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公安部孟建柱部长在2008年9月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作出了三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未来几年内全国公安机关的首要工作任务予以推进。他指出:公安信息化是一场新的警务革命。对于这场革命,谁认识得早、抓得好,谁就能赢得主动,占领制高点;谁认识得晚、抓得不好,谁的工作就会被动,落后于时代。
【关键词】 **消防 信息化建设 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已经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消防工作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消防部队实现信息化建设是部队发展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引入消防工作,使之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既是消防工作的要求,也是加强消防部队装备建设、业务建设的需要,是提升部队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为消防部队建设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这是当前对消防部队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市消防信息化建设主要实践
《公安部消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到2011年底前,通过全面实施消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实现如下目标:建成覆盖各级消防部队和多种通信手段并存的综合性网络;通过业务系统的综合开发应用,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提供高效的运行平台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构建完善消防信息化安全和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与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和专业技术队伍。
近年来,**市消防支队认真贯彻公安部、消防局、总队等上级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警战略和信息化进程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信息化是第一生产力、战斗力的理念,通过大练兵、大比武、信息化培训、全警大走访、从严治警、警务督察、绩效考评等方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突出重点,加压奋进,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部队在硬实力、战斗力、整体工作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增强,消防工作实现了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2001年公安部启动金盾工程,为公安消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第一次大的发展机遇,**支队依托公安网建成了消防部队三级信息基础网络,初步实现了网络化应用。2003年9月,**消防总队基层支队三级网建设开通仪式在**支队指挥中心举行,2006年7月全区消防部队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现场会在**召开。
(二)、2008年,公安部党委作出三项建设部署后,以国家财政部批复《武警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为标志,消防信息化建设迎来了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支队新一届党委班子更新观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部队建设发展的难得机遇,认真落实公安部党委提出的三项建设要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三基工程建设和消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以科学求实的态度、雷厉风行的作风,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不断推动部队建设向纵深发展。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支队依托市公安局警务综合信息平台,立足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以信息化带动消防工作的正规化和执法工作的规范化,突出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建立消防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平台,研制开发了五大平台为支撑的消防信息化应用体系:**合一消防同步接处警平台是灭火救援业务工作数据保障平台,可实现统一接警、火警分流、主台监听、专业处警消防接处警模式;消防指挥调度管理平台是可为扑救火灾和处置灾害事故决策提供服务;地市级公安局消防三级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八个涵盖公安派出所全部消防工作的功能模块,实现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网络化;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平台通过对重大危险源远程报警、视频监控,实现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宏观控制;指挥标绘和战评总结平台能够通过地图、图标、视听资料等表现手段,作出战评总结。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信息化装备建设,对全市三区9个基层网点全部接入光纤,带宽由开始的2兆升级为100兆。同时结合公安厅350M集群系统工程建设,建成**消防350兆集群通讯系统,每个基层中队配备基地台1部,基层官兵手持台配备率达50%。**合一接处警平台与楼宇广播相对接,支持语音警情合成与播放功能,使官兵在出动的同时能够准确掌握警情信息,具备独立的故障告警和线路巡检功能,实现了GIS电子地图、多方通话、GPS时钟同步、电子出车单、同步录音录时等功能。建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警力的作用,初步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警务工作模式,充分体现信息化的综合效能,战斗力明显增强。2009年5月27日,全区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推进会在**召开,会上工作人员在线实时演示了**合一的接触警模式,对**市文体中心进行同步演示信息化应用实战演练,演示中还利用350M手持台与演练指挥员进行跨网语音通信,有效地拓展了通信手段和范围,突破了传统指挥模式对时间、距离和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指挥随时随地开展。
(三)、2010年5月27日,全国消防部队在浙江**召开了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推广部署会上,消防局李淑惠副总工程师所讲:经过科学论证,我们认为一体化软件为主的消防信息化建设确实能有效地解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消防事业的发展改革,迫使我们必须统一组织研发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有效破解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难题,提升消防信息化水平,为消防监督、灭火救援和部队管理里提高提供支撑。只有统一组织研发一体化消防业务信息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的产生,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才能有效整合全国消防部队的优势力量,吸收科学的管理思想,形成统一的工作规范,要实现消防工作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部局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推广会结束后,支队党委总结前期调研成果,把如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摆到议事日程。现行的操作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换,各系统间只通过点对点方式实现数据的传递,可扩展性较差,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信息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信息服务于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信息直接支持一线实战的业务数据利用率不高。为充分利用信息一体化提升部队战斗力,支队参照市公安局及交警部门等单位一些好的工作方法,支队拟建立移动终端接入平台,实现业务信息的实时查询处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移动终端接入平台与消防业务信息进行连接,实现及时收发邮件,处理公文及业务处理等功能,达到即时办公的目的。此项工作的开展,将很大程度的缩短每个工作环节的办公时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支队将结合自身实际,将执法规范化的具体内容,执法程序和操作流程开发成一体化业务系统的子系统,实现了信息网上走,台帐网上建,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几年来,**支队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不断整合优化警力资源,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面对消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赋予的新职能、新任务,基层消防部队信息化应用与满足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部分官兵对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基层消防部队信息化还停留在往信息库里存储信息阶段,未能灵活运用,边建边用。不能有效地将各种信息关联到一起,互相脱节,缺少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建,渐进渐行,跨越发展的策略,不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边完善,真正做到使信息化建设为消防工作服务。
