,在节假日免费向社会开放。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公园、广场、商场、车站、机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和医疗机构、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

公共广告栏应当有一定比例的科普宣传内容。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岗位技能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普及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支持、鼓励科技、教育工作者进行科普作品创作,宣传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技术和方法,担任中小学校科普活动的指导教师。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年增加。科普经费的具体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省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对贫困地区科普经费的投入。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维护和改造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充分发挥其科普功能。

政府财政投资和社会捐资建设的科普场所、设施应当用于科普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临时占用科普场所、设施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从事下列活动,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一)科普场馆开办科普活动取得的门票收入;

(二)科普类图书、报刊、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等的制作、出版、发行和放映;

(三)科普设备的生产、销售、进口。

在公共场所设立科普画廊、橱窗及开展科普宣传,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确认后,有关部门应当免予收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可以依法获得专项经费资助、活动经费或者申请科普专题项目。

鼓励省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资,建设科普设施,发展科普事业。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科普成果纳入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和奖励范围。

科普论著、科普成果和科普奖励,可以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为全省科技活动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集中开展科普活动,社会各界应当根据科技活动周确定的主题开展科普活动。

各地区、行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时间集中开展科普活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有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