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是我国石化企业的老大,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从全球范围看也是领先的。从上游油田的勘探、开采,到原油的加工及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从生产装置、油罐、原料和油品的检测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再到总部的管理和分析、决策,无论是信息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石化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到从点到面、从单项到系统、从单机到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因特网、从分散的单个企业到整个中石化的系统集成、从生产到经营、从提高管理效能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关键词:中石化;信息化水平;
I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1
(三)技术解决方案
„„„„„„„„„„„„„„„„„„ 2
二、研究综述„„„„„„„„„„„„„„„„„„„„„„„ 2
三、调查工具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步骤„„„„„„„„„„„„„„„„„„„„„
(四)数据统计„„„„„„„„„„„„„„„„„„„„„
四、结果与讨论„„„„„„„„„„„„„„„„„„„„„
(一)统计结果„„„„„„„„„„„„„„„„„„„„„
(二)分析与讨论„„„„„„„„„„„„„„„„„„„„
(三)研究结论„„„„„„„„„„„„„„„„„„„„„
五、对策与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5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4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6
(四)优化资源配置 „„„„„„„„„„„„„„„„„„6
(五)节能减排 „„„„„„„„„„„„„„„„„„6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6 参考文献„„„„„„„„„„„„„„„„„„„„„„„„„
II
一、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中国石化作为国家的支柱企业,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在2000年制定了全公司的erp规划,指导着今后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各个部门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购买信息,用于指导本部门制定计划、分析预测和科学决策,但信息一般存在于各部门内部,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手段,造成重复劳动和已有信息资源浪费。这些问题影响中国石化整体效益的提高,无法满足国际竞争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因此,建设中国石化信息平台以及进行企业信息整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另一方面,随着门户技术、数据集成技术、应用集成技术、信息整合解决方案与相关产品的不断成熟,以及国际先进企业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通过建设企业信息平台,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石化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国石化总部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整合项目,整合中国石化总部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经营的数字化企业,提高中国石化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需求决定信息整合中国石化总部目前已经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这些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公司外部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市场方面的信息,采集渠道多种多样,如通过各种信息终端下载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从互联网采集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有关信息、手工上网查询,以及根据这些原始信息分类、汇总、分析所得到的加工信息,等等。
在公司内部产生的信息。每天,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都会生成大量的报表、分析结果;各部门根据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分析形成的各类分析、预测报告;各下属企业每日上报的各类生产、经营信息;公司内部和各种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等。目前,所有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在沟通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处理,如部门网站发布、文件拷贝、纸质文件等等。各部门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进度不一,有的已经实现少数应用系统之间的协作处理,有的还完全处于手工交互阶段。技术实现方式上,也存在着多种文件格式和信息传输机制。但是要想进行综合的经营管理,更需要综合各类信息,在统一信息格式、统一信息服务渠道的基础上,才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各方面信息,实现有效的经营决策。具体分析,在信息采集、处理和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信息资源的来源各异,信息交流不畅,已经在中国石化内部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如何消除这些信息孤岛,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使用水平,已经成为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渠道、以点对点为主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总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有必要简化信息交互关系,重新明确有关信息处室的职责,制定信息规范和管理章程,统一设计总部的信息交互系统,建立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
异构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分类,通过各种信息接入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集成企业门户、内容管理、数据平台、搜索引擎等功能,进行信息整合,为中国石化总部领导、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三)技术解决方案
1、企业门户包括界面管理、信息目录、port lets server、用户与授权管理、身份认证、个性化定制、协作组件等组成部分,在信息授权的基础上,把各类信息以一种易用的、可定制的、基于浏览器的界面呈现给用户。企业门户内嵌用户管理、目录管理、身份认证、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模块,也可根据需要,将这些功能加载于多种外部系统,如目录服务、大型数据库、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等,建立稳定可靠的信息平台,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在中国石化信息平台中,通过企业门户组织、展现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内容和相关的web应用页面,为最终用户提供了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
2、内容管理在中国石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内容管理是很关键的软件系统,它担负信息的编辑和发布的重任,并可以提供大量的软件模块,供信息平台使用。在信息整合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封装、管理,这些信息内容包括:公司的文件、图片等办公信息;搜索软件搜索整理的信息;翻译系统翻译的信息;定期发布的报表和分析预测报告;其它。内容管理系统对各类信息经过编、审、校等步骤,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控制信息的发布与访问权限。
3、数据平台信息处目前维护着一些市场信息的数据库,包括国际国内原油、成品油、化工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进出口信息和股市信息。在总部还有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各数据库中。这都需要应用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整合,生成各类报表。数据平台包括两个部分:元数据管理和报表模块。元数据库对现有数据库进行整合,在不改变数据库中数据的前提下,提供对现有多种数据库的接入网关,根据业务需要建立虚拟数据库,提供综合的数据访问渠道。报表模块基于虚拟数据库和其它结构化信息来源,可定制生成各种类型的报表,生成的动态报表在门户平台上展现,以满足用户实时地访问数据库的目的。
4、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交换管理采用eai技术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采用wsrp技术实现多级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级接入。最终可以形成一个逻辑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各级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展现。统一接入管理cengrp将资源分为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应用系统三类,采用相应的接入网关和整合封装技术对接入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登记发布――登记发布到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库中,以便作统一的管理和授权。统一目录管理统一目录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目录化管理,对所有用户进行分类、分组管理。统一授权管理实现基于统一目录管理体系的授权认证,该授权认证可实现用户和栏目之间的双向授权。统一视图管理信息按视图方式输出,实现信息的分层次、分权限、个性化输出。