(二)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基础化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部分基层消防部队在实际工作中过多追求工作成果而忽视了基础建设,致使信息基础工作没有抓出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复劳动现象突出。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展,目前的基础工作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各项基础工作都要录入微机,而根据现有的工作机制,基础工作仍然需要填写种类繁多的台帐、卷宗、档案等,虽然前期已削减了一些簿册,但基层消防部队基础业务台帐、行政处罚卷宗、行政审批档案和专项治理工作档案等急需清理规范。但此项工作又是考核的必检内容,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基层消防监督员只能重复劳动,拿出大量的精力进行手工记录,因而造成了信息不准确、基础工作不扎实的现状。二是信息丢失时有发生。部队特有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进行岗位调整,极易出现文字档案、社情信息损失的现象。另外,岗位调换后,由于各自业务范畴、工作职责的不同,官兵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极易产生工作情况不明、底数不清、管理不力的问题,对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很不利。
(三)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绝不是简单的把手工作业照搬到微机上,而是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警务机制改革相结合,创建资源共享的信息操作应用平台。目前,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代替了消防日常办公系统不久,官兵短时间内不能熟练掌握系统的各个功能,以至于一体化消防业务系统应用率不高。
三、几点建议
就基层消防部队信息化应用而言,人才是支撑,普及是根本,管理出效益,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运用信息化手段,向科技、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不断激发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一)、借鉴公安机关经验,构建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科学模式。相对于消防部队来讲,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层消防部队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地方公安的成果走捷径,吸取地方的教训避免走弯路,切实走上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良好发展道路。一是切实转变观念。要引导广大官兵树立向信息要战斗力的理念,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形成全警心往信息化想、劲往信息化使、钱往信息化投的浓厚氛围。二是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和配合。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宣传解释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用性,力争把信息化建设上升为党委政府的行为,把科技强警工程列入当地党委政府为部队办实事的具体项目,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出台支持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花钱买平安的意识更加普遍。要充分挖掘这一需求,发挥社会力量,广辟财源,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科技强警的必要性、实用性,动员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二)、配齐配强警力资源,健全人才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基层消防信息系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来维护和管理,才能保证消防网络信息系统在一个安全环境里应用。第一,要抓好现有信息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熟练掌握前沿技术,培训出一批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够管理建设的人才队伍。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使用、激励、保障机制,创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保留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消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三,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引导官兵善于利用信息开展工作研判,培养出一批信息研判人才,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实战的作用。
(三)、强化信息应用功能,提高警务工作效能。通过建设和应用各种应用系统和平台,进一步拓展警务工作的时限和空间,积极开展网上作战,为现实斗争服务。一是建立完善的各类信息获取机制,制订基础信息采集工作规范,明确各级岗位的信息采集责任,将信息采集列入工作绩效考核,加强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二是坚持应用至上、效益为本的原则,狠抓信息综合研判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精加工,建立信息研判专人负责、定期分析、适时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并分析社会面深层次、前沿性信息,对稳定火灾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和决策,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增强火灾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各类系统应用程序,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共用,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同时定期评估系统使用效能,实现应用与效能紧密对接。
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消防部门基础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消防工作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基层消防部队应紧跟形势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建立起集约高效、运行通畅的信息化工作体系,使有限的消防警力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能。
第二篇:全省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2018
市场监管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8年8月3日
