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精选]

时间:2019-05-13 04: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精选]》。

第一篇: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精选]

摘要:目的 对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防范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血液透析室发生的110例不良事件做回归性分析,对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血液透析室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不能执行医院关于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护理人员尚未熟练的掌握护理规范以及各种护理仪器的操作流程以及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较差和患者不能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等。结论 为了在医院的日产管理中减少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就需要加强血液透析室安全管理,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制定与之匹配的奖惩制度,从而有效控制医院血透室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在医院临床护理中,不良事件指的就是:在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超出护理计划的事件,对临床治疗与护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患者治疗与医院的管理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这是医院和患者都不愿意发生的[1]。因为医院的血透室本山就比较特殊,且在其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尤其较大,在临床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较高。近年来,患者的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院就要在其临床治疗与护理中能够制定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而有效的控制与规避临床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2]。本文对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血液透析室发生的110例不良事件做回归性分析,对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结果、时间、处理方法以及事件责任人等各个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一些情节比较严重的情况要进行重点分析,并形成书面的报告资料等各项具体情况,将情况严重的登记总结成报告资料,并将该情况及时的向上级领导汇报,将收集的资料作为文本研究的资料;对于导致不良事件情节较轻的医护人员要交由护士长,由其领导进行反思与整改。

1.2方法 收集我院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具体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要求本次分析能够坚持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医疗卫生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求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能够在医院的相关技术规范下进行操作。并要求血透室能够针对其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并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结果

通过对医院的血透室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其中由于医院的护理人员不能执行医院关于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导致的不良事件共42例,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共30例,护理人员尚未熟练的掌握护理规范以及各种护理仪器的操作流程共15例,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较差13例,患者不能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共10例。

讨论

3.1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根据对我院的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分析,出现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相关护理人员不能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护理规章制度导致的不良事件共42例。主要是由于血透室的护理人员在其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透析仪器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不能遵医嘱,对肝素加入剂量把握不够准确,还存在错用溶液的现象,从而导致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凝血事故。且有部分护理人员在透析前未对患者的姓名进行核对,导致交叉感染。②部分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不良事件共30例。由于其在工作中不能严格地进行血液透析工作,未及时发现静脉穿刺针脱,从而导致患者失血过多,还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观察透析情况,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的情况。③由于护理人员尚未熟练的掌握护理规范以及各种护理仪器的操作流程而导致的血透室不良事件共15例。血透室的部分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经验较少,在工作中的相关的工作容易出现漏洞与误差。④由于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较差导致的不良事件共13例。一些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较差,在临床护理中的一些器械管路任意开放,不佩戴橡胶手套,容易在换药过程中造成污染,导致患者感染,促使不良事件发生。⑤由于患者不能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出现的不良事件共10例。有部分患者在透析早期容易出现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不能配合治疗。

3.2应对策略 针对在血透室工作中存在的护理人员的工作思维不够积极、热情,懒惰心理以及侥幸心理等现象,医院要组织血透室的相关护理人员参与到培训与学习活动中,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与练习机会,使其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血透室护理经验,培养乐观、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3]。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其思想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并能够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明确各个岗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并促使其专业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的培养,能够在医院内构建起完善的责任制,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等进行测评与奖惩,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医护人员养成热爱护理工作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4]。此外,还要求医院能够关注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对其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还要定期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要求参与到血透室的相关医护人员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规范,能够尽可能的配合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护士的工作班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在相对比较明显的位置标注各种仪器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可组织血透室工作中的所有医护人员参与到培训与交流中,对其临床治疗与护理中的先进经验与存在的不良事件等进行分析与交流[5]。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向患者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并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从而保证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

第二篇: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导致血液透室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技术不过关、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结论 从管理上加强血液透室的不良事件防范,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够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1.前言

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指,在护理时发生的计划之外的、始料未及以及极力避免的事件,也称作护理事故。医院血透室的护理过程复杂、环节多、仪器操作要求高等,所以其风险比较高。最近几年,随着透析技术应用推广,应用透析进行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血液透析室各项标准规程颁布,有助于更加规范血透治疗的过程。但是今年全国范围内,报道出许多血透室不良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导致,因此要加强血透室护理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改革血透室的护理措施,提升血液透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本组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进行综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具体报道如下。2.一般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2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护理事故的分级主要由护理以及全体护理人员实行讨论分级,一般分为0、1、2、3级以及3级以上。通常0级、1级事故由科室自行解决;2级、3级及以上均要进行登记,主要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然后上报护理部进行解决。2.2方法