二、研究综述
项目实施之后的效果项目的实施在中国石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
一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规范了非结构化信息、结构化数据和应用系统整合方法。具体表现在:统一信息资源管理建成了总部信息资源管理架构,统一管理非结构化信息、结构化数据和应用系统页面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统一授权。统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资源整合进入信息平台,用户通过统一入口访问授权信息资源,不用关心信息资源的形式和存在位置。个性化信息展现根据不同级别、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需求,建立不同的视图展现信息资源,满足信息资源组织个性化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中国石化信息平台已经稳定运行,逐渐成为中国石化总部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平台。各部门逐渐将已有应用系统整合进入信息平台,新建应用直接以信息平台为发布平台,实现无逢整合。信息整合项目应首先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熟悉信息系统现状,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整合模型;人性化设计,尽量方便用户使用,不能因信息整合增加用户负担;充分的信息资源接入,使信息平台成为用户寻找信息资源的迅捷通道,推进信息门户在各部门的推广。专家点评:以“管理信息化的整合之道”为公司理念的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不仅开发了cenep(中关企业门户平台),而且其核心产品——中关通用资源管理平台cengrp在政府和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它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在兼顾原有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条件下实现无缝集成,并通过对数据、应用、内容和流程的多方面整合,实现统一门户提供的可控性和个性化服务,达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三、调查工具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石化信息化背景及其经营决策进行研究,总结出中石化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整合的目标,为中石化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调查工具
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资料。
(三)调查步骤
先是调查中石化信息化的背景,其次调查中石化的信息资源渠道,最后调查中石化在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整合上取得的成果。
(四)数据统计
据消息称,1998年7月,中国石油集团(英文缩写CNPC)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油气业务、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及新能源开发等。
另外,2011年,中国石油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2位,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居第6位。中国石油在世界上取得的成绩是挺另人振奋的,但是,客观来说,企业大但并没有更好的效益,人均生产力非常低,因为中石油有150多万员工,平均到每个员工身上的生产率是与国际大石油公司有着较大差距的,这也是未来整个中国石油集团考虑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保证国家能源战略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生产率呢?核心重点就是依靠信息化来实现。
中国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可用多而杂来形容,其中包括勘探与生产方面有24万口油气水井;炼油与化工方面有1119套炼化装置;销售方面有1.8万座加油站;天然气与管道方面5万公里油气长输管线;海外勘探开发方面涉及31个国家81个海外项目;工程技术方面有5100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工程建设方面有7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装备制造方面有180个装备产品。
2011年8月,在召开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累计建成51个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其中41个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应用。将生产经营管理按统一的流程和标准搬到网上运行,替代分散系统1758个。实现的一些大集中系统用户规模大、共享范围广、总体拥有成本低、技术架构先进、应用功能强大,有效支持各项业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中石油的标杆企业是国际上最大的能源公司,有标杆也就知道差距了,其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深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想到到做到,必定要经历一个非常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但是这也是中国石油朝向一流的国际化大能源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所有的信息系统中,中国石油的ERP系统主要以SAP等通用套件为基础的,同时这也是和国际领先的能源公司对比后做出的选择。每一套如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等都是单独的ERP系统。目前,ERP系统已按计划在132家企事业单位全面上线运行。作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核心,ERP系统覆盖业务范围之广、涉及企业和用户数量之多、系统集中度之高,都开创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河。其中举几个数字:参与系统建设有近17万人,调研访谈6万多人,培训93万人天,梳理业务流程近6000个,优化确定3000多个,整理各类数据约1.2亿条。
已实现全面建成应用的加油站管理系统是对终端的服务,这也是跟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个信息终端系统。该系统在1万6千多座加油站实施,成为全球油品零售业规模最大的集中式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油品、非油品和卡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优化固化314个业务流程,统一256种加油机和10种液位仪的通讯协议,改造加油机、液位仪近9万台,培训用户约20万人次。发行昆仑加油卡1500万张,实现了“一卡在手,全国加油”。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名单中,中石化继续名列前茅。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世界500强中石化名列第16位。中石化2009年排第九,2010年排第七,上升了两位,是中国排名最靠前的世界五百强企业。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于北京时间7月7日晚发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重回榜首。中国上榜公司数量创纪录地达到100家。中石化取代埃克森美孚,排名第三。中石油、国家电网稳居前十。
(一)统计结果
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往往只需要面对一个应用领域,但中石油需要面对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等,大家能想到的领域几乎都涉及到,因此信息化的需求非常复杂。中国石油的思路是:坚持总体规划,建设统一平台。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并最终实现了从独立分散建设向集中统一建设的跨越式转变,信息化整体水平一直走在中央企业前列。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支持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
(二)分析与讨论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了选择和管理最有价值的客户关系的一种商业战略。其核心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体系文化以有效地支持市场、销售和服务过程,应用CRM战略能够帮助企业确保更有效的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既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也是一套企业管理软件和技术。对中石化来说,这种管理技术有利于其不断的发展、进步。
市场营销管理子系统(Marketing Management);销售管理子系统(Sales Management);服务与技术支持管理子系统(Service Management);现场服务管理子系统(Field Service Management);、呼叫中心管理子系统(Call Center Management)。这种子系统在企业中普遍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它关乎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是否完备。
以上两种都有利于中石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
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的,更好地管理客户,降低销售成本,通过提升客户信息价值发现新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对策与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