按照省局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部署和鞠波局长关于认真深入调研我省市场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示,应急管理处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走出去”、“下深水”、“沉下去”,赴江苏、广东等先进单位实地学习调研,深入基层走访多个地市州,分别与总局信息中心、中电科、航信集团、浪潮集团等具体负责同志开展深度交流,拜访省内信息化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对标先进、查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根据**省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省市场系统在用信息系统有90多个,原市场总局及直属单位部署系统30个,省局建设部署系统11个,省局直属单位自建系统13个,市州局自建系统40余个。
省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于2013年启动,总投资仅1100万元左右,其中省局综合平台建设约900万元。省局综合信息平台一期于2016年底验收交付使用,二期目前在建,建成后共有10个业务系统可用。
准规范编制,项目建设见子打子,标准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是造成“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
(三)经费投入不足。省局从201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投入经费与发达省份和省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厅局的投入存在数量级差距,广东省局近5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达到1.92亿,江苏、山东等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省份,近五年的资金投入都是上亿元的规模,重庆、海南、甘肃、内蒙等省市投入也是几千万或上亿元。
(四)信息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弱。受体机构约束等多方面因素,我局信息化建设队伍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擅管理、既熟悉电子政务又了解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体制机制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更替,建设队伍难以支撑庞大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五)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欠缺,对项目承建商的约束和惩戒制度不完善,对项目建设单位、需求单位缺乏考核;系统集成项目与网络运营服务捆绑采购、项目转包分包等极大的影响项目建设效率,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捆绑采购导致“巨婴系统”,加重了后期系统扩展成本;如何盘活整合原有系统资源和新建项目调研不够,既损失了数据资源又提升了后期建设成本。
三、外省经验
(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成熟
对内整合国家、省、市、区系统业务数据,向外与部分政府部门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初步实现“一企一档”、“一品一档”、“一人一档”目标。
(四)存量和新增资源有机融合,在信息化建设中利旧融新。江苏、广东两省都注重盘活原有老系统,与新建数据中心和业务系统实现合理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纵向一致,横向互通的瓶颈问题,有效避免了系统建设构架上下不
一、互不兼容的问题。广东省目前最老的业务系统是2002年药监局成立后组织开发的,完整保留了历年的信息数据,为监管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数据。
(五)省市共建,试点带动,分步推进。江苏省局以常州市局作为江苏省局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在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2015年以来,常州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到信息化大数据阶段,历经了四个阶梯式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江苏省以常州经验为范本,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山东省在2013年出台信息化重点项目规划时,也是把信息化重点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建设。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是关系政府治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是一项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工作量浩大的系统工程,组织领导是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强
建设目标。首先建设数据中心,解决系统内各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归集和交互共享,消灭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同时,从满足基本业务需求出发,建急用系统,在行政审批(备案)方面查漏补缺,补齐日常监管、稽查执法、监管资源方面短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实现跨部门数据交互共享,并试点接入企业数据;最后,在获得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风险分析、监测预警等决策功能。
(四)加大保障力度。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重点项目投入力度。要多方筹措资金,坚持省、市、县配套联动,统一规划、分级投入;可考虑通过政策引导、合作共建等方式,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公众服务类信息化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重视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熟悉监管业务,愿干事能干事的复合型人才。
五、建设步骤
信息化项目建设步骤可在新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按照五年时间规划为四步走,第一步实施顶层设计;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工程;第三步实施业务系统工程;第四步大数据运用。四个步骤可以前后交错推进。
第一步:顶层设计(2019-2021)。
顶层设计工作量巨大,尤其是标准规范需要分类分批分期完
和总局标准制订一套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
管理体系(2019)。也叫管理架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
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2019)。通常在上一年完成项目编制,获得发改委批准立项后才能实施工程建设。
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2019-2022)
数据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工程,按照数据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要求,将数据中心逻辑划分为4个分中心,分别为:数据资源中心、数据资产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应用中心。
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模块,主要涵盖各类基础数据库,包括产经营主体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等;按照数据所有权划分,分为内部数据区和外部数据区;按照数据类型划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等。
数据资产中心是对数据资源中心的源数据进行“提纯”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加工等操作后形成可以使用的数据资产,此过程称之为数据资产化过程;该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分类、主体数据、行业数据等模块。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跨部门、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核心,在该区域内涵盖数据交换系统、数据共享系统、数据调度服务等模块,通过各系统和数据调度服务的支撑形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该平台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
统建设可以通过购买已经运用成熟的系统来快速建成,优点是可以缩短建设周期,节约资金,但是往往会带来系统版本升级所带来人工维护成本、跨业务系统数据接口调用、业务系统并发访问性能瓶颈、机构改革业务融合等诸多问题。利用新一代微服务架构可将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元服务化拆分,通过拆分形成业务系统的各个微模块,跨业务系统通过微模块的API调用方式实现,系统自动完成数据调用,避免传统数据接口调用耗费大量人工维护成本的问题;同时,我省具备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的业务创新微模块(容器)可申报国家局进行全国推广、复制,无形中带动行业发展与业务的创新。