对42例次的不良事件根据内容和级别进行分类,并且初步探明原因,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3.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4.讨论

4.1导致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4.1.1责任心缺失。责任心缺失作为第一原因,主要表现在:透析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不够专心、思想开小差,甚至边说话边操作,在废液袋未接管的情况下开始操作,空气渗入透析仪器的管道中,导致回血无法完成;透析前,没有检查肝素泵注射器是否连接牢固,致使血液从肝素泵端空隙处渗出;进行透析时,没有及时清洗管道,导致血液进入透析器时凝血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抽,致使病患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没有进行妥善的固定,使得透析时,穿刺针滑脱发生出血情况。穿刺后穿刺针不妥善固定,导致透析中穿刺针滑脱出血。

4.1.2查对制度存在缺陷。护理查对制度不够严格也是导致血透室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候只叫床号不叫名字;给药时只看包装不看药的具体名称,或者粗略看;所给药品剂量查对不严;药品用法以及浓度查对不严等,都会导致用药出错而造成不良事件。(2)标本与姓名查对不严。透析前忽视血样标本和姓名再次查对,发现出错重抽标本,造成病患血液浪费或者错误治疗。(3)上机操作时没有进行严格的设备查对,有时候肝素泵夹子未开放、监测皮管未准备妥当或者脱水量错误设置等,这些查对缺漏会使得病患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静脉肿胀等问题。(4)结束透析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查对,导致忘记注射药物或者用药错误,或者忽略对机器的查对,导致机器出现故障。

4.1.3操作水平低。主要指在穿刺透析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熟悉穿刺操作,穿刺内瘘不顺利,导致病人出现血肿。上机时,未能及时发现引血流量不足问题,当静脉压监测显示为零时,透析器以及管道已经出现凝血情况了。

4.1.4病情观察不够仔细。主要表现为:没有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强烈低血糖反应而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因为动静脉的血流量不足而引起前臂压止血带,护理人员未按照医嘱定期松解止血带;对深静脉置管的病人,没有严密监视导管的流量是否充足,导致机器频繁报警,最终引发治疗效果差或者管路凝血等问题。

4.1.5执行医嘱不严。主要表现在盲目执行不明确的医嘱,忽视口头医嘱,或者错抄、漏抄医嘱;执行医嘱的时间不够精准。未到时间或者超过时间给药,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胡乱给药;抢救过程中,没有及时执行医嘱。

4.1.6没有严格遵守护理制度以及护理操作规程。主要表现在:没有按时巡查病房,观察病人病情时不够仔细,护理过程实施不到位。4.2血透室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对血透室实施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其责任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防止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不良事件;(2)严格执行、遵守三查七对的护理制度;(4)严格遵守护理的分级制度,各就其位实施护理服务,不得擅离职守,造成昏迷病人、精神不稳定病人或者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发生意外。(5)对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进行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药物和器械,并补充齐全。此外,还要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过期或者器械是否能正常运行,保证抢救过程中能够正常运用。(6)加强各种类药物的管理,不同类的药物分类存放,并且做好标签,时间标记,远期先用,确保无过期药物流入临床护理中。而毒性较强的药品要专柜上锁,防止误用。(7)护理过程中,各项措施要实施到位,按时巡视,及时帮助瘫痪病人翻身、清洁,冷敷、热敷过程中,注意出现烫伤或者冻伤,尽量降低护理风险。(8)病房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隔离制度,尽量避免因为护理错失造成院内感染传染。(9)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出现不良事件,要正确评定等级,然后上报上级领导,防止出现包庇或者故意隐瞒等问题。及时制定处理不良事件的方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10)提供人员学习相关护理法律法规的机会,深入了解血透室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明确自己及患者的权利,出现纠纷时有法可循、有据可依。(11)促使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心态,合理作息,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4.3小结

综上所述,要降低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需要从管理上加强防范,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才能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参考文献】

[1]刘沐琴.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营养与保健.2012,12(09):16-17.[2]吴传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15):123-124.[3]钟先阳;童俊容血液透析室规范化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2(30):32-33.[4]邓凤英;杨雪艳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4(15):1091-1092.