国外大型石化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了先进的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工厂生产自动化和经营事务处理网络化、计算机化,为此各公司都加大了投入;二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已经很深入,特别是表现在应用集成、ERP及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电子商务以及预测、决策模型、先进的优化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章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顽疾。如何将企业上网工程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融合起来,使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
发或软件引进不成功的老路,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从而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网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企业信息化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而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实践等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中石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该逐渐加深对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重要性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的认识。在国外先进软件所体现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现实条件之间,采用“双向靠拢”、首先是坚持国际水准,以向软件所体现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进行业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是解决这一关键环节和最大难点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资源配置
最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将全球化真正纳入企业运营的体系中去,以全球化的经营策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石化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准则之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整体回落,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的发展。我国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而在企业并购重组、走集团化和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依靠IT系统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已成为国内石化企业应对集团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五)节能减排
中石化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有责任承担示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要求。通过生产控制信息化,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从而助力节能减排。这方面主要靠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以及石化细分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控制增量,优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发挥行业优势,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行业能源管理队伍;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
一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如今的新经济时代体现出过剩经济、客户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特点。迅速变化的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发现、开发新需求的能力、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创造更多的盈利、生存机会和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无疑是企业不断
管理(PDM/PLM)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精确的产品数据管理,对产品生命周期、研发体系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KM)系统,是企业实现知识的收集、归纳、积累、创新的工具,支撑企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创新。
二是支撑企业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国外大石油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中石化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同时,有必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各个层面的管理水平。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各业务环节密切联系,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使得客户获得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杜栋.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刘红军.中国企业信息化为何难有实质性进展[J].中国信息界,2007(2):37-40.4、刘红军.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是我国石化企业的老大,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从全球范围看也是领先的。从上游油田的勘探、开采,到原油的加工及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从生产装置、油罐、原料和油品的检测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再到总部的管理和分析、决策,无论是信息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石化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到从点到面、从单项到系统、从单机到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因特网、从分散的单个企业到整个中石化的系统集成、从生产到经营、从提高管理效能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日前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名单中,中石化继续名列前茅。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世界500强中石化名列第16位。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中石化ERP
2000年以来,中石化以ERP为主线信息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ERP在81家企业,以ERP为带动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指挥系统、集中管理系统,一些先进控制生产集成系统,等多种使用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解决中石化生产管理多个领域,中石化ERP开始于2000年,在4企业成功试点多个展开,包括油田,炼油化工销售,企业全部覆盖,企业从业大规模ERP建设,2007年底基本完成,ERP系统推进资金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信息管理行为,强化控制方面效果明显。
2008年,中石化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基本建成,主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取得显著效果。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炼化企业生产层面和生产执行层面的信息系统在生产及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油卡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IC卡联网加油站17000多户,发卡网点5000多,持卡消费33%以上。销售企业ERP、成品油二次物流、加油卡三大系统集成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提升销售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
2009年是中石化ERP深化应用的第二年,经营管理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两大平台应用深化、层次提升。在2008年已有60%的企业ERP应用达标的基础上,上市部分ERP应用大力推进,非上市部分ERP建设力度和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提升力度加大。
2009年还是中石化的ERP总部应用年,总部ERP应用全面展开,通过狠抓总部应用,有效带动企业ERP的全面深化应用。在ERP已上线运行的80余家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实现应用达标。ERP已有效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总部的管理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