第四步:大数据运用(2021-2023)
大数据技术较为复杂,工程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还缺乏成功案例或成熟模型,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省局已经在先行先试,到2021年启动大数据工程,时机较为合适。
大数据运用主要是建设风险分析、应急管理方面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为监管工作提供预警研判和决策参考,提升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时效性。
提升监管的预见性,就是通过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汇集、自动清洗、自动计算,从而自动产生预警信息,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提升监管靶向性,就是要建立“一品一档”“一企一档”“一人一档”,开展数据画像,实现靶向抽检、靶向检查、精准打击,把有
第三篇: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是我国石化企业的老大,其信息化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从全球范围看也是领先的。从上游油田的勘探、开采,到原油的加工及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从生产装置、油罐、原料和油品的检测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再到总部的管理和分析、决策,无论是信息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石化的信息化工作已经步入到从点到面、从单项到系统、从单机到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再到因特网、从分散的单个企业到整个中石化的系统集成、从生产到经营、从提高管理效能到提高经济效益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关键词:中石化;信息化水平;
I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1
(三)技术解决方案
„„„„„„„„„„„„„„„„„„ 2
二、研究综述„„„„„„„„„„„„„„„„„„„„„„„ 2
三、调查工具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步骤„„„„„„„„„„„„„„„„„„„„„
(四)数据统计„„„„„„„„„„„„„„„„„„„„„
四、结果与讨论„„„„„„„„„„„„„„„„„„„„„
(一)统计结果„„„„„„„„„„„„„„„„„„„„„
(二)分析与讨论„„„„„„„„„„„„„„„„„„„„
(三)研究结论„„„„„„„„„„„„„„„„„„„„„
五、对策与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5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4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6
(四)优化资源配置 „„„„„„„„„„„„„„„„„„6
(五)节能减排 „„„„„„„„„„„„„„„„„„6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6 参考文献„„„„„„„„„„„„„„„„„„„„„„„„„
II
一、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中国石化作为国家的支柱企业,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在2000年制定了全公司的erp规划,指导着今后中国石化的信息化建设。各个部门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购买信息,用于指导本部门制定计划、分析预测和科学决策,但信息一般存在于各部门内部,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手段,造成重复劳动和已有信息资源浪费。这些问题影响中国石化整体效益的提高,无法满足国际竞争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因此,建设中国石化信息平台以及进行企业信息整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另一方面,随着门户技术、数据集成技术、应用集成技术、信息整合解决方案与相关产品的不断成熟,以及国际先进企业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通过建设企业信息平台,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石化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国石化总部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整合项目,整合中国石化总部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经营的数字化企业,提高中国石化在国际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需求决定信息整合中国石化总部目前已经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这些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公司外部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市场方面的信息,采集渠道多种多样,如通过各种信息终端下载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从互联网采集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有关信息、手工上网查询,以及根据这些原始信息分类、汇总、分析所得到的加工信息,等等。
在公司内部产生的信息。每天,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都会生成大量的报表、分析结果;各部门根据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分析形成的各类分析、预测报告;各下属企业每日上报的各类生产、经营信息;公司内部和各种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等。目前,所有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在沟通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处理,如部门网站发布、文件拷贝、纸质文件等等。各部门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进度不一,有的已经实现少数应用系统之间的协作处理,有的还完全处于手工交互阶段。技术实现方式上,也存在着多种文件格式和信息传输机制。但是要想进行综合的经营管理,更需要综合各类信息,在统一信息格式、统一信息服务渠道的基础上,才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各方面信息,实现有效的经营决策。具体分析,在信息采集、处理和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信息资源的来源各异,信息交流不畅,已经在中国石化内部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如何消除这些信息孤岛,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使用水平,已经成为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渠道、以点对点为主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总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多层次的信息需求,有必要简化信息交互关系,重新明确有关信息处室的职责,制定信息规范和管理章程,统一设计总部的信息交互系统,建立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总体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
异构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分类,通过各种信息接入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集成企业门户、内容管理、数据平台、搜索引擎等功能,进行信息整合,为中国石化总部领导、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三)技术解决方案
1、企业门户包括界面管理、信息目录、port lets server、用户与授权管理、身份认证、个性化定制、协作组件等组成部分,在信息授权的基础上,把各类信息以一种易用的、可定制的、基于浏览器的界面呈现给用户。企业门户内嵌用户管理、目录管理、身份认证、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模块,也可根据需要,将这些功能加载于多种外部系统,如目录服务、大型数据库、第三方应用服务器等,建立稳定可靠的信息平台,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在中国石化信息平台中,通过企业门户组织、展现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内容和相关的web应用页面,为最终用户提供了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