第三篇:定稿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 - 副本[推荐]

55例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吴剑影

陈美

周国秀

邵志梅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降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30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55件(共55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了解其发生原因、分类、损伤结局、发生时间及地点等。结果: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前3位依次为跌倒致伤(包括坠床)9件(16.4%)、病人冲动(包括工作人员粗暴对待病人)6件(10.9)、外走5件(9.1%);38件(69.09%)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排前3位不良事件中跌倒导致患者轻中度损伤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两个时间段分别为7:00~10:00时与17:00~18:00时;护理不当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初级职称护士及低护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护龄在10年及以下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结论:应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流程,合理配置与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重视提高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及规范化培训,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关键词】: 精神病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管理

[Abstract]: purpose:Analysis the reasons and featur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ych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01 to December 201301 in 55(55 cases)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understand its causes, classification, damage result, time and location, etc Results: Psych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frequency before three of fall injuries(including pendant bed)9 patients(16.4%), impulse roughed up patients(including staff)6 pieces(10.9), outside walk 5(9.1%);38 of them(69.09%)adverse event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damage, fall in the top three in the adverse events leading to the highest rate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injury;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t 7:00 two periods respectively with 17:00 ~ 10:00 ~ 18:00;Improper care is a major cause of lead to adverse events, including primary title and low age nursing personnel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10 years and under guard age nurse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69.8%.conclusion: Ward safety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nursing process,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nursing manpower resource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low title, low degree nursing care risk prevention consciousness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the author unit:】jiangsu yancheng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 key words 】 : mental nursing adverse events management近年来,患者护理安全已成为卫生系统与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也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不良事件通常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负性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错药品、自伤、走失或其

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事件1。而精神科有其相应的特殊性,精神科病人由于自知力的缺失,精神科护理工作护理不良事件通常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作者通过对本院精神科2013年 1月~12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旨在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更好地做好精神科患者的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者情况

本院精神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按照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主动上报护理部的护理不良事件55件,共55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13-66岁,平均(36.9±13.9)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9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例,其他2例。1.1.2 相关护理人员情况:男6名,女49名,年龄21~52岁,平均(31.2±6.6)岁;学历:中专39名,大专11名.本科及以上5名;职称及护龄见表2。1.2方法

1.2.1 调查方法护理部按照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定期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组织护理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讨论内容主要针对事件发生原因、经过、结果及与护理人员的关系等,并对所有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建档保存。本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一般资料及发生不良事件分类、损伤结局、时间、地点、原因,不同护

龄、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发生不良事件情况.不良事件涉及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等,由专人负责进行资料收集。

1.2.2 不良事件损伤程度评价标准患者损伤结局按伤害程度不同分为:事件未造成身体的损伤组,轻中度伤害组(轻微伤害或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行简单临床处理),重度伤害组(导致生命体征发生明显改变需进行紧急处理或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甚至死亡)。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

表1各科室及各季节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55)

分类 % 总合计

各季度 各科室

封闭式病区3 3 2 6 1 1 2 2 1

开放式病区 2

门诊

康复科 1

一 二 三 四 半开放

病区1 1 2 2 1 9.1 5 病人出走

工作人员粗

10.9 3 暴待病人

病人冲动打3 人 2

坠床 跌倒

16.4 3 6 1.8 1 噎食

1.8 1 烫伤

无菌操作不7.3 4 严

7.3 1

漏、发错药 查对不力 服务不到位 脱岗

健康教育不 5.5 1.8 1.8 4 3 1 1

到位

工作没完成 仪表不整 差药

病室内异味 带入压疮 其它 合计 1.8 1.8 1.8 5.5 9.09 1 1 1 3 5 9 1 1 1 4 10

1 1 5 3 35

1 1 5 10 23 12 10 2 结果

2.1.1不良事件发生的科室与季节情况见表1.2.1.2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损伤情况 患者无伤害17件(30.9%),轻中度伤害28件(50.7%),重度伤害8件(14.5%),损伤率为69.09%。2.1.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

24h内发生不良事件存在2个高峰时间段,分别是7:00一10:00时与17:00一18:00时,发生频次分别是21件(38.1%)与9件(16.1%);按住院时间统计,67.1%不良事件发生在入院1个月内。