2008年,总部为集团管控和集中指挥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效果开始显现。中石化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在总部新办公大楼的20层投入使用,从原油运输、存储到送达炼厂,从炼油的生产过程到成品油油库储罐的液位,都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显示实时监控。集中管控的实时信息让总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高效决策,实施调度指挥。
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在2009年的深化应用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部与各企业主要生产信息系统的纵向集成。在中石化总部的生产经营调度中心,20多米长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中石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大板块的生产、营运情况。生产营运调度指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实时的生产营运指挥,其高层次应用还可以实现全集团的油气资源配置优化和上中下游的产供销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优化。
(三)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中石化的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5月,物资采购
1电子商务网站累计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企业生产建设所需物资90%以上实现了网上采购。网上采购物资品种扩大到全部56大类的76万余个品种,网上交易用户发展到2.7万个,其中注册供应商达到2万多家。采购时间从1周至2周缩短到两天至3天,甚至几小时。网上积累的相关采购信息将近200万条,实现了中石化各企业间采购信息共享。到09年3月网上采购资金突破6千亿,集约采购200多亿。
(四)SAP-HR系统
SAP-HR系统是集成集团公司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涵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管理系统。相对于以往的ERP项目,SAP-HR项目具有“整体设计、集中架构、全面覆盖、快速推广”等鲜明特点。集团公司人事部、信息部等有关部门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项目的调研准备工作,2009年3月形成了《全面推广实施SAP-HR系统总体方案》,9月份完成了可研报告评审,完成了需求调研分析和系统蓝图设计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标准模板详细设计和配置开发阶段。该系统的实施将涵盖上市非上市全部单位,业务范围涵盖员工选聘、配置和培养、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系统将构建业务处理和综合应用两个平台,实现在线监控、过程管理、业务操作、查询统计和综合分析五大功能。项目的实施将分为两个阶段。到2011年底,将完成组织管理、人事管理、时间管理和薪酬管理等4个基本模块的分步推广;2012年至 2015年为扩展提升阶段,有计划地实施4个扩展模块,进一步完善优化系统功能,到“十二五”末期,建立起功能完善、运行良好、应用成效显著、具有中石化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五)绿色IT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实行绿色IT视为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中石化通过整合信息系统、优化IT基础设施,把实现绿色节能也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中。中石化总部新办公大楼中4000多平米的机房,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把节能减排评估放在重要地位。建设中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不仅选用了高效低能耗的硬件设备,在机柜摆放、风道规划、冷热通道分离、应用区域划分与人流物流合理规划,以及智能化监控和制度规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六)2009年的突破
两大平台的深化应用在推进管理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成绩斐然,效益显着。中石化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每年节约的财务费用超过5亿元,二次物流系统使每吨公里的运输成本下降超过0.1元,电子提单系统实现了成品油发油的自动化、准确便捷、过程清晰,ERP在企业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产集成系统用三年左右时间提高到2到4个小时完成,为企业降低能耗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改善。此外,全面运算系统等油田企业炼化企业、教授企业、科研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刻发展。
二、存在问题
信息化已渗入中石化运营的各个层面如原油采购、排产、设备检维修及运行,但同国外发达的石化行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广度、深度方面有待提高。
(一)应用广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对业务的覆盖面更为广阔,对业务支持更为全面。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的应用广度还存在一定不足,在信息化推广过程中,对支持核心业务或应用比较成熟的系统模块使用比较广泛,但其他业务则没能全面覆盖。这一方面受到管理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管理理念的差异。
(二)应用深度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时间较长,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实现了系统的深化应用和优化应用。相对而言我国石化行业的应用还比较孤立,还没有很好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的整合,这也是我国石化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组织和管理方面。国外发达石化行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组织,IT治理和IT管理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储备充分,每年的信息化投入金额也相当庞大,这些都是我国石化行业需要更加重视和逐步改善的问题。
(四)节能环保方面。国外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优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在节能环保方面运用了很多信息化技术,大大优化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节能减排成绩不理想,面临严峻挑战,其原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石油石化行业能源年消耗量大,占全国年消耗总量的15%左右;能源费用成本普遍较高,一般产品能源费用为20%-30%,高耗能产品能源费用高达60%-70%。其次,由于国际油价高,导致石油石化企业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企业在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资金投入。再次,石油石化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快速提升,也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
(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石化企业受到市场冲击较大,同时也暴露出了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这一问题。我国企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专利和专有技术不足,产品后加工和技术服务能力弱,而且工程化能力缺失,主导产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因而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创新源自技术和管理的融合,信息化是贯穿技术和管理的主轴,IT还应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
三、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
国外大型石化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了先进的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工厂生产自动化和经营事务处理网络化、计算机化,为此各公司都加大了投入;二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已经很深入,特别是表现在应用集成、ERP及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电子商务以及预测、决策模型、先进的优化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章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顽疾。如何将企业上网工程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融合起来,使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的信息流畅通;如何搞好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工程实施,避免重走分散开发或软件引进不成功的老路,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从而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网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企业信息化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而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实践等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中石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该逐渐加深对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重要性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的认识。在国外先进软件所体现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现实条件之间,采用“双向靠拢”、首先是坚持国际水准,以向软件所体现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进行业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是解决这一关键环节和最大难点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资源配置