2、内容管理在中国石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内容管理是很关键的软件系统,它担负信息的编辑和发布的重任,并可以提供大量的软件模块,供信息平台使用。在信息整合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封装、管理,这些信息内容包括:公司的文件、图片等办公信息;搜索软件搜索整理的信息;翻译系统翻译的信息;定期发布的报表和分析预测报告;其它。内容管理系统对各类信息经过编、审、校等步骤,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控制信息的发布与访问权限。
3、数据平台信息处目前维护着一些市场信息的数据库,包括国际国内原油、成品油、化工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进出口信息和股市信息。在总部还有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各数据库中。这都需要应用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整合,生成各类报表。数据平台包括两个部分:元数据管理和报表模块。元数据库对现有数据库进行整合,在不改变数据库中数据的前提下,提供对现有多种数据库的接入网关,根据业务需要建立虚拟数据库,提供综合的数据访问渠道。报表模块基于虚拟数据库和其它结构化信息来源,可定制生成各种类型的报表,生成的动态报表在门户平台上展现,以满足用户实时地访问数据库的目的。
4、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交换管理采用eai技术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换,采用wsrp技术实现多级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级接入。最终可以形成一个逻辑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各级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展现。统一接入管理cengrp将资源分为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应用系统三类,采用相应的接入网关和整合封装技术对接入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登记发布――登记发布到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库中,以便作统一的管理和授权。统一目录管理统一目录管理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目录化管理,对所有用户进行分类、分组管理。统一授权管理实现基于统一目录管理体系的授权认证,该授权认证可实现用户和栏目之间的双向授权。统一视图管理信息按视图方式输出,实现信息的分层次、分权限、个性化输出。
二、研究综述
项目实施之后的效果项目的实施在中国石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
一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规范了非结构化信息、结构化数据和应用系统整合方法。具体表现在:统一信息资源管理建成了总部信息资源管理架构,统一管理非结构化信息、结构化数据和应用系统页面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统一授权。统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资源整合进入信息平台,用户通过统一入口访问授权信息资源,不用关心信息资源的形式和存在位置。个性化信息展现根据不同级别、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需求,建立不同的视图展现信息资源,满足信息资源组织个性化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中国石化信息平台已经稳定运行,逐渐成为中国石化总部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平台。各部门逐渐将已有应用系统整合进入信息平台,新建应用直接以信息平台为发布平台,实现无逢整合。信息整合项目应首先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熟悉信息系统现状,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整合模型;人性化设计,尽量方便用户使用,不能因信息整合增加用户负担;充分的信息资源接入,使信息平台成为用户寻找信息资源的迅捷通道,推进信息门户在各部门的推广。专家点评:以“管理信息化的整合之道”为公司理念的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不仅开发了cenep(中关企业门户平台),而且其核心产品——中关通用资源管理平台cengrp在政府和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它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在兼顾原有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条件下实现无缝集成,并通过对数据、应用、内容和流程的多方面整合,实现统一门户提供的可控性和个性化服务,达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三、调查工具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石化信息化背景及其经营决策进行研究,总结出中石化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整合的目标,为中石化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调查工具
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资料。
(三)调查步骤
先是调查中石化信息化的背景,其次调查中石化的信息资源渠道,最后调查中石化在信息平台建设与信息整合上取得的成果。
(四)数据统计
据消息称,1998年7月,中国石油集团(英文缩写CNPC)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油气业务、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及新能源开发等。
另外,2011年,中国石油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2位,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居第6位。中国石油在世界上取得的成绩是挺另人振奋的,但是,客观来说,企业大但并没有更好的效益,人均生产力非常低,因为中石油有150多万员工,平均到每个员工身上的生产率是与国际大石油公司有着较大差距的,这也是未来整个中国石油集团考虑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保证国家能源战略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生产率呢?核心重点就是依靠信息化来实现。
中国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可用多而杂来形容,其中包括勘探与生产方面有24万口油气水井;炼油与化工方面有1119套炼化装置;销售方面有1.8万座加油站;天然气与管道方面5万公里油气长输管线;海外勘探开发方面涉及31个国家81个海外项目;工程技术方面有5100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工程建设方面有7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装备制造方面有180个装备产品。
2011年8月,在召开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累计建成51个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其中41个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应用。将生产经营管理按统一的流程和标准搬到网上运行,替代分散系统1758个。实现的一些大集中系统用户规模大、共享范围广、总体拥有成本低、技术架构先进、应用功能强大,有效支持各项业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中石油的标杆企业是国际上最大的能源公司,有标杆也就知道差距了,其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深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想到到做到,必定要经历一个非常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但是这也是中国石油朝向一流的国际化大能源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所有的信息系统中,中国石油的ERP系统主要以SAP等通用套件为基础的,同时这也是和国际领先的能源公司对比后做出的选择。每一套如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等都是单独的ERP系统。目前,ERP系统已按计划在132家企事业单位全面上线运行。作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核心,ERP系统覆盖业务范围之广、涉及企业和用户数量之多、系统集中度之高,都开创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河。其中举几个数字:参与系统建设有近17万人,调研访谈6万多人,培训93万人天,梳理业务流程近6000个,优化确定3000多个,整理各类数据约1.2亿条。