2.1.3不同职称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在初级职称护士中发生率最高,见表2.表2相关护士情况分析(n=55)类别

工作实习护士 年限 5年以内

6-10年 10年以上

职称 护士

护师

主管护师及以上

案例 23 16 13 33 16 6

构成比%

5.5 41.8 29.1 23.6 60.0 29.1 10.9 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3.1患者因素分析

表1显示,55件护理不良事件中,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前3位依次为跌倒致伤(包括坠床)、病人冲动(工作人员粗暴对待病人)、外走。38件(69.09%)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与国内综合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研究(陈长英4等、杨莘等2报道的排前3位)有所不同。但与精神科不良事件有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患者住院期间多伴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住院期间常同时服用较大剂量的精神药物,容易出现嗜睡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导致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反应迟钝、步态不稳等使患者跌倒致伤。在疾病早期,患者多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已患病,不安心住院,常出现出走行为。另外由于精神疾病明显的症状(幻觉、妄想等),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很容易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3.2护理人员本身因素分析

3.2.1缺乏相应专科知识

对病人评估不足

特别是实习护士和新护士对精神科知识知之甚少,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不能预见,甚至不知道这些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和损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护理风险因素5。护士通常不知如何应对精神科病人,没有应有的防范意识,不能准确评估患者出现跌倒、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外走等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或者即使已经认识到风险存在,但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当或存在交接班制度、患者管理制度等落实不到位。3.2.2工作责任心不强 核心制度执行不严

从护龄构成显示.在10

年及以下发生率高。低年资护士安全管理意识欠缺。对医疗护理环境评估不足。工作马虎,认为精神科的无菌技术不需要严格造成工作失误,不严格按要求查对,出现漏药、发错药现象。加之个人自律能力较差。

3.3护理管理因素分析

3.3.1实习护士管理、新护士岗前培训、带教老师的带教不到位; 3.3.2精神科护士配比不足

结构欠合理

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两个时间段分别是7:00,10:00时与17:00~18:oo时。正处于晚夜班与白天班交接时间段.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在l d中出现不良事件的高峰期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交接班时人手相对不足,忙于交接班而疏于对其他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在患者入院1个月内,这可能与疾病早期病情尚未得到较好控制有关。3.4应对措施

3.4.1 认真做好岗前培训 掌握精神专科病人的临床特点

对实习护士、新进护士在病房之前,护理部安排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医师职称的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讲座。进行为期半月的岗前培训。充分认识精神科病人的临床症状、常用专科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安排责任心强、有爱心、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带教,一个好的带教老师往往会影响年轻的护士,提高其经验和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以及护士的专业素质等。

3.4.2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护理部及科护士长每周对各科室进行 最少2次的巡查,查重点病人,查精神科患者冲动

攻击性、消极自伤等风险评估与管理,查护理中 “四防”(防暴力行为、防自杀、防出走、防噎食)落实情况,查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现场听取科室护士长反馈存在的难点及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月对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整理好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在网上医院护理群发布,并不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同时做好护士专科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各科室安全管理意识、专业水平与安全风险评估技能。研究报道8-9,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系统的入院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4.3进一步完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鼓励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保证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0。护理管理者从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对不良事件加以分析,不只强调一味的追究个人原因,及对当事人进行惩罚,否则,不仅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而且忽略了错误的真正根源,当然,对护士的正确引导与批评还是必须的。本院专门成立了护理群,鼓励当事人在不良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自愿上报,以便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使不良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4.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抓重点环节

研究证明

6-7,采取弹性排班.真正按照护理需求安排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针对24h封闭式病区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我们医院增加了护理二头班(6:00-10:00)(17:00-20:30)将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春夏季精神病高发时段,我们增加一个班次,协助主

班护士做好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此外,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完善病房防滑、防跌倒设施,提高护士对住院早期患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工作责任心和核心制度的培训,不定期的考核。从让所有护士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杜绝查对及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3.4.5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质量

本院根据护理人员职称与护龄按层级管理,系统地设计了护士培训内容,对不同职称、不同护龄的护理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时间,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引导.达到整体提高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加强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管理、分析及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可有效减少与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DonaldsonSL.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for patient safe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2009,21(1):1.