最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将全球化真正纳入企业运营的体系中去,以全球化的经营策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石化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准则之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整体回落,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的发展。我国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而在企业并购重组、走集团化
和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依靠IT系统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已成为国内石化企业应对集团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五)节能减排
中石化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有责任承担示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要求。通过生产控制信息化,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从而助力节能减排。这方面主要靠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以及石化细分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控制增量,优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发挥行业优势,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行业能源管理队伍;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
一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如今的新经济时代体现出过剩经济、客户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特点。迅速变化的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发现、开发新需求的能力、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创造更多的盈利、生存机会和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无疑是企业不断创新、实现生存、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DM/PLM)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精确的产品数据管理,对产品生命周期、研发体系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KM)系统,是企业实现知识的收集、归纳、积累、创新的工具,支撑企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创新。
二是支撑企业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国外大石油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中石化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同时,有必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各个层面的管理水平。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各业务环节密切联系,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使得客户获得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
1.1.信息化作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医改意见》第一次将信息化写入了方案中,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保障体系之一,明确要求“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2.河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加快新医改步伐,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总体计划》等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卫生系统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2011年12月13日,酝酿已久的居民健康卡项目在郑州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省7000万新农合参保农民将可以方便地持用居民健康卡进行补偿结算及预约挂号等,城市居民同样可申请办理。
2012年3月1日,河南省率先发放居民健康卡,河南成为卫生部唯一省级试点,发卡仪式上,卫生部陈竺部长说,居民健康卡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河南省率先发行居民健康卡,将为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设尚存在较多的工作要做。
为进一步深化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就目前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如下分析:
2.1.已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通过信息化方式开展基本业务的业务条线较为普遍的是医保结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就诊结算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尚未实现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的互通互联,这样的现状是无法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跨机构跨区域应用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的。
在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信息化开展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的采集不是基于基本医疗等健康服务业务的开展而搜集的,而是直接手工录入的,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复录入、数据造假”的情况极难避免;随着健康服务数据的逐渐增多,“无效数据”必将对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造成灾难性影响。
在医保结算工作中,结算项目不是从诊疗科室自动带入,而是完全靠手工录入实现,这样的现状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收费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很难保证结算项目的有效录入,同时,也必将使套保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2.2.未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商丘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业务大部
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业务监管、业务指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目前,商丘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下辖机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领域,极少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及财务核算等相关领域;然而仅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的监管职能也由于终端数据的真实性较难保证而使无法持续推进,基于此,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及时完善化、规范化;尤其在相关的绩效考核功能实现方面,必须实现基于国标要求下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机制的自定义或本地化设置,方可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监管。
2012-04-18
第四篇:电力信息化现状分析
电力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直被IT厂商热烈追逐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似乎没有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而“引爆”,相反在日趋严重的“电荒”背景下显得更加不愠不火。
电网企业忙于应付“电荒”,五大发电集团忙于制定信息化规划,发电企业则由于更换“东家”而暂停了不少信息化项目,只有电力营销信息化在稳步推进。电力信息化市场徘徊不前的“症结”在哪里?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信息化的影响还要持续多久?