已实现全面建成应用的加油站管理系统是对终端的服务,这也是跟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个信息终端系统。该系统在1万6千多座加油站实施,成为全球油品零售业规模最大的集中式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油品、非油品和卡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优化固化314个业务流程,统一256种加油机和10种液位仪的通讯协议,改造加油机、液位仪近9万台,培训用户约20万人次。发行昆仑加油卡1500万张,实现了“一卡在手,全国加油”。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名单中,中石化继续名列前茅。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世界500强中石化名列第16位。中石化2009年排第九,2010年排第七,上升了两位,是中国排名最靠前的世界五百强企业。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于北京时间7月7日晚发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重回榜首。中国上榜公司数量创纪录地达到100家。中石化取代埃克森美孚,排名第三。中石油、国家电网稳居前十。
(一)统计结果
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往往只需要面对一个应用领域,但中石油需要面对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等,大家能想到的领域几乎都涉及到,因此信息化的需求非常复杂。中国石油的思路是:坚持总体规划,建设统一平台。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并最终实现了从独立分散建设向集中统一建设的跨越式转变,信息化整体水平一直走在中央企业前列。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支持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
(二)分析与讨论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了选择和管理最有价值的客户关系的一种商业战略。其核心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体系文化以有效地支持市场、销售和服务过程,应用CRM战略能够帮助企业确保更有效的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既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也是一套企业管理软件和技术。对中石化来说,这种管理技术有利于其不断的发展、进步。
市场营销管理子系统(Marketing Management);销售管理子系统(Sales Management);服务与技术支持管理子系统(Service Management);现场服务管理子系统(Field Service Management);、呼叫中心管理子系统(Call Center Management)。这种子系统在企业中普遍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它关乎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是否完备。
以上两种都有利于中石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
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的,更好地管理客户,降低销售成本,通过提升客户信息价值发现新市场,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对策与建议
(一)学习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跟上国际信息化水平。
国外大型石化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了先进的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工厂生产自动化和经营事务处理网络化、计算机化,为此各公司都加大了投入;二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已经很深入,特别是表现在应用集成、ERP及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电子商务以及预测、决策模型、先进的优化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而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章制度不完善是我国化工企业信息化的顽疾。如何将企业上网工程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融合起来,使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
发或软件引进不成功的老路,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从而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网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企业信息化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
(三)重视流程重组,规范并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而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实践等紧密结合、互相融合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中石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该逐渐加深对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重要性与信息化建设关系的认识。在国外先进软件所体现的管理模式和我国现实条件之间,采用“双向靠拢”、首先是坚持国际水准,以向软件所体现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进行业务流程规范和优化,是解决这一关键环节和最大难点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资源配置
最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将全球化真正纳入企业运营的体系中去,以全球化的经营策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才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石化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准则之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整体回落,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业务的发展。我国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而在企业并购重组、走集团化和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依靠IT系统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已成为国内石化企业应对集团管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五)节能减排
中石化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有责任承担示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要求。通过生产控制信息化,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从而助力节能减排。这方面主要靠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以及石化细分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业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控制增量,优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发挥行业优势,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行业能源管理队伍;加强基础工作,建立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六)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企业创新
一是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优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资本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不断保持优势,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创造、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如今的新经济时代体现出过剩经济、客户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特点。迅速变化的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发现、开发新需求的能力、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创造更多的盈利、生存机会和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无疑是企业不断