2.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3.沈云梅,潘君玲,沈干枝,等.精神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1):39—40. 4.陈长英,曾小琴,刘长风,等.129例院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分析[J]冲国护理管理,2011,11(12):62—65.

5.冯晓丽。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25—28.6.张翠霞.入院评估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医疗装备,19(2):27—28.

7.汪丽进,黄雪梅,李燕,等.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量与人力配备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9-31.

8.赖兰萍,邹晓庆。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1(3):77-78.9.肖爱祥,林建葵,等。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1):11-13.10.臧宝华。某二级医院130例不良事件与差错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2)::3175-3176.本文已刊登。特此说明。

第四篇:血透室的护理安全及防范

血透室的护理安全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血液室作为肾衰病人的主要治疗场所,血透室护士在整体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血透室的护理则是一个琐碎、繁杂、高风险、高要求的工作岗位。随着病人数的急剧扩大,低年资护士的增多,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如人员的储备及管理,工作责任心的加强、完善的工作制度、法律意识的加强,就成为当务之急必须解决,并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让安全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关键词】:血透室

护理安全

防范措施

【一般资料】我院血透室拥有血透机52台,其中血滤机13台,病人181例,月透析次数为2260例次左右,护理人员20名(产假2名,病假1名,2名工作年限不足1年)。

1.护理安全存在问题

1.1人力资源不足

病人数的急剧扩张,护理人员配备跟不上,护士工作有疲惫感易引起专注力不够,新护士培训磨合时间较短,对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缺乏判断处理能力。

1.2责任心不强,沟通不到位

由于所做贡献未得到社会及医院的完全认可,造成护理人员积极性低下,主动服务意识欠缺。加之与病人的熟悉度,各项操作前存在解释不到位,沟通缺乏耐心。

1.3制度及操作流程不完善

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制度不完善,使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日趋明显,操作凭个人习惯,流程不统一。

1.4护理管理因素

管理缺乏力度,排班不和理,安排进修培训学习的机会少。1.5法律意识不强

说话不谨慎带有随意性,知情同意书有滞后,护理人员单独进行治疗,缺乏防范性。2.防范措施

2.1增加护理储备力量

管理者对科室的扩建及护理人员的结婚生子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及时做好人员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分期、分批派送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使护士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制定个性化的带教计划,增加新护士培训和磨合的时间。

2.2加强工作责任心及主动服务意识

血透病人治疗时间长,在治疗期间吃饭、喝水、翻身、胶布粘性差及管道间衔接不紧等都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加之血透病人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群体,一部分病人与社会脱节加之治疗费用高,容易把矛盾转向护理人员。于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注重细节护理,做到胆大心细责任心强,是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基础。

2.3完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

制定完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组织大家共同学习,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度要落到实处,做到有奖有惩。各项操作流程做到统一化、细致化。

2.4加强护理管理职能

加大监控力度,调整管理思想,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不只是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对存在的缺陷和差错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根据工作年限,责任心大小适当搭配合理排班。组织学习各项应急预案,加强质控小组监管力度。

2.5重视风险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医院有关的规章制度、血透室工作制度,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懂法、守法,谨言慎行,注重自我防护。其次 血透室侵入性操作较多,各项操作治疗前应及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做好宣教工作,与病人交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

【总结】护理安全是病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如何确保护理安全和最大限度地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是如今摆在管理者面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黄丽萍.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53.[2] 张丽 汪丽 ICU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29(3):

[3] 王兰

浅谈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9、114(11):200010

第五篇:护理不良事件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作为医疗安全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与病员的生命息息相关。为了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探讨在临床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有效管理对策,规避风险,通过了解各科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掌握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隐患方面的认识程度。大多数护理人员认为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不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是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少数人则认为压疮、跌倒、坠床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应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操作流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相关因素分析

责任心不强和查对不严是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工作缺乏热情,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没有受伤观念,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对昏迷、瘫痪、骨折患者不及时翻身或依赖家属。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如“三查十对”制度落实不严,不按时巡视病房,不按时执行医嘱,凭主观印象造成注射或给药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对新药种类、配伍禁忌掌握不够等。

护理理论技术水平及工作经验不足,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少数年轻护士工作后不愿学习,对医院组织的“三基”考试有抵触情绪。经验不够,工作忙乱无序,尤其对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缺乏应急能力,甚至耽误了抢救时机,对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学习不到位,缺乏终身学习意识。