本报记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电力信息化市场上五对“矛盾”: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市场的虚火VS竞争的无序、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并由此认为,这五对“矛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产生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的诸多难题。
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华北电力调度局自动化处郭子明处长(职务核实)说,早在1970年代华北电力调度局就用晶体管计算机调度电力,从国产121机到176机,再到176双机,华北电力调度局全用过,到1978年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现在华北电力调度局实时监测华北地区发电企业每台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然后统一调度。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在实施ERP方面,现在只有浙江电力还在继续坚持由IBM实施的ERP项目外,山东、辽宁、湖北等地的电力公司都暂停了相关的信息化计划。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力信息化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电力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流程,比如设备每10天要检修一次,机组每三个月要大修一次,不论管理体制如何调整,都要按统一的流程进行调度管理,否则就存在安全隐患。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则受管理体制变革的直接影响。从水电部到电力部再到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今天属于地方,明天属于中央,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电力企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不够。
北京顺义区供电局信息中心主任负责人抱怨说,刚刚建了MIS管理系统,过不久,一个命令下来,归属变了,企业领导变了,系统就得重新换,企业受不了这种折腾。造成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力行业的长期垄断经营。信息化的动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而电力企业不仅垄断销售而且供不应求,只要发电机组在运转,“印钞机”就不会停
下,有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不大。源动力的“天然不足”,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一位IT企业的市场总监说,近几年虽然一些电力企业也上了一些信息化项目,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没有市尝成本的压力,提出的需求都是虚的,根本无法操作,甚至只能把信息化当成政绩工程。
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给记者举例说: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
发电企业不仅需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需要把管理信息系统和自控系统整合在一起。但如何把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电厂的MIS可以直接从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MIS系统和自控系统之间还应建立CIS系统,CIS系统先从各个零散的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再提取部分数据进入MIS系统。
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
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空白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重要原因。就像一幢大楼,如果各家的装修风格迥异、线路设置也不对接,就算各家装修得再完美,整个大楼的管理还是一片混乱。信息化建设也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既无法实现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培养不出一流的软件公司;反过来,如果没有一流的软件公司,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得不到大幅度提升。
1984年中法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法国派来的第一位专家不是核电专家也不是建筑专家而是文件专家,负责编制文件代码。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派个文件专家来,扬言要把文件专家退回去,但法方坚持标准必须先行。现在,不论是大亚湾核电站还是岭澳核电站采用的都是那位法国专家编制的文件标准。但像大亚湾核电站这样的电力企业毕竟是少数。
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说,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同一个零部件,采购部门一个代码、库存部门一个代码、生产部门一个代码,甚至名称都不一样。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
东软电力事业部技术总监马玉成在电力信息化领域耕耘多年,让他最苦恼的不是IT技术而是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缺失。马玉成说:“目前在软件开发中执行的都是一些非常零散而又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我非常希望电力行业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即使拿不到全国的规范,拿到一个地区的也可以,但地区的也拿不到。”现在,马玉成只好在做项目过程中和每个省电力公司一起制定本省电力营销信息化的标准,但吉林省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不会想到山东省的需求,辽宁省也不会想到天津的需求,将来省与省之间仍然信息无法共享。
国电信息中心的一位专家认为,电力行业很多单位都在搞标准,但谁都说了不算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不足,电力企业不像制造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那么紧密,葛洲坝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之间没有遵守同一数据标准的要求和愿望。其次是缺乏统一领导。国电总公司曾经讨论过两个标准,但后来实际上成了验收办法,不管系统怎样建只要满足要求就给予验收。目前,由国电信息中心牵头华能公司、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等参加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电力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原计划今年底明年初拿出第一稿,但从工作进度看有些困难。
虚火的市场VS无序的竞争
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电力企业之间难以信息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无序。据说,在一些区域市场,三个人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就能揽到电力信息化项目。