管理(PDM/PLM)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精确的产品数据管理,对产品生命周期、研发体系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信息管理发展到知识管理(KM)系统,是企业实现知识的收集、归纳、积累、创新的工具,支撑企业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创新。
二是支撑企业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国外大石油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中石化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同时,有必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各个层面的管理水平。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各业务环节密切联系,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深化改革,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使得客户获得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杜栋.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刘红军.中国企业信息化为何难有实质性进展[J].中国信息界,2007(2):37-40.4、刘红军.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四篇: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
1.1.信息化作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新一轮医疗改革重新迈上征程。《医改意见》第一次将信息化写入了方案中,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保障体系之一,明确要求“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2.河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加快新医改步伐,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总体计划》等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卫生系统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2011年12月13日,酝酿已久的居民健康卡项目在郑州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省7000万新农合参保农民将可以方便地持用居民健康卡进行补偿结算及预约挂号等,城市居民同样可申请办理。
2012年3月1日,河南省率先发放居民健康卡,河南成为卫生部唯一省级试点,发卡仪式上,卫生部陈竺部长说,居民健康卡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河南省率先发行居民健康卡,将为居民健康卡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设尚存在较多的工作要做。
为进一步深化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就目前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如下分析:
2.1.已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通过信息化方式开展基本业务的业务条线较为普遍的是医保结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就诊结算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尚未实现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的互通互联,这样的现状是无法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跨机构跨区域应用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的。
在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信息化开展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的采集不是基于基本医疗等健康服务业务的开展而搜集的,而是直接手工录入的,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复录入、数据造假”的情况极难避免;随着健康服务数据的逐渐增多,“无效数据”必将对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造成灾难性影响。
在医保结算工作中,结算项目不是从诊疗科室自动带入,而是完全靠手工录入实现,这样的现状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收费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也很难保证结算项目的有效录入,同时,也必将使套保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2.2.未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条线
目前,商丘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业务大部
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业务监管、业务指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目前,商丘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下辖机构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领域,极少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及财务核算等相关领域;然而仅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的监管职能也由于终端数据的真实性较难保证而使无法持续推进,基于此,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及时完善化、规范化;尤其在相关的绩效考核功能实现方面,必须实现基于国标要求下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机制的自定义或本地化设置,方可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监管。
2012-04-18
第五篇:交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分析材料
交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分析材料
交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分析材料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对于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交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部相继颁发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交通信息化建设指南》、《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
设总体方案》等,这些文件在推动交通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张部长明确指出:“交通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积极贯彻会议精神,并按照张部长在讲话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使全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在交通运营管理领域,信息化已有较大突破。
区域性运政管理计算机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路面养护管理与评价系统、桥梁养护与评价系统已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公路gis系统、公路规费征稽系统等也得到了很好应用;高速公路通信、监控、收费系统成为高速公