管理人员素质缺乏: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护理工作具体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实践者,其业务能力、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管理者大部分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容易出现差错的几个环节:①危险时刻(节假日、双休日,人员少,工作忙,交接班时,重患者多);②危险人员(新上岗的、实习生、生活干扰因素大的、生理周期);③危险治疗(输血、青霉素注射、氯化钾、氨茶碱静点注射等)把关不严,容易造成安全隐患[1];④对新聘护士实习生的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培训未能及时跟上。

护理质量检查考核不严,奖罚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检查不细,没有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时讲情面,考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护理质量实际效果,护士应付检查,对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另外,如病房管理不周,地面过滑导致跌伤,躁动患者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都是安全隐患。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目前护理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患者应享受的权利,卫生部1978年定编为病床与护士比1:0.4,设编与国际标准相比偏低[2]。特别是年资高,有专业护理经验及具有护理管理能力的人员缺乏,人员和资力的不合理配置,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大量丢失,影响了护理安全。一些科室工作负荷重,输液量大,临时医嘱及事务性杂事多,护士只能为患者做硬性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做得不完善,而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就医需求日益增高,客观上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结论

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需要。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永恒的课题,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3]。因此,医院要从管理的路径着手,成立护理质控小组,实行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组长的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每个月组织全院护士长参加护理质量大检查,科室间互查,同时参考日常检查和护理查房时所发现的问题反馈评价。鼓励上报不处罚,发现问题上报奖励机制,以期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科室通过护士长每天质量检查,护士自查等进行安全管理。实现院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实现护理安全“零缺陷”的目标。

防范对策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护士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工作的每个环节要严格控制执行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应做到学法、知法、懂法,主动学习与护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护理安全教育列入岗前培训之中。对新的医疗、护理设备的使用要熟练掌握,保证新技术开展中的护理安全,定期组织理论、操作考试,以老带新。严格执行“三查十对”,杜绝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在临床护理中难度大、风险高的操作,要求由资深护士完成,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提高对高危患者的观察能力:对入院患者从年龄、既往史、活动能力、意识状况、视力听力、情绪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属高危人群者,增强巡视频率。要求值班护士对危重、大手术、新入院、老年、小儿、有心理障碍特别是重度烦躁,不明原因入睡困难,不舒适反复找医生的患者和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要心中有数,高度关注。及时评估血压、心率等,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根据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开放床位数与执业护士之比在相当一段时期还不能达到1:0.4标准,所以应根据各科工作量及疾病的季节性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同时应兼顾各类职称,各层次护理人员比例,依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安排各个时段的护理力量,进行弹性派班等,确保护理安全。

实施人性化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被尊重才可能去尊重患者,护理管理过于严格刻板,便会使护理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但人性化的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放任,松懈管理,而是从尊重护理人员的角度去关爱、理解护士,除了物质的奖励,更应注重对护士的培养与提拔。

建立不良事件自愿上报机制:鼓励护士暴露自己的错误,向其他护士发出警示,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改变过去出现差错即“责备与处罚”手段,建立自愿、保密、非处罚机制,鼓励更多的护理人员报告在医疗护理患者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自愿报告系统更有助于发现整体系统的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管理。

总之,“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是医院活动的主题,也是广大医务人员执行医疗活动的指南,如何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和氛围,值得护理管理者不断发现,不断探讨。

下载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血透室护理管理制度(大全)

    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 第一章 第一节 血透室护理管理制度 血透室消毒隔离制度 1.血液透析室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进入血透室必须严格遵守透析室各项规定,按规......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范 一、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 (一)护理工作与病人安全息息相关:病人就诊、住院、出院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且有可能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事件,因此护理......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 预防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时间: 2021.08.12 地点:消化内科学习室 主持人: 何翠玲参加人员:N4级3人何翠玲黄燕华谭敏玲 N3级13人邓......

    2014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报告

    2014年度四病区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报告 (一)2014年度本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7例,其中输血、输液相关方面事件4例(输血体温的测量1例,血袋刺破1例,输液未结束拔除1例,自......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

    精神科36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概要

    精神科36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防范对策精神科临床护理是高风险职业,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意外发生不可预测性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