此前不少人对电力体制改革寄予厚望,认为竞价上网、跨区域交易等会“引爆”电力信息化市场;国内一家咨询公司甚至预计今年电力系统信息化采购市场将达80亿元,但事实证明预想中的蛋糕并没有变成现实。从整个电力信息化市场来看,需求比较旺盛的是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因为从乡镇供电所到省供电公司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受本次体制改革的冲击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效益非常明显。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实施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后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目前,辽宁、重庆、河北等省已经进入推广阶段,吉林等省还在试点阶段。
由于今年新建电厂较多,发电企业IT设备的采购量和2003年相比有明显地增长,但整个发电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全面启动可能还要等待两三年。目前发电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主要是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但严重的电荒又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发电企业对信息化的注意力。发电厂领导目前最关心的是安全发电、多发电而不是信息化,因为只要每台发电机组发挥了最大的效能,是不是联动没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改革还没有尘埃落定。虽然发电企业和发电集团之间的资产划拨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实现从行政隶属关系向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转变。发电企业从省供电公司划拨到发电集团后,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等各不相同,各发电集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模式。不管哪个企业,业务流程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但管理思想必须相对稳定,否则管理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
电力调度信息化市场也在缓慢启动之中,计世资讯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电网公司IT设备的采购量仅比去年略高。国电公司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后,区域网公司和省网公司之间的关系还不明朗。比如,东软电力事业部总经理马玉成说,既然辽宁省公司和东北电网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谁的心里都没底儿,当然谁也不会加快管理信息化市场的步伐。
而在不算太大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上却有三类企业在厮杀,一类是电力系统内部的企业,如南瑞公司、东方电子、中电普华等;第二类是有IT背景的企业,国外的如SAP、IFS、西门子等,国内的如东软、清华同方、宇电威达等,第三类是各省供电公司信息中心独立后组建的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由于调度自动化对设备、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苛刻,调度自动化市场基本被电力系统内的企业和国外的IT巨头垄断,小企业很难进入,国内的IT企业主要在发电企业和供电公司的管理信息化领域厮杀。
马玉成把电力信息化市场比作“围城”,“城”里的想出来,而“城”外的却想进去。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而且没有标准,表面看门槛很高但实际上只要“有关系”就能拿到单子,“草台班子”也能开张。无序的市场竞争不仅使得很多项目的建设质量大打折扣,伤害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热情,而且使得IT企业利润可怜,难以快速成为一流的软件企业,而没有一流的软件企业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电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
虽然电力信息化市场仍在蠕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显现,不少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电力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却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
在过去,各级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都不被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一些专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的建设都由生产部门承担。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除华能集团公司是信息中心外其余的全是信息管理处,而且挂在不同的部门,中电投挂在总经理工作部,国电集团挂在科技环保部,华电集团挂在计划发展部,大唐集团挂在营销部。吴杏平说,挂在不同部门至少表明,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不论是营销部还是科技环保部至少主业不是搞信息化管理,就难以站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全面规划。更重要的是,每个部门只有
一、两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这
一、两个人也难以完成如此重任。发电企业基本延续了省电力公司的配置,有的挂在行政部,有的挂在企业管理部,但总的说来只有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少数大电厂有完整的信息中心。
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分别由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承担,只有深圳电力公司等极个别电力企业把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合并在一起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吴杏平说,把信息中心和自动化处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由于人员安排、安全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把两个部门合并的计划。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设置和人才状况已经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展,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规划的缺失导致系统建设处于分散状态,分散的系统又导致企业管理层感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因而对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如此一来信息化建设就陷入恶性循环。所幸的是,不少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IT规划的重要性,五大发电集团都在做规划,有的正在论证之中,有的已经完成.