路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于去年10月正式启用,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山东、山西、辽宁等省也都实现了省内联网收费。在海事管理系统中,建成了覆盖全国14个直属海事局的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实现了船舶、船员、通航环境管理等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的计算机化,ism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舶检验信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已呈现良好势头。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理念逐步渗透,计算机联网售票,车站、港口、车辆、船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普遍应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中型港口和大型航运企业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围绕运营管理、调度指挥、运输过程控制和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等业务需求,开发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并通过
国际互联网开展用户服务。港航edi用户总数已超过1000个,其应用已收到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港航运输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此外,标准、规范、法规和制度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配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制定完成了有关信息技术标准和代码。
特别应指出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系统政府网站建设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6月18日交通部政府网站正式开通面向社会提供政府信息服务,两年多来,网站访问量已达200多万人次,每天的点击率为4-5千人次。去年12月,交通部政府网站已按照门户网站的要求进行了第三次改版。改版后,增加了全文查询检索系统,网站上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关键词或任意词进行检索,用户可快捷、有效地得到所需的信息。我们还开设了有关行政管理和服务的专栏,实际上是为政府和企业、个人的信息交流搭建了
一个统一的网络交互平台,公众可直接在网上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交通部网站获得了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颁发的“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的称号。
按照张部长在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到底,所有省厅都要在外网上建立网站或主页。”的要求,大多数省厅积极进行了网站建设。经过一年的运行,最近,我司对各省厅的网站进行了调研和内部测评,总体上看,各省厅已建的网站都不错,其中浙江、江西和上海三个交通厅的网站在栏目设置、功能服务和质量服务上都较为出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走在了全国交通政府网站的前列。如浙江省交通厅网站——“浙江交通”上的高速公路收费查询系统可以方便的查询其省内各高速公路段的收费情况,其网站上的“浙江交通gis电子地图信息系统”信息量大,功能齐全,交互性强,初步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江西省交通
厅网站的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实现了地市级交通部门通过网络向省厅报送政务信息的功能,其网站将电子地图分层次展示,体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分层分类的思想。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网站“上海交通”的智能交通查询系统已经具备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按单位,按路名,分行业,分区域,分线路的多种类型的查询,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同时,其“网上办事”开展的也比较好,很多和市民相关的交通事宜均可以在网上办理。
此外,江苏、陕西、广东、甘肃、北京、重庆、山西等省交通厅的网站在栏目设计、网上办事和路况信息查询等方面各具特色。
但遗憾的是,至今广西、云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站。
虽然交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距离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快行政管理科学化步伐,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面对上述需求,交通信息化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交通信息化近期发展总体设想 交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一是交通政务信息化;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三是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信息化;四是交通产品营销信息化;五是交通科学技术信息化。交通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此,根据交通发展的实际,我部提出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以国家公共信息设施为基础,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
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在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交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与效益等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今后3-5我们的主要目标是:
省级交通部门、高速公路、主要港口、大型交通企事业单位信息基础设施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化,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信息化软环境大大改善,基本形成与交通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整合、开发信息资源,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数据库建设,建成公路、港口及航道、营运车辆、船舶、船员、交通科技等数据库。
电子政务全方位推广,部、省之间政务实现网络化。东部地区地市以上交通部门基本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中西部地区地市以上交通部门50%以上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
信息技术在公路、水路运输生产与安全保障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等信息系统,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大力推进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力争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推广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交通企业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的优化。电子商务在大型交通企业中普遍应用。信息化知识全面普及,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一是抓好电子政务建设;二是力争智能运输和物流两个领域的信息化有实质性突破;三是抓好三类应用系统的建设: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公共信息服务等三个系统。
交通部在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主要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交通行业具体情况,组织制定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及技术政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组织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
交通部作为交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今后将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电子政务主要靠政府推动,而智能交通和现代物流主要由市场引导。我们重点抓的三个应用系统,主要从政府职责考虑,是近期大力推进的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及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去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1 2 下一页