第五篇: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
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 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浅析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设“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工商已成为今后工商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老河口工商局围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在建立和健全系统信息化网络、业务系统应用等方面迈出了扎实的步伐,系统内形成了浓厚的信息化建设氛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年年有发展。为更好地推进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在这里,就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我和大家一起做一粗浅探讨、分析。
一、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两年,我局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基层工商所基础比较薄弱、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的实际,克服资金紧张等困难,购置设备,添换硬件,升级软件,扎扎实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网络建设、日常应用、数据维护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任务。表现在:
在硬件配置方面: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优先解决信息化硬件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11个工商所内部专网的光纤架设工作,为每个工商所配备电脑3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并配备了数码设备、移动办公设备等必要的办公用品。
在软件应用方面:使用内部OA系统流转公文和材料,实现网上传 1
送、即时送达;使用湖北工商综合业务系统中注册登记和办案模块,实现各工商所辖区内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设立、变更、延续、注销等业务的网上办理;使用12315指挥调度模块,实现消费者申诉、举报、咨询等业务网上处理,管辖范围内流转;使用行政效能监察系统,实现注册登记各项业务的办理时间监管和办理数量分析;使用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实现联入内网的每台电脑实时防护病毒等。
在数据维护方面: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利用个体工商户验照的工作契机,对原先由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档案和电子数据进行了全面清查、整理工作,对存续经营的各类市场主体档案资料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清理,同时按纸质档案对数据库内容进行补充和规范。
在队伍素质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对口培训、手把手培训和岗位应用、实际操作,保证每个工商所至少有一名工作人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能够独立运用电脑,完成文字处理软件、综合办公软件和相关业务软件的日常操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水平,离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系统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内部OA系统中,无法向市局各科室发送正式公文,各种文件、材料可带的附 2
件类型偏少,且无法直接下载;注册登记模块中,重复的数据,操作人员无法自行删除;12315模块中,无法实现异地流转,无法实现上级机构对工商所处理信息质量的监督;行政效能监察系统中,监察的范围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目前业务系统仅限于内部使用,还没有对外服务网络。
2、业务系统内人员的权限分配缺乏统一标准。系统的使用权限均由县局系统管理员分配。在没有统一标准可循的情况下,系统管理员多是根据自己对具体业务的理解,来分配权限,有时会出现与实际应用不太匹配的情况。
3、专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后续储备不足。各工商所均存在人员断层、知识结构老化等现象,后备力量严重缺乏。一是缺乏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中间大,两头小”现象突出,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员少,四十岁左右的人员居多,且大多数人员是复转军人,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有些人26个英文字母也认不清楚;二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工作人员只对电脑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三是培训深度、广度不够。由于经费、设备、人员等问题,大多以内部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只涉及到计算机的一般应用和业务系统的日常操作,不能完全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且针对业务系统的培训,多由工商所的信息员参加,由于各工商所信息员多是兼职,有繁重的系统应用任务和其他工作任务,“以点带面”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存在信息员不在时,无法运用业务系统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
4、系统内部联系途径少。县局和工商所之间、工商所和工商所之间联系,通常用内部OA系统或是直接拨打个人手机。还未能充分发 3
挥信息化网络的强大互通互联作用。如:我们预留了内部电话接口,但现在还未能实现内部通话。
5、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个别工商所的信息员目前仍在使用系统初始密码,或者已经更改了密码,但更改后的密码过于简单,安全性不高。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时,不能及时查杀病毒。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发展方向
1、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度是各项工作落实的保证,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强有力的制度做保证。所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势在必行。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按照有关规定,设定监管职能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职责权限、质量要求、责任追究,形成用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提高监管质量和行政效能。
2、不断完善业务系统功能。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并根据实际业务需要,继续增加业务模块。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简化具体操作步骤。用简便、易学、实用、强大的系统功能,提高基层人员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提高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在完善内部综合业务网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与其他部门的网上联系。一是建立外部服务网。作为“网上工商”的有效载体,为公众、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外部服务网络要具有“互联审批”、网上申报、企业信用查询、商品准入、12315消费者维权、政务公开等多项功能,以建立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市场主体动态监管机制和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市场监管机制。二是建立部门协作网,变单一的工商监管为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金融、税务、质检、环保、公安、司法等多部门配合 4 的监管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和互动支持,建立联合惩戒机制,督促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4、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专业性技术人才。基层工商所处于信息渠道的“源头”位置,更需要技术过硬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信息化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专心地从事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强培训深度,拓宽培训广度,培养储备系统内信息化人才梯队。三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基层工商所注入“新鲜血液”,通过统一招考